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家国
①2004年暑假,我回老家看望父亲。此时的父亲因为重病骨瘦如柴,并且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双目视力几乎完全丧失,两耳的听力也微乎其微。
②但是,在精力好的时候,父亲的谈兴还好。他给我们说起他年轻时候的孤危和艰难,我们鲍姓在当地是小姓,我的祖父没有兄弟,单门独户又忠厚朴拙,我父亲也只有弟兄二人,叔叔老实可欺。我父亲的娘舅那边倒是人丁兴旺,却又人缘极差,乡誉极低,不仅不是可资利用的人际资源,反而要时时注意撇清干系,从而也无从依靠。说着说着,父亲就给我们背了一首诗:
人情相见不如初,多少英雄守困途。
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世间无。
时来易借金千两,运去难赊酒半壶。
识破人情全是假,还须自己着功夫。
③背完此诗,父亲还顺带跟我们说起他的一位朋友。说起我父亲的这位“朋友”,我们倒都认识,是镇上人。那时的镇上人,吃商品粮的,和我们相比,几乎是两重天。在我的记忆中,他们好像没有什么来往,也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有什么杯酒之欢。到了后来,竟至于不来往了。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父亲此时才告诉我们,原来,有一年,我父亲的这位朋友病了,父亲听说后,要去看望,可是家里实在太穷,什么也拿不出来,踌躇多日,只好硬着头皮,几乎空手去了。心想,朋友一定会理解。但没想到,朋友一见父亲几乎空着手,当时就拉下了脸。我父亲觉得大受伤害,也对“朋友”等等,心灰意冷。
④父亲一生性情刚烈慷慨,仗义重谊,这次,他给我们背这首诗,带着满腹伤感,几乎唏嘘。我心里极感震动,那种人生的寒凉,一下子就包围了我。我问父亲,这是谁的诗?父亲说,他也不知道,是他年轻时,到一户人家,人家的中堂上,就写着这首诗,因为说中心中隐痛,触动心中感慨,一下子就记住了。
⑤过了几日,我和大哥坐在父亲病床边,父亲和我们聊,那天他的情绪很好,他说有一首诗,是邵康节先生的,很好,就又背给我们听:
每日清晨一柱香,谢天谢地谢三光。
惟求处处田禾熟,但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忠臣扶社稷,家无逆子恼爷娘。
四方平定干戈息,我纵贫时也不妨。
⑥我父亲少时读私塾,读《语》《孟》,读《千家诗》,几年的私塾教育,使他终身都像一个读书人,有着读书人的情怀气质,常常民胞物与,感怀万端;有着读书人的思维方式,时时礼义廉耻,仁义道德;还有着天下家国的眼光,总是忠臣孝子,修身齐家。我后来到了城市,在城市里见到不少我父亲这个辈分的人,他们大多认识字,能读报,还有各自的技术或专业,见识也广,但是却毫无父亲的那种读书人的气质。这促使我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
⑦但是啊,深受私塾熏陶的父亲后来却终身在农村,做一个地道的农民,身边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的情怀和感慨。他是何等的孤独啊。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长到他自己的一生。
⑧他后来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念书,在没有高考的时代,在社会禁锢阶层流动的时代,这样的读书完全没有什么目的。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吧,希望通过自己的培养,让我们能听懂他的心声?
⑨我在父亲给我背的两首诗中,感受到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和伤感,也感受到了他对家国的真诚祈祷。
⑩不久,我的父亲就去世了。在那样偏僻的乡下,在那样一个完全无人注意的角落,我的农民父亲,对人生有着那样苍凉的感受,还有着那样深重的对家国的关怀。这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⑪父亲曾经对我有很多的期望,但是,他最后对我的交代,就仅仅是希望我花钱不要太大手大脚,“你负担重啊”。这是他对我说的最后的话。
⑫我知道我不能让父亲对我完全满意。但我会一直秉持良心写作和教书,因为,我生活在父亲的家国,我会像我父亲一样,为了天下家国祈祷。
【小题1】简析第③段最后画线词“朋友”加了引号的表达效果。
【小题2】第⑥段中“读书人的气质”指的是: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我”为何会说父亲的孤独又深又长?
【小题4】第⑩段划线句中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小题5】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我”的父亲在病重之际多次感叹世态炎凉,表现了他对这个社会的深深失望和伤感,也表现了他对这个国家深沉的热爱之情。
B.第⑥节中提到的“真正的素质”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坦诚相见互相关爱。
C.第⑧节中提到父亲的“心声”指的是父亲希望我们学会读书识人,不要在以后的社会中吃亏。
D.第⑪节中父亲原来对“我”有很多期望最后仅希望“我”花钱要节约,是因为他认为在这个世态炎凉的社会中“我”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
E. 文中两次记叙父亲背诵诗歌给“我们”听,表达了父亲记忆力很好,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F. 本文语言平实质朴,行文自然流畅,情感深沉隽永,通过“我”对父亲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虽然平凡却仍心怀家国天下的普通人形象。
【小题6】本文的题目是“父亲的家国”,结尾却落在“我”上,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10 11:02: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走到要回小学的那条巷口时,润叶突然说:“少安哥,你刚吃完饭,咱们到城外面去走一走。”

少安不好拒绝她,但又觉得有些别扭。两个男女一块相跟着溜达,叫众人看着不美气。

可又一想,这城周围又没人认识他,走一走就走一走,怕什么!他和润叶是一个村的老乡,又是老同学,这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哩!

于是,他们就相跟着一块出了那座清朝年间修建的古老破败的东城门,又下了一个小土坡,来到了绕城而过的县河滩里。

初春解冻的原西河变得宽阔起来,浩浩荡荡的水流一片浑黄。在河对面见不到阳光的悬崖底下,还残留着一些蒙着灰尘的肮脏的冰溜子。但在那悬崖上面的小山湾里,桃花已经开得红艳艳的了。河岸边,鹅黄嫩绿的青草芽子从一片片去年的枯草中冒了出来,带给人一种盎然的生机。道路旁绿雾蒙蒙的柳行间,不时闪过燕子剪刀似的身姿。不知从什么地方的山野里,传来一阵女孩子的信天游歌声,飘飘荡荡,忽隐忽现——

正月里冻冰呀立春消,

二月里鱼儿水儿水上漂,

水呀上漂来想起我的哥!

想起我的哥哥,

想起我的哥哥,

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

少安和润叶相跟着,沿着原西河畔的一条小路,往河上游的方向走着。他们沉浸在明媚的春光中,心情无限地美妙。这倒使他们一时没有说什么话。

“你走慢一点嘛!我都撵不上你了!”润叶终于扬起脸对少安笑着说。

少安只好把自己的两条长腿放慢一点,说:“我山里洼里跑惯了,走得太慢急得不行。”

“呀,你快看!”润叶指着前面的一个草坡,大声喊叫起来。

少安停住脚步,向她手指的地方望去。他什么也没看见。他奇怪地问:“什么?”

“马兰花!看,蓝格莹莹的!”

少安还以为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哩。原来是几朵马兰花。这些野花野草他天天在山里看得多了,没什么稀罕的。

润叶已经跑过去,坐在那几丛马兰花的旁边,等他过来。

他走到她身旁。她说:“咱们在这儿坐一会。”

他只好坐下来,把两条胳膊帮在胸前,望着草坡下浑黄的原西河平静地流向远方。

润叶摘了一朵马兰花,在手里摆弄了半天,才吞吞吐吐说:“少安哥,我有个急人事,想对你说一说,让你看怎么办……”

少安扭过头,不知道她遇到了什么困难,就急切地等待她说出来。他知道这就是润叶捎话叫他来的那件事。

润叶脸红得象发高烧似的,犹豫了一会,才说:“……我二妈家给我瞅了个人家。”

“什么……人家?”少安一时反应不过来她说的是什么。

“就是……县上一个领导的儿子……”润叶说着,也不看他,只是红着脸低头摆弄那朵马兰花。

“噢……”少安这下才明白了。他脑子里首先闪过这样一个概念:她要结婚了。

润叶要结婚了?他在心里又吃惊地自问。

是的,她要结婚了。他回答自己说。

他心里顿时涌上一股说不出的味道。他把自己出汗的手轻轻地放在有补钉的腿膝盖上,两只手甚至下意识地带着一种怜悯抚摸着自己的腿膝盖。

你这是怎了?唉……

他马上意识到他有些不正常。他并且对自己这种情绪很懊恼。他现在应该象大哥一样帮助润叶拿主意才对。她专门叫他到城里来,也正是她信任他,才对他说这事哩!他很快使自己平静和严肃起来,对她说:“这是好事。人家家庭条件好……那个人做什么工作哩?”

“可我不愿意!”润叶抬起头来,带着一种惊讶和失望的表情望了他一眼。

“不愿意?”少安也不知道如何是好了。不愿意就算了,这又有什么难的哩?

“这事主意要你拿哩……”他只好这样说。

“我是问你,你看怎么办?”她抬起头,固执地问他。

少安简直不明白这是怎么了。他掏出一条纸片,从口袋里捏了一撮烟叶,迅速卷起一支烟棒,点着抽了几口,说:“那你不愿意,不就算了?”

“人家纠缠我,我……”润叶难受地又低下了头。“纠缠?”少安不能明白,既然女的不同意,男的还纠缠什么哩?城里人的脸怎这么厚?

“你是个死人……”润叶低着头嘟囔说。

少安感到很内疚。润叶需要他帮助解决她面临的困难,但他在关键的时候却无能为力。

唉,这叫他怎么办呢?要么让他去把纠缠她的那小子捶一顿?可人家是县领导的儿子,再说,他凭什么去捶人家呢?哼!如果将来兰香长大了,有人敢这样,他就敢去捶他个半死!

他看见润叶一直难受地低着头,急忙不知怎样安慰她,就急躁地说:“唉,要是小时候,谁敢欺负你,我就早把拳头伸出去了!你不记得,那年咱们在石圪节上高小,有个男同学专意给你身上扔篮球,我把那小子打得鼻子口里直淌血……再说,那时候,你要是看哪个土崖上有朵山丹丹花,或者一钵红酸枣,要我上去给你摘,那我都能让你满意……可现在,可这事……”

润叶听他说着,突然用手捂住自己的脸哭了。

少安慌得不知如何是好,把半支没抽完的烟卷扔掉,又赶快卷另一支。

过了一会,润叶用手绢把脸上的泪痕抹去,不再哭了。刚才少安的话又使她深切地记起她和他过去那难以忘却的一切……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叶勇于打破世俗观念执着地去追求自己所爱的人,主动邀请少安“到城外边去走一走”,并向少安暗示白己的心意。
B.给润叶带来惊喜的马兰花在少安眼中只是司空见惯的野花野草,这样写目的在于突出少安作为农民的朴实,对美的欣赏较为迟钝。
C.文中引用“信天游”,使小说表达多样化,既体现了陕北地区鲜明的地域特色,又暗示了润叶与少安单纯美好的情感。
D.本文较多地运用方言,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读来本色白然,同时与人物形象相契合,为小说增色不少。【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划线处所描写景物的特点及其作用。
【小题3】润叶告诉少安她的“急人事”后,少安的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复杂变化?请结合全文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演说家

俄契诃夫

早上,八等文官基里尔˙伊凡诺维奇˙瓦维洛诺夫下葬。在送殡行列离开教堂前往墓地的时候,死者的同事,一位姓波普拉夫斯基的人,去找他的朋友格里戈里˙彼得罗维奇˙扎波伊金。这个扎波伊金,具有一种罕见的才能,他擅长在婚礼上,葬礼上,各种各样的周年纪念会上发表即席演说。

“我呀,朋友,找你来了!”波普拉夫斯基正碰到他在家,说快穿上衣报,跟我走。我们有个同事死了,这会儿正打发他去另一个世界,要是死个把小人物,我们也不会来麻烦你,可这人是秘书——某种意义上说,是办公厅的台柱子。给这么一个大人物举行葬礼,没人致辞是不行的。”

“啊,秘书!”扎波伊金打了个哈欠,“是那个酒鬼吧?”

“没错,就是那个酒鬼。这回有煎饼招待,还有各色冷盘……你还会领到一笔车马费。走吧,亲爱的!到了那边的墓地,你就天花乱坠地吹他一通,到时我们就千恩万谢啦。”扎波伊金欣然同意。

“我知道你们那个秘书,”他说着坐上出租马车,“诡计多端,老奸巨猾,但愿他升天,这种人可少见。”

“得了,骂死人可不妥啊。”

“那当然。对死者要么三缄其口,要么大唱赞歌,不过他毕竟是个骗子。”

为死者做了安魂祈祷,等大家安静下来,扎波伊金朝前跨出一步,向众人扫了一眼,开口了:

“能相信我们的眼睛和听觉吗?这棺木,这些热泪涟涟的脸,这些呻吟和号哭,岂不是一场噩梦?唉,这不是梦,视觉也没有欺骗我们!眼前躺着的这个人,不久前我们还看到他是如此精力充沛,像个年轻人一样活泼而纯洁,这个人不久前还在我们眼前辛勤工作,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把自己酿的蜜送进国家福利这一总的蜂房里。如今却已变成一堆骸骨,化作物质的幻影。不可弥补的损失啊!现在有谁能为我们取代他呢?好的文官我们这里有很多,然而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却是绝无仅有的!他直到灵魂深处都忠于他神圣的职责,他不吝惜自己的精力,通宵达旦地工作,他无私,不收受贿赂。他疾恶如仇,那些想方设法损害公共利益的人,那些利用种种诱人的生活福利来拉扰他,让他背弃自己职责的人,统统遭到他的鄙视!由于他忠于职守,一心行善,他不知道生活的乐趣,甚至拒绝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你们都知道,他至死都是一个单身汉!就在此刻我也能看到他那张刮得干干净净的、深受感动的脸,它对我们总是挂着善意的微笑,就在此刻我也能听到他那柔和的、亲切友好的声音。愿你的骸骨安宁,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安息吧,诚实而高尚的劳动者!”

扎波伊金继续说下去,可是听众却开始交头接耳。首先,大家弄不明白,为什么演说家称死者为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死者明明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呀。其次,大家都知道,死者生前一辈子都同他的合法妻子吵架,因此他算不得单身汉。最后,他留着红褐色的大胡子,为什么演说家说他的脸向来刮得干干净净的。

“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演说家眼睛望着墓穴,热情洋溢地继续说道,“你总是愁眉苦脸,神色严厉,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你有一颗正直而善良的心!”

不久,听众开始发现,演说家本人发生了某种奇怪的变化。他定睛瞧着一个地方,不安地扭动身子,自己也耸起肩膀来了。突然他打住了,吃惊得张大了嘴巴,转身对着波普拉夫斯基。

“你听我说,他活着呢!”他惊恐万状地说。

“谁活着?”

“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呀!瞧他站在墓碑旁边呢!”

“他本来就没有死!死的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

“可是你刚才亲口说的,你们的秘书死了!”

“基里尔˙伊凡诺维奇是秘书呀。你这怪人,都搞乱了!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是我们的前任秘书,他两年前就调到第二科当科长了。”

“咳,鬼才搞得清你们的事!”

“你怎么停住了?接着讲,不讲可不妙!”

扎波伊金又重新对着墓穴,凭他三寸不烂之舌继续致中断了的悼词。墓碑旁果真站着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一个脸面到得干干净净的年老文官。他瞪着演说家,气呼呼地皱着眉头。

“不好呀,年轻人!”行完葬礼跟扎波伊金一道返回时,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理怨道,“您的这些话说死人也许合适,可是用来说活人。这简直是讽刺挖苦,先生!天哪,您都说了些什么话?什么无私呀,不被收买呀,不受贿呀!这些话用来说活人只能是侮辱人格,先生!”

一八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波普拉夫斯基没有反驳扎波伊金私下对死者表达的看法和评价,这既暗示死者与其前任具有共同特点,又为后文扎波伊金的失误埋下伏笔。
B.小说详细描写扎波伊金在葬礼上即席所致的悼词,主要目的在于与题目“演说家”相照应,突出其所具有的杰出的语言才能。
C.在作者笔下,听众只对扎波伊金所致悼词的对象是谁暗自怀疑,却没有怀疑悼词中对死者品格不切实 际的称颂,这样写饱含着作者的深意。
D.契诃夫的小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这篇小说讽刺的对象几乎是文中涉及的所有人物,包括听众,而不只是“演说家”扎波伊金。
【小题2】契诃夫是19世纪后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大师,请分析这篇小说对当时的现实作了哪些批判。
【小题3】小说极具喜剧效果,这种效果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美丽的谎言
这天,母亲出门买菜,琳在家里看电视,电视上正好播出骗子的骗局被揭穿的新闻。“又是骗子!这社会是怎么了!”她愤愤不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现在的骗术层出不穷,听得多了,琳也多长了个心眼。
十分钟后,母亲两手空空地回来,走进屋拿了钱,又匆匆忙忙地要出去。琳觉得奇怪,便问母亲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告诉她:“我去菜市场的路上,被一个女孩拦住了,问我借一百块钱。”
借钱?一听到陌生人问母亲借钱,琳就警惕起来,忙问:“那你把钱给她了?”“是呀,小姑娘挺可怜的。”母亲说,那个女孩被人从家里骗出来,差点进了传销组织,幸好及时逃脱,可是身无分文回不了家。听了母亲的话,琳想,像这样弱智的骗局,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没想到母亲居然会上当!
可母亲继续说:“我把钱给她时,她还问我要地址,说回家后就把钱寄还给我。我说不用,只给她留了个电话号码,让她到家后给我打个电话报平安。”母亲讲得诚恳,眉眼间流露出欣喜,看得出她是相信那女孩的,而且还为自己做了好事而高兴。琳看着母亲,也就不愿在这时揭穿女孩的骗局。
这之后,母亲总不时念叨着那个女孩。第二天晚上九点多,母亲正准备休息,电话铃突然响了,琳去接电话。一个女孩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喂,您好,请问您是李婆婆吗?”琳还没来得及回答,本准备休息的母亲匆匆从卧室出来,边走边说:“这肯定是我的电话!”然后拿过电话按响免提键,听了一会,兴奋地说:“孩子,你到家啦?”“到啦,早上就到了,后来一直在忙,现在才打电话给您。婆婆,真是谢谢您了,麻烦您说一下您的地址吧,我好把钱寄给您!”母亲笑道:“不用还,不用还。你到家就好!”然后,她又叮嘱了女孩几句,让女孩以后要提高警惕,不要再轻信他人。
挂了电话,母亲满脸疑惑地问琳:“刚才这个电话是那个女孩打来的,昨天晚上那个打电话的又是怎么回事?”琳被母亲这么一问,懵了。她没有想到,母亲遇到的那个女孩果真不是骗子。对于母亲的询问,她只得坦白自己不愿母亲发现自己被骗而心寒,于是昨晚让同学假扮女孩打了电话。
母亲听后,叹了一口气,说:“你把事情想得过于复杂了,总有一些人不是骗子,他们是真的需要帮助才会来找你的。”母亲顿了顿,又补充道,“我相信,好人是有好报的。”琳心里明白,就算母亲遇到的真是个骗子,她也不会因此就不再相信他人。
自从女孩打来电话后,琳心里就踏实了不少。第三天吃完晚饭,家里的电话铃又响了。琳接起电话,一个清脆的女孩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喂,您好,请问您是李婆婆吗?”
怎么又是一个女孩?怎么又是找母亲的?琳赶紧叫母亲接电话。母亲匆匆跑上前,拿起话筒:“我是李婆婆,你是哪位啊?”对方说:“李婆婆,我是小桃,就是那天您给了一百块钱的那个女孩……”母亲先是一愣,然后满脸兴奋,激动得声音都有点变调:“小桃!真是你啊!你到家啦?”“到家了,我坐了两天的火车,又转了几趟车才刚到家。一回家,我就想着给您电话呢。对了,婆婆,您把地址跟我说一下吧,我说好要把钱寄还给您的!”女孩的声音充满感激之情。母亲笑道:“不用还,不用还。你到家就好!”母亲流露出喜悦之情,这让身边的琳看得目瞪口呆。
挂了电话后,还没等母亲开口,琳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刚才这个电话才是那个女孩打来的吧,可是昨晚的那个电话是怎么回事?”母亲冲琳一笑,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昨晚那个电话是我托隔壁小刘打的。前天打来的那个电话,我一听就知道不是小桃打来的,我便猜出肯定是你让人打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让我安心。”
原来,母亲早就听出前晚那个电话是假的。为了让女儿安心,母亲如法炮制,也找人假扮女孩,打来电话。琳万万没有想到,母亲会用同样的办法编一个谎言来骗她!
琳望向窗外,月色如水,微风拂过,一切都那么宁静。
她安心地笑了。
(选自《快乐青春,经典阅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引用俗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意思是说虽然骗局不断被揭穿,但总有新的骗局出现,体现了作者对当前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B.琳觉得女孩要钱是一个骗局,但不愿意马上戳穿,体现了她照顾母亲的感受,即使内心有不同看法也不愿让母亲扫兴,是个孝顺、体贴的女儿。
C.母亲在帮助了女孩之后“总不时念叨着那个女孩”,是因为母亲重视钱财,担心自己被骗,担心钱花了却没有帮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描绘了神秘朦胧的自然景象,体现了作者对大地回春、社会风清气正、骗子不再的期盼和呼唤。
E. 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母女俩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小题2】小说的结尾写到琳“安心地笑了”,请结合文本分析她笑的原因。
【小题3】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巧妙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天(节选)

鲁迅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他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他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他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但宝儿也许是日轻夜重,到了明天,太阳一出,热也会退,气喘也会平的:这实在是病人常有的事。

单四嫂子是一个粗笨女人,不明白这“但”字的可怕:许多坏事固然幸亏有了他才变好,许多好事却也因为有了他都弄糟。夏天夜短,老拱们鸣呜的唱完了不多时,东方已经发白;不一会,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

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一年。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

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啊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他虽然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他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轮到宝儿。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该有活命了。但总免不了着急,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

“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着。”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两帖。”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

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他虽是粗笨女人,却知道何家与济世老店与自己的家,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单四嫂子抱了宝儿等着;宝儿忽然擎起小手来,用力拔他散乱着的一绺头发,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嫂子怕得发怔。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仿佛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忽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像是睡去了。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鸣咽起来。

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鸣咽变成号啕。这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老拱之类。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

这时候,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的在地上立着。许多工夫,单四嫂子的眼泪宣告完结了,眼睛张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觉得奇怪:所有的都是不会有的事。他心里计算: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他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

但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有的事,他的宝儿也的确不能再见了。叹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罢。”于是合上眼,想赶快睡去,会他的宝儿,苦苦的呼吸通过了静和大和空虚,自己听得明白。

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这时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经唱完;跄跄踉踉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另另的……”

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

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鲁镇的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这与夜半三更没睡的只有两家——咸亨酒店和单四嫂子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B.单四嫂子,夫丧子幼,只能靠纺纱来维生。半夜不息的灯光不仅是她生活艰辛的表现,也是她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生活的一线希望。
C.为了治好儿子的病,单四嫂子使尽浑身解数,求神、许愿、吃单方,到最后甚至寄希望于何小仙,可见宝儿的死亡是单四嫂子的愚昧导致的
D.小说通过对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的描写,展示了一幅令人震悚的图景,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小题2】本文除塑造单四嫂子之外,还描写“老拱们”“何小仙”“店伙”“王九妈”“蓝皮阿五”等,他们的形象特点如何?描写他们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写作于1919年前后的收集在《呐喊》中的小说,写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却以“明天”为题,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探究。

同类题5

《百合花》
鉴赏点一:赏析小说的语言和叙述方式
【小题1】读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1)①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②他飞红了脸,更加钮泥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
(2)③新媳妇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④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小题2】请简要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
鉴赏点二:欣赏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题3】课文中几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中先后四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着特殊的作用。
课文出处
作用分析
第一次是在“我”和通讯员从新媳妇家借了被子出门时,通讯员由于“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结果“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央了被子就走”。

第二次是当通讯员回部队时,“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第三次是在通讯员临牺牲前,被安排在屋檐下那块门板上,“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第四次是在作品的倒数第四段,“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小题4】《百合花》中有几处景物描写,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对人物塑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