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哈提雅的第28个馅饼
乔叶
天上不会掉馅饼。在碰到哈提雅之前,我是一直信奉这句话的。
2004年秋天,我随河南作家代表团去西部采风。在等着导游买票的工夫,我站在入口处向里张望。
“阿姨。”有人拽着我的衣襟。我皱皱眉,今天穿了一件白色的衣服,很不耐脏的。
一回头,我看见一个典型的维吾尔族小姑娘。高高的鼻子,深陷的欧式眼窝,戴着镶着珠片的黑色小帽,手里拎着一串铃铛做的饰物。噢,她是向我兜售东西来了。我摇摇手。
“阿姨。”她又叫。
“什么事?”我只好搭腔。
“你是第一次来这里吧?”她的普通话很生硬。
“是。”
“你是老师吗?”
“我当过老师。”我有点惊诧,我有过四年的乡村教书的经历,可她怎么能看出来?
“你一看就像老师,像好人。”她甜甜的小嘴很会说。
“你很漂亮。”她继续进攻。我都有些替她着急了,心想干脆买一个。
“你的东西怎么卖?”我问。
她解了一个,递给我:“给你。”
“多少钱?”
“不要钱。”
我不理她,径自去掏钱包。她拦住我,态度很认真地说:“真的不要钱。”
“那我也不要。”我也很干脆地说。不要钱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讲就是最贵的,这么没谱儿的事情,我不做。
导游在招呼大家了,我随着队伍进去,朝她挥挥手。玩了两个多小时走出来,我一眼就看见了那个小姑娘。她就在出口处站着呢,立马跟上了我。
“给你。”她又来了。
我仍然没要。沿着周围的小摊走了一圈,我了解了一下这种铃铛的价格,要价最高的是五元。于是,当她再次递给我的时候,我把五元钱递给她。
“不要钱。”她着急地说,“送你的。”
“送我?为什么?”
“因为你是老师,好人。”
我笑。
“我真的不要钱,真的。”她耐心地劝说着我,“我经常送东西给我喜欢的客人。”
我接过那个铃铛,吊坠上刻着一只老鼠。我正好是属鼠的。她看出了我的疑惑,指指我的胸前。我戴着一个鼠头木制项链。这个鬼精灵![:学*科*网]
“好,我收下了。”我说。我打定主意,上车后把钱从车窗递给她。
我和她合了影,答应把照片寄给她。然后我去买丝巾,她依然跟着我,告诉我说什么样的丝巾是好的……导游开始催促上车,我上了车。
车开动了,我和她在车窗处依依惜别。我握住她有些脏的小手,把钱也握了过去。她一怔,明白了,泪水一瞬间从她的眼眶里涌出来。
“不要!老师!”她举着钱喊,然后她奔跑起来,跟着我们的车。车轮喷出的灰尘扑上她的小脸,很快把她的泪痕遮盖起来。然而更多的泪又冲下去,她的脸上很快变就变得模糊一片。
司机把车停下来,全车的人都望着我,我艰难地把脸转向她。
我走下车,接过她手里的钱。她笑了,满是灰尘的小脸笑得像一朵淡黄色的雏菊。
“你必须告诉我,你喜欢什么,回家之后我也要寄礼物给你。”我说。
她推却了半天,直到我以不要铃铛威胁她,她才羞涩地告诉我她喜欢文具和书。在我的要求下,她写下了地址。
从新疆回来,我洗好了照片,买了一套童话集和文具,想邮寄却发现地址找不到了。最后我还是寄了出去,地址一栏写的是“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哈提雅(收)”。
一个月之后,我收到了一大包葡萄干,还有一封信。
“阿姨,谢谢你。听很多人告诉我说有我的包裹,跑了好多家才找到。我送了28个铃铛,你是第一个寄礼物给我的人。你长得像我的汉族老师。后来她走了,我就不再上学了。我很想她。我想只要我好好读书,就有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呆住了……
她给我的,确实是一块香醇馅饼。这块馅饼是她和她的汉族志愿者老师共同做的,我只是一个享用者。但是我把这块馅饼糟蹋了。
哈提雅,请不要像我,还有我们——你送礼物的这28个人。那27个人,都是怎么想的呢?都是怎么看待你的礼物的呢?在他们的意识里,大约也都认为自己是经遍世事的聪明人吧?
平生第一次,我开始为自己一向得意的所谓智慧和经验而自卑起来。我才发现:虽然我四处游历,但我心灵的嗅觉已经逐渐荒芜成为一座巨大的废墟,如高昌故城。而她虽然守着高昌故城,但她小小的心啊,却是一片纯美碧青的无垠草场。
哈提雅,你以自己都不知道的方式让我品尝了世界上最美味的馅饼——第28个馅饼。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第23期)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随作家代表团去西部采风,在入口处张望,哈提雅主动向我打招呼,并猜测我是一个老师,说明她是一个有心机的孩子。
B.哈提雅一共送出去28个铃铛,却只收到1个回赠礼物,暗示当下社会人心的冷漠,毫无同情心。
C.文章结尾通过作者的内心忏悔,看到了成人虽遍经世事,心灵的嗅觉却变得荒芜,成为一座巨大的废墟。相较而言,哈提雅小小的内心却是一片纯美碧青的无垠的草场,从而让主题得以升华。
D.哈提雅收到我送的礼物,写了一封信给我。看完后我呆住了,我是被哈提雅的内心震撼了,我为我的偏狭而感到惭愧。
E. 哈提雅几次拒绝了我想付给她的钱,是因为她经常送东西给她喜欢的客人,且从不收钱。
【小题2】标题为“哈提雅的第28个馅饼”,结合全文,分析其含义。
【小题3】小说中是怎样塑造哈提雅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开头说“天下不会掉馅饼”,但结尾又说 “品尝到了人世间最美的馅饼” ,看似矛盾,实则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1 11:32: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对国民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01版)
材料二
今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国的7本……更有论者“恨铁不成钢”,呼吁国人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
(摘自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而是阅读的方式在变。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2014年4月25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现象,并不是很严重。
B.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像新闻评论,其新闻价值有限。
C.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D.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三段材料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
B.相对而言,《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
C.对于同一阅读现象,“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屏奴”“网络浅阅读”等用词的区别,表征了媒体的利益倾向。
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文明中国”的诉求。这说明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全民。
E. 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因而文字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的阅读形式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归来

大海

被抓壮丁之前,我还是个小屁孩,在永州某座低矮的山上放牛。牛是地主家的。我是孤儿,替人放牛换个三餐果腹。部队里有个长官问我叫什么名.我挠挠头皮,说姓戴,没名,个个叫我细伢崽!长官捏捏我的脸蛋,说真有缘,我也姓戴,叫国汉,我帮你取名叫国强吧,日后就给我当小弟啦!“小弟”就是勤务兵。我没有多想,兵荒马乱的,管个温饱就好。

那一年,我15岁。家乡的山上,枫叶火一样红飘飘。长官是武陵人,黄埔军校毕业后去抗日了,后来娶了大户人家女儿龚小慧。长官要我叫她嫂子,说嫂子有文化,可以教我识字学算术。我觉得自己遇上了好人,卖力地为长官一家服务,洗衣带娃,样样勤力。长官说,抗战胜利后带你们回我家乡过小日子,那里有一处美丽的世外桃源。可惜桃源梦破,解放战争中,长官来不及安顿家属,裹挟在溃败的国民党军中逃往台湾。临登船时,长官单膝跪我,草书一封呈上:

国强弟:

有劳守护,待吾归来。兄国汉叩首!

长官嘱我照顾他的妻子儿女,说会回来接我们。我跟随长官照顾他的起居12年,长官也让我感受到旧社会少有的温暖。有次打鬼子,炮弹迎面飞来,长官拉我跳入掩体才保了命。命都是长官给的,替恩人守护妻儿天经地义。我搀起长官,哽咽发誓:保证完成任务!

我扮成平民溜出,带着嫂子牵着孩子去了武陵,和长官父母一起生活。新中国成立后,每次提到长官,我只能小声地说“国汉”。国汉托人从台湾捎来书信,说他驻守在金门,时时眺望大陆,想念家乡亲人。他父母因信受到羞辱批斗,很快离世。因为台湾关系和地主成分,嫂子也少不了挨批斗。我出身贫农,照样不能幸免。批斗者说我死赖在地主家,恶毒的还对我大打出手。我完全可以逃离武陵当时的穷乡僻野,以贫农身份落户家乡永州,再找个女人生息,但我宁死不离开。孩子们还小,我走了,嫂子一个弱女人如何养家?

年复一年,武陵桃花灿烂。变老的嫂子和我,都在执意等待国汉的归来。再后来,嫂子收到国汉托人从香港捎来的信。嫂子回信说国强依然在家照顾他们娘仨对她从来都是尊敬。我不觉得有什么,只是在等一个人归来罢了。嫂子说,溃逃过去的国汉在台不受重用一直盼望能回大陆团聚,希望两岸统一。许多赴台老兵和国汉一样,因为思念大陆的妻儿亲人,苦苦守候归期,没有再娶。我突然发觉自己上了年纪,经常梦到小时候放牛的地方,还有破落的祖屋、熟悉的乡音。

漂泊之人,最终想叶落归根。国汉若归来,我也要归去。等到台湾开放老兵返乡,赴台老兵期盼一生的梦想实现,国汉的噩耗却传来:癌症晚期,已经入院。我有种不祥的预感,只好将回家的包袱重新放下。不久一位赴台老兵来到家里,捧出国汉的骨灰盒,说国汉临终前托战友带他归来安息;还说他40年前与我有过约定。我颤巍巍地掏出那张纸,“有劳守护,待吾归来”,火一样烧眼。老兵也掏出一封信,说是国汉临终前专门写给我的:国强弟毕生照顾吾家老少,大恩难报!吾请小慧谨致万谢,并嘱子女奉老。愿弟留在武陵颐养天年,待他世相遇你我同游桃源……白发苍苍的嫂子和年过半百的孩子紧拉我手,说您老有生之年,请留在武陵。

我如释重负,却又摇头。我想起家乡漫山红遍的枫叶,哞哞呼唤我的老牛。从永州到武陵,几百里路,我离开家乡52年,归去要用整整一生。那之后,很多机构开展关怀抗战老兵活动,有好心人得知我参加过抗战,在某个傍晚过来看我,问有什么心愿?

我望着垂挂天际的夕阳,轻轻地说,国汉已经归来,我也要回家……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写一名抗战老兵为长官守护妻儿的故事,内容显得真实亲切,结尾留有余味,引人深思。
B.长官的家乡在武陵,“我”的家乡在永州,小说多次提及二人家乡,暗示了小说主题——离家再远,也不能忘记美丽的家乡。
C.“命都是长官给的”,这一处插叙既写出了长官对“我”的救命之恩,也交代了“我”信守诺言,替长官守护妻儿的重要原因。
D.“我”在完成约定后,期待回归家乡,这与前文写“我宁死不离开”形成鲜明的对比,丰富了人物形象,拓展了小说主题。
【小题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中对枫叶、桃花描写的作用。
【小题3】这篇小说文题为“归来”,请结合文本说明其含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片《少年的你》上映短短数日,在各大影评网站收获了良好的口碑。所谓青春片是以青少年的成长经历为主要叙事背景,以青春化的语态和视角讲述故事、塑造人物,以青少年为主要目标观众的电影类型。近年来青春片的类型化创作日臻成熟,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闪光少女》《匆匆那年》等,都在主题提炼和话题延展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在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当中引起关注。

与青春有关的主题,往往和成长困惑、自我突围、性别焦虑、叛逆思维联系在一起。这些主题在亲情的牵挂、爱情的萌芽和友情的羁绊之下有着广阔且丰富的演绎空间。在现实生活中并未掌握话语权的青少年,在青春片里总是急切地想要完成自我身份的建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创作青春片的难度在于在政策的规约下完成既有可信度又有说服力的故事讲述,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深度的身份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而创作青春片最为忌讳的就是机械说教和强行拔高,沦为故作深沉的传声筒。

《少年的你》直面校园霸凌,不遮蔽现实、不回避矛盾,把故事背景放到高三年级的复读班,加上单亲家庭、问题少年等命题,让影片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警示价值。影片试图进一步放大应试教育与人格塑造、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矛盾冲突,而引入的单亲家庭、问题少年等命题让这冲突来得越发猛烈。总之,从青春片的主题挖掘来看,无论是残酷青春还是校园喜剧,虽然故事基调和讲述视角不同,但它们都在试图解锁青少年群体的心路历程,都在试图为未知的青春寻找正确的打开方式。

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塑造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物形象,青春片才能够成功。在长大成人的道路上,青少年时刻面临着荷尔蒙的超常释放。身体的快速成熟打乱了心理发育的节奏。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敏感、叛逆、激进、冲动、感性、脆弱、好奇几乎成为每个人走过青葱岁月的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又成为青春片里角色的符号标志。主人公陈念和小北,一个是优质学生,一个是街头顽童,偶合的命运与偶然的相遇,以及对于情感和温暖的真挚渴望,让两颗孤独又脆弱的心灵找到了缱绻的港湾,爱的初体验也在懵懂中孕育。于是,“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他们用专属于少年的意气和行动去掩盖罪责,试图以此来挣脱命运的不公。施暴者魏莱、办案民警、置身于校园暴力中的学生等角色,亦有可圈可点之处。

巧妙的细节、生动的镜头语言、饱含深意的角色名字、现代寓言式的台词设计,都是这部电影在艺术水准上超越庸常的制胜之道。在看守所里叠映在玻璃幕墙上的陈念与小北的面庞,二人相视无言、持久呜咽时的极近特写,在两辆警车上跨越空间的对话等都显示了创作者娴熟的镜头掌控力。

此外,影片还把许多隐喻埋伏在剧情当中。如陈念与小北剃掉长发变成同款发型,是他们为青春献祭的仪式,也是他们宣告长大成人的心理涅槃。又如在陈念出走时,镜头转向暴雨击打下蜷缩在街角的花朵,仿佛告诉观众:陈念虽然弱小无助却依然执着倔强地守候着明天。再如影片末尾那堆叠如山的试卷,仿佛批阅的不是高考命题而是一场漫长的人生问答。《少年的你》主题凝练、笔触凌厉、角色走心,针对校园霸凌提出问题又尝试寻找答案,给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以真诚的提示与由衷的关切,正如影片中所言:“路上一直有阴影,但是抬头总能看见阳光。”挥去校园霸凌的阴霾,青春终将迎来晴朗的天空。

(作者:杨洪涛,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博士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11月7日)

【小题1】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春片如果不能让观众产生身份、情感以及价值的认同,就会沦为故作深沉的传声筒。
B.只要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塑造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物形象,青春片就能成功。
C.敏感、叛逆、感性等关键词成为青春片里角色的符号标志,陪伴每一个人走过青葱岁月。
D.《少年的你》中,主角的特写,警车上跨越空间的对话等,显示了影片超常的艺术水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电影主题、人物形象、制作艺术、剧情设置等四个方面,剖析了电影《少年的你》成功的原因。
B.文章多角度切入,按照从主要因素到次要因素的逻辑顺序论证了《少年的你》获得成功的原因。
C.作者在文中通过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来阐释自己对青春片的见解,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D.作者通过对小北和陈念形象的具体分析,证明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青春片成功的重要条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表现出在现实生活中并未掌握话语权的青少年想要完成自我身份的建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B.《少年的你》把故事背景放在高三年级的复读班,不遮蔽现实、不回避矛盾,使得故事既有可信度,又有说服力。
C.“路上一直有阴影,但是抬头总能看见阳光”,《少年的你》直面校园霸凌,但是从未忘记给观众留下希望的火种。
D.《少年的你》的制胜之道,就在于巧妙的细节、生动的镜头语言、饱含深意的角色名字和现代寓言式的台词设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国内最早的共享单车企业创立于2014年。2015年国内共享单车初步发展,到2017年,用户数激增700%,预计未来三年仍将大幅增长。
共享单车用户以在校大学生,年轻的上班族为主,并且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学校、公交站、地铁站等附近的共享单车给使用者提供了最快捷的“最后一公里”行程方案。共享单车不仅使用方便,而且也有绿色出行的好处,在城市内快速普及。
在用户的使用频率方面,大部分用户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使用习惯,当前共享单车企业也在靠着补贴的形式获取用户,培养用户。
从当前主流的十家共享单车APP用户评分上看出,共享单车行业整体的用户评价并不是很高,一步单车超过9分,小蓝单车超过8分,更多的共享单车APP评分惨不忍睹。
当前,共享单车行业面临的问题很多。一部分来自产品本身,包括车辆的损坏等:而另一部分,则来自用户,包括一些用户盗取共享单车、恶意损坏、换锁等,这还需要平台与政府共同监督,行业只有在规范化的前提下,才能健康发展。
(改编自《速途研究院报告》)
材料二:
2016年,已有数十家企业进入共享单车领域,业内人士估计,全国共享单车已有数百万辆,扫码骑车、手机付费的共享单车为不少市民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也随之出现乱停乱放等不文明现象,挤占公共空间,带来了安全隐患。在不少城市,非机动车道、步行道、主次干道转弯处、闹市区,随处可见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对环境秩序以及出行安全产生了影响。
对于违停的单车各地如何处理?在上海、深圳、广州、成都、南京等地,共享单车在人流拥挤地段违停,都被相关部门集中收缴,有时达数百辆。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仅仅这样简单收缴很可能导致“三输”:管理方浪费人力,单车公司资产受损,需要骑车的用户用不了。与城市公共自行车有固定车桩不同,共享单车没有固定的停车点,如何保证使用者依规停放?
目前,多家共享单车企业都出台了信用惩戒条款,提醒使用者停放在规范区域内。单车内有一套积分系统,一旦停放不符合规范,下一位使用者可以举报,扣除这名违停者一定的信用分。当用户信用分过低时,会在一段时间内失去使用权利。与此同时,各地政府部门的监管意见正加速出台。
(摘自《山西日报》)
材料三:
最近,广州共享单车用户接连收到商家推出的“免费骑”、充值返现活动的通知短信。23日上午,摩拜单车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出“红包车”,不仅骑车“限时免费”,还向用户倒贴钱,正式将共享单车企业的竞争带入“血拼时代”。24日,“摩拜红包车”在广州上线。
记者从摩拜单车了解到,今后,用户打开APP时,除了能看到周围可供使用的共享单车,还有可能发现红包图标,也就最新上线的“摩拜红包车”。只要找到这类“红包车”并有效骑行超1 0分钟,即有机会获得100元以内的现金红包,金额累计超过1 0元即可通过支付宝提现。
实际上,过去两个月,共享单车企业的免费大战持续升级。上周末,小蓝单车率先宣布开展“免费骑”活动。随后,摩拜、ofo立即“迎战”,各商家的充值返现活动也颇为频繁。
免押金、骑车免费,甚至还送红包……对于此前引起业界热议的共享单车盈利模式问题,各家企业似乎已“放弃了思考”,直接进入名副其实的“烧钱”模式。不过,这当然意味着企业要承担巨大的运营成本。一方面,不想丢掉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不愿与对手“分蛋糕”,这也让单车企业陷入份额与烧钱必须二选一的“囚徒困境”。
(摘自金羊网)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论及共享单车用户以年轻人为主,并且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共享单车在城市内快速普及的原因是使用方便。
B.材料一认为,当前共享单车企业主要依靠补贴的形式获取用户,培养用户。共享单车行业整体的用户评价并不高。
C.材料二说到,共享单车违停给城市交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一些城市对在人流拥挤地段违停的单车采取收缴的方式加以解决。
D.材料三认为,“摩拜红包车”率先在广州上线,向用户倒贴钱,正式将共享单车企业的竞争融入“血拼时代”。
【小题2】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显示,共享单车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只要单车行业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这种势头势必一直延续下去。
B.据材料二分析,对违规停放者,采用举报和扣除信用分的方式进行处理,这在目前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
C.材料三对广州共享单车盈利模式做了报道,各家企业“放弃了思考,直接进入了“烧钱”模式,这对消费者非常有利。
D.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共享单车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共享单车带来了便利,也存在不少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爱好和平,反对战争,是全人类的共同心声,但打仗的事却是经常发生的,歌舞升平的年代与战火纷飞的岁月相比非常短暂,弥足珍贵。可以说,人类是伴随着战争成长起来的,从原始社会人类为争夺猎物引发的部落火拼,到现代社会为争夺利益发生的局部冲突,战争从来就没停止过。氏族部落也好,国家城邦也好,其所以能生存,离不开人口、地盘和资源,其所以能壮大,则须占有更大的地盘、更多的人口、更充沛的资源。占有的手段无非是侵吞与兼并,侵吞与兼并的冲突加剧,战争则不可避免。不论西方文明史还是东方文明史,都是血与火书写的,都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大部分时间里历史的车轮是被战争驱动的。
回看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最典型的战争画卷当属春秋战国。孟子说“春秋无义战”,由此引出战争的性质问题:义与非义。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没有合乎义的战争。可古代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交战双方并非都是以义与非义影响历史进程的,义与非义推定的是战争动因和过程的性质,很难臧否战争结局的性质。事实是:野蛮摧毁了文明,文明又同化了野蛮。
战国七雄中,泰国地处边陲,开化较晚,直到公元前770年周室东迁时,秦襄公派兵护送有功,才被封为诸侯。那些以仁治国、以德治民的诸侯一个个都灭亡了,唯独拥有“虎狼之师”的泰国,不喜“王道”,热衷“霸道”,奖励军功,变法图强,最终一统天下。秦王扫六合之举,又如何给定义与非义?
春秋时期的鲁国,是周公之后姬姓的“宗邦”。周室衰微、被迫东迁之后,鲁国成为周礼的典藏者和实施者,是周朝文献典章最完备的诸侯国,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但鲁国却经常遭受欺侮,不仅左邻右舍侵扰它,就是远在荆蛮之地的楚国,也不把它放在眼里。楚王召集附属于楚国的诸侯会盟,并指定鲁君为他驾车。最终鲁国被楚国灭了。
野蛮部落灭掉了文明族群,虎狼之国吞并了礼仪之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并非个案。强盛的罗马帝国灭亡于野蛮的汪达尔人入侵;光芒四射的希腊诸城邦亡于马其顿人等等,均属游牧、半游牧文明战胜农耕文明的典型例证。在中国,宋、明两个王朝也都是被北方经济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灭亡的。偏安玉朝因没落而退出历史舞台,化外族群因雄起而登上历史舞台,继而改变正统走向。尽管前朝志士顽强抵制和反抗,但当尘埃落定,河山重整,世人别无选择,只能像杜牧慨叹的那样“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再者,中土边地同为华夏版图,金元满清皆属龙的传人,铁血铸就的历史无法改写。
(摘自王兆贵《文明与野蛮的较量——古代战争的基本逻辑(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共同心声是爱好和平,但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壮大,人们又往往因为资源和利益而争斗,甚至引发战争。
B.儒家以义与非义来定义战争,这种定义更多关注的是战争动因和过程的性质,而非战争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C.春秋战国时期,以仁治国、以德治民的诸侯拒绝“霸道”,热衷“王道”,终被拥有“虎狼之师”的秦国所灭。
D.文章结尾“中土边地同为华夏版图,金元满清皆属龙的传人”一句,表明作者对游牧民族几度取代汉王朝,思想和情感上并不排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点面结合的论证手法,论证了战争在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巨大影响。
B.文章举出秦国和鲁国的例子,形成对比,证明了“野蛮摧毁了文明,文明又同化了野蛮”的观点。
C.本文论证古代战争的基本逻辑时,重点论述的是文明与野蛮较量时,文明被野蛮打败、消灭的历史。
D.文章论证从整体到局部,又从局部回到整体,时间与空间相结合,逻辑清晰,层次清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明史是一部战争史;相比和平,战争能够更好地驱动历史的车轮。
B.楚国召集诸侯会盟,并让鲁君为他驾车,这些举动以儒家的观点来看都是不义和非礼的。
C.杜牧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表达了他对汉族王朝被少数民族灭亡的遗憾和感叹。
D.农耕文明的罗马帝国灭亡于游牧、半游牧文明的汪达尔人,说明了农耕文明的落后和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