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康家酒传奇
  巩县康家酿酒有些年头了。
  康家酒很少流出庄外,这里有个秘密,康家酒的秘方来自洛阳福王,明末清初“康朱联姻”时朱家败落,这个王家酒方也来到了康家,外人一般不知。
  为了保证酿酒秘方不外露,康家一代只有一人掌握整套酿酒技术,康豫就是这一代康家酒的传承人。
  康豫酿出来的酒,只要喝过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好的。康豫不会喝酒,这是康家上下都知道的秘密,酿酒的不喝酒,小一辈人不信,问他本人自然不会有结果,问老一辈人,得到的都是肯定的答案。
  康豫的儿子长大了,和邻村一家有些官家背景的乡绅结亲。按乡俗女方应允婚事之前,男女双方主要长辈要聚在一起喝顿结亲酒。康家有家酿的酒,自然酒宴上喝康家酒。康家酒的特点是绵甜醇香、回味悠长,入喉爽口甘甜,后劲很大。康家几位长辈酒过数巡后,纷纷表示不胜酒力。女方几位也担心入口甜醇的酒有后劲,渐渐地都只是在礼节上举举杯了。独有女方一位族叔自恃酒量超人,在酒席上向康家人挑战,嘴里还不干不净数落康家酒没劲,入口没一点呛劲,不如烧刀子过瘾。
  康豫一直没有作声,毕竟自己是主人,再说酒桌上的酒话也当不得真,随这位族叔涨红着脸信口开河。
  眼看自家的陪客都喝得差不多了,再也没人去应和客人的挑战。康豫就开口婉言劝说客人,暗示康家酒后劲较大,一会酒劲上来要撑不住的。谁知不说还好,一说反倒惹火了族叔,说除非答应和他斗酒,不然这门婚事他第一个不答应,要不承认自己是个怂人也行,这酒就免了。也许是酒劲开始上来,女方客人中有几位居然也附和起这位族叔的话,一定要康豫答应斗酒,不然就不必谈亲事了。
  这下把康豫逼到了墙角,再也没有退路了。康豫站起身,说一句“我答应”,转身叫人拿来一摞大碗,先在自己面前一字排开放好,整整九只碗。又从桌旁捧起一坛没有开封的康家酒,拍掉泥封,在面前的碗里“汩汩”倒满。
  一连串的动作吓得在座的康家人目瞪口呆,有几位忍不住喊出来:“康豫是滴酒不沾的啊!”康豫报以一笑:“今天这阵仗我是不趟不行啊!只是有一点拜托,待会我喝赢了,不要和我说话,扶住我回去就是。”
  康豫对女方客人说:“这几十年,我没有喝过一口酒,康家上下是妇孺皆知。今天既然答应斗酒,我先喝三碗,算我弥补前面的。”说完,一口气喝完面前的三大碗。
  随后对挑战的那位说:“接下去我俩一对一吧!第一轮我先喝,第二轮你先喝,同意的话我们就这样喝下去,谁喝不了就认输。”女方的族叔已经被康豫的三大碗震慑了,连连点头。
  第一轮两人都一仰脖子“咕咚咕咚”下去了。第二碗女方族叔先喝,他中间停顿两次才喝完,康豫依然一仰脖子喝下去。第三轮开始,康豫双手捧碗,似笑非笑地扫视了全场,双手捧碗举过头,仍然一口气喝完。女方族叔喝第二碗时已经慢了半拍,面对第三碗酒,有些犹豫。在场的双方客人都起哄要他快点,他扶住桌子好半天才哆哆嗦嗦站起身来。他伸出双手也想着像康豫一样双手捧住酒碗,结果双手颤抖不停,酒液在晃动不已的碗四周荡出,还没举到嘴边,手一松,酒碗“哐当”一声掉落在地,紧跟着人也软泥一样瘫了下去。
  康豫说一声“承让”,慢慢走回了家,然后躺在床上,睡了一天一夜才醒来。
  女方那位族叔被人抬回家,躺了三天三夜才醒过来,在床上打了一个长长的酒嗝,叫一声“好酒!好酒量!”,又翻身睡了过去。再次醒来,带了礼品专程去到康家找康豫,为自己酒席上说的不当之言当面赔礼道歉。
  至此康家人才知道,康豫年轻时其实是会喝酒的,刚执掌酿酒时,酒醉误了事,因此向家族主事的保证过酿酒就戒酒。
  康豫酒醒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家族主事的提出辞去酿酒职位,主事的征求家族长辈意见,大家纷纷表示这次情况特殊,可以原谅。康豫认为自己没有遵循“遇事让人一步,自然有周转余地”的祖训,致使客人酒醉倒地。再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影响家族的声誉,玷污康家诚实、守信的家风家训,坚辞不就。
  若干年后,继续保持北方风味,具有绵甜清香、纯洁透亮、回味悠长特点的康家酒接待了老佛爷,被老佛爷赐名“康百万酒”,已是后话。
选自《天池》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段主要交代了康家酒秘方的来处,这个秘方来自洛阳福王,“康朱联姻”才有机会落到康家,正因为它来自洛阳福王,所以酿出的酒才好喝。
B.康豫是康家酒的唯一传承人,但他却不会喝酒,这成为康家上下都知道的秘密,作者以此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了解康豫不会喝酒的原因。
C.作者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各种手法,使人物形象特征突出。如在描写康豫、女方族叔时,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D.看似简单的故事实则内涵深刻,本文借助康家酒的传奇故事传达出一个主题,那就是: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诚实、守信。
【小题2】康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概括。
【小题3】有人认为文章的最后一段属于画蛇添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就此问题进行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16 10:05: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边界的消失与重建
高建平
①在当代艺术界,有一个很流行的,很具诱惑力的口号:所有人都是艺术家!所有作品都是艺术品!这真是一种浪漫的幻想,仿佛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奇幻的新世界,看到听到的一切都是艺术,所制作的一切也都是艺术。于是,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被取消了。
②其实,正像人们在给艺术下定义时所揭示的那样,艺术边界的形成,本来就是一个历史过程。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代表着一种对人的活动及其产品的特殊分类法。这是依据某种形而上的、心理的,乃至社会的观念所作出的带有根本性的区分。
③不同时期对这种区分作了不同的论述。在欧洲,柏拉图依照一个宏大理论来对艺术与现实作区分,模仿不是再造,模仿者与被模仿者只是外观相似。柏拉图的这种理论,尝试将艺术与工艺区分开来。艺术属于与现实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有着独立性。
④然而到了当代社会,现成物、日用生活用品,都能成为艺术。艺术不再是特地制作出来的、独创的、成为美的集中体现的物品,而与生活中的物品“在外观上不可区分”。艺术原有的边界被一下子,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地彻底打破了。
⑤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阻挡,这也是时代的潮流。艺术走向大众,大众的趣味进入到艺术之中。美被大规模生产,整个世界被美化。美的全面胜利,带来的却是“艺术终结”的恐慌。
⑥马克思曾经作过一个区分:弥尔顿出于春蚕吐丝式的需要而创作《失乐园》,后来他得到了几英镑,他是非生产劳动者。如果一位作家为书商提供工厂式的劳动,他就是生产劳动者。这一区分很具有启发意义。艺术与非艺术的不同,不在于所制作物品的形态,不在于它所产生的效果,而在于制作者的处境、意愿和姿态。
⑦艺术是在与工艺,与市场,与平庸的重复,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相区别而存在的。它所珍视的,是个人的独创和这种独创的春蚕吐丝式的流露,只要这样的东西还存在,还受尊重,艺术就存在。这是一种真正的艺术精神,它的发挥,就成了真正的艺术因素,它的边界,正是艺术的边界,不管存在于什么媒介之中,也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同样一种物品,如果从独创性的角度来看,它是艺术品,如果从营利的角度看,它就是商品。这样一种差别,使得艺术的边界扩大了,也缩小了,使得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也使成为艺术家难上加难。
(原载《文史知识》,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关于“艺术边界”的区分标准,文中有几种说法?试加以概括。
【小题3】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思维就是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往往是错误的,以至是荒谬的。正因为如此,学音乐的,应该懂得些声学;学美术的,应该懂得些光学;学艺术体操的,应该懂得些力学;学人文的,应该懂得些科学技术。《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光照古今,流传不朽,但也存有不掩瑜的瑕点,例如,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多处有矛盾,这也是曹雪芹这位伟人在创作《红楼梦》时在逻辑上失误之处。然而,正因为逻辑思维执着于前后一致的严密,因此,一般摆脱不了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难于飞跃,难于求异,难于作出超脱现有模式的重大的创新。
而文学艺术恰恰与科学相反,不是追求抽象,不是直接表达共性、普遍性,而是着手个体,着手特殊,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普遍性;因此,必须力求从不同侧面、从不同个体、从种种特殊,来创造新的形象,来深刻反映事物的共性、普遍性。正因为直接表达的是侧面、是个体、是特殊,从而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去思考、去领悟、去追索、去开拓;极为精炼的中华诗词,就更是如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登鹳雀楼,还是哲理之言呢?“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是写暮春的杨花榆荚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诗人无比喜悦之情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不管怎样,这些名句,都是合乎客观实际,合乎逻辑的。
一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怎么美化或丑化,不管怎么夸大,寥寥几笔,确如此人。为什么?关键就是这几笔。这几笔不是其他,而是同现代数学一个分支即“拓扑学”有着紧密关系的。“拓扑学”是研究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始终不变的。这些不变的东西叫做“特征不变量”,这几笔就是“拓扑学”的“特征不变量”。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所谓的“神化”,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就连摄影,如果是艺术照,就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搬上照片,而应加以“艺术”处理,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这不是科学又是什么?“春秋笔法”下的用字用词,是“杀”?是“弑”?是“诛”?是“戮”?是“斩”?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诗眼、词眼、文眼,也正是用以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特征的。
正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阅历广泛,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由定性到定量,才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掌握了事物的特征。“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始第一句中的“环”字,滤去了词句水分,浓缩了语言容量,揭示了滁州为群山环绕特征,一字可敌万语。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个在小小空间的红杏枝头,一个在辽阔空间的锦锈江南,都生动深刻、内涵极为丰富地展开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画面。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10个字,10件事物,6点景色,描绘出了行人秋晨离开荒村野店匆匆上道的有声有色的凄凉景象。要强调指出的是,正因为中华诗词用词用字最为精炼,从而也最能抓住事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 
(选自阳叔子《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艺术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不一样,前者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和普遍性;后者则直接追求抽象,追求共性和普遍性的表达。
B.文学艺术能够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产生让人思考、领悟、追索和开拓的艺术魅力,因为它是从个别表现一般。
C.要想摆脱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的禁锢,实现思维的飞跃和求异,进而作出重大的创新,就不能执着于逻辑思维前后一致的严密性。
D.正确的思维是建立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之上的,严密的思维逻辑,能避免那些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荒谬错误的结论出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漫画家使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美化或丑化艺术形象,却让人并不感到“失真”,是因为他们能够抓住事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
B.文学艺术家们既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又要借助这些形象传达出像“拓扑学”中始终不变的“特征不变量”的生活规律。
C.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不仅阅历广泛,深入实际,而且能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特征。
D.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神化”、摄影艺术对照片的“艺术”处理,都是透过表象、抓住本质、区别主次、把握关键的科学表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巨著《红楼梦》,在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方面存在逻辑上的失误,这就要求文学艺术创作不仅要追求思维的创造性,更要追求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B.“杀”“弑”“诛”“戮”“斩”等词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科学性特征。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名句既合乎逻辑又给人想象空间。
D.因为用字精炼,因而展现的画面内涵也就极为丰富,如“环滁皆山也”的“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常被诗评家以“盛唐气象”四个字将它与其他时代的诗歌风貌相区别,这种概括有助于更明确地把握盛唐诗歌特征。但对于这样的概括,一方面有人望文生义,把“盛唐气象”理解为单纯的对时代的颂歌,对唐帝国文治武功的夸耀,以及对躬逢盛世、如鱼得水的情感抒发。另一方面有人回转过来通过检查盛唐诗歌发现其中并没有多少歌颂盛世之作,相反,许多诗歌是表示对现状的不满,包括对种种阴暗面的揭露、抗议,因而认为“盛唐气象”一词,是对开元、天宝诗歌主流的歪曲。以上两种看法皆失之片面,而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含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②“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严羽《沧浪诗话•考证》云:“‘迎旦东风骑蹇驴’绝句,决非盛唐人气象。”严氏辨其“非盛唐人气象”,显然是指“迎旦东风骑蹇驴”瑟缩委琐,见不到盛唐人的笔力,也缺少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这与严氏《答吴景仙书》所云:“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可以说是分别从正反两面对“盛唐气象”含义的一种阐发。因此“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即指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容上是否歌颂国家之盛,歌颂文治武功没有直接关系。
③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立功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但实际上联系非常紧。感激而望成就功业,遏挫即成怨怼。所以在具体作品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④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理想主义色彩很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它是为时代的召唤、时代的需要所吸引,要轰轰烈烈大干一番的人生意气和事功精神的表现。盛唐人的这种感激奋发,颇不同于一般狭隘的个人名利追逐,它往往表现出建功立业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乃至奉献精神的结合。由于主体精神强旺,盛唐人谈起建功立业,又往往表现得情绪激昂,富有信心。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谓壮怀激烈。
⑤盛唐诗人的怨怼之作,包含着诗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但盛唐诗人要求于那个时代的往往不是简单的仕途出身,不是薄禄微官问题,而是要成就“济苍生,安黎元”的大事业。这种宏愿,在玄宗统治后期是只好落空的,以致出现了类似鲲鹏太大,海水和风力无法支持的矛盾。但冲突的内容既然是在较高的层次上展开的,就仍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和非同一般的气魄与力度。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盛唐气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已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特征。
B.“盛唐气象”指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风貌。
C.“盛唐气象”体现了盛唐人的笔力和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
D.“盛唐气象”是诗歌的风貌特征,与诗歌内容没有任何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列举了对“盛唐气象”的两种片面理解,并指出其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含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B.第②段中引用了严羽的话,一方面说明了“盛唐气象”的概念,另一方面又阐发了“盛唐气象”的含义。
C.第③④⑤段文字采用了并列式结构,分别阐释了“盛唐气象”在两类诗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特点。
D.在论证方式上,这篇文章采用了先驳后立的方式;在论证方法上,这篇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夸耀唐帝国文治武功、歌颂盛世的盛唐诗作都不具有“盛唐气象”。
B.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和怨怼之作,都带有盛唐诗人的理想主义色彩。
C.盛唐人情绪激昂,富有信心,渴望建功立业,因而其主体精神强旺。
D.盛唐诗人因为“济苍生,安黎元”的宏愿始终落空,所以产生怨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年画,古称 “门神画”, 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 也是一种古老的编辑出版形式。起源可上溯到古时在门上刻绘人物以抵御外敌入侵和鬼魅骚扰,祈求吉祥平安的风俗。年画是从什么年代开始印制的? 推测应在隋唐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发展,木版水印年画逐渐兴起,这种雕版印刷,所用的各种颜色以水调兑,而不同于机器印刷时所用各种色彩的油墨。

滩头是湖南惟一年画产地,因刀功细腻、色彩明艳、线条流畅、雕版耐用,与天津杨柳青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 河南朱仙镇年画并称 “中国四大年画”。 滩头年画有“中国民间美术一绝”美誉,集热烈、 奔放、 神秘、 夸张等楚文化特征于一身, 作为少有的传统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作品整体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因而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被英、美、德、荷、日等多国大型博物馆珍藏。目前,滩头年画的传统作品已成为收藏界的热门藏品, 清版 《老鼠娶亲》 更是一路攀升, 每幅市场价格已高达6000元。

滩头年画内容广泛,大致分为神像、寓意吉祥、戏文故事三大类,题材主要来自民间传说和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现存的二十几个品种成为见证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滩头年画能名扬神州,也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滩头素称纸业之里,以土纸为原料的滩头色纸、香粉纸和年画,合称 “滩头三绝”, 在国内外久享盛名; 隆回及附近地区盛产枣、梨、梓木,这些质地较硬的木材特别适宜雕版;邻近的永州市则是出刻工的地方,不少永州刻工长期汇集在滩头;印制年画的颜料大多为匠工自己采集的矿物和植物秘制而成,即使在南方梅雨季节也不易褪色,这是其他年画所不具有的。

近几年,滩头年画正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远去。 目前滩头仅剩下75 岁的钟海仙和70岁的老伴高腊梅还在执著地守护这一民间绝技。 四大年画的其他三家也日渐衰落,刻版、套印年画的传人都因市场萎缩而渐废技艺。

滩头年画日渐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文革”期间 “破四旧”,当地政府以滩头年画宣传封建迷信为由,将几乎所有的画版收去当柴烧掉,致使现在很多年画版都已失传。19世纪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中国,给传统手工年画带来几乎是致命的打击。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说,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滩头年画的衰落不能怨天尤人,还得从自身找原因。印制年画用的木版一经雕成,可以用上几百年,导致滩头年画内容单一,形式老化,已经不能适应大众需要,年轻人对传统年画更不感兴趣。

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型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失去实用性的年画更加濒危。与年画一样,民间绘画、雕塑、戏曲、剪纸、皮影、烧造、服饰、装潢工艺等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整体生存状态也令人担忧,亟待抢救。

(摘编自 《从滩头年画看中国濒绝民间艺术前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雕版印刷发明于隋唐时期,所用的各种颜色以水调兑,不同于机器印刷所用的油墨。
B.滩头年画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具有楚文化特征,被誉为 “中国民间美术一绝”。
C.滩头年画内容和题材丰富,共有二十几个品种,是见证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D.滩头年画的颜料都是匠工自己采集的矿物和植物秘制而成,具有不易褪色的特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两个角度分析滩头年画的衰落原因,指出西方印刷术传入中国是根本原因。
B.对于滩头年画,文章先阐述其价值,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揭示出了它的发展困境。
C.文章通过对滩头年画的多方面介绍,表达了对这一传统民间文化的热爱和隐忧。
D.文章以大量篇幅写滩头年画,最后引出对传统民族文化整体生存现状的忧虑和重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画起源于古时在门上刻绘人物以避祸祈福的风俗,推测是在隋唐时期开始印制。
B.滩头年画因为整体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所以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
C.滩头年画的雕版可以用上几百年,导致它内容单一,形式老化,失去实用性。
D.年画日渐走向衰落,而社会经济形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其更加濒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阅读大漠
于文胜
沙漠,是一部天书。每一粒沙,都是一个字符。
我向往沙漠,又惧怕沙漠。
向往沙漠,是因为那一行从漠峰上走过的驼队,驼颈上传出的铃声。惧怕沙漠,是因为漫天飞舞的沙粒,让人看不清世界,读不懂人生。
我最终还是勇敢地走进了沙漠。沿一条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漠的黑色之路,我去努力破译沙漠这部天书——
在第一页上,我读到了“生命”。你看,大河逝去的地方,绿色还在零散地生长。这绿色被糙裂的树干支撑着,迎着漠风,迎着烈日,倔强地把生命延续。它们把根深扎进沙里,哪怕一点点水的湿润,都要让叶子泛出绿色。就是没有一点生命的乳汁了,就是让漠风剥得只剩下躯干,它们也要傲然挺立千年;就是被烈日利剑般的光束砍断身躯,它们也躺下不朽千年。在它们身上,生命永远不会被泯灭,生命永远都延续。它们不为脚下有一片沃土而恳求上苍的恩赐,不为披一身新绿而祈求天降大雨,不为漠风的肆虐而弯下腰杆,更不为终究要倒下化为泥土而企盼时间倒流……就是化为灰土,它们也舞在沙漠上、舞在狂风里。这是一种怎样的生命啊——生命顽强到了极点,价值体现到了极限……这才是百岁、千岁、万岁的生命啊!
在第二页上,我读到了“勇敢”。你看,这看似不起眼的一条柏油路,勇敢地伸进沙漠,
穿漠谷,越漠峰,一直伸向天边,一直穿出大漠。这是怎样一种力量的驱使,才能有这般无畏的勇气呢?
沙漠时刻想把它吞没,而它的两边却筑起芦草编织的垄墙;烈日时刻想把它烤化,而它
的两旁却生长出灌木,拉起一道绿色长廊;狂风时刻想把它吓退,而它的身边却耸起一座座
房屋,房屋里飘出饭香,屋旁的抽水机正隆隆作响……
从沙漠的北边走到南边,这一页我读了一千里,从日出读到日落,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沙漠的那边,有我们的村庄;沙漠的那边,有我们的亲人;沙漠的那边,有我们肥壮的牛羊……
任何沙漠,都阻挡不住亲人的拥抱,再狂的漠风,都刮不散兄弟的思念,任凭烈日怎样下刀,都割不断家人的亲情!  
这是祖国大家庭里各民族亲情的力量啊!
这种力量,使勇敢者更加坚强,使坚强者更加勇敢。
无畏催生勇气,亲情激发力量!
在第三页上,我读到了“追求”。你看,沙丘下那一座座井架,输油管像巨龙跃过沙梁。
沙漠是荒凉的,从来都没有人敢对沙漠有所企图;沙漠是死寂的,任何生命的火花也只能在它上空一闪而过;然而,沙漠又是富有的,只有敢于探索和勇于追求的人,才能闻到它的气息。
我尤为敬佩那些敢于在这浩瀚大漠中勇于追求的人。他们是这大漠的骄子,他们是财富的天使。
高高竖起的是钢铁的井架,而伸向天空的却是理想的大厦;向下钻进的是圆圆的钢管,而伸进泥土的是探索的双手;管道里流淌的是追求者的热血,炼炉里沸腾的是梦想的实现……
别说贫瘠里没有财富,别说黄沙变不成黄金,别说瀚海没有彼岸,别说通天的路太遥远——勇于探索,不断追求,身后就是掌声一片。
欲上九天揽月——人类的脚步踏上了月球;欲下五洋捉鳖——潜艇在大洋中游弋;望长城内外——戈壁崛起新城,沙漠喷出火焰……
这,是追求的脚步;这,是追求的回报。
读到这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犹豫和徘徊?放飞理想,放飞希望,加快追求的脚步吧!
大漠,是一部天书。大漠,是一部有心人才可以读懂的书。大漠,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去吧,勇敢地走进大漠,阅读大漠!
(《人民日报)20~0年7月26日)
【小题1】文章以“沙漠,是一部天书”开篇,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章在描写大漠中的“柏油路”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这是祖国大家庭里各民族亲情的力量啊!
(2)他们是这大漠的骄子,他们是财富的天使。
【小题4】文章在结尾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综观全文简要作答。(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