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读树李国文
①那时住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青年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累,便找个树阴下的长椅歇腿。
②过去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如果说没有两片叶子相同,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无论在旷野,在公园,在小院的树木,或是马路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也是一个形态迥异,性格不一,各呈风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读树如看人,尤其那些种植在大庙里的松、柏、栓、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势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了。
③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她每一圈年轮,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的新岁月的生活轨迹。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的包袱,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大度,宽容,便越发地显得一种分量感、尊严感。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的岁月痕迹,好像时间凝滞在古老的身躯里,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④因此,整个太庙里面,满园关不住的春色,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最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就没有这一份热闹。
⑤展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于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状态,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子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葱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陪衬,才形成这一片怡人景色。
⑥其实,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肌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⑦买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话,都像园子里的这些新老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文字平实,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将客观的眼前事物与历史的人生的思考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阐述了“读树”带给人的启示。
B.第①段写书市中青年读者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是为了说明自己难与年轻人“赛力气”。
C.文章将“书”与“树”这两种记录人世与自然变迁的事物巧妙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主要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界新旧事物更替的感慨。
D.作者认为“树和人一样”“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文章第②——⑤段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古树和新树的特点,为最后两段的深化主题做好了铺垫。
 
E.本文告诉我们:只要善于用眼光去捕捉,用心灵去体悟,一切都是可以读的,作者就是借助太庙里有着丰富阅历的古树来抒发对人生的思考的。
(2)如何理解“老树”与“新树”的寓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文章③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4)结合文章的主旨,联系现实中的某方面存在的的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38: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悬在空中的河流
我们都知道,依靠浮力,船能够在水中飘浮;依靠浮力,羽毛能够随风飘浮,然而,你听说过飞机在几万米的高空,突遇“空中河流”,竟然发生了高空漂浮现象吗?
1982年4月的一天,在冲绳岛美军那霸空军基地,有5架当时最为先进的F-16战斗机升空,在1.2万米的高空作编队变化演习。当时晴空万里,西太平洋的上空能见度非常高,可以说是高空飞行演习的最好天气。
突然间,飞机在雷达屏幕上排成“人”字形不动了!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突然的变化惊呆了。当时的指挥员菲尔德上校认为,一定是雷达系统出了毛病,急令雷达兵仔细检查。经过检查,所有的雷达运转都是正常的。也就在此时,无线电波传来了呼叫之声,飞行队队长报告:“报告指挥官,不好了,飞机的发动机突然间全部熄火了,我们的飞机像漂浮在河水之中。四周都是水,飞机已经不受我们控制了……”话尚未说完信号就中断了,接着雷达荧屏上的飞机也消失了。
菲尔德上校目瞪口呆地坐在椅子上,这位有丰富飞行经验的空军上校突然向周围的人冒出一句话:“不!绝不可能!在1万多米的高空,滴水成冰,哪来的河水?”
最令人费解的是,这几架演习飞机当时在高空突然熄火,并未下滑,而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托住,处于高空漂浮的状态。从驾驶员的报告中可以看出,飞机遇上了离奇的“空中河流”,漂浮在高空的水中。
这几架正在演习的战斗机就这样离奇地消失了。
“空中河流”的怪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曾经发生过。
1943年5月间,美国和日本的海空军在太平洋南部各岛屿之间展开激烈的拉网战。美军的空军英雄——曾击落过多架日军零式战斗机的戈巴得里上尉,驾驶着一架侦察机在所罗门群岛一带海域侦察日军联合舰队的动向。
当戈巴得里上尉驾机飞行到大巴里尔岛的海岸线一带时,飞机突然在高空中停滞不前,一个发动机熄火,仅靠另一个发动机继续飞行着。接着飞机开始后退,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像漂浮在水面上一样。戈巴得里上尉惊恐万分,他认为是日军发明了最新式秘密武器,慌忙将高空所遇的情况报告给了美军基地指挥部。指挥官命令他马上设法返航。好在戈巴得里上尉驾驶技巧娴熟,他立即掉头返回了基地。
经过检查,这架飞机像受了重创,机翼开裂,机身和发动机均受到损伤。当时高空气流稳定性良好,无任何雷雨,四周能见度又高,那么,是什么力量使飞机不能前进反而后退呢?机翼、机身、发动机为什么会遭到如此损伤呢?
唯一的解释是,飞机突遇了高空强气流形成的“空中河流”,发生了高空漂浮现象。
近几年来,美国的气象学家们运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分析后认为,形成所谓“空中河流”的原因是空中的大气急流因地球的运转而产生的磁场变化引起的冷热交叉,形成了一股如汹涌波涛般的气流,这股强大的气流如同水流一样威力无比。“空中河流”能够使具有强大动力的飞机倒行逆驶,或者停滞不前。同时,它又具有强大的浮力,使飞机如同漂浮在水面上一样,还会因局部缺氧而使飞机的发动机熄火。
美国气象学家史蒂罗迈教授认为,如果所谓“空中河流”的特异现象确实存在,那么科学界应花大本钱下大功夫来揭示其奥秘,因为如果此奥秘被揭开,那么人类将大大受益。如今地球上最缺少的是淡水,由于缺水,大量的良田变成沙漠。如果能运用上“空中河流”的水,那么将会使沙漠变良田,永无旱灾之忧,将会使地球成为绿色的田园……
美国的军事科学家们对此高空特异现象也很重视,他们曾建议美国政府拨专款供科学家们研究。他们认为,谁掌握了“空中河流”的奥秘,谁就能在空中绝对称霸,再也不怕什么远程战略轰炸机、洲际弹道导弹和超现代化高速战斗机了。因为它能使一切空中飞行物体停止运行,改变航向直到坠毁,所以美国政府再也不必花上千亿美元去研制导弹防御系统了。
(选自《知识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高空中,飞机如果遇到“空中河流”,就会像船顺水和羽毛随风一样产生漂流,其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B.科学研究证实,“空中河流”是空中的大气急流因地球的运转而产生的磁场变化引起的冷热交叉的自然现象。
C.文章开头以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引出对“空中河流”的介绍,浅显易懂,总领全文内容并为下文作了铺垫。
D.作者详细介绍美国战斗机离奇消失和二战中美军侦察机遭遇的怪事,让读者容易理解,还说明了事件的真实性。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菲尔德认为,在1万多米的高空不可能有河水存在,所以面对F-16战斗机在雷达荧屏上消失的情况,他不相信飞机真失踪了。
B.从驾驶员的报告看,5架F-16战斗机在高空突然熄火,被无形的力量托住而没有下滑,所以才会遇上离奇的“空中河流”。
C.尽管当前的气象科学十分发达,但面对离奇的高空漂浮现象,气象学家们还是无法作出具有说服力的圆满解释。
D.在高空强大气流的作用下,戈巴得里的飞机机翼开裂,机身和发动机均有损伤,戈巴得里幸亏经验丰富才成功返航。
E. 美国政府花大本钱支持对“空中河流”奥秘的研究,渴望早点揭开奥秘,一方面造福人类,另一方面取得空中绝对霸权。
【小题3】请结合文章探究“悬在空中的河流”这一标题的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说工业3.0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与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那么,以“互联网+”为特征的工业4.0则很可能会打破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思维,甚至会让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鸿沟逐步消除。

在工业4.0阶段,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是“互联网+”,而不再是“+互联网”。一个“+”位置的变化耐人寻味。过去,无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是二者深度融合,都是“+互联网”概念,即传统产业是主体,互联网只是工具。

工具的最大特点是被动。再好的工具,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工具化是工业3.0阶段互联网的主要特征。在3.0阶段,互联网作为具有革命性的工具,的确可以扩大和提升信息交流的空间与速度,从而让传统产业不仅生产效率继续有所提高,而且消费效率获得极大提升。特别是网络销售平台的建立,让消费过程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如果说以蒸汽机和电气化为代表的工业1.0和2.0所运用的是力学原理,解放的是体力,解决的是产能,那么以信息化为代表的3.0运用的则是数字手段,延伸的是人类的视觉和听觉,主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时期,互联网仍然是工具,因此传统产业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因互联网的加入而改变。

在工业4.0阶段,互联网已经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它更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联网,传递的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还可以包括物质和能量的信息。互联网自身的演进导致了它角色的变化。某种意义上讲,今后的互联网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会上升为矛盾主体,从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的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传统产业则可能变为被“+”的对象。

互联网的去工具化在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主动涉足传统制造业时已初现端倪。而互联网给传统制造业带来的颠覆在发达国家也已经出现。

美国的某款新能源汽车,由于运用了物联网概念,已经取消了传统的4S店商业模式,不仅销售不需要,甚至保养、维修也不再需要4S店。因为发达的物联网络已经让生产者能掌握售出汽车的各种数据,甚至轮胎该更换或者哪个零件可能出了问题,厂家比用户还清楚,可以随时随地上门服务率先提出工业4.0概念的德国走得更远。如今在德国一些城市的街头,停着不少有特殊标识的汽车,只要你是会员,就可以用一张卡片把任意一辆车开走,办完事停在路边走人即可,而你驾驶车辆的所有数据会及时传回车厂,相关费用会从你的账户扣除。这一模式未来很可能颠覆传统汽车的销售模式,很多人今后不必再买车;而类似奔驰、宝马这类传统制造企业,也很可能会演变成汽车服务提供商……

据悉,格力集团为应对小米手机的挑战,也开始生产手机。但是,如果格力还用传统制造思维去生产智能手机,就可能还会停留在3.0甚至2.0时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业3.0时代,传统产业生产效率继续有所提高,消费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而互联网只是被动使用的工具。
B.工业4.0时代,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思维很可能会被打破,同时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鸿沟会随之消除。
C.工业1.0时代和2.0时代运用的是力学原理,通过体力的,解放和产能的解决,来促使产业的生产效率提高。
D.分别以蒸汽机、电气化、信息化为代表的各工业阶段,解决的问题不同,但传统产业的基本形态没有变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4.0时代的互联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而是个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交融的物联网,传递物质、能量信息。
B.某种意义上,互联网今后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会从设计到售后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上升为矛盾主体。
C.互联网颠覆传统制造业的现象在发达国家已出现;国内互联网巨头主动涉足传统制造业,互联网去工具化已初现端倪。
D.美国某款新能源汽车生产者运用了物联网概念,取消了4S店的商业模式,自己销售产品并提供保养、维修等各项服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别“互联网+”与“+互联网”的主要依据,是互联网在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中,究竟处于主体地位还是被动地位。
B.在“互联网+”阶段,厂家可通过物联网掌握售出产品的各种数据,根据需要随时随地主动地为用户提供上门服务。
C.在工业4.0时代,传统产业可能变为被“+”的对象类似奔驰、宝马这类传统制造企业,很可能会演变成汽车服务提供商。
D.反思应对小米手机挑战的过程,格力集团只有停止用传统制造思维去生产智能手机,才能真正步入工业40时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智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将深刻而全面地改变人类社会。语言和文字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至关重要的标志,它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的协同合作,另一方面帮助人类完成了世代之间的文化传承。语言智能的目标是实现自然语言与机器语言的连续交互,是人工智能的高级阶段,在未来人工智能的应用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言智能还没有发展到能够取代专业人员的水平,目前能够替代的只是重复性高、烦琐枯燥、大量使用人工的工作。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对就业产生冲击,是因为在某些方面,人工智能做的就是比人好。比如人脸识别和监控视频审核,这些工作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相对枯燥且对人来说容易出错,交给人工智能更为高效。

虽然人工智能解决了很多感知层面的问题,但语言智能里还有很多解决不了的认知层面的问题,例如常识,以及逻辑推理的问题。人类有了知识之后,可以不断推理和思考,但是语言智能还不具备足够的思维和推理能力,特别是不具备常识性知识。一些企业上线了客服机器人,缓解了不少人工客服的压力,但是,客服机器人能够很好解决的是大量频繁重复的问题,对于有纠纷及争议的问题还需要人工客服来解答。现在语言智能的作用,还是用机器代替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想要解决找不到规律的创造性问题,语言智能还不能做到,也代替不了人。

语言智能与产业相结合可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每一个人都将是智能时代的受益者。

人工智能正在推动产业向智能化转变。语言智能作为人工智能重要的一个阶段,未来将与不少产业领域相结合实现智能化,如智能教育、智慧医疗、智能司法和智能金融等,而且,语言智能还将引发商业服务创新。比如,它能通过对大规模用户文本评论数据的分析实现智能化的餐饮推荐和酒店推荐等。这些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在节约大量人力成本的同时又提升了产能效率,势必会创造出更多社会财富。

语言智能仍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个人也应敞开胸怀拥抱智能时代的到来。帮助人类拥有更好的生活,是语言智能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科技创新可以天马行空、百花齐放,但语言智能应用却需有国家指引,对于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质量的语言智能落地应用可以鼓励发展,同时语言智能可能带来的技术垄断、伦理道德、隐私保护等问题也要提前应对。但无论如何,智能社会迟早都要到来,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不断提升自己,敞开胸怀拥抱这一崭新时代的到来。

(摘编自刘挺《语言智能的目标:实现自然语言与机器语言的连续交互》)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人类的协同合作离不开语言和文字,人类文化的世代传承才得以绵延不绝。
B.人工智能在某些工作方面更为高效,因此必然会对社会某些领域的人们的就业状况产生冲击。
C.现在语言智能还处在用机器代替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的阶段,比如在“客服机器人”的运用方面。
D.语言智能在未来不仅能促进产业实现智能化转变,而且还将引发商业服务创新,实现智能化升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分别从语言智能发展现状、发展价值与前景、如何保障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层次清晰,论证严谨。
B.文中以能否解决常识问题为例,将人类与语言智能进行对比,意在说明人工智能代替不了人类。
C.文章以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为前提,论证了语言智能发展在现实与未来的生活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D.本文论述客观,既有对语言智能发展前景的积极预测,又不回避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误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人类社会,但人工智能旨在解决感知层面的问题,认知层面的问题只能由人类自己解决。
B.人工智能可以节约人力成本、提升产能效率,势必会创造出更多社会财富,成为未来各行各业的主力军。
C.目前,语言智能仍无法与人类相比,因此要提高工作效率,须处理好人与机器的协作关系。
D.语言智能离不开政府政策引导,也离不开个人乐于接受的态度,唯此语言智能时代就能更快地到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20世纪90年代红极一时的《正大综艺》到21世纪初火爆荧屏的《幸运52》《开心辞典》等,这些栏目开启了观众对文化类节目浓厚的兴趣和热议的主题。近几年兴起的《传承者》《喝彩中华》《诗歌之王》在汉字、成语、诗词、书信等看似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寻找承载时代风骨的精神内核,让文化类节目再度引人注目。尤其是《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朗读者》等文化节目从众多明星真人秀中突围,让传统文化以更轻盈活泼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深入人心,实现了收视口碑双丰收。这一现象不仅得益于政策导向的助推,更是节目制作理念积极对接时代变迁和行业发展变化的结果。在当下的传播语境下,互联网带来了观看方式和传播渠道翻天覆地的改变,内容收看早已突破了单一的电视端口,呈现移动化、碎片化的趋势。这意味着内容生产者要更精准地服务于受众需求,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与现实生活、社会心理、审美取向乃至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时代语境渗透和影响着电视语言。从说教式的知识教育普及,到观众易参与的问答竞赛,再到以故事讲述、情怀传递、文化传承为核心的全民互动模式,文化类节目“讲文化”“悟文化”,荧幕内外互动,全民参与,经历了模式更新与电视叙述语态的蝶变。一档能被称为“现象级”的文化类节目还要能延展“客厅时光”,突破平台与圈层的壁垒,通过激发受众创作与个性化解读的欲望,深入渗透受众生活。以央视的《朗读者》为例,节目利用“朗读亭”将朗读热从线上推延至线下,形成人际传播格局,在社会的非触网人群中也产生了强烈反响。
文化类节目的成功不应止步于传播层面,更要致力于文化的有效传承,在创新表达中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所以,内容生产者必须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与现代受众的认知、情感、生活相契合,与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可匹配的融合之处。正所谓字句诗词有乾坤,文理情怀通古今。《中国诗词大会》里的唐诗宋词距今虽千年之遥,却呼应当代人对“诗与远方”的憧憬向往——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也有“执手相看泪眼”的婉约,有“依依墟里烟”的田园,也有“长河落日圆”的塞外……节目让受众与东坡饮酒、秦观夜话,与稼轩论剑、清照煮茶,实现了中华文脉与当今时代的连接。藏于隽永文字中的,还有共通的情感共鸣和意趣思考。在《朗读者》中, 96岁翻译家许渊冲分享他对文学的执着和生命的思考时,提出“一切办法中最好的办法是延长我们的白天,从夜晚偷几点钟”,也让正在现实生活中为梦想努力拼搏的观众心有戚戚。编导挖掘朗读文本背后的人生经历和价值感悟,使传世佳文的作者、各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因同一篇文字跨越时空限制,达成情感上的共通与精神的交融。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文化类节目借中华五千年文化底蕴之基,遥遥相应今日时代之主题,成为观众荧屏内外、跨越时空的精神相聚处,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被称为综艺节目中一股清流的文化类节目,未来必将滋润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丰富中国人的思想世界。
  (《光明日报》2017年11月14日 )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类节目引人关注是因众多明星参与其中,观众获得了情感的共通和精神的交融。
B.文化类节目经历了形式多样的模式更新与电视叙述语态的蝶变,现在已经完全成熟。
C.文化类节目的成功要求内容生产者必须找到社会现实与时代精神可匹配的融合之处。
D.文化类节目被称为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已经彰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文化类节目栏目的变化谈到传播形式的演变,再到文化的有效传承,最后对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B.文化类节目种类繁多,作者没有面面俱到,而主要以《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这两个节目为例,让行文更有针对性。
C.文章在谈到对文化的有效传承这一问题时,提及了众多名人,并引用名言名句,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化气息。
D.在谈及综艺节目如何深入人心时,作者主要从节目制作理念积极对接时代变迁和行业发展变化方面进行了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大会》内容丰富,受众能与不同时代的人对话,实现了中华文脉与当今时代的连接,正所谓“文理情怀通古今”。
B.《朗读者》利用“朗读亭”将朗读热从线上推延至线下,在非触网人群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因而被称为“现象级”的节目。
C.在当下的传播语境下,受互联网的影响,观看方式和传播渠道发生了巨大改变,内容收看呈现移动化、碎片化的趋势。
D.文化类节目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已成为观众荧屏内外、跨越时空的精神相聚处,未来必将滋润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同类题5

(一)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1)在国外时看到,人们对时事做出价值评判时,总是从两个独立的方面来进行:一个方面是国家或者社会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经线;另一个方面是个人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纬线。回到国内,一条纬线就像是没有,连尊严这个字眼也感到陌生了。提到尊严,英文是"dignity",这个词不仅有尊严之义,还有体面、身份的意思。
(2)中国历史上有过皇上对大臣施廷杖的事,无论是多大的官,都可能受到如此当众羞辱,高官尚且如此,遑论百姓。除了皇上一人,没有一个人能有尊严。有一件最怪的事是,按照传统道德,挨皇帝的板子倒是一种光荣,文死谏嘛。说白了就是:无尊严就是有尊严。此话如有任何古怪之处,罪不在我。到了现在,已经不用见官下跪,也不会在屁股上挨板子,但还是缺少个人的尊严。
(3)每到春运高潮,大家就会在传媒上看到一辆硬座车厢里挤满了人,厕所里也挤了人。谈到这件事,大家会说国家的铁路需要建设,说到铁路工人的工作难做,提到安全问题,提到所有的方面,就是不提这些民工这样挤在一起,好像一个团,完全没有了个人的尊严──仿佛这件事很不重要似的。当然,只要民工都在过年时回家,火车总是要挤的;谁也想不出好办法。但个人的尊严毕竟大受损害;这件事总该有人提一提才对。
(4)另一件事现在已是老生常谈,人走在街上感到内急,就不得不上公共厕所。一进去就觉得自己的尊严一点都没了。现在北京的公厕正在改观,这是因为外国人到了中国也会内急。假如外国人不来,厕所就要臭下去;而且大街上改了,小胡同里还没有改。北京的某些街道很脏很乱,总要到某个国际会议时才能改观。不雅的景象外人看了丢脸,没有外人时,自己住在里面也不体面──这后一点总是被人忘掉。
(5)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发现自己曾有一种特别的虚伪之处,假如我看到火车上特别挤,就感慨一声道:这种事居然可以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上!假如我看到厕所特脏,又长叹一声:唉!北京市这是怎么搞的嘛!这其中有点幽默的成份,也有点当真。我的确觉得国家和政府的尊严受到了损失,并为此焦虑着。当然,我自己也想要点个人尊严,但以个人名义提出就过于直露,不够体面──言必称天下,不以个人面目出现,是知识分子的尊严所在。当然,现在我把这作为虚伪提出,已经自外于知识分子。但也有种好处,我找到了自己的个人面目。但中国忽视个人尊严,却不是我的新发现。从大智者到通俗作家,有不少人注意到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现象:罗素说,中国文化里只重家族内的私德,不重社会的公德公益,这一点造成了很要命的景象;费孝通说,中国社会里有所谓"差序格局",与己关系近的就关心,关系远的就不关心或少关心;结果有些事从来就没人关心。龙应台为这类事而愤怒过,三毛也大发过一通感慨。指出这个现象的人,或是外国人,或曾在国外生活过,又回到了国内。没有这层关系的中国人,对此浑然不觉。环境脏乱的问题,火车拥挤的问题,社会秩序的问题,人们倒是看到了。但总从总体方面提出问题,讲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尊严。其实这些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削我们每个人的面子──对此能够浑然无觉,倒是咄咄怪事。
(6)人有无尊严,有一个简单的判据,是看他被当作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来对待。这件事有点两重性,其一是别人把你当做人还是东西,是你尊严之所在。其二是你把自己看成人还是东西,也是你的尊严所在。挤火车和上公共厕所时,人只被当身体来看待。这里既有其一的成份,也有其二的成份;而且归根结蒂,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
(7)说来也奇怪,中华礼仪之邦,一切尊严,都从整体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定义,就是没有个人的位置。我的想法是:一个人独处荒岛而且谁也不代表,就像鲁滨孙那样,也有尊严,可以很好的活着。这就是说,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知道了这一点,火车上太挤了之后,我就不会再挤进去而且浑然无觉。

(有删减)

【小题1】阅读第(1)段,请写出“独立”一词在文中的含意。
【小题2】选择题: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看法的一项是
A.作者以春运高峰民工在车厢内拥挤处境为例,指出完全没有个人尊严是很重要的事。
B.作者认为北京公厕与街道景观的改善是管理者顾及城市和国家在外人眼中的印象,而不是国人个体的尊严。
C.作者说“找到自己的个人面目”的意思是我看到了自己曾经的虚伪。
D.“人”和“东西”是区分有无个人尊严的判断依据。
【小题3】阅读第(4)段,请概括“一个中国特色现象”的实质。
【小题4】结合全文,阐述第(2)段中作者论说古代中国的内容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从全文来看,以下对文章内容与结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作者阐明对时事作出价值评判的两个方面既有国家和社会尊严,也有个人的尊严。以此明确个人的尊严在价值判断中应有的位置。
B.作者列举的现代中国社会缺少个人尊严现象多是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例,这些事例不仅论证国人缺少个人尊严的观点,也具有唤醒国人正视问题的启蒙作用。
C.作者通过比较一些学者和作家评价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论断,认识到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造成国人认识个人尊严问题的阻碍。
D.文章最后,作者强调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所谓“基本”,指的是一切尊严的定义除了从整体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定义,还必须从个人上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