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廖一整夜都睁着眼睛坐在值班室的电话机旁。

昨天中午,突然接到从青海来的电话,说地质学家彭工当天下午到达山下的火车站,请接站。老廖一下懵了头。疗养院的大客车和面包车上午都送疗养员们到山下的风景点去了,不到傍晚回不来。留在家里的一辆备用小车,被韦局长要去了。当时,大客车和面包车都满员,韦局长提出派小车。虽然让面包车上的工作人员给他腾个座位是没有问题的,但老廖估计不会有人上山,还是满足了韦局长。皆大欢喜总是好事,韦局长所在的那个省的科技局在疗养院基建的时候给过许多支持,更不好意思让人家觉得怠慢。

却偏偏出了例外!又偏偏出在彭工头上。彭工是中国盐湖地球化学的创始人之一。有关他的报道,老廖读过很多:上世纪50年代从国外回来,直接就去了柴达木,此后在那里一待就是好几十年,足迹遍及青海、西藏、内蒙、甘肃、宁夏,大半时光都在终年不见绿色的盐湖度过。中科院在庐山建了这个疗养院之后,不知动员过他多少次来疗养,每一次他都谢绝了。哪座山能同千里昆仑、万仞唐古拉、冰雪冈底斯、天外喜马拉雅媲美?在中科院今年发来的疗养员名单中,老廖见到了彭工的名字,心里一样没抱什么指望,尽管对见到他几乎有一种渴望。

他却来了。这一次,他不得不来。半年前,体检发现他的心脏“传导阻滞,心跳过缓”。他说,我立个字据吧,死了和组织无关系,又一次领着考察队去了西藏盐湖。他后来住了一个月医院。出院后,被强行要求来庐山疗养院。人们希望借助这里丰沛的生命气息,借助这里经由大量针叶林的尖端放电产生的大单位的负氧离子,使他得到一次充分的休养生息。

整整一下午,老廖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向有关系和没有关系、说得上话和说不上话的单位借车,结果电话挂了个遍,毫无希望。正当旅游旺季,哪个单位的车也不会闲着。只有请山下风景点转告疗养院的陪同,让韦局长坐的那辆小车去接彭工。

结果非常糟糕。韦局长很不高兴,他不相信这么大个庐山就挤不出一辆车。而且,接他时用的是面包车——当时他一行有好几个人,接彭工为什么就必须用小车?要知道,他虽然是行政领导,也是申报了院士的。他把住车门,理论了好半天,等司机急急忙忙把小车开到火车站,最后一批旅客已经走出车站广场。

司机在车站里外找了个遍,没有见到彭工的影子。彭工的去向只有几种可能:要么误了车或者又一次改变了主意;要么被山下什么单位接走;要么自己上了旅游车……如果没有意外,他应该会来个电话。

老廖一整夜等的,就是这个也许会来的电话。负责好科学家的疗养,真不是一件轻松事。当初调老廖来筹建这个疗养院,他就很犹豫。责任太大了!

窗外,黑了不知有多久,好像有100年。老廖就坐在这100年的黑暗中静听着山风在树林中穿过,虫子在草丛中鸣唱,越来越浓重的夜雾淅淅沥沥,疗养楼隐隐传出鼾声。后来天渐渐亮了。阳光穿过稠密的树林倾泻下来。一切都像往常一样:清新、明亮、温馨、欢快,但老廖却不知为什么老想哭

下面有人喊他,喊声很急。莫非是彭工到了?他猛地站起,推开窗户:“什么事?”“餐厅里吵起来了。”争吵的双方是食堂管理员和韦局长。韦局长昨天从山下回来开始腹泻。他认为他腹泻的原因是食堂的饭菜有问题。

 “假如腹泻不普遍,那就还得找别的原因。比方说,你昨天是不是喝过泉水了?”

疗养员因为喝泉水引起腹泻的事经常发生,尽管疗养院一再提醒告诫,还是有人克制不住自己的好奇。

“这跟泉水有什么关系?你自己看看你们做的饭菜!”

“哪个,哪个说我有问题?”人群后面忽然一声大喊,食堂大厨挤进来。他40来岁,很粗壮,两只袖子卷得老高的手沾满了面粉,紧紧抓着一支擀面杖。“你再说一遍,我有什么问题?”大厨横眉立眼,上上下下打量韦局长。

韦局长不由得后退了一步:“我没有说你,我说的是饭菜。”

“饭菜都是我做的。我自己吃了,拉的屎你嚼都嚼不烂。你拉肚子,关我屁事!”

“住嘴!”刚走进餐厅的老廖大喝。

但是事情已经无可挽回。

“无法无天,无法无天!这么一团糟,怎么会不把大科学家给弄丢了!送我走,立刻!” 韦局长今天的火气,显然是昨天下午调走了小车引起的。

“大科学家”指的自然是彭工。老廖心里一阵刺痛。

上了小车的韦局长不停地长吁短叹:居然弄了这么一帮人来管理疗养院,科学家来这里谈何疗养,简直就是受迫害。可怕,这么粗暴,难以想象……

坐在司机旁边的老廖只有沉默。他没有守住自己的责任。毕竟,他是院长,派不派小车,决定权在他手里。

“我看彭工不来倒是对了。何苦来受罪呢……”韦局长没完没了。

“停车!”老廖突然喊。车子怪叫一声刹住了。

老廖发现了一个人。那个人秃顶,两腮下塌,在庐山早晨一尘不染的阳光下,沿着牯岭街心公园的小道,向园门外缓缓走来。 

老廖直直地盯着这个离车窗越来越近的人。

不错,是他,是彭工,是那个照片一再在报纸上登过的地质学家。

老廖推开车门,跳出去——“请问,您是彭工?”

“是啊,您是?”

“我是疗养院的。我们昨天中午接到你要来的电话,可把我们找苦了。”

老廖的两条腿微微发抖。

“哎——呀,”彭工声音喑哑,“抱歉,抱歉!我该主动跟你们联系的。”

“您来了就好。”老廖的声音有些哽咽了。

“我昨天就上山了,坐旅游车上来的。天快黑了,我想你们都该下班了,不好去麻烦你们。”

“您在哪里过夜的呢?”

“那里。”彭工回过头,指了指街心公园的草地。草地上,还有一些从山下带着席子和毯子来的露宿者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乎是清一色的青年男女。

“这里真绿,绿得醉人。不像我们那里,坐车跑几天也看不到一点绿色,有时候忽然发现一棵小草,全车的人都要下车来,围着看个半天。”

彭工仰起清瘦枯槁的脸,陶醉地眯着眼睛,两边塌陷的腮帮子翕动着。

“我昨天睡得真好。”

“彭工……”老廖的泪水夺眶而出:“苦了您了!”

“苦?怎么会苦?我喜欢露营,在戈壁滩露营惯了。这里枕的、垫的是这么厚的绿草,享受得很,简直就是奢侈了。”彭工像儿童一样笑着。

老廖一把从彭工手上拿过行李箱,走回车子,拉开后车门,对里面的韦局长说:

“跟您打个商量,请您下车来等一等,我把彭工送回疗养院,再来送您下山,行吗?”

车子里没有回答。

前面,碧蓝碧蓝的天空下,雪一样洁白耀眼的庐山瀑布云,正从日照峰那一面翻越过来,波涛汹涌,漫无边际,滚滚而下,牯岭一带所有的峰峦、峡谷、树林、溪流、屋舍、楼亭很快就淹没在似有若无的缥缈中了。
【小题1】分析小说划波浪线部分环境描写的特点与作用。
【小题2】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小题3】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1)哪座山能同千里昆仑、万仞唐古拉、冰雪冈底斯、天外喜马拉雅媲美?
(2)车子里没有回答
【小题4】请为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7: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为了庆祝第35个教师节,教育部近日印发了《关于做好庆祝2019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

笔者对照了最近几年教育部庆祝教师节的通知,发现今年的通知跟以往有五处不同的地方。

一、落实教师待遇。今年的提法是“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二、依法维护教师权益。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中从立法的角度保障教师的权益。

三、减轻教师负担。让老师安安静静教书,做好教书育人主业,才是教育的正道。

四、关心教师健康。教师工作既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强度很大。除了业务工作外,学生管理更是要很多精力。还有很多份外工作,更是让老师身心疲惫。

五、因地制宜依法安排教师休养,必须保证教师寒暑假的休假权。

(:中国教育网)

材料二: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显示,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6135亿元,比上年增长8.39%。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超90万亿元,***徐立全等领导出席了大会。

会上宣读了楚天园丁奖、湖北省农村先进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表彰决定并颁奖。蒋超良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表彰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示祝贺,向全省76万多名扎根基层一线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和崇高敬意。

蒋超良在会上指出,从政治和全局高度抓好学***蒋超良强调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现了教育对湖北地区发展起主要作用。【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教育部《关于做好庆祝2019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因地制宜依法安排教师休养”的提法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灵活性。
B.“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的提法,体现了教师待遇落实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需要建立有效机制进行督促。
C.蒋超良在湖北庆祝第35个教师节大会上的讲话,强调政府对教育的优先原则,体现了湖北省政府对教育的重视。
D.选文四则材料分别从政策、资金、具体举措等方面列述教育部为教育保驾护航的做法,利国利民。
【小题3】请结合材料,归纳我国重视教育的具体做法,并根据你的理解,提出合理化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
(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98年,毕淑敏又步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开始进行心理学专业的系统学习。作家王蒙曾说,毕淑敏是“文学的白衣天使”。)
主持人:经过北京师范大学这个学习的过程,所接触到的这些理论知识和您之前对人的内心的理解,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毕淑敏:可能是我对人其实有了一个更真实的了解。
主持人:毕业之后您就和几个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心理诊所,那时候真的是想当心理医生了吗?
毕淑敏:一是掌握了这些理论的知识以后,特别想用于实践;再有一个,我那时候已经慢慢感觉到,其实在我们中国现在急速变化的年代里,人们特别需要心理帮助,我感觉到这是一种使命感吧。
主持人:对于所有的咨询者来讲,您对他们的帮助帮到什么程度,您自己就觉得满意了呢?
毕淑敏:我确认咨询者的内心经过成长,他们对心理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考,而且他们觉得可以离开咨询师独立去面对这个世界了,我们就结束咨询。
主持人:和几百个人面对面的交流之后,您对人的理解有变化吗?
毕淑敏:我变得更尊重人了,因为原来觉得,按照我的逻辑,这个事情是想不通的,觉得怎么会这样,太不可思议了。
主持人:两年的时间如果用来写一本书,可能至少要十几万或几十万人读到它,而您做心理咨询师只接触几百人,这个影响力会不会觉得小了一点?
毕淑敏:对我来说,我觉得自己的生命也是一个过程,我的生命曾经和几百个人的生命发生过如此深切的碰撞,这对我来说已经是非常宝贵的一份经历了。
(在做了两年时间的心理咨询师之后,毕淑敏又退出了这个行业,继续专注于文学的创作)
主持人:做过直接面对病人的那样的心理医生,后来为什么又不做了?
毕淑敏:因为来的人太多了,我不知道给谁看和不给谁看,我真的陷入一种特别大的愁苦之中了。我那时候其实面临一个挺痛苦的选择,也许我要换一种方式,把我的那种感悟和启示,用文字来表达,这样可能会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些书,也许一句两句话可能会触动他们,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分享。
主持人:这次心理学学习,对写作的影响又是什么?
毕淑敏:那种影响好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如说我原来要写一个人物会非常辛苦地去设计他,对于人物,有的时候就会觉得有点不自信。现在是,现实中有一个现成的人,我只是把他描绘出来就行了。
主持人:文学作品能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呢?
毕淑敏:我觉得在文学里其实是有多样人生的,如果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有同感,能有心灵的激荡,包括可能在某些方面改变我们对世界或者对自我的一些认识,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功能之一。我写作时其实没有去想文学是否具有治疗的作用,我只是想,那些生活中的人物,他们感动过我,我愿意用文字把他们表达出来,和更多的人分享。
主持人:您不管是做作家还是做心理咨询师,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一些人的生命,这是不是您做这些事情时一个心理上很大的成就感?
毕淑敏:一个生命和一个生命密切的接触,这个过程是神圣和庄严的,去从事这样的工作,我觉得有非常多的挑战,包括对我自己的反思,我也会有很多错误,很多不足,可是我依然对人和人之间这种亲密的联系,抱有非常高的敬畏和热情。
(选文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毕淑敏做了两年心理咨询师之后,退出了这个行业,原因是来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很多,她面临做心理咨询师和做作家的痛苦选择。
B.两年时间,毕淑敏做心理咨询师,只帮助了几百人,而假如她写一本书却能让更多人读到它,但她觉得这段经历同样弥足珍贵。
C.毕淑敏认为文学如果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可能在某些方面能促使读者改变对世界或自我的认识,这是文学的功能之一。
D.毕淑敏与人合开心理诊所的原因,一是想把理论用于实践,二是意识到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对心理咨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毕淑敏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接触到一些有关人性的文学理论后,她对人的内心的理解发生了改变,对人性有了更真实的了解。
B.毕淑敏原来觉得按照她的逻辑,有些事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不可思议,但是和几百人面对面地交流后,她变得更加尊重人了。
C.毕淑敏确认向她咨询的人经过内心的成长并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考,她觉得咨询者可以独立去面对世界,就结束咨询。
D.生活中有些人感动了毕淑敏,她用文字把感动她的人表达出来,和更多人分享。她认为,读者不会去想文学能否起到医疗的作用。
E. 毕淑敏学习心理学之后,她的写作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影响,比如原来写人非常艰难,现在写人比较轻松,她写作时更加自信了。
【小题3】毕淑敏被作家王蒙称为“文学的白衣天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个称号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顾随在《驼庵诗话》中,认为诗的感情的表现姿态,有锤炼和氤氲之别。钱钟书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缪钺说:“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长于丰神情韵,故氤氲;重在筋骨思理,故锤炼。但丰腴也好,瘦劲也罢,肌理总是细密的。打个比方说,丰腴的少女肌肤当然细腻,瘦劲的老人呢?皮肤细还是细的,只不过谈不上腻,因为少了光泽和水色。不喜欢宋诗的人就说宋诗枯燥,枯燥不就是缺少水分么?
氤氲是散开,锤炼是缩紧。锤炼是力能从简,线条不一定就粗;即便粗,肌理也未必不紧、不密。江西派学杜,一个个瘦硬通神,功夫在锤炼。比起唐人,他们用典更工致,对偶更精切,色调更纯粹,句法更洗练,就像在做减法,直减到“皮毛脱落尽,唯有真实在”。
喜欢锤炼的诗人是健身狂,忍受不了一点多余的脂肪,非在身上凿出六块腹肌来不肯罢休。福楼拜大约就是这样的人,他反反复复修改和重写,很多心力想必都花在给句子减脂上了。“我喜欢清晰的句子,这种句子站得直直的,连跑的时候都直立着。这几乎不可能做到。”而波德莱尔便是氤氲,他的诗句总是肌体柔软、眼神迷离的慵懒,然后轻颤与摇晃,意象与意象互相融合,句与句彼此勾连,然后蜿蜒上升,宛如《恶之花》中那些灵蛇和灵猫一样的女子,有着“丰饶的倦怠”之美。
然而,氤氲并不是拿相同质地或者相似调性的词和合到一块儿去便成。波德莱尔的氤氲,是柔软与坚挺之物的覆叠,是物象与色泽的来回交替,是不同的气性的相反相成。所以说,组织肌理不可质地单一。一首诗就是不同元素的综合,是多种异质冲动的调和。凡违背这个原则的诗,都不会好到哪里去。苏东坡《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我认为就不算上品。
(节选自江弱水《诗的八堂课》,有删改)
【小题1】请分别解释文中“多余的脂肪”与“六块腹肌”的含意。
【小题2】依据材料,概括“氤氲”和“锤炼”同中有异的特质。
【小题3】作者认为苏东坡《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不算上品的原因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原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哨 兵

成征勋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进山了。

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个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和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选自《五女山》2016年1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只一句,“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B.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不厌其烦,主要表现了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
C.小说张弛有度,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下敌军不表,介绍张皮匠的身份及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工艺,让读者松了一口气。
D.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而结尾处东日文信的疑惑会使读者从头重读,再次体会。
【小题2】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划线一段独具匠心,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我们的生物功能,或许就是建筑某种丘。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那是以太阳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当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克服了随机性而重新安排成各种东西,比如,弹器、量子力学、后期四重唱,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简洁而易操作的模型。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著文指出,“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他接着写道:

一份期刊把各种各样……大家普遍感兴趣的知识,从一个研究者传递给另一个研究者……一篇典型的科学论文总是认为自己不过是一条大锯上的又一个锯齿——它本身并不重要,但却是一个更大项目的一个分子。这种技术,这种使得许许多多以微薄的贡献进入人类知识库的技术,乃是17世纪以来西方科学的秘密所在,因为它获得了一种远远超过任何个人所能发出的共同的、集体的力量。

改换几个术语,降低一下格调,这段话就可以用来描绘营造白蚁窝的工作。

有一件事让人叫绝:探索(explore)一词不能适用于探索活动的搜索一面,但却起源于我们在探索时发出的声音(英文explore,其语源拉丁语explorare有“喊出”之意——译者)。我们愿意认为,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的、静思的事。是的,在最初几个阶段是这样。但后来,或迟或早,在工作行将完成时,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小题1】第一段说明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二段引用权威文章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现代科学中的________特点解说白蚁的______________,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生物的社会特点。
【小题3】第三段是全文小结总述: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