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敲  狗
欧阳黔森
贵州关岭花江镇上的人喜欢吃狗肉。狗是不能杀的,只能敲,因为放了狗血,狗肉就不好吃了。狗肉味道不但香飘花江镇,也飘到了很远的地方。
镇上只要有临街的店面,都开狗肉馆。每家狗肉馆的灶台上,都放着一只黄澄澄煮熟的狗,离灶台一两米的铁笼子里关着一只夹着尾巴浑身发抖的狗。熟狗与活着的样子差不多,除了皮上没毛了,肉里没骨头了,其余都在。喜爱哪个部位,客人自己选。那只关着的狗,暂时可以不死,却只是让人看的,无非是说,就是这种狗。
初送来的狗,似乎都能预感到它的末日到了,对着厨子狂吠不已,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厨子拿了一条绳索给狗主人,狗吓得浑身颤抖,却不逃走,反而依偎在主人的两腿之间,夹着尾巴发出呜咽声。主人把绳索套在狗的头上,再把狗拴在一棵树上,然后,再不好意思面对可怜而恐惧的狗,头也不回地走了。
狗见主人一走,眼睛里就透着绝望,它奋力地迈腿想紧跟主人的脚步,可没迈出几步,就被紧绷的绳子拉回来,又奋力地迈步,又被绳子拉回来。
狗越挣扎,脖子上的绳索越紧,当狗由于憋气在地上翻滚时,厨子拉动绳子,把狗吊了起来,厨子拿来一把包了布头的铁锤猛击狗鼻梁,狗在猛击中只能坚持几分钟,便没了声息。它的眼睛圆瞪着,两行泪水流过脸庞,舌头夸张地伸出嘴巴。打完最后一锤,厨子把锤子往地上一摔,锤子便连翻了几个跟头。厨子接着用手去摸狗鼻梁,确定没碰烂皮后,顺手摸合了狗眼睛。厨子的手湿湿的,是狗的眼泪。
那年正是大年前夕,厨子想吃狗肉,可过年过节的,没人来卖狗,厨子对刚进师门的徒弟说,把大黄敲了吧!大黄是厨子养了两年的狗,厨子敲狗如麻,却不敲自己养的狗。徒弟照着平时师傅敲狗的过程来了一遍,见狗被敲得没了声息,便解了绳套放在地上。死狗放在地上,地气一上身,便会醒过来。等徒弟从屋里端了个大盆来装狗时,大黄早跑得没了踪影。但是在它挨敲死里逃生后的第二天,又肿着个鼻子回到了主人家。
现在关在铁笼里的狗也是一条黄色的狗。狗的主人是一个中年汉子,身着土布衣裤,脚穿一双草鞋。那卖狗的中年汉子留下话,说是急用钱才卖这狗,等有了钱再来赎回。临走前,中年汉子神色黯淡,很不情愿又无可奈何地抱起狗放进铁笼子,厨子要求他用绳子把狗套住,他死活不愿意。
半个多月以后,中年汉子来了。黄狗一见主人,伸开前爪猛扒铁笼的铁条,夹了半个多月的尾巴一下子就翘了起来。黄狗快乐而兴奋地想从铁笼里伸出头来。徒弟知道,黄狗是想用头去亲热主人的腿,还想后腿立起用前爪去搭主人的手。
中年汉子说,我来赎狗。
厨子说,要赎,当初就别卖。
中年汉子说,我爹得急病要钱救命。
中年汉子从一个小布袋子里,掏出了一大把零票子,递给厨子说,这是一百块,你数一数。
厨子说,我这不是典当铺,我也不卖活狗。
中年汉子又把钱往厨子手里送,说这是一百二十块。
厨子眼一瞪说,二百块,没得商量。
中年汉子沉默了半晌,走到铁笼子旁,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一个红茗喂大黄狗,大黄狗一边啃咬一边把尾巴摇得团团转。
中年汉子回头对厨子说,你等着,我筹好钱就来。
大黄狗见主人走了,不再啃咬红茗,又叫又跳,直到主人的背影不见了,它才停止蹦跳,嘴里又发出一阵呜咽之声。
晚上,厨子对守店过夜的徒弟说,明天早一点起床,把那只黄狗敲了,我要它的皮,真是一条好狗。
深夜,徒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后半夜,他拿了一根铁棍,用力一撬锁便开了。凌晨时,徒弟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大黄狗跑进了它的主人家,主人惊喜地迎出来,大黄狗后腿直立,前爪搭上了主人的肩,尾巴摇得团团转,眼睛眯起来充满着笑意。
一个星期后,中年汉子走进了狗肉馆,送来了二百块钱。说狗早回了家,为了对厨子表示感谢,还给厨子带来了几斤自家种的花生。
晚上,厨子油炸了花生,一个人喝闷酒。徒弟三天前已离他而去,他在思考再到哪里招一个徒弟。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语言质朴平实,于平淡的叙述中揭示出一个严肃的话题:狗作为人类忠实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而不能杀来吃掉。
B.作者借“敲狗”这一地方民俗,于不动声色的叙述中,以慈悲的胸怀,对人性作了一次深深的审视,充满着浓浓的现实关怀。
C.小说多处描写了狗的尾巴,“夹着尾巴发出呜咽声”表现狗临死之前的挣扎,“尾巴一下子翘起来”体现狗见到主人时的兴奋。
D.小说结尾处写“徒弟三天前已离他而去”,从前面的情节来看,是徒弟擅自做主偷偷放走了大黄狗,惹恼了师傅,被师傅辞退了。
【小题2】小说结尾处写徒弟做了一个梦,简要分析这一情节描写的妙处。
【小题3】有人说,人性与兽性的“两极”在作品中的人与狗身上都有充分的表现,对此你有何看法?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03 06:49: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妈妈的秘密
(日)赤川次郎
千万不能让丈夫知道。
绫子拿着那个小包,站在桥上。夜深人静,河水在黑暗中悄无声息地流淌着,让它带走这秘密吧——小包飞快落入河中。
回家吧,明天丈夫住院,得起个大早呢。绫子疾步往回走。轻轻打开后门,穿过厨房,溜进卧室——丈夫站在那里!丈夫满脸愤怒:“上哪儿去了?”“这……”“哼,是把见不得人的东西扔到河里了吧!”丈夫真的动了气,绫子的脸也变白了。“扔了什么,说!”绫子忍不住反问:“你怀疑我什么?”“我替你说吧——是北山的信!”绫子睁大了眼睛。接着,慢慢将视线移至脚下。“跟那家伙勾搭上啦!”“啪”,一记沉重的耳光,绫子头晕目眩,一头栽倒在床上。
当她好不容易抬起头时,女儿有纪子正怯生生地站在床边,黑黑的瞳仁里充满了恐惧和疑惑。
“我到底是谁的孩子?”有纪子问,“是爸爸的,还是叫北山的那个叔叔的?”“你为什么问这个?”“想知道。”良久,绫子没有做声。微风吹拂着她那业已大部分变白的头发。“好,”绫子终于开口了,“那就告诉你吧。和我结婚前,你爸爸爱着一个人,她叫……”
晶美,并不出众。他们都是高中同学。当时很迷恋他的绫子,偏偏和晶美又是最好的朋友。不过,这两个女孩儿那时都还不到敢向异性吐露爱心的年龄。因此,也就没有发生什么争“郎”大战。论家庭背景,绫子占上风。晶美死了父亲,与母亲二人相依为命,母亲还患有哮喘病,度日维艰,晶美常跟绫子说,到哪里能赚到钱为母亲治病呢?她自然穿不起绫子身上的漂亮衣裤,也不善于玩耍。不过,绫子知道,晶美特有的那种清纯、温柔和娴静是谁也比不了的。
那件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暑假。晶美突然跑到了绫子家。他正巧也在。紧追而至的是一群恶煞似的男仆,他们的主人是当地首富,晶美的母亲在那家干活。“让那个女孩儿滚出来!”男仆们叫嚣说,他们小姐放在梳妆台上的宝石不见了,晶美当时正进府找她母亲,偷宝石者必是晶美无疑……他,发怒了,让晶美躲进里屋,他转身直奔门口,跟那帮男仆大吵起来。大概是被他那不要命的样子吓住了,男仆们嘟嘟哝哝着回去了。本来他们也没有充分的证据。他走向面色惨白、颤抖不已的晶美,温柔地拉起她的手……
然而,那件事并未结束。暑假期间,晶美偷盗宝石的传言飞遍整个镇子。新学期开始后,没一个人愿跟她说话。她母亲也失去了工作,娘儿俩的日子更难过了。他则明明确确地爱起了晶美。那不是出于怜悯或同情,而是纯粹发自内心深处的诚挚之情。绫子一如既往关心着晶美,同时暗暗在心里发誓:委屈自己,成全他们。
然而,单靠一个学生的爱情,是无法支撑母女俩的生计的。这件事终于打上了一个句号——晚秋的一个黄昏,晶美和她母亲一同投河自尽了。“后来,你爸爸倒插门到了咱们家,再后来,就有了你。”绫子停顿了一下,“不过,你爸爸在心里一直思念着晶美。我只是他的妻子,晶美才是他的恋人,而且只有她一个……”有纪子长长地叹了口气: “可这与你扔到河里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呢?”“我打扫里屋的时候,发现了塞在天棚上的宝石,就把它偷偷地扔进了河里。”“是,是这样……”有纪子几乎喘不过气来。“晶美被人追到咱们家,趁你爸爸跟人吵架的当儿,踩着板凳,把宝石塞到了天棚里。”
“那你为什么不告诉爸爸呢?”绫子莞尔一笑:“我那时已经得知,晶美的不幸使你爸爸在心身方面所受的沉重打击和极度悲痛该有多大。对你爸爸来说,晶美是完美无瑕的女性偶像。如果告诉他真实情况,你想会发生什么事儿?”“妈妈!”有纪子紧紧地抱住了母亲,“您才是最爱爸爸的人啊。” 绫子的脸微微发红:“男人,都是浪漫主义者,总喜欢生活在梦里……”
有纪子看着妈妈被爸爸打红的脸,心痛地说:“妈妈你虽然做得对,但是有些不值啊!”
相关链接:
赤川次郎是日本当代畅销书作家。他开创的青春派推理小说,深受广大日本青年的喜爱。他的小说是为青年人写的,站在青年人的视角来观察社会,对社会犯罪现象进行反思。在揭露社会黑暗的同时,总是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并寄托了青年人的理想与追求。他的小说构思新颖,文风简洁明快,与现代社会的节奏合拍。有浪漫主义的情调。(百度百科《赤川次郎简介》)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妈妈的秘密”一是指发现晶美真的偷了宝石,几十年来一直瞒着爸爸,后来才把宝石扔进了河里;二是指跟那个叫北山的人秘密书信交往。
B.学生时代爸爸爱着晶美,妈妈迷恋爸爸,而妈妈和晶美又是最好的朋友,都不到吐露爱心的年龄,论家庭背景妈妈占上风,因此没发生争“郎”大战。
C.晶美性格虽然有清纯、温柔和娴静的特点,但也有不足,比如,偷主人家小姐放在梳妆台上的宝石,无论如何都是不对的,这是她爱慕虚荣的表现。
D.小说对晶美偷宝石的犯罪现象进行反思;晶美和她母亲投河的悲剧命运,更是揭露社会贫富悬殊、穷人走投无路的黑暗现实。
E. 妈妈对晶美的同情友爱,对爸爸长期以来一直深埋在心中只求奉献不求回报的爱,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
【小题2】小说的两条感情线索分别是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展现这两条线索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绫子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纪子为什么说妈妈“做得对,但是有些不值”?你认为值不值呢?请简述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游子吟

侯发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子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着孟郊的《游子吟》。韦伟心中一动,想起了乡下的母亲,有半个月没有回去看望她老人家了,当即决定回老家一趟。听说可以不学习了,韦大欢呼着跳起来。

到超市采购了一些水果,他们就开车上路了。车上,妻子凌华不忘辅导儿子,说:“韦大,知道《游子吟》什么意思吗?”韦大从窗外收回目光,摇了摇头。“《游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就是说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凌华一张嘴就卡壳了。她没有做过针线活,也不会做针线活,怎么去讲这首古诗呢?

果然,韦大天真地问道:“妈妈,什么是针线啊?”

“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讲啊。”韦伟开着车,不容分心。

看到韦伟一家子回来了,母亲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高兴。

韦大给奶奶打声招呼就去跟村里的一帮野小子疯去了。

说了一阵子话,母亲系上围裙,忙着和面擀面条。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妈,晚上也吃面条啊?”婆婆迟疑了一下,说:“起脚饺子落脚面,是咱这儿的风俗。”韦伟接上话茬给凌华解释道,家里有人外出或者欢送客人,要请上路的人吃饺子,这叫“起脚饺子”,说是饺子的样子像古时的银锞和元宝,希望他(她)出门发财;家人归来或者有客登门,接风的饭必定是面条,这叫“落脚面”,传说面条像绳索,绊住来客的腿,要他多住几天,表示亲热。

怪不得每次回来都是吃面条,回城时都是吃饺子。原来有这么多讲究,凌华心里感慨着,忙晴了脸,挽起袖子去帮婆婆做饭。

晚上吃罢饭,母亲坚持自己收拾家务,说还要给韦大洗一洗裤子。韦大出去疯了一下午,裤子弄得脏兮兮的。韦伟知道拗不过母亲,就去休息了。

临睡前,韦伟就给韦大讲他小时候的事:

有一天下午放学,他跟村里的几个孩子在路上玩耍。一会儿下河摸螃蟹,一会儿上树逮知了,一会儿山上捉迷藏,一会儿沟里丢手绢……听到大人们的呼喊,他们才发觉天已经黑了。回到家里,他才发现自己的裤子上磨破了好几个洞。第二天咋去上学呢?他就这一条裤子。不到过年,家人是不会给买新的。母亲也没有责怪他,叹了口气说:“这条裤子已经穿了好长时间,早晚要破的……你赶紧吃了饭睡觉,我给你缝。”吃了饭,他就上床睡了。母亲坐在煤油灯下,就着昏暗的灯光,一针一线地缝起来。他半夜起来上厕所,看到母亲还在煤油灯下佝偻着腰,仔细地缝着……听到父亲吆喝母亲起来做饭,他才睁开眼,看到趴在桌子上瞌睡的母亲醒过来。母亲把裤子撂给他,他发现裤子上的几个洞已经被密密麻麻的针脚缝好了。当时,他咧开嘴巴笑了。要不然,穿个破裤子,小伙伴们还不叫他“叫花子”啊?

讲到这里,韦伟自己也被感动了,鼻子酸酸的,眼角潮潮的。他转脸去看儿子,发现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韦大起床穿衣服时,发觉裤子跟往常不一样,“哇”地一声哭起来。伤心又委屈。

母亲揉了揉红肿的眼睛,尴尬万分地说:“嗨,奶奶不中用了,眼花了,多年不拿针了,缝得不好……乖乖,别哭!乖乖,别哭!”

原来,母亲连夜把韦大裤子上的几个窟窿全都给缝好了!

韦伟和凌华知道事情原委,哭笑不得。

韦伟给母亲解释:“妈,现在城里流行这种有破洞的衣服,叫作‘乞丐服’。裤子买来时,韦大嫌裤子的颜色新,洞不大,凌华找来砂布打磨了好几个晚上呢。”

“以为你们日子过得艰难,回家拿钱呢……”母亲从口袋里摸出一团零碎的票子,不好意思地说。

看来,要让韦大理解《游子吟》的内涵是很难了。韦伟叹了口气。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写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孟郊的《游子吟》,表明他对唐诗有极大的兴趣,也自然引出他向妈妈提出疑问让妈妈卡壳的情节。
B.小说中常不经意地流露出作者对传统的风俗民情和文化内涵的怀念和传承之心,如“起脚饺子落地面”这一习俗中,饱含着人们对家人和客人的祝福与不舍。
C.作者注意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不仅流露出她内心的不悦,同时也反映了她不了解传统习俗,不理解老人的用心。
D.小说注意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韦伟被故事感动而儿子却睡着了,表现出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极深,用说教的方式是难以填平的。
E.小说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情节一波三折,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激烈,语言平时但意蕴颇深,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作品主题。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奶奶”的形象。
【小题3】小说中出现的《游子吟》一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梁父吟(节选)

白先勇

翁朴园进到书房里,便径自走到茶几旁边一张紫檀木太师椅上坐了下来。书房内的陈设十分古雅,一壁上挂着一幅中堂,是明人山水,文徵明画的寒林渔隐图。两旁的对子却是郑板桥的真迹,写得十分苍劲雄浑: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另一壁也悬了一副对联,联语录的是《国父遗嘱》: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你们老师———”朴公坐下后,沉思良久,才开言道。“是的,朴公。”朴公说了一句,没有接下去,雷委员便答腔道。

“‘狂狷’二字是你老师的好处,可是他一辈子吃亏,也就是这个上头。孟养———他的性子是太刚了些。”朴公点着头叹了一口气。

“恩师的为人,实在是叫人景仰的。”雷委员说道。

“你们老师,和我相处,前后总有五十多年了———”朴公顿了一顿才又说道,“他的为人,我知道得太清楚。”

“是的,朴公,”雷委员答道,“恩师和朴公的厚谊我们都知道。朴公讲给我们晚辈听听,日后替恩师作传,也好有个根据。”

“唔———”朴公吟哦了一下,“说起来,那还是辛亥年间的事情呢,仲默和他夫人杨蕴秀,刚从日本回来,他们在那边参加了同盟会,回来是带了使命的:在四川召集武备学堂的革命分子,去援助武汉那边大举起义。我们几个人碰巧归成一组,自称是‘敢死队’,提出的口号是‘革命倒满·倒满革命’。仲默的夫人杨蕴秀到底不愧是个有胆识的女子!”朴公说着不禁赞佩地点了几下头。“仲公的夫人确实是位巾帼英雄。”雷委员也附和着称赞道。

“你知道吗?那天运军火进武昌,就是由杨蕴秀扮新娘。炸弹都藏在她的花轿里。孟养和我呢,就打了红包头扮抬轿夫,仲默却是一身长袍马褂骑在马上做新郎官。那天夜晚,也真好像天意有知一般,竟是满城月色,景象十分悲肃。我们几个人都换上了短打,连杨蕴秀也改了男装。大家几杯烧酒一下肚,高谈国家兴亡,都禁不住万分慷慨起来。你老师最是激昂,我还记得,他喝得一脸血红,把马刀往桌上一拍,拉起我和仲默两个人,便效那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在院子里歃血为盟,对天起誓:‘不杀满奴,誓不生还。’那时倒真是都抱了必死之心的,三个人连姓名生辰都留下了。算起来,我是老大,仲默居二,你老师年纪最小。是老幺。他那时才不过二十岁———”

“哦?”雷委员惊讶地插话道,“我倒不曾知道,原来恩师和朴公、仲公,还有这么一段渊源呢!”

 “你哪里能得知?”朴公捋了一下他胸前的银髯,笑道,“那段过往,确实是我们三个人的秘密。那晚我们才等到十时左右,城东工程营那边便突然间枪声震响起来了。几个人正还犹疑,你老师便跳了起来,喊道:‘外面都动了兵器了,我们还在这里等死吗?’说着便抢了几枚炸弹,拖起马刀往外面冲去,我们也纷纷拥了出去。混战了一夜,黎明的光景,大势已定,武昌城内,到处都飘满了我们革命军的白旗了。于是我们一队人便走向蛇山楚望台去集合,经过黄鹤楼的时候,你老师突然兴致大发,一下子跑到了上面去,脱下了一件血迹斑斑的白布褂子,用竹竿挑起,插到了楼檐上去。然后,他站到黄鹤楼的栏杆上,挥着一柄马刀,朝了我们呼喊道:‘革命英雄———王孟养在此。’他那时那股豪狂的劲道,我总还记得。”朴公又微微地笑了一下,停下来喝了一口铁观音。

“要不是朴公今天提起,恩师那些事迹竟埋没了,”雷委员说道,“这些都该写入传里去的。”

“可以写,”朴公点首赞许道,“那次起义,虽然事出仓猝,由几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闯成了革命,可是也就是那么一闯,却把个民国给闯了出来呢。不过,平心而论,讲到才略机智,我要首推你们老师———”朴公竖起了一双寿眉,举起了大拇指说道。

“恩师的才智实在是令人钦服的,”雷委员说道,“只可惜还没能展尽就是了。”

“他倒真是做过了一番事业的。不过这不能怨天尤人,还是要怪他自己的性格。孟养———”朴公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道:“他确实太刚烈了。”

说完朴公和雷委员对坐着,各自又默默地沉思起来,隔了一刻工夫,雷委员才轻轻地喟叹了一声说道:

“不过———今天的公祭总算是风光了。难为人到得那么齐全,连王钦公、李贤公、赵冕公竟也亲自来了。”

“哦———”朴公若有所思地说道,“我也有多少年没有见着他们了。他们几个送来的挽联,挂在灵堂里,我倒看到了。虽然王钦之和你老师有过一段恩怨,可见他对你老师也还是十分推重的。”

“是的,朴公。”雷委员赶忙应道。

“还有一句话,是你老师临终时留下来的:日后回大陆,无论如何要把他的灵柩移回家乡去。你去告诉他的那些后人,一定要保留一套孟养常穿的军礼服,他的那些勋章也要存起来,日后移灵,他的衣裳佩挂是要紧的。”

“是的,朴公,我一定照办。”

送走雷委员,朴公回到院子里的时候,冬日的暮风已经起来了,满院里那些紫竹都骚然地抖响起来。西天的一抹落照,血红一般,冷凝在那里。他又想起了半个世纪以前,辛亥年间,一些早已淡忘了的佚事来……

(选自《台北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冬日落晖中凭吊战友的朴公是一位老将军。黄昏是一天之暮,冬季是一年之暮,年迈是人生之暮:“迟暮”意象的并用,渲染了浓浓的颓败之气。
B.以物托人,以景衬人。书房中悬挂的文徵明的寒林渔隐图、郑板桥的对联,以及满院的紫竹,这些摆设与布置烘托出朴公的铮铮傲骨、儒将风范。
C.小说远离“现在”而走进“过去”,构设有明暗交替的两条情节线索,让代表“现在”与“过去”的生者与死者交替亮相,刻画其性格,塑造其形象。
D.小说以作者的全知视角来写人物的对话,把第一人称的半知视角纳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之中;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活动,让性格在叙述中凸显。
【小题2】请结合文本,分析王孟养等人在参与辛亥革命时的形象特征。
【小题3】请结合文本,分析蕴含在文中的家国情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朋友的宴请
李国新
老刘接到学习培训的通知,要去城区市委党校学习半个月。老刘在城区有几个当官的同学和朋友,他们现在混得不错,在单位大小都是个领导,能呼风唤雨的。
他这次去,一定要抽时间联系他们,和他们聚一聚。
老刘到了市委党校住下,条件还不错,有吃有住的,课程安排不多。老刘给城区一个知名学校的校长发了一个信息:大狗,我老刘来党校进修了,有时间吗?
大狗是校长的小名,老刘小时候的同学同乡。
叫大狗的校长回了信息:是老刘吗?我这几天快忙死了,学校在忙高考不说,而且教育厅的领导要来调研,我抽不开身。
很明显,叫大狗的校长没时间来见他了。
老刘又给市广电的一个姓孙的副局长发信息:我是老刘,在市委党校学习,有时间聚聚吗?
孙副局长是老刘高中时的同学,曾经同桌一年。孙副局长没有回信息,老刘下了课就拨通了他的电话,孙副局长开始还没有听出老刘的声音,讲了几句话后,才知道了。孙副局长说在外面出差,一时半刻不能回来。
老刘不甘心,给一个在市委办当科长的大学同学老赵发信息:赵,我在市党校学习,有空吗,哥俩坐一下。
叫老赵的科长很快回了信息:老刘是你呀,可我这两天不行,我要随副市长下基层调研几天。
老刘还是不死心,想起一个混得差的同学,给一个在城区开小馆子的老钱发了信息:钱,我是老刘,在市委党校学习,有时间聚一下吗?
姓钱的大师傅马上打电话过来,是老刘啊,欢迎,欢迎,我晚上开车来接你!
老刘忙问,你开车来?
是啊老同学,我现在承包了城区的两家大宾馆,天天忙,不买车行吗?
晚上老钱驾着宝马车来到党校,老刘坐在车上,才知道老钱已经成大老板了。老钱告诉老刘,他要给老刘一个惊喜。老刘追问是什么惊喜,他说到时候就知道了。
老刘被老钱带到一个豪华包房的门前,老钱在外面高声说,贵客到了,大家出来欢迎吧!老刘随着老钱进去,里面的人全都站起来迎接,老刘惊呆了:里面有叫大狗的名校校长,有市广电局的孙副局长,有市委办的赵科长,还有老刘没有来得及打电话的同学。老钱通知他们陪客,没有说出被陪的人是老刘,只说是陪一个刚提拔的当了县长的同学。
(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老刘在城区有几个当官的同学和朋友,是他的小学、高中和大学同学等,他们现在分别在学校、广电局、政府等处做领导,混得都还不错,而且还颇有些能量。
B.大狗、赵、钱等,作品中的人物称呼极其普通,但细品却十分耐人寻味,这些不同的称呼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使小说中的人物更具典型意义及代表性。
C.“混得不错”的同学恰好都没时间,“混得差的同学”却立即对老刘的到来表示欢迎,这种对比,暗含深意,体现出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很多微妙复杂的东西。
D.在叙述到老刘随着老钱进到豪华包房,大家见面、老刘“惊呆”的场面时,作品便戛然而止,这样处理给人无尽的想像空间,也使作品有了更为突出的艺术效果。
E. 小说情节围绕老刘借到城区学习培训时约同学见面相聚一事展开,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语言质朴平淡,颇有生活气息。
【小题2】小说中的“老钱”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题目如果换成“惊喜”,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玉   米

刘国芳

老头是市长的父亲,但在花园小区,没有一个人知道老头是市长的父亲。花园小区的住户,都是有身份或者说有钱的人,只有老头和他们格格不入。老头穿一身青布褂子,两只裤脚一只高一只低,脚上穿一双解放鞋。老头住进来好几天了,保安仍不认识他。有时候见老头从外面进来,保安总要大声说:“你进来做什么?”

老头说:“我住这里。”

保安说:“你住这里?”

老头说:“A 区 B 栋 303。”

保安不相信老头住这里,但老头说的那么具体,保安只好挥挥手,让老头进去。

小区里很多人看见老头进去,他们的脸色很不好看,等老头走远了,都说:“我们这儿怎么会住进这样一个乡下老头呢?”

老头不管别人说什么,进进出出自在得很。有时候,他会笑一笑,看着小区里的住户或者说看着那些邻居打招呼。但老头自作多情,那些邻居面无表情,根本不理睬他。老头也不恼,只笑着跟自己说:“这城里人脸上怎么都像打了石膏一样?”

这后来的一天,老头闲不住了,老头自告奋勇在小区里扫地。小区本来请了清洁工,但那人懒,一天只在早上扫一次,其余时间便见不到他的人。那时候正是秋天,满地落叶,老头就拿一把扫把,提一只撮箕,扫地上的落叶。小区的人见老人满小区扫地,忽然就明白了,他们说:“原来这老头是扫地的。”

小区有一个角落,大概有两三亩大。这儿也栽了草,但因为偏僻,没人精心管理,草长得稀稀拉拉。有一天,老头在这儿侍弄起来。开始,小区的人不知老头做什么,以为老头在栽草。过了几天,看见老头把地全翻了,才知道老头要栽东西。保安当然不会坐视不管。保安有一天拿着警棍走过来了,他们凶着老头说:“你在这儿做什么?”

老头说:“看这块地闲着,想种些庄稼。”

保安就“咦”一声,大声凶着说:“你以为这儿是你乡下呀?”

老头说:“这地闲着不是浪费吗,种些庄稼多好。”

几个保安不再跟老头啰唆了,推走他,一直往小区外面推。保安仍没把这个老头当小区里的人,所以往外推他。老头看着要把自己推出小区了,便大声凶着保安说:“你推我去哪儿嘛?老子住这里呢。”

保安这才住手。

老头后来继续挖着那块地,保安也时常过来干涉,但并不奏效。老头倔得很,把他赶走了,他过了一会又来了。小区的人后来都知道老头要在那儿种庄稼,他们看着老头,总摇头,还说:“典型的一个农民,走哪儿都忘不了种地。”老头随人家怎么说,把地挖好了,竟种上了玉米。老头应该是种田的好手,几个月过去,那块地的玉米竟青青翠翠好看得很。小区的人大多没见过玉米,有时候,他们会走过来,很有兴趣地欣赏着。

这天深夜,有一个贼翻墙进来,然后潜进一户人家想偷东西。正要偷时,被发现了。贼跳窗跑了出去,然后往玉米地里跑。刚好保安往玉米地边走过,保安当即把蹿进玉米地的贼捉住了。

这个小偷一看就是个乡下人,保安打了他两警棍,然后让人去喊老头来。看见老头来了后,保安说:“这个小偷一看就是一个乡下人,他是不是和你一起的?”

老头很生气,老头说:“他和你是一起的差不多。”

保安说:“我现在才知道你为什么要在这儿栽玉米,原来是为了你们偷东西好藏身。”

另一个保安甚至用警棍指着老头说:“你们肯定是一伙的,一伙乡下人合伙在城里偷东西。”

老头暴怒起来,老头说:“你他妈的才是贼!”

一个保安举着警棍打过来,还说:“看你一副贼相,还嘴硬。”

这句话极大地伤害了老头,老头半晌说不出话来。后来老头说话了,老头说:“我是贼相,好,我让你们知道我是不是贼相。”老头说着,从身上拿出手机来。十分小巧的手机,很精致。老头迅速拨了个号,然后说:“你过来一下。”

毫无疑问,老头给他当市长的儿子打了一个电话。

大概十几分钟后,市长就坐着车来了,市长一见老头就喊道:“爸,出什么事了?”

门口围满了人,有人认得市长,这人叫了起来:“这不是李市长吗?”

一伙人鸦雀无声。

不一会,物业经理和开发商都来了。开发商一个劲地道歉,还跟老头说:“我们立即把那几个保安辞了。”

老头说:“那倒不必,我只是想让他们知道,我不是一副贼相。”

这事过后,老头还是原来那个老头,老头每天拿着扫把撮箕出来扫地。见了人,仍然笑一笑。小区的人现在都知道老头是市长的父亲,见老头笑,也忙不迭地回一个笑。

老头的玉米地还在,老头真是侍弄庄稼的能手。那片地,后来真结出了一个又一个玉米。把这些玉米收了后,老头竟一户一户地去敲人家的门。门开了,老头递过去几个玉米,然后说:“我栽的玉米,你们尝尝吧。”

小区所有的人都高兴地接过老头送来的玉米,在老头走开后,有人说道:“难怪老头的儿子会当市长,原来老头人这么好。”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写花园小区的住户对老头前后态度的变化,写出了城里人的势利,反衬出乡下人淳朴善良、宽容无私的形象。
B.老头面对保安的污蔑,迫不得已只能把当市长的儿子叫来,这是对自身尊严的维护,采取的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
C.李市长是乡下老头的儿子,而小区的保安与住户却对老头产生误解,其主要原因是李市长对父亲的不关心、不孝顺。
D.小说善于在对比中彰显人性,通过对比,不仅将人物的趋炎附势、以貌取人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暗含对这些人以貌取人、善于见风使舵的讽刺与批评。
【小题2】小说中的老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形象。
【小题3】小说为什么拟题为“玉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