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嫂
冰心
①张嫂是看祠堂的老张的媳妇儿。我住在这祠堂的楼上,楼下住着李老先生夫妇,老张他们就住在大门边的一间小屋里。住到第三天,我便去找张嫂,请她替我洗衣服。张嫂从黑暗的小屋里,钻了出来:稀疏焦黄的头发,高高的在脑后挽一个小髻,面色很黑,眉目间布满了风吹日晒的裂纹;嘴唇又大又薄,眼光很锐利;个子不高,身材也瘦,却有一种短小精悍之气。她迎着我,笑嘻嘻的问:“你家有事吗?”我说:“烦你洗几件衣服,这是白的,请你仔细一点。”她说:“是了,你们的衣服是讲究的——给我一块洋碱!”
②李老太太倚在门边看,招手叫我进去,悄悄的说:“有衣服宁可到山下找人洗,这个女人厉害得很,每洗一次衣服,必要一块胰皂,使剩的她都收起来卖——我们衣服都是自己洗。”
③第二天清早,张嫂已把洗好的衣服被单,送了上来——洗的很洁白,叠的也很平整,放在我的床上,说:“×先生,衣服在这里,还有剩下的洋碱。”我谢了她,很觉得“喜出望外”,因此我对她的印象很好。
④熟了以后,她常常上楼来扫地,送信,取衣服,倒纸篓。
⑤我的东西本来简单,什么东西放在哪里她都知道。我出去从不锁门,却不曾丢失过任何物件,如银钱,衣服,书籍等等。至于火柴,点心,毛巾,胰皂,我素来不知数目,虽然李老太太说过几次,叫我小心,我想谁耐烦看守那些东西呢?拿去也不值什么,张嫂收拾屋子,干净得使我喜欢,别的也无所谓了。
⑥张嫂对我很好,对李家两老,就不大客气。比方说挑水,过了三天两天就要涨价,她并不明说,只以怠工方式处之。有一两天忽然看不见张嫂,水缸里空了,老太太就着急,问老张:“你家里呢?”他笑说:“田里帮工去了。”我悄悄的走下山去,在田里找到了张嫂,我说:“你回去挑桶水吧,喝的水都没有了。”她笑说:“我没有空。”我也笑说:“你别胡说!我懂得你的意思,以后挑水工钱跟我要好了,反正我也要喝要用的。”她笑着背起筐子,就跟我上山——从此,就是她真农忙,我们也没有缺过水,——除了她生产那几天,是老张挑的。
⑦一天早起,张嫂没有上来扫地。我们吃早饭的时候,看见老张提着一小篮鸡蛋进门。我问张嫂如何不见?他笑嘻嘻的说:“昨晚上养了一个娃儿!”我连忙上楼去,用红纸包了五十块钱的票子,交给老张,说:“给张嫂买点红糖吃。”
⑧我同李老先生坐在堂屋里闲谈。老太太一边摇着头,一边笑着,进门就说:“好大的一个男孩子,傻大黑粗的!你们猜张嫂在那里做什么?她坐在床板上织渔网呢,今早五更天生的,这么一会儿的工夫,她又做起活来了。她也不乏不累,你说这女人是铁打的不是!”因此就提到张嫂从十二岁,就到张家来做童养媳,十五岁圆的房。她婆婆在的时候,常常把她打的躲在山洞里去哭。去年婆婆死了,才同她良懦的丈夫,过了一年安静的日子,算起来,她今年才廿五岁。
⑨这又是一件出乎我意外的事,我以为她已是三四十岁的人,“劳作”竟把她的青春,洗刷得不留一丝痕迹!但她永远不发问,不怀疑,不怨恨。
⑩她不知道她正在做着最实在,最艰巨的后方生产的工作。我呢,每逢给朋友写信,字里行间,总要流露出劳乏,流露出困穷,流露出萎靡,而实际的我,却悠然的坐在山光松影之间,无病而呻!看着张嫂高兴勤恳的,鞠躬尽瘁的样儿,我常常猛然的扔下书站了起来。
11那一天,我的学生和他一班宣传队的同学,来到祠堂门口贴些标语,上面有“前方努力杀敌,后方努力生产”等字样。张嫂站在人群后面,也在呆呆望着。回头看见我,便笑嘻嘻的问:“这上面说的是谁?”我说:“上半段说的是你们在前线打仗的老乡,下半段说的是你。”她惊讶的问:“×先生,你呢?”我不觉低下头去,惭愧的说:“我吗?这上面没有我的地位!”
(选自冰心《关于女人》)
[注]这篇小说创作于1943年。
【小题1】请简要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小说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3】简要概括张嫂的性格特征。
【小题4】结合全文并联系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探讨本文的写作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9 05:05: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开门的是个男青年。
少平一惊:这张脸太像晚霞了!
不过,他很快明白,这是晓霞她哥田晓晨。
“你是少平吧?”晓晨在客厅里问他。
他,点了点头。
“我父亲在里边等你。”晓晨指了指敞着门的卧室,便垂头不再言语了。
孙少平通过客厅,向里间那个门走去。
他在门口立住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小桌上那个带黑边的像框。晓霞头稍稍歪着,烂漫的笑容像春天的鲜花和夏日里明媚的太阳。那双美丽的眼睛欣喜地直望着他,似乎说:亲爱的人!你终于来了……
像框上揽结着一绺黑纱。旁边的玻璃瓶内插几朵白色的玫瑰。一位老人罗着腰坐在沙发上,似乎像失去知觉一般没有任何反应。这是晓霞的父亲。
孙少平无声地走到小桌前,双膝跪在地板上。他望着那张亲爱的笑脸,泪水汹涌地冲出了眼眶。
他扑倒在地板上,抱住桌腿,失声地痛哭起来。过去,现在,未来,生命中的全部痛苦都凝聚在了这一瞬间。人生最宝贵的一切就这样早早地结束了吗?
只有不尽的泪水祭奠那永不再复归的青春之恋……当孙少平的哭声变为呜咽时,田福军从沙发上站起来,静静地立了一会儿,说:“我从晓霞的日记中知道了你,因此给你发了那封电报……”
他走过来,在他头发上抚摸了一下,然后搂着他的肩头,引他到旁边的沙发里坐下。他自己则走过去立在窗户前,背着他,望着窗外飘落的朦朦细雨,声音哽咽地说:“她是个好孩子……我们都无法相信,她那样充满活力的生命却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她用自己的死换取了另一个更年幼的生命。我们都应该为她骄傲,也应该感到欣慰……”他说着,猛然转过身来,两眼含满泪水,“不过,孩子,我自己更为欣慰的是,在她活着的时候,你曾给过她爱情的满足。我从她的日记里知道了这一点。是的,没有什么比这更能安慰我的痛苦了。孩子,我深深地感激你!”
孙少平站起来,肃立在田福军面前。田福军用手帕抹去脸上的泪水,然后从桌子抽斗里拿出三个笔记本,交到少平手里,说:“她留给我们的主要纪念就是十几本日记。这三本是记述你们之间感情的,就由你去保存。读她的日记,会感到她还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孙少平接过这三本彩色塑料皮日记本,随手打开了一本,那熟悉的、像男孩子一样刚健的字便跳入了眼帘——……酷暑已至,常去旁边的冶金学院游泳,晒得快成了黑炭头。时时想念我那“掏炭的男人”。这想念像甘甜的美酒一样令人沉醉。爱情对我虽是“初见端倪”,但已使我一洗尘泥,飘飘欲仙了。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追的力量。我为我的“掏炭丈夫”感到骄傲。是的,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孙少平的视线被泪水模糊了。他合住日记本,似乎那些话不是他看见的,而是她俯在他耳边亲口说给他听的……当田福军搂着他的肩头来到客厅的时候,晓晨旁边又多了一位穿素淡衣服的姑娘——她不是晓晨的妻子就是他的未婚妻。他们要带他去吃饭。
但少平谢绝了。他说他已经吃过饭,现在就回他住宿的地方去。田福军让晓晨到值班室叫了一辆小车,把他送到了火车站附近的那个旅馆。回到旅馆后,少平立刻又决定当晚搬到黄原办事处住。他明天要赶回黄原。
他明天一定要赶回黄原!因为后天,就是晓霞和他约定在古塔山后面相会的日子。她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还要和她如期地在那地方相会!
中午十二点刚过,他就走出旅社,从东关大桥拐到小南河那里,开始向古塔山走去——走向那个神圣的地方。
对孙少平采说,此行是在进行一次人生最为压严的仪式。
他沿着弯曲的山路向上攀登。从山下到山上的这段路并不长。过去,他和晚霞常常用不了半个钟头,就立在古塔下面肩并肩眺望脚下的黄原城了。但现在这条路却是如此漫长,似乎那个目的地一直深埋在白云深处而不可企及。
他看了看手表,离一点四十五分还有一个小时;而他知道,再用不了二十分钟,就能走到那棵伤心树下。他要按她说的,准时走到那地方。是的,准时。他于是在亭子间的一块圆石上坐下来。
心脏开始狂跳起来——上了那个小土梁,就能看见那个小山湾了!
在这一瞬间,他甚至忘记了痛苦,无比的激动使他浑身颤栗不已。他似乎觉得,亲爱的晚霞正在那地方等着他。他满头大汗,浑身大汗,眼里噙着泪水,手里举着一束野花,心衰力竭地爬上了那个小土梁。
他在小土梁上呆住了。泪水静静地从脸颊上滑落下来。
他来到杜梨树下,把那束野花放在他们当年坐过的地方,此刻,表上的指针正指向两年前的那个时刻:一点四十五分。
(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33章。田晓霞,省报记者,是省委副书记田福军之女,与矿工孙少平相爱。两人两年前曾约定在黄原城古塔山的杜梨树下再相会,但在约定日期的前几天,她主动前往报道洪灾情况,帮助疏散群众,奋勇救了一个小女孩,自己却被汹涌的洪水卷走,英勇牺牲。田福军得知女儿深爱着孙少平后,给孙发电报,让他来跟田晓霞做最后的告别。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到田福军家中,看到田晓霞的遗像,孙少平泪水涌流,失声痛哭。照片上晓霞越显得青春美丽,纯真烂漫,就越凸显出少平内心的巨大痛苦。
B.田福军并没有因为与女儿相爱的孙少平是个矿工而轻视他,相反,他为少平给了女儿爱情的满足而感到欣慰和感激,可见田福军的开明与慈爱。
C.在少平心中,黄原城古塔山的杜梨树下是个神圣的地方,一点四十五分是个神圣的时刻,斯人已逝,赴约准时,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十分鲜明。
D.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沉而热烈的情感,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描摹人的言行神貌,均笔下含情,真切深挚,令人动容感怀。
【小题2】为什么“对孙少平来说,此行是在进行一次人生最为庄严的仪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田晓霞有怎样的思想性格?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84年的那块门板

伍中正

    1984年的夏天,与以往的夏天不同。在张菊花的眼里,她觉得那年夏天除了漫长,还有点儿害怕。
那天中午,男人黄福成盲肠炎突然发作,疼得在地上打滚,脸上身上满是汗,一件薄薄的衬衣湿透,用手 揪得出汗水来。张菊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在队里人眼中,黄福成体力好,干活儿有劲,一点儿小疼小病难不倒他。这下难倒了。
看着满地打滚的男人,女人张菊花急了,劝他拉他抱他上医院。
黄福成就是不依,还坚持说,等等吧,说不定就止住疼了。
张菊花眼看着黄福成疼得不行了,跪在黃福成跟前,哭着说,杂种的黄福成,你要不上医院,我就死在你 面前!
上!上!上!黄福成从嘴里挤出三个字。最终才答应上医院。
最让张菊花头疼的是黄福成个子大,又躺在地上起不来。背着上医院,简直不可能。
张菊花在夏天紧跑慢跑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了队长家,开口说男人黄福成病了,接着求了队长。
老办法,还是用门板,请人抬着去。队长说。
队里以前有人生病,也是用门板抬去的。
人可以喊,到哪里去弄门板呢?在那个夏天的中午,张菊花想不出其他办法。
上次毛狗娘生病,是借的猪皮家的门板抬去的。毛狗娘不争气,人还没有抬到医院,半路上就断了气。 后来,毛狗把那门板送过去,猪皮死活不接门板,非要毛狗做块新的。队长说。
队长说了一通,也没说出个办法来。
张菊花突然想到了我家。紧接着,她同样紧跑慢跑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了我家。
那一天,我爹我娘都没在家。
那时候,我还小。张菊花跑到我家,不跟我多说;不管不顾地就卸下了门板,背着往她家走。我突然觉 得,一个个子不大的女人,身上咋有那么大的力气。
天气热到在地面上放一个鸡蛋就能熟的那种程度。张菊花在那块门板上铺了一张又旧又皱的凉席后, 再没有在那块门板上铺任何东西。黄福成被叫来的四个壮劳力放在门板上。仰面朝天的他没有说夏天一句 热的话,只一个劲儿地喊肚子疼。
黄福成是被抬到卫生院的。一路上,黄福成嘴里的喊声不断。那喊声撕心裂肺地散落在整个夏天。
黄福成进了手术室。那块门板就被张菊花搬了出来。
那天下午,最先回来的父亲问了我。
门板去哪里了?父亲的问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直接告诉他,门板是队里的张婶子搬走了,她家好像 有人生了急病,急着用门板送医院。
父亲只是问了门板的去向,并没有发火生气。
在田里插完秧回来的娘倒是发了很大的脾气,非要父亲赶快要回门板。
父亲非常纠结:去,得罪了黄福成;不去,得罪了我娘。
非常纠结的父亲装着要门板的样子,走进了夏天依旧炎热的那个下午。
那块门板就躺在医院场坪的一棵树下,静静地躺着。喜欢在医院里飞来飞去的一只小鸟还在门板上蹦 蹦跳跳。
树是一棵苦楝树。树上一只蝉,叫一会儿,歇一会儿。
卫生院的医生说,病人黄福成要是迟来半小时,就没命了。张菊花一听,脸上是惊喜的表情。
张菊花急着还回那块门板时,在半路上遇到了父亲。
父亲执意要接过张菊花背上的门板。张菊花不依,非要亲自送到家里来。
张菊花走前面,父亲走后面。张菊花把我家的门板上好后,对母亲说了千恩万谢的话。那一刻,母亲内 心生的气,总算消了。
30年后,我在城里开了一家公司。由于我没有看准市场行情,就算我再怎么努力,公司离关门的那一天 不远了。这是一个铁定的事实。
我的妻子通过法院,把我传唤到法院。就在我在离婚协议上签字的三分钟里,有一个人给了我希望。那 个人是黄福成的女人张菊花。
张菊花在我的妻子面前说了当年我肯让出一扇门板救人的故事。希望我的妻子好好地珍惜当年肯借出 门板的我。
那件事正好勾起了妻子的回忆。
1984年夏天,她的父亲突然生病,也是借用人家的门板抬到医院的。多亏抢救及时,要不然,命就没了。 她很感谢那家的主人,也很感谢那块门板。
回忆那段过往,我妻子擦掉眼泪,当着法官的面从我的手上,拿走了离婚协议书,很干脆地撕了。
在我重开公司,东山再起时,我就想到了 1984年夏天的那块门板,那块门板挽救了黄福成的生命,也挽 救了我跟妻子的婚姻。

(选自2018年第20期《小小说选刊》,原载于2018年8月4日《常德日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菊花的哭、骂和以死相逼,才使原本并不准备去医院的黄福成改变了主意,最终答应到医院看病。
B.“我” 对张菊花从 “我” 家卸下门板背起来就走感到很惊奇,这从侧面烘托出了她急于救人的焦急心理。
C.黄福成在被门板抬着送往医院的路上,喊声不断,作者以近于夸张的语言表现出了他遭受到的疼痛。
D.小说对医院场坪上有关门板、小鸟、蝉的景物描写,暗示出张菊花的心情由原本的紧张不安转为平静。
【小题2】小说中有两处较为明显地使用了插叙,请概括分别插叙了何事,在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方面各具有怎样的作 用。
【小题3】小说以“1984年的那块门板”为题来组织材料,有怎样的用意?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梨花白

刘建超

梨花白在老街唱红时,年方十六岁。

梨花白六岁开始跟着师傅学艺,拜在梅派名师门下。在老街首次登台时,正值梨花满天,一院春色,师傅便给她起了个艺名梨花白。

梨花白登台唱的是梅派经典剧目《贵妃醉酒》。梨花白扮相俊秀,嗓音甜润,念白、唱腔、舞蹈、水袖,一招一式,举手投足都深谙梅派风韵,把老街人听得如醉如痴。

梨花白走出戏楼已是午夜,一轮弯月苍白地挂在丽京门的檐角,青石板路泛着幽幽的冷光。一辆车轻轻地来到她的面前,拉车的是一个和她年纪差不多的小伙子。

老街人歇息的早,天黑收店,吃饭睡觉。半夜里是不会有啥生意的,尤其是个拉车的。

“这么晚了,还没有收工?”

小伙子憨憨地笑笑:“我是在等你,天黑,路上怕不安全。”

梨花白好生感动。说了句:“去怡心胡同。”

车子在青石板路上轻快地颠簸起来。

老街的戏园子在城外两里地。从丽京门到戏园子,一色的青石板路。青石板路在戏班子唱戏时才热闹一下,沿街两边卖各种小营生的摊贩忙碌着,多半是些卖小吃、水果的。在这里可以吃到纯正的不翻汤、浆面条、绿豆丸子汤。戏散人静,青石板路便又恢复了冷清。

车子在青石板路上微微颠簸,却很舒适。许是太累了,梨花白在轻微的颠簸中闭上眼睛睡了。拉车的小伙子放慢了脚步,双手攥紧车把,让车子走得更平稳些。怡心胡同到了,小伙子不忍心叫醒梨花白,车子拐过头又跑了回去。梨花白醒来,看见小伙子气喘吁吁,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

梨花白连忙表示歉意,小伙子乐呵呵地说:“没事,我爱听你唱戏。只要你有戏,多晚我都等你。我姓程,你叫我程子就中。”

程子真的每次都等着拉梨花白,并且说啥都不收钱。梨花白说急了,程子就呵呵笑,说:“那中,啥时候你给我唱出戏就中了,我爱听《贵妃醉酒》。”

一个雨夜,程子送梨花白回家,发现胡同门口有几个鬼鬼祟祟的身影。程子也就没走,躲在一个屋檐下。

梨花白住的二层木楼上果然传出了动静。程子飞一般蹿过去,跑上二楼,推开了门。几个汉子满嘴酒气,梨花白单薄的身子缩在床角发抖。

几个痞子对程子来搅和他们的好事极其恼怒,三五下就把程子打翻在地。程子满脸是血,依然倔强地站起来。

痞子头儿说:“看来你真是想逞能了。那我成全你,今天我要不了女的就要你。你是干啥的?”

“拉车的。”

“靠腿脚吃饭啊。那好吧,今天我废了你的腿,就放过这个小妞。”

“咋都中,你们别欺负女娃。不然,就是打死我,我也拽个垫背的。”

痞子掏出了刮刀,程子的一双脚筋被他们生生挑断。

虽然那几个痞子后来被法办了,但是,程子只能坐轮椅了。

程子学了剪裁手艺,在丽京门下开了“贵妃醉裁缝店”。每天接送梨花白的是她师兄洛半城。老街人都说梨花白和她师兄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就是等不到他们结合的消息。

动乱的年月,剧团由造反派接管,梨花白被当成资产阶级的黑苗子遭受批斗,发配到街道去扫大街。

程子转着轮椅,找到“靠边站”的洛半城,说:“我听着剧团里演李铁梅的那主嗓子不中,不洪亮。英雄李铁梅声音不洪亮咋能鼓舞咱老街人们。你和剧团头头说说,可以让梨花白伴唱,这也是接受改造,接受教育嘛。”

剧团头头觉得革命群众说得有理,就把梨花白抽回团里,在幕后为演李铁梅的演员伴唱。老街人知道后,都去听梨花白唱戏,听戏的人多了,剧团头头挺高兴。

中秋时节,梨花白发烧,嗓子不佳,她和剧团头头请假。头头瞪着三角眼不允许--中秋节快到了,要过革命化的中秋节,死了都要唱。

结果梨花白在唱“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时,倒了嗓子。剧团头头说梨花白故意破坏,还是想着那些才子佳人。在戏园子的土台子上,不但批斗打骂梨花白,还要她把“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唱一百遍。

梨花白直唱得气若游丝,昏死过去。从医院出来,梨花白彻底失音,别说唱戏,说话都如蚊子嗡嗡。洛半城气愤难平,把剧团头头狠狠揍了一通,从此不再唱戏。

一个艺人,不能唱戏,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梨花白来到了洛河边。圆月朗朗,秋水依依。梨花白的脚刚刚踏进河水,却听到洛河桥上传来《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竟然是程子。梨花白哭倒在程子怀中。

动乱过后,梨花白又回到剧团,担任艺术指导。她退休后常常推着程子去广场听大家聚会唱戏,两人真的是发如梨花。

又是一个中秋夜。老街戏园子那座土台子上,梨花白和洛半城着装重彩,冰冷的月光下,演着《贵妃醉酒》。

台下没有观众,静静的场子里,只有一部空空的轮椅。

--(选自《市井人物出门是江湖》)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剧团头头批斗打骂梨花白,还要她把“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唱一百遍,解释了动乱年代背景下梨花白一类艺人生活的艰辛。
B.城里的人都认为梨花白和她的师兄极为般配,但就是没有他们结合的消息,这是因为当时梨花白内心对程子十分愧疚。
C.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并不多,但多次写到清幽的青石板路和冷冷的月光。既渲染了气氛,同时也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
D.小说在刻画人物上主要是正面描写,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凝练传神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小题2】请简要分析程子的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中“贵妃醉酒”出现了多次,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狮
何休
“三十夜的火,十五日的灯。”
在别处,元宵十五闹花灯,在禾村,作兴的是狮灯,因狮子是森林之王,大家深信狮子能镇邪送福。狮灯分红狮与青狮,面具颜色为红色的是红狮,青色的是青狮。红狮代表友善,青狮带着杀气。扛红狮,来意是向宝地求几个钱谋生,请多关照;扛青狮,那是我凭真本事跑江湖,贵地有高人不服,请随时赐教。
正月十五清晨,当打禾坪里扎下一队竖有“李”字大旗的舞狮队时,整个禾村却沉默了。
锵,锵锵!狮子出巡了。
禾嫂没有心思做早饭,从楼上翻出一个狮头,用绳子小心翼翼地放到地面上。狮头的颜色褪得差不多了,眼鼻凹陷等处未来得及褪落的地方,能看到青色。
十八年前,与禾村相隔八十里路的李村,组了一队青狮来禾村,领头的名叫李长富。当青狮来到禾嫂家时,丈夫何永康朝李长富抱了抱拳。李长富是守方,何永康是攻方,“兵器”就地取材。何永康随手扯了根扁担,李长富随手操了条长凳。比武开始了,一点也不似现在的电影电视里武打片精彩。一阵乒乒乓乓后,李长富被抵进门旮旯。吁吁喘气中,两人都扔了手中的“兵器”,何永康一抱拳,说了声“承让”;李长富还个抱拳礼,说了声“多谢手下留情”,教人将狮头留下,自己换上备用的红狮。
青狮没了,面子也就丢了,李村的狮队既然栽在禾村,就一定要从那里取回来。有道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不,十八年后的今天,李长富的儿子李尚武带着青狮队开进了禾村,目的最明显不过,要夺回他父亲留下的青狮,挽回面子。
早不来迟不来,偏偏这个时候来?禾嫂心里很难受。禾嫂用湿抹布将狮头擦拭好了之后,放在八仙桌上,并用一块红布盖好,然后崴崴地找来一挂百响小鞭炮,用红纸包了十块钱,专等狮子来家里“巡视”。锵锵的锣声却绕过了禾嫂家。禾嫂知道,李村的狮子是要巡视完全村后,最后来她家巡视,然后体体面面地把那只停放在禾嫂家十八年的狮兄给请回去。
锵锵的锣声由远而近,绕个小弯,狮头就能看得真切了:刚刚喷青的狮头,青得发绿,两颗白色的獠牙露在外边,凶猛得有些吓人。禾嫂忙从灶里点燃一支香,左手捏着那挂小百响,来到门边等候“狮子”大驾光临。队伍渐渐近了,除了李村的舞狮队外,跟着一大群看热闹的禾村半大小伙,也有几个成年人。禾嫂看到禾村人当中,有几张脸上写着愤怒。禾嫂就想,如果丈夫不死,如果儿子不入监,李村的狮队绝对不敢如此猖獗。
当然,丈夫肯定是要死的,人老了哪有不死的道理?何永康十年前离开了人世,平时感冒都没有患过的丈夫,说走就走。儿子不入监倒是完全有可能的。儿子何代兵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也是一身好功夫,这是李村人迟迟不敢来的原因。但是去年过完端午节,一辆警车呼啸而至,把何代兵带走了。儿子农闲时在建筑工地干活,端午节快到了,大伙等着工钱过节,老板却拒发工资。老板说,发包单位不给钱,我也没办法。何代兵七曲八拐地找到发包方负责人的家,大白天潜了进去,偷出现金与存折及贵重物品一大堆,然后抱着这堆“战利品”到派出所自首。何代兵以为自己这是义举,不必负刑事责任,但他错了,因为他触犯了法律。当然,何代兵偷贪揭贪的事,惊动了市委市政府,节前垫付了民工的工资。 
锵锵锵!锵!锵!锣声震耳欲聋,狮队到了门口。禾嫂赶紧点燃那挂小百响。
领队的是李长富的儿子李尚武,他提着一个灯笼,引着狮子先在厅里转一圈,然后再到三间正房里转了一圈。
禾嫂把十元钱的红包递给李尚武,李尚武接过红包,插在上衣的口袋里。李尚武挥挥手,锣声停了。
焦点聚在李尚武身上。
李尚武放下手中的灯笼,双手摘下舞狮人的狮头,像捧着满满一碗油,小心翼翼地放在八仙桌上,扯开盖在旧狮头上的红布,将两个狮头并排放在一起。有人递来了香烛和祭品,李尚武把祭品一字排开,点起了香烛。
人群静得出奇。
李尚武神色凝重地斟了三杯酒,对着狮头鞠三个躬,然后拿起酒杯,将杯中的酒一一泼在地上。突然,李尚武猛一转身,抱拳朗声说:“各位,大家都看到了,我刚刚与何代兵比了一场武,我李尚武输了,输得很惨,这青狮我给何少侠留下了。”说罢,李尚武朝狮队喊了一声:开路!
刚才戴着青狮头的小伙子,已经换上了温顺的红狮头。
锵锵锵! 锵锵锵!锣又敲响了,狮队中有人放响了一挂千响电光炮,震得满屋子嗡嗡回响。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舞狮队“锵锵锵”的锣声在小说中的每一次出现,既是对舞狮队巡游时的热闹气氛的渲染,更是对禾嫂紧张忐忑心理的有力烘托。
B.相隔十八年的两次“比武”都写得很有特色:前一次既有平民打斗的真实感,又有武者交手的侠士范儿;后一次更是干脆“无中生有”,出人意料。
C.对于“偷贪”,何代兵自认为是“义举”,法律却视之为罪行,然而又令对手李尚武敬服,这似乎暗示何代兵、李尚武等所秉持的行为准则,与法律有微妙的冲突。
D.小说人物不多,但大多特点鲜明;叙事生动,善于制造波澜;构思独特,善于设置悬念,结尾出人意料,细想又在情理之中。
【小题2】禾嫂并非故事的主要人物,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刻画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本文是一篇“洋溢着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现实佳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曹雪芹

宝玉自贾政起程之后,每日在大观园中任意纵性游荡,甚觉无聊,只见翠墨进来,手里拿着一幅花笺,送与他看。宝玉展开花笺看时,上面写道:

妹探谨启二兄文几:今因使几凭床处默,忽思历来古人,务结二三同志,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因一时之偶兴,每成千古之佳谈。妹虽不才,幸叨陪泉石之间,兼慕薛林雅调,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雄才莲社,独许须眉:不教雅会东山,让余脂粉耶?若蒙棹雪而来,敢请扫花以待。此谨奉。

宝玉看了,不觉喜的拍手笔道;“倒是三妹妹探春高雅,我如今就去商议。”来到秋爽斋,只见宝钗、黛玉、迎春、惜春已都在那里了。探春笑道:“我不算俗,偶然起了个念头,写了几个帖儿试一试,谁知一招皆到。”宝玉笑道:“可惜迟了!早该起个社的。”宝钗道:“你忙什么!人还不全呢。”一语未了,李纨也来了,进门笑道:“雅的很啦!要起诗社,我自举我掌坛。既是三妹妹高兴,我就帮着你作兴起来。”

李纨道:“我们七个人起社,我和二姑娘、四姑娘都不会做诗,须得让出我们三个人去。我那里地方儿大,竟在我那里作社,我虽不能做诗,容我做个东道主人,我自然也清雅起来了。还要推我做社长,我一个社长自然不够,必要再请两位副社长,就请菱洲、藕榭二位学究来,一位出题限韵,一位誊录监场。”迎春、惜春本性懒于诗词,又有薛、林在前,听了这话,深合己意,二人皆说:“是极。”

探春道:“这原是我起的意,我须得先做个东道,方不负我这番高兴。”李纨道:“既这样说,明日你就先开一社不好吗?”探春道:“明日不如今日,就是此刻好。你就出题,菱洲限韵,藕榭监场。”李纨道:“方才我来时,看见他们抬进两盆白海棠来,倒很好,你们何不就咏起它来呢?”迎春道:“都还未赏,先倒做诗?”宝钗道:“不过是白海棠,又何必定要见了才做。古人的诗赋也不过都是寄兴寓情,要等见了做,如今也没这些诗了。”迎春道:“这么着,我就限韵了。”说着,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诗来随手一揭,是一首七言律诗,递与众人看了,都该做七律。迎春笑道:“就是“门”字韵,起头一个韵定要‘门”字。”说着又要了韵牌匣子过来,随手拿“盆”“魂”“痕”“昏”四块来。

侍书一样预备下四分纸笔,便都悄然各自思索起来。独黛玉或抚弄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迎春又命丫鬟点了一枝梦甜香,如香烬未成便要受罚。一时探春便先有了,自己提笔写出,又改抹了一回,递与迎春。因问宝钗:“蘅芜君,你可有了?”宝钗道:“有却有了,只是不好。”宝玉背着手在回廊上踱来踱去,因向黛玉说道:“你听他们都有了。”黛玉道:“你别管我。”宝玉又见宝钗已誊写出来,因说道:“了不得,香只剩下一寸了!我才有了四句。”又向黛玉道:“香要完了,只管蹲在那潮地下做什么?”黛玉也不理。宝玉道:“我可顾不得你了,管他好歹,写出来丢。”说着,走到案前写了。

李纨道:“我们要看诗了。若看完了还不交卷,是必罚的。”宝玉道:“稻香老农虽不善作,却善看,又最公道,你的评阅,我们是都服的。”众人点头。于是先看探春的稿上写道:

咏白海棠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大家看了,称赏一回,又看宝钗的: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李纨笑道:“到底是蘅芜君!”说着,又看宝玉的: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大家看了,宝玉说探春的好。李纨终要推宝钗:“这诗有身分。”因又催黛玉。黛玉道:“你们都有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李统等看他写的道: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看了这句,宝玉先喝起彩来,说:“从何处想来!”又看下面: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又看下面道: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众人看了,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探春道:“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李纨道:“怡红公子是压尾,你服不服?宝玉道:“我的那首原不好,这评的最公。”又笑道:“只是衡、潇二首,还要斟酌。”李纨道:“原是依我评论,不与你们相干,再有多说者必罚。”宝玉听说,只得罢了。

李纨道:“从此后,我定于每月初二、十六这两日开社,出题限韵都要依我。到了初二、十六这两日,是必往我那里去。”宝玉道:“到底要起个社名才是。”探春道:“俗了又不好,忒新了刁钻古怪也不好。可巧才是海棠诗开端,就叫个‘海棠诗社’罢,虽然俗些,因真有此事,也就不碍了。”说毕,大家又商议了一回,方各自散去。

(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探春在大观园里发起吟诗结社活动,邀请宝玉和众姐妹到秋爽斋一起商议。探春派翠墨送来的招宝玉结诗社的请帖,文笔干净利落,措辞华丽多采。
B.小说以大量笔墨描写李纨的言行:她倚老卖老,霸气十足,掌坛海棠诗社当社长,让迎春、惜春作副社长,还规定每个月的初二和十六必定在稻香村开社写诗。
C.探春坚持首次开社就在今日、就在秋爽斋,李纨建议咏白海棠,迎春抽书限韵:“门盆魂痕昏”,要求四人都作一首七言律诗,由惜春监场,要求限时完成。
D.四首咏白海棠诗寄兴寓情,各言志趣,最后李纨评定了优劣:林黛玉的诗“风流别致”,居第二;薛宝钗的诗“含蓄浑厚”,排第一;贾宝玉的诗压尾。【小题2】林黛玉进贾府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而在大观园秋爽斋吟诗结社时却有不一样的表现,请简要分析选文中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小题3】众人在大观园中结社吟诗的做法,为我们开展文学社团活动提供诸多借鉴之处,试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