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白色的塔
程玮
还记得那座塔吗,白色的塔?
那时候,我们樱桃沟还藏在大山的皱褶里,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通向外面的世界。外面是什么样儿的?我们不知道。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那重重叠叠的绿色的山峦后,隐隐约约地出现了一个白色的东西,像一座塔似地高高矗立着。远远看去,那白塔般的影子就像大海里的一片白帆。
要是能去那白色的塔影前亲眼看一看,该多好呵!于是,我们壮着胆子,站在路边,远远地见汽车来了,便招招手。可汽车像没长眼睛一样,径直开了过去。
终于有一次,一辆卡车吭哧吭哧地爬上坡来,就自儿停了下来。车门打开,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大叔跳了出来,“妈的,这老爷车!”他骂骂咧咧地打开了车盖。我们还是满怀希望地悄悄围了上去。等他拾掇好汽车,便壮着胆子开口了,“大叔,捎我们一段路吧!”络腮胡子转过脸来,不耐烦地问:“捎你们?你们干吗去?” “去看,白塔!” “白塔,哪来的白塔,去去!”他朝我们扬扬结实的拳头,钻进汽车,一溜烟地开走了。
看来,搭车是没指望了。我们决定扒车。
没几天,我们就发现经常过往的汽车中,有辆卡车开得特别慢,上坡时喘得几乎要断气。车上的油漆一点儿都没有亮光了。更妙的是,它后面没有挡板,而且居然还有一截脚踏梯子。这简直是为我们特意安排的。
第二天,我们早早地来到坡坎上。日头正中了,那辆车才在转弯处出现。我们躲在路旁的树丛里,瞅着那车头喘着气刚刚从我们面前爬过,我们便蹿出来,终于爬了上去。我们真快活呀,白塔的梦终于要实现了。突然车停了。一个人已经恶狠狠地跳上车,把我们像拎小鸡一样拎起来,扔到了路边的草丛里。
“再扒车,看我压死你们!”正是那个络腮胡子,他从车窗里伸出头,炸雷似地吼了一声,便开着车走了。真是冤家路窄!我们气得在后面追着汽车喊:“叫你翻车,叫你翻车,叫你四个轱辘朝天转!”骂是这样骂了,可总觉得不解恨。我们立下誓言,非乘乘他那辆破车不可!
从此,我们一有机会就去公路边溜达。而络腮胡子仿佛看透了我们,一到这段路,就拼命地把车开得快一些,让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它扬起一溜烟尘远远而去。有一回他在一个拐弯处撞上我们,甚至刹住车,探出头骂:“免崽子,滚远一点!” “叫你翻车,叫你翻车,叫你四个轱辘朝天转!”我们一迭声地追着他的车子喊。
我们准备了一大堆烂泥、石块,要给他一点儿厉害看看。可是一连几天,我们都没发现络腮胡子的踪影,好像他已经知道了我们的阴谋,突然偷偷摸摸地上天入地了。
又过了几天。络腮胡子的车终于又出现了。没想到那车这回却停了下来。车上跳下一个圆头圆脑的小伙子。他冲着傻愣在一边的我们笑嘻嘻地吆喝着: “喂,小兄弟们,干吗呢?”我们相互看看,又看看小伙子身后的车,一点儿没错,正是络腮胡子的那辆破车。“哦,你们想搭车,是不是?这好办,上来吧!” “真的?”我们喜出望外。“当然,”他把我们塞进驾驶室里,发动了汽车,“去哪儿?” “白塔。”我们一齐指着远处那白色的塔影解释说,“喏,就是那儿,那不是白色的塔吗?”小伙子笑了:“那是什么白塔?走近了你们就知道了!”
汽车开动了。那连绵不尽的山峦第一次在我们眼里像有灵性似地活动了起来。白塔也开始在一道道山脊后时隐时现地移动着,真的像白帆一样慢慢地浮动起来了。在一个岔路口,汽车停住了。“到了,小兄弟们,看你们的白塔去吧!” 我们扑通扑通跳下车,想到了什么,终于忍不住打听:“叔叔,那个满脸胡子的,也开这辆汽车的,怎么不开了?”小伙子不笑了,他抚摸着方向盘:“你们认识他?”“对,他老不让我们乘车,他没你好!”小伙子慢慢地摇下挡风玻璃,看着远处,低声说:“他已经不在了。” “哪里去了?”“就是不在了。”我们突然明白过来,浑身打了个冷战:“为什么?”“我也不太清楚。听人说,他的车正路过这儿,有辆车油箱着了火。喏,就在那边,油箱若是一爆炸,整个井场,还有你们的白塔就完了。于是他跳上那辆着火的车,把车开走了。”“那后来呢?” “后来?又不是讲故事,还有什么后来呢。……”小伙子说了句什么,但我们谁也没听清。因为发动机又响起来了。 
我们慢慢地沿着岔路走进去。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只小鸟在悄声悄气地鸣啭着。唉,什么话不能骂,偏骂那两句!
两旁的树越来越稀了。接着,又出现一个个黄帆布的房子。不会儿,那座白色的塔无遮无拦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呵,这原来是一座蒙着帆布的铁架子。有许多人戴着奇怪的铁帽子在围着它忙碌着。
哦,是钻井。哪里地下有宝物,哪里就有它。它也不是白色的。它上面有很多泥,还有很多油迹。不如我们所想象的洁白、神秘。它不是塔,不是白色的塔。
淡淡的雾从周围的树林里升起来,我们踏着车辙一步步往回走,不知怎么,我们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后面严肃地注视着我们。回过头去,只见那井架高高地、庄严地矗立在树林中。衬着玫瑰色的天空,它又成了一座白色的塔。
它是塔。它真的是白色的塔。
白色的塔在大山深处矗立着。唉,那真的是很久以前的事儿了。可我们都还记着它。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多处巧设伏笔,如“哪来的白塔?” “那是什么白塔?”等语句,从而让读者领悟只有真英雄而没有虚幻的白塔的构思。
B.小说先写“络腮胡子”粗鲁、不肯帮助“我们”,后写他危急时刻舍身忘我,欲扬先抑,成功刻画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形象。
C.“什么话不能骂,偏骂那两句”以自责的语气,表现“我们”追悔莫及的心理,同时显示文明礼貌的重要性,丰富了作品的主题。
D.“我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后面严肃地注视着我们”一句,说明了英雄的故事在孩子们内心深处引起了震动,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E.小说语言讲究,如“他把我们塞进驾驶室里”的“塞”准确表现了驾驶室的狭窄,“他已经不在了”中“不在”切合司机的口吻。
【小题2】“络腮胡子”两次都不允许我们搭乘他的车,有哪些原因?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3】“小伙子”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小题4】文章中“白色的塔”的含意前后有变化,请简单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6 03:27: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杀 棋

王建华

天气晴好的日子邮局的南墙根总是聚满了闲散老人,聊天甩扑克,下象棋,随心而为,各得其所

靠墙根的一头,一个老头双手拢在袖管里,半眯着眼睛似睡非睡,静静地坐在小马扎上,像一尊蜡像。他面前有一张能折叠的四方桌子,桌子对面也放着个马扎。桌子上画着棋盘,棋盘里填满了棋子。旁边的香樟树上挂着块一尺见方的硬纸板,歪歪斜斜地写着:五块钱一局。偶尔有人坐到他对面,说杀一局,他微微睁开眼睛,说五块钱一局,你先请。每每不到十分钟,来人就会摸出五块钱丢在桌子上,悻悻地离去。这些人当然都是从外地或是乡下来的象棋爱好者。城内清楚底细的人都不跟他下,因为全不是他的对手。

“我跟你杀一局。”老头儿微微睁开眼睛,说五块钱一局,你先清。老头儿伸出细长干瘦的手指做一个请的手势,却发现对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毛头小子。小子“啪”的一声架起一门当头炮。老头儿迟疑着上了一匹马,推上这匹马时,他斜睨了那小子一眼:长长的头发几乎遮住他黝黑脸庞上的黑边近视镜,眼镜片后面小眼珠滴溜溜转,闪烁着凶狠的光;薄薄嘴唇边几根浅黄胡须像极了春天破土而岀的草芽。小子飞快地上马、岀车,攻势迅疾凶猛,顷刻工夫,车马杀气腾腾地压到河界上。老头儿也不慢,每当对方“啪”的一声棋子落桌,他的棋子就轻轻巧巧地跟上,要么巧妙地避其锋芒,要么死死地封住去路。

春阳把最后一抹余晖投在香樟树上,香樟树上刚刚长出的新叶嫩绿中吐出紫红。“你是学生伢?”老头儿问了一句,小子“嗯”了一声,“咋不去念书?”老头儿又问,“杀棋就杀棋。”小子没好气地回一句。老头儿又迟疑了一下,杀棋就杀棋,这分明是他自己平时跟别人说的话,走棋时他从不让别人问长问短。

小子的鼻子上已经沁出细密的汗珠。老头儿偶尔瞟一眼小子,真的再也没说一句话。老头儿用连环炮配合一四马在对方阵营内形成犄角之势,只等家里的士角炮打掉对方一个士,即可置对方于死地。然而,他像一个武林高手任凭对方刀光剑影在面前上下飞舞,却是左避右让,就是不出手。

小城人都不知这个老头儿的来路,只知道他偶尔也做些收破烂的营生,那是一连几天无人跟他对弈的时候。他刚刚在这里摆棋摊时,生意还不错,跟他对弈的人也不少,观战的人也多,后来因为棋艺悬殊,棋摊就逐渐冷落了。他也试图输过棋,因为他演技不高明,让赢棋子的人觉得憋屈,备受侮辱似的,久了就很少有人上他的棋摊。

小子的额角上已经冒出粗大的汗珠,他把另一门炮调到自家河界中位,打算用双炮连环射击,从对方中位撕开一道口子。这时,老头儿只要撤回一车保住护驾马、小子即使硬拼也将无济于事,然而,老头儿回撤的车偏偏别住了马腿,让小子将了军。老头儿抓耳挠腮无比遗憾地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小子用衣袖揩一把脸上的汗,说你可以出帅。老头儿说你赢了,我的帅动不了,如果要动帅,就算我输,我从不动帅。小子这才看见老头儿的“帅”被一根螺纹钉固定在桌子上。

小子拿着五块钱朝学校方向走去,邮局斜对面是一所重点高中,老头儿一边把桌子折叠起来一边大声反复嘟哝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小子志得意满地把五块钱在空中扬了扬,头也不回,一溜儿小跑地去了学校。

“我陪你杀一局。”五年后一个寒假,小伙子从大学回家又来到老头儿棋摊前。老头儿微微睁开眼睛,一眼就认出小伙子,尽管他头发理短了,皮肤白净了。

“五块钱一局,你先请。”

“那年差点儿我就逃学了。”小伙子一边说一边又“啪”的一声架起当头炮。

“杀棋就杀棋。”老头儿说。

(选自《安徽文学》2018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试简要分析下面的两句话所表现的人物的心理状态。
(1)小子的鼻子上已经沁出细密的汗珠。
(2)小子用衣袖揩一把脸上的汗。
【小题2】请简要概括文中“老头儿”的形象特点。
【小题3】赏析下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春阳把最后一抹余晖投在香樟树上,香樟树上刚刚长出的新叶嫩绿中吐出紫红。
【小题4】试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菜石
三石
在饶城奇石收藏界,龚一笑名望极高,算得上是鼻祖级的人物。很多年前,他就经常跋山涉水淘捡石头。那时玩石的人不多,赚两个钱只够糊口,石头自然抵不过馒头。如今日子好了,有钱人多了,玩石头的多起来。而此时,龚一笑已是奇石满屋,且大部分是捡来的,没花多少钱。
龚一笑于我亦师亦友,我也受他影响,到哪都会捡些石头。不过我的藏品都是一般货色,不入龚一笑法眼。我也无所谓,图个好玩而已。
龚一笑的好石头都锁在里屋,常年上锁,一般不让看。我央求多次外加点蛮横,龚一笑才不情不愿打开门锁,这才得以匆匆以睹。
没想到,有一天去龚一笑家喝酒,酒到酣时,他竟然主动进屋取出一件形如白菜的石头,未经丝毫雕琢,纹理清晰可见。我惊呼一声,“这才叫浑然天成,巧的是竟和铅山白菜碑上描绘得有些相似。”
龚一笑抿着小酒,嘿嘿一笑:“能联想到白菜碑,也不枉你我师友一场。白菜碑上有笪继良的题词‘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
当时市委已找我谈话,我将从市直一个清水衙门直接空降到县里任职,且是正职,手上权力不可同日而语。
我蓦然明白龚一笑的用心良苦,正色道:“老师的教诲我必谨记,不过……”“不过什么?”
我狡黠一笑,将白菜石移至跟前:“老师要是放心不下,不如将此石送给我,我必定每日观石三省己身。”
龚一笑脸色大变,一把将石头搂进怀里,连声说“君子不夺人之所好,君子不夺人之所好!”,匆匆将石头搁进屋,出来封门上锁。
我哈哈大笑。
在县里工作,不似在市里那般清闲,我忙得焦头烂额,没有时间把玩石头。但时间久了,竟也有人知道我那一丁点喜好,不时有好事之人弄两块石头请我鉴赏,或者送我把玩。偶尔盛情难却,我会收下一块两块,也找石头回赠,算是玩家之间相互馈赠,也没有把这当回事。曾有一块石头摆在办公桌上,名为“寒江独钓”,是我特别喜欢的。
与龚一笑往来也少了,只是偶然会打个电话骚扰。也有一次,请他来赏石,电话里龚一笑不屑一顾:“你能有什么好石头值得劳师远道。”我说:“还真有一块,就摆在办公室,你来了便知。”
龚一笑真来了,直接推门进来。我从座椅上一蹦而起,兴奋之情难以言表。龚一笑却不理睬我,只顾盯着桌上的“寒江独钓”。我得意地说:“以你的专家的眼光,我这块石头怎么样?”
龚一笑不语,移前移后仔细端详,好一会儿才直起身子说:“嗯,很值钱!”
“值多少?”
“一间房,一间牢房。”
我吓了一跳,“一块石头,不至于吧?”龚一笑怒目圆睁说:“我说是就是,你敢质疑我的眼光。”说完,怒气冲冲摔门而出。
我目瞪口呆,等醒悟过来追出门去,已不见龚一笑踪影。打电话,关机。
呆坐会儿,我满脑子都是龚一笑的怒容,突然十分惶恐,立马叫来秘书,让他将“寒江独钓”还有几块交换的石头一并拿走退回。
第二天,刚进办公室,龚一笑又推门而入,手上捧着那块白菜石,我惊得呆住了。
他已经发现桌上没有了那块石头,遂问道:“你那块石头呢?”“退回去了。”“哼,算你聪明。”
龚一笑将白菜石小心翼翼摆在原先“寒江独钓”的位置,说:“你曾说每日观石三省,今天就遂了你的愿!”
我说,老师怎么如此大方?舍得忍痛割爱?龚一笑又是怒目圆睁,喝道:“想得美!借你的,什么时候不当官了,就还我!”
(《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2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龚一笑有收藏石头的爱好,已经是“奇石满屋”,还写到“我”与他亦师亦友等,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白菜石”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小说的标题,也在构成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C.小说写酒酣时龚一笑进屋搬出他珍藏的白菜奇石让“我”观赏,其实他是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教育“我”,可谓用心良苦。
D.小说结尾龚一笑那句话可谓一石三鸟:既有对“我”观石自省的劝诫,也表现他的奇石之爱,还揭示了他吝啬的性格特点。
【小题2】请联系小说内容,分析“寒江独钓”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小说的思想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虎啸震千山
聂鑫森
年逾古稀的老画家高昌,阔别故乡虎山县三年后,欣然归来了。不是应县委、县政府的邀请,而是主动打电话要来,声明路费、住宿费、餐饮费都由自个儿掏,绝不增加公家的任何负担。
虎山县在本省的西南角,从省城坐火车去也就十几个小时,高昌居然三年没来。以前,每年他必来两三次,都是县委、县政府邀请的。虎山县一直戴着顶“贫困县”的帽子,属“老、少、边、穷”地区。
为了稳稳地戴牢“贫困县”的帽子,省城、京城若有掌实权的大人物下来视察,县里没有什么稀罕东西款待,就提早把高昌接来,现场画张指画相赠,不算是行贿,但画的名贵明摆着的,于是便会不断得到各级部门的扶贫救助款。除此之外,高昌只要听说县里有建希望小学、救灾、助残的消息,便会慷慨地寄钱过去。尽管他出来读书、工作几十年了,老家也没什么直系亲属。
“著名指画家”的头衔没变,对桑梓之地岂能不关心?”
三年前,虎山县新换了县委书记和县长。一个叫荒薪,一个叫魏艾。都是三十岁不到,是名副其实的“80后”。他们到省城开完会后,特地来看望高昌。
荒薪说:“高老,这么多年来,家乡真的麻烦你了,又是画画,又是捐款。我们上任后,下决心带领全县人民脱贫致富。”
“好。你们需要我做什么?尽管提。”高昌一捋花白的胡须,说。
魏艾说:“在没有摘掉‘贫困县’这项帽子前,我们绝不邀请您回家乡,也绝不麻烦您去作什么应酬画。靠国家拨款扶贫,那是庸人之举,得苦干、实干、巧干,把经济搞上去!”
高昌说:“画画,捐钱,我愿意!更佩服你们年轻人,有胆有识,敢想敢干。好,我在省城的家里静候佳音。”
末了,荒薪说:“高老,我们想最后麻烦您一次,请你画一张画,就挂在县委常委会议室里,让我们一看见画,就脸红,就心跳,就不敢有丝毫松懈。”
高昌一笑,说:“你一定想好画题了,快说,让我画什么?”
“远景是家乡的虎跳山,近景是花树丛中的一个鹞窝,襁褓中睡着一个婴儿。题款为:‘靠国家财政哺乳,贫困县永远是贫困县。’”
高昌蓦地站起来,向内室喊道:“老伴,快拿酒来!这幅画我想了好多年了,只是怕冲撞了‘父母官’,没有画。你们有这种心怀,老夫要谢谢你们了。”
这三年,虎山县没邀他回去画过应酬画,也再没上门来求画去送人。
高昌看报看电视,或者打电话找熟人打探消息,虎山县真的甩开膀子干得热火朝天:发展多种经营,培育规模产业,种粮、造林之外,开辟了中草药园、水果园、蘑菇基地、蔬菜大棚、野猪和野兔养殖场。并引进外资、内资,办工厂进行深加工,家具厂、竹器厂、罐头厂、腊制品厂、酱菜厂、石料厂、中药厂……“贫困县”的帽子摘掉了。
可荒薪、魏艾没有邀请高昌回老家来。
高昌心想:这两个年轻人野心不小,还想好上加好,要让他真正地刮目相看。他等不及了,打电话通报一声,自个儿就来了。
到车站接车的,只有两个年轻人,他们说,书记、县长交代了,由他们陪高老参观,想去哪都行。高老满意了,书记和县长才敢来拜谒,否则,无脸见人啊。
高昌扎扎实实参观了四天,走工厂,访园圃,看基地,问农家,虽然有些累,却心花怒放,不是一朵两朵,而是成团成簇。
高昌用手机联系上了书记和县长,说他要设晚宴感谢县委常委全体同志,人必须到齐。吃完饭,他要当众展示他带来的一幅指画新作。有一个不来吃饭的,他就立马回省城去!
晚宴设在高昌下榻的五星级“虎山宾馆”,是由一位虎山县籍的台商开办的。
荒薪说:“高老考察了几天,您说满意了,我们才敢来。”
“旧貌换新颜,我太高兴了。”
魏艾说:“您请客,怎么行?我已通知办公室的人去埋单。”
“我是代表老百姓,谢谢你们。这点钱,我还出得起,早把款付了。来,我敬各位一杯,你们辛苦了!”
酒过三巡。
高昌拿起放在身边的一个长条型木盒子,从里面取出一轴画来。
“荒薪、魏艾二位小友,请你们一个人拿住一端,展开来。”
这是一幅四尺整宣的横幅,画的是一只立于山岗上的老虎,仰天长啸;身后是青松、翠柏、杜鹃花。画名为《一啸震千山》,还题了一首小诗:“方兴未艾致富忙,放眼故乡着新装。襁褓不留哺乳虎,雄风卷过万山岗。”
宴会厅里响起一片掌声。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画家要回故乡看看却声称自己掏钱,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虎山县还是那么贫穷落后,不想再增加公家的负担。
B.高昌虽然对县领导用自己的名气换取救助款的事深恶痛绝,但只要家乡需要建学校、救灾、助残,他还是会慷慨相助。
C.新任县领导请高老画一幅“襁褓”图,用心良苦,是希望可以借此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带领家乡人民摆脱贫困。
D.虎山县实现了脱贫,县领导却没有主动邀请高老前来,他们是想让老画家不请自来,以便给他一个惊喜。
【小题2】小说中的老画家高昌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叙事采用双线结构,线索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试做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作为一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
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信上说: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调演。
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执行判决居然是无罪释放,差点没跳起来。他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一颗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光高兴没用,当务之急,是得去找老师,弄出个好的节目,才不辜负上级。
他赶紧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们帮忙。老师们都很忙,一听说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交不起,而且还要坐两路公交再转火三轮才能到达他的学校,于是果断地拒绝了。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
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就在他不知道该向谁说说委曲的时候,从远处桥洞下传来一阵凄凉的吉它声,那声音如泣如诉,令他忍不住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
他小心地走过去,那人也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它并唱起歌,那歌是老周从没听过的,讲的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着听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因着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来,并一直聊了起来,到天明时,老周已大体明白对方是个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地想挣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老师才醒,虽然说话依旧有些颠三倒四,但大至能明白老周的请求,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写出了一首歌曲,歌词大意是讲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并且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但最终,蒲公英看到普照的阳光,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
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当然,最令他喜欢的还是蒲公英的结局。
没有伴奏,音乐家为他们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失控的声音,便被天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所代替。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一套城里孩子们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纷纷说,这事,值得支持。
演出那天,一个跑野的家长开着他的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演出的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帅气地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
当老周走进剧场去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你们怎么来了?
“我们收到通知来的。”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不安地递上通知。
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说:“发错了,这是谁干的?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这不是乱弹琴吗?”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揿她飘了回去。他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们解释这次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他觉得这比让他结束办了多年但终于还是没修成正果的学校更让他难过。
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这歌真好听啊!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教育局来信了”开篇,看似突兀,实则颇具匠心:不仅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还起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
B.借老周找老师碰壁的遭遇,作者呼吁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给弱势群体更多的支持。
C.“一拍脑门”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科长在认真检查通知单发现自己工作的疏忽与失误后的尴尬与歉疚。
D.小说有多处精彩的比喻,如“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等。
【小题2】小说标题有何意蕴?请简要概括。
【小题3】有人说小说的结局设计得很成功,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忧郁症

汪曾祺

龚星北家的大门总是开着的。从门前过,随时可以看得见龚星北低着头,在天井里收拾他的三四十盆花。山茶、月季、含笑、素馨、剑兰。他用花剪修枝,用小铁铲松土,用喷壶浇水。他穿一身纺绸裤褂,趿着鞋,神态消闲。

龚星北在本县算是中上等人家,有几片田产,日子原是过得很宽裕的。龚星北年轻时花天酒地,把家产挥霍殆尽。

龚星北娶的是杨六房的大小姐。杨家是名门望族。这位大小姐真是位大小姐,什么事也不管,连房门也不大出,一天坐在屋里看《天雨花》《再生缘》,喝西湖龙井,嗑苏州采芝斋的香草小瓜子。

前年她得了噎嗝。不知花了多少钱,拖了小半年,终于还是没能治好。龚星北卖了四十亩好田,买了一副上好的棺木,办了丧事。丧事办得很风光。路边看的人悄悄议论:“龚星北这回是尽其所有了。”

丧偶之后,龚星北很少出门,每天只是在天井里面弄石条上的三四十盆花。山茶、月季、含笑、素馨。穿着纺绸裤褂,趿着鞋,意态消闲。

他玩过乐器,琵琶、三弦都能弹,尤其擅长吹笛。他吹的都是古牌子。上了岁数,不常吹,怕伤气。

龚星北有二儿一女。大儿子龚宗寅,在银行做事。二儿子龚宗亮,在上海念高中。女儿龚淑媛,正在读初中。

龚宗寅已经订婚。未婚妻裴云锦,是裴石坡的女儿。裴云锦的漂亮,在全城是出了名的。

裴云锦女子师范毕业后,没有出去做事。她得支撑裴家这个家。裴石坡可以说是“一介寒儒”,赋闲在家,已经一年。裴云锦有两个弟弟,都在读初中。裴家的值一点钱的古董字画,都已经变卖得差不多了。

出嫁那天,裴云锦换了一身衣裳,水红色的缎子旗袍,白缎子鞋,鞋头绣了几瓣秋海棠。这是几年前就预备下的。云锦几次要卖掉,裴石坡坚决不同意,说:“裴石坡再穷,也不能让女儿卖她的嫁衣。”

新婚燕尔,小两口十分恩爱。

进门就当家。三朝回门过后,裴云锦就想摸摸龚家究竟还有多少家底,好考虑怎么当这个家。检点了一下放田契房契的匣子,只有两张田契了,加在一起不到四十亩。有两张房契,一所是身底下住着的,一所是租给同康泰布店的铺面。看看婆婆的首饰箱子,有一对水碧的镯子,一只蓝宝石戒指,一只石榴米红宝石的戒指。这是万万动不得的。裴云锦吃了一惊:原来龚家只剩下个空架子。

同康泰交的房钱够买米打油,但是龚家人大手大脚惯了,每餐饭总还要见点荤腥。公公每天还要喝四两酒,得时常给他炒一盘腰花,或一盘鳝鱼。

老大宗寅生活很简朴,老二宗亮在上海读启明中学,收费很贵。小姑子龚淑媛初中没有毕业,就做了事,在电话局当接线生。薪水很低。她很自卑,整天耷拉着脸。她和大嫂的感情也不好。她觉得她落到这一步,好像裴云锦要负责。她怀疑裴云锦“贴娘家”。

“贴娘家”也是有之的。逢年过节,裴家实在过不去的时候,龚宗寅就会拿出十块、八块钱来,好让裴石坡家混过一段。裴云锦不肯,龚宗寅说:“送去吧,这不是讲面子的时候!”

龚家到了实在困难的时候,就只有变卖之一途。裴云锦把一些用不着的旧锡器、旧铜器搜出来,把收旧货的叫进门,作价卖了。她把一副郑板桥的对子,一幅边寿民的芦雁交给李虎臣卖给了季匋民。

嫁过来已经三年,装云锦没有怀孕,她深深觉得对不起龚家。

有人说她得了严重的忧郁症。她一天不说话,只是搬了一张椅子坐在房门口,木然地看着檐前的日影或雨滴。

龚宗寅下班回来,看见裴云锦没有坐在门口,进屋一看,她在床头栏杆上吊死了。

裴云锦面目如生,死前还淡淡抹了点脂粉。她穿着那身水红色缎子旗袍,脚下是那双绣几瓣秋海棠的白缎子鞋。

龚星北做主,把那只蓝宝石戒指卖了,买了一口棺材。不要再换衣服,就用身上的那身装殓了。这身衣服,她一生只穿过两次。

龚星北把天井里的山茶、月季、含笑、素馨的花头都剪了下来,撒在裴云锦的身上。

送葬回来,龚星北看看天井里剪掉花头的空枝,取下笛子,在笛胆里注了一点水,笛膜上蘸了一点唾沫,贴了一张“水膏药”,试了试笛声,高吹了一首曲子,曲名《庄周梦》

【小题1】简要概括哪些因素导致裴云锦一步步走向死亡。
【小题2】小说为什么多次写到龚星北的花?
【小题3】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小题4】请探究小说标题“忧郁症”的意蕴。
【小题5】梁实秋主张:“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说说本文或课文是怎样体现他的这种主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