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老鲁
汪曾棋
有一天,似乎看见校警们所住的房间热闹起来。看看,似乎多了一个人。想,大概是哪个来了从前队伍上的朋友了(学校校警多是退伍的兵)。再过几天,我们在挑菜时看见一个光头瘦长个子穿半旧草绿军服的人也在那里低着头掐灰藿菜的嫩头。走过去,他歪了头似笑不笑地笑了一下。这是一种世故,也不失其淳朴。这个“校警的朋友”有五十岁了,额上一抬眉有细而密的皱纹。看他摘菜,极其内行,既迅速且准确。我们之中有一位至今对摘菜还未入门,摘苋菜摘了些野茉莉叶子,摘灰菠菜则更不知道什么麻啦蓟啦的都采了,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有时拣不胜拣,觉得麻烦,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哗啦一起倒下锅。这样,在摘菜时每天见面,即心仪神往起来,有点熟了。他不时给我们指点指点,说哪些菜吃得,哪些吃不得。照他说,可吃的简直太多了。这人是一部活的《救荒本草》!他打着一嘴山东话,说话神情和所用字眼都很有趣。
后来,大家都称呼他为老鲁。不久,老鲁即由一个姓刘的旧校警领着见了校长,在校警队补了一个名字。校长说:“饷是一两个月发不出来的哩。”老鲁说不要紧的,只想清清静静地住下,在队伍上时间久了,不想干了,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老鲁名为校警,其实做了本来是工友所做的事。他每天必做的事是挑水。
每年春末夏初,几乎全校都要泻一次肚,泻肚的同时,大家的眼睛又必一起通红发痒。是水的关系。
这村子叫观音寺。昆明春天不下雨,是风季,或称干季,灰沙很大。黄土坡尤其厉害。我们穿的衣服,在家里看看还过得去。一进城就觉得脏得一塌糊涂。你即使新换了衣服进城,人家一看就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头发总是黄的!学校附近没有河,也没有井,我们食用的水只能从两处挑来:一个是前面胡萝卜田地里的一口塘;一个是后面山顶上的一个“龙潭”。龙潭,那也是一口塘,想是下面有泉水冒上来,故终年盈满,水清可鉴。在龙泉边坐一坐,便觉得水气沁人,眼目明爽。如果从山上龙潭里挑水来吃,自然极好。但是,我们平日饮用、炊煮、漱口、洗面的水其实都是田地里的塘水。塘水是雨水所潴积,大小虽不止半亩,但并无源头,乃是死水,照一学生物的同学的说法:浮游生物很多。他去舀了一杯水,放在显微镜下,只见革履虫、阿米巴来来往往,十分活跃。向学校抗议呀!是的。找事务主任。主任说:“我是管事务的,我也是×××呀!”这意思是说,他也是一个人,也有不耐烦的时候。他跟由校警转业的工友三番两次说:“上山挑!”没用。说一次,上山挑两天;第三天,仍旧是塘水。你不能看着他,不能每次都跟着击。实在的,上山路远,路又不好走。也难怪,我们有时去散散步,来回一趟,还怪累的,何况挑了一担水乎?教员们呢,不到眼红肚泻时也想不起这码事。等想起来,则已经红都红了,泻都泻了。自从老鲁采了,情况才有所改变。老鲁到山上、田里两处都看了看,说底下那个水“要不的”。——老鲁的专职是挑水。全校三百人连吃带用的水由他一个人挑,真也够瞧的。老鲁天一模糊亮就起来,来回不停地挑。一担四桶。水挑回来,还得劈柴。劈了柴,一个人关在茶炉间里烧。自此,我们之间竟有人要了茶叶,泡起茶来了!因为水实在太方便。老鲁提了一个很大的铅铁水壶,挨着个儿往各个房间里送,一天送三次。
老鲁来了,我们且问问他:
“老鲁,你累不累?”
“累什幺,我的精神是顶年幼儿的采!”
这个“顶年幼儿的”,好新鲜的词!老鲁身体很好。他并不高大,但很结实。他不是像一个运动员那样浑身都是练出采的腱子肉,他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力气呢?老鲁是从沙土里长起来的一棵枣树。说像枣树好像不大合适。然而像什么呢?得,就是枣树!
寒假以后,学校搬了家,从观音寺搬到白马庙。我是跟老鲁坐一个马车去的。老鲁早已到那边看过,远远的就指给我们看:“那边,树郁郁的,哎,是了,就是那儿!”老鲁好像很喜欢,很兴奋。原因是“那边有一口大井,就在开水炉子旁边,方便!”
自从学校迁到白马庙,我不在学校里住,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民房,除了上课,很少到学校来,下了课,就回宿舍了。对老鲁的情况就不大了解了。
一九四五年写,在昆明白马庙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与摘菜内行的老鲁相比,我们之中的一位至今对摘菜还未入门,摘完菜后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这说明这位同事做事的态度不够认真。
B.在老鲁来之前,我们也就水向事务主任抗议,事务主任尽管三番两次地跟工友说,效果却不是很明显,这样写是表明事务主任不够权威。
C.小说以学校搬家和“我”不在学校里住,从而与老鲁的联系自然中断作为结尾,这样的安排合情合理,又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构思巧妙。
D.小说注重环境描写,文章写到学校在观音寺时的情景,突出了我们工作环境的恶劣,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乐观精神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
 
E.发生在校警老鲁身上的故事平凡而又动人,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过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尊重及其命运的关切。
(2)小说首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老鲁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用了很多文字介绍我们过去用水的情况,有何用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17 03:54: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铜碗
于小渔
那只铜碗,在四位鉴定专家的手里传来传去。他们时而指指点点,时而窃窃私语。难道很难断定吗?他坐在对面的位子上,似乎是在深思。
这是电視台鉴宝栏厚B城直播现场。开始他不想来,但他的女儿和老伴儿,都说他藏了几十年的铜碗有点古董模样,不如让专家鉴定一下。他拗不过她们,就来了。也仅仅是鉴定一下,怎么可能是什么国宝呢!
过了很长时间,那位年长的专冢摘下鼻梁上的眠镜,看着他:“请问,您对自己的这件宝贝有什么看法?比如年代,价值。”
他摇摇头说:“我一点也不知道。”
四位专家交换了一下眼色,有点不信:“那么,您是从哪里以什么方式得到的呢?”
“从一位农村的老妈妈手里……买的,她要送给我,我不要,最后只好给了她点钱。”
“能问一下您给了多少钱吗?”
他稍稍犹豫了一下,不知道该不该说,可还是说了:“九块七。”
四位专家都笑了。有一位手抚着脑门,笑得很失态,似乎是遇到了非常可笑的事。
他疑惑不解地看着他们。
最后还是那位年长的专家开了口:“我现在告诉您,这是只铜簋①,汉代的,非常珍贵,据我所知,只有在国家一级博物馆有收藏。怎么说呢,价值无法估量啊!”
是吗?他想。
那位专家笑了,又说:“您可真是的,人家要送您,您欠人家一个人情,可您非得给钱,结果,用了不到十块钱,就把人家这么大的人情买了!”专家看着他呆呆的样子,忍不住开起了玩笑。
他却蹙起了眉头。他回到了四十多年前。
那时他在地质队工作,他们那个工作队在新疆A城的一个小村边上已经没日没夜地干了几个月。他一不小心,被铁架砸了手,右手拇指被砸坏了。可没法去医院,医院很远,他不能离开,他是队长啊
于是,他就到村里一个维吾尔族老妈妈家里养了半个月。三十年的记忆中,不曾有人这么疼爱过自己。老妈妈帮他洗衣服,两只泡得发皱的手在盆里细细地搓啊搓;老妈妈教他用左手拿筷子,最后还帮他把莱夹到碗里;晚上,老妈妈还要过来和他说会儿话,眼睛里满是慈爱。
他好幸福啊,可他也有懊恼的事。他的右手拇指用不上力,总是拿不住碗,两三天就要摔一只碗。当然,他都照价赔偿了,可心里仍过意不去。后来,老妈妈就拿来一只钢碗。
铜碗黄澄澄的,重,压手,虽然也偶尔掉到地上,却再也不会摔破了。
半个月之后,他们的工作队接到上级命令,要离开这里。他舍不得走啊,可他必须走。老妈妈帮他收拾行李,把铜碗洗干净,放到他的包里。他要拿出来,可是老妈妈死死摁着包,说什么也不依。他没有办法,只好在临走前,偷偷把钱塞到他睡过的褥子底下。后来他又在地质队工作了好几年,一直用那只铜碗吃饭。直到有了家庭,他仍细心地保存着那铜碗。如果铜碗只是他心中的无价之宝,他自会好好收藏,可是,他知道了它原来真的价值连城,那又怎么样呢?
他问:“你们会到新疆A城吗?”
一位专家说:“会的,大概是今年的10月份左右。”
他忽然站起身来,走过去,把那只铜碗拿在手里,说:“我这只铜碗不参加B城民间国宝评选了。”然后,他在四位专家和全体观众惊诧的目光中,离开了鉴宝现场。
没有人知道,四十多年前,他的月工资是二十几块五,他的褥子下面塞的,已经是他口袋里所有的钱。他后来甚至向人打听过黄铜的价格,一毛钱一斤。那时,他还感欣慰。
现在,他决定到新疆去。他还不老,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小村庄的名字。即使找不到他们,他也想好了,这只铜碗,就是专家眼中的簋,一定要成为A城的民间国宝。
(选自《百花园》2013年第2期)
【注】①簋: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他”并不想将铜碗拿给专家鉴定,因为尽管他不知道这只碗的年代和价值,但他知道这是个无价之宝。
B.专家向“他”询问铜碗的来历,说明他们急于了解事情真相,也暗含了他们为国家珍贵文物流失而痛心的心理。
C.通过朴实无华的叙事和细致的心理描写,表现出主人公在得知铜碗真实价值后内心复杂的矛盾斗争,这是小说的一大特色。
D.小说中的维吾尔族老妈妈虽是个幕后人物,但她的善良、淳朴、慈爱却在“他”的回忆和专家们的对话中得以鲜明表现。
【小题2】小说中的“他”有哪些特点?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铜碗”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从主题思想、结构艺术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穿 越
徐慧芬
过年的时候,家里开始有了家的气氛。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回到他身边,吃团圆饭来了。
除夕日正午,他在老伴的遗像前,上了一炷香,摆了几碟菜,这些菜都是她喜欢吃的。做菜是他的专长,退休前,他是一家大饭店的厨师;退休后,他的厨艺,只为老伴和子女服务。可是两年前老伴走了,把长长的寂寞留给了他。现在孩子们要回来过年了,还答应在这个老窝里住上几天,他多高兴呀!
毕竟他也老了,体力不似当年了,为了操持这顿团圆饭,也为了让这一家子团圆在一起的几天好吃好喝,他在腊月初就忙开了。采购选料,他样样亲力亲为。一个好厨师对菜肴的品质哪能放低要求呢?
厨房里,煎煮炖炒炸,十八般武艺都出手了。傍晚时分,一桌色香味俱全、充分展示他厨艺的年夜饭摆上了桌。“哇!”大家都欢呼起来,不约而同举起了手机,一阵“嚓嚓嚓”,把他的厨艺定格在相机里,又传向四方。听着这“嚓嚓嚓”的声音,他的心里荡漾开一朵花。他敲了敲酸疼的腰背,招呼大家:“吃吧吃吧,快吃吧!”
可是他渐渐觉得不对劲了。先是上小学的孙子离开了饭桌,拿个大盘子装满他爱吃的菜,端到隔壁房里在电脑前玩起了游戏,边玩边鼓动嘴巴。才上幼儿园的小孙女,也不肯放下手上的ipad,摇头晃脑不停地刷屏,忘了吃饭。儿子儿媳的手机也不失时机地热闹起来,“滴滴滴”,“丁零零”,此起彼落。大家隔空对话,相互穿越,收信发信,不亦乐乎。
一盘春卷端上桌,他催促大家趁热吃,可没人理会。他夹了一个春卷送到电脑旁的孙子嘴里,问:“爷爷做的春卷好吃吗?”孙子盯着电脑屏幕说:“爷爷别烦我,我在穿越呢!”他回到厨房,一刻工夫,又端上来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汤圆,这汤圆里的配料是他的独门秘诀。他对儿子说:“这馅是你最喜欢吃的,还记得吗,有一次你吃得太快噎住了,你妈都急得哭了。”他说了两遍,儿子似乎向他点了点头,眼睛却对着手机屏幕放声笑。他又说起从前过年时的一些趣闻,可还是无人响应,即便偶尔搭上一句,面孔眼睛也并不朝向他。
散了席,他回到厨房,整理归置。不知怎么手一抖,一只瓷盘掉在地上,碎裂的声音不算轻,他探头朝外望,不知是否惊动了大家。晚辈们窝在沙发里,盯着屏幕摇着手机,正忙着抢红包,谁也没觉察到。他叹了口气,收拾完碎片,洗好碗,出去倒垃圾。
两个小时过去了,这群人才发现他不见了,于是开始着急起来,出门去寻找,附近的大街小巷跑了个来回没找到,又折回家里,还是没见人影,就开始往亲戚朋友那里打电话,都说没来过。
正要报警时,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了。一家子全都蹦到他跟前,问他究竟到什么地方去了,为什么不说一声,让大家好着急!
他一屁股坐到凳子上,埋下头不想说话。孙子催着问,他才有气无力地说:“爷爷穿越去了。”
孙子感到奇怪:“爷爷您还会穿越啊!刚才您穿越到哪里去了?”
他说:“爷爷呀,穿越到了一个古老的星球上,在那里很多人围在我身旁,陪我说话,哄我开心。我问他们:‘你们都是谁呀?’他们说:‘我们是您的孩子呀,您怎么不记得啦?’他们还对我说:‘您已是快七十的老人啦,应该享福啦,以后我们会陪着您照顾您,让您开心每一天……’”
他说不下去了,声音开始哽咽。
(选自2017年第5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主人公在洗碗时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瓷盘,后来“他叹了口气”,这一细节表现了他既想引起家人关注却又怕被家人发现的矛盾心理。
B.家人发现“他”不见后,又是出门寻找,又是打电话向亲戚朋友询问,甚至想要报警,这反映出家人对此前的态度和行为深感愧疚,已幡然悔悟。
C.作者没有直接叙述主人公离家两个小时里的行踪,而是在后来与孙子的对话中进行补叙,这样写可使小说充满悬念,更易吸引读者。
D.小说写的是发生在一个家庭里的故事,但主人公的遭遇并非个别现象、偶然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而小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小题2】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主人公的“厨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小题3】小说的题目“穿越”包含了哪些丰富的意蕴?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探究。

同类题3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盲人眼亮
【英】罗纳德·邓肯
天气冰冷。东风抽打在脸上,脸像砂纸打磨过似的粗糙。靴子漏水,袜子和泥浆凝结在一起,空荡荡的小路似乎连个弯儿也没有。我拖着疲惫而沉重的脚步寻找走失的母牛,诅咒起当农夫的命。好像当农夫还不够惨,命运还让我在一片长年累月都是冬天的土地上耕种。皱眉打量那片黑土地,四周树篱狰狞凌乱,我厌恶地瞪了一眼,觉得整个世界都丑陋无比。平坦无奇的耕地,光秃秃的树干,一个个泥潭映照出一片泥糊糊混浊的天空。浑身上下,唯一发热的是心头的火气。
“是个好天哪。”有人说了一声,那愉悦的语调令人生气。
“是吗?”我没好气地答道,两眼瞪着那个坐在农舍外的老头儿,“好在哪儿呢?”
“哪儿都好。”他平静地说,那老成持重的声音逼着我应战。
我争辩道:“哦,不,天不好。哪儿都不好;整个倒霉的乡村就像一座济贫院一样丑陋不堪。只有多愁善感的糊涂虫才敢念今天的好,或念一月份的任何一天的好,或者念整个冬季的任何一天的任何好。念好的人无非是想同别人进行毫无意义的、老掉牙的交谈。”
说完这些,我的火气消了一点儿。
那老头儿沉默了一会儿。我大获全胜,却并不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特别骄傲。
过了一会儿,老头儿用手指着一排大榆树的上方,身子却没离开长凳。“看到那些榆树了吗?”他问。
“那些树看起来像患了溃疡病。”我随口答了一句。
“你搞错了,往树的上方看。”他接着说,“看看那些剽悍的大白马,看看它们随风飘动的鬃毛,看看它们由雷电驱动的双翼。”
我顺着他那不能伸直的手指所指的方向望去。“没看见什么马。”我说。
他说:“你看的是地上。朝天上看,刮东风时,云总是像马群越过榆树林,不是吗?”
我又放眼望去。千真万确,一团白云盖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形成圆顶。那云团看起来的确像一匹矫健的马。我还发现马套在战车上;不,不是战车,那是一副由黄金般的光芒构成的犁铧,是它在灰暗的天空耕出了一道道金灿灿的犁沟。
“太阳肯定快要落山了,”那老汉说,“因为我女儿烧水准备沏茶时,太阳总是要落山了。”
“是她等着太阳,还是太阳等着她呢?”我问道。
“这无关紧要,”他回答说,“你得承认是个好天,对吗?”
“对,”我敷衍道,“前提是你得看得久,看得远。”
他指着小路旁的水沟继续说:“看看这儿。看见躺在下水管旁的那些枯叶了吗?那可都是些山毛榉叶子啊,是从一英里外的树林里飘到这儿的,都是。难道你没发现每片叶子腐烂时露出的金黄色是多么好看吗?擦亮的铜板与之相比黯然失色,而黄铜比起来又显得过分耀眼,每片叶子都凝聚着太阳全部的红光,我说的不对吗?”老头儿抬起头看着我。“你得承认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无时不有,无刻不在,就连一条臭水沟也不例外。”
我没有回答。他展示给我的排水口处的一切,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目光,我甚至几乎没有觉察到他女儿已走出农舍,(A)并搀扶他站了起来。她(B)把一根白色的棍子放到他老树皮一般的手里;这时我才发现(C)他的两眼覆着一层白膜……
“怎么,您……”
“不,”他说,“我并不比你瞎。只不过是我的眼睛看不见而已。”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16期)
【小题1】概括第一段景物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画直线句子。
【小题3】本文采用“欧·亨利结尾”,看似意外,其实前文已有暗示。请从文中找出分别为A、B、C画波浪线处作铺垫的文句。
【小题4】有的译本将标题《盲人眼亮》译作《好天气》,你认为哪个更合理,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佛心
王春迪
看一户人家有多深的底儿,不是看人家买啥,而是看人家丢啥。据说,当年赣榆老街上的老少爷儿们,一早吃饱了没事干,就喜欢围在一块儿,瞧瞧东家的泔水桶,瞅瞅西家的垃圾篓。
这里头故事最多的,还数海爷家的泔水桶、垃圾篓。海爷年轻时,那是出了名的手脚大方、挥金如土。要说从他府上的泔水桶里看到没动筷子的整鸡整鸭,那都不叫个事儿。
海爷爱萘,清明前后,新茶上市,海爷便把家里的剩茶一股脑儿地倒掉,曾有裁缝铺的老板把那些剩茶捡回去做幼儿的枕头,足足卖了半条街!瞧海爷府上的那些下人,每每出去倒泔水、送垃圾,脸都跟小公鸡屁股似的,直往天上戳,那叫一脸面!
现如今,海爷老了,把生意一股脑儿地丢给二儿子,只是整日诵经念佛、养花遛鸟,一脸的慈眉善目。你还没见过海爷吃饭的样子,饭罢,他还要用汤把碗溜一圈喝掉,碗底锃亮得能当镜子照。人家海爷说了,这叫惜福。
每每府上要倒剩饭垃圾,海爷都要亲自过目,有些剩饭剩点心,以及还能用的盆盆罐罐,海爷就让人用纸袋子包好,干干净净地放在门口。
海爷的意思,吃不了用不着的东西,也别糟蹋,街坊四邻,有富有穷,随手拿去,救救急,充个饥,也是好的。因此,海府上下,为了不慈老太爷生气,都不敢糟蹋东西。
海爷这种做派,让老街的老少爷儿们交口称赞,久了,连州上的知府都知道了。海爷生日那天,知府亲手画了一幅《松鹤图》送来。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回!老街上的富商们看得眼都红了。
这里头,数夏老爷的眼最红。
夏老爷和海爷都是大油商,斗了几十年了。每年秋冬,新油上市时,这两大油商,进货出货、你倾我軋,忙得都跟转圈的陀螺似的。可今年,人家海爷两手一摊,享清福去喽。自家的生意不管,整日抱着一本经书,泡在寺庙里,和一帮僧人论禅品茶。
夏老爷知晓后,撸着袖子要大干一场。他让他家的大船不知从哪运来一批低价的油料,铆足了劲儿想整垮海爷!上市当天就把海爷家压得抬不起价。
海爷的儿子急了,找他爹合计,最后在庙里找到了海爷。当时海爷手里正捏着个倒把西施紫砂壶,银须飘飘,一副仙风道骨之态。儿子央求海爷道:“爹,这个家,不能一日无您啊!”海爷啜口茶,笑道:“爹不能一日无茶。”
古人说得好,安富贵易享清福难。海爷这清福没享多久,他的好心就差点出了人命!这天,海爷出门遛圈,回来时,远远就见到自家府门前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好些人。海爷一打听才知道,有两个乞丐,一早吃了他们放在门口的剩糕点,中毒了!
海爷急了,立刻招呼门口的下人把他们抬进府去,还专门去州里为这两个乞丐请了名医。
两个乞丐的命保住了,事后,海爷专门到街上最好的酒楼,给这两个乞丐摆桌赔罪。老街首富给乞丐摆桌,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
那天,楼前楼后围了不少看热闹的。酒桌上,海爷说,自个儿年轻时求财心切,得罪了一些人,不想这罪过阴差阳错地落在了别人的身上。这糕点明显被人下了毒,这是上门来找麻烦的。
海爷不说是谁,老街人也都有数,在海爷背后戳海爷的,除了那个夏老爷还会是谁!老街人的嘴巴出了名的快,一传十,十传百,连添油再加醋的,弄得妇孺皆知。
大伙儿就想,这个夏老爷,看人家积德都眼红,使这样的损招,人不地道,卖的东西能好到哪儿去!今年他的油那么便宜,指不定掺了啥玩意儿呢!
这一折腾,到夏老爷家去买油的人,忽然就少了很多,一年下来,夏老爷家积压了不少货。
这还不算倒霉的,年三十的晚上,夏老爷心里头堵,狠劲儿放了一晚上的炮仗,哪想一不小心把油料给点着了,赔了血本,还差点把夏老爷子给活活憋死。此后,海爷再也没把剩掉的东西放在外面了,老街的老少爷儿们一时间少了闲聊的话题,没了乐趣,又纷纷把矛头对准了夏老爷,心里头不知骂了他多少遍。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主要讲老少爷儿们喜欢看别人家的泔水桶、垃圾篓,由此来看这些人家的家底,并引出下面关于海爷家扔垃圾的故事。
B.海爷家的下人在扔垃圾的时候,“脸都跟小公鸡屁股似的,直往天上戳”,此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海爷家的下人暴殄天物。
C.文章运用了多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海爷与自己儿子人生观念、为人处世态度的对比;海爷为人仁善与夏老爷唯利是图、狡诈虚伪的对比。
D.本文的主题非常鲜明,通过对海家、夏家故事的叙述告诉人们: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令人担忧,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
【小题2】文章为什么要写“知府亲手画了一幅《松鹤图》送来”这一情节?
【小题3】夏老爷这一形象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剃刀侠
木桦
清朝嘉庆年间,北京正阳门(俗称前门)外,已是相当繁华的集贸市场。几十丈高的城门楼子,威严如皇帝老子,注视着熙来攘往的人流。
这天,朗日晴空,集市正值繁华热闹时间。
一匹枣红大马,上骑一员佩刀武官,后跟几个步行兵卒,像一股浪头把人流冲得七零八落。
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
这位蓝翎爷果然在一处最繁华的地方下马了。
小兵卒赶快接过马缰跟在后头,那蓝翎爷就摇着马鞭四处转悠。他盯上几个剃头挑子,就踅过来,在一个空位前站住。
显然这小子是要剃头或刮脸修胡子。当然一概是白活儿。
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赶紧躬身让位。那蓝翎爷也不搭话,将马鞭丢在地上,一屁股坐在空木椅上。
谁知那木椅早已破朽,加之这蓝翎爷体肥身重,木椅“咔嚓”一声就散了架。这家伙一个四仰八叉摔在地上。
这还了得!蓝翎爷火从天降,怒从胆生,抓起地上的马鞭,劈头盖脑就向小师傅猛抽起来,直抽得小师傅满脸淌血,爹一声妈一声叫着,他才给两个小卒扶到另一个剃头挑儿前。
那挑子一头火正旺,铜盆里的净水正冒热气。
挑儿前一个年过半百的瘦老头儿正在刀荡子上“哧哧”荡刀。
小卒就把蓝翎爷扶到木椅上坐好,催促老师傅抓紧干活儿。
到底是老马识途。瘦老头儿就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给蓝翎爷盘起辫子剃起来。那半寸宽极好钢口的红木短把儿剃刀,被荡得吹毛立断,直把蓝翎爷辫子周边刮得油光锃亮,苍蝇落上都得打滑。
蓝翎爷给刮得懒洋洋,就有睡意,就有小卒子过来用背托着头。老人就把刀板儿在睡脸上游动。
那剃刀在阳光下熠熠闪亮,那蓝翎爷就“呼噜呼噜”睡。
脸刮完,瘦老头儿就拿白毛巾去挑子一头热铜盆里蘸个热毛巾,用手边试凉热边把毛巾蒙到蓝翎爷脸上。这是最后一道工序。热巾上脸,蓝翎爷就醒了。按规矩老师傅掀起毛巾盖住眼睛,轻松地在下巴和脖子处又找几刀,这才把热毛巾在胖脸上一擦,撤掉脖子上围的大毛巾,把蓝翎爷头一扶,小卒子就顺势把蓝翎爷扶起来。
瘦老头儿必恭必敬把手一张,说,爷您走好!那蓝翎爷就给小卒向枣红马扶去。
几个小卒把蓝翎爷扶上马。一个小卒问:爷,咱还去哪儿?
蓝翎爷不出声,小卒子就再问。还是不出声。
另一个小卒子就惊恐地说,别问了,你看咱爷脖子咋出血了?几个人就惊惧去扶蓝翎爷。哪来得及,人从马上跌下来,头咕噜咕噜滚落一边,腔子里血杀猪般喷射出来。
集市人就窃窃私语围观。
是剃刀侠……
人群里一句话提醒小卒子们,就都抽刀去奔那老剃头匠。
哪里还寻得人影。有人说,见了,从城门楼子顶尖儿,跳上大栅巷子房上,走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小说通过讲述剃刀侠在不知不觉中杀死了蓝翎爷的故事,表现了剃刀侠高超的武艺,以及表达了对我国民间奇人的敬佩之情。
A.小说开头描写了繁华热闹的环境,是为了渲染气氛,为人物出场做铺垫,烘托人物形象,突出剃刀侠艺高人胆大。
B.“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说明门楼下老摊贩曾被这些蓝翎侍卫欺负。
C.小说只对剃刀侠经行了侧面描写,一个久在江湖,武艺高强的侠客形象就跃然纸上。
D.小说没有直接写蓝翎爷与剃刀侠相遇,而是先由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过渡进而来到剃刀侠身边,由剃刀侠给他剃头,引出剃刀侠的打抱不平,这样设计情节更真实、耐读。
【小题2】小说情节多处暗示了蓝翎爷之死,请简要分析。哪些情节暗示了蓝翎爷之死,请举例:(6分)
【小题3】小说中蓝翎爷和剃刀侠的形象形成多方面的鲜明对照,请分条概括。(6分)
【小题4】小说写了剃刀侠杀蓝翎爷的故事,请探究其深刻意蕴。(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