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学类文本阅读
大 师
双雪涛
那时我还小,十五岁。所有见过我的人,都说我长得像父亲:嘿,这小子和他爹一模一样,你瞧瞧,连痦子都一模一样,痦子上面都有一根黑毛。
父亲原是一名工人,负责看仓库。仓库边上是监狱。
监狱的犯人们要出来做工。一次,忙了整整一天,活已干完,离天黑尚早,不着急回去。一位狱警便掏出棋子和棋盘,要和犯人下棋。犯人们没人敢上, 你推我,我推你。这时,一个跛脚犯人走上前来,说:“政府,瘸子跟您学学。”狱警说: “行,坐下吧。”两人便摆开了架势。二十几手后,狱警的子全给压在后面,除了一 个卒,都没过河。瘸子的大队人马已经把红方的中宫团团围住,却不着急取子,只是把对方全都立按住,动弹不得。父亲在旁边一直站着看着,明白这几乎成了死局,狱警早就输了。这时父亲说:“兄弟,炮五平八。”狱警反正要输,就依父亲的话走了一手。就这样狱警依父亲的指点走了三五手后,下成了和棋。瘸子忽然站起,盯着父亲说:“我俩下。”父亲还没说话,狱警说:“反了你了,是不是想让老子把你铐上!”父亲趁机躲回仓库,很晚了才开门出来回家。
那年父亲三十五岁,妈妈离家走了。一个月后,父亲下了岗。
父亲十几岁开始喜欢下棋,到了让人无法容忍的程度。在我的记忆里,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一般是下三盘,父亲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有的人输了,不服气,说,我们挂点东西。挂, 就是赌。父亲说,朋友,我从来不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就不能再下了, 刚才三盘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还有人下完了棋,第二天拎着鱼啊,肉啊,来要拜父亲为师,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教不了人。
我十五岁时,父亲四十四岁。他胡子长了满脸,比以前要瘦了,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穷苦不堪,变成每天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终日在棋摊泡着,但只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而我受父亲指点,也渐渐有了点名声。
一个星期六的中午,一个跛脚和尚突然找上门,要和父亲下棋。父亲指了指自己:“我这十年,呵,不说了,好久没下棋,脑袋转不过来了。”
和尚说:“我这十年, 好到哪里去了呢?但你十年前欠了我一盘棋,我们今天挂点东西下一盘。 ”父亲说: “一辈子下棋, 没挂过东西。” 和尚说:“可能是东西不对。”说完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打开布包,里面是一个金色的十字架。十字架上刻着一个人,双臂抻开。那人,那手,都像在动一样。围观的人群突然变得极其安静,全都定睛看着和尚手里的东西,好像被那东西吸住了。和尚说:“这是古物,你赢了,你拿走。”父亲说:“我输了呢?”和尚抬头看了看我说:“我一辈子下棋,赌棋,没有个家,你输了,让你儿子管我叫一声爸吧,让我有点安慰,以后见我也得叫。”父亲抬头,看着我。我说 : “爸,下吧。”父亲笑了,看着和尚说:“来吧,我再下一盘。”
掷过硬币,父亲执黑,和尚执红。红方先走,如果是和棋,算黑方赢。开始,两人都走得不慢,略微想一下,就拿起来走。到了残局,两人越走越慢,两个人好像都瘦了一圈,汗从衣服里渗出来,和尚的头上都是汗珠,父亲手上的静脉如同青色的棋盘。到了最末,两人都剩下一只单兵在对方的半岸,兵只能走一步, 不能回头,于是两只颜色不同的兵便你一步我一步地向对方的心脏走去。 这时, 我明白了,是个和棋。
父亲要赢了!
在父亲的黑卒走到红帅斜上方的时候,和尚笑了,不过没有认输,仍然向前拱了一手兵:父亲突然把卒向右侧走了一步,和尚一愣,拿起帅把父亲的黑卒吃掉。父亲上将,和尚拱兵,父亲下将,和尚再拱,父亲此时欠行,无子可走,输了。
父亲站起来,晃了一下,对我说:“输了。”我看着父亲,他的眼睛从来没有这么亮过。父亲说:“叫一声吧。”我看了看和尚,和尚看了看我。我说:“爸。”和尚说:“好儿子。”然后伸手拿起十字架,说:“这个给你, 是个见面礼。”眼泪已经滚过他大半个脸,把他的污脸冲出几条黑色的道子。我说:“东西你收着,我不能要。”和尚的手停在半空,扭头看着父亲。 父亲说:“我听他的,东西你留着,是个好东西,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能拿出来看看,上面多少还有个人啊。”和尚把十字架揣进怀里,说:“我明白了,棋里棋外,你的东西都比我多。”然后看了看我,用手擦了一把眼泪,走了。
十年之后,我参加了工作。工作忙了,棋也越下越少,越下越一般。父亲去世时,我拿了副棋和他埋在了一起。
(选自 2014 年第 10 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狱警在父亲的指点之下把本来早就输了的棋下成了和棋,这让跛脚犯人非常恼火,提出要和父亲一决高下,但狱警不顾父亲的意愿制止了这件事。
B.人们和父亲下棋输了之后的表现各不相同:有心服口服的,有不服气提出“挂”东西再下的,有要求拜师的。对后两种人的请求,父亲不为所动。
C.“父亲要赢了”一句独立成段,有强调作用:“我”不用违心地叫跛脚和尚“爸”了,这突出了“我”内心的欣喜;同时为后文情节的突转蓄势。
D.小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父亲令人感伤但又令人钦佩的一生, 交错运用了插叙、顺叙的叙述方式,既充实了小说内容,又使小说层次清晰。
E.小说善于通过动作、神态等描写展现人物心理,如“眼泪已经滚过他大半个脸, 把他的污睑冲出几条黑色的道子”的神态描写就写出了和尚赢棋后的喜悦。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
【小题3】文中画线部分是如何描写父亲和跛脚和尚的对弈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4】小说为什么要以“我”的视角来讲述“父亲”的故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17 10:57: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清茶
李永生
①三坡境内有一高山,悬崖陡壁,状如斧劈。山顶有一平台,古上曾建有一娘娘庙。据说建此庙时因山高路远,建筑材料难以运送上山,有人便想出用山羊驮运的高招。将附近村庄山羊集中起来,在每只羊身上拴几块砖瓦,成千上百的山羊边啃食青草边朝山顶进发,远远望去,整个大山犹如下了一层雪,很是壮观。
②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娘娘庙越发变得残破,驻僧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到清朝光绪年间,只剩一高僧在此修行。高僧法号了凡,已年近八旬,但仍精神矍铄,腰身板直。了凡高僧出家前乃是一名医,本就心地善良,出家后更加仁慈,经常义务为百姓治病。他怕乡亲们到山上看病不方便,便每月初一、十五背药葫芦骑毛驴下山巡诊。那毛驴是个早产儿,它母亲生下它便死去了,主人怕养不活它,想丢弃不管。高僧得知,将小毛驴抱到山上,用米汤把它喂活。毛驴个头不大,却长了一个‚大门头,人说这种驴极聪明极智慧。
③了凡巡诊,天蒙蒙亮就出发。高僧骑驴,无需手握缰绳,稳坐驴背,仍能手持佛珠念经。毛驴四蹄撒欢,踏得山石‚得得‛脆响,人和驴都显出几分精神。
④到了山下村庄,天正好大亮。病家主人早已在路口迎接。高僧下驴进屋,对病人望闻问切。主人回过身,将一捆鲜嫩青草恭恭敬敬放在驴面前,毛驴便很友好地望望主人,三缕二缕衔起而食,吃得优雅而且气质。吃饱了,高僧也正好从房中走出,主人千恩万谢,高僧双手合十作别,骗腿儿上驴又去了其他病家
⑤高僧了凡骑驴巡诊,救治山民无数,百姓无不感念他的恩德。有人提出在悬崖峭壁上为其开凿一块巨型“功德碑”,百姓闻讯,无不响应,纷纷倾囊捐款。了凡知道后,吓了一跳,喊声“罪过”,骑上毛驴便去阻拦,好说歹说,乡亲们才作罢。
⑥了凡好品茗。高僧脱俗,品茶也极讲究,他一年四季饮的都是绿茶。绿茶的香气最雅致,一壶开水冲进去,那墨绿色的茶叶打着旋儿舒展成一个个透明的气泡,一股幽香能感染一片天地。茶具是一盏成窑五彩小盖盅,雕镂奇绝,一色山水人物,并有草字图印,那是出家前病家送他的,已摩挲得通体发亮。过去,了凡一直用山上的泉水煮茶,后来换成了山下村庄的‚龙眼井‛水。了凡第一次接过病家递给他的‚龙眼井‛水便眼前一亮。病家把水倒得满满的,水高过杯口,光滑如披了一层缎子面。高僧道声“极品”,喝一口果真比山上泉水更加甘冽。自此之后,了凡便改用‚龙眼井‛水煮茶烧饭。
⑦为了凡运水的便是那头大脑门毛驴。
⑧了凡先是领着毛驴下山驮了几次水,然后便决定让毛驴单独去驮。
⑨天未亮,高僧便起床打火烧饭,接着添草加料,把毛驴喂饱,而后在驴身上拴好水桶,目送毛驴下山。
⑩这是毛驴第一次单独下山驮水。毛驴因主人对自己的信任而激动,打着响鼻儿一溜小跑,没多久便来到了井边。这时‚龙眼井‛边已聚集了三三两两打水的乡亲。老乡们见了毛驴独自下山,先是一阵惊讶,再望水桶,更为惊奇——桶里边竞放着两张烙饼。人们一下子明白了——高僧要用烙饼换水吃。人们争先恐后地为水桶灌满水,烙饼却没有留下,依旧让毛驴驮回去。高僧为乡亲们办了那么多好事,为他打水也要报酬么?
11第二天,毛驴又来驮水,不过这次桶里的烙饼却变成了四张,乡亲们给桶灌满水后,依旧不肯把烙饼留下,毛驴便原地打转怎么轰也不走。一老人说:‚他一准是上次驮回了烙饼,挨了大师的责怪。‛人们只好留下烙饼,毛驴欢快地打个响鼻儿,立即转身上了山。
12这以后,毛驴每天都在大清早儿下山,用烙饼换水,谁第一个见刭毛驴,谁便拿走烙饼,然后负责给水桶灌水。
13毛驴驮水,一直持续了二十年。这天早晨,天上下起了白毛雪。毛驴又下了山,然而身上不见了水桶和烙饼。毛驴见到乡亲们,仰天大叫,四蹄刨击地面,一脸的焦躁与不安。乡亲们心里咯噔一下子,忙朝山上奔 ……入寺庙进禅房,见了凡已经坐化了,眼前一盏茶水,也已冰凉。
14乡亲们含着泪把毛驴拉下山。大伙一商议,决定轮流养护它,每家一月。到了新家,毛驴拉磨驮柴,任劳任怨。当然,有一件事乡亲们谁都不会忘记,那便是户与户交接时,新主一定会和毛驴一起上山,在高僧墓前敬献一杯‚龙眼井‛茶。
(选自2015年第2期《东风文艺》)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④段中通过对高僧、病家主人、毛驴的描述,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三者之间彼此亲切友好、和谐融洽的关系
B.乡亲们要捐款凿“功德碑”,了凡知道后,吓了一跳,喊声“罪过”就前去阻拦,因为他觉得乡亲们此举妨害了出家人仁德的修炼。
C.了凡第一次接过病家递给他的“龙眼井”水便眼前一亮,觉得用它烧饭比用山上的水更好吃,便改用“龙眼井”水煮茶烧饭。
D.小说两次写到毛驴打响鼻儿,第一次是由于得到了大师的信任,第二次则是由于完成了大师交给的任务。
E. 小说注重铺垫,第②段中交待毛驴长了一个“大门头”,为下文毛驴通人性的种种表现埋下了伏笔。
【小题2】试分析了凡大师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以“清茶”为题,有什么好处?
【小题4】小说着重描写了毛驴三次单独下山的情节,每次毛驴的表现不一样,乡亲们的反应也不一样,所表现的思想内涵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效果。

同类题2

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血的故事

林海音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

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作为现代的国民,血型不可不验,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

这时,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

钱太太所以这么说,实在也怪张医师,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

“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这时,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还管丈母娘的血型呢!”

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你们别笑,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

“谈起来,是五年前的事了,”彭先生躺在藤椅上,仰着头,喷着烟,微笑着,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

“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

“不错,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淘气的鼻子,甜蜜的小嘴儿……”

“结果认识了没有?”

“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我们就坠入情网了,互订终身。热带的小姐,实在另有她们可爱之处。”

“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

“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

“我知道,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

“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任凭秀鸾怎么哀求,就是不许她嫁给我。”

“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你要嫁给那小子,我只当你死了。结果,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

“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AB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

大家笑起来了,彭先生接着讲:

“我是很乐观的,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一定会把我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来,我的愿望始终没实现,有时看着秀鸾挺着大肚子进去,就让我风里雨里站在门口,我真想冲进去。可是我心疼秀鸾,到底还是忍住了。”

“真惨!”林太太不胜唏嘘。

“倒是我那丈母娘会偷偷出来塞给我点心什么的。”

“有一天我独个儿上了老丈人家的门儿喽!”

“好大胆子!”有位先生插嘴。

“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算是又见了一代,可是我们的情形并未见好转,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

“迭格(注)老泰山凶得来!”

“硬是要不得!”

“有一天,”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笑了,“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慌慌张张地说:‘爸爸病了!’‘什么病呀?’‘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石心肠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柔肠寸断了!”

大家听到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说:“彭先生,你解恨了,是不是?”

“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松。“秀鸾说爸爸需要输血,但秀鸾是A型,小舅子是B型,丈母娘是AB型……”

“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买血要五百块钱100CC,共需300CC一千五,秀鸾母女实在着急。我对秀鸾说:‘这样说来,你爸爸是O血型的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O型的呀!’

“第二天,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一把拉住我的手,‘你金家伙!你金家伙’……”

“你金家伙?是日本话,还是骂人的话?”

“‘你金家伙’,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手紧紧地握着,两股热血交流,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实给溶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微笑着,“所以,我要奉劝诸位,血型不可不验,它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故事讲完了,大家觉得非常有趣,林先生首先说:“血型不可不验,明天就去验。张医师,先给我挂个号。”

“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有删改)

(注)迭格:吴方言,意为“这个”。
【小题1】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目,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陌上花开

胡玲

小镇依山傍水,山青树翠,碧海银沙,如一幅色彩明艳的水墨画镶嵌于天地间。

肖然租住的房子在老街,临海。这里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风貌,白墙黛瓦、雕梁画栋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古老的商铺鳞次栉比,带着怀旧的气息。

肖然住在二楼,每天一开窗户,便能看到美景,闻到花香,听到鸟鸣。他楼下是一间叫“陌上花开”的小店,店里卖一些极具本地特色的小物件,绣花布鞋,棉麻衣裙,丝绸围巾,雕花银饰等。店主是位老太太,慈眉善目,身材苗条,满头银发,浑身散发的典雅气质让人完全忽略了她的年纪和脸上的皱纹。没有顾客光顾时,老太太就坐在店前的籐椅上,身上襄件暗色花纹的披风,望着路口发呆。

当朝霞染红天边的时候,肖然起床了,匆匆洗漱完毕,背上画夹下楼。这时,“陌上花开”已经开门了,他向老太太打一声招呼:花奶奶早。他不知道老太太姓什么,她的店有个“花”字,凭直觉,他觉得老太太年轻时一定美得像花儿,所以就这样称呼她,老太太并不反对。小肖早!花奶奶正在擦拭柜台。

肖然哼着小曲儿,走到街边的一家老字号早餐店,吃一碗辣得吐舌头的面条,或者吃一个香酥脆软的烧饼,就赶往海边,开始一天的工作。

小镇历史悠久,风景如画,是有名的旅游胜地,来海边看风景的人不计其数,找肖然画像的人也不少,特别是那些身着泳装、身材火辣的美女。对肖然而言,给她们画像,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所以,肖然从不觉得辛苦和枯燥。

晚上,肖然披着晩霞回来,躺在床上数当天的收入。除去房租、伙食开销,还能余下一些。他很满足于目前的生活,行云流水般逍遥自在,无拘无束。他想一辈子待在这个美丽的小镇,直到地老天荒。

有天,肖然回来得早,看见花奶奶坐在店前的玉兰树下喝茶,他也坐下。花奶奶给他倒了一杯菊花茶,两人闲聊起来。花奶奶,您这店名挺雅致,“陌上花开”,我记得以前在书上看过一段历史,说越王和夫人戴氏十分恩爱,戴氏回娘家小住,越王给她写了一封信,信中有“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说春色正好,戴氏可在娘家多住几日,好好赏美景,不必急着归来。戴氏接到信,当即感动落泪。

花奶奶优雅地抿一口青花瓷杯里的茶水,说,在我看来,越王思念戴氏,他希望戴氏尽快回来,他真正的意思是“陌上花开,请速速归来”,只不过,古人比较含蓄,没有说得那么直接。我想,戴氏看到信,恨不得生出翅膀马上飞到夫君身边。

肖然一笑,并不作答。

这天,肖然下楼,看到几个身穿白色海军服的战士,正在和花奶奶聊着什么。从肖然住到这里,就经常看到海军战士来找花奶奶,并不觉得稀奇。

画到中午,见日头太毒,肖然停下手中画笔,躺在礁石旁的阴凉处歇息。海涛阵阵,海鸟鸣叫,他惬意地睡着了。不知睡了多久,肖然醒来,看到不远处有个身影,他定睛一看,竟是花奶奶。花奶奶坐在海边,长长的披肩随风飘舞,如雪的银发在阳光下闪耀着。她点燃一堆冥纸,不一会儿,黄色的冥纸在熊熊燃烧中变成飞灰。

肖然好奇地走到花奶奶跟前,看到花奶奶眼里有晶莹的泪珠。花奶奶,你在做什么?他满腹疑问。

花奶奶并不理会肖然。她望着海水,喃喃地说,我知道,你的灵魂还在海水里。陌上花开,请君速速归来!回来吧,快回来吧,跟我一起回去吧!

原来,花奶奶的丈夫是一名海军军官,他所在的部队驻扎在小镇旁边的海堿,为了能与他时常见面,花奶奶从大城市来到小镇,在镇上开了“陌上花开”,每次短暂的相聚后,丈夫会奔向属于他的大海。每次离别,花奶奶会跟他说,陌上花开,请君速速归来。

12年前,花奶奶的丈夫和官兵在海上进行训练时,由于机械故障失事,艇上70名官兵全部遇难。花奶奶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因为打捞队没有找到她丈夫的尸体,她总觉得丈夫还活着,她每天守着“陌上花开”,总觉得有一天,丈夫会突然出现在她面前。

直到今天,几个海军小伙子来看望花奶奶,告诉她,有渔民在打捞时发现了一具骨架,最初大家也不敢确认这是花奶奶的丈夫,最后发现骨架的左手无名指上戴着一枚戒指,上有四个字“陌上花开”,这枚戒指是结婚20周年时,花奶奶亲自请人给丈夫定做的。

肖然搀扶着花奶奶回到“陌上花开”。

花奶奶说,明天,我就带着他的骨灰回他的老家去,这个店我准备盘出去,小肖,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我也准备回去了!肖然叹了口气,说,我也想家了。

三年前,肖然忍受不了大城市的喧嚣,忍受不了圈中没完没了的应酬,更忍受不了妻子的唠叨和孩子的哭声,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独自离开了家乡。

回去好!陌上花开,请君速速归!花奶奶望着肖然,笑了起来,笑出了一脸泪花。

选自《天池》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情节简单,但构思精巧,多处设伏。花奶奶为小店起名“陌上花开”及“望着路口发呆”等描述,都暗示花奶奶是个有故事的人。
B.花奶奶与肖然皆到小镇生活,只不过花奶奶是为了在离丈夫最近的地方守候,而肖然却是为了摆脱都市生活。
C.小说极力渲染肖然在小镇生活的惬意,足见作者比较欣赏肖然这种有一技之长,就可以为了自由不顾一切的生活态度。
D.小说结尾花奶奶“笑出了一脸泪花”,这是欣慰的笑。她坚守十二年,终于等到了丈夫的消息,同时,她为肖然的决定感到高兴。
【小题2】小说以“陌上花开”为题,有什么作用?
【小题3】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花奶奶,有人说是肖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头牛其实怎样
马明博
(1)画框就是窗户。 
(2)透过它,你看到,午后乡间,阳光灿烂,绿树浓荫,安静恬然。那些站立在田野深处的玉米,籽粒成熟,被人放倒在地。宽大的玉米叶、叫不出名字的青草,零零散散,铺陈在地。一头歇晌的牛,正低下头,用嘴拉扯着属于它的这些绿色食物。显然,它并不急于大口大口地吞咽,它只是有意无意地通过咀嚼来打发这段时光,借此缓解上午劳作的疲惫。透过它清纯的眼睛,我重温了曾经熟悉的乡村生活。
(3)在这个季节,牛和车,是分不开的兄弟。可是,那辆牛拉过的车,在画面上缺席了。同时缺席的还有牛咀嚼那些青草发出的细碎声响,以及牛均匀、低沉地呼吸;飞来飞去的牛蝇发出的嗡嗡声,以及牛驱赶牛蝇,不时抡成圆圈的尾巴;还有,那股隐隐传来、若有若无的青草味。小时候,下地打草,我经常拽一根青草放在嘴里。细细咀嚼,草的清香与淡淡的甜,开始在牙齿间弥漫……
(4)这是读油画《处暑》时,我心底泛起的一些感受。
(5)没有乡村经验、不曾与牛一起生活过的人,对于牛的认识,往往来自于书本与道听途说。一头牛真正与他们的生活发生联系,往往已改变了牛本来的样子,变成了肉。那时,牛已经彻底失去了被理解的机会。在人的世界中,牛虽健壮,却属于弱势群体,它代表着温驯,善良,吃苦,耐劳,逆来顺受又无话可说。牛就是那个样子吗?
(6)有人写过一篇题为《一只羊其实怎样》的散文: “在我的印象里它是一只很大的羊。它健壮,肥硕,高傲,沉稳,一副成年人的模样”。我想,真正有过乡村生活经验的人,看到这样的描述,肯定会暗暗一笑。 因为在乡土间, 只有牛, 才当得起 “健壮,肥硕,高傲,沉稳,一副成年人的模样”这些字眼。
(7)和我的父亲一样,我家的牛,属于家里的重劳力,仿佛力大无穷,天天不知疲倦,无论牵犁还是驾车,都全力以赴,脚踏实地,稳步向前。在日常劳作中,如果确实是它错了,它会沉默着听你教训;可如果错的是你,你无缘无故地欺负它,它绝不逆来顺受。强犟的它,虽不和人逞强,但它有自己的处理方式。
(8)有一次,父亲让我牵着它到水边饮牛。我沉浸在古诗句中,想像着有一位牧童坐在牛背上,横吹竹笛,在柳荫下慢悠悠地走,低垂的柳条不时拂一下他的脸。饮水之后,牵牛往家走,我想骑到牛背上去。但是,我忽略了它对这个动作可能做出的反应。它当时愣了一下,很快,它判断出这个动作对它不尊重。它把头一低、一甩,将缰绳从我手中夺走。它大踏步地往家走,远远地把我甩在屁股后面。我一路小跑,跟着它回到牛栏,想去拴缰绳,它将头摆来摆去,不让我靠近。无奈,我只好向它举手投降,帮它理毛,帮它加料,向它示好。后来,它原谅了我,与我和好如初。
(9)那时,每天,天要亮时,母亲起床烧火做饭,父亲则去牛栏打理牛。父亲拿起扁担,挂上水桶,牵牛到井边去。饮牛后,父亲还要担回两桶水。牛与人吃水,共用一个桶。有时,我分不清一个人和一头牛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我甚至把它当作家里的一口人。
(10)诸行无常,世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生老病死的结局,牛与人也一样,没有谁能够被赦免。这不仅仅是牛的宿命。这头牛,是我家与邻家合喂的,由于邻家不慎,它多吃了些黄豆,它的生命提前划下了句号。那些黄豆不但吸干了它腹中的水分,肠胃消化不动也无法排出,又无法给它饮水,因为黄豆会继续膨胀。牛在生死线上煎熬。周末,我放学回家,见到了临终的它。它伏在地上,喘着粗气,见到我时,它抬起了低垂数日的头。我走过去,抱住它,痛哭起来。它任我抚摸,终又将头沉重地垂下,瞪大的眼睛流出成行的泪滴。
(11)“对于我来说,与它相处的经历,则是一种缘分。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碰到一只羊,它非常体面地走过来,用流利的汉语或者英语同我打招呼,我会很自然地同它交谈,而且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了,一只羊其实是怎样的。”《一只羊其实怎样》中的这些文字,让我深深地感动了。
(12)看着砚君画布上的牛,我想,如果这头牛从画布上走下来,非常温驯地迎面走来,——当然它不会“用流利的汉语或者英语同我打招呼”,它只是抬着头注视我、低沉地“哞”一声同我打招呼,我肯定会很自然地走过去抚摸它。
(13)因为我知道一头牛的内心其实是怎样的。
【小题1】【小题2】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在人的世界中,牛虽健壮,却属于弱势群体,它代表温驯,善良,吃苦,耐劳,逆来顺受又无话可说。
B.第六段引用《一只羊其实怎样》中的语句,借对羊的特点的描写引出下文对牛的特点的描写,表达对牛的理解和赞美之情。
C.第十段划线部分,通过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牛临死前的痛苦和悲伤及我对牛即将离世的悲痛与不舍,可见我和牛的深厚感情。
D.小说讲述的牛和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了我们应该尊重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道理。
【小题3】【小题4】文章第二段,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5】【小题6】小说以“因为我知道一头牛的内心其实是怎样的” 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
术效果?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白守黑
暖的风刚吹到虢国老城墙根,涂弦夫就摆着细长的身子出来了。
涂弦夫长得很有特点。正面望去,花白头发根根直立,头向前倾斜六十度;侧看,像半拉大括号,过于宽大的衣服总是忽忽扇扇,显出飘逸之风。
瘦!太瘦了!谁见到他都这么说。涂弦夫却总是摆一摆枯枝般的手:负担,胖了,都是负担。
涂弦夫退休前是书法家协会主席,除了搞一些展览,或者配合小城重点活动写点应景的对联,其他时间,都在写字。他在办公桌上放一整块高密度板,笔墨纸砚就绪,写。从二十多岁开始学书法,柳体、颜体都研究过,后来喜欢上了康有为体。退了休,涂弦夫有更多的时间写字了。人越写越瘦,腰越写越弯,字是越来越纵横奇宕,干脆遒劲。
涂弦夫的守黑斋一般人去不了,除非是要好的友人。写出一副好字,涂弦夫会给他的几个朋友打电话,兴奋。沏一壶好茶,站在门口巴巴地等着他们来。
去守黑斋次数最多的,是虢国老城的名士吴一品。他不习书法,爱的是茶,有茶痴的名号。和涂弦夫在一起,吴一品结巴的毛病似乎也少了,两个人赏字,品茶,论道,守黑斋里墨香和茶香氤氲缭绕,别有一番热闹的雅趣。
天越来越暖,涂弦夫出来的次数慢慢多了。一天晚上,他转到南城门口,看见有人在写字,还有不少人围观。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在练地书。一根木头棍,前面绑一块水滴型海绵,水桶里蘸点水,在水泥地上龙飞凤舞,写的是 “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拐出几个奇怪的弯,但却引来围观者的喝彩。
涂弦夫仔细看看,发现老头有一些书法功底,可惜个别字的布局不合理。他拍拍老头浑圆的后背说:“这个‘风’字不是这样写的,应该这样……”他边说边比划,甚至伸手想拿过老头手里的“笔”示范一下。
老头拿“笔”的手朝后一缩,瞪了他一眼:“咋写?你说咋写?猪鼻子插葱,你还想装象啊。你是王羲之啊?”
涂弦夫被老头抢白一顿,讪讪离去。他把吴一品叫过来,茶没泡,就跟他说那个老头:“太恶劣了,怎么可以那样写?鄙俗!”
吴一品一言不发,看着涂弦夫在守黑斋里转圈,义愤填膺。末了,他微微一笑,把涂弦夫拉到书房门口,指着门上“守黑斋”三个字让他看,吴一品说:“知白守黑,对吧?”
涂弦夫当初给书房取的名叫守墨斋,吴一品看后摇摇头,说:“好”,但不如去了土,叫守黑斋。涂弦夫问为什么,吴一品说:“看过《道德经》吧?”涂弦夫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可是这个?”吴一品一拍手:“对……对……对了。”于是,守墨斋便成了守黑斋。
看着守黑斋三个字,涂弦夫说:“老兄,还是你高啊。知白守黑,得有容人之心啊。走,喝茶。”
春天慢慢悠悠催开了各色花朵,蝉一叫,就到了夏天。涂弦夫突然觉得嗓子不舒服,咽东西有点疼。去医院一检查,是食道癌,还好是早期,做了手术,涂弦夫在家里养着。吴一品去看他,带来一盒十五年普洱,涂弦夫摇摇头:“喝不了了,不能享用了。”吴一品用茶针和茶刀把茶饼撬下一块,用紫砂壶泡上,倒出一杯,茶汤红亮。他递给涂弦夫:“这么好的茶, 观其色,闻其香,不……不……不一定都要喝到肚子里啊,各……各……各是各的享受啊。”
涂弦夫的身体一天天恢复过来,又开始写字。
秋凉时,再从南门口经过,涂弦夫看到那个微胖的老头还在那儿锲而不舍地写,依然是“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依然拐出好几个奇怪的弯。
写完,老头得意地看看围观的人群,涂弦夫喊了一声:“好!”
老头看到他,似乎还记得。老头说:“老仙儿,这回不挑刺了,来两笔?”
涂弦夫摆摆枯瘦手:“免了,免了。”
老头不依不饶:“怕丢丑?”
涂弦夫说:“怕丢丑。”
老头哈哈大笑:“我天天练,总会有进步。你要记得,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涂弦夫点点头:“ 是,是,大有进步。”
老头活动活动肩膀手臂,提了桶换个地方接着写,涂弦夫看着自得其乐的他,觉得这也是一种境界。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中看,涂弦夫的形象气质、性格特点与他的书法风格有着某种内在关联。
B.第二次看懂老头写地书涂弦夫为他叫“好”,能看出他理解了老头的生活态度。
C.吴一品与涂弦夫论茶“各是各的享受”一句意味深长,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D.这篇小说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沉的理性思索、内涵深刻,给读者以启迪。
【小题2】吴一品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涂弦夫的书斋 名由“守墨斋”改 成了“守黑斋”。从全文看,“守黑”二字有哪些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