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菜石
三石
在饶城奇石收藏界,龚一笑名望极高,算得上是鼻祖级的人物。很多年前,他就经常跋山涉水淘捡石头。那时玩石的人不多,赚两个钱只够糊口,石头自然抵不过馒头。如今日子好了,有钱人多了,玩石头的多起来。而此时,龚一笑已是奇石满屋,且大部分是捡来的,没花多少钱。
龚一笑于我亦师亦友,我也受他影响,到哪都会捡些石头。不过我的藏品都是一般货色,不入龚一笑法眼。我也无所谓,图个好玩而已。
龚一笑的好石头都锁在里屋,常年上锁,一般不让看。我央求多次外加点蛮横,龚一笑才不情不愿打开门锁,这才得以匆匆以睹。
没想到,有一天去龚一笑家喝酒,酒到酣时,他竟然主动进屋取出一件形如白菜的石头,未经丝毫雕琢,纹理清晰可见。我惊呼一声,“这才叫浑然天成,巧的是竟和铅山白菜碑上描绘得有些相似。”
龚一笑抿着小酒,嘿嘿一笑:“能联想到白菜碑,也不枉你我师友一场。白菜碑上有笪继良的题词‘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
当时市委已找我谈话,我将从市直一个清水衙门直接空降到县里任职,且是正职,手上权力不可同日而语。
我蓦然明白龚一笑的用心良苦,正色道:“老师的教诲我必谨记,不过……”“不过什么?”
我狡黠一笑,将白菜石移至跟前:“老师要是放心不下,不如将此石送给我,我必定每日观石三省己身。”
龚一笑脸色大变,一把将石头搂进怀里,连声说“君子不夺人之所好,君子不夺人之所好!”,匆匆将石头搁进屋,出来封门上锁。
我哈哈大笑。
在县里工作,不似在市里那般清闲,我忙得焦头烂额,没有时间把玩石头。但时间久了,竟也有人知道我那一丁点喜好,不时有好事之人弄两块石头请我鉴赏,或者送我把玩。偶尔盛情难却,我会收下一块两块,也找石头回赠,算是玩家之间相互馈赠,也没有把这当回事。曾有一块石头摆在办公桌上,名为“寒江独钓”,是我特别喜欢的。
与龚一笑往来也少了,只是偶然会打个电话骚扰。也有一次,请他来赏石,电话里龚一笑不屑一顾:“你能有什么好石头值得劳师远道。”我说:“还真有一块,就摆在办公室,你来了便知。”
龚一笑真来了,直接推门进来。我从座椅上一蹦而起,兴奋之情难以言表。龚一笑却不理睬我,只顾盯着桌上的“寒江独钓”。我得意地说:“以你的专家的眼光,我这块石头怎么样?”
龚一笑不语,移前移后仔细端详,好一会儿才直起身子说:“嗯,很值钱!”
“值多少?”
“一间房,一间牢房。”
我吓了一跳,“一块石头,不至于吧?”龚一笑怒目圆睁说:“我说是就是,你敢质疑我的眼光。”说完,怒气冲冲摔门而出。
我目瞪口呆,等醒悟过来追出门去,已不见龚一笑踪影。打电话,关机。
呆坐会儿,我满脑子都是龚一笑的怒容,突然十分惶恐,立马叫来秘书,让他将“寒江独钓”还有几块交换的石头一并拿走退回。
第二天,刚进办公室,龚一笑又推门而入,手上捧着那块白菜石,我惊得呆住了。
他已经发现桌上没有了那块石头,遂问道:“你那块石头呢?”“退回去了。”“哼,算你聪明。”
龚一笑将白菜石小心翼翼摆在原先“寒江独钓”的位置,说:“你曾说每日观石三省,今天就遂了你的愿!”
我说,老师怎么如此大方?舍得忍痛割爱?龚一笑又是怒目圆睁,喝道:“想得美!借你的,什么时候不当官了,就还我!”
(《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2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龚一笑有收藏石头的爱好,已经是“奇石满屋”,还写到“我”与他亦师亦友等,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白菜石”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小说的标题,也在构成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C.小说写酒酣时龚一笑进屋搬出他珍藏的白菜奇石让“我”观赏,其实他是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教育“我”,可谓用心良苦。
D.小说结尾龚一笑那句话可谓一石三鸟:既有对“我”观石自省的劝诫,也表现他的奇石之爱,还揭示了他吝啬的性格特点。
【小题2】请联系小说内容,分析“寒江独钓”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小说的思想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23 10:01: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各题。

打一个电话

李登建

①从窗前我看见她又出现在楼门口,我决定推迟下楼,我得避开她。

②近来我怕碰见她,甚至有点像老鼠害怕猫一样躲着她,可是有时“冤家路窄”,越想躲越躲不开。大前天我一出楼门,她正提着一桶水从水管子那里走过来,问我电话打了没有,我应着一定打,一定打,慌忙脱身;昨天我刚下楼梯,她又攥着笤帚幽灵似的从楼道后转出来,还是问打电话的事,我早把这事忘在脑后了,支支吾吾,贼也似的溜走……

③她是新来的清洁工,半个月前才接替了她的前任小刘。她的前任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年轻女人,儿子五六岁,像一枚挂在屁股上的钥匙,她干活时那男孩儿就就跟在身后,衣服脏兮兮的,抓过油条的手到处乱摸,就不免叫人厌恶了。那女人也不讲究打扮,蓬头垢面,蜡黄的脸最早总是阴沉着,从来不做出副笑摸样,迎着楼主人们笑着问声好,这样楼主人们对她怎能有好印象?有人说他哪天没拖楼梯,有人说她也不擦擦储藏室的门,尤其是后来,这个女人竟然胳膊上箍着黑纱来干活,给楼道带来一团晦气。楼主人们实在受不了了,几个人串通,坚决要求换掉她,说她不负责任,打扫卫生不积极,不干净。

④也许是物业管理处充分考虑了居民的意见,调换来的这个清洁工穿戴整齐,手脚麻利,四十七八的人了模样还挺俊俏。与她的前任明显不同的是,她特爱说话,远远地就跟你打招呼,嘘寒问暖,又是长又是短说个没完。那天我在楼梯上头一回见到她,她就问我在哪个部门上班,孩子学习好不好,又对我说她的孩子大学毕业了,还没找到工作,在家闷着,动不动就发脾气,爷爷一样地难伺候。她就说自己家在南面六里路外的疙瘩李村,人家都有大厦檐砖房她还没有,就得想法出来挣钱。她每天早晨骑着车子来,晚上回去。下雪那天在路上滑倒,从车子上摔下来,现在腿还疼。我问她能拿多少工钱,她前后指了指说,这6座楼12个楼道的卫生都是她打扫,一天下来腿发胀,一个月才500块钱。我说太少了。她说是少,可你不干还有人抢着干,都是托人来的,人家都有关系,她老担心被辞退。说到这里她朝我跟前凑过来,说:“你给俺公司打个电话行不?”我问:“打电话干什么?”“你就说我在这里干得挺好,你们很满意。”她又说,“你不知道,我以前在东区干,大伙儿都夸我干得好,你们不愿意用刘庄的小刘,才把我调过来的,你放心,我保证好好干。”我不假思索地说:“好,我打。”她追着我喊:“我叫李玉梅。”

⑤不打这个电话恐怕我就摆脱不了她的纠缠,可是打吧,虽然她来后楼道的卫生状况好像比以前好了,但这才是个开头,现在就下结论是不是为时尚早?而且我打这个电话应该征得全楼住家的同意啊。不过,我自己打个也没有多大关系,她不就是为了保住这个差使吗?这个要求也够可怜的,为她说几句好话也没什么不应该?于是我从桌子上的书堆里翻出她告诉我的那两个号码,抓起电话拨通一个。电话那端的声音很冷漠,我详细说明了情况,为引起他的重视,甚至适当作了艺术夸张,可那苍老的声音只无所谓地“哦哦”了两声,就挂断了。我不甘心,又拨另一个号码,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对方就笑起来:“这个李玉梅又来这一套了!”我急了,很严肃地说:“是真的,她真的干得不错!”对方没再说什么,“哈哈”的笑声却更大了。我感到很泄气。我能把这个结果告诉李玉梅吗?

⑥转眼春节到了,春节在国人心目中是压倒一切的大节日,放长假,什么活儿都撂下,痛痛快快地玩、闹,沉浸在浓似酒的欢乐气氛中。到除夕夜,燃放大雷子、钻天猴、彩筒的阵势简直就像当年辽沈战役发起总攻,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下半夜才归于沉寂,像这场战役取得了最后胜利。早晨我起床后,走到阳台向外面一望,下雪了!晶莹透亮的雪花正粉蝶似的纷纷扬扬地飞舞着,站在窗前似乎能听见蚕食桑叶似的沙沙声。楼外的空地、花池,铺了厚厚的一层雪,丛丛花木变为了琼簇。我家阳台视野开阔,可以望到很远的地方。正在我出神眺望时,忽然发现一豆红粒儿在洁白的雪野上浮动,仿佛丹青妙手的彩笔在一张阔大的宣纸上滴了一点红,又仿佛千树万树梨花中竟有一枝红梅孑然地绽开花瓣,那么鲜艳、动人。它的出现立刻使茫茫玉宇生动无比,这是一首意趣盎然、境界壮丽的诗。渐渐地,这点红在拉长,原来是个红衣女人。红衣女人正朝我们楼走来,近了看清恰是李玉梅。大年初一不在家过年来做什么?我怀着好奇心出来看。

⑦李玉梅已经从楼道后的“仓库”里取出扫帚,刷刷地扫楼门前的雪。我受到感动,也拿了一张锨,一边“帮”她干,一边问她为什么今天还来。她说雪得趁早打扫,结了冰就不好扫了,鞭炮皮也得扫掉,要不会刮得到处都是。

⑧我问她:“步行走这么远全身不冻透了?”

⑨她说骑车子怕再摔倒。

⑩扫完我们楼前,她还要到别处去扫。临走,她又央求我:“你能不能给他们打个电话啊?”

……

(选自《名家精品微型小说排行榜2009》)

【小题1】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第⑥段画线处塑造人物手法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小题3】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开头写“我推迟下楼”,躲避她央求我打电话,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加宣扬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狭隘意识。
B.“我受到了感动,也拿了一张锨,一边‘帮’她干,一边问她为什麽今天还来”,话里有话,既含蓄的表达了“我”对女清洁工的同情、赞扬,又为进一步揭示小说的劳动最光荣主题做了铺垫。
C.“临走,她又央求我:‘你能不能给他们打个电话啊?’”这看似不合常理的要求,背后蕴含的却是难以言说的艰辛和焦虑,使作者进一步明白了她的动机是纯朴的。
D.清洁工在春节一大早来扫雪,穿着漂亮,她的勤劳、细心使“我”感动,她的信赖、嘱托使“我”心灵颤动,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细腻又巧妙。
E.对“这个女人竟胳膊上箍着黑纱来干活,给楼道带来一团晦气”的描述, 表现了人们战胜封建礼教残余和危害的信心。
【小题4】有人说,第③段中对“三十来岁的年轻女人”的插叙文字是多余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5】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打一个电话”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下列小题。
信 仰
下午两点半,下着细雨,天阴得有点发冷。我刚打开办公室的门,他也跟进来了。我沏了一杯茶,坐定,自顾喝茶,没理他。
他没有像以往一样,毫不客气地在沙发上坐下来,而是局促地站在屋子中间,抖瑟着。我没叫他坐,他也不坐。
他姓蔡,70多岁了,是上访专业户,我们都叫他蔡老头。办公室的人陆陆续续地来上班了,看见他,都乐了,都说,蔡老头,又到北京回来了呀?见到某某了吗?
某某指的是中央的一个大人物。
他说,回来了。又给每个人都敬上烟。
抽的是大中华。老头今天有喜事了?
我不问,其他人也不问,都去忙自己的事,把老头一个人撂在屋中间。他有话自然会说。
他果然就说了,他说,解决了,我的问题解决了。
我们都将头抬了起来,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又都一齐看着蔡老头。
老头高兴了,自个儿搬了个凳子,坐了下来,猛吸了一口烟,说,解决了,我的问题解决了。
我说,这么说,他们认定你是1940年入党的了?
老头说,不,他们说我是1949年入党的。
一屋子的人都笑了起来,几个人差点笑出了眼泪。
只有老头不笑,像看着怪物一样看着我们。我们也看着怪物一样看着他。
蔡老头真是个怪物。就为到底是哪一年入党的问题,十几年来,他一直在上访。本来,不管是1940年还是1949年入党的,他都享受离休待遇。可是他固执得很,死认定自己是1940年入的党,十几年里,他跑广州跑北京,几年工资都倒贴进去了。这一次,他去北京,是去找一个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蔡老头说,是真金,就不怕烈火烧。
我对他说,这么说,蔡老头,这一次你没有找到你那位战友?
不,找到了。老头说,他也说我是1940年入的党,我确实是1940年入的党。就是那一年,日本鬼子的炸弹炸伤了我的左腿。老头说着就卷起他的裤腿,把那一个碗口大的疤指给我们看。
老头的固执劲又来了。屋子里的几个人又都笑了起来。按惯例,老头接下来会呈上他那一叠厚厚的材料。那一叠材料里有上至中央下至村委会的公章,老头每到一个地方申诉,就一定叫人家盖上公章,明明那公章一点也不管用,可老头信它。那一叠材料里,就有我亲自给他盖上的十九个公章。我拿出公章来,准备给他盖上第二十个公章。
可这次老头没带材料来,见我们都笑,老头张开的嘴又闭上了。
我说,蔡老头呀,你这次来,到底想干什么呀?
老头搓搓手,说,嘿,我要干什么呀?突然又说,你们都是党员吧?
办公室里几个年轻小伙子打趣道,蔡老头,党员又有什么用呀?你还是先弄清自己是哪一年入党的吧。
老头激动起来了,满脸通红,牙齿格格地响。他大声说,我告诉你,小子,我是1940年入党的,我是老党员了。入党没用,干啥有用?你说说,你说说。泡歌厅、包二奶,这些就有用了吗?你们这些人,还是共产党员吗?
老头几乎要跳起来了。他说,我这次去北京,我那位战友死了,他死了,我突然想开了,他干了一辈子革命,死了还将遗体捐献给国家,我还在哪一年入党的问题上争什么,我还算个共产党员吗?!老头突然“啪”地一巴掌打在自己脸上。
清脆的一巴掌,像打在办公室每个人的脸上。大家都不说话,老头脸色发紫,我脱下一件衣服,披在他身上
我的心里,流着长长的泪。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或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信仰”为题,既有作者对人物塑造的考虑,也体现了作者对情节设计、主题表达的用心。
B.第一段中“我”自顾喝茶、不理蔡老头,这是因为“我”因缺失信仰而高高在上,严重脱离群众,漠视群众疾苦。
C.蔡老头初进办公室时“局促”、“抖瑟”,是因为他想明白了自己曾纠结的问题后感到愧疚,同时也因不知道如何向大家说明而尴尬。
D.蔡老头反复说“解决了,我的问题解决了”,是因为他在入党时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后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
【小题2】文中说“蔡老头真是个怪物”,请概述 “我们”这样认为的理由。
【小题3】小说中写到了办公室几个年轻小伙子打趣“党员有什么用”,这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作用?
【小题4】倒数第二段写“我脱下一件衣服,披在他身上”,这一细节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
【小题5】巴金说过:支配战士的行动的是信仰。请结合小说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一名言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回家
皮特•哈米尔
几年前,我在纽约格林威治村遇到一个姑娘,就是从她那里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也许是一个神秘的民间传说,每隔几年重复出现,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重新流传。然而我仍然愿意相信它确实在某时某地发生过。
他们要到劳德戴尔要塞去——共三个小伙子和三个姑娘——上公共汽车时,他们拎着纸袋,里面装有三明治和葡萄酒,梦想见到金色的沙滩和大海的潮汐。这时,纽约灰暗而寒冷的春天已经在他们身后消失。
公共汽车驶过新泽西州时,他们开始注意到文戈。文戈坐在他们前面,衣着简朴,但不很合身。他坐在那里,从来没有动一下,满是灰尘的脸上看不出他的实际年龄。他一直咬着嘴唇,表情冷漠,一语不发。
深夜,汽车抵达华盛顿郊外,在霍华德•约翰逊饭店停下。大家都下了车,只有文戈坐在座位上像生了根似的一动也不动。几个小伙子感到奇怪,试图猜想他的身世:也许他是一个船长,也许是抛下妻子,离家出走的人,也许是一个回家的老兵,他们回到车上时,一个姑娘坐在他身边,作了自我介绍。
“我们要到佛罗里达去,”她欣喜地说,“听说那儿真美。”
“是的。”他平静地说,仿佛他想起了曾极力忘掉的事情。
“想喝点葡萄酒吗?”她问。他微微一笑,对着酒瓶喝了一大口。他向她道了谢,又陷入了沉默。过了一会儿,她回到伙伴中间,文戈则打着盹睡着了。
次日早晨,他们一觉醒来发现汽车已停在另一家霍华德•约翰逊饭店门外。这次文戈进了饭店,那个姑娘坚持要文戈与他们坐在一起。他看来很害羞,要了一杯不加牛奶的清咖啡。他听着年轻人闲聊海滩露宿的情景,紧张不安地抽着烟。回到车上后,那个姑娘又与文戈坐在了一起。过了一会儿,他讲述了自己辛酸的经历。他在纽约监狱里关了四年,现在回家去。
“你结婚了吗?”
“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她问。
“是这样,在我坐牢时我曾给妻子写过信,”他说,“我告诉她,我要离开很长时间,如果她受不了,如果孩子们总是问这问那,如果她太伤心,那么她可以把我忘掉。我能理解。再找一个丈夫。我说——她是一个极好的女人,确实了不起——把我忘掉吧。我告诉她不必给我写信。果真如此,三年半里她没有给我写过一封信。”
“你现在回家,对家里的情况什么都不知道?”
“是的,”他羞怯地说,“不过,上一周,当我确信假释就要批准时,我又给她写了信。我们过去住在布伦斯威克镇,就在杰克逊维海港前边。镇口有一棵高大的橡树,你一进镇就能望见。我告诉她,如果她没有改嫁,愿意等我回家,那就在橡树上系一条黄手帕。我看见黄手帕就会下车回家。如果她不想要我,就忘掉这件事——不系手帕,这样我就继续坐在车上走过去。”
“哇,”那个姑娘叫起来,“哇!”
她告诉了其余的人,很快大家都知道了。他们都关注着布伦斯威克镇的到来,并相互传看着文戈拿出来的几张照片,照片上是他妻子和三个孩子——妻子透露出一种纯朴之美,孩子们尚未发育成熟。可以看得出来,照片不知被文戈抚摩多少次了。
现在他们离布伦斯威克镇还有二十英里,几个年轻人都坐在右边靠窗的座位上,等待着那棵大橡树的出现。文戈停止张望,脸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好像他在给自己鼓劲,决心战胜另一次失望。
这时离布伦斯威克镇只有十英里,五英里……突然,所有年轻人都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们叫呀,喊呀,高兴得手舞足蹈。但只有文戈除外。
文戈坐在那儿望着橡树惊呆了。树上挂满了黄手帕——二十条,三十条,也许有几百条;这棵树,真像一面欢迎的旗帜,在迎风招展。正当年轻人高声欢呼的时候,这位老囚犯慢慢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朝着汽车前面的方向,回家去了。(《美国小小说百家精品》)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从“我”遇到一个姑娘听到她讲的故事写起,并说这故事“每隔几年重复出现,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重新流传”,为本文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戈“表情冷漠,一语不发”,引起了年轻人对他的神秘身份的猜测,主要是为了表现了文登冷漠的性格侧面,为后文写他是罪犯做铺垫。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文戈“衣着简朴,但不很合身”、“照片不知被文戈抚摩多少次”等,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D.小说擅长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尤其重视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E.小说以文戈所讲的故事为线索,讲述了文戈与妻子的动人的爱情故事,处处设置悬念,层层铺垫,直到结尾才揭示结局,引人入胜。
【小题2】文戈的妻子始终没有正面出现,但我们仍然能清晰感受到她的存在。请赏析文戈的妻子的形象,并指出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小题3】小说的主体部分用的是第几人称?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有何好处?
【小题4】小说中多次出现对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5】简析“黄手帕”在小说中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不掉队

谢志强

1947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

团长命令:“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秦山穿草鞋,把脚磨破了。渐渐地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的团员。

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

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秦山身负重伤,被送到野战医院。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

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心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

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

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了军。他受过五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他说: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

方歌说:“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

1948年,秦山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当了独立旅某连的连长。挺进西北,开赴新疆——新疆和平解放。

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唱歌。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女兵很惹眼。秦山看见了方歌,风撩着她的齐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

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

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

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你咋知道我在唱……我一点也没唱出声音呀。”

方歌说:“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个头。”

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

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他乐了,说:“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滩听了你们的歌声都会开花呢。”

方歌说:“这一回,是调到你们这儿了。”

过后秦山才知道,方歌请求调离师部文工团,来到了秦山所在的团,当了宣传干事。

方歌也几次到秦山这个营收集垦荒的先进事迹。她还组织了一个宣传队,把垦荒的故事编成歌曲、快板。

1952年春,秦山独自骑马,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进入了沙漠。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

起了大沙暴。沙漠似乎要作弄一下英雄。两天里,风沙铺天盖地,仿佛真的要叫他进去出不来。风一停,沙一落,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沙漠异常美丽,移动过的沙丘,那纹路,如同水的波纹。沙漠总是将进入它上边的物体含而不露地收藏起来。

幸亏有一棵枯死的胡杨树。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干,沙子已埋到他的腰。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

打电话给团部。方歌带了团部的两个女兵赶来,其中一位是女医生。

秦山像胡杨树一样,一动不动。

方歌和女兵含泪唱歌,唱《沂蒙山小调》。

秦山是山东籍。但他对家乡的歌也没反应。

女医生听不见秦山的心脏跳动了,就用一块白布裹住秦山。

教导员拿来了军旗,盖到秦山的身上。

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喊:“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歌。”

地窝子里一片宁静。

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

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

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讲述者是秦平沙,他是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山负伤醒来之后,“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这一细节写成了一个战斗英雄坚定、乐观的情怀。
B.翻过祁连山,“秦山心里奏起旋律”,“方歌突然唱起歌来”,说明两个人内心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默契。
C.面对生命“湮灭”的秦山,方歌的动作和语言,既表现了她内心的悲痛,又产生一种令人动容的感染力。
D.文章结尾看似闲笔,但对前文做了补充交代,同时通过写后人难以忘怀的追忆,表达了对前辈的崇敬。
【小题2】小说以“秦山听方歌唱歌”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法医李炎

刘立勤

李炎是医科大学的高材生,不知是怎么的,却当了公安局的法医。

法医的收入怎么能和医生比呢?待遇更是不能比。人们见了医生都是热情握手,见了法医呢,大多数人都会把手插在裤兜里,或者背在身后避免握手,实在是碍于情面和法医握了 一次手,他们 也会立马赶回家中,一遍一遍地洗手。李炎不在乎这个,你伸手我就握,你不伸手我也懒得搭理你。但李炎的妻子在乎,一遍遍劝李炎改行当医生,还撺掇几家医院上门邀请李炎加盟。李炎犟,他决 定的事情十头牛都拽不回来。妻子也不是善茬儿,一天天闹。闹得李炎急了,说:“再闹我们就离 婚。”妻子知道李炎的脾性,翻翻白眼终于歇了口。

李炎做事精心细致,一是一,二是二,很少有人对他的鉴定结果表示怀疑。当然,不是所有人都 信服他,也曾经有人对他表示过怀疑,还请来北京医科大学的几位博导复查他的勘验结果——结果 证明李炎是正确的,博导对他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敬业精神赞不绝口。李炎笑笑,说:“我不敬业 都不行啊,我的鉴定结果真的是太重要了。”

他的鉴定结果真的很重要。因此,找李炎的人很多,他们拿了很重的礼品,希望李炎笔下留情, 要么多写两个字,要么少写两个字,希望法律的天平能够多多关爱自己或者自己的亲友。

李炎是一根筋,多一个标点儿他也不写。

妻子朋友的孩子和人打架,朋友家的孩子被打得遍体鳞伤。派出所验伤结果是没有构成伤害, 妻子找到他,意欲让他重新鉴定,弄个轻伤,教训教训对方的孩子,或者让对方赔付一笔钱。妻子还说那孩子前不久鼻梁骨折过,定他个鼻梁轻度骨折,神不知鬼不觉。但他硬是不干,妻子半年都不 理他。

还有一次,外地一个大老板来考察投资项目,醉酒后和一个本地小混混儿发生冲突,小混混儿打了那老板两拳头。这还了得?老板计划投资五个亿不说,他还是县里领导的哥们儿,领导一个电话让公安局抓人。凭什么?得靠李炎的鉴定结果。而李炎的鉴定结果证明,那两拳头没有构成伤害。局长不高兴了,让李炎写成伤害。任局长怎么说,李炎就是不答应。局长说:这是组织的决定。”李炎说:组织的决定也不能违犯法律。”

局长知道李炎的脾气,放下身段说:“你就办了吧。你不为我想,也得为县上想想吧。五个亿 能安排多少人就业,能增加多少税收?况且要抓的人是一个小混混儿。”

李炎说:“他虽是个小混混儿,可他没有犯罪呀。法律没有说不保护小混混儿呀。”局长气得干 瞪眼。最后,县里的领导都出面说话了,李炎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局长愣是没有抓人的证据。

为这事,大老板放弃了投资,县里的领导气得吐血,好多人都大骂李炎是死脑筋。骂归骂,谁也奈何不了他,而且还暗暗敬佩他。自然,再有什么不合法的事,也就不找他了。倒是有一些无权无 势的人会给他送錦旗或者礼品感谢他,感谢他为他们伸张了正义。李炎呢,说法律不分贵贱贫富强 势弱势,法律只讲公正。那些錦旗、礼品他一概不收。

当然,他也不是一次人情没做,他还真是违心地做了一次。

那是一个土豪的儿子,打伤了一个清洁工。验伤的结果构成了轻伤,土豪的儿子要负刑事责任。问题是土豪的儿子面临高考,进了监牢可能一辈子就完了。土豪就出了一大笔钱给了清洁工, 不仅可以彻底改变清洁工一家的生活,还可以供他两个儿子上完大学。方方面面都说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希望他改变鉴定结果。

他思考了很久很久,妥协了。他也希望这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谁想到这事平息了,却壮大了土豪儿子的胆子,认为一切都是钱可以买通的,经常打架斗殴祸害乡里。最后呢,土豪的儿子触犯刑律被判了死刑。

土豪的儿子死了,李炎陷入永远的忏悔中。他想,有些事真的不能妥协,如果不妥协,那土豪的儿子也许还好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炎当法医,因为待遇低,他的妻子并不支持,闹到快要离婚也没有改变李炎的决定, 说明他是一个执着坚定的人。
B.小说善于通过小故事塑造人物,比如通过专家对李炎鉴定结果的复查和赞叹来说明李 炎工作的称职和敬业。
C.“法律没有说不保护小混混儿呀”可以看出李炎作为法医能够在权力、人情和法律之间 保持理智,令人敬佩。
D.李炎做了一次人情就害死了土豪的儿子,这让他陷人了永远的忏悔,导致了他从此以 后再也不讲人情,只讲公正。
【小题2】作者是如何刻画李炎这一人物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李炎的忏悔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