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沙之书》节选,完成后面各题。

我本想把它藏在一套不全的《一千零一夜》后面。

我上了床,但是没有入睡。凌晨三四点,我开了灯,找出那本怪书翻看。其中一面印有一个面具。角上有个数字,现在记不清是多少,反正大到九次幂。

我从不向任何人出示这件宝贝。随着占有它的幸福感而来的是怕它被偷掉,然后又担心它并不真正无限。我本来生性孤僻,这两层忧虑更使我反常。我有少数几个朋友;现在不往来了。我成了那本书的俘虏,几乎不再上街。我用一面放大镜磨损的书脊和封面,排除了伪造的可能性。我发现每隔两千页有一帧小插画。我用一本有字母索引的记事薄把它们临摹下来。薄子不久就用完了。插画没有一张重复。晚上,我多半失眠,偶尔入睡就梦见那本书。

夏季已近尾声,我领悟到那本书是个可怕的怪物。我把自己也设想成一个怪物:睁着铜铃大眼盯着它,伸出带爪的十指拨弄它,但是无济于事:我觉得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是一件诋毁和败坏现实的下流东西。

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

我想起有人写过这么一句话: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我退休之前在藏书有九十万册的国立图书馆任职;我知道门厅右边有一道弧形的梯级通向地下室,地下室里存放报纸和地图。我趁工作人员不注意的时候,把那本沙之书偷偷地放在一个阴暗的搁架上。

我竭力不去记住搁架的那一层,离门口有多远。

我觉得心里稍稍踏实一点;以后我连图书馆所在的墨西哥街都不想去了。

【小题1】下列对课文《沙之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要叙述的主要故事是:一个退休的图书馆员从陌生的《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了一本“沙之书”,沉迷于它的神秘并陷入了对不可知的恐惧,最终把这本书藏在了图书馆的阴暗角落。
B.小说的情节荒诞离奇得近乎一个个迷宫 ,情节的发展悬念丛生,引人入胜,结尾奇峰突起,出人意料之外。但文中除了这本“沙之书”是非现实的之外,其他的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这让“沙之书”的出现显得不像现实之物那样合情合理。
C.小说通过虚构,运用象征,使无穷无尽这一概念形象的展现出来,将人们面对无限的那些无所适从的心理真实地从小说中凸现出来。当人物和情节变得无足轻重时,剩下的便是“无限”和人类面对着“无限”时无所适从的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D.尽管我们在现实中谁也没有见过这样的一本书,但我们都曾经被无限的星空所震撼,被无穷尽的人类历史卷入沉思。《沙之书》所表达的正是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时心灵的真实深度。
【小题2】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请在下面的方框内分别填入一个词,概括作者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的过程。
好奇——   ——困惑—— 敬畏 ——恐惧——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6: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前,人工智能的计算力、识别力快速发展,但想象力、创造力仍有不足。为破解这一局限,科学家设计出一套类似“猫鼠游戏”的技术,让人工智能在自动学习中变得更“聪明”。这种技术被称为“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日前将其评为2018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之一。

人工智能的识别能力有赖于海量样本学习,比如给它“看”数以百万计的鸟类图片,它才能“学会”辨认鸟类,而生成逼真的鸟类图像则更难。其局限性在于,有些事物缺乏海量样本,而且这种学习还依赖人类的“灌输”,缺少自主性。这限制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别是向想象力、创造力这种更高层次的进阶。

美国人伊恩·古德费洛2014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读博士时想出一套设计方案:用两个神经网络,进行数字版的“猫鼠游戏”——一个负责“造假”,一个负责“验真”,从而在对抗中不断提高。

负责“造假”的神经网络称为“生成网络”,它依据所“见过”的图片来生成新图片,这需要它总结规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负责“验真”的神经网络称为“判别网络”,它需要凭训练累积的“经验”,来判断某张图片是真实事物,还是生成网络“自创”的“假货”。

“生成网络”并非一开始就足够“聪明”,比如它可能“认为”鸟类会有3条腿,这样的“假货”当然很容易被发现。但随着机器学习的深入和反复对抗练习,生成网络对事物的理解越发深刻,最终生成足以“以假乱真”的作品。这样的神经网络具有广泛应用价值。比如在自动驾驶领域,人工智能如果创造出海量接近真实的合成图片,包含各种情形下的行人、障碍物等路况,自动驾驶系统使用这些图片展开自我训练,将有助于大幅提高应用性。从技术上看,对抗性神经网络已经接近成熟。来自美国芯片企业英伟达的研究人员用明星照片训练出一套系统,进而生成了数百张根本不存在但看起来很真实的人脸照片。

展现巨大潜力的同时,这项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不法分子可能利用此类系统制造出图片甚至视频来混淆视听,给监管、安全带来新挑战。古德费洛就表示,他当前的研究重心就在于避免这类技术的滥用问题,希望它“不至于误入歧途”。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刘成林介绍说,中国的研究机构目前致力于研究对抗性神经网络理论的进一步改良及优化。对抗性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算法和应用,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企业界则更倾向于把技术应用在服务中,并在一些领域达到了业界领先。比如,利用这项技术构建语音识别框架,或借此技术生成训练数据集以优化车牌精准识别功能。

(选自2018年04月0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可以让人工智能在自动学习中更“聪明”,它的出现有利于解决人工智能想象力不足、创造力不足这些问题。
B.负责“造假”的“生成网络”可以依据所“见过”的图片生成新图片能够判断某张图片是真实事物还是“自创”的“假货”。
C.“生成网络”通过深人学习和反复对抗练习,对事物的理解会越发深刻,最终生成足以“以假乱真”的作品。
D.“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发展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给监管、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因此需要研究避免这类技术滥用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存在的不足,引出对“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的阐述。
B.文章用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这一事例来论证对抗性神经网络已接近成熟。
C.文章分“生成网络”和“判别网络”两个部分介绍人工智能新技术,并阐释了二者的功能。
D.文章在指出对抗性神经网络巨大潜力的同时,也注意到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辩证意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如果创造出海量接近真实的合成图片,自动驾驶系统据此展开自我训练,那么无人驾驶车辆就可以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
B.诞生于美国的“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是美国人古德费洛设计的,目前古德费洛的研究重心转移到了避免这类技术的滥用问题上。
C.英伟达的研究人员用明星照片训练出的系统可以深入学习并进行反复的对抗性练习,最终生成“以假乱真”的人脸照片。
D.“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受到了中国企业界的重视,并且在服务领域达到了业界领先水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流浪的名著
蒋新
中午的文化市场已经退去沸腾和热闹,人头攒动与淘宝捡漏的各色眼神终于渐渐收场,给这个季节的清冷腾出许多可以畅快呼吸的空间。冷风重新凝聚,换挡提速,自由鼓荡,在人们身边进行新一轮穿梭。冷风里的阳光十分柔和,暖暖灿灿的,宛如尼采的纤细之手,移动着抚摸着地上那些还没有撤走的物品,当然还有我的感觉。那些醒目的枣红色,宛如一群被冷落被流浪的红鹤,倔强在那个杂乱的地摊上,无奈而又高贵。
蹲下。捡起。端看。眼睛一碰触精装书面上的烫金书名,周身像被灌了一瓶六十二度二锅头似的,顿时热乎起来——原来是群诺贝尔文学奖书籍悄无声息地集结在这冬季里!
封面:《诺贝尔文学奖全集·41》,主编:陈映真。获奖年度:1966年。获得者:以色列作家约瑟夫·阿格农;瑞典作家、诗人奈丽·沙克丝……我呆了,瞬间把自己雕塑在冷风里。
书籍之“书龄”已经超越而立之年,开始在不惑之路上行走,可书们为什么会来到这里?
我蹲在为阳光抚摸、为冷风扫射的地摊边,迅速将散放的枣红色书一本一本收集到跟前,一共十五本。
从书的编码看,十五本只是这套诺贝尔文学全集的一部分,后边有无不敢断定,前面应该还有确凿的四十部——因为摆在面前的最小截止书目号是“41”。
“那些书呢?”我抬头问那人,直言不讳。
“哪些书?没有了,就这些。”黑瘦矮的摊主似乎有些不耐烦。地上那些落满一层尘土的书已被收集在无序的纸箱里。摊主准备走,把空间让给清冷的风。
摊主见我还在翻看,便跺着脚催问买不买。他急着要走,因为冷,因为要吃饭,因为到了散摊的正午时光。于是询价,掏钱,打包,在柔和清冷的阳光抚摸中,我把那摞枣红色书籍带回了家。
用白菜价格买来的那排枣红色,宛如钱塘江涌出的一线潮,整齐醒目地摆在书橱中央。然而,望着捡漏得来的书籍和由它们簇成的风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文化和市场一接轨,就成为买卖文化的市场,一切与文化沾边的标识,比如青铜、陶瓷、字画、家具、钱币、刺绣、木雕等等,都贴着文化的标签,以古董的身份在不同的位置出现和交易。至于真假,新旧,年代,那就考验淘宝者的眼力、胆识和运气。书,自然是文化的,可是,在这交易文化的市场里,除了古籍和稀有版本受到收藏者淘宝者的青睐外,其他都白菜萝卜般地拥挤在地摊上。一堆一堆任人翻,任人找,任人看的书,在这里成为真正的落魄者和流浪者,既失去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和“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高贵价值,也失去了可以归属的身份证。它们的高贵去哪儿了呢?
寻找被遗失被冷落的那些高贵书籍,常成为我周末的主题。
在不同城市的文化市场和相同模样的地摊书摊上,我寻找到许多高贵的书籍,如四卷本《柳宗元集》,四卷本《乐府诗集》,三卷本《白居易集》等;八十年代初影印的《详解聊斋志异图咏》让我高兴了许多个夜晚,书中那些绘于光绪十二年的上百幅精致插图,是那样惟妙惟肖,清晰可人。稀有的图画,让蒲松龄笔下的聂小倩、崂山道士、席方平都有了可以直视的生命画像。还有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标着金圆券价格的鲁迅的、巴金的、吕叔湘的书籍;还有六十年代山东师范学院研究老舍、夏衍、郭沫若的书籍,在那些跳跃着细小草根显露的纸面上,尽管造纸的师傅想用绿色黄色淡青色来掩饰,依然如劳作者的皮肤那样粗糙。凹凸不平的汉字们倔强地排在那里,一言不发地留着自然灾害年代的苦涩和艰辛。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鲁迅着作单行本竟也在地摊上一一买齐。这些绝对正版,品相绝对在九品以上的不同思想的高贵者,各自在书橱的上上下下站位,摇曳着厚重如山的独有风采。
坚强人格让我敬仰,倔强书格让我生出无边的敬意。
淘来的书群既有卓然自尊的高贵身份,又有正版合法的身份证和居住证。书中一枚枚不同模样不同规格的印章,还有不同方式的图书编码,都载着岁月痕迹与书一同存在,成为书无法分离的命运共同体。这些后来附加在书中的手写体和深深浅浅的印泥,证明这些书们曾经驻留的基地或者居住的地址。有的书中还有硬硬的或白或黄的借书卡,卡上还有借书人书写的潦草姓名和时间。这一切都成为书的正统履历。
好玩和好奇心曾促使我按图索骥,为书籍寻找曾经的家门,结果出奇一致,你寻找的单位不存在。
书大概在破产、改组、或者拍卖过程中,被迫卖掉的,或者任意让人拿走的。我见过无数书们被秤钩子称过以后,被塞进麻袋的狼狈和无奈。书的高贵身份瞬间被秤钩子剥夺,从高高的书架沦为不值钱的“废品”,然后到地摊上去流浪。
名著,尽管流浪过,也是流浪者中的高贵者。
每次抚摸,阅读这些血统正宗、出身名门的流浪书,感觉面对的似乎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书本,而是一位位经过生命体验的长者。当手指划过,眼光走过,书籍也默默收藏起你的体温、感知和眼神,就像收藏每天的阳光那样,把发生的一切悄悄地融注在经过岁月沧桑洗礼的纸面里,成为你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出现的最好朋友与知己。
每一部书,特别是那些经过书摊地摊流浪后的书,都会成为一座有秘密有故事的房子,无论横版竖版精装简装简体繁体。书的一个钤印,一个刻本,一个年份,一行字迹,都在文化字面的脊梁上,留下烧不掉、丢不了、碾不碎、化不去的文化记忆。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蹲下。捡起。端看。”这三句描写了“我”发现那几本高贵的书时的动作,短促的句式表现了“我”内心的激动。
B.这几本名著已经出版了三十多年且已不成套,对于书贩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难怪他显得那么的不耐烦并急于出手。
C.文中写了书的种种遭遇,比如“白菜萝卜般地拥挤在地摊上”“被秤钩子称过以后,被塞进麻袋”,隐含着作者的痛心。
D.本文记述了“我”发现散落的名著进而收集名著并寻找这些名著“身份”的经历,表达了对名著经久不衰的价值的崇敬之情。
【小题2】文章开头写出了环境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中写到:“坚强人格让我敬仰,倔强书格让我生出无边的敬意。”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倔强书格”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材料一、二,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姓氏产生于什么时候?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民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民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徙到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民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这就是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的功能除了保留那些原有的区别以外,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无氏。如果封邑、官职或居住地发生变化,氏也就会跟着变化。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男子称氏以别贵贱”。另外,夏、商、周三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因此,女子在出嫁时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等排行,如孟姜、仲姜,孟姬、仲姬等。周代的晋、鲁两国不能通婚,因为都姓姬;但秦、晋两国却可世代通婚,因为泰国姓赢。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女子称姓以别婚姻”。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姓氏的相当复杂。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赢等,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花、叶、谷、林、金、石等,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宋、司马、王、公孙等,由于古代封爵官职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东方、西门、东郭、南、陶、卜等: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康等。还有出于帝王意志与政治目的的避讳赐姓,因战乱人祸避难而改姓,因特殊事件或因省文、音讹而改姓等。当然,兼容并包的华夏文化与古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也直接导致大量胡姓汉化与部分汉姓胡化。凡此种种,使中国姓氏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以致世系难辨,脉络难清。
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讲究命名,而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周朝建立,礼制规范,如何命名也有了许多规定。如《左传》所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汉代是中华大一统帝国的初始阶段,国力强盛,安国、奉汉、勇、超、雄等名字,张扬的是汉代人雄浑阔大的气势、蓬勃向上的精神。西汉末年复古,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直到东汉、三国,单名依旧盛行,因此一部《三国志》,人物几乎都是单名。到魏晋南北朝,因单名重复太多,复名又兴盛起来,由于受士大夫清高风气的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之”字,如王羲之、顾恺之、裴松之等。以后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
古代的中国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由于古人注重礼仪,因此称名称字大有讲究。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在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从历代的取字情况看,名与字有密切关系,古人称为“名之与字,义相比附”。这“义相比附”正是取字的一条原则。
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这样几种。一是名与字意义相同。如楚人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二是名与字的意义相关。如三国赵云字子龙,古人认为“云从龙,风从虎”,云与龙因此相关。三是名与字意义相反。如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此外,还有以孟(伯)、仲、叔:季排行为字或取于古语、成语等情况。
(取材于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
材料二
秦汉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郡望明贵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表示在某个区域内某个姓氏是一个有地位、有声望的名门大族。
汉魏以来,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封建社会里,最尊贵的姓氏是皇帝的娃,称为“国姓”。刘汉王朝时就明文规定,凡刘姓之人可免除一切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级官吏的待遇。李唐王朝编修姓氏的书中,也明文规定了姓氏尊卓的排列。武则天执政时,修纂《姓氏录》,改武姓为第一。
门阀制度下,姓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问题,以至前途命运。甚至连日常交往、场面坐次亦明确有别。当时无论是选官还是婚嫁最重郡望门第,朝中最为显赫的官位只能由有最著名郡望的人来担任。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史》诗中曾对这种不合理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诗曰:“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诗中“金张”指西汉宣帝时的权贵金日磾和张安世,他们的后代凭着祖先的世业,七代为汉室高官。而奇伟多才的冯唐(即诗中之“冯公”)却因出身微门,竟一生屈于人下,不能展露其才。
隋唐时代,科举盛行,寒门庶族大量进入统治阶层,但门第观念依然流行。李姓以陇西为贵,崔姓以博陵为贵,卢姓以范阳为贵,郑姓以荥阳为贵,王姓则以太原为贵。五姓之外,还有河东裴、薛二姓,与五姓并称“门阀七大家”。唐代的宰相及其他高级官员大都出身于这些高门。到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取消,《百家姓》中所标明的“郡望”,仍是沿袭魏晋至隋唐时期所形成的名门望族的地理分布。由于长期形成的以姓氏、郡望标明出身门第贵贱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以郡望标注姓氏的习俗,十分盛行。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对此制颇为不满,他曾参与纂修国史,在写李义琰传的时候,因为义琰家住魏州昌乐,已有三代之久,所以如实写道:“义琰,魏州昌乐人也。”结果监修官竟指责他违背了写史原则,要他照李氏郡望改为“陇西成纪人”。
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寻根问祖。姓氏郡望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姓氏郡望”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仍具有现实意义。
【小题1】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追溯 谥号 避讳
A.sù shì    wěi
B.shuò    yì    wěi
C.sù shì    huì
D.shuò    yì   huì
【小题2】下列有关“姓”“氏”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关系的氏族称号,一般认为产生子于系氏族社会。
B.姓的产生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氏的产生则源于原始社会的人口繁衍。
C.古老的姓、氏很少,中国大量的姓、氏起源于周代,是周王室分封制的直接产物。
D.秦汉之前,姓与氏有明显的区别,使用时也有严格的规定;汉代以后,姓氏合一。
【小题3】下列词语中,可以证明秦汉之前的姓具有“别婚姻”功能的一项是
A.秦筝赵瑟B.朝秦暮楚
C.燕歌赵舞D.秦欢晋爱
【小题4】下列句中有关“名”“字”的表述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姜女,姓孟,名姜女,据说是春秋齐国人杞梁之妻,是“孟姜女哭长城”的主人公。
B.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孔子名丘,字仲尼,说明其排行老二。
C.古人的名多用于自称。《鸿门宴》中项羽所言“籍何以至此”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
D.在古代,平辈之间的“指名道姓”是不尊重他人的无礼行为,见面时要称呼他人的字。
【小题5】根据你对“名之与字,义相比附”的理解,在下列表格的空白处,填写适当内容。
姓名

名与字意义关系
白居易

相关
诸葛亮
孔明

晏殊
同叔

 
【小题6】下列现象与“门阀制度”无关的一项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C.自昔以来,州郡大吏,但取门资,多不择贤良。
D.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
【小题7】江南农村的古宅上常嵌有“某某流芳”的牌匾,以表明家族来历。如果你看到“陇西流芳”的牌匾,说明这户人家的姓氏是___________。某王姓华侨回大陆寻根问祖,你可以建议他到____________(地名)去追寻家世渊源。
【小题8】一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的姓氏书,当数宋朝编撰的《百家姓》。《百家姓》的前八姓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请说明“赵”姓位居榜首的原因。
【小题9】材料二中所讲的“郡望”现象,与材料一中的“姓氏”“名”“字”哪一个关系最紧密?据考证,唐代诗人韩愈是今河南孟州人,并非河北昌黎人,请说明韩愈又称韩昌黎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苏格拉底把演讲术归结为“马屁术”,这也许是愤激之言,因为说理和说服不一定是拍马屁,而拍马屁也不一定总是有说服力的。亚里士多德本着务实的精神肯定了演讲术的公共用途与伦理价值。在《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开头,他指出,城邦政治和文明的生活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类拥有公民美德和逻辑思考的能力,足以区分是非,区分公正与不公正。这种信念是民主政体的根本基础;如果把人类当作没有头脑的一伙,公民政治就没有必要,和平秩序也就没有前途。
这样看待说理技艺有其重要的公共生活意义,而且也关乎当公民和做人的道理。在雅典的公民大会上,人们用话语,而不是武力影响别人,解决争端。这时候,用语言说服别人就成为公民责任。只有用话语来维持和维护和平的社会人际关系,非暴力的社会秩序才能长久存在。在雅典,公民争取其他公民的尊敬和赞同,离不开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使用语言的技巧和能力这才成为许多人学习的公共需求。学习说话的修辞技巧不仅仅是要变得能说会道,而且还要遵守话语的公共规则。学习说话是一种相对高等的教育,它使人们变得有能力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说话技巧不可能与说话者的心态和目的分开,而说话者是否能以无私的心态和以利他的目的说话,却是一件很难证实、很难确定的事情。所以,人们对修辞总是既感到需要,又有所提防。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质就是质朴,文就是文饰,史就是虚浮不实。孔子是说,文饰多于质朴,就会流于虚浮,懂得说些漂亮的门面话,甚至引经据典装饰,因而缺乏一份真诚的心意。孔子还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说话不能不借助修辞,但是,过于借助修辞,却会令人生疑,怀疑说话者是否由于说话不能动人以诚,才特别需要依靠技巧;是否因为说话的其他因素(动机、用意、目的)有所欠缺,才特别需要用修辞来掩饰。久而久之,修辞便有了巧言令色、诡辩、强词夺理等负面含义,注重技巧,尤其是过分注重技巧的修辞,便成为一种有道德瑕疵的语言行为。
人们对修辞的戒备不是没有道理的。修辞造成情绪的激动,诉诸情感多于理智。听话的人因被打动而被说服,这种赞同往往与接受真实信息,并认真思考有所不同。这也是柏拉图讨厌修辞的原因,他和苏格拉底称善辩的智者是强词夺理、制造假象的魔术师,他们自己要运用的是论辩术(dialectic),要把论辩纳入真正符合逻辑思维的轨道。柏拉图认为,那些冒充“智者”的诡辩家或蛊惑者很容易用语言操纵公众,让他们失去理智,牵住他们的鼻子,使他们盲目服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观比柏拉图来得现实,但他仍然非常强调修辞伦理的一面。不劝人做坏事,这便是修辞术和说服行为的伦理底线。亚里士多德写道:“如果目的是好的,那么能言善道便是值得称赞的技艺;如果目的是坏的,那就成为一种伎俩。”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雅典公民的公共生活中,说话讲究修辞变得能说会道是许多人的公共需求,所以所有的人都要去学习说话的技巧。
B.说理时注重修辞技巧,一定是由于不能动人以诚,才需要用修辞来掩饰,所以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C.在雅典的公民大会上,人们用话语来影响别人,解决争端。话语对于维持维护社会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社会秩序的久存有重要作用。
D.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可以挑动听众的情感,情感越强,理性就越弱,所以蛊惑者很容易用语言操控听众,使他们盲目服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演讲术说起,举雅典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对语言行为非常重视的例子,强调语言能帮助人们在社会秩序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B.文章引用了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孔子等人的观点和言论,意在证明东西方的先哲们都关注到了说理语言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C.本文以雅典公民社会为例,既肯定了使用语言技巧和能力的必要性,又分析了过分注重修辞的负面影响,加深了我们对语言修辞的认识。
D.文章论述了说理语言修辞技巧的重要性,认为注重修辞与人的诚信是对立的,表达了语言技巧必须要以说话人的诚信为基础,要有正当目的的观点。
【小题3】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人们对修辞总是既感到需要,又有所提防”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摘自《2018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材料二:

2018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33609亿元,比上年增长4.0%。海洋捕捞产量持续减少,近海渔业资源得到恢复。全年实现增加值4801亿元,比上年下降0.2%。海洋生物医药研发不断取得新突破,引领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413亿元,比上年增长9.6%。受国际航运市场需求减弱和航运能力过剩的影响,造船完工量显著减少,海洋船舶工业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全年实现增加值997亿元,比上年下降9.8%。海洋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海洋运输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沿海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比上年增长4.2%,海洋交通输业全年实现增加值6522亿元,比上年增长5.5%。滨海旅游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6078亿元,比上年增长8.3%。

(摘编自《自然资源部:201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8万亿元》,2019年4月11日“快资讯”)

材料三: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海洋生物医药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国海洋生物医药行业增加值由2007年40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385亿元,增长了近十倍,行业复合增速超过25%,而整个海洋产业产值复合增速不足13%,海洋生物医药已成海洋经济最亮眼的发展领域。虽然我国海洋资源丰富,但由于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且许多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相对匮乏难以大量采集,一些海洋生物活性成分化学结构奇特,难以人工合成,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洋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的不断提高,未来海洋医药市场将迎来较快发展,行业竞争将趋于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拓展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对于企业来说将有利于其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伴随着蓝色经济热潮的兴起,山东、广东等沿海各省纷纷加大了对海洋生物医药行业的投入,将其作为蓝色经济的增长点去加速推动。如:进入山东省“四新一海”战略的新医药产业,将重点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追踪国际生物技术发展趋势,采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高新技术和现代合成技术,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

(摘编自《2018年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海洋生物医药成为最亮眼的领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2014年至201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连年增长,2018年超过80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3%。
B.自2014年至2018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年陡降,但是均保持在9%以上。
C.2018年,我国海洋产业增加值构成中,居于首位的是滨海旅游业,接近一半;其次为海洋交通运输业,超过两成。
D.2018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行业增加值尽管在海洋产业增加值总构成中所占比例最低,但发展迅速,最为亮眼。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33609亿元,比2017年增长4.0%,增长步伐稳定。
B.2018年,我国海洋渔业全年实现增加值4801亿元,尽管比上年下降0.2%,但近海渔业资源得到恢复。
C.2018年,我国海洋船舶工业全年实现增加值997亿元,比上年下降9.8%,原因在于国际航运市场的需求。
D.2018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比上年增长9.6%,而2007年至2017年,行业增加值增长了近十倍。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发展我国海洋生物医药行业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