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小题。
背叛
东方生
这座唯“物”主义的现代都市消遣着春日的滥情,慷慨地分泌出过剩精力,在城市上空浮躁成咸咸的冲动,用公牛发情的力道倾泻在想入非非的灯红酒绿中。高楼以雄性的霸道君临芳泽,马路以母性的温存承载风月。远山痴痴,近水脉脉。风儿煽情,花儿燃情,鸟儿动情,树儿矫情。
城市一隅,公园一角,一个装饰着时尚与名贵的年轻女子,以动物的姿势半蹲半跪半踞在一条毛色黑亮、体格健壮的狗前。纤纤素手轻揉它的毛发,眼神痴痴若星外的空洞渗出史前的幽怨。似自语,似倾诉,一如既往地重复着:“宝贝最乖,你是永远不会背叛我的。不是吗?”
狗听得似懂非懂但必须装懂。时而摆尾,时而竦身,时而溜舌,时而朝树巅饶舌的鸟儿嗥叫两声。这一切都被女主人解读为忠诚的誓言。她满意地笑了,牵着狗,踩着初上的华灯回去。狗儿明白,它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等待它的是丰盛的物质奖赏和明天了无新意的考验。
次日,她又牵着狗,步态轻盈地来到公园,准备重复那海枯石烂的古老传说。一不留神,狗儿不见了。她失魂落魄地找遍了公园的每个角落,问遍了公园里的所有生物,依然一无所获。树巅跌落晚霞的艳照,粉蝶跳起性感的断魂舞。一种似曾相识的恐惧如猛兽般啮噬着她的心。①她撕心裂肺地呼唤着,那声音,直如古墓响起的追魂声、索命咒。许久,她目光呆滞地颓坐于地,脸色苍白得像盖尸布。公园死寂,如世界末日。
她不知自己是如何回的家。躺在床上,思绪渐渐复活。最想忘记又最难忘记的往事,像夜半的门铃声,固执而尖锐地响起。这铃声,曾让她有过多少期待,多少失望,多少怨恨。每次听到他夜归的门铃声,她都会条件反射般地从床上弹起,衣冠不整地冲到楼下,慌不择路地穿过厅堂,手忙脚乱地打开大门。
遇到他之前,她是本市一家高档宠物医院里最漂亮、最有爱心的白衣天使,常以宠物的思维期待着心中的白马王子。那天,风度翩翩的他牵着翩翩风度的它翩然而至。从此,她迷上了风度翩翩,并把自己许给风度翩翩。当人们羡慕的眼光还没来得及固化,她发现风一般的男人是拴不住的,就如风中的铃声不可捉摸。他离开了这座城市,到金发碧眼的国度去大显身手,带走了不可带走的一切,留下了不要留下的所有。她成了腰缠万贯的穷女人。她忍受不了他残余在风中的铃声,搬了家,带着狗。遛狗成了她生活的全部,旱六晚五,风雨无阻。
狗儿为什么会突然不见了呢?是被拐?被骗?还是……她想到了最坏的结局,不寒而栗。无论怎样,要把它找回来。打1 1 0报警,登报,在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上做滚动式寻狗启事,并许以重金酬谢……能做的她都做了,尽管这要花费几十万,她不在乎。
剩下的便是难熬的等待。每次电话响起都让她心惊肉跳,满怀希望地接通又满脸沮丧地挂断。两天后的午睡时刻,门外一阵熟悉的狗叫惊醒了神情恍惚的她。它自己回来了!不是做梦吧?她喜出望外地冲出,一把抱回家,像久别的情人。“宝贝,这两天你干嘛去了?想抛弃我吗?”她凝视着它,目光能洞穿一切。它不想掩饰,用疲惫而兴奋的表情告诉她:这两天我很快活,今天是特地来辞行的。此时,门外又传来一阵悦耳的狗叫声,它听懂了这爱的召唤,想挣脱主人的怀抱。她朝外看看,不远处站着一条与它同来的漂亮的雌狗。她明白了一切,这条忠诚的狗已背叛了她。她不动声色面无表情地给它喂了最后的午餐。它走出家门没几步便倒毙在路上。,
她委托最好的丧礼公司为它举行了最隆重最豪华的葬礼。灵堂上高悬着它憨态可掬、貌似忠诚的巨幅照片,两边是她亲自撰写的挽联:叛朋叛友不叛主,变犬变狗不变心。横批:忠诚不死。低回的哀乐如泣如诉填满全场,让人无悲亦生三分哀。②她一袭黑色长裙,神情肃穆地接受陌生来宾的陌生致哀。这时,她手机铃声急促响起,是金发碧眼的国度打来的。“嫂子,董事长遭遇车祸,生命垂危,希望您速来看看他。”她挂断电话,心里突然有种莫名的快意,仿佛这个葬礼不是为狗而是为他预先准备的。她沉思片刻,回了个短信:“ 。”
葬礼结束后,她到商场买回一个金发碧眼的布狗,给它起名为“忠诚”。
【小题1】在小说的空缺处补写短信内容。(不超过20字)

【小题2】小说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的两句话。
①她撕心裂肺地呼唤着,那声音,直如古墓响起的追魂声、索命咒。

②她一袭黑色长裙,神情肃穆地接受陌生来宾的陌生致哀。

【小题4】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5】小说写了三个层面的“背叛”,试结合“她”的形象意义,做具体阐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2-26 09:58: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离 婚
黄大刚
临下班,妻打来电话。
“到哪了?”
“还在单位。”他听着手机,往外走。
“那个我弄好了。”妻用欢喜的语气告诉他。
他知道妻说的“那个”是什么,那是一份离婚协议书。他没离过婚,不知道离婚协议书怎么写,他和妻在电脑上搜索,还请教熟人,几经修改,看来是弄好了。
听了妻的话,他有点恍惚,心里有股说不出的感觉。
“晚上我买了烤鹅。”妻接着说。他知道,吃完烤鹅,妻就会拿出那份离婚协议书让他签名,甚至笔也会准备好了。
一辆又一辆小汽车从身旁开过,他知道车内有一张又一张他熟悉的面孔。他尽量低着头靠边走,但有的小汽车还是朝他捺一下喇叭,是问候还是炫耀,他说不清。
不留神,一个小坑钳住了脚尖,身体失去平衡,一股疼痛感瞬间波及全身,他咧着嘴,扭曲着身体弯下来。他察看一下右脚,没看到伤痕,但疼痛感却是实实在在的。
他尽力以最快的速度站起来,继续往外走,只是身体的重心放在左脚上,几乎是拖着崴伤了的右脚在走。
他很懊丧,要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了车上,那个坑他应该看得到的。他和妻都有工资领,像其他同事那样买车问题不是很大,只是老母亲身体不好,得防着点。
公交车站台站满了候车的人,他要坐的是44路。等了半天,好不容易才来一辆,车内挤得人脸差不多都贴在玻璃上了,可车门一开,仍有乘客斜着身体插进去。
他曾试图往车门挤,可是脚上的疼痛让他望而却步。有亮着“没人”的的士往面前开过,他心有些动,但一想到高峰期堵车,那不断往上跳的计价器,他便断了念头。
街灯亮了起来,一辆44路公交车披着灯光开了进来,虽有不少人站着,但明显松了不少。他已没有了再等下去的耐心,他想到了妻子的烤鹅。
挤上车后,他往后排站,那里位置多,他觉得现在最幸福的事就是有个座位坐。他的祈愿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容易实现,刚一站,身边的座位竟空了出来。他不管座位是否还有温度,把身体舒服地镶在上面。
车继续往前走,越来越多的人挤了上来,一个抱着小孩的年轻妈妈挤到了他身边。
“妈妈,我们什么时候才到家呀?”小女孩大约三、四岁,说话奶声奶气。
“丽丽,妈妈抱累了,你站一会儿啊。”年轻妈妈把小女孩放到了人缝里。
还没几分钟,他就听小女孩要妈妈抱的声音,要是平常,他会主动让座的,可是今天……他看了看周围的座位,每个人都稳如泰山。
年轻妈妈抱了一会儿,又累了,想让小女孩下来站一会儿,可小女孩紧紧搂住妈妈的脖子,哭闹着不肯下来。
听着母女俩的动静,他浑身不舒服,像从耳朵里爬进了虫子,啃噬着他的心。这个座位,真的应该属于他吗?
“到这边来坐。”他撑着左脚,站了起来。
“快谢谢叔叔。”年轻妈妈感激地对小女孩说。
“谢谢叔叔。”小女孩朝他露出了一个甜甜的微笑。
车走走停停,他把身体的重量交给了左脚,右脚一有重量就会钻心疼痛。但左脚很快酸软,他只好把手挂在扶手上,用力把身体往上拉,减轻左脚的负担,每次一刹车,他的身体便像布袋般荡来荡去。他不断变换着站立的姿势,使自己舒服一些。但是没有用,左腿和手已经疲惫到极致,快撑不住身体的重量,左脚上有肌肉在蹦跳和抽搐,汗水濡湿了衣服。
回到家,坐在椅子上,他简直都不想动了。
“怎么这样慢?”
他把坐车的情形说了一遍。
“你脚受伤了,不让座也是有原由的。”
“那样坐着,比站着感觉还难受。”他总结道。
吃完饭,妻洗好碗,从抽屉里把那份离婚协议书拿了出来,还把一支笔也递了过去。
他看了看,迟疑了一会儿,还是放下了。
单位建经济适用房,他和妻已有了一套,不能再享受政策。有人愿意出一笔钱买他们的指标,并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假离婚。那笔钱,对他们来说,是那样迫切。
“怎么了?”妻关切地问道。
左腿的酸痛如潮水翻卷起来。
(选自2015年11月9日 《羊城晚报微小说》)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离婚协议书弄好后,妻子欢喜地告诉李明德,这说明他俩感情破裂,终于可以离婚时妻子轻松的心情。
B.文中“一辆又一辆小汽车从身旁开过”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因为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李明德崴伤脚作铺垫。
C.文章主要运用了动作、外貌、心理、语言、神态描写来生动地塑造李明德的形象。
D.本文李明德等公交及坐公交的部分是作者详写的,其间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E.文章最后作者才向我们道出李明德离婚的原因,给人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同时也让人觉得“假离婚”的现象在当时很普遍。
【小题2】李明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最后一句“左腿的酸痛如潮水翻卷起来”有什么作用?
【小题4】以作假的手段来获取一些利益,社会上这种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爱的名义

袁省梅

一九四六年深秋的一天,羊凹岭的阳光很好,风也柔和,绸子般拂在李妮的脸上。

李妮纳着鞋底,竖起耳朵听屋里男人跟人低低地说话,她不安地向左右巷子看个不停,一针要拉扯好一会儿。

男人他们在说什么?李妮不知道。男人不跟她说。李妮是男人的童养媳,男人却唤女人姐。男人从县城的学堂回来后,就忙了起来,经常出去,一出去,几天都不回来。也有人来家里找男人。人一来,男人就唤李妮出去,嘱咐她别远走,坐门口。

李妮知道男人是叫她看着人,她隐隐觉得男人在干大事,可她不问,一句也不问,提着蒲团端着针线笸箩就坐到了大门边,有人来,她就咕咕地唤鸡,或者咪咪地叫猫。屋里的声音倏地就静默了。

有一天,李妮从门缝看见屋子的土墙上挂了一块红布,红布的一角有灿灿的镰刀锤子样。男人和两个人站在红布前,举着拳头……李妮一惊,针扎到了手上,心慌慌的轻手轻脚地又坐到了门口,还好,巷里没人。李妮听说过红布的故事。李妮没想到男人也跟红布有关系。李妮的心一下子热热的。

一个深夜,男人发高烧,咳咳着唤来李妮,把一个布包交给李妮,说,姐,这个很重要,关系着五仙村一村人的命。

男人说,姐,你行吗?

李妮说,你行我就行。

男人点点头,说,姐,让你受苦了。

李妮眼里一热,却装作镇定地说,放心,我在,信就在。

李妮把信揣在肚兜里,转脸走时,说,我有一个事。

李妮说,我想在那块红布前,也举一下拳头。

男人不解,为啥?

女人说,因为你在红布前举过。

男人的心一下就柔软了起来,心潮涌涌荡荡。男人是没想到他的童养媳他的姐姐,一个看上去粗粗笨笨的女人原来有思想觉悟。

男人从墙缝里出一团柴草,柴草里出一个布包,打开布包,李妮看见了那块红布。男人把红布挂在墙上,告诉李妮这是党旗,共产党的旗。男人说,在党旗下宣誓,就是共产党员了,就要为人民做事。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流血牺牲不怕,严刑拷打不怕。

男人看着李妮说,你怕吗?

李妮说,不怕。

男人说,入党,得经过上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审查。

李妮说,我等。

李妮要走时,男人扯过一条围巾给李妮围上,说,冷,小心点。

李妮知道,围巾是男人县城的女同学送给他的。可李妮没有拒绝。李妮喜欢男人给她的这份温暖。

李妮没想到送完信回来后,屋门洞开,不见了男人。

李妮抱着围巾,瘫坐在地上,嗷嗷地哭。李妮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果然,再看见男人时,是在县城的乱坟岗。男人被敌人暗杀了。

日子长长短短地过着,李妮的每个晚上,都要抱着那条围巾说一会儿话,家长里短,社会变革,唠唠叨叨,有什么就说什么。隔上一段日子,李妮还要把那面党旗拿出来,挂在墙上,想起男人在党旗前举拳头的样子,也举个拳头,笑一阵,哭一阵。

好多年后,县志上有了男人的名字,县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也刻下了男人的名字。男人是解放战争时期一名共产党员,组织参加了多次对敌战斗,发展了多名共产党员……年老的李妮每年都要抱着围巾抱着那面党旗去陵园祭奠男人。李妮去的日子不是清明节,而是男人叫她送信的那个日子,是她在党旗下举拳头的那天,也是男人给她围上围巾的那天。

李妮把党旗挂在碑前,上了供品,点了香烛,围上围巾,举起拳头,喃喃一会儿,然后,就走到碑前,在男人的名字上划来划去,划着划着,李妮的脸上就划出了一行行的泪水。

李妮从陵园出来,还要到政府办公地方去。李妮要政府给她一个名分——她是男人的媳妇。

李妮一遍遍讲她的童养媳的故事,讲婆婆给他们成亲的故事,讲男人跟人在党旗前宣誓的故事……独独的,她不讲自己送信、放哨的事。李妮觉得这些跟她要的名分没有关系。政府经过调查,给了李妮军人家属的荣誉,再编写县志时,男人的故事里就多了一个名字——李妮。政府还要给李妮一笔抚恤金,李妮不要。李妮抱着男人给她的围巾,抹着眼泪说,有这个名分就够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描写的羊凹岭深秋平静的风景和李妮纳鞋底时的神态、动作等紧张状态形成对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中“男人的心一下就柔软了起来,心潮涌涌荡荡”这一句,运用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男人对李妮的怜爱和敬重。
C.小说采用顺叙手法,脉络清晰。同时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的叙述视角集中,刻画出了两个主人公之间的尖锐矛盾冲突,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
D.小说文字简洁,善于运用动词。如小说中加点的“掏”“摸”两个动词,反映出男人在当时的局势下,对收藏党旗的谨慎。
【小题2】小说中的“李妮”这一人物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红布”与“围巾”在文中内涵深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陈 泥 鳅

汪曾祺

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人褪下了裤子让人看:“你们看!黑吗?”我们当然都不是黑屁股。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说的是船,不是人。

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新 课 标 第 一 网

他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运河有一段叫清水潭。据说这里的水深,三篙子都打不到底。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从来没有人敢在这里游水。陈泥鳅有一次和人打赌,一气游了个来回。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又过半天,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想不到一会,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

他在通湖桥下住。非遇风浪险恶时,救生船一般是不出动的。他看看天色,知道湖里不会出什么事,就呆在家里。

他也好义,也好利。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这时是不能计较报酬的。有一次一只装豆子的船闸炸了,炸得粉碎。船碎了,人掉在水里。这时跳下水救人,能要钱么?民国二十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被救起的都已经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在活人身上,他不能讨价;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人淹死了,尸首找不着。事主家里求到时,得事先讲明,捞上来给多少酒钱,他才下去。有时讨价还价,得磨半天。陈泥鳅不着急,人反正已经死了,让他在水底多呆一会没事。

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一点积蓄也没有。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酒尿了,赌钱输了。有的时候,也偷偷地周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

他也不娶老婆。有人劝他成个家,他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淹死会水的。我见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我请了去。留下孤儿寡妇,我死在阴间也不踏实。这样多好,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

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怎么知道是女尸?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飘动着。这座桥的桥洞很高,洞身也很长,但是很狭窄,只有人的肩膀那样宽。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围观的人都不知这女尸怎么会卡在桥洞里,但也都知道不能就让她这么在桥洞里堵着。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不敢下去。

公益会的人去找陈泥鳅。

陈泥鳅来了,看了看。

“十块现大洋,我把她弄出来。”

“十块?”公益会的人吃了一惊,“你要得太多了!”

“是多了点。我有急用。这是玩命的事!我得从桥洞西口顺水窜进桥洞,一下子把她拨拉动了,就算成了。就这一下。一下子拨拉不动,我就会塞在桥洞里,再也出不来了!你们也都知道,桥洞只有肩膀宽,没法转身。水流这样急,退不出来。那我就只好陪着她了。”

大家都说:“十块就十块吧!这是砂锅捣蒜,一锤子!”

陈泥鳅把浑身衣服脱得光光的,道了一声“对不起了!”纵身入水,顺着水流,笔直地窜进了桥洞。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只听见嗖地一声,女尸冲出来了。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凌空窜进了水面。大家伙发了一声喊:“好水性!”

陈泥鳅跳上岸来,穿了衣服,拿了十块钱,说了声“得罪得罪!”转身就走。

大家以为他又是进赌场、进酒店了。没有,他径直地走进陈五奶奶家里。

陈五奶奶守寡多年。她有个儿子,去年死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孩子。陈五奶奶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紧巴。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陈泥鳅把十块钱交在她手里,说:“赶紧先到万全堂,磨一点羚羊角,给孩子喝了,再抱到王淡人那里看看!”

说着抱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

陈五奶奶也不知哪里来的劲,跟着他一同走得飞快。

    (节选自汪曾祺《故里三陈》,有删改)

【小题1】文章以“陈泥鳅”为题,第一段介绍“黑屁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按要求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要求:从修辞方法角度)
(2)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要求:从描写手法角度)
【小题3】请结合文中“他也好义,也好利”这句话,简要分析陈泥鳅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4】像陈泥鳅这样身怀绝技,“一辈子没少挣钱”的人,却过着“不娶老婆”“不置产业”的生活,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意蕴?请加以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灯光调亮(节选)

张抗抗

这个平常的下午,书店依然没有什么客人。街上的行人对“明光书店”不肯多看一眼,更不愿多走一步踏进书店,卢娜对此已经见怪不怪。
忽然,她听见了轻微的响动,只见门口进来了几个年轻人。他们轻手轻脚在书店里像影子一样移来移去,然后拿出手机,速速拍下了书的封面,动作快得像做贼一样。卢娜迅速作出了判断:这几个人虽然不是偷书的,也和偷书差不多。他们在书店选好自己喜欢的书,然后转身回家上网去买。
卢娜把脸扭过去,在心里安慰自己:这几个学生来“买书”,买的总归还是有油墨书香味道的纸书。学生去网上买书,为了省钱,省了钱就能再多买几本书。这样总比那些不读书的人好许多啊。她相信,一家书店,就像一座城池的瞭望塔,走进书店登上塔顶,望得见远处的来路和去路。去年冬天一个下雪的日子,她独自守着冷清清的书店,望着窗外飘飞的雪片,忽然觉得那一片片白雪就像撕碎的书页,被一双巨手抛甩出去,纷纷扬扬落在湖里河里,雪花淹没在浪花里,不见踪影……
学生们走后,书店又冷清下来。她究竟还能撑多久呢?说不定哪一天,卢娜会到马路对面的那家装修公司去借一部梯子,把“明光书店”那块木匾,从屋檐下摘掉。这天下午,老公从湖区放假回家,亲自烧了几样小菜,样样都是卢娜喜欢的。儿子临近高考,天天在县中晚自修很迟才回。但卢娜却没有胃口,吃了几口就放了筷子。她晓得老公是想同自己谈天,至少是问问,书店这个月又亏进去多少。但老公见她不想说话,什么也没说。

卢娜没敢告诉老公,今天她的心情特别沮丧,是因为下午书店里,来过一个人。

那人说:新区大发展,老城肯定人心惶惶,我看你,还是早作打算的好……

那人走后,卢娜半天没缓过神,在椅子上傻坐了一会儿,心里焦灼如焚。她飞快地算了一笔账:假如这个消息是真的,最晚挨到明年,新区落定之后,书店的老顾客就将走得差不多了,书店亏空肯定越来越多……
辰光还早,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她抬头,看见了天花板上前些天刚刚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把灯光调亮,不是愈加费电了么?她气呼呼地顺手把灯关掉了。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朵小火苗,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要熄灭了……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哦……
就在这时,卢娜听见手机铃声在响,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发现原来书店东窗的窗帘还拉着。她用手指划开屏幕的接听键,然后把窗帘唰地拉开了。
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黄。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她自嘲地笑了笑。清晨的阳光下,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省政府的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不是个小数目,足足一百万。她的手抖了一抖,手机从掌心滑出去,落在一堆高高码起的书上。她站在窗口一动不动,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战栗。她伸出双手捂住了自己的脸,手心很热很烫,忽然又变得凉湿,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她终于哭出了声,惊喜的抽泣,在晴天的阳光里,如急骤的阵雨一样砸下来……

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40瓦的灯泡——把灯光再调亮一点!她要让明光书店的老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的灯光。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我办了明光书店,我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

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
那天晚上,卢娜回到家,和老公说了今天书店里发生的事。老公开口说:卢娜,我晓得你开书店十多年,没一天好日子过。但是,假如你从此不开书店,恐怕就活不成了。

隔着一条街、隔着几道墙,卢娜看见“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

水电火电风电核电,只要线路没有被毁坏,灯光总归会重新亮起来的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一个平常的下午“书店依然没有什么客人”,“行人对‘明光书店’不肯多看一眼”,既暗示一定的时代背景,也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
B.小说情节简单明了,讲述了主人公卢娜经营书店的一段经历。但在这背后,小说更是折射了当今社会一个严重的问题——缺乏阅读。
C.小说主要采用有限视角叙事。卢娜回顾了自己的人生,从高考落榜到开办书店,对知识、文化、人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定位。
D.“‘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这一句话含蓄蕴藉,“通体透亮”不仅写出了卢娜明朗的心灵世界,也暗示着书店的美好前景。
【小题2】小说的人物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请简要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女主人公卢娜的。
【小题3】小说中多次出现“灯光”,请结合小说内容理解其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喊道。
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
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
“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
“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
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
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索,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
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搂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很软。”他想。
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搂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
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他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棵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
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
胡安爬到了十米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
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
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
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
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
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
“我的绳索。”他回答道。     (本文有删改)
【小题1】分析文中画线语句表现了胡安怎样的心理。
【小题2】文中插入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末两段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小题4】小说中的绳索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可作多元解读。你如何理解文中绳索的象征意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至少写出两种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