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烟叶
张炜
从月亮的位置来看,天是到了午夜了。露水真盛,烟叶上湿淋淋的,像刚落过了一阵小雨。水珠挂在叶子的边缘上,在月色里闪着亮。田野上到处都是“嚓嚓”的声音,那不知有多少割烟刀正从烟秸上划过。
年喜割着烟,老打哈欠。有一次烟刀削下去,差点儿削了手指,他心里一惊,睡意立刻没了。
邻地升起一堆火,颜色很红。他立刻觉得身上冷起来,摸摸身上的棉衣,棉衣已经湿漉漉的了……他迎着那火走了过去。
跛子老四就坐在火边上割烟。他原来先将烟棵齐根斩断,再坐下来割烟叶。他的面前就放着一块被烟汁染绿的木垫板、几柄形状不同的烟刀。
年喜在看他割烟:一个又高又大的烟棵放到垫板上,接着被一只大手按住,另一只手伸下刀来,“哧哧”地割起来。
仿佛只用了刀尖,左一拨右一拨,每片烟叶就带着属于它的那截烟骨掉下来了,而且顶叶、中叶和底叶各自分开,所带的烟骨形状也有所不同。
真好刀法。这简直不是割烟,是熟练的医生解剖一个什么生物。年喜对跛子老四佩服极了。
“四叔,该歇歇了。”年喜两手抄在袖筒里,说。
跛子老四当啷一声摔了刀子,说:“歇歇!”他从火堆里面掏出一个大泥蛋,砸开,露出喷香啧香的肉来。他叉找出了一个瓷酒瓶儿,对在嘴上喝一口。他一手将酒瓶递给年喜,一手撕下一条肉来放进嘴里。
喝过几口酒,两个人的脸都红了。跛子老四的话开始多起来。他问年喜烟割了一半没有,年喜说没有。他失望地摇摇头,嘴里发出“唉唉”的声音。他说:“你割烟怎么不在地里生堆火呢?割了手怎么办!”年喜说:“我看好多人也不生火……”
“他们!”跛子老四抬头往远处瞥了一眼,生气地说:“你能跟他们学吗?跟他们学能成个好
务烟把式吗?一夜一夜坐在地里,没有火,寒气都攻到身上去了;再说这火苗一跳一跳,也是你在烟地里的一个伴儿;想吃什么了,放火里烧烧就是……怎么能不点一堆火?”年喜笑了。
跛子老四连吸了五六锅烟,就将小烟斗递过来。
年喜连忙摆手:“不会,我不会吸烟,吸了咳嗽……”
跛子老四大失所望地收起烟斗说:“年喜你啊,唉唉! ……你完了。”
“我怎么就完了?”
“种烟人不会吸烟,还不是完了!”年喜红着脸说,“好多人就不会吸的……”
跛子老四生气地蹲起来:“我说过一遍了——你能跟他们学吗?跟他们学能成个好务烟把式吗?你不会吸烟,能知道你种的烟叶什么味道么?烟叶到了集市上,你得轮番尝一遍,什么味儿要什么价钱!唉唉! ……”
“味儿能差多少!”
“什么?!”跛子老四气愤地站起来,“种烟人不就求个‘味儿’吗?差多少?差一丝也别想瞒过我……”
年喜就让他转过身去,然后分别将一片顶叶、中叶和底叶放在火上烘干,揉碎了分开让他尝。他每种只吸两口,就分毫不差地指出:这是顶叶,这是中叶,那是底叶!
年喜惊讶地看着他。
“别说这个,你就是使了什么肥,也别想瞒我……”
这倒有点玄。年喜跑到自己地里取来几片不同的烟叶,烘干了让他吸。
他这回眯着眼睛,再三品尝,最后说:“这份烟味儿厚,使了豆饼!那份辣乎,使过大粪!那份平和,大半使了草木灰……对不对?”
年喜拍打着手掌,连连说:“绝了!绝了!”跛子老四摇着头:“到底是个‘学生’ ……这有什么绝的?种烟人就得这样。”他说完叉喝了一口酒,擦着嘴巴说:“好酒啊……”
年喜长时间没吱一声。他在想着什么。
跛子老四放下酒瓶,惬意地往火堆跟前凑一凑。停了一会儿,他又回手按了一下录音机。
有个女人在里面唱。是一首近来常常听到的歌,但年喜记不起这叫什么歌了……他请跛子老四重新按一次。
烟叶丰收了,
多么叫人喜欢。我们拣烟叶,不怕劳累加油干,
一片片呀拣起挂在小棚间。
“嘿嘿,是唱‘烟叶’的!四叔你听……”年喜可听明白了,叫着。跛子老四笑着说:“她要不是唱烟叶,咱还听么?”
年喜笑了。
跛子老四烘着手,又转过去烘着后背。他说:“种烟人不易哩。你想想从种到收,在这田里熬了多少夜!割了烟再晒干,一夜一夜都得在这地里守着,不易哩!生一堆火,喝一口酒,身上热乎起来,这就不怕湿气了;吃点东西,长一些精神、一些劲头,这半夜才能熬过来。吸烟也是长精神的好办法……”
“录音机也是好东西。”
“好东西!一个人孤孤独独地坐在烟地里,就好听它说唱了。听它唱唱也有好处。又不是今天做了明天不做,不是;这一辈子都得在这烟地里做活了,就是这样!你多想想这是一辈子的事,你就不会马虎了。你就会想想办法,把日子过得有意思些。”
“一辈子”三个字使年喜心里沉重起来。他不由得要去想今后那漫长无边的种烟的日子、那数不清的劳苦和欣喜……
他仰望着闪烁的北斗,心头升起一股肃穆的、冷峻的感觉。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营造了一种秋夜凄清冷寂的氛围,也自然地引出下文对割烟人的描写。
B.跛子老四刀法娴熟,烟刀在他手里被使用得出神入化,年喜在旁边看得入神,对跛子老四佩服得五体投地。
C.跛子老四生活得很惬意,晚上割烟时,酒、肉齐全,年喜在分享酒肉时和老四展开交谈,深受教育,很是惭愧。
D.跛子老四两次对年喜说“你能跟他们学吗”,是因为他认为那些烟农好逸恶劳,他希望年喜能做个好烟农。
 
E.小说几乎整篇都由对话构成,虽然短小精悍,但是足以显示出作者结构短篇小说的深厚艺术功力。小说倾注了作者对农人生活的深沉的思索和诗意细腻的情感。
(2)小说中跛子老四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文章结尾说“他仰望着闪烁的北斗,心头升起一股肃穆的、冷峻的感觉”,说说年喜为什么会升起这样的感觉。
(4)有人说,这篇小说体现了作者理想中的生存状态。请结合文本的主题并联系现实生活,对此加以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15 03:10: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
(智利)奥莱加里奥·拉索·巴埃萨
一个小老头下巴蓄着又白又长的胡须,上唇的小胡子被尼古丁熏成了红色。他披着一件大红斗篷,脚登高跟皮鞋,头戴一顶龙舌兰编的草帽,胳膊上挎着一个小篮子,来到兵营的门口,走过去,倒回来,走过去,倒回来,反反复复,显得十分胆怯。他想向哨兵打听什么,但哨兵没等他开口就高声喊道:“警卫班长!”
一个班长从门后跳了出来,仿佛是埋伏在那儿的。他仰起头用询问的目光打量着他,老头儿说:“我儿子在吗?”班长笑了起来。
“他叫曼努埃尔……叫曼努埃尔·萨巴塔,先生。”
“我不知道哪个士兵叫这个名字。”
乡下人骄傲地直起身子讥讽地笑了:“可是,我儿子不是士兵,他是军官,是正儿八经的军官……”
警卫团的号手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凑过来低声告诉班长:“是新来的,刚从学校来的……”
班长看他是个穷人,没敢请他去军官俱乐部,而是叫他去了警卫团。
老头儿坐在一条木凳上,把篮子放在伸手可及的身边。士兵们一下子围拢来,他们以好奇的目光看着那个农民,对那个篮子很感兴趣。篮子不大,用一片口袋布盖着。那帆布下面先是听到啄食声,接着便有一只红冠老母鸡露出头来,由于闷热,它的嘴张开着,不停地喘着气。
看到那老母鸡,士兵们一边鼓掌一边像孩子似的高声叫道:“炖鸡吃!炖鸡吃!”
农夫急切地想见到自己的儿子,面对那么多持枪的士兵又十分紧张,不禁傻乎乎地笑起来,思想也乱了:“哈,哈,哈……对,炖鸡吃,炖了给我儿子吃。”
说罢,老人却是一阵心酸,脸上立刻蒙上了一层阴影,接着又说道:“我都五年没见他了!他不愿意回村里去……”
一个卫兵去叫中尉。中尉正在驯马场上跟一伙军官在一起。他个子矮小,长得黑不溜秋,躯干粗得像个木桶,面容俗气。卫兵打了个立正,两脚并拢时靴子底掀起一股尘土,报告道:“有人找您……我的中尉。”
不知怎么回事,中尉的脑海里一下就闪现出了他老父亲那干瘪矮小的身影。他仰起头,为了让他的同事们听到,以鄙夷不屑的语调大声说道:“在这个镇子上,我谁都不认识……”
卫兵又主动解释说:“是个满脸皱纹的小老头,披着斗篷……他从很远的地方来,提着一个篮子……”
虚荣心顿时把中尉闹了个大红脸,他把手举到帽檐上说: “行啦……您走吧!”军官们的脸上露出诡异的神色,他们不约而同地朝萨巴塔扫了一眼。那么多道询问的目光令中尉实在难以承受,他垂下头,咳嗽了一声,点上一支香烟,开始用刀鞘包头在地上胡乱划起来。
过了五分钟,又来了一个卫兵: “有人找您,我的中尉!是一个乡下老头子……他说他是您父亲……”
中尉没有纠正卫兵的话,他把香烟扔到地上,怒冲冲地一脚踩灭,喊道:“滚吧!我就来。”
为了不做任何解释,中尉一头钻进了马厩。老人坚持要见儿子,卫兵班长每五分钟向上司报告一次,上司军官被弄得烦了,就去找萨巴塔。
与此同时,那个变得像孩童似的可怜的老父亲越来越心神不宁。他竖起耳朵听动静,只要听到一点儿声响他就伸长脖子往外看。那脖子又红又皱巴,跟火鸡脖子一样。听到脚步声,他就激动得浑身发抖,以为是自己的儿子来拥抱他,来给他讲述他的新生活,让他看他的武器、马具和马匹来了。
警卫团军官佯装检查马厩找到了萨巴塔。他开门见山、干巴巴地对他说: “有人找您……说是您的父亲。”
萨巴塔移开目光,没有回答。
“他在警卫团……一定要见到您才走。” 萨巴塔狠狠地往地上跺了一脚,恼怒地咬了咬嘴唇去了那儿。
他一进警卫团,有个士兵就喊道: “立——正!”听到喊声,士兵们立刻如弹簧一般霍地站了起来,团部里响起一阵大刀声、脚步移动声和鞋跟撞击声。
士兵们对儿子的尊敬弄得老头儿晕头转向,他忘掉了篮子,也忘掉了老母鸡,张开胳膊向儿子迎过去。他那像老树皮一般的面庞上绽出了欢欣的笑容,兴奋得浑身颤抖着高音叫道: “我亲爱的曼努埃尔!我的小曼努埃尔……”
尉官只冷冷地向他打了招呼。
农夫的双臂落了下来,脸上的肌肉抖动不止。
中尉偷偷地把他拉出军营,到了街上,悄悄地对他说: “你都干了些什么呀……干嘛到这来看我……我有军务在身……不能出去。”说罢,转身走进了军营。
乡下老汉又回到警卫团,浑身哆哆嗦嗦,茫然不知所措。他狠狠心把鸡从篮子里掏出来给了警卫班长。
“给你们吧,就你们吃。”
他向士兵们告了别,失望之下,拖着沉重的步子慢慢离开了。走到门口时,他又转过身来两眼含泪地补充了一句:“我儿子特别喜欢吃鸡脯,你们给他一块……”
(选编自2005年《外国文艺》)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儿子一再拒绝与父亲见面,直到军官来找他时,才迫不得已去警卫团,这是因为他虚荣心作祟,不想让同僚知道他的出身,以免影响前途。
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理,儿子以鄙夷不屑的语气大声说话是为掩饰内心的紧张,他点上香烟用刀鞘包头划地是逃避他人询问的目光。
C.小说背景设置在兵营,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塑造了警卫班长、哨兵、号手等军人形象,这些人物虽着墨不多,但都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D.小说地域特征鲜明,尤其是父亲外貌的描写和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但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也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南美的风俗人情画。
E. 发生在父子之间的故事令人感慨,其中蕴含着作者对人性的反思和对亲情伦理的忧虑,中国读者也能从中得到启示,这是小说的价值所在。
【小题2】小说主人公父亲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两次说到吃鸡,父亲的表现和心情都不同,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老孟的哲学
秦德龙
老孟有句口头禅,每当他对事情发表见解时,总要先来一句:“我的哲学是——”。大家都知道他有这句口头禅,也都爱听他摆哲学。老孟的见解的确与众不同,且入木三分。譬如,他是这么评说《西游记》里的那些妖怪的:“我的哲学是——凡是有来头的,全被一一接走了;而没有来头的,只能被孙悟空一棒子打死。”
怎么样,老孟的哲学够深刻吧?
老孟真是个神仙,没有他看不透的本质。人们爱听老孟说话,也希望能被他点化,让自己活得更明白一些。这个世界,让人看不懂的事情真是太多了,似乎某些人的利益增长点,就在于众人的糊涂中。当然,有人并不认为老孟的哲学放之四海而皆准。看了电视里的收藏节目,有人感到困惑,就来问老孟:“专家怎么知道是真的呢?”老孟马上回答说:“我的哲学是——专家一定知道什么是假的。”对方又问:“专家怎么知道是假的呢?”老孟略沉思说:“我的哲学是——专家一定知道什么是真的!”围观的人哄堂大笑,以为老孟理屈词穷。后来,人们才领悟出老孟的哲学甚是奇妙,看似可笑,其实是金玉良言。
凡人中有老孟这样一位哲学家,生活就充满了欢笑。人们喜欢听老孟说话,喜欢听他妙语连珠,喜欢被他启迪心灵。遇到难题,总要来向老孟请教,听他讲一番哲学,讨一个高招。
老张的孩子与老李的孩子是中学同学,且是同桌。两个孩子功课都很好,不是这个考第一,就是那个拿冠军。可两个孩子却在暗中较劲,互不服气。后来,竟发展成冤家对头,见了面,互不搭理。两个家长很发愁,就一块儿来见老孟,向老孟问策。
老孟笑道:“我的哲学是——光芒不会影响光芒!”说着,老孟点燃了一支蜡烛,又点燃了另一支蜡烛。“你们看,两支发光的蜡烛,就好像两个优秀的孩子,相互辉映!”
听老孟说出这么有哲理的话,老张和老李都笑了。
这年头,社会上骗子很多,有人上当受骗了,就来找老孟诉说。就是想问问老孟,有没有防治骗子的高招?老孟说:“我的哲学是——傻子买,骗子卖,还有傻子在等待!因为,世界上,傻子比骗子多!”问话的人不解其意,表情很是郁闷。老孟加重了语气说:“我的哲学是——傻子比骗子更快乐、更健康。请问,骗子懂不懂福祸相依的道理?不懂。但是傻子懂。傻子总是说吃亏是福。骗子和抢银行的劫匪一样,整天忐忑不安,一辈子都不会快乐,更不会健康!”
求教的人明白了老孟言说的哲学道理,回家当愉快的傻子去了。真的,一旦被骗,只能自己安慰自己了,买个教训,不再上当就是了。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真正地精明起来。
哲学是给人以启示的,是让普通人长智慧的。所以,人们进而希望老孟能指导如何赚钱。
有一天,一家公司贴出了海报,说是外边欠了公司30万元,谁能把钱要回来,公司只要20万元,剩下的都奖励给讨债人。许多人跃跃欲试,想拿回来那30万元,给公司20万元,自己挣10万元。然而,这些想发财的人全都无功而返。
有人说给老孟,问怎么办?
老孟说:“我的哲学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能要回来21万元,挣1万元也不错。”
对方恍然大悟,拔脚就跑。很快,要回来了21万元。20万元交给公司,自己留下来1万元。
这个得到1万元的人,走到哪儿,都说老孟的好话,宣传老孟有大智慧。甚至,还当着老孟的面,赞颂老孟聪明过人。
老孟淡然一笑:“我的哲学是——听不见掌声,才能赢得掌声!”
老孟领着费解的人,去看了杂技表演。两名演员在竹竿上翻飞,一个接一个地翻着跟头,就像两只蜻蜓,在竹林间旋转。竹竿抖动的幅度逐渐变大,演员的跟头也渐次增多……演出结束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两个演员鞠躬谢幕。一个演员掏出了塞在耳朵里的棉花,对观众说:“我们表演的时候,神经很紧张,但却很镇定。因为,我们的耳朵里塞着棉花。”另一个演员说:“我们听不见任何声音的干扰,包括观众的掌声。”
费解的人不再费解,将老孟视为大师。老孟笑道:“我的哲学是——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生活将我们打圆,才使我们滚得更远。”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老孟周围的人喜欢听老孟发表对人生、社会的一些看法,认为老孟对事情的见解与众不同,能够从他的见解中感悟到一些生活意义。
B.“老孟真是个神仙,没有他看不透的本质”夸张地说明老孟对问题看法深刻,所以人们愿意向他讨教,然而也有人故意拿问题为难老孟。
C.老张和老李的孩子功课都很好,但他们互不服气,暗地里斗气,发愁的家长向老孟问策,老孟就用“光芒不会影响光芒”来解说这个问题,发人深省。
D.老孟领着人去看杂技表演,用事实说话,让大家明白自己虽然不是演员但也像演员一样不追求掌声,他的这一特点是其性格使然。
E.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表现老孟对生活的看法,他认为人们要多向生活学习,要学会圆滑,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复杂的生活状态,才能生活得更好。
【小题2】请简要概括老孟的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以“老孟的哲学”为题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4】以老孟看专家鉴别文物、看老张老李家孩子斗气、看人上当受骗以及看人讨账等四个故事为例,简要说说你从“老孟的哲学”中感受到的人生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掷铁饼者①
美国理查德·塞尔泽②
从542房间外的过道望过去,病床上的那个老人皮肤黝黑。蓝蓝的眼睛和短短的白发让他显出一副精力充沛、体质强健的样子。但是我心里明白,他的皮肤不是晒成褐色的,那是在生命的最后一程,深入体肤的可恨死寂和衰朽的表征。蓝色的眼睛冷若冰霜,仿佛一间大雪冰封的小棚屋的窗户,朝屋里打量着。这个人双目失明,而且没了双腿——右腿从大腿中间以下尽失,左腿从膝盖稍下部全无,他那副样子活像一个盆景,根部和枝干按照参天大树的模样修剪,但个头儿却很矮小。
靠着枕头的支撑,他用双手托住自己右腿的上部。偶尔,他会摇摇头,这似乎表明他承受的痛苦是多么剧烈。但是从头到尾,他没有发出半点声响。难道他又瞎又哑吗?
他所在的房间没有任何个人物品——什么祝福早日康复的卡片啦,存放食物的私人小贮藏柜啦,当日送来的鲜花啦,室内拖鞋啦,所有那些病房里常见的小玩意儿,统统没有。只有一张病床,一把椅子,一个床头柜,还有一个带轮子的托盘,可以沿着他大腿前部推过去,用来传送食物。
“几点了?”他问。
“三点。”
“上午还是下午?”
“下午。”
他沉默不语。别的他一概不想知道。
“你还好吗?”我说。
“是谁啊?”他问。
“是医生。你感觉如何?”
他没有立即作答。
“感觉?”他反问。
“我希望你感觉好些。”我说。
我按了床边的按钮。
“给你放倒了。”我说。
“嗯,倒了。”他说。
老人的身子笨拙地向后倒在床上。由于缺少腿脚重量的压力,他的残肢在空中扬起,形状凸显。我把残肢上的绷带解开,接着开始用剪刀和镊子把黑色的血痂和没了生气的死肉剪掉。一小片白色的骨头松动了,我把它挑出来扔掉。我用消毒剂擦洗伤口,然后重新敷裹残肢。自始至终,他都一言未发。在那无法眨动的眼睑后面,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在回忆自己还是完完整整的一个人的某段时光吗?他梦想着自己双脚都还健在?梦想他的身体还没变成腐烂的木头的日子?
他躺在那里,结结实实、了无生气,可尽管如此,他始终令人肃然起敬,仿佛一个水手,正跨立在倾斜的甲板上。
“你还有其它要我做的吗?”我问道。
他许久都一声不响。
“有,”他最后开腔说道,言语中毫无任何嘲讽之意。“你可以带一双鞋给我。”
护士长正在走廊里等我。
“我们得想办法克制他,”她说,“他每天早晨都会点一份煎蛋做早点,可是,他不是把鸡蛋吃掉,而是拿盘子往墙壁上摔。”
“摔盘子?”
“糟透了。他就是那副德行。难怪他的家人不来探访。他们或许和我们一样受不了他了。”
她在指望我采取行动。
“怎么办?”
“看吧。”我说。
第二天早晨厨房给他送早点时,我正等候在走廊里。我注视着助理护士把托盘放在床头几上,沿着他的大腿前部推了过去。她摁下按钮把床头抬高,之后就走开了。
老人伸出手及时抓住了托盘的边缘,接着又找到盖在餐盘上的圆盖子。他揭开盖子放在床头柜上,用手指在盘子里来回摸弄,直到搜寻出鸡蛋为止。他用双手拿起盘子,放在右手手掌上,继而托着盘子的正中央,并让它保持平衡。他轻轻地把盘子举起又放下,寻找感觉。突然,他的右臂全力向后缩回。
盘子砸在他床脚处的墙壁上摔碎了,煎蛋掉落在地上发出轻微微、湿漉漉的声音。
随后他开怀大笑。那是你从来不曾听到过的声音,是日光下从未有过的。那笑声可以治愈癌症。
外面的走廊里,护士长皱起了眉头。
“他还发笑,是吧?”
她在自己的写字夹板上记下一些东西。
又一位助理护士来了,拿着另一个早餐托盘,放在床头柜上,那个地方他够不着。她抬眼看看我,摇摇头,随后开腔说话。我看得出来她是要我帮忙。
“我得喂你吃。”她对老人说。
“哦,不,你不用。”老人回答道。
“噢,我必须要,”助理说,“谁让你刚才那样折腾。护士长这么交待的。”
“把我的鞋子给我。”老人说。
“这是燕麦粥,”助理说。“张嘴。”她的勺子接触到他的下嘴唇。
“我要的是煎鸡蛋。”老人反驳。
“对的。”助理说道。
我走上前去。
“有什么我能做的吗?”我说。
“你是谁?”那人问。
当天傍晚,我再次到那间病房巡视。护士长向我汇报说,542房间的病人病故了。她是在不经意间发现的,她说。没,没有听见什么声响。什么也没有。真是幸事,她说。
我走进他的房间,仿佛一个密探在寻找秘密。他仍然躺在床上,面容放松、严肃、有尊严。过了一会儿,我转身离去。我的目光扫过床脚的墙壁,看到了那处反复清洗过的地方,那块墙壁看上去异常干净,异常洁白。(有删节)
注释:①掷铁饼者:古希腊雕刻家米隆的青铜作品,该雕像被誉为“体育运动之神”,它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运动员娴熟、优美的投掷姿态,演绎出人体美与运动美完美结合的美学效果。②理查德·塞尔泽:耶鲁大学著名教授,美国享有盛誉的外科医生,当代知名作家。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E、小说结尾部分老人的死有点突然,可又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是为了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
A.小说的笔调冷静、客观,只用简单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可在平静的表面下,却翻腾着感情的巨浪,给读者强烈的震撼。
B.小说运用第一人称,通过“我”这个医生的言行,与其他医护人员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暗含了作者对医生的表扬。
C.护士长觉得“老人”很讨厌,不喜欢他,并在他死后感到十分庆幸,折射出医院对病人的冷淡和漠视。
D.小说中的病人、医生,甚至护士、护士长,都没有名姓,这是作者有意的安排,是为了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增加小说的悬念。
【小题2】对小说中老人摔盘子这个情节,作者描绘得极为细致,试分析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6分)
  
  
  
  
【小题3】小说的主人公“老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故事简单,情节也不曲折,但全篇笼罩着沉默、压抑的气氛,请结合小说的相关描写,谈谈你对医患之间存在的“沉默”的理解与认识。(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杏花雨
刘庆邦
安子君带女儿从北京回老家过春节,一进院子就看到满树花苞的那颗杏树了。走到树下,仰脸把数不清的花苞苞欣赏了一下。每粒花苞都毛茸茸的,花苞的顶端都露出了一点胭脂色。胭脂一点报消息,一场春雨后,定当是满树杏花嫣然开放。等到辞家北上时,杏花已经开了一朵,两朵,三朵。春雨如愁,杏花带雨,她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踏上了回京的列车。
在行进的列车上,安子君收到了董云声的一条短信:子君,我爸去世了!安子君看了短信,没回。一会儿,董云声又发了一条短信:我心里好难过,你安慰安慰我吧!握着电话,安子君好一会儿才回了短信,除了节哀之类的话,还有一句:谁的孝谁戴,我帮不了你。
安子君和女儿在北京租住的是一间高层居民楼的地下室。地下室出口不远处花坛一角,也有一棵杏树,正含苞欲放。北京在长城边,杏花就开得迟一些。她在老家赏过了杏花雨,在北京还可以再欣赏一次。
晚上,安子君突然接到董云声的电话,说希望她能跟他一块儿回一趟老家,为他爸爸送葬。安子君冷冷地说:“那不可能,我算老几?”她这么说,是因为一年前他们就已经办理了协议离婚手续。“你实在不愿意回去也可以,那我要带董泉回去见她爷爷最后一面。”安子君生气了:“亏你想得出来!你要弄清楚:董泉的法定监护人是我,是安子君,而不是别的任何人。”
想到女儿在身边,安子君压低了声音拿着电话往地下室出口走。但是安子君听出电话里董云声的声音不大对劲,有回声。带着疑问,她往小花坛那边看了一眼,见花坛一角的杏树下立着一个人,也在打电话。仔细一看,那人正是董云声!
当晚,不知董云声对安子君说了什么,给了什么样的许诺,反正安子君松了口,答应第二天一早,就带着董泉,随董云声到董云声的老家去奔丧。
董云声刚到老家,哥哥、嫂子、姐姐、妹妹等迎上来,很快为他们穿上了孝服,戴上了孝帽,扎上了孝带。此时,安子君头脑十分清醒,知道自己已经不是董家的儿媳妇,不过是勉强配合一下董云声。
董云声跪在床前,叫了一声“爹”,就哭了起来。他双膝跪地,双手支地,连头也抵在水泥地上,一边哭一边磕头。但是,安子君发现,董云声浑身哆嗦,号啕失声,泪水奔涌,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悲痛能力和悲痛能量。
其实,董云声也听见了自己的哭声。这哭声似乎给了他进一步哭的动力。他在为苦命的爸爸痛哭的同时,也在哭自己。大学毕业他去了北京,在网上他网住了美丽的安子君。成家后的他踌躇满志:要在北京买房买车,让心爱的子君过上幸福的生活;但生下女儿董泉后,他们的收入接受考验,生活一天天往“低处”走。安子君对他的热情也开始降低。有一次,因他嫌安子君买的一样东西太贵了,安子君就跟他翻了脸,提出和他分手。一次两次,此后安子君像是把分手的话挂到了嘴边,越来越频繁。董云声脸上一挂二挂挂不住,一气之下,就把离婚书签了。之后,董云声到了银川,在一家快递公司当快递员。他每天早出晚归,行色匆匆;吃饭无保障,常常是泡面充饥。.董云声从没有这样哭过,自己这么拼,最后却连妻儿都保不住。这让他彻底放开了,直哭得惊天地、泣鬼神。
董泉被吓坏了,吓得也哇哇大哭。安子君心疼坏了:董泉,董泉,别怕!妈妈在这里!这样劝着女儿,她膝盖一酸,不知不觉就跪了下来。一跪下来,她就加入了与董云声、董泉的合哭。
安子君与董云声的爸爸谈不上有多少感情,她只是为自己哭。高中毕业后,长相出众的她从老家农村漂泊到了北京。她拒绝上司的那个矮个子阔少的追求,选准了网上这个一表人才、英语溜熟的潜力股,然后满脸幸福地步入婚姻殿堂,再然后有了可爱的小宝宝。但当浪漫和艺术的想法,触碰到柴米油盐时,每天进出地下室时,安子君开始扛不住了。京华的物质世界使安子君炫目,同事们开始为安子君惋惜。离婚后,别人介绍了一个北京户口的男人,交往没多久,就开始一次次跟安子君借钱。男子借一次钱不够,过了不几天,又跟安子君借钱,至少要借一万。安子君这才意识到自己遇到了骗子。安子君心里委屈的种子,遇到合适的发芽时机,这芽一发就是爆发,疯长,一发而不可收。
一些围观的人议论纷纷:老三媳妇儿真是有孝心哪,老三两口子真不错啊!安子君听到了别人对她的评价,悲上加悲,哭得更深远,更广阔。
回到北京,一场春雨后,地下室门口杏花开满一树。安子君正在静静欣赏时,董云声发来一则短信邀请:“五一”放长假时到银川游一游。
安子君眼眶一热,没有马上答应,也没有拒绝:到时候再说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董云声在父亲死后两次发短信给安子君,目的主要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和安子君重新修复婚姻关系。
B.二人已经离婚,不应该再有什么瓜葛,所以安子君态度明确地拒绝董云声接女儿回家的要求。
C.安子君是为自己而哭,围观者却评价她有孝心,自己的婚姻生活经历与别人的不理解,让她感到十分伤心,所以哭得更加悲切动人。
D.对董云声从冷漠到勉强答应到增进理解,到最后回短信,写出了安子君在处理婚姻问题上的能力提升。
E.小说中的年轻人在处理婚姻关系上有些感情用事,缺少包容;小说写出了年轻人在都市打拼的窘迫与困惑。
【小题2】小说多次写到杏花开放,就全文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董云声和安子君在哭丧时的心理活动?请简要概括。
【小题4】小说的结尾写安子君收到邀请短信后,“没有马上答应,也没有拒绝”,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结合小说,请从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