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建超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清风娃回来看看吧!基德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基德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
“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基德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基德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谁都知道,基德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这个穷乡僻壤的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基德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基德老汉一句“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肥了。基德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肥用了,闲话也有了。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基德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
基德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
村里人就问,你娃清风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基德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基德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做啥?基德老汉也答不上来。
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来做啥?基德老汉说,城里,咱乡下人住不来。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悠得人头晕。地上铺着实木块,油光光的直想打跟头。进屋还要换鞋。七老八十的人喽,娃媳妇还逼着喝酸奶。
年轻人逗趣地说:吹牛吧,你娃清风要是个大官,肯 定也坐那铁壳子车。叫你娃开铁壳子车送你回来。
基德老汉再进城还真是坐着铁壳子小车回村的。
基德老汉说,在城里两天就待腻了,对清风娃说俺要回村呢。娃说去打火车票,俺说火车坐着头老晕。娃说那就打汽车票。俺说汽车开不到村里。爹老了,腿脚不利索了呢。你就用你成天坐的那种小车把俺送回去,村里人都惦记着呐。娃没说二话,打个电话就要来车。瞧瞧,排场不?红颜色,娃说吉利。基德老汉脸上堆满了欣慰。
一青年围着车转了一圈,认出了车上印的字,老爹,你坐的是出租车,要花大价钱雇呢。基德老汉说,俺一个子儿也没掏。
那是你娃给掏的呗。问问师傅从省城到咱村得多少钱。
开车师傅伸出手指头比画了个八字。
恁贵,八十块钱?基德老汉瞪圆了眼睛。
八十块钱?哈哈,八十块钱只能摸摸,给了八百我还不愿跑呢,回去得赶夜路呢。
基德老汉张大了嘴巴,像一下子矮了许多,见到大人小孩都低着头,从此不再说娃在省城做大官的话了。
村里遇上了干旱,地里的庄稼都蔫了。村主任急得满嘴起泡。村主任来找基德老汉,老爹,你娃不管当啥官,能不能找找人帮咱村里打几眼井啊?
主任交代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基德老汉就进城找清风娃,没待两天就回来了。村主任问,打井的人来了没有?
基德老汉说,清风娃说了,这旱是全省旱,要那啥,统筹解决。村主任说,屁,等到统筹咱全村人都喝西北风了。基德老汉从布袋子里拿出一摞子钱,娃说了,让咱自己先打井干着。这是娃自己的五万块钱。你干不干?
干,全村人砸锅卖铁也得打井抗旱。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迷糊中的基德老汉嘴里念叨着:“井……水……”
基德老汉去了。清风娃从省里回了村。第二天村里来了一排溜大车小车,有省里、市里、县上的。村里人这才相信基德老汉的娃真是在省里当大官呢,管着全省人的吃喝拉撒。清风娃挨家挨户感谢乡亲对老爹的照顾,然后带着媳妇女儿在基德老汉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
基德老汉的坟前摆放着几个大碗,碗里盛的是刚刚从机井里打出来的清凉凉的水。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村里人来看望病得不轻的基德老汉,并向老汉提出叫清风娃回来看看,因为大家看到基德老汉的病很严重了。
B.“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话惹恼了村委主任,是因为他怪清风娃没有给乡亲们解决平价的化肥问题。
C.基德老汉每次在城里清风娃家住的时间都不长,主要原因就是基德老汉的生活习惯和城里人的生活不同。
D.基德老汉之所以坐小汽车回来,是因为大家不相信他说的“儿子在城里做大官”的话,想以此来证明他没有吹牛,当然还有虚荣心的原因。
E.村民们从来没有人相信过基德老汉的话,是清风娃回来给父亲办丧事时才知道基德老 汉平时所说的话并没撒谎。
【小题2】基德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和分析其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其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为什么要以“清”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21 05:15: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惊心的照相
何葆国
老霍在刑警大队搞了二十个年的摄影,专门给尸体和罪犯拍照。在他办公室的一只大立柜里一叠一叠都是这些照片,让人看了心惊肉跳。
老霍的照片常常印在“认尸启事”和“通缉令”上面,漫不经心看一眼倒没什么,假如认真看的话,一定会触目惊心,好像有一股寒气从脚底升起。许多同事都有这样的感觉:他们看现场或者面对罪犯都很平静,倒是看老霍的照片,反而有一种莫名的震惊。
老霍二十年来除了给尸体、罪犯拍照,极少用相机,远的不说,近的仅有三次,而这,绝对就是最后的三次。
这天下班了,办公室里只剩下老霍和同事白副。白副看见老霍桌上的相机,忽然心血来潮,说:“老霍,给我咔嚓一张。”
老霍很为难,说:“我从来拍的都是尸体和罪犯……”“没事,你随便拍一张就是了!”白副坚持要拍,老霍只好给他拍了一张。
照片洗出来之后,老霍吓了一跳,他拍的白副活像一个死人!
老霍没有把照片给白副,好在白副也忘了。没多久,白副在执行任务时发生车祸身亡,他死的样子……老霍一连做了许多天恶梦。
又有一天,老霍背着相机从现场回来,他走上办公楼,看见黄政委正站在走廊上眺望远方。黄政委是老霍的老上级,他平时待下属总是和和气气的,一点没有架子,老霍便上前尊敬地叫了他一声。
黄政委见是老霍,笑道:“老霍,辛苦啦!你这海鸥机用了十几年了吧?”
老霍说:“今年满二十年了。”
黄政委说:“你提个申请,局里议一议,给你换个现代化的!”
老霍用“海鸥”用得顺手,也用出了感情,从没想过换机子,但是对黄政委的好意还是很感激,便连声道谢。
两人聊了几句,黄政委说:“给我来一张吧。”他立即摆出拍照的姿势,脸带微笑,和蔼可亲。老霍犹豫不决,黄政委笑道:“快啊,不要浪费我的表情啦!”老霍迅速调好焦距,按下了快门。
几天后,黄政委的照片和十几张罪犯的照片一起洗了出来。老霍凝神一看,顿时一阵心慌意乱,他觉得黄政委的表情……他不敢往下细想。
一个星期后,黄政委因受贿罪被捕,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很惊讶,只有老霍表情平淡,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这一阵子,城北的干部新村接连发生三起盗窃案。罪犯很狡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大家跑了几天,还守了两个晚上,连个影子也没碰到。
那天,老霍独自到新村查访,回来路上,腰间的BP机响了,原来是儿子在呼,说是母亲突然昏厥在地。老霍知道老伴心脏病复发,没来得及回局里,直奔家去。回到家里,老伴因为吃了救心丹,已经好了许多。老霍问她要不要上医院,她说不要,老霍于是便松了口气。儿子看见老霍背着相机,说:“爸,给我照一张证件照吧,我们厂里填表要用照片。”老霍说:“到照相馆去照。你早几天怎么不照?”“我忙嘛,忘了。”
经不住儿子好说歹说,老霍想到晚上该把胶卷拿出来冲洗,里边还有一张底片,便勉强答应给儿子拍了一张。
晚上,老霍在局里的暗房中冲洗,当他看到儿子的照片时,心里蓦地一惊,那眼睛的深处,透露出一股难以掩藏的邪气!难道……老霍一夜没睡。
第二天,等儿子上班以后,他走进了儿子的房间搜寻,撬开了锁着的一个抽屉,除了老虎钳、凿子几件工具外,还有几扎外币和一包黄金首饰。老霍只觉得眼前一阵昏暗,几乎要跌倒……他踉踉跄跄地离开了家,坐出租到局里,敲响了局长办公室的门……
第二天,儿子被传讯,经侦查,他果然是新村撬窃案的罪犯之一。儿子被逮捕,老伴因受了刺激,心脏病突发而死去,老霍便成了孤身一人。
(有删节)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只要是认真看老霍照片的人一定会感觉触目惊心。原因是老霍抓住了拍摄对象瞬间的真实,并把它完全准确的表现出来。
B.老霍不愿意给白副拍照,是因为他觉得自己长期给死尸和罪犯拍照,会给白副带来厄运。结果证明老霍的预感是对的。
C.老霍给白副拍的照片像个死人,这一细节有超现实的色彩,其作用在于表现老霍摄影技术的出神入化,为下文做铺垫。
D.从照片发现儿子有作案嫌疑,老霍撬开了儿子的抽屉,发现了作案工具,并果断报案。这表现了他大义灭亲,但撬锁行为的违法性也有损于人物形象。
E. 儿子入狱,老伴突发心脏病去世,老霍孤苦伶仃。这一结局表现了一个正直的人在现实中的困境,使得这一形象更丰满更典型。
【小题2】老霍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主题,并分别说明这些主题是从哪些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请吃饭
这个周末,周小五请了三个人吃饭。三个人中,有两位是他的上司,还有一位是相处多年的朋友,对他都很重要。周小五提前一天就跟他们打了电话,每个人都说没问题。于是,周小五在酒店订好包厢,早早地赶到了。
服务生介绍说,酒店有一种火锅套餐,分180元、380元和680元三个挡次,周小五不假思索,挑了 680元这一档。请这几个人吃饭,最重要的是面子。
周小五在新城区上班,父母还住在老城区,尽管离家并不远,但他很少回家,因为有做不完的事。就是到了周末,也得学习韩语、电脑和国际贸易,还要打各种各样的电话、请别人吃饭或者被别人请……靠着这样一点一点的努力,他的事业慢慢发展起来了。
又过了一会儿,请的人一个也没到,周小五就给其中一位上司打电话,问他现在走到哪里了。上司在电话里先是一愣,接着一副恍然大悟的口气,说:“真不巧,刚才一个重要客户要我去一趟,事关重大,不能来了……’’
周小五说:“没关系,您忙您的。”他说完,把服务生喊过来,说:“请把套餐换成380元钱那一档的,有一位朋友不能来……”
这时,电话来了,是另一位上司打来的,说突然出了点事,得留在家里处理,不能来了……
周小五忍不住自己的失望,问:‘‘必须您处理吗?”
上司说:“是的……这样吧,明天或者下个周末,我请你。”
话说到这个份上,对小五也只好认了。他又一次喊来服务生,尴尬地问:“能不能换成180元钱那一档的?”
服务生有些不乐意了,周小五连忙赔着笑脸,解释说,又有一位朋友不能来了,不想浪费。
只剩那位相处多年的好朋友了,对小五想,这么要好的哥们,到门口吃个大排档,60块钱就能让两个人吃得乐呵呵的,这顿饭请得有些多余了,但已经到了这个时候,朋友肯定快到了,于是他就让服务生赶紧上菜。
菜很快上齐,桌子上的煮锅开始沸腾。服务生指着几盘生肉和生菜,问:“现在下锅吗?”
周小五点点头,服务生就将几盘菜倒进了煮锅。
想不到的是,这时候朋友也打来电话,说他身体很不舒服,得去医院挂盐水,实在对不起,改日一定摆酒谢罪。
周小五好一阵沮丧,沮丧过后又为难了:这满满一桌菜他一个人怎么吃呢?打包?他宿舍里连个热饭的炉子都没有,再说,好多菜已经下锅,根本不能打包。
这时,电话又一次响了起来,这次是父亲打来的,问周小五:“今天是周末,你回家吗?”
周小五说:“忙,不回了。”
父亲说:“你空了就回来看看吧,已经一个多月没回家了,你妈老是念叨你。”
周小五嚷嘆笑了几声,说:“真的有点忙。”
父亲又问:‘‘你现在在哪里?”
周小五说:“在酒店……哦,对了,你和妈吃过饭没有?要是没吃,你们就过来一起和我吃吧,我在这里等你们。”
父亲在电话那头愣怔了一会,然后问周小五:“你刚才说让我们和你一起吃饭?”
“是啊是啊,我请你和妈来吃饭。”
放下电话,周V五想起自己请过无数人吃了数不清的饭,却唯独没有请父母吃过一顿饭!
父母一会儿二夫就赶了过来,看来是叫了出租车。他们脸上全是笑容,丝毫没多想儿子为什么突然请他们出来吃饭,一家人第一次在家以外的地方一起吃饭,吃一份最低档次的套餐。
周小五分别敬了父亲和母亲一杯酒.他将滴一饮而尽的时候.心里突然涌出想哭的冲动。
吃完饭,周小五和父母一起回了家,在家里住了一个晚上……
星期一一上班,一位同住一个小区的同事就跑过来告诉周小五:“昨天你爸妈在小区里逢人便讲,说你请他们在大酒店里吃了一顿高档饭,还说你给他们敬了酒,祝他们身体健康……’’
周小五一下子泪流满面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离家并不远,但他很少回家,因为有做不完的車”是小说中隐约的叙亊背景,也是很多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表现出作者对周小五的深深理解。
B.小说写周小五的一位上司“电话里先是一愣,接着一副恍然大悟的口气”,这一细节说明他的上司没有把周小五请吃饭一事放在心上。
C.父母“赴宴”前后的描写,传达出父母对儿子的关爱和儿子只要付出一点父母就倍感骄傲的满足感,运用对比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
D.小说语言平实,但故事性强,层层铺垫,环环相扣,小中见大,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
【小题2】文中划线处周小五的两次“哭”所包含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请吃饭”为题,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流浪女

〔英〕A·S·拜厄特

“到时,”斯库珀夫人欢快地说,“公司会派车来接我们去逛‘好运大卖场’。我觉得,那可真是阿拉丁的宝窟啊!在那里,我们可以找到要送给每个人的礼物,还可以放纵自己的购物欲。而且,安全没有一点问题,所有的进出口都在监控之下。觉得难受吗?非常时期这也是必要的。”

夫人们挤进了车里。达芙妮坐在司机的身旁。这辆英国名牌德姆拉轿车静静地在拥挤的大街上穿行,防弹玻璃阻断了这个东方城市的气息。一入卖场,大家便急匆匆拥了进去。“好比一群母鸡东奔西忙,咯咯地叫着。”达芙妮有些恶毒地想道,因为她稍一迟缓,便落单了。

她同司机对了一下时间,独自走进卖场。她穿行在手持机枪但睡眼迷离的士兵和佩带手枪与警棍的警察中间。再往前去,沿着卖场的墙根聚着一伙儿手拿袋子或瓶子的流浪汉,围拢在燃烧着牛粪或木块的微火旁取暖。他们和警察之间有一条清理得非常整洁的界限,界内是禁区,不得越过。

达芙妮不清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购物。她看看手表,不知在会合前如何打发这两个小时。

她被一些丝质的靠垫和台布吸引了。她快步走过来,翻看着一叠叠的织物:菊花、桃花、仙鹤、蓝鸟、山峰,各种图案,一应俱全。她挑了一块四边绣着金鱼的台布,红色、金色还有铜色凑在一起,显得别具一格。她看了看购物的袋子,发现相机不见了。她敢肯定出发时是把相机放进去的。在另外一层楼,她买了一枚玉石彩蛋,一把描漆的筷子,还为读中学的女儿买了一副白面小丑的脸谱。看到这层摆放着许多更别致、刺绣更精美的金鱼图案织品,她有些懊恼。她按照路标上的指示,一路小跑着寻找咖啡店,却没有找到在什么地方。她倒是找到了女洗手间,发现隔间小得几乎挤不进去。在那里她补了补妆,镜子里的她大汗淋漓,邋邋遢遢的。唇上的口红已经化在皮肤上。发卡也从头发上戳了出来,鼻子和眼帘上也因汗渍而发光。她看看表,心想要赶快找到回去的路,时间已经不可思议地飞逝过去了。

路标不断标出“出口”的方向,它会将人带到“紧急出口”样的楼梯或电梯口,又让人折回到相同的一排排货架前。“这个卖场存心不让人出来,”她想道。她紧攥着包,一路小跑,在水泥楼梯上上下下。一只鞋跟从鞋上脱落下来。过了一会儿,她把两只鞋跟都取下来,装进包中,一瘸一拐地走着,大汗淋漓,气喘吁吁。集合的时间早过去了。她想给旅馆打个电话,将手提包打开一看,发现钱包和信用卡都神秘地失踪了。

她站在卖场里,一遍又一遍地翻检手提包。过了好一会,她才明白,东西全丢了。她开始在卖场里奔跑,结果袜子扯开了一个大洞,从脚面一直裂到了小腿,皱巴巴的,像脱落的皮肤。她看了看表,收拾行李和“美味的午餐”时间均已错过,已到了该去机场的时候。她内急得很,膀胱都要憋崩了,但她不能停下来,她必须到底层去,因为出口在那里。

这么上下折腾着,她才明白,这卖场简直是上天入地、铺面相同的魔窟:玉器、金饰、银饰、漆具、丝织品、手表、服装、盆景、面具、木偶,让人进去便出不来。飞机该起飞了。她下意识地看了看表——那分针曾经旋转得如风暴,让她心惊肉跳。可是,现在,腕上只剩下印在粉色皮肤上的印记,带着汗渍熠熠发光。她的表也丢了!她含含糊糊地咕哝了一声,开始试着尖叫。卖场里,人们对此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戴着随身听的顾客像聋子一样,而没戴的闲逛的人要么出于对外国人的畏惧,要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也装聋作哑。

她不停地在沉沉的却是熙熙攘攘的寂静中尖叫。不管怎么说,尖叫还是起到了作用。一位身穿咖啡色大衣的男子将头戴钢盔、手持枪和警棍、全副武装的警察带到了达芙妮面前。

“请帮帮我,”达芙妮说,“我是英国人。我遭到了抢劫,我必须回家。”

“请出示证件!”

她拉开手提包中的内兜。她的护照也没有了。“被偷了,所有的东西都被偷了。”她说。

“像你这样的人是不允许进来的。”警察说。

她从警察的眼神中看到了自己的形象:一个流浪女,肮脏、邋遢、衣冠不整,口袋里装的都是别人买的东西,活像只败兴的母鸡。

她明白自己要在外面和那些流浪汉们坐在一起,对面是那个界限分明的“禁区”。

(选自《译林》2008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简析第一节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阅读全文,概括达芙妮走不出大卖场的原因。
【小题3】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她紧攥着包,一路小跑,在水泥楼梯上上下下。一只鞋跟从鞋上脱落下来。过了一会儿,她把两只鞋跟都取下来,装进包中,一瘸一拐地走着,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小题4】有人建议把标题“流浪女”改为“好运大卖场”,你认为哪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父 亲
父亲决定去一趟深圳。
父亲两个月前就想去深圳了。父亲很早就听说深圳是个美丽的城市,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到深圳去走一走看一看,因为他觉得那个城市再好,也只能是别人的城市,他只要种好他的两亩地,他这一生就算是平稳了,也无憾了。
然而命运就是捉弄人,父亲晚年平静的生活被一个意外打破了,确切地说那是他人生里的一个大悲痛——父亲的大儿子,我哥,他因病去世了。
大哥是在深圳去世的。大哥最后没能看一眼含辛茹苦养育他的父亲,也没能看到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就匆匆走了。这个噩耗从深圳传来,我们一家人都无法接受。父亲听了走回他的房间,沉默了整整一个晚上才出来。
大哥去深圳打工已经十多年了。每年大哥都要回来一趟,看看老父亲,每次大哥回来,都带上大包小包的东西,说是给父亲补补身子。父亲对那些东西没有兴趣,每次都告诉大哥,下次回来,不要再带那些东西了,只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饭,他就高兴。但大哥每次回来,还是少不了孝敬父亲的礼物。
大哥今年春节回来的时候,还是带回很多的东西,有健身的酒,有补体的人参,有暖和的衣服。父亲也没有多看,他盯着大哥看了一会,说:工作不要那么拼命,干不下去就回来,家里还有两亩薄田呢。从父亲的话里,我发现大哥比去年消瘦了,估计在那里干得太累了吧。大哥只是笑笑,说:没事儿。
想不到半年之后,大哥就走了。
大哥是被癌症夺去生命的。大哥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对于大哥的不幸,有人说大哥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职业病,甚至有人说是死于安全事故。对于这样的猜测,我也产生了怀疑,怀疑大哥的死是不是真的跟他的工作有关。后来了解到的事情,使我的怀疑更加加深了。
听说大哥在住院期间,他所在的公司给了他一笔医疗费,公司又发动员工捐款。可再多的钱也无法挽回大哥的生命了,大哥住进医院没多久就不治了——原因是大哥的病发现的时候已经是到了晚期的后期了。
那时候父亲是想亲自到深圳去处理大哥的后事的,但考虑到父亲内心的悲痛和他的身体状况,在我们的一再阻止下,父亲才没有去深圳。
两个月后,父亲决定要南下了。任我们一再劝说,父亲就是一个死理,非要到深圳去不可。父亲说,不那样他的一生都会不平静的。我们无法说服父亲,也不知道父亲去那里到底为了什么。
我和父亲登上了南下的客车。父亲也看似平静,但我的心里却是波涛滚滚。面对失去儿子的城市,面对太多猜不透的死因,刚强的父亲会做出些什么呢?我无法预测。
一如我所预料的,在大哥工作的那间公司,我们没有顺利地见到经理。直到第二天的下午,我们才见着经理。经理对两个月前他公司失去的那名员工还隐隐有些印象。
经理安慰了父亲一番,然后就把他的秘书叫了来。
经理让他的秘书到财务那里支两千块钱给我父亲。父亲听了,站了起来,摆了摆他那双有点干枯的手,说:经理,我来深圳不是向你要钱的。
经理看着我父亲,一时不知说什么。
这时,父亲从贴身的衣袋里掏出了一个红色塑料袋子,慢慢地解开。那是一沓崭新的票子。看着父亲的举动,我惊呆了。经理也愣愣地看着我的父亲。
父亲上前几步,把那沓票子递给经理:这是你们工人给我孩子治病捐的款子,现在用不着了,请你转给他们,并转达一个父亲对他们深深的谢意。
父亲说完,向经理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看著父亲深深弯下的脊梁,我的心一颤,眼里饱含着泪水。
我们走吧。父亲拉着我的手,说。从他那平静的声音里,我知道,现在的父亲心里一定是很平稳的,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小题1】父亲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2】这篇小说在开头和结尾处布局有独到之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