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大师
双雪涛
那时我很小,十五岁。所有见过我的人,都说我长得像父亲:嘿,这小子和他爹一模一样,你瞧瞧,连痦子都一模一样,痦子上面都有一根黑毛。
父亲原是一名工人,负责看仓库。仓库边上是监狱。
监狱的犯人们要出来做工。一次,忙了整整一天,活已干完,天黑尚早,不着急回去。一位狱警便掏出棋子和棋盘,要和犯人下棋。犯人们没人敢上,你 推我,我推你。这时,一个跛脚犯人走上前来,说:“政府,瘸子跟您学学。”狱警说: “行,坐下吧。”两人便摆开了架势。二十几手后,狱警的子全给压在后面,除了一 个卒,都没过河。瘸子的大队人马已经把红方的中宫团团围住,却不着急取子,只是把对方全都立案住,动弹不得。父亲在旁边一直站着看着,明白已经几乎成了死局,狱警早就输 了。这时父亲说:“兄弟,炮五平八。”狱警反正要输,就依父亲的话走了一手。就这样狱警依父亲的指点走了三五手后,下成了和棋。瘸子忽然站起,盯着父亲说:“我俩下”。父亲还没说话,狱警说:“反了你了,是不是想让老子把你铐上!”父亲趁机躲回仓库,很晚了才开门出来回家。
那年父亲三十五岁,妈妈离家走了。一个月后,父亲下了岗。
父亲十几岁开始喜欢下棋,到了让人无法容忍的程度。在我的记忆里,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一般是下三盘,父亲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有的人输了,不服气,说,我们挂点东西。挂, 就是赌。父亲说,朋友,我从来不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就不能再下了, 刚才三盘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还有人下完了棋,第二天拎着鱼啊,肉啊,来要拜父亲为师,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教不了人。我十五岁时,父亲四十四岁。他胡子长了满脸,比以前要瘦了,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穷苦不堪,变成每天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终日在棋摊泡着,但只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而我受父亲指点,也渐渐有了点名声。
一个星期六的中午,一个跛脚和尚突然找上门,要和父亲下棋。父亲指了指自己:“我这十年,呵,不说了,好久没下棋,脑袋转不过来了。”
和尚说:“我这十年, 好到哪里去了呢?但你十年前欠了我一盘棋,我们今天挂点东西下一盘。”父亲说: “一辈子下棋, 没挂过东西。” 和尚说:“可能是东西不对。”说完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打开布包,里面是一个金色的十字架。十字架上刻着一个人,双臂抻开。那人,那手,都像在动一样。围观的人群突然变得极其安静,全都定睛看着和尚手里的东西,好像被那东西吸住了。和尚说:“这是古物,你赢了,你拿走。”父亲说:“我输了呢?”和尚抬头看了看我说:“我一辈子下棋,赌棋,没有个家,你输了,让你儿子 管我叫一声爸吧,让我有点安慰,以后见我也得叫。”父亲抬头,看着我。我说 : “爸,下吧。”父亲笑了,看着和尚说:“来吧,我再下一盘。”
掷过硬币,父亲执黑,和尚执红。红方先走,如果是和棋,算黑方赢。开始,两人都走的不慢,略微想一下,就拿起来走。到了残局,两人越走越慢,两个人好像都瘦了一圈,汗从衣服里渗出来,和尚的头上都是汗珠,父亲手上的静脉如同青色的棋盘。到了最末,两人都剩下一只单兵在对方的半岸,兵只能走一步, 不能回头,于是两只颜色不同的兵便你一步我一步地向对方的心脏走去。这时, 我明白了,是个和棋。
父亲要赢了!
在父亲的黑卒走到红帅斜上方的时候,和尚笑了,不过没有认输,仍然向前拱了一手兵,父亲突然把卒向右侧走了一步,和尚一愣,拿起帅把父亲的黑卒吃掉。父亲上将,和尚拱兵,父亲下将,和尚再拱,父亲此时欠行,无子可走,输了。
父亲站起来,晃了一下,对我说:“输了。”我看着父亲,他的眼睛从来没有这么亮过。父亲说:“叫一声吧。”我看了看和尚,和尚看了看我。我说:“爸。”和尚说:“好儿子。”然后伸手拿起十字架,说:“这个给你, 是个见面礼。”眼泪已经滚过他大半个脸,把他的污脸冲出几条黑色的道子。我说:“东西你收着,我不能要。”和尚的手停在半空,扭头看着父亲。父亲说:“我听他的,东西你留着,是个好东西,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能拿出来看看,上面多少还有个人啊。”和尚把十字架揣进怀里,说:“我明白了,棋里棋外,你的东西都比我多。”然后看了看我,用手擦了一把眼泪,走了。
十年之后,我参加了工作。工作忙了,棋也越下越少,越下越一般。父亲去世时,我拿了副棋和他埋在了一起。
(选白 2014 年第 10 期《小说月报》,有 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狱警在父亲的指点之下把本来早就输了的棋下成了和棋,这让跛脚犯人非常恼火,提出要和父亲一决高下,但狱警不顾父亲的意愿制止了这件事。
B.人们和父亲下棋输了之后的表现各不相同:有心服口服的,有不服气提出“挂”东西再下的,有要求拜师的。对后两种人的请求,父亲不为所动。
C.“父亲要赢了”一句独立成段,有强调作用:“我”不用在父亲没有征得我同意的情况下违心地叫跛脚和尚“爸”了,这突出了“我”内心的欣喜;同时为后文情节的突转蓄势。
D.小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父亲令人感伤但又令人钦佩的一生, 交错运用了倒叙、插叙、顺叙等多种叙述方式,既充实了小说内容,又使小说层次清晰。
E.小说善于通过动作、神态等描写展现人物心理,如“眼泪已经滚过他大半个脸, 把他的污睑冲出几条黑色的道子”的神态描写就写出了和尚赢棋后的喜悦。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末尾,作者是如何把写父亲和跛脚和尚的对弈的写得如此惊心动魄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4】小说为什么要以“我”的视角来讲述“父亲”的故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9 05:45: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宏伟计划

〖日〗星新一

三郎接受了R企业的就业考试,这一天,他正期待着考试的结果,R企业的经理上门来了。事出意外,三郎疑惑地问:“这,这……怎么?如果合格了发一封通知就行了,就是不合格,难道特意……”

“不,你以最佳成绩通过了。因此,我们有一个特别委派。”

话题似乎事关重大,三郎听得有些紧张:“是什么事?要是我能胜任……”

“我们考虑不录取你,让你转去接受K企业的就业考试,你一定能通过的。”

“怎么?K企业不是您那儿的竞争对手,而且对你保持着优势吗?我觉得如果能扭转这种局面很有意义,才投考您的企业,难道我这些打算……”

经理微微一笑,促膝谈道:“你这番话颇有见识。正因为如此,一定要委派你。就像你讲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别说超过K企业,连赶也赶不上。现在需要一个人去刺探内募搜集情报。”

“啊呵,当间谍潜进去?”

“对了。你一定能干得出色。一旦成功,报酬不在话下,还立即给你要职。我也不催,你可以步步为营,花多长时间也不怕,小事情不报告也罢,免得为了价值不大的情报惹人怀疑,鸡飞蛋打。”

“既然信任我,又这样叮嘱下来……”

三郎被说动了,宏伟的计划就此开端。接受K企业的就业考试后,他成了那里的职员。

不用说,进去头一年,是与企业的重要事物不沾边的。可是三郎不急不躁,只管坚持不懈地努力。他勤勉地处理工作,把争取上司和同僚的信任作为起点。在企业外面,三郎也洁身自好,循规蹈矩,避免引人注目。搞间谍工作务必早早站稳脚跟。

普通的职员,到新环境里的第三年上就懈怠了,表现出嫌工作岗位乏味啦,怀疑自己的能力啦,或是一不顺心就一蹶不振的状态。三郎却做到了对工作热情不减。无论怎么说,他有自己明确的使命。周围谁都难以察觉,他竟扮演着可怕的角色。与其他人全不相同,他感到乐在其中。这样非但没有不满,工作着反而是享受,还得设法控制浮到险上的微笑。

出现了这样的干材,K企业没有置之不理,他很快就被提拔为科长,向机密靠近了一步。可是他仍然不动声色地安于职守,他深知如果这时暴露的话,将前功尽弃。

三郎对待工作越发尽职。一次他检举了受贿对外泄密的下属职员,并立即将其解雇——要是容下这个人,自己费尽心机在长远计划下充当间谍潜伏的价值就失掉了。

这些功绩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从而使三郎备受信任。他深得人心,甚至董事也来为女儿提亲。要是推却,人家可能盘问理由产生疑窦。三郎便应承了——积极地应承下来。要掩护自己的真面目,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伪装了。干间谍非冷酷无情不可,凡是能利用的,就必须利用。何况董事的小姐相当美貌,性情也贤慧。

三郎在家里也是好丈夫。要彻头彻尾瞒过敌人,得从身边做起。妻子回娘家时,满口夸奖三郎,这带来的好处自是不言而喻。

三郎不知疲倦地埋头苦干,步步升高,终于接近了K企业的中枢;功到自然成,他年纪轻轻,就具备了出席董事会议的资格。

三郎想,K企业的全貌大致能摸清了,及早告一段落,归纳一份报告回R企业去也行了可是又一转念:好容易熬到这一步,再坚持一段,说不定还能取得更大成果。三郎选择了后一条路。

功德圆满的一天终于来到了,他熬到了能知悉K企业一切机密的地位——当上了社长。

同业中,都称他是凭实干崭露头角的年轻经理。当然,他不仅能够知悉一切秘密,而且可以随心所欲地经营管理。

“K企业的兴衰,都在我的操纵下,就如此巧妙地让他倒闭,我的使命便顺利结束了。”

他心中嘀咕行动的方向:

“……可我干吗非要毁灭它呢?这是我多年含辛茹苦取得的成果,换取一星半点的报酬实在不值,就算回去当董事又怎么样,哪怕被指定做候补经理也得不偿失。”

在他的心目里,冷酷无情的生存法则已经根深蒂固。

另一面,R企业是在欢欣鼓舞地静观待变,熬而时光荏苒,仍见不到任何反映,私下去联络,答复只是冰冷的沉默。

R企业恼羞成怒,到处散布说,K企业的经理是我们的奸细。这本来不是虚构而是事实,收效却事与愿违。

K企业的职员听到后,反而激发了敌忾之心,在新经理治理下奋发图强,激烈竞争的结果,终于导致了R企业的倒闭。

【小题1】结合情节发展,请用五个关键词概括三郎在故事中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2】小说采取第几人称的写法?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小题3】赏析文中划横线的段落。
【小题4】结合全文分析结尾的艺术效果,谈谈你对结尾部分三郎做出这样选择的看法。

同类题2

打鱼的

汪曾祺

①女人很少打鱼。

②打鱼的有几种。

③一种用两只三桅大船,乘着大西北风,张了满帆,在大湖的激浪中并排前进,船行如飞,两船之间挂了极大的拖网,一网上来,能打上千斤鱼。而且都是大鱼。一条大铜头鱼(这种鱼头部尖锐,颜色如新擦的黄铜,肉细味美,有的地方叫做黄段),一条大青鱼,往往长达七八尺。较小的,也都在五斤以上。起网的时候,如果觉得分量太沉,会把鱼放掉一些,否则有把船拽翻了的危险。这种豪迈壮观的打鱼,只能在严寒的冬天进行,一年只能打几次。鱼船的船主都是些小财主,虽然他们也随船下湖,驾船拉网,勇敢麻利处不比雇来的水性极好的伙计差到哪里去。

④一种是放鱼鹰的。鱼鹰分清水、浑水两种。浑水鹰比清水鹰值钱得多。浑水鹰能在浑水里睁眼,清水鹰不能。湍急的浑水里才有大鱼,名贵的鱼。清水里只有普通的鱼,不肥大,味道也差。站在高高的运河堤上,看人放鹰捉鱼,真是一件快事。一般是两个人,一个撑船,一个管鹰。一船鱼鹰,多的可到二十只。这些鱼鹰歇在木架上,一个一个都好像很兴奋,不停地鼓嗉子,扇翅膀,有点迫不及待的样子。管鹰的把篙子一摆,二十只鱼鹰扑通扑通一齐钻进水里,不大一会,接二连三的上来了。嘴里都叼着一条一尺多长的鳜鱼,鱼尾不停地搏动。没有一只落空。有时两只鱼鹰合抬着一条大鱼。喝!这条大鳜鱼!烧出来以后,哪里去找这样大的鱼盘来盛它呢?

……

⑤一种是扳罾的。

⑥一种是撒网的。

⑦还有一种打鱼的:两个人,都穿了牛皮缝制的连鞋子。裤子带上衣的罩衣,颜色白黄白黄的,站在齐腰的水里。一个张着一面八尺来宽的兜网;另一个按着一个下宽上窄的梯形的竹架,从一个距离之外,对面走来,一边一步一步地走,一边把竹架在水底一戳一戳地戳着,把鱼赶进网里。这样的打鱼的,只有在静止的浅水里,或者在虽然流动但水不深,流不急的河里,如护城河这样的地方,才能见到。这种打鱼的,每天打不了多少,而且没有很大的,很好的鱼。大都是不到半斤的鲤鱼拐子、鲫瓜子、鲶鱼。连不到二寸的“罗汉狗子”,薄得无肉的“猫杀子”,他们也都要。他们时常会打到乌龟。

⑧在小学校后面的苇塘里,臭水河,常常可以看到两个这样的打鱼的。一男一女。他们是两口子。男的张网,女的赶鱼。奇怪的是,他们打了一天的鱼,却听不到他们说一句话。他们的脸上既看不出高兴,也看不出失望、忧愁,总是那样平平淡淡的,平淡得近于木然。除了举网时听到“欸”的一声,和梯形的竹架间或搅动出的一点水声,听不到一点声音。就是举网和搅水的声音,也很轻。

⑨有几天不看见这两个穿着黄白黄白的牛皮罩衣的打鱼的了。又过了几天,他们又来了。按梯形竹架赶鱼的换了一个人,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辫根缠了白头绳。一看就知道,是打鱼人的女儿,她妈死了,得的是伤寒。她来顶替妈的职务了。她穿着妈穿过的皮罩衣,太大了,腰里窝着一块,更加显得臃肿。她也像妈一样,按着梯形竹架,一戳一戳地戳着,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⑩她一定觉得:这身湿了水的牛皮罩衣很重,秋天的水已经很凉,父亲的话越来越少了。

(选自《故乡人》)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女人很少打鱼”开篇,从文中的描写可知,打鱼劳动量大,又是在冰冷的水中劳作,不适合女人。这样与后文写母女两人打鱼形成对比,表现出贫苦劳动妇女的艰辛人生。
B.小说第④段描述放鹰捉鱼的场景,关于鱼鹰捕鱼的一系列细节描写,既表现出捕鱼之快捷,收获之丰盈,也表现出捕鱼人兴奋喜悦的心情,同时照应前文对这类捉鱼方式的评价。
C.小说没有写人物的对话,也少铺叙人物的心理活动,将人物的悲苦和不幸浓缩在短短的不动声色的文字里,这种冷静克制的写法,看似平淡如水,实则苦酒入喉,更有触动人心的效果。
D.第⑨段中写小姑娘“按着梯形竹架,一戳一戳地戳着,一步一步的往前走”,作者是要强调“打鱼”人的女儿顶替了她妈妈的职务,打鱼的技术跟她妈妈一样在行。
【小题2】小说开头几段用大量笔墨介绍了打鱼的几种方式,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这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探究结尾画线句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斑头雁
聂鑫森
去年秋,楚雁飞应聘当了寒云湖专职的护鸟员。
楚雁飞真没想到日子这样难熬。四周荒无人烟,给养靠队部用车从外地运来,常常吃不上蔬菜。特别是冬天,冰天雪地,燃着一炉煤火,还让人冷得直打哆嗦。
楚雁飞真没想到工作这么单调。每天吃过早饭,他跟着五十岁的班长吴远征,来到湖边伪装好的监测室,对斑头雁等各种水鸟进行动态追踪,不时地作记录,看得眼睛发涩,站得双脚发麻。
楚雁飞没想到自己会在寒云湖过春节。班长当护鸟员三十年了,他的家在本省一个偏僻的小县城,每年春节回去探一次亲,队部派一个人临时顶替,可今年实在抽调不出人手来。
“小楚,你赶快整理行装,回老家去过年,你的爸爸妈妈望眼欲穿哩!”
楚雁飞摇摇头,说:“吴班长,我也想留下来和你作伴!”
春节过去了,春天阳气不断上升,南去的大雁,一群一群回家了。没想到“倒春寒”说来就来了,一夜北风紧、雪花狂,到处银妆素裹。
天刚蒙蒙亮,吴远征就叫醒了楚雁飞:“小楚,昨天我们观察到湖边草丛里,有好多只斑头雁在孵化鸟蛋,温度这样低,别冻坏了它们。我们去湖边看看!”
楚雁飞痛苦地从梦中走出来。雪还在零星地下着,看不到一只飞翔的水鸟。他们蹑手蹑脚来到湖边,察看一个一个斑头雁的窠巢。雌雁一动不动地在抱卵,任凭身上的雪花积了一层又一层。公雁也守在旁边,像忠诚的警卫员。楚雁飞看见吴远征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四五周后,小雁叽叽喳喳来到人世。楚雁飞站在高清摄像头前,观察当上妈妈的斑头雁,领着小雁初次下水。公雁在低空飞翔、盘旋,护卫着它们,嘎嘎地欢叫着。
楚雁飞看了看壁上的挂钟,十一点了。他搓了搓手,说:“吴班长,我们该睡了。”吴远征支楞着耳朵,不作声。过了一会,说:“湖边有盗贼。我听到了他们的脚步声,是两个人。”
“盗贼?他们来这里盗什么?”
“盗斑头雁!母雁和幼雁的翅羽还没长好,正栖息在窠巢里,每到这时候,有胆大的盗贼就来张网盗捕,然后卖给饭店酒楼。”
楚雁飞说:“我跟您一起去!这些王八蛋!”
“我一个人去就行了!小楚,你得守着这小砖房,守住这部直通队部值班室的电话。”吴远征板起一张脸,拿了一支手电,取出一把短柄猎刀,匆匆扑进夜色里去了。楚雁飞把所有的电灯都打开,又搬出一捆硬木柴架到门外的空坪里,浇上汽油,点燃了。
两个小时过去了。一个跌跌撞撞的人影从窗外飘过去,接着是敲门声:“小楚……是我。”
楚雁飞打开门,借着灯光,他看见吴远征的额头上沁出鲜红的血。“吴班长,您受伤了?”
“被他们挥舞的网杆打了一下,不要紧。我刚才警告他们:赶快离开,偷捕水鸟是犯法,想被抓进去吃牢饭吗?我手上的刀,也不是吃素的,想试试吗?”
“他们吓住了?”
“他们也带了刀,雪亮雪亮的。我忽然发现小砖房那边闪射的火光,便说:你们以为我是一个人好对付,睁开狗眼看看,我的同事在身后呢,我只要一声喊,他们立马就赶过来了!”楚雁飞扶住他,喉头有些哽咽,说:“吴班长,快进屋,我给你的伤口上药、包扎。”
……
鸟世界在楚雁飞的眼里,变得越来越奇瑰和壮美。每晚回到小砖房,先和吴远征一起做饭、烧水、打扫卫生,然后,在昏暗的电灯光下,写他的《水鸟观察日记》。他决定了,要留下来,和班长一起,守护着斑头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四段连用三个“没想到”,既突出了环境的艰苦、工作的单调与辛苦,也从侧面表现了坚守边地的国家护鸟员美好的品质。
B.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刻画人物,如吴班长看到斑头雁护儿留下泪水,突出其硬汉子柔情的一面,使班长这一人物形象丰满,有血有肉。
C.小说没有直接描述班长与捕猎斑头雁的盗贼打斗的过程,而是由吴班长自己口述,再现打斗场景,这样显得真实可信,有现场感。
D.小说用简练而朴实的语言,叙写了寒云湖的候鸟斑头雁和两位专职护鸟员之间的故事,感人肺腑,同时引发人们对生态问题的思考。
【小题2】小说以“斑头雁”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楚雁飞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何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若有风筝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扬的风筝。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对我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海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哈桑和我走出大门,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我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哈桑说。

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哈桑一眼看穿我。

“没有鬼怪。”我低声说,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像流星那样划过苍天,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临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我偷眼望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人们纷纷顿足尖叫:“干掉它!干掉它!”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干掉它!干掉它!”的欢呼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

“快赢了,阿米尔少爷!”哈桑兴奋得直喘气。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线的手。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

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我正在担心时,天就快黑了。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把风筝给我们。”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他们一拥而上……

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眼角流淌下来。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

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节选自《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不仅真实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阿富汗浓郁的异域风情,而且深刻解揭示了家庭、友情、人性的丰富内涵。
B.小说对哈桑形象的刻画运用了语言、动作等描写,比如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有力地揭示了哈桑的品格。
C.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情节的高潮是哈桑保护追回的风筝,高潮部分不仅照应标题,更能突出 “我”与哈桑的不同性格特征。
D.小说真实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阿富汗斗风筝比赛的风俗传统,充满异域风情,表现了阿富汗人民的勇敢和好斗。
【小题2】请概括哈桑的性格特点。
【小题3】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在不断地变化。请结合情节简要概括“我”赢得比赛后(含赢得比赛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的习题

对 手

明人敲门而入。老领导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地注视着明人,眸子里混杂着欣喜、探询、怜爱,或者还有一丝担忧……

老领导这些日子不太好受,仿佛自己又进入了一个人生的十字

路口。说十字路口并不为过,远比当年自己处于职场的抉择时刻更为严峻。当年自己在学院高薪聘请和机关留任两者之间,徘徊过、矛盾过,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做官。在这个国度,做官似乎是最能体现个人价值和被社会认可的职业。他从学院来机关挂职半年,就强烈感受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决定又是迅速和果断的。他一干就是二十年,最终成为这个部门的最高长官。在行将退休之前,他迟疑良久最后向组织推荐了三位他继任的候选人,天天、小涂和明人。这三位都是他一手培养的,也是他最为欣赏的。组织部门采纳了他的意见,并通知他启动考察工作时,他还为之欣喜若狂,回家和老伴儿说了,还破天荒要老伴儿陪她喝了一瓶一斤半的茅台。

但没过三天,他就开始烦恼了,又过三天,心里已是烦恼不堪。

考察接近尾声时,他简直苦不堪言,痛不欲生了。他强烈自责,自己走了一步臭棋,三选一,这是逼迫他们仨赤膊上阵,也是自找苦吃呀!组织部已向他透了口风:三个人测评不相上下,但天天去找了老领导的领导,一个挺有威望的老前辈,小涂则无声无息,表现得镇定自若。“那明人呢?”老领导问。组织部告知:“有写他的举报信。从内容看,没什么东西,核查了,也不属实。”

老领导听罢松了一口气,但随之而来的消息,又令他血压骤升了:“据分析,写匿名举报的,多半是小涂。”

老领导脑袋嗡的一声,他真有些懵了,怎么在这当口,相煎何太急呢! “三个人平常关系都不错,难道就为了这个职位,钩心斗角,明枪暗箭,由朋友变成对手?”

是的,对手! 他心里明白,是自己的推荐,让他们仨由原本热络友好的朋友关系,变成了残酷竞争的对手! 他不无悲伤地叹了一口气。

今天周末,三个人不约而同地都来探望老领导了。他们应该都知道,老领导的一票至为重要,此刻是最后的拼搏。

一早,天天就来了,还带来了老领导嗜爱的一套景德镇陶瓷,虽然并不值多少钱,但这是天天的一片心意。天天的细腻、用情,是老领导所赞叹的。不过,在这节骨眼上,天天的作为,令老领导并不畅快,他心里已把天天给否决了。

中午是小涂来了,小涂本来话就不多,问了问老领导的身体情况,向师母(老领导的太太)也问候了几句,喝着师母泡的绿茶,小坐一会儿就告辞了,这与他平素的风格颇吻合,沉稳而又不啰嗦。老领导向来偏爱这一点。倘若举报不是出自他的手,老领导一定会重点举荐他的。但这事情应该是明摆着的,老领导心有疑虑。

一个下午,明人没来。老领导有些疑虑了,论人品与才能,明人都是不可比拟的,但明人有些孤傲,有些不近人情。你想这段时间,他都不找老领导,他难道不知道老领导也力荐了他吗? 他相信明人

一定会找自己的,这个位子有多少人觊觎呀!

老领导焦虑地等待着,他心里嘀咕,如果明人出现在他面前,他就只推荐他了。

夕阳西下的时候,明人敲响了他的门。

老领导站起身来,迎过去,握着他的手,想与他好好聊聊。

明人开口了,说:“老领导,我有一事相求。”

“我知道,我知道,你别担心,你尽管说。”老领导想,你终于表述自己的愿望了。

明人笑着说:“谢谢老领导的抬举。我想说,就别提任我了。我与组织部也说了,我真不是什么谦虚。”

“你,这是真话?”老领导注视着明人,疑惑不已。

“是的,我是真话。”明人坚定地点了点头。

“这么一个职位,你看不上?”老领导又问。

明人又笑了,说:“不是我看不上,只能说人各有志,老领导,你信任我,就支持我别干,有的人只有不在这样是是非非的岗位上,才能做出更多成绩来,我也许就是这样的人。”

明人的口吻是诚挚的。当他转身离开,并消失在老领导的视野里时,老领导忽然觉得,明人的形象在他的眼里清晰明朗起来,他咧着嘴呵呵地笑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6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一自然段叙述明人拜访老领导的场景,接下来却讲述老领导退休、推荐继任候选人的情况,这是一种补叙的写作手法,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老领导在退休前向组织推荐他一手培养的、也是他最为欣赏的三位候选人时“迟疑良久”,说明他当时也没有想好哪一个更优秀、更适合做自己的继任者。
C.老领导的心情由“欣喜若狂”到“烦恼不堪”“苦不堪言”再到“悲伤地叹了一口气”,源于三个候选人为了职位变得不择手段,由朋友变成了对手。
D.天天为了争到职位找了老领导的领导,他最早来拜访老领导,还带了老领导嗜爱的景德镇陶瓷,为了竞选煞费苦心,他是三人中最有头脑的竞争对手。
E.小说结尾写到“老领导忽然觉得,明人的形象在他的眼里清晰明朗起来,他咧着嘴呵呵地笑了”,这样的描写既给读者留下了联想空间,又暗示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小题2】小说以“对手”为题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的明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小题4】小说塑造明人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文本和学过的作品探究这种写人手法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