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文后各题。
精确先生
毫无疑问,精确先生是个聪明人,一个脑力劳动者。
然而,聪明的脑力劳动者精确先生却遇到了几乎毁灭性打击——妻子“最高分”提出离婚。
最高分的名字有个典故。想当初精确先生不乏异性追求者,他那英俊的面孔,魁梧的身材,配上十分精确的大脑,加上令人羡慕的工作,颇受女子的青睐。因此在择偶时精确先生颇为精确地计算女方的一系列指数:相貌、身材、性格、品行、才艺、家庭状况及社会关系甚至祖宗三代有无遗传病等等,精确先生深知择偶是人生大事,重中之重,经过详细列表,电脑精确计算,最终选中了最高分。
面临婚变,精确先生陷入了深深地苦恼。他认为自己在婚后毫无过失。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的精确生活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首先,在人类的百年大计繁衍后代方面,精确先生堪称“计划”生育的典范。他精确地计划了最佳生育时间,实施了最精确的孕产妇膳食营养计划、胎教以及围产期保健,终于,按计划生出了一个称心如意的精确小子。对儿子的养育又是经过精确计划的,从科学喂养,到婴幼儿早期教育,无一不是按最佳方案执行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年后,儿子长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精确小子。
其次,在经营婚姻生活方面,精确先生也是远近闻名的模范丈夫。他对最高分的疼爱呵护,是有目共睹的。最高分的同事都知道,只要逢雨天,如果最高分忘带伞,到下班时间精确先生一准儿站在最高分单位门口,给她送伞。最高分每次旅游都是精确先生准备东西,从洗漱用具到手纸,从小手电到针线包。无论出去时间长短,只要有空,精确先生一概到车站接送。
所以精确先生百思不得其解,最高分为什么要离婚?经多次逼问,最高分才回答,因为你太精确了,精确得我受不了!
精确先生苦思冥想,他们之间还是有分歧的。比如说买东西,精确先生不是货比三家,而是货比十家,哪怕跑断腿也要找到最便宜最合适的才买。最高分却是个急性子,一到商店,往往是抓住东西就买。还有,精确先生不但严于律己,更严于待人。精确小子的成绩如果不在班上前三名,精确先生便如坐针毡,搞得家里气氛十分紧张。最高分却认为孩子只要尽力就行了,何必苦苦相逼。为此,两人常有口角。再有,精确先生独揽家里的经济大权,每月只给最高分一百元的自由资金,最高分买化妆品买时装,只能伸手向精确先生要钱,时间久了,最高分自然不痛快,夫妻关系时而进入冷战状态。
精确先生极力挽回局面,他苦口相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甚至忍疼割爱,不惜交出经济大权,但最高分去意已决,他只好同意离婚,条件是精确小子留下,最高分净身出户。
精确先生没想到,精确小子的学习成绩从母亲走后一落千丈,精确先生常被老师叫去受训。无论他怎样苦心开导,用心辅导,儿子的考试成绩总是在全班后十名中徘徊。更严重的是,精确小子的精神似乎出了问题,不愿与人交往,包括与精确先生,父子之间几乎无话可谈。到医院看病,精确小子被诊断为轻度的自闭症。比起精神状况,儿子的学习就不那么重要了,于是精确先生整日奔波在全市的各大医院之间。
此时却传来了最高分结婚的消息。精确先生简直快崩溃了,最高分居然与马小哈结婚。马小哈是精确先生和最高分的同学,也是精确先生最瞧不上的人。马小哈其实是个马大哈,整天嘻嘻哈哈,大大咧咧的,做起事来毫无章法,且身材矮小,相貌平平,职业也就是一般的蓝领。
精确先生承受不了接连二三的打击,他病倒了,而且是大病,晚期胃癌。医生尽了最大努力,还是无法留住他的生命。临终,最高分来看他,精确先生的唯一遗愿就是要精确小子健康成长。精确先生又追问最高分为什么嫁给马小哈,大有鲜花插在牛粪上的意思,最高分只说了两个字:幽默。
精确先生带着深深地遗憾走了,他至死都不明白,他凭什么输给马小哈?
奇怪的是,精确小子跟了最高分和马小哈,不到半年,自闭症竟然好了,学习成绩也上去了。马小哈与精确小子情同亲生父子,更像是好朋友,几乎无话不谈,学校里发生什么事,精确小子总是先对马小哈讲,说到开心处,两人笑得前仰后合,最高分酸酸地说,这孩子,对我这个亲妈倒生分了!马小哈大笑,亲爱的,别吃醋了,咱改喝酱油吧!
(摘自新浪博客)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精确先生”很烦恼,郁闷,直至最后崩溃,原因是“最高分”态度坚决地提出离婚并与他最瞧不上眼的人结婚,还有“精确小子”成绩大幅下滑且百般努力都不见好转。
B.“精确先生”是个模范丈夫,对妻子呵护关心备至,对家庭尽责,即便如此,“最高分”依然提出离婚,说明她是个不懂生活、不知珍惜的女人。
C.小说主要采用了行动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描写手法,描述了“精确先生”严谨而奋斗的一生,他的悲剧命运让人同情惋惜。
D.小说描写马小哈这一人物形象,与“精确先生”构成鲜明对比,丰富了小说内容,进一步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E.小说语言优美典雅、简洁流畅又幽默风趣,诙谐中带着几分讽刺,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又心头隐隐作痛,陷入深思。
【小题2】结合小说内容简析“精确先生”人物形象。
【小题3】从小说内容角度,简要分析概括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精确先生”的。
【小题4】从“精确先生”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23 06:16: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捕鱼记
相裕亭
海潮退去的时候,盐河上游的滩涂里,裸露出一大片紫莹莹的海藻和一汪汪明晃晃的水塘、河汊子。那些水塘和小河汊子,有的沟沟河河地紧密相连,有的孤孤单单地自成一体。随潮水涌来的鱼虾,在海潮退去时慌不择路,被困在那些自成一体的水塘或尚在流淌的小河汊子里,觅食的海鸟和盐河两岸的渔民,便会选在这个时候前来捕捉。
“想吃鱼虾了,你就到这里来!”这是盐河边的老渔民阿旺,叮嘱他外甥的话。
那时间,阿旺的外甥大学毕业,刚在城里安下小家,星期天、节假日,常带着城里的媳妇到老舅这边来,观赏海边的风景,吃老舅捕捉的新鲜的鱼虾,临走时,老舅还要打个海鲜包带上。挺美好的一段时光!
后来,阿旺的外甥做了官,他们小夫妻在城里有了孩子,生活的内容日趋丰富了,来老舅这边的次数就少了。他们总是叫阿旺去城里,可八十多岁的阿旺总是说农村很好,仍然忙个不停。后来,他们偶尔到老舅这边来时,村里的干部还有乡里的领导喊他去坐大饭店。阿旺沾了外甥的光,也跟着去了几回。但他感觉外甥太忙了,吃顿饭的工夫,好几拨人给他打电话,他有些忧心忡忡,他想这样下去肯定不得了。
这一天,外甥又像从前那样来了,可神情暗淡。阿旺没说什么,还像从前那样,带着外甥去盐河口捕捉鱼虾。
那是个后秋的小雨天,阿旺选准一处小河汊儿,指着河面上泛起的水花,告诉外甥:“看到了吧,那里有一条鱼,看水花,个头还不小。”
外甥没吱声,阿旺也没再说啥。阿旺让外甥守在原处不要动,他一个人提着网,跑到小河汊的下游,一连下了七道挂丝网,想把那条鱼捉住。阿旺又在河堤上掰下两根长长的树枝,递一根给外甥,他自己也拿一根。俩人一同来到小河上游,分别站在小河两岸,不停地用树枝拍打水面,以便让鱼往下游跑。
快到渔网跟前了,仍没见网上有动静,阿旺的外甥要偃旗息鼓,阿旺却高声喊叫:“快,使劲拍呀!”阿旺告诉外甥,越到渔网跟前,越要使劲儿拍打水面,鱼儿才能撞网。
果然,俩人拍打到渔网跟前时,那条鱼露面了。
但是,那条鱼并没有触到网上,而是一个鱼儿打挺,又一个鱼儿打挺……就像跨栏运动员完成百米跨栏似的,连续跳过了阿旺布下的七道挂丝网,眨眼间逃之夭夭。
那一刻,阿旺的外甥只感到惋惜,但他不知所措。阿旺却从中看出门道,他默不作声地下到河里,重新调整了网距。
调整后的网距,前后挨得很近,恰好可以让那条大鱼跳起来,再落下时触到后面的网上。阿旺信心满满地招呼外甥:“走,咱们还像刚才那样,从下游往上游赶。”
可这一回,不管他们怎样拍打水面,那条鱼就是不露面了。
外甥怅然若失,说:“鱼跑了!”
阿旺说:“它没有跑远。”言下之意,那家伙,就藏在水下某个地方。阿旺围着河边转了转,忽而,盯上河中的一丛芦柴棵子,阿旺告诉外甥,那鱼,十有八九藏在那草丛里。
阿旺拿来事先备好的手撒网,他让外甥在河对面扔石块,他在河这边撒渔网,两人一气呵成后,果真把那条大鱼扣在网里了。
可大鱼撞网后,阿旺却迅速松开了手中的网纲。外甥不解,他认为老舅没有看见网中的鱼,他在小河对面大声呼喊:“扣着啦,扣着啦!”他想让老舅赶快收网。老舅却蹲在河边慢慢地摸出烟袋,直到那条大鱼在网中撞得没了力气,泛起了大白萝卜一样的白肚皮,阿旺这才慢慢地收拾它。
阿旺看着那条被拖上岸的大海鲢,跟外甥说:“今儿,你有口福了!”
外甥先是沉默不语,随后,磨磨叽叽地冒出一句:“这是个不祥的预兆!”
阿旺问外甥:“逮条鱼,怎么还是不祥的预兆呢?”
外甥如实告诉老舅,说他在城里“犯事”了,本想到老舅这边躲一躲,可当他看到那条大鱼,逃过一劫又一劫,最终,还是难逃被捉住的下场时,他想回去自首了。
其实当天,阿旺从外甥进门的那一刻,就感觉气氛不对,他似乎意识到外甥摊上事了,他甚至想到昔日里前呼后拥的外甥,也要像电视上那些贪官一样,被关进“局子”。于是就想带着外甥去盐河边捕捉鱼虾。
回头,外甥与阿旺道别时,阿旺还像往常那样叮嘱外甥:“啥时候想吃鱼虾了,你就到老舅这边来!”
这一次,外甥没有回话。但,阿旺看到外甥转身离去的一刹那,外甥两眼盈满了泪花。
(选自2016年第3期《百花园》)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阿旺外甥做了官后,生活的内容日趋丰富了,来老舅这边的次数就少了,这说明他很忙,同时对阿旺无感情。
B.小说结尾写阿旺外甥回去自首,阿旺还像往常那样叮嘱外甥,这与阿旺外甥对阿旺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
C.小说通过叙写阿旺和其外甥捕鱼而大鱼最后落入渔网的故事,揭示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寓意。
D.小说人物只有阿旺和其外甥,但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刻画阿旺时主要综合运用了外貌、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
【小题2】文中多处运用了伏笔,请在文中找出四处简要分析。
【小题3】试探究小说中阿旺外甥在其人生经历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同类题2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三胜努着眼,抖着枪,脸上十分难看。
老头子的黑眼珠更深更小了,像两个香火头,随着面前的枪尖儿转,王三胜忽然觉得不舒服,那俩黑眼珠似乎要把枪尖吸进去!四处已围得风雨不透,大家都觉出老头子确是有威。为躲那对眼睛,王三胜耍了个枪花。老头子的黄胡子一动:“请!”王三胜一扣枪,向前躬步,枪尖奔了老头子的喉头去,枪缨打了一个红旋。老人的身子忽然活展了,将身微偏,让过枪尖,前把一挂,后把撩王三胜的手。拍,拍,两响,王三胜的枪撒了手。场外叫了好。王三胜连脸带胸口全紫了,抄起枪来;一个花子,连枪带人滚了过来,枪尖奔了老人的中部。老头子的眼亮得发着黑光;腿轻轻一屈,下把掩裆,上把打着刚要抽回的枪杆;拍,枪又落在地上。
场外又是一片彩声。王三胜流了汗,不再去拾枪,努着眼,木在那里。老头子扔下家伙,拾起大衫,还是拉拉着腿,可是走得很快了,大衫搭在臂上,他过来拍了王三胜一下:“还得练哪,伙计!”
“别走!”王三胜擦着汗:“你不离,姓王的服了!可有一样,你敢会会沙老师?”
“就是为会他才来的!”老头子的干巴脸上皱起点来,似乎是笑呢。“走?收了吧,晚饭我请!”
王三胜把兵器拢在一处,寄放在变戏法二麻子那里,陪着老头子往庙外走。后面跟着不少人,他把他们骂散了。
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
【小题1】从王三胜和孙老者的比武中,可以看出两人各有怎样的特点?试结合文章分析。
【小题2】请阅读选文的最后一段,将沙子龙复杂心境用词语概括,填写在答题纸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明大爷

苏龙

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这一带丘陵山岭、田间地头郁郁葱葱,弥漫着浓浓刺鼻味道。明大爷很喜欢站在高处欣赏这一片片绿,压根不讨厌扑面而来的这种味道,反而感觉精神亢 奋、神清气爽。这时的明大爷两手叉腰,嘴里含着烟斗吧嗒着,好像是威武的将军在检阅大部队。 这丘陵山岭、田间地头种的是黄烟。用明大爷的话说,咱种的是黄金呢。

别看明大爷话说得轻巧,其实他心里明白:文钱苦路来。用明大爷的话说,养个娃都没有那么累人。明大爷的烟叶不论在质量还是等级纯度上都胜人一筹,因而他的烟叶每斤可卖得二十元左右,其他村民每斤卖得十五元算是不错的了。别人的独门技术都是藏着掖着,明大爷偏不,但凡村民慕名上门讨教,他会毫不吝啬地传授种烟技术。

明大爷还有一个绝活,即便把烟叶切成丝,他都能够凭着眼睛看、鼻子闻、嘴巴抽,判断出烟叶的好中差,说出是在沙地种的还是岭地种的,甚至能在面前摆放的几抓烟丝中认出自家种的烟来,村人无不拜服。

烟贩圏里对明大爷也是满口的赞,因为明大爷对自家生产的烟叶绝不以次充好。某日一烟贩重金定下了他的几个上等好的“烟包",约定过几天来取。明大爷家里人瞒着他拆开“烟包",抽出一些烟叶,换上一些稍差的烟叶。明大爷得知后,暴跳骂人,马上追回烟贩运走的''烟包",当着 烟贩的面把“烟包"拆开,重新换上好烟叶,还多送了几斤权作赔礼道歉。

烟好人实诚,烟贩们自然都抢着要明大爷的“烟包",甚至来年的定金都先放好了。

烟好,烟贩盯上,自然偷儿也盯上。明大爷好两口,今年八月份的一个晚上,村人约他去喝酒,喝得头重脚轻回来,发现养的大黑狂叫不停,回过神来才发觉两包上等"烟包"消失了,明大爷 一下子酒醒趴坐地上,心像被挖去般剧痛,数天心神不定。

村口耸立一株大苦楝树,是村民纳凉聊天的好去处。一天,临近晌午时候,村民陆续收工回 来。大家散坐在大树下“倾大炮"(聊天),自然地掏出旱烟袋,都招呼别人品尝自己的烟。大家都知道明大爷的烟好,都抢着伸着手往他的烟袋抓。明大爷眯着眼睛看着笑着,心里很受用,心理阴影面积一下消减了不少。

这时候,明大爷的眼睛猛地一亮,准备装烟丝的手停住了,他眼睛望去的对面,一个人正在用烟纸卷烟。迎着明大爷犀利的目光,那人的眼睛就躲闪了一下。明大爷心里一下子有数了。他深深呼吸一口气,手撑树根爬起来,走向那人,挨边坐下,轻轻开口:“老弟,尝一下你家的靓烟。”那人脸色就有些刷白,犹豫一下,把烟袋递给了明大爷。明大爷就小心掏出一些,看了看,闻了 闻,赞道:“好烟好烟。"然后塞在烟锅里压实,点火,吧嗒吧嗒地抽起来,眯着眼,很陶醉。两人抽着烟,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都心里有事。抽完几个回合的烟,倾了一会“大炮",大伙儿心满意足地回家吃午饭,留下明大爷和那人。

明大爷很郑重地开口了:“这年头,大家都不容易,你瞧我,儿子女儿起房、孙子孙女读书都得帮衬点,是不?"那人连连点头称是。明大爷又接着说:“就像你,憋住气力供两个小孩读大学,家里两个老的又常年跑医院,唉,的确不容易。”那人嘴里吧嗒着,眼圈转红了。明大爷紧缩两颊猛抽一口,说:“这样,来年我给你留一些好烟苗,挑一块好地给你,嘿嘿,保管你产出好烟卖出好价钱,有了钱,家里少的老的读书看病就不愁啦。”那人嘴巴翕动了一下,舔舔嘴唇刚刚开口:“叔,我……”明大爷按住了他的话头,轻拍那人肩膀说:“啥都别说了,路走对了,不愁发不了财。"

太阳落山时分,像以往那样,明大爷砍肉提酒,一路披着霞光找村人喝酒。月挂苦楝树枝头的时候,他深一只脚浅一只脚回来,到家进门倒床就睡,瞌睡虫袭来,他硬撑眼皮顶着。

夜深人静,月光如洗。

这时围墙外传来一阵脚踝树叶的吱吱声,跟着是噎哆两次重物落地的闷响。醉眼迷离的明大爷就笑了,他贪婪地抽动鼻子簌簌响,他闻到了久违的味道,瞌睡虫再袭来的时候,他枕着这种味道沉沉进入了梦乡。

大黑一整晚很奇怪地没有叫。当然没有叫啦,因为明大爷下午时候早早把它牵到了儿子家 关着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对春暖花开时节丘陵山岭、田间地头的环境描写,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为故 事的展开提供了自然背景。
B.小说注重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那人脸色就有些刷白,犹豫一下”这一细节,形象地突出了 “那人"内心的紧张。
C.小说语言质朴、幽默。“倾大炮”“瞌睡虫”等方言俗语的使用,增强了小说的生活气息,又使语言显得幽默风趣。
D.结尾处写明大爷“闻到了久违的味道”,这既表明烟包失而复得,也暗含着明大爷对“那人” 知错能改的欣慰之情。
【小题2】小说中的明大爷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写明大爷的“绝活”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剃刀侠
木桦
清朝嘉庆年间,北京正阳门(俗称前门)外,已是相当繁华的集贸市场。几十丈高的城门楼子,威严如皇帝老子,注视着熙来攘往的人流。
这天,朗日晴空,集市正值繁华热闹时间。
一匹枣红大马,上骑一员佩刀武官,后跟几个步行兵卒,像一股浪头把人流冲得七零八落。
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
这位蓝翎爷果然在一处最繁华的地方下马了。
小兵卒赶快接过马缰跟在后头,那蓝翎爷就摇着马鞭四处转悠。他盯上几个剃头挑子,就踅过来,在一个空位前站住。
显然这小子是要剃头或刮脸修胡子。当然一概是白活儿。
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赶紧躬身让位。那蓝翎爷也不搭话,将马鞭丢在地上,一屁股坐在空木椅上。
谁知那木椅早已破朽,加之这蓝翎爷体肥身重,木椅“咔嚓”一声就散了架。这家伙一个四仰八叉摔在地上。
这还了得!蓝翎爷火从天降,怒从胆生,抓起地上的马鞭,劈头盖脑就向小师傅猛抽起来,直抽得小师傅满脸淌血,爹一声妈一声叫着,他才给两个小卒扶到另一个剃头挑儿前。
那挑子一头火正旺,铜盆里的净水正冒热气。
挑儿前一个年过半百的瘦老头儿正在刀荡子上“哧哧”荡刀。
小卒就把蓝翎爷扶到木椅上坐好,催促老师傅抓紧干活儿。
到底是老马识途。瘦老头儿就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给蓝翎爷盘起辫子剃起来。那半寸宽极好钢口的红木短把儿剃刀,被荡得吹毛立断,直把蓝翎爷辫子周边刮得油光锃亮,苍蝇落上都得打滑。
蓝翎爷给刮得懒洋洋,就有睡意,就有小卒子过来用背托着头。老人就把刀板儿在睡脸上游动。
那剃刀在阳光下熠熠闪亮,那蓝翎爷就“呼噜呼噜”睡。
脸刮完,瘦老头儿就拿白毛巾去挑子一头热铜盆里蘸个热毛巾,用手边试凉热边把毛巾蒙到蓝翎爷脸上。这是最后一道工序。热巾上脸,蓝翎爷就醒了。按规矩老师傅掀起毛巾盖住眼睛,轻松地在下巴和脖子处又找几刀,这才把热毛巾在胖脸上一擦,撤掉脖子上围的大毛巾,把蓝翎爷头一扶,小卒子就顺势把蓝翎爷扶起来。
瘦老头儿必恭必敬把手一张,说,爷您走好!那蓝翎爷就给小卒向枣红马扶去。
几个小卒把蓝翎爷扶上马。一个小卒问:爷,咱还去哪儿?
蓝翎爷不出声,小卒子就再问。还是不出声。
另一个小卒子就惊恐地说,别问了,你看咱爷脖子咋出血了?几个人就惊惧去扶蓝翎爷。哪来得及,人从马上跌下来,头咕噜咕噜滚落一边,腔子里血杀猪般喷射出来。
集市人就窃窃私语围观。
是剃刀侠……
人群里一句话提醒小卒子们,就都抽刀去奔那老剃头匠。
哪里还寻得人影。有人说,见了,从城门楼子顶尖儿,跳上大栅巷子房上,走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小说通过讲述剃刀侠在不知不觉中杀死了蓝翎爷的故事,表现了剃刀侠高超的武艺,以及表达了对我国民间奇人的敬佩之情。
A.小说开头描写了繁华热闹的环境,是为了渲染气氛,为人物出场做铺垫,烘托人物形象,突出剃刀侠艺高人胆大。
B.“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说明门楼下老摊贩曾被这些蓝翎侍卫欺负。
C.小说只对剃刀侠经行了侧面描写,一个久在江湖,武艺高强的侠客形象就跃然纸上。
D.小说没有直接写蓝翎爷与剃刀侠相遇,而是先由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过渡进而来到剃刀侠身边,由剃刀侠给他剃头,引出剃刀侠的打抱不平,这样设计情节更真实、耐读。
【小题2】小说情节多处暗示了蓝翎爷之死,请简要分析。哪些情节暗示了蓝翎爷之死,请举例:(6分)
【小题3】小说中蓝翎爷和剃刀侠的形象形成多方面的鲜明对照,请分条概括。(6分)
【小题4】小说写了剃刀侠杀蓝翎爷的故事,请探究其深刻意蕴。(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光的气味

苏沧桑

时光有时是一种气味,循着它,一路闻过去,会闻到某一年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某一秒。

于我,2015年惊心动魄的那一秒,带着桂花的气味。当时,我们在老家的桂花树下摆了张桌子,父亲母亲、姑姑小舅妈小姨妈,还有抽空回来看他们的我,一起喝茶聊天。离母亲七十三岁的生日和重阳节还有三四天。

那一秒,桂花树漏下了一缕很亮的阳光,照在母亲左脸颊花白的鬓发间。突然,一颗铜钱大的黑痣映入眼帘!我感到心脏停跳了一秒后,咚咚咚失了节奏。

我说,妈!这颗痣什么时候有的?我怎么从来没看到过?!

四周静了下来,只有我的声音飘忽着,听起来有点远。

母亲说,没事没事,以前有的。

怎么这么大?这么黑?去医院看过吗?

没有,不用,有点破了,我用孢子粉涂了,过两天就好了。

深夜,我百度了一下“黑痣”,恐惧像洪水浸漫了我。难道充溢着桂花香的那一秒,那么美好的一秒,是母亲和我们的分水岭?是我苦乐人生的分界线?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我无法想象没有母亲的家,没有母亲的人生,尽管我快到知天命的年龄。

手机相册里,绽放着母亲一个个笑脸。我一幅幅翻看着,心里一直有个声音说,不不不,不会的!

那几日,我照常和父母说笑,出去采风,晒照片和视频给他们看。父亲说,拍照没意思,多拍点视频,留着将来看。我说对对对,拍视频,鼻子却酸了起来。这句平常的话,我都听不得了。实在忍不住了,问父亲要不要强拉着母亲去医院检查?父亲说,我们都这把岁数了,哪怕真是那什么,也没关系啦,高寿啦。

父亲,我从小最敬畏却最懂我的父亲,早已看穿了我独自沉在谷底的心。他伸出手,把我捞了上来。

时光在几天后的另一秒,变成了红薯粉圆子的味道。我下楼来,母亲手里正做着圆子,她歪了歪头,侧过脸给我看,说,你看,掉了!

一个淡褐色的疤痕,替代了那颗烙在我心里的黑痣!

她说,昨晚洗澡脱衣服不小心扯了一下,扯掉了。我说没事的吧?大概是孢子粉涂多了,看上去那么黑。

她似乎从来都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她亦没有看出我这几天的恐惧煎熬,因此,她都没想到昨晚就该告诉我的。

那一秒,我在心里跪下了……感谢老天。接下来的日子,过节似的,姑姑姨妈舅妈和我同学邻居轮番来玩,每天将笑声填满了整个院子。到了我回杭的日子,我说,你们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太累了。

母亲说,有什么累的?多开心,巴不得天天这么累!

父亲说,你走了,她们也都忙,不会天天来的,家里就冷清了。

想起前几日在洋屿岛遇见两位留守海岛的老人家,儿女都在城里过得很好,他们俩自己种花生、芝麻和蔬菜,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母亲常说,我看我们中国内地的老人最享福了,你看香港,还有国外,许多那么大年纪的人都还在当服务员、门卫什么的。

时光里飘回来一缕白莲花的气味,那是2015年春天某日清晨某一秒的味道,在泰国清迈,我与一场化缘不期而遇。一个姑娘递过一枝散发着清香的白莲花,微笑着示意我。我本能地后退一步,微笑着摇摇手婉拒了。

后来,那一秒,一直刻在我心里很久。时光往往会安排一个一闪而过的时机,让你表达你的感恩,让你把感恩付诸行动,比如无关信仰地供奉上一枝白莲花,在心里对天地万物、父母师友说一声谢谢。有时,时光又会以某种方式警醒你,比如母亲的黑痣,比如白莲花……但时光更多时候是无声无息、无色无味的,过去后,便来不及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时光的气味”新颖别致,“气味”一词将无色无味的时光变得可感可知,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主要写了三种“时光的气味”,脉络分明,一是桂花的气味,二是红薯粉圆子的味道,三是白莲花的气味。
C.本文的语言风格多变,时而清新活泼,时而凝重深沉,但整体上还是浅易明快的,全文洋溢着欢快的情绪。
D.作者发现母亲脸颊上长了一颗黑痣后,先是紧张,接着是心酸,最后如释重负,表达了对母亲健康的挂念。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3】文章的后两段为何特意写到白莲花?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