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白色的塔
程玮
还记得那座塔吗,白色的塔?
那时候,我们樱桃沟还藏在大山的皱褶里,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通向外面的世界。外面是什么样儿的?我们不知道。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那重重叠叠的绿色的山峦后,隐隐约约地出现了一个白色的东西,像一座塔似地高高矗立着。远远看去,那白塔般的影子就像大海里的一片白帆。
要是能去那白色的塔影前亲眼看一看,该多好呵!于是,我们壮着胆子,站在路边,远远地见汽车来了,便招招手。可汽车像没长眼睛一样,径直开了过去。
终于有一次,一辆卡车吭哧吭哧地爬上坡来,就自儿停了下来。车门打开,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大叔跳了出来,“妈的,这老爷车!”他骂骂咧咧地打开了车盖。我们还是满怀希望地悄悄围了上去。等他拾掇好汽车,便壮着胆子开口了,“大叔,捎我们一段路吧!”络腮胡子转过脸来,不耐烦地问:“捎你们?你们干吗去?” “去看,白塔!” “白塔,哪来的白塔,去去!”他朝我们扬扬结实的拳头,钻进汽车,一溜烟地开走了。
看来,搭车是没指望了。我们决定扒车。
没几天,我们就发现经常过往的汽车中,有辆卡车开得特别慢,上坡时喘得几乎要断气。车上的油漆一点儿都没有亮光了。更妙的是,它后面没有挡板,而且居然还有一截脚踏梯子。这简直是为我们特意安排的。
第二天,我们早早地来到坡坎上。日头正中了,那辆车才在转弯处出现。我们躲在路旁的树丛里,瞅着那车头喘着气刚刚从我们面前爬过,我们便蹿出来,终于爬了上去。我们真快活呀,白塔的梦终于要实现了。突然车停了。一个人已经恶狠狠地跳上车,把我们像拎小鸡一样拎起来,扔到了路边的草丛里。
“再扒车,看我压死你们!”正是那个络腮胡子,他从车窗里伸出头,炸雷似地吼了一声,便开着车走了。真是冤家路窄!我们气得在后面追着汽车喊:“叫你翻车,叫你翻车,叫你四个轱辘朝天转!”骂是这样骂了,可总觉得不解恨。我们立下誓言,非乘乘他那辆破车不可!
从此,我们一有机会就去公路边溜达。而络腮胡子仿佛看透了我们,一到这段路,就拼命地把车开得快一些,让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它扬起一溜烟尘远远而去。有一回他在一个拐弯处撞上我们,甚至刹住车,探出头骂:“免崽子,滚远一点!” “叫你翻车,叫你翻车,叫你四个轱辘朝天转!”我们一迭声地追着他的车子喊。
我们准备了一大堆烂泥、石块,要给他一点儿厉害看看。可是一连几天,我们都没发现络腮胡子的踪影,好像他已经知道了我们的阴谋,突然偷偷摸摸地上天入地了。
又过了几天。络腮胡子的车终于又出现了。没想到那车这回却停了下来。车上跳下一个圆头圆脑的小伙子。他冲着傻愣在一边的我们笑嘻嘻地吆喝着: “喂,小兄弟们,干吗呢?”我们相互看看,又看看小伙子身后的车,一点儿没错,正是络腮胡子的那辆破车。“哦,你们想搭车,是不是?这好办,上来吧!” “真的?”我们喜出望外。“当然,”他把我们塞进驾驶室里,发动了汽车,“去哪儿?” “白塔。”我们一齐指着远处那白色的塔影解释说,“喏,就是那儿,那不是白色的塔吗?”小伙子笑了:“那是什么白塔?走近了你们就知道了!”
汽车开动了。那连绵不尽的山峦第一次在我们眼里像有灵性似地活动了起来。白塔也开始在一道道山脊后时隐时现地移动着,真的像白帆一样慢慢地浮动起来了。在一个岔路口,汽车停住了。“到了,小兄弟们,看你们的白塔去吧!” 我们扑通扑通跳下车,想到了什么,终于忍不住打听:“叔叔,那个满脸胡子的,也开这辆汽车的,怎么不开了?”小伙子不笑了,他抚摸着方向盘:“你们认识他?”“对,他老不让我们乘车,他没你好!”小伙子慢慢地摇下挡风玻璃,看着远处,低声说:“他已经不在了。” “哪里去了?”“就是不在了。”我们突然明白过来,浑身打了个冷战:“为什么?”“我也不太清楚。听人说,他的车正路过这儿,有辆车油箱着了火。喏,就在那边,油箱若是一爆炸,整个井场,还有你们的白塔就完了。于是他跳上那辆着火的车,把车开走了。”“那后来呢?” “后来?又不是讲故事,还有什么后来呢。……”小伙子说了句什么,但我们谁也没听清。因为发动机又响起来了。 
我们慢慢地沿着岔路走进去。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只小鸟在悄声悄气地鸣啭着。唉,什么话不能骂,偏骂那两句!
两旁的树越来越稀了。接着,又出现一个个黄帆布的房子。不会儿,那座白色的塔无遮无拦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呵,这原来是一座蒙着帆布的铁架子。有许多人戴着奇怪的铁帽子在围着它忙碌着。
哦,是钻井。哪里地下有宝物,哪里就有它。它也不是白色的。它上面有很多泥,还有很多油迹。不如我们所想象的洁白、神秘。它不是塔,不是白色的塔。
淡淡的雾从周围的树林里升起来,我们踏着车辙一步步往回走,不知怎么,我们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后面严肃地注视着我们。回过头去,只见那井架高高地、庄严地矗立在树林中。衬着玫瑰色的天空,它又成了一座白色的塔。
它是塔。它真的是白色的塔。
白色的塔在大山深处矗立着。唉,那真的是很久以前的事儿了。可我们都还记着它。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多处巧设伏笔,如“哪来的白塔?” “那是什么白塔?”等语句,从而让读者领悟只有真英雄而没有虚幻的白塔的构思。
B.小说先写“络腮胡子”粗鲁、不肯帮助“我们”,后写他危急时刻舍身忘我,欲扬先抑,成功刻画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形象。
C.“什么话不能骂,偏骂那两句”以自责的语气,表现“我们”追悔莫及的心理,同时显示文明礼貌的重要性,丰富了作品的主题。
D.“我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后面严肃地注视着我们”一句,说明了英雄的故事在孩子们内心深处引起了震动,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E.小说语言讲究,如“他把我们塞进驾驶室里”的“塞”准确表现了驾驶室的狭窄,“他已经不在了”中“不在”切合司机的口吻。
【小题2】“络腮胡子”两次都不允许我们搭乘他的车,有哪些原因?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3】“小伙子”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小题4】文章中“白色的塔”的含意前后有变化,请简单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6 03:27: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天上的后窗口
秦岭
看天,是看云哩;看云,是看水哩;看水,那才真格是看自个儿的日子哩。你可以不懂天,但不能不懂后窗口。“天上的后窗口”,村里的老话了。
天不会告诉你啥时来云下雨,但后窗口能让你晓得水在哪里。从后窗口能眺望到尖山村所有的边边角角,同样,你无论在村前还是村后,无论在自家屋檐下还是巷道里,只要一仰脖,首先看到的是天,然后是后窗口。据我大讲,当年我祖爷爷盖土坯楼时专门开了这个后窗口,那想法如今听起来有点像遥远的传说:看水。哪条路上有人找水挑水,哪条路上没人找水挑水,一览无余。你要找水,只能选择没人挑水的路,这样才有可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真格慢不得的,慢半拍,娃屁蛋大的几碗水就会被先期到达的人掏个精光。
鸡叫头遍那阵,我大1就早早守在后窗口,居高临下,眼睛像雷达一样扫描通往前梁后坡、左沟右畔的羊肠小道。明明是肉眼凡胎,身子却像是泥塑了,雷打不动,稳稳当当。你若从院外回望后窗口,我大又活像镶嵌在镜框里的一张老照片。窗里窗外、一上一下的对话——不!是对喊,开始了:
“娃他伯哎——,麻烦你看看,我该走哪条路?”
“走野雀弯那条吧——”我大回应。
“老哥哎——,我该走哪条路?”
“走苦水沟那条吧。……不!苦水沟那边有人了——,走牛背梁吧——”
如今回想,当年的我大一定比天水城里守在十字路口的交警还要神气。高高的后窗口聚拢了村里所有人的目光,目光的焦点集中在我大的脸上,有一双干燥的眼睛和一张同样干燥的大嘴。一双加一张,像天上的三个泉眼儿。
后窗口也能俯瞰到不远处的水爷庙,水爷庙,顾名思义便是祭祀水神的庙,水爷到底显没显过灵,谁也没亲眼见过。但水爷就像流在全村人身体里的血,谁也不敢说它就不在日子里。缺水的年份,杀猪宰羊、高举火把祭水爷的事,谁家落下过?印象最深的要算这么一件事——添水。水是往两只木桶里添,木桶就安放在水爷庙内水爷塑像脚下的香案前。记忆中,前往水爷庙添水的男女老少一年到头络绎不绝,无论天旱到啥地步,也要把一口水送到水爷庙里去。小时候,我问过我大:“咱自家的水都不够用,为啥要孝敬水爷哩?”我大说:“孝敬水爷,就是孝敬水。”
自来水是十几年前引上了山,那是千年等一回的事儿,尖山人的钱多了,水爷庙断了香火和供奉,进庙添水的人越来越少,泛潮的木桶被大卸八件,塞进了炕洞。我刚对着我家的木桶举起斧头。我大却疯子一样扑过来:“你敢?”我大朝水爷庙方向瞅了瞅,把木桶恭恭敬敬地摆在了后窗台。“大,你这不是让全村看笑话嘛。”我这是吼出来的。“笑话?我就要让全村人天天看。”
他从此天天都给木桶添水,完全是给水爷庙里的木桶添水的那一套,像戏台上的某个角儿,一举一动都是亮相的意思,毫不保留地展示在观众的视野里。我大后来爬阁楼费劲了,每逢山风呼啸,就指使我上去瞅瞅木桶还在不。有时不信,非得让我扶他亲自上去验证。在全村人的热嘲冷讽中,我大在日子里的老相像大滑坡似的,“刷刷刷”地老去。
二月二龙抬头的先一天,全村突然停水了,说是山下搞旅游开发,把水源给污染了,这自来水一停,仿佛一眨眼功夫回到了十几年前,所有的日子、产业像是瞬间断了气,那真个是时光倒流、地球停止运转的意思。哪家还有挑水的木桶啊,那还有人去找水啊!我大给村民们说:“给水爷跪一次吧!”这一回可真的齐刷刷跪了。这是多年来全村人面对水爷庙的第一次下跪。后来,自来水来了,再后来,家家的水龙头又哗啦啦流淌起来了。我大更老了,只是忘不了关照我到后窗口添水。
“天上的后窗口……”一天夜里,我儿子忽然喃喃自语着。他问我:“大,这叫法,多少年了?”
(节选自《新华文摘》2018年第15期《天上的后窗口》,内容有删改。)
(注)大:方言,称父亲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即点出“后窗口”,“后窗口” 与“看水”、“添水”有密切关系,在全文中它的多次出现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B.小说中的“我”对父亲有钦佩赞许,但在观念上也有分歧,我的言行举止对衬托父亲的人物形象有着重要作用。
C.小说擅长人物的语言描写,尤其是那段父亲看水时“窗里窗外”对话的描写极为精彩,语言口语化,对话中展现人情之美。
D.小说写进庙添水的人“越来越少”,泛潮的木桶“塞进了炕洞”,意在展现农村变革之快,体现新的时代人们摒弃神灵崇拜的思想进步。
【小题2】小说中的“我大”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的结尾有何含义,试作简要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捞月亮的母亲
石兵
捞月亮的人,是一位母亲。
在那座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里,我遇到了她和她时年六岁的儿子。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座贫瘠的大山是我在天黑之后来到的地方。在一处平整的山坡,我支起随身携带的帐篷,准备在野外过上一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我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只是短短几分钟,便在我视野中只留下了模糊的背影。 
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 
我已经确定,这只是一对普通的山村母子。于是,我大着胆子走上几步,终于听到了女人说出的话语。 
“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了期待。 
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她抚摸着小男孩的头,再看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我来到她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的不安与恐惧。 
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你们城里人叫白内障,我正在攒钱给他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 
或许是看到了我眼中的疑问,女人接着说:“狗儿爹去了城里打工,那里挣钱多一些,家里就只有我和狗儿了。” 
我没有再说话,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一路来到了女人位于半山腰处的家里。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地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 
我躺在外间屋原属于男人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儿子说:“娘,我想爹了,今天山上遇到的那个人好像爹啊,个子一样的高,手一样的有劲,可我就是看不清他的模样。” 
母亲说:“狗儿,快睡吧,睡着了,就能见到你爹的样子了。再过上半年,咱们就去城里找他,治好你的眼睛。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它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 
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她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温暖与悲凉、伤痛与希望。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10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山里宿营的“我”听到远处窸窸窣窣的声音;午夜有人上山汲水让“我”不寒而栗;最后确认,他们只是上山打水的普通母子。这样的设计使情节曲折,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借助了很多的手法,如描写小男孩时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
C.“我”联系了医院,和朋友开车到山里接母子二人去治疾,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羞愧,原因就是“我”能帮他们的也只有这么多。
D.“我”被母子间的亲情深深打动,又联想到自己的鲁莽行为,十分惭愧,才会“听得泪流满面。”
【小题2】经过“我”的了解,“捞月亮”只是这位母亲善意的谎言罢了。你觉得这篇小说以“捞月亮的母亲”为题合适吗?
【小题3】这篇小说到“我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为止,已经完整地记载了“我”的所见所闻,完全可以结束全文。但作者又加了两段文字。你觉得这样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 小 菊

天空的天

马小菊从家里出来时,天还好好的,走到半路就下起了雨。马小菊没带雨具,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又冷又疼。她看看离药店不远了,就跑了起来,跑到药店,衣服湿了个透。这个夏天的雨格外多,像失恋女人的眼泪,落得很频繁。

“咋这天来了?”药店老板招呼马小菊。“婆婆疼得紧。”马小菊一边用她本就湿了的袖子擦拭脸上的雨水,一边回避着药店老板的眼睛。马小菊的婆婆有风湿病,一到雨天就疼得厉害。

“向午真不是个东西,把家里的事都甩给你一个人,自个儿倒乐呵去了。”药店老板说。向午是马小菊的男人,当包工头挣了钱后就很少回家了,别人说他有了外遇。

马小菊没理药店老板的茬,边说拿一盒膏药再拿一盒止疼片,边从湿湿的裤兜里往外掏钱。药店老板把找回的钱递给马小菊的时候说:“昨天二凯去省城进货看见向午了,他和一个女的在街上走着。”说完两眼盯着马小菊看,以为她会大骂向午一顿,可是马小菊似乎没什么反应,她先接过钱,然后像听别人家男人的事一样“哦”了一声。马小菊说:“要是二凯再看见向午,就跟他说他娘病了,想他。”

马小菊说完拿上装在塑料袋里的药就往外走。雨还在下着,马小菊不紧不慢地走在雨里,密密的雨点实实地打在她身上。刚才要不是药店老板提起向午,她还想在药店避避雨的,可是药店老板提起了向午,她就不能再待下去了。

向午是马小菊的一块心病。刚听说向午有外心的那会儿,马小菊的心都碎了。她整天哭整天骂,四处向人打听向午的行踪。她还去省城找了一趟,但偌大一座省城,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就像绣花针落门前草坡地了。马小菊找了三天三夜,没找到,就回来了。

马小菊回到家才知道,她不在家这几天,婆婆摔断了腿。马小菊好懊悔,如果不是自己离开家去找向午,婆婆就不会摔伤。马小菊抱着婆婆的伤腿,眼泪流得像筛子眼里落下的米。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马小菊不去理。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

马小菊揣着药走到家时雨停了,她心想:这雨,好像就是给我下的。

马小菊进了屋唤了几声娘,没人回应。马小菊以为婆婆睡着了,就去自己的房间换衣服。等她换完衣服来到婆婆房间一看,婆婆昏倒在地上,口里吐着白沫,手里却紧紧地攥着一张向午的照片。马小菊明白了,婆婆是为了找放在抽屉里的向午的照片才摔倒的。马小菊赶忙把婆婆送到了医院。医生说是脑溢血,要马小菊去交住院押金。马小菊的钱不够,就去银行取钱。

在去银行的路上,马小菊碰见了旺子媳妇。旺子媳妇追着撵着跟马小菊说:“我在省城看到远处一个男人,好像是向午呢。”马小菊说:“你再看见向午,跟他说他娘病了,病得很重,让他赶快回来。”旺子媳妇还想跟马小菊说些什么,马小菊却匆匆走了。

经过一夜的抢救,婆婆仍然昏迷不醒,医生说能否醒过来不好说。

马小菊说:“怎么就不好说了呢?”她想起别人曾给过她一个治疑难杂症的偏方,婆婆用了这个偏方也许会好起来。她就回到家找到那个偏方,按方子里写的,找了几味药,最后就差一味冬瓜皮。马小菊知道前院吴二婶家种了冬瓜,就去吴二婶家要冬瓜皮。

马小菊到吴二婶家还没开口说话,吴二婶就先和她说起了向午的事。吴二婶说:“小菊,我去省城儿子家,看见向午和一个女人在逛街。”马小菊说:“吴二婶,你再见到向午,跟他说他娘病得很重,快不行了,让他赶快回来。”

婆婆喝了马小菊熬的药,仍旧没有好,最后还是去了。

婆婆入土那天,又下了雨,很大的雨,雨声把马小菊的哭声给淹没了。

雨季快要过去的时候,向午回来了。向午一身落魄地回来了,他被人骗了个精光后回来了。

“你还回来干啥?你娘不在了你还回来干啥呢?”马小菊说着,眼泪像雨滴一样落了下来。可这时窗外的雨却停了,天空响晴响晴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丈夫的外遇,马小菊开始时大吵大闹,后来心平气和,毫不在乎,连回答别人时都是简单重复那几句话,这一变化过程说明她对丈夫已经丝毫不抱希望。
B.小说对向午这个人物着墨不多,但这个赚了钱就开始膨胀、迷失自我的农民形象具有典型性,隐含着作者对进城农民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的忧虑和反思。
C.作者注重在细微处写人,写药店老板、旺子媳妇、吴二婶等人迫不及待地将向午的相关信息告诉马小菊,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善良的村民们对马小菊的同情和关心。
D.小说结局虽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但从小说情节的发展逻辑看,随着向午的回归,马小菊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她一定会原谅丈夫,过上幸福生活。
【小题2】小说在刻画马小菊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多次写到“下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篇外国小说,完成问题。
人行羊迹    凸凹
祖父俊美,身形高大,面白无须。
但右腮上,却孤零零地长了一根长毛,与净洁的额面不协调。家人说,还是拔去吧,因为它让人感到怪异。祖父说,不拔。问其理由,他说,这根长毛有说辞,它叫“玲珑须”,是仙人才有的物件。为什么独独长在我脸上?是造化让我与你们不同。
真是不同。
因为虽一表人才,本可以派上大用场,可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放羊。
他1938年就入党了,为了能顺利地搜集情报,并及时地把情报传递出去,组织上给他配了一群羊。全国解放了,作为革命功臣,组织上让他当地区的武装部部长。他居然辞了。理由是,他尽跟羊打交道了,跟羊有说有笑,跟人却谈不来。
私下里祖父跟家人说,你们看我这双脚,脚面弓着,脚心凹着,是天生走山路的。如果不放羊,这么好的一双脚,就废了。他还说,你们不要认为放羊就委屈了人,是羊让人懂得了许多天地间的道理。譬如说吧,羊一撒出去,就争竞着吃草,可羊不知道,山这么大,遍地是好草,然而羊只有一个胃,这搭吃饱了,那搭就吃不下了。为什么羊的眼里常汪着泪蛋子?因为羊拿遍地的好草没办法,觉得无奈。都说属羊的命不济,毁就毁在一个“贪”字。他又说,村东的云上广其实跟我一样,本来都是雇农,半辈子给地主扛长工,临解放的时候,地主低价甩地,他买进了不少。总以为他赚了,没想到,划成分时被划成了地主,成了专政对象。都说是地把他陷害了,其实是他自己害了自己。
组织上尊重祖父,依旧让他放羊。给他记最高的工分,年终结算的时候,他拿的钱就最多,日子宽裕。但大家也不眼红,因为他们觉得,且不说他是革命的功臣,就是他整天起早贪黑、跋山涉水,比谁都辛苦,自然要多拿一些。
祖父育有六男二女,香火延续,半个村庄都是他的人丁。子孙们的生活,无论顺畅,还是艰辛,他都不过问。每到晚间,他都要喝上一杯,仅仅一杯。他既享受又节制,从不胡言乱语、怨天怨地,从容自在,一世清明。
祖母对他说,子子孙孙可都是你的,无论如何也应该给一些照拂,他们过得好与坏,可都连带着你的脸面。
他说,不,你看到羊没有,无论瘦肥,都是他自己在啃青草,难道他们还不如羊?
祖母说,人毕竟不是羊,人有感情。
他说,羊也有感情——你如果偏袒哪一只羊,别的羊就朝你叫,声声如怨。那只羊再回到羊群里,别的羊就会用犄角顶它,从此就再也不能安生了。再有,病了的羊为什么也不能喂吃喝?因为你一旦喂了,它会真的以为自己病了,撒到山上,它也懒得吃草,它对人产生了依赖,知道你不会让它饿死,到了,它会连跑山的本事都比别的羊差了,不是掉队,就是被狼撵上。怜就是害,道理就在这里。所以,对儿孙的不管不顾,反而是又管又顾,使他们及早懂得自立,自己活出尊严。
祖父的做法,断了子孙们的指望,他们只好咬紧牙关,在苦日子里硬撑硬挺。到了后来,家族里的人竟都变得很有气性:个个要强,个个勤勉,个个乐观,个个本分。五行八作里,都有老羊倌后人的身影。而且,当官的清正,经商的诚信,从医的仁义。
有人问祖父,看你家混得这样齐整,你是怎么调教后人的?
他捻着他那根玲珑须,得意地说,我从不调教。
他真的没有刻意调教,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性去做。一如头羊领走,如果它走得直,后边的羊自然就走得齐整。
我在文学的路上走过许多年之后,一个时期,突然生出焦灼。因为我心中有“高峰”之想,可文章发表之后,却总是不温不火,便陷入幻灭与寂寞。
祖父对我说,你能不能跟我放一天羊?
一天下来,祖父问我,你看,羊最喜欢待在哪里?
我说,半山腰的阳坡。
他又问我,羊最不喜欢待在哪里?
我懵懂无言。
祖父说,羊喜欢待在半山腰的阳坡上,是因为那地方风刮得小,水分存留得多,土质也肥,光照也温暖,百草就繁茂。羊最不喜欢待的地方是山顶,山顶之上,无遮无拦,是个大风口,风刮得那么猛,水土都被卷走了,一片光秃之外,只生荆棘和苦草。山顶是瘦寒之地,绵性的羊是待不下去的。还有,羊都知道,到了山顶,就意味着走下坡路,就意味着归栏,就意味着被关起来,只给它们留下一个字:等。
我明白了祖父的用意。他让我感到,所谓“高峰”之想,无非是名利之念,与文学的本质无关。成大名又如何?如祖父所说,到了山顶,就一步一步地走下坡路了,那可是终极的失落,才真正可怕。所以,一如羊喜欢待在青草繁茂之处,写作者能够自由地读写,就是生命的喜乐福地了。
祖父以90岁的高龄无疾而逝。去世前一天,还赶着羊群,在大山里矫捷行走,绝无老态。他是在睡眠中飘然而去的,最后的面相,妩媚安详,唇角像有一丝笑。子孙们感到他还活着,均肃然起敬。
祖父是没读过书的。站在他的灵前,我想,有文化的,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不一定有喜乐。祖父的智慧与喜乐,得益于他终生与羊为伴,在大自然里行走。大自然是一部天书,虽然堂奥深广宏富,但不刁难人,字里行间说的都是深入浅出的道理。只要人用心了,终有所得。如果说祖父像个哲人,那么,他的哲学主题就是四个字:人行羊迹。
【小题1】文章开头写祖父的“玲珑须”,有何用意?(4分)
【小题2】作者将祖父的特点概括为“智慧”与“喜乐”,试分别举出它们的具体表现。(6分)
【小题3】文章的标题“人行羊迹”,试分条概括人从羊身上悟出了怎样的道理,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6分)
【小题4】文章的结尾说“只要人用心,终有所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感受,探究“用心”的具体内涵。(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寻找目击证人
陈凤群
“警察同志,我被打劫了!”女人一进门,便抛过来一句话。
女人瑟瑟地坐到我的面前,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盛满遭劫的惊觫。“我挣脱时被剐了一刀!”女人撸起衣袖,给我看她手臂上的刀伤。伤口有一指多长,红红的划痕血迹斑斑。处理好伤口,女人断断续续讲述了遭劫的过程。
女人是附近梅园工业园区一家制衣厂工人,这晚临时加班,九点钟下班行至福惠路时被一个蒙面歹徒洗劫了。
从警校毕业来到这个五里岗警区工作三个月了,这是我接到的第一单报案,心里有些兴奋有些紧张。三个月来天天在警区猫着,都快把我憋疯了。录完口供后,我跟女人要了联系电话,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就急匆匆赶到案发地点勘察现场。
这是一个城乡接合部地段。女人上个月才来到梅园工业园区打工,在洛城租了房子,每天往返园区和出租屋之间。女人说福惠路偏僻,晚上过了九点就很少人走动了。园区晚上极少加班,没想这次临时加班就出事了。我来回巡视着路面,脑海跳动着女人说的这些话,试图发现什么遗漏。几个来回后,我失望了。这条一百来米长的路在路灯下一览无遗,根本找不到女人说的挣扎中被歹徒扯断的白色珍珠项链。我很懊恼,望着一览无遗的路面,我的心渐渐收紧了。警区是“治安模范警区”,何况这是我接的第一个案子,得拿出成绩让大伙瞧瞧啊!
只有寻找目击证人了。女人说那晚只她一人,但园区门前驻扎着流动商贩,不少员工下班后喜欢往小摊跑,说不定就有目击者。
次日一早,我来到梅园工业园区,跟各厂区厂长沟通案情。
听了我的汇报,厂长们神色凝重,说马上召开员工大会,寻找目击证人。
很快,信息反馈回来了。整个园区两千多名员工,竟然没有一名员工注意到那晚有人打劫!
工业园区没有目击者,我把目标转向福惠路一带的住户。苍茫夜色,说不定哪扇窗有双眼睛无意间就瞥见了打劫。
四十五户走下来,已经十二点了,夜沉沉。我的心情也沉得如这黑黢黢的夜空,别提有多气馁了。女人遭劫的时间正是万家灯火时,然而这四十五户人家都说不知道,没看见。
从住宅区寻找目击证人没指望了,我唯有在这个被打劫的女人身上寻找线索了。第二天,我翻出女人的口供,反反复复地听,希望能捕捉到被我疏忽的哪个细枝末节。可是听得我耳朵都快起茧了,也没发现蛛丝马迹。我找来女人的手机号码打过去,女人关机了。我一个电话拨到女人就职的制衣厂,被告知女人没来上班。一个问号在心里扩大,我坐不住了,决定上女人出租屋一趟。
房东听了我的来历后告诉我女人半小时前就退租了,说女人到洛城公墓去了。
女人对我的到来很平静,燃尽最后一张冥钱后,女人开口了:“里面的人是我丈夫。五年前,丈夫来到梅园工业园区打工。一天晚上,丈夫到福惠路散步遇上了打劫,一个蒙面歹徒劫持了两名女工。丈夫和歹徒搏斗,歹徒捅了丈夫一刀。等到工友们赶来时,丈夫已经不行了。每年的清明我都要不远万里赶来给丈夫上一炷香。第一年,坟前摆了很多花。我知道是丈夫生前帮助过的工友和那两名女工来过。第二年,坟前的鲜花零零星星的。我想是那两名女工献祭的吧。第三年,坟前没有花。我想大家都很忙吧,抽不出时间。第四年,坟前没有花。第五年,坟前没有花。长眠异乡,一年到头,丈夫该多么孤单啊!我来到梅园工业园区打工,问了许多员工,竟然没有人知道五年前发生的打劫的事,于是我导演了这场打劫,希望唤起一些人的记忆,可是情形让我失望了。”
看着女人美丽的大眼睛泪光莹动,我说:“你走吧,回去好好生活!”
“你知道我被打劫那天是什么日子吗?是感──恩──节——”
【小题1】小说中两次写到了女人的眼睛,请分析这两次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3】小说标题“寻找目击证人”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小说是全国微型小说大奖赛获奖作品,试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其获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