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匠 心

祝春岗

爷孙俩正在店里埋头做木工活,县“打假办”的老张踏进门来,见老木匠对着家具精雕细刻,神情异常专注,就不忍心打搅他,只跟老木匠的孙子说明了来意,说是想定做十五只举报信箱,钉挂在街头路口,方便群众举报打假。小木匠一听是桩小生意,就不想接活,只委婉地劝老张迟些时候再来。

老张推着自行车正欲离去,老木匠却唤他停下。小木匠立刻转过脸对老木匠使使眼色,说:“阿公,这些家具人家正催得紧呢,我们哪有闲工夫忙这琐碎活?”老木匠似没听见,又朝老张招了一下手。小木匠晓得老木匠的脾气,无奈,只得叫老张谈谈规格式样。老张原本外行,敷衍说像只箱子就行。老木匠这时已停下手中的活儿,边听边在一张纸上描描画画。

接着,老张就跟小木匠讲价。小木匠索价每只二十元,老木匠立即向他投去责备的眼光。老张仅出四元。两人僵持了一会儿,老张遂有所妥协,每只又增加了两元。但小木匠却把价格咬得死死的,丝毫不肯让出半步,脸上还隐约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小木匠的意图很明显,无非是故意抬价想吓跑老张。老张见没有一点回旋的余地,就想去找另一间木器店。这时,老木匠在一旁发话了:“成,六块就六块!”小木匠不满地嘟哝几句。老木匠却没有理会,叫老张走到他身旁,指着三四张草图给他看。老张这才晓得老木匠刚才是在画草图,张张都很美观,就很随意地挑了一张。老木匠爽朗地说:“两天后,你来取货。”

老张怕他变卦,便掏出十元钱来做定金。小木匠却迟迟不肯接,老木匠顿时焦急起来,狠狠地瞪了孙子一眼,小木匠这才收了下来,并给老张写了一张收据。

两天后的早上,老张叫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来取货。老远,老张就看见了十五只信箱整齐地立在门口。箱子的外面都涂上乳白的油漆,正面和两侧都写上了“举报信箱”四个红字。字儿端正活泼,以白相衬,更加醒目。在箱子的顶部,还特制了一张拱形的铁皮遮檐,刷上银色的防锈漆。它们坚固耐用,雨淋不进,日晒不到。

看来,老木匠委实动了一番心思,想得如此周到。老张心里异常满意,但还是例行公事般逐只检查。小木匠见到他这般挑剔,不满地说:“你放心好了,我阿公用了店里最好的木材,加班加点赶制出来,哪能赚你钱,亏了大本了!”老木匠笑着对老张说:“别听他闲扯。”

老张检查完,就跟小木匠结账,掏出九十元连同那张收据交给他,吩咐他按每只二十元写一张发票。小木匠愣了,不愿开,因为多开意味着要多缴锐。老张见他迟疑,晓得他少见世面,不懂得开假发票,就把复写纸抽出来打了对折,撕下报销的那页发票往里面塞,只留下空白的存根……小木匠恍然大悟,便去找笔。

老木匠脸色骤沉,大手一挥,对孙子厉声喝道:“你给我站住!”

小木匠站住了,不解地望着他。

“这桩生意我不做了!”老木匠对老张说。

“你不能反悔!”老张便气恼了,转头命令三轮车车夫,“把箱子装上,都拉走!”

却没料到,老木匠抓起身旁的一把利斧,走到阳光灿烂的门口,抡起斧头,使尽臂力对准一只只信箱狠狠地砍砸下去,霎时间,地上变成了红红白白刺眼的一片……

(选自《中外作品精选》,有改动)

【小题1】小说中哪些情节能表现出“老木匠”对做“十五只举报信箱”有极大的热情?
【小题2】“老木匠”为什么要砍砸信箱?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小题3】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概括对比的有关内容。
【小题4】小说题目“匠心”意蕴深刻,请探究蕴含了哪几层深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1: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冬夜的歌

谢静

太阳像一只橙黄的圆橘,渐渐被灰蒙蒙的暮云遮去。呜呜鸣响的西北风摇撼着树木,摇撼着电线杆。狂舞的雪片碰撞在窗玻璃上,开始了它化为冰凌的再生……

坐在温暖如春的屋里,靠近银白色热烘烘的暖气片,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后一片叶子》。

写字台上的两盆腊梅和玉兰,给房间增添了淡淡的幽香。那圆的、扁的、方的、长的,从海滩捡回来的五彩石,点缀于花盆之间,望去完全没有冬日的景象。

妻悠然斜倚于沙发上,正在织一件米黄色的毛线衣。纤细的手指,轻盈地抖动不知从何处,传进耳鼓一阵时断时续的悠远的喊声:“各家各户……注意啰……小心煤气……中毒……防火……防盗……”

这声音由远而近,在寒风凛冽的冬夜回响着,使我油然产生一种苍凉之感。读书的兴致完全被搅乱了。我刚看到“老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些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便就此打住,折页合书,忍不住问:

“这是谁?神经病?深更半夜在街里大呼小叫的,不怕惹人烦?”

“你才出差回来,不知道咱们街里出现的新鲜事儿。”妻继续织着毛线衣,没抬头,“这是一个部队离休的老干部,回来跟女儿、女婿养老的,半个月前开始,天天这么喊呐!”

“嘿,干嘛不住干休所?”我诧异了。

“大约是怕寂寞。”妻按自己的理解说。

“他女儿、女婿也够呛,父亲辛劳了一辈子,晚年应该让他在家享享清福,怎么会让老人到街上干这呢?难道是缺钱花吗?”我不满地嘟哝。

“哪里话,他的钱多的花不完,给区幼儿园送了三百,国库券买了一千。”妻抬起头来辩解说,“人家夜间值班,完全是尽义务。”

我呆了,有些不可思议。听那喊声越来越大,已接近我居住的楼下。

“各家各户注意啦,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止煤气中毒——!”

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

“……喂,这是谁家的自行车?谁的车?快搬进去,天不早啦!”

那绝不是民警们手中拿的那种半导体喇叭。是纸喇叭筒,还是铁皮的?我猜测,并直起身来,想看清楚这吆喝的老人的模样。窗玻璃上蒙着一层薄冰。室外是浓深的夜色和飞扬的雪花。

“呀,真该死,是我的自行车忘搬了!”妻的脸上含着些微的惊慌。

“我去搬!”

穿上外套我飞步下楼。刚走到二楼楼梯口,见妻的那辆“凤凰”车已搁在梯口的空档上。

我的心热了。

此后,每天傍晚至深夜,我的耳边都回响着这老人的吆喝声。渐渐习惯了。像听风声、车声、雨声、树声一般习惯。这吆喝声,穿越深深的夜空,把人安然地带入了温暖甜美的梦乡。因为工作忙,业余时间要赶写技术论文,《最后一片叶子》一直没有读完,真有点对不住欧·亨利先生。也对不住妻,她读了多遍,向我介绍。不过,那吆喝声却必不可少。每当此刻,耳神经似乎变得特别敏锐灵巧。

“咦,是时候了,怎么那老人没出来?”我在写字台边不安地问妻子。

“哦,他作为区街系统的先进代表,到市里出席劳模会去了!”妻在读《英语九百句》,乐呵呵地告诉我。“我说呢!”心,释然了。

“……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边,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段大约是小说的文“眼”吧?我大声地读给刚进门的妻听。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门的献身精神。

我看看表,该是老人吆喝的时间了。

我凝神静听,没有。我挨近窗户,还没有,我不安起来。贝尔门的死和妻子的泪给我带来了不祥的预感。我拉开门,要到阳台上去——

“别等了,”妻在身后喊,声音有些哽咽,“他……在结冰的街上……滑了一跤。从夜校回来时……我……看到了……他,难站起来了……”妻变得泣不成声。这难道是真的吗?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各家各户……注意啰……防火防盗……小心煤气……中毒……”

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

(本文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开头描写了冬天室外昏暗的天色和寒风凌冽的景象,与后文室内的温馨形成鲜明对比,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中的“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透过“我”和“妻子”的对话,使读者对小说主人公有了了解,也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C.小说描写“我”听了妻子关于巡夜老人的来历、背景的介绍后,对巡夜老人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先扬后抑,表达了“我”对巡夜老人的理解、同情。
D.小说写我读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这一情节,一方面丰富小说的内容,另一方面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揭示了小说主旨。
【小题2】小说以“冬夜的歌”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请从文中找出表明我对老人吆喝声的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并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兴起的所谓“农家乐”,到现如今相对高端的“民宿”,乡村旅游产业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

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32.0%和26.2%。2016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已达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4%;营业总收入达4 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2%。预计到2020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40亿人次,实现总收入2.3万亿元。

——(新华网数据新闻)

材料二 

如今,很多乡村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让更多贫困户吃上了“旅游饭”,乡村旅游俨然成为旅游扶贫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乡村旅游既是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已成为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经,进而逐渐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显示,2015年,乡村旅游带来的农民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39.4%,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达264万人,占全国脱贫总人数的18.3%。

此外,乡村旅游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会效益,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近90%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为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高于农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

但是,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仍然面临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来临,乡村旅游也有待于在创新中开拓新思路,发掘新价值。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旅游众创”也在近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创业项目,民宿客栈、艺术村落、精致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新形式层出不穷。

(摘编自《发展乡村旅游 让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材料三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指出,2017年集中采取一批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具体来看,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方面,行动方案强调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通过PPP、公建民营等方式参与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在优化乡村旅游扶持政策和长效机制方面,行动方案提出要促进1 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与旅游电商、现代物流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织本地从业人员参加乡村旅游食宿服务、管理运营等技能培训,重点培养1 000名以上乡村旅游带头人;在推动乡村旅游区域差异化发展方面,将鼓励和引导中小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等。

(光明网·旅游频道)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2~2016年间,我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均呈现出递增趋势,前景非常乐观。
B.2012~2016年间,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呈M状,两项内容增长率最高年份在2014~2015年。
C.图表显示,接待人次的多少决定着营业收入的高低,而接待人次的增长率制约着营业收入的增长率。
D.图表显示,在2012~2016五年间,接待人次增长率和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均有三年超出了年均增长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叫“农家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出现了高端的“民宿”,成效十分显著。
B.乡村旅游是扶贫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省市区的大部分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C.我国乡村旅游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因此乡村旅游有待于开拓新思路。
D.国家将拿出专项资金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如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乡村旅游都有哪些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越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垃圾并非天然需要分类的。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世上并没什么垃圾。父辈们都说他们小时候,饭都吃不饱,厨余垃圾不存在的;塑料制品太稀罕了,白色垃圾不存在的。如果垃圾量不大,填埋成本最低,大自然鬼斧神工,也可以降解。问题就在于,垃圾越来越多,“垃圾围城”频频见诸报端,分解远远跟不上生产,垃圾挤压到了正常的生活。而垃圾分类,是推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重要措施。有分类,才能更好分解。只有分好类的垃圾,才能变成资源,才能为地球减负。当然,分类越细,边际成本也会越高。邻国日本以垃圾分类严苛出名,但也正面临因垃圾分类过细,人力成本与物流成本太高的问题,这其实从反面说明了分类的成本。

垃圾分类为何需要每个人承担?若沿着经济学家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的分析思路可以知道,我们到底有“不分类的权利”,还是有“必须分类的义务”,并非既定的,它是全社会基于成本作出的制度性选择。但为什么到处理垃圾这件事上,却需要将分类责任分配给每个个体?这其实反映出:随着垃圾产量加大,土地、人力成本提升,整个社会末端处理垃圾的成本正在急剧上升,大家越来越享受不起前端“不分类的权利”了。

(摘编自《垃圾分类难?一场观念与治理的赛跑》,2019年6月4日《人民日报》评论)

(材料四)

28日上午,在回答《新京报》关于垃圾分类相关问题时,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左宾表示,下一步将把垃圾分类的突出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督促各级政府切实履行主体责任。

在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生态环境部开展了不少工作。首先,为垃圾分类提供法治保障。积极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修订,将垃圾分类制度及相关要求纳入修订内容,并进一步明确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和污染防治要求。修订草案于今年6月5日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于6月25日初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摘编自邓琦《生态环境部:垃圾分类将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2019年6月28日《新京报》)

【小题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B.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C.每个民众都是垃圾生产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垃圾分类迫在眉睫,只有把垃圾分类,才能变成资源,才能为地球减负。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三认为垃圾分类是社会成本思考后的选择,需要将分类责任分配给每个个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民众前端对垃圾的分类越精细,就会造成整个社会末端处理垃圾的成本急剧上升,因此,垃圾分类不必要太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修订,使我国垃圾分类工作得到法制保障,并将垃圾分类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起到今天,由1G到4G,再到即将来临的5G,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1976年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师马丁·库珀首先将无线电应用于移动电话。1978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并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同年,国际无线电大会批准了800到900兆赫频段用于移动电话的频率分配方案,正式开启了移动通信新纪元。在此之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许多国家都开始建设基于频分复用技术(FDMA)和模拟调制技术的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即1G。1G系统采用的是模拟技术,安全性和抗干扰性存在较大问题,因此手机无法真正大规模普及和应用,价格更是非常昂贵,成为当时的一种奢侈品和财富的象征。相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都还记得,风衣、墨镜、大哥大这样的打扮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可是非常有派头。

即将迈入21世纪时,通信技术进入了2G时代。和1G不同,2G采用的是数字传输技术。这极大的提高了通信传输的保密性。2G技术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TDMA规格所发展出来的,以GSM为代表;另一种则是CDMA规格,复用Multiplexing形式。随着2G技术的发展,手机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流行,虽然价格仍然较贵,但不再是奢侈品。诺基亚3110、摩托罗拉8200C等经典机型更是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

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应运而生。3G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智能手机的发展, 3G的传输速度可以达到几百KB每秒,人们可以在手机上直接浏览网页,收发邮件。

2008年3月,国际电信联盟指定了4G标准。要求峰值速度在高速移动的通信(如在火车和汽车上使用)达到100Mbit/s,固定或低速移动的通信(如行人和定点上网的用户)达到1Gbit/s。

1G时我们用手机打电话,2G时我们能互发短信、看文字信息,3G时上网看图片,而4G时我们看视频和直播。从1G到4G,不仅信号越来越好,安全性越来越高,上网也越来越快了。那么即将到来的5G会比4G有哪些突破呢?根据国际通信标准组织的定义,5G将具有三大特点:

大带宽:下载速率理论值将达到每秒10GB,将是当前4G上网速率的10倍。

低延时:5G的理论延时是1毫秒,是4G延时的几十分之一,基本达到了准实时的水平。

广联接:5G单通信小区可以连接的物联网终端数量理论值将达到百万级别,是4G的十倍以上。

5G的三个特点分别“催化”出未来三类应用场景:

第一,“快”——在5G网络覆盖下,下载一部分辨率达到4K的电影,理论上不超过18秒。有了5G,VR/AR技术与全息通信的速率提高了,360°的画面清晰而稳定的呈现,我们真正体会到了“远隔万里却身临其境”的神奇。

第二,“稳”——如果只是速度的提升,还谈不上质变。5G最显著的特点是低延时和高可靠性,即在任何环境下都表现稳定。5G网络让医生在“混合现实”工具的帮助下完成精准的开颅手术,比“外科手术般的精准”更精准。

5G技术能够支持速度高达每小时500公里的设备,因此它还推动了无人驾驶汽车。例如,普通人踩刹车的反应速度大约是0.4秒,而在5G场景下无人车的反应速度有望不到1毫秒,这无疑是无人驾驶可能最终获得使用者信任的基础之一。无人驾驶这块巨大的蛋糕正吸引全球众多企业关注。

第三,“密”——5G网络每平方公里可支持100万台设备,非常有助于物联网发展。

材料二

华为在5G发展中的基站和手机技术

无线电频谱的特点是频率越高,允许分配的带宽范围越大,单位时间内所能传递的数据量就越大。通信频谱从1G的900兆赫兹提升到4G的1800兆赫兹以上,而国际电信标准组织定义的5G的主流频段是3000-6000兆赫之间。然而频率越高波长越短,衰减非常厉害,传递的距离就短,也容易被阻挡,用户体验上就会不达标。

如果说高频谱的有效应用能让更多人传递更多的信息,那么决定信号覆盖的基站则决定了我们能不能更好的传递信息。通常一个基站的覆盖范围是一个以基站为圆心的一个圆,在这个圆之内的手机都可以被这个基站的信号所覆盖。离基站近的地方信号就会好,上网速度就会很快,打电话也更清楚。

5G为了信号稳定,运营商可以多建基站,而这样一来工程量巨大,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多出的成本也会分摊到消费者头上。而华为通过分析现有站点存在的情况,开发出了三种新基站技术,即包括“1+1站点”、“全刀片站点”和“0站址站点”,全面解决了5G基站的推广成本问题。

这其中,“1+1站点”主要通过电源叠加,将现有模块简化,解决30%的站点的电源系统不足问题。“全刀片站点”则是将模块标准化,有效解决了传统的站点占地大,费用高,安装维护复杂的问题。“0站址站点”则不需要额外增加基站或者模块,通过“三层立体组网”的理念,将传统的基站增加杆站层组网,真正实现了现在资源共享。如果三种技术全面实施,基站的建设成本将至少节约50%。

5G小基站,全世界只有华为才能做到。正是如此,华为虽然受到美国等国阻扰,还是获得了32份订单,华为5G基站发货量超过4万个。

从5G基站到5G智能手机,华为无一不是领先世界的领跑者。当地时间2019年2月24日,华为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正式发布了首款5G折叠屏手机——HUAWEI Mate X, 8GB+512GB组合,售价2299欧元,相当于人民币1.75万元,国内售价减少4000元,预计于2019年6月份发售。据了解,HUAWEI Mate X搭载业界首款7nm 5G多模终端芯片——巴龙 5000,理论峰值下载速率可达业界最快的4.6Gbps,能带来5G疾速通信联接体验。现场测试结果显示,下载一部1G大小的电影只需要3秒的时间。这款产品还采用全新升级的4500mAh大容量高密度电池、全球最快的55W超级快充,最大限度满足5G时代的全新续航需求。它的突出特点是采用一整张高强度柔性OLED显示屏,采用鹰翼式折叠设计,通过华为自研的革命性铰链技术,将手机+平板两种形态合而为一,实现一体化的折叠形态,兼具手机和平板两种形态, 闭合后是便携舒适的6.6英寸大屏手机,展开后仅5.4毫米轻薄厚度,变身为轻盈灵巧的8英寸平板。在展开状态下,它是一款移动办公与娱乐神器,在浏览网页、查看邮件同时,还能在游戏中给人沉浸式大屏体验。不仅如此,它展开后大屏幕可一分为二,编辑邮件时可以直接从图库中拖拽需要的图片,高效便捷。

从上游的芯片、基站,到5G手机、VR/AR设备,高清电视等5G产品,再到自动驾驶、智慧工厂、智能家居等未来的应用场景,未来5G将大大改变我们的生活。

【小题1】根据材料内容,关于1G的相关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1G通信起于20世纪七十年代,历时二十余年。
B.第一代移动电话使用的频段是800到900兆赫。
C.1G是基于频分复用技术和模拟调制技术建立的。
D.大哥大采用模拟信号,因为其安全性得到追捧。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关于2G至4G通讯技术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2G采用的是数字传输技术, 手机走入寻常百姓家。
B.2G的技术是TDMA 规格和CDMA规格的融合。
C.3G采用的是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
D.从2G到4G,信号越来越好,安全性越来越高。
【小题3】根据5G的特点,下列应用场景的描述错误的是( )
A.5G的大宽带,让2019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深圳分会场实现了网络直播。
B.5G 速度快,通过VR眼镜在丽江古城可以看到昆明海埂大坝海鸥飞翔。
C.5G的低延时,使孟超医院完成了50公里外远程实验动物肝小叶切除手术。
D.5G背景下,无人车的刹车速度比普通人快许多,不会再出现交通事故。
【小题4】关于5G基站建设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电磁波的频率越高,波越长,带宽越大,速度越快,传递距离越长。
B.国际电信标准组织定义的5G的主流频率和4G频率相比,大幅提高。
C.可以通过多建基站来缓解高频率信号的衰减,但是通讯成本会提高。
D.手机在接收信号过程中,离基站越远,信号强度和速度会逐渐递减。
【小题5】关于华为5G小基站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华为采用“1+1站点”,实现模块简化,解决了站点30%的电源系统不足问题。
B.华为采取“全刀片站点”,将模块标准化,解决了之前占地大,费用高问题。
C.华为的“0站址站点”,增加杆站层组网,实现资源共享,基站建设成本节约50%。
D.华为目前世界第一,凭借基站技术优势,打破美国阻挠,建成4万座基站。
【小题6】关于折叠手机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华为的首款5G折叠屏手机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正式发售。
B.巴龙 5000芯片峰值下载速率最快达到4.6Gbps。
C.折叠手机电池具有大容量、高密度,充电快的特点。
D.华为手机折叠状态屏幕达到6.6英寸,厚度仅5.4毫米。
【小题7】结合材料一、二,根据5G的要求、特点,华为在基站建设和折叠手机领域有哪些技术创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国家政策与市场力量的双重驱动下,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动能激发下,呈现出蓬勃的创作发展态势。

中国纪录片始终保有与时代共进的创作传统。作为中国改革发展的见证者,《辉煌中国》《复兴之路》《一带一路》等经典作品先后涌现。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主流化”气质回归,注重现实生活和主流价值传播。《记住乡愁》《本草中国》等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成为延续中华文脉、树立大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影视载体。《乡村里的中国》《中国人的活法》等反映时代发展和百姓生活的题材不断增多。自2012年开始,《舌尖上的中国》让纪录片成为全民话题,纪录片“年轻化”特点愈发凸显。近两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寻找手艺》《人生一串》等纪录片在视频网站上受到了年轻人热烈欢迎。

纪录片的精品化趋势也与制作技术提升直接相关。新型前沿拍摄技术的运用及对录音、音乐音效、视觉特效等技术手段和纪录片工业化流程的重视,让中国纪录片在制作品质和观看体验上更具“大片感”。电视媒体也推出像《如果国宝会说话》这样的微纪录、短视频、纪录电影。大体量的精品力作与小而美的纪录“小品”形成高低搭配,让中国纪录片创作更具层次性和良性化。

近年来,“中国主题”正在成为全球纪录片市场的热门资源,很多国外大型传媒机构推出了中国题材大型纪录片,中外合拍、国际传播成为纪录片制作传播的重要模式。

(摘编自韩飞《中国纪录片的新动能与新趋势》,《人民日报》2019年2月7日)

材料二:

如今,纪录片市场迎来红利期,种种资源向纪录片领域倾斜,国内纪录片生产一改往日困窘,开始吸纳越来越多的商业元素加入,诸如《舌尖上的中国》《了不起的匠人》《风味人间》等依托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构筑自己的生态圈。这似乎标志着这个原本游离在市场与艺术之间的小众品类开始走出市场化的第一步。

在这一过程中,难免有资本改变了创作者的目的,侵蚀了纪录片的真实边界,让作品在商业性与公共性之间进退两难。在这样的作品中,过分商业化使作品“铜臭味”过重,纪录片与广告片的界限不清。各大赞助商品牌和产品强行嫁接,不但打断了故事情节和逻辑的流畅性,而且降低了剧集的艺术水准。同时,强行娱乐化也让纪录片与剧情片难分你我,大量娱乐性的、非严肃的内容挤占了真实内容的空间。

(摘编自牛梦迪《纪录片商业化之路别走偏了》,《光明日报》2019年1月10日)

材料三:

《国际先驱导报》2015年10月13日刊登一篇题为《西方涉华纪录片不断升温:从好奇到研读》的文章。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的提升,以前相对强势的西方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在反思自己的同时,希望通过研读中国寻找出路。随之而来的是,近两年西方纪录片对中国题材的关注一直在升温,即将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早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西方涉华纪录片的拍摄曾达到一次小高潮。20世纪80年代,更多国家加入记录中国这一队伍中来,直到现在全面铺开。不管哪一个时期,拍摄中国题材的纪录片的原因无外乎好奇和需要——希望了解和传递关于中国的信息。相比之前的那次高潮,现在的涉华纪录片更倾向于研究和研读的视角,从过去的误解和片面认识的阶段回归更加客观、平和、直面的阶段。一方面,以中国的经济崛起为出发点,他们表现出充分肯定的态度和希望寻求更多合作机会的意图。另一方面,从自身利益考虑,希望保持本国强大的经济地位,害怕中国的崛起所造成的威胁,表现出对中国的警惕和批判。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5年10月1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传统是与时代共进,见证中国改革发展、延续中华文脉、表现大国文化自信、反映普通百姓生活都是它的重要创作题材。
B.制作技术的提升使纪录片在制作品质和观看体验上提升明显,纪录片的精品化已经等同于大片化,微纪录、短视频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
C.纪录片原本使游离在市场与艺术之间的小众品类,目前在国内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时期,许多纪录片愈来愈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D.无论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还是之后,西方拍摄中国题材的纪录片都出于好奇和需要,从过去的误解到现在的直面中国崛起,也在寻找自己的出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纪录片创作“主流化”气质回归,其蓬勃发展态势得益于国家政策与市场力量的双重驱动,也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动能激发有关。
B.纪录片商业性过重,往往与广告片或剧情片界限不清,打断纪录片故事情节和逻辑的流畅性,或让娱乐性、非严肃的内容损及真实性。
C.随着中国对世界影响力的提升,以前相对强势的西方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从研究和研读的视角,表现出既希望合作又警惕威胁的复杂心态。
D.材料一和材料三中,都提到了西方纪录片对中国题材的关注,从西方国家部分加入到全面铺开,可以看出中外合拍“中国主题”纪录片不断升温。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