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香椿芽

①我爱吃香椿,尤其爱吃头茬香椿芽,从小就爱这一口,像极了我的母亲。

②在我家那幢百年老宅子里,紧靠院西墙,曾经有两棵大树,一棵是梧桐树,另一棵便是香椿树。打我记事起,这两棵树就有。记得那时,每到三四月份,春暖花开时节,香椿发芽了,母亲便要我爬上树采摘香椿芽。我负责爬树,母亲在下边托着我的屁股。等采摘下来,母亲会马上将香椿芽洗净,切碎,做香喷喷的黄绿相间的香椿芽炒鸡蛋。那是我最爱吃的一盘菜。我爱吃,母亲更爱吃。一盘菜,我和母亲两人包了。好在我父亲、弟弟不太喜欢吃,否则有热闹看了。

③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大哥翻修房子嫌这棵香椿树碍事,便把它和那棵梧桐树一块砍伐了。母亲曾为了保住这棵香椿树和父亲吵了一架,但树还是被砍了,后来做成了檩棒和门框。那些日子,母亲的脾气很坏。经常望着空荡荡的西墙根发呆。我知道,母亲又想那棵香椿树了。当然这一切父亲早就看在眼里。第二年开春,父亲就从集市上买来三棵香椿苗,栽在了西墙根。当年,虽然只收获了几片香椿芽,可我和母亲依然很高兴,因为毕竟又吃到了香椿炒鸡蛋,尽管只是一小盘,而且鸡蛋明显多于香椿芽。

④一年过去,香椿树长高了,我家饭桌上那盘香椿芽明显多于前一年。第三年,香椿长势更加旺盛,香椿芽嫩红一片,可把我和母亲乐坏了。那年春天,我和母亲每人扒了一大盘香椿芽炒鸡蛋。之后,我出村上初中、高中,每年春天,香椿发芽的时候,母亲都会将第一茬香椿采了,给我做香椿芽炒鸡蛋。那时母亲常用罐头瓶装了,送饭的时候当咸菜送来,一开瓶,那个香啊。是任何文字都难以描述的。只一顿饭工夫,就被同宿舍的同学一扫而空。

⑤考上大学后,每年春季开学,香椿还没发芽,我便没有机会吃到新鲜香椿芽炒鸡蛋了。母亲便把头茬香椿晒干,打包给我邮来。如此,虽在异乡,我便也能年年吃到头茬香椿芽了。大学毕业后我在家乡的一个小城找到了工作,又借贷买了房子成了家。我住的房子在小区的四楼,出门进门到处都是水泥做成的方格房和硬梆梆的水泥地,终年闻不到多少泥土的气息。那些年,每年开春,母亲都会坐两小时的客车,挎一个大包袱,给我送头茬香椿芽。每次母亲来,我都要炒一盘鸡蛋炒香椿芽招待她老人家。可母亲却一口不吃,说在家早吃过了,吃腻了。一大盘蛋炒香椿眨眼就被我席卷一空。打着饱嗝,吐着香椿气,那个惬意劲真是难以名状,通体是那么舒坦!那一刻,我觉得蛋炒香椿是人世间最好的美味。

⑥这样过了十年,母亲年年给我送香椿芽,我也就年年都能吃到美味的蛋炒香椿芽。看着母亲每年来回奔波为我送香椿,我心里就隐隐作痛。我常想,要是哪一天有一小块土地,最好在院子里有一块小菜园,我一定栽上几棵香椿树,这样既能年年吃到鲜嫩的香椿芽,又能免除母亲送香椿的劳累之苦。没想到,这个愿望居然在两年前实现了。因为单位变动,我卖掉了原来的房子,换了更大的。新房子在一楼,且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院子。我便在院子的东墙根栽了一棵胳膊粗的香椿树。第二年开春,香椿树便长满了鲜嫩的香椿芽。采香椿芽那天,母亲和姐姐来了,送来了一大包袱香椿芽。这是我搬到新家后母亲第一次到我家来。当母亲看到院子里那棵长势蓬勃、枝繁叶茂的香椿树,看到树上鲜嫩的新芽时,母亲的眼里闪过一丝惊讶和失落。

⑦吃饭的时候,桌上摆了满满一盘的鸡蛋炒香椿芽。我劝母亲多吃点。这一次,出乎我的意料,破天荒没听到那句母亲说了十多年的“我吃过了”。她很高兴地夹了一筷子,美美地吃起来,一筷子又一筷子,居然吃了小半盘。这让我很惊讶。母亲要回去了,老人家又看了一眼院子东墙下那棵香椿树。我对母亲说,娘,我这儿有香椿树了,以后就别送了。母亲眼里再次闪过一丝失落。

⑧几天后,姐姐打电话过来,说娘这几天心情很不好。姐姐说,你不知道,娘这十几年从没舍得吃过一根头茬香椿芽。给你送香椿是她这些年最高兴的事,也是她在邻居们面前唯一可以显摆一下的事了……姐姐还在电话那头说着,我的眼睛早已模糊了……

⑨过了几天,我专门回了趟老家告诉母亲,那棵香椿树砍了,因为邻居对这种气味过敏,有意见。母亲听了脸上闪过一丝欣喜,说砍了就砍了,砍了好。我故意说,树砍了,只怕吃不到香椿了。“你忘了,咱家不是有吗?明年我还给你送香椿芽。”母亲说话的声音明显高了许多。我偷偷笑了。刹那间,我清晰地闻到了一股浓烈扑鼻的香椿芽香……

(选自《微型小说》,作者厉剑童)

【小题1】根据小说内容,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小题2】看到我院子里香椿树上鲜嫩的新芽时,母亲眼里为什么会闪过一丝惊讶和失落?
【小题3】小说多次提到香椿芽,请结合文本说说香椿芽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4】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寻常生活。其实,在平凡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不尽相同的“香椿芽”。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心中的“香椿芽”。(不少于80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2-24 02:00: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锐

(1)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2)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3)“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4)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5)“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

(6)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7)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8)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留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但人们总觉得失去了什么。他们又有些迷惘了。

(9)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10)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11)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12)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13)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14)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情节
A.
【小题2】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百”“几千”“几万”“几百万”“几千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A.
【小题3】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A.
【小题4】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等一个人
王溱
你知道那条著名的高速公路吧?像条大蛇蜿蜒爬过好几个村庄。
其中一个入口就在我们村——拐进一条被杂草占领的小道,绕过一个池塘,穿过被大蛇吞掉一半的玉米地,喏,入口就在那高高的芦苇后面。
你不能怪它们挡道,是这条大蛇入侵了它们的领地,自然要铆足了劲,能遮的遮,能挡的挡。
如果你刚好在这附近找不着路,来找我吧,我天天都骑着摩托车在那路口等你。真的,我的职业就是带路。
你别找别人,我是最专业的,人称“路王”。这方圆几公里内,哪条路走多少米就有个坑,哪条路走完会满脚泥,都在我的视力地图里记着呢。你看,我连“带路”二字,都是用墨水端端正正写在木板上的,不像其他人,弄点油漆歪歪扭扭涂在纸箱皮上。
这生意还不赖,城市是贪吃蛇,这里吞那里并的,很多人都找不到路了。
你问我年纪轻轻怎么甘做这个?
行行出状元嘛!好吧,我说实话,其实——我在等一个人。
等谁?
还真不好说,总之,是个有钱人吧。
这天,路口来了个“番客【注】”,看装扮是东南亚一带的富商,他精明的小眼睛在我们几个身上轧过一轮之后,果断走向我。
有眼光!我把摩托车踩得轰轰响,以此宣告我的胜利。我很想接他的生意,这小眼睛番客看着就面善,更重要的是,他打量我们的时候,手里还扬着好大一沓钱。
“我想去层金村。”富商说。
我乐了,“太巧了啊,我就是层金村的人咧。你想去层金村哪里?”
他摊开一张纸,碧绿的田野就蹦了出来,一只小羊羔正在田里偷吃穗子。正中央赫然是一个简陋的小瓦房,还有一朵形状独特的云飘在瓦房上方。
到这儿,他说。
我为难了,没有地址,只有这幅画,怎么找?
况且,那应该是很久以前的画了吧,那时候,层金村还真是一个村,那时候,我还是个光着腚到处逮蛐蛐的娃,那时候,确确实实还有田野。后来,层金村就只剩个洋葱芯了,也不知道被城市剥去的那一层层,是否真是金。
幸好我这“路王”的称号不是吹的,愣是从那块田的形状找到了线索。层金村的田大多是长条形的,只有一块是三角形的,小时候我经常躲在角旮旯里边斗蛐蛐,印象深刻。
可是富商来迟了,现在那里已经没有田,竖着的,是一根大烟囱,没有白白的云,只有黑黑的烟。
反复确认位置没错之后,富商叹了口气,那曾经是我的家呢。忽然,他做了个决定——把这大烟囱买下来。
工厂的负责人当然不依,没了烟囱怎么生产?
富商生气了,干脆把整个工厂买了下来,反正他有钱。
我心里暗暗高兴,这讨厌的工厂,终于要关门啦。就是它,害得我们这边的池塘都没有鱼呢。小时候我一头扎进湖里,总有鱼惊恐地躲着我;后来我一头扎进湖里,却惊恐地躲着垃圾;现在我没机会一头扎进湖里了,那个湖早被填了,上面立起了一排排厂房。
有钱就是好办事,烟囱推倒了,小瓦房建起来了,就跟画上的一样。
农田也好办,刨刨土,插上秧苗,几天就绿油油。村里有的是干农活的好手,没了田地以后个个都手痒着呢。
富商说,还得有一只羊。
村里“小绵羊”摩托不少,真正的羊可就难办了,我挨家挨户找,所幸一个老人家家里还幸存一只。我花了五块钱,让老人把羊抱到田里吃穗子,可羊执拗地不肯吃,也难怪,穗都还没长好。老人家恼了,狠狠拍了羊一下,羊猛地一跳撞倒了老人,它嗷地叫了一声,羊咩咩咩闹起来,远处的山传来回音,嗷——咩咩咩——,嗷——咩咩咩——
富商点点头,说,这田终于活了。
可是富商还不满意,天空太灰了,他说。我安慰他,总会有变蓝的一天吧?
可是等了一天又一天,天还是不肯换颜色。
他执拗地说,反正,我就是要找回我的家,跟照片上一模一样的。
我灵机一动,找人做了好大好大的一块背景板,涂成蓝色的,竖立在房子后面。
富商说,还有云呢!
我又叮嘱画上云,可那朵云的形状很特别,工人怎么画都画不像。我叹道,那样子的云,怕是再也找不着了。幸好富商并不计较,他给了我很大很大一笔钱,算是酬劳。
你觉得这个故事很荒谬?
好吧,我承认这是我编的,压根就没什么东南亚的富商。这一切不过是我的虚构,哦,或者说愿望。但有件事是真的,我还在路口干着带路的行当。我在等,那个人迟早会来的
【注】〔番客〕南方沿海一带方言,指侨居外国的华侨或华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把高速公路比作大蛇,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已经悄然来袭,而大蛇与芦苇的交锋,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我”作为“路王”,在木板上用墨水端端正正地写着“带路”二字,这表明“我”工作态度端正,做什么事都是一板一眼的。
C.小说中写到富商来迟了,往日的田园风光已被大烟囱冒着黑烟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寻觅精神家园的主题。
D.关于富商在“我”的帮助下恢复家园的描写生动而富有情趣,传达了“我”的快意感觉,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家园被毁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富商的“执拗”,说明他有钱且任性,一方面对找回原来的家固执己见,另一方面对复原天然环境坚信不疑。
(2)小说以“等一个人”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用“你觉得这个故事很荒谬?”来提醒读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4)“我在等,那个人迟早会来的”这句话,既是理解“我”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速之客
梁晓声
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1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老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
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
他笑了摇头:那可不行。只有半个月假。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
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
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我们一起去沧州。
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
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其实不尽然。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
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就是他。人们都说我俩长得像双胞胎。但去年他死了。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
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他父亲是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可以叙叙父子情。队友们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
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领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把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交给我。
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我啊!
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我忍不住哭了,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他也落泪了。
我们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聊了一会儿之后,父亲似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刀直入的问:小伙子,别演戏了。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
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儿子了。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完成这一项任务的。
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
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
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钱,就节省几元钱吧!
唉。这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
我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家带去吧!
(选自《梁晓声文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速之客”本略带贬义,小说以此为题,题目与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唉,这些石油人哪!”是作者对石油工人家国情怀的慨叹,表现了作者深沉的赞颂之情。
C.小说语言质朴平实,生活气息浓郁,体现了鲜明的纪实风格。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是因为“我”作为关键性人物,能直接抒情,增强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小题2】小说在形象上比较特别,它不是塑造鲜明的个体形象,而是刻画了石油工人的群体形象,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这个群象的形象特点。
【小题3】“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有人说这一情节完全可以删去,因为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小说的表现力;也有人说要保留这一情节,因为正是这一情节使小说更具震撼力。你认为有必要保留这一情节吗?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腊梅

吴连广

腊梅嫁给顺子时,村里的年轻小伙子都当八路走了。腊梅就问顺子:“顺子,人家都当 八路打小鬼子去,你咋没去?”顺子低着头,小声地说:“俺爹俺娘的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不能下地干庄稼活儿,俺去当八路打小鬼子,爹娘咋办?”

顺子说的是实情,爹娘虽然年岁不大,只有五十多岁,可都一身的病,别说下地干庄稼活儿,就连走路都困难。八路军和地方政府也看到了这些,也就没有动员顺子参军。腊梅听 顺子的话是真话,也就没多说什么。

第二年一开春,腊梅有了身孕,挺着肚子操持着家务,伺候着病病歪歪的公婆。忽然有 一天,顺子对腊梅说:“明天,俺要到二姑家去一趟有点事,过几天就回来。”

顺子走后,腊梅就听说,辽南支队来村里招收新兵。腊梅越想越觉得顺子走得蹊跷,早不走晚不走,偏这个时候到三十里外的二姑家去。第二天,腊梅做好够公婆一天吃的饭菜就 走了。她要去找回顺子,让他参加辽南支队打小鬼子。

腊梅一见到在二姑家的顺子,一句话也不说,拉着顺子就走,顺子不敢不跟腊梅走。走 了一段路程,腊梅哭了,她望着低着头的顺子说:“打小鬼子,不是哪一个人的事,你不去,他也不去,小鬼子什么时候才能打走!”顺子一下子抱住腊梅激动地说:“腊梅,俺也想参加八路军打小鬼子,可俺舍不得你和肚子里的孩子,还有俺爹俺娘。”两行清澈的泪水从顺子的脸上滚落下来,顺子理了一下腊梅被山风吹乱的头发,接着说:“上了战场,就不能当孬种,可子弹不长眼睛,死了就死了,咱们的孩子就没爹了。” 顺子穿上灰色的军装走了,再也没有回头。腊梅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一直看不到走远的部队。初秋腊梅生了一个大胖儿子,她也听说辽南支队开赴前线作战的消息,后来这支黑 土地上壮大的部队,转战东北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让日本关东军非常头痛,无数关东军 的尸体倒在黑土地上。

腊梅像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望着把小日本早一天打回老家去,顺子就会回来。可小日 本还没打走,东北战场上的战事还很激烈,就传回顺子回来了的消息。当腊梅飞似的跑到村 口的大槐树下,望着一群人抬着担架走来,腊梅心里“咯噔”了一下,她不知道顺子是啥模样,她预感到了那不堪入目的一瞬。

人群渐渐地近了,腊梅再次飞奔过去。担架上抬着的是顺子,顺子双腿被炮弹炸飞了。走的时候,是一个双腿如飞的男人,回来,却把一双腿留在战场上了。腊梅哭了,泪水像雨点似的,砸在地上了。她擦了擦眼泪笑了,无论怎样总算回来了。

自从顺子回来以后,脾气非常暴躁,总是和腊梅发脾气,有时还骂腊梅,拿起东西就砸 腊梅。腊梅并不在意顺子对她的不公,依旧细心照料着顺子。那天,顺子又发脾气了,拿起 喝水的碗砸在腊梅的头上,一股鲜血顺着脸流了下来,腊梅望着顺子苦苦笑了笑说:“顺子,俺知道你想赶俺走,不想拖累俺,俺知道,俺不走,俺是你的女人,不管你是什么样子,这一辈子俺都是你的女人!”

顺子哭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 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有错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抗日战争时期一对青年男女腊梅和顺子的故事,歌颂了两个青年人在民族解放事业上的牺牲精神。
B.男主人公顺子因家庭困难逃避参军,几经波折后,才在妻子腊梅的帮助下改变了决定,在最后毅然从军。
C.村里招收新兵,顺子为了躲避从军,谎称有事躲到了二姑家里,直到腊梅追到二姑家,顺子才极不情愿的回来。
D.顺子负伤回家后,脾气变了很多,经常向腊梅发脾气,这一切并不说明顺子怨恨腊梅,而恰恰是他对腊梅的爱。
【小题2】腊梅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体现了顺子参军过程的复杂心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老蝉

残雪

城市里热浪滚滚,郊区的情况就要好得多。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住宅小区,在伸入云霄的几棵老杨树的树冠上,一只生着强健翅膀的老蝉,总是呆在鹊巢下边的粗枝上。它生性孤僻,是一只年老的雄蝉,它作为群体的首领当之无愧。的确,很少有蝉在地下度过8年黑暗时光的。那段时光全面地塑造了它的性格。它是一个老单身汉,大家觉得它与众不同。

那是一个人们称之为桑拿天的日子。老单身汉当时就呆在它的老地方。它的思维进入了某个它的群体难以达到的层次。忽然它听到了周围杂乱无章的歌唱声,它低下头想了一想,然后就有点踌躇地、断断续续地唱起来了。它的歌声刚一停,大合唱就响起来了。那是天地间的大合唱,老单身汉听了之后差点晕了过去。当然不是难受,而是无比的激动与欢乐。

它就这样成了领唱者。它虽成了领唱者,还是独来独往。它知道住宅里有人把它看作眼中钉。有一个半大顽童,总是用一把结实精致的弹弓瞄准高枝上的它,他射出的子弹好几次与它擦身而过。每当这类情形发生,老单身汉的内心就变得一片空白。它不知道要如何躲开人类的阴谋,它还是坦然地领唱,它有这么多同类,它们全都聆听它,追随它,它又怎能懈怠?

小区的院子后面有这么多的蝉,它们的歌声并不为人们所欢迎。可是它们觉得自己有权利歌唱,于是它们就唱了,它们才不会为人类的眼色而改变自己呢。老单身汉对于自己同类的前途有着深远的忧虑,它觉得它们对这现世的生活无比信赖,也很满足,而这,正是它的最深的隐忧。可是它没法将自己的隐忧传达给它的同类,除了歌唱,它无法以另外的方式同它们交流。它的行为古板谨慎,严守沉默的原则,而且它长相威严,小辈中还没有任何一个敢于接近它,更谈不上同它商量什么事了。

它从那树枝上可以眼观八方。它已经发现那只老蜘蛛很长时间了,这个发现并不令它愉快。它目睹了一次又一次同胞遇难的情景,那对它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经验。一段时间以来,蜘蛛那张巨网始终挂在车棚那里,老单身汉开始焦虑,为了传达自己的情感,它向同胞们发出了一些断断续续的、奇怪的声音。可是除了歌唱,同胞们并不能听懂它另外的语言,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同胞回应它。然而又有一只年轻的雌蝉落了,在它的身体消失之前,老单身汉分明听到了短促清晰的呻吟。

下雨了,老单身汉还在发愣。大雨淋在它身上,它一点感觉都没有。不知过了多久,它在东南风里隐隐约约地听到了老蛤蟆和它的蝉类同胞们的大合唱。它的视线穿过雨帘,看见老蜘蛛也在木窗那里聚精会神地观雨,它仿佛从老蜘蛛的神态里看见了自己。

蛛下的遗骸吸引了小区里面的居民。老单身汉的遗体很特别,虽然已经被解体成四大块,如果将它拼起来,还是一只完整的老蝉,但是它的头部不见了。那会是怎样的一场恶斗?

蜘蛛也不见了,少年见过蜘蛛,他到那木窗后面去寻找,但找不到它的踪影。他在心里想:难道是同归于尽?那么,蝉的头部又到哪里去了?

众蝉的大合唱又响起来了,年轻的领唱者声音生涩而踌躇,犹犹豫豫地唱了一声就没了下文,全体陷入沉默。然后,这拖得过长的沉默突然被海浪般热烈的合唱打破。以前从未有过沉默,这种沉默是不是觉醒呢?所有的蝉都把目光转向那高处的树枝,在它们熟悉的地方,一只怪模怪样的老蝉站在那里。是它,它又长出了身体,它正在集中意念让自己的身体发育。同胞们心知肚明:如果它有意念,它总能成功。

在气候整体变化之前,老蝉不可能让它那小小的身躯发育完全了。它成天一动不动地蹲在枝头。失去了扩音器,它已无法再传达自己的激情给同胞们,可是在秋凉之前的这段最后的日子里,它每天都感到一种异质的幸福。

秋风吹破了蛛,也吹落了老蝉的遗骸。大地上的炎热终于消退了。寂寞的杨树的叶子呈现出怀旧的黄色,现在只有喜鹊和麻雀唱歌了。喜鹊和麻雀的歌断断续续,过于散漫,老杨树们记得的,只有那种雄伟壮丽的大合唱。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蝉是众蝉的首领,它可以引领同胞发出大合唱。它又是一个勇敢的献身者,为了防止年轻的生命自投罗网,它与老蜘蛛短兵相接,然而最终惜败。
B.老蝉深知自己生命的坚韧、精神的强大,凭借意念让头颅回到高枝、让身体再次生长,死而复生,最终使自己成为众蝉的引领者,获得了精神的永存。
C.在《老蝉》的故事叙述中,隐藏了一个充满躁动、欲望和危机的现实世界,在小说的情节和细节中,更是深入地显示了现实世界的混沌、严峻乃至荒诞。
D.这篇小说立意新颖,构思奇巧,把一个现代人类的存在寓言,用超现实的笔法勾勒得清晰、准确,它以凝练厚重书写飘逸轻盈,是一篇用心良苦的经典文本。
【小题2】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老蝉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