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狍子的眼睛
梁晓声
当年我是知青,在一师一团,地处最北边陲。鄂伦春族猎人常经过我们连,冬季上山,春季下山。连里的老职工、老战士,向鄂伦春族学习,成为出色猎人的不少。
“北大荒”野鸡多,狍子也多。狍天生是那种反应不够灵敏的动物,人称“傻狍子”。当时,我在连队当小学老师。校长是转业兵,姓魏,待我如兄弟。他是连队出色的猎手之一。冬季的一天,我随他进山打猎。
我们在雪地上发现了两行狍蹄印。他俯身细看了片刻,很有把握地说肯定是一大一小。顺踪追去,果然看到了一大一小两只狍。体形小些的狍,在我们的追赶下显得格外的灵巧,它分明企图将我们的视线引向它自己。雪深,人跑不快,狍也跑不快。眼看那只大狍跑不动了,我们也终于追到猎枪的射程以内。魏老师的猎枪正举平瞄准,那体形小的狍,用身体将大狍撞开了,然后它在大狍前窜来窜去,使魏老师的猎枪无法瞄准大狍,开了三枪也没击中。魏老师生气地说,我的目标明明不在它身上,它怎么偏偏想找死呢!
傻狍子毕竟斗不过好猎手。终于,它们被我们追上了一座山顶。山顶下是悬崖,它们无路可逃了。
在仅仅距离它们十几步远处,魏老师站住了,激动地说:“我本来只想打大的,这下,两只都别活了。回去时我扛大的,你扛小的!”
说罢,他举枪瞄准。
狍不像鹿或其他动物。它们被追到绝处,并不自杀。相反那时它们就目不转睛地望着猎人,或凝视枪口,一副从容就义的样子。那一种从容,简直没法儿细说。狍凝视枪口的眼神儿,也似乎是要向人证明——它们虽是动物,虽被叫“傻狍子”,但却可以死得如人一样自尊,甚至比人死得还要自尊。
在悬崖的边上,两只狍一前一后,身体贴着身体。体形小些的在前,体形大些的在后,在前的分明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子弹。它眼神儿中有一种义不容辞的味道,似乎还有一种侥幸——或许人的猎枪里只剩下了一颗子弹吧?
它们的腹部都因刚才的奔逃而剧烈起伏。它们的头都高昂着,眼睛无比镇定地望着我们——体形小些的狍终于不再望我们,将头扭向了大狍,仰望大狍。而大狍则俯下头,用自己的头亲昵地蹭对方的背、颈子。接着,两只狍的脸偎在了一起,两只狍都向上翻它们潮湿的、黑色的、轮廓清楚的唇……并且,吻在了一起!
我心中顿生恻隐。正奇怪魏老师为什么还没开枪,向他瞥去,却见他已不知何时将枪垂下了。
他说:“它们不是一大一小,是夫妻啊!”
我不知说什么好。
他又说:“看,我们以为是小狍子的那一只,其实并不算小啊!它是公的。看出来没有?那只母的是怀孕了啊!所以显得大……”
我仍不知该怎么表态。
“我现在终于明白了,鄂伦春人不向怀孕的母兽开枪是有道理的!看它们的眼睛!人在这种情况下打死它们是要遭天谴的呀!”
魏老师说着,就干脆将枪背在肩上,盘腿坐在雪地上,吸着烟,望着两只狍。我也盘腿坐下,陪他吸烟,陪他望着两只狍。
我和魏老师在山林中追赶了三个多小时,魏老师可以易如反掌地射杀它们,甚至可以来个“串糖葫芦”,但他决定不那样做了。
那一刻,夕阳橘红色的余晖,漫上山头,将雪地染得像罩了红纱。两只狍在悬崖边相依相偎,身体紧贴着身体,眷眷情深,根本不理睬我们两人的存在。
(选自2016年第13期《小小说选刊》,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两段交代故事背景,引出魏老师这一主人公形象,突出他是“出色猎人”,并与下文写他没敢打狍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B.“傻狍子”其实并不傻,它灵巧机敏,见义勇为,面对死亡的威胁,竟能像人一样有自尊,甚至比人还要自尊。
C.“高昂”“镇定”“从容”“义不容辞”“吻”……作者用这些词语来描写狍子,表现了狍子身上的人性光辉。
D.从小说的描写来看,公狍子要比母狍子更勇敢,更坚毅,更有爱心,更有担当,更不怕死,因而令人肃然起敬。
E. 小说结尾一段把景物描写与对狍子的特写相互映衬,渲染出某种直抵人心的悲壮色彩,可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小题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写的是“北大荒”知青的打猎故事,却以“狍子的眼睛”为题,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03 06:47: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拥有阳光的日子
墨 白
车停了,站牌前的人都拥挤着往车门边来。乘务员用尖细的声音喊道,先下后上先下后上……车上的人鱼贯而出,接着,车下的人鱼贯而入。在车门快要关闭的时候,车门里伸进来一根竹竿。乘务员又说,慢点慢点。我和萍同时看到了一位盲人。盲人摸索着走上来,把竹竿揽在怀里,伸手探摸着头上的吊栏,他高大的身子仿佛一道墙贴在我的身边,他的衣襟被车外的风扬起来,撩着我的脸,这使我生出几丝不快,我看了身边的萍一眼,身子往里挤了挤。萍突然说,让他坐吧。说完她就站了起来。
那个时候我和萍正在热恋,萍的善意驱走了我心中的不快。我也跟着站了起来,拉着盲人的衣服说,来,你坐。盲人很感激,说,谢谢。在行驶的汽车上,我指着盲人身边的座位对萍说,你坐吧。萍伸手揽住了我的腰,萍说,就这样。我的手抓在吊栏上,萍的身子在行驶的车上不时地靠在我的怀中,她那光滑而散发着菠萝香味的长发使我感到无比的幸福。恋爱使我身边的一切都变得美好,我用祥和的目光来看待世间的一切,那段日子里的阳光无比的明媚,我成了世上最幸福的人。在那些日子里,我和萍几乎每个星期都要乘6路车到河滨公园去,到那里度过我们有着浪漫情调的周末。
就在那年的春季里,我开始注意到那位盲人。他总是一个人坐在河边的石凳上,面对撒满阳光的河面,久久地一动不动。有些时候我和萍远远地看着他,就对他的行为产生了兴趣。一个盲人,他来这里怀念什么呢?我想过去和他交谈,但被萍拦住了。萍说,别打扰他,或许他正在回忆一段幸福的往事。我说,什么往事呢?萍说,可能在想他所爱的人吧。我说,他所爱的人到哪里去了?萍对我摇摇头说,不知道。而后她又补充道,或许她出远门了,他们约好了在这里相见,他就一直在这里等她归来……
我抚摸着萍的头发说,或许是这样。说完我就紧紧地把萍拥在怀中,我们一同望着河道。河岸上,有几个孩子正在放风筝,风筝飞得很高,风哨从洒满阳光的空中传下来,那快乐的声音掺和了某种情绪撒满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样快乐的时光一直延伸到夏季,在那场暴风雨来临之前,我和萍又一次看到了那个盲人。盲人在闷热的空气里坐在那条石凳上一动不动,雷声从头顶上传过来,狂风像一只巨臂蹂躏着河边的树木。萍说,去告诉他,暴雨要来了……可没等萍说完,那个盲人已经站起身来,他用竹竿探着路向我们走来。那时暴雨已经来临,在盲人的前面,有一根高压电线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刮断了,黑黑的粗线像一条蛇横在盲人的前面,可是那个盲人还在向前走。萍惊叫一声,挣脱我的手,朝那个盲人跑过去。萍在风雨中展开她的胳膊,像一只飞翔的鸽子,她一边跑一边朝接近高压线的盲人喊叫,别动——!我心里闪过一丝惊恐,也跟着萍奔过去。在明亮的雨丝里,我看到萍在拉起那根黑线的时候被什么东西抛起来,而后又摔在了地上,我还没有接近倒在雨水里的萍,就感到有一股强烈的电流涌进我的体内,我的身子被什么东西狠推一下,抛进了路边的冬青丛里……
醒来的时候,我的眼睛上缠着绷带。我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就伸出颤抖的双手,我说,萍……可是我没有听到萍的声音,回答我的只是悲伤的哭泣声。我撕心裂肺地叫着,萍……我在悲痛之中又一次昏了过去。
在那个遥远的夏季里,我失去了明亮的双眼,世界从此在我的面前变得一片黑暗。我常常处在一种凄感的情绪里,我的耳边常常回响起萍的笑声,我开始变得沉默不语。在黑暗里我常常回忆起我和萍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在一个周末,我突然产生了一种要到河滨公园去的渴望。我独身一人用竹竿探着路来到6路车的站牌前,仿佛看到了萍就站在我的身边。车来了,我听到乘务员那尖细的声音,慢点慢点……我被一只手拉到了车上,我把竹竿揽到怀中,伸手摸索到了头顶上的吊栏。这时我听到一个女孩甜甜的声音,她说,你坐吧。我在一只手的搀扶下,在座位上坐了下来。我听到一对情人站在我的身边窃窃私语。在黑暗里,我突然看到了萍,萍在灿烂的阳光里朝我奔过来,萍奔跑的样子很像一只飞翔的鸽子,我在心里默默地叫了一声,萍……泪水就夺眶而出……
(选自《中国当代名家小小说精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盲人上车后高大的身子像墙一样贴在“我”身边,衣襟撩着“我”的脸,“我”的心中因此生出几丝不快,后面之所以为盲人让座,是迫于萍的压力。
B.暴风雨中,“我”和萍同时向身处险境的盲人伸出援手,却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萍失去生命,“我”双目失明。
C.小说的前半部分写热恋中的年轻人助人为乐,充满明快的旋律;中间风云突起,年轻恋人救助盲人,充满悲壮色彩;结局沉重忧伤,却又不乏生活的暖意。
D.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衬托的写法,用“我”的冷酷无情反衬萍的善良。
E. 小说中关于暴风雨的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着力表现暴风雨的狂暴,是为了衬托人物形象,暗示故事的悲剧结局。
【小题2】这篇小说构思精巧,颇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3】有人说这是一篇“充盈着诗意”的作品,请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孝顺女儿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你看,这雨下得多带劲!越下越大,简直就像洒水车洒的似的。我就喜欢下雨。要是现在能喝上一口酒就更好了!暖和暖和。可我大儿子不让,我大儿子是医生。大儿子可是我的骄傲!他从小就想当医生,后来真就当上了!而且还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医生,现在只应邀出国出诊。但他从来没忘了我这个父亲。我记得去年他从匈牙利回来的时候,给我带回来了那么多有意思的纪念品!一个布达佩斯的城徽纪念章,一套非常罕见的明信片。我儿子说非常漂亮,但怎么个漂亮法我还不知道,因为他一直没时间给我送来。但不管怎么说,他没忘记我这个父亲。这不,不久前他刚从意大利回来,马上就给我打了电话。“爸爸,你身体怎么样?把听筒贴到胸部,我给你听听心脏。”我知道,儿子是教授,通过电话就能诊断。“爸爸,”我儿子听完后说,“你心衰,以后别喝酒,别吸烟……最重要的是要经常出去散散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所以我这不是出来散步了吗?
今天我还去了我小儿子那儿。我小儿子今天过生日。小儿子也是我的骄傲!他小时候不爱学习,现在却是哲学博士。他没想到今天我会去,看见我时高兴得不得了!“爸爸,”我小儿子说,“你来了,真是太好了!我特意没请你,是怕打扰你。既然你来了,咱们就去厨房坐一会吧。【A】我给你倒一杯你从来没喝过的格鲁吉亚葡萄酒,我妻子再给你从客厅的桌子上端点你以前从来没尝过的小菜来。”我和儿子一起把酒喝了。
我兴奋地回忆起了小儿子小时候有一次俄语考试得了2分的趣事。这时,他立刻起身把门掩上了:“这些回忆非常温馨,所以咱们还是留着下一次慢慢回忆吧。现在你还是回家吧,今天来的客人都是著名学者,他们谈论的那些话题你肯定也不感兴趣,而且他们烟抽得很凶,你心衰,最好还是回家休息吧。今天有足球赛,是斯巴达克队比赛。你记不记得我小时候,咱们总是一起给他们助威?差点忘了,你把这雨伞带上,外面雨越下越大了,你用不着急着还给我们,反正这把伞也破了。我们还有新的。”
就在我往门口走的时候,客厅里有个客人说:“同事们,现在按照传统,该为主人父母的健康干杯了。祝他们健康长寿!”【B】唉!我老伴儿死得太早了,那么有名的学者对我们的祝福她都没听到,太遗憾了!
我喜欢看下雨,等雨停了,我就回家,打开壁炉,坐下来看电视。也许我女儿还会给我打电话来呢。女儿也是我的骄傲!她是一所学校的教务主任,但她也向他那两个哥哥一样,没忘了我这个父亲,经常给我打电话。上周听她哥哥说我病了,马上就给我打来了电话!“爸爸,你的病严重吗?用不用我去看看你?要不我派几个学生去看看你吧?顺便让他们把你那儿的旧报纸拿回来……”两天前,我女儿又来电话了:“爸爸,你要是感到特别不舒服的话,就不用到我这儿来了。但我知道,你太要强,所以你要来的话,下了地铁,你就沿着那个街心花园步行来吧,顺路还能在小铺里买点葡萄酒,喝点葡萄酒对你的身体有好处。顺便也给我们买两瓶。我们这个门洞的电梯坏了,所以你就不用上五楼了,你到楼下的时候按门铃,我下去拿,咱们见个面……”你看我女儿想得多周到!
女儿为了我,换了三年的房子,那容易吗?“爸爸,我们家人多,已经两个孩子了,第三个也快出生了,又吵又闹……而且我丈夫还抽烟。可你需要安静,你心衰,所以得单独给你弄一个住处。”房子真就换成了!她用我们原来的那套房子给自己换了一套两室的,还给我在一座公寓楼里换来了一个房间。邻居是跟我同龄的一个老头儿,他也为自己的儿子而骄傲。他的儿子也住在本市。不久前给他写了一封信,老头给我读了好几遍。在公园里,他给那些老头老太太们都读了。所以我想说,孩子们啊,你们要是给你们的父母写信的话,一定要用结实点儿的纸写,因为你们的父母说不定要读多少遍呢!
我的两条腿都湿透了,我得回家喝杯热茶暖和暖和去了。也许我女儿又来电话了呢。足球赛开播前我先看看报纸。但愿今天斯巴达克队别输,要不我儿子该失望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的老人一共有三个孩子,他们都很优秀,虽然他们的工作都很繁忙,但他们从没有忘记孝顺自己的父亲,比如文中多次提到他们给父亲买礼物、打电话等。
B.本文在语言方面朴实生动,采用对话形式推进情节,富有生活气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人物形象生动、立体。
C.这篇小说主要讲的是老人和其子女的故事,但在小说最后却又写到邻居老人的事,这就告诉读者在当时的社会中,老人的际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而是普遍存在的,由此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D.老人去看望小儿子,想起儿子小时候俄语考试得2分的趣事,他儿子立刻起身把门掩上,是因为这是他和老人之间的秘密,他想以后单独和父亲在一起回忆。
E.小说作者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是俄罗斯当代小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他的小说语言讽刺性强,主题表达有深度,作品中常带有一种“感伤的幽默”。
【小题2】文中“雨”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3】阅读文中两处画线句子,按照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①画线【A】中的两个“从来”能否删除?请作简要分析。
②请指出画线【B】中所用的描写手法,并就其表达效果的一个方面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鸳 鸯 石
牟喜文
只看了一眼,于祚庥就惊呆了。
像,实在是太像了!简直一模一样。坐吧,于总。市长的声音缥缥缈缈地传过来。于祚麻如梦初醒,他为自己刚才的失态向市长歉意地微微一笑。
市长的嘴角弯了弯,接着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对江城的规划设想。
于祚麻一个字儿都没听进去,他满脑子都在想着那块石头,眼睛不自觉地向石头的方向瞥去。市长终于发现了于祚麻的异样,跟着向那块石头看去。
看着看着,于祚庥不禁有了自己的想法,再看市长,眼里就有了暖意,就像一个猎人终于抓到了猎物的弱点一样。
于祚麻是江城数一数二的地产商,盖了无数高楼。他自信,在江城这块土地上,没有比自己的脚更高的楼,也没有比自己的手更大的巴掌。前年,自己盖的楼不是脆生生地倒了吗,可自己不还是像塔一样立在江城?
一切从啥时开始变了呢?
对了,自从去年新市长上任,一切都变了
新市长也姓于,按理说和于祚麻五百年前是一家。可就是这个于正市长不解风情,油盐不进,到嘴的肥肉,一次次吐出来,闹得于祚庥的日子也不好过。
为了新城的项目,于祚麻给市长封了一个很厚的红包,被市长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项目招投标,一番折腾下来,于祚庥是竹篮打水。
开发区项目,于祚庥想送红包,哪承想连市长的影儿都没见着。
软的不行来硬的,于祚庥找道上的朋友给市长送了三颗子弹,权当警告,可依然泥牛入海,连累道上的朋友至今不敢回江城……
这次欧亚新城项目,无论如何不能再有闪失了!这次,于祚麻决定亲自出马。
真是柳暗花明,老天爷饿不死瞎家崔儿。第一次踏进市长办公室的门,于祚麻就有了惊人的发现。
于市长,您喜欢石头?于祚麻装作漫不经心地踱到那块石头前
是啊,于市长也起身来到石头前,两人几乎头碰头了。
凑近一看,于祚麻的心湖里再次泛起了一朵浪花儿,圈圈涟漪漾得每一个毛孔都熨帖。
那块石头和于祚庥办公室里的简直一模一样。不同的是,市长的石头左边是圆的,右边刀削一样直着,于祚麻的那块儿右边是圆的,左边刀削一样。
石头是青色的,半透明,上面布满了一圈一圈赭色的印痕,石头底部有几条凹陷。
我有一块和您这块一模一样的石头。
真的?
于祚庥感到,市长连声音都颤抖了,抬头,于祚麻看到市长眼里一束光倏地一闪。
哪有不贪腥的猫!于祚麻觉得,自己离成功只差一步之遥了。
从市府出来,于祚麻不停地催促司机加快速度。司机从于祚麻的脸上读出了兴奋,一种只有于祚庥特别高兴时才有的表情。奔驰车像一条长了翅膀的黑色鱼,在黝黑的河道里三拐两拐就停在了公司门口。
于祚麻车门都没关,几步进楼,跨进了专用电梯。
其实,对于石头,于祚庥可谓一窍不通。他只是为了留个念想,才从父亲众多遗物中留下来那块石头,放在办公室。
于祚麻从办公室底层柜子里找出那块石头,放到水里洗了又洗,又用白毛中擦了几遍,坐在宽大的老板椅上,额头不禁冒出汗来。
于祚麻嘴里喃喃着,石头啊石头,我老于的后半辈子就靠你了!说着,在石头上重重地亲了一口。
再次走进市长办公室,于祚麻的脚步轻松了很多。
看到于祚麻手里的石头,市长的脸马上红了,说话也语无伦次。
真……你真有………好……·好……太好了!老天有眼呀。
于祚麻心里说,于祚庥啊于祚庥,你道行还是浅哪,咋不知道投其所好呢?!
市长把两块石头并排放在一起,严丝合缝!
鸳鸯石终于找到了!
鸳鸯石?于祚庥云里雾里。
市长拿来一个脸盆,把两块石头并排放在里面,打来一壶开水,小心翼翼地浇在石头上。
奇迹出现了。只见两块石头瞬间晶莹剔透,像一湖秋水,中间赭色花纹慢慢褪去,变成了洁白的莲花,底下凹陷处水波荡漾……
好一幅莲花出水图!
于祚麻看得呆了。
市长的声音缓缓传来,知道吗,我们都是明代于谦的后代,于谦一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就是得到了奇石的启发呀。他把石头分开传给后人,就是希望后人也能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洁身自好,留下清名哩……
于祚庥汗流浃背。
三年后,欧亚新城竣工,于祚庥用手啪啪拍两下墙壁,虽然工程比预计的多花了两千多万,可于祚麻从没像今天这样底气十足。
至于鸳鸯石,被于正和于祚庥分别捐献给了江城廉政博物馆。石前,游人如织。据说教育了很多深陷迷途的人。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于祚庥初见市长办公室里石头时的惊讶神态,也从侧面体现了市长廉洁的特点。
B.于祚麻是江城的一个地产商,因为通过不正当手段节约成本,导致楼房质量低劣。这是小说为人物提供的社会背景。
C.小说构思巧妙,不仅体现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还体现在人物的姓名上,如于正的姓名意味着为人正派,一身正气。
D.市长知道有一模一样的石头时的神态描写和见到石头时的语言,都可以说明于祚麻对市长的猜想是正确的。
【小题2】小说中于祚庥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意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