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大师
双雪涛
那时我很小,十五岁。所有见过我的人,都说我长得像父亲:嘿,这小子和他爹一模一样,你瞧瞧,连痦子都一模一样,痦子上面都有一根黑毛。
父亲原是一名工人,负责看仓库。仓库边上是监狱。
监狱的犯人们要出来做工。一次,忙了整整一天,活已干完,天黑尚早,不着急回去。一位狱警便掏出棋子和棋盘,要和犯人下棋。犯人们没人敢上,你 推我,我推你。这时,一个跛脚犯人走上前来,说:“政府,瘸子跟您学学。”狱警说: “行,坐下吧。”两人便摆开了架势。二十几手后,狱警的子全给压在后面,除了一 个卒,都没过河。瘸子的大队人马已经把红方的中宫团团围住,却不着急取子,只是把对方全都立案住,动弹不得。父亲在旁边一直站着看着,明白已经几乎成了死局,狱警早就输 了。这时父亲说:“兄弟,炮五平八。”狱警反正要输,就依父亲的话走了一手。就这样狱警依父亲的指点走了三五手后,下成了和棋。瘸子忽然站起,盯着父亲说:“我俩下”。父亲还没说话,狱警说:“反了你了,是不是想让老子把你铐上!”父亲趁机躲回仓库,很晚了才开门出来回家。
那年父亲三十五岁,妈妈离家走了。一个月后,父亲下了岗。
父亲十几岁开始喜欢下棋,到了让人无法容忍的程度。在我的记忆里,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一般是下三盘,父亲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有的人输了,不服气,说,我们挂点东西。挂, 就是赌。父亲说,朋友,我从来不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就不能再下了, 刚才三盘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还有人下完了棋,第二天拎着鱼啊,肉啊,来要拜父亲为师,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教不了人。我十五岁时,父亲四十四岁。他胡子长了满脸,比以前要瘦了,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穷苦不堪,变成每天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终日在棋摊泡着,但只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而我受父亲指点,也渐渐有了点名声。
一个星期六的中午,一个跛脚和尚突然找上门,要和父亲下棋。父亲指了指自己:“我这十年,呵,不说了,好久没下棋,脑袋转不过来了。”
和尚说:“我这十年, 好到哪里去了呢?但你十年前欠了我一盘棋,我们今天挂点东西下一盘。”父亲说: “一辈子下棋, 没挂过东西。” 和尚说:“可能是东西不对。”说完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打开布包,里面是一个金色的十字架。十字架上刻着一个人,双臂抻开。那人,那手,都像在动一样。围观的人群突然变得极其安静,全都定睛看着和尚手里的东西,好像被那东西吸住了。和尚说:“这是古物,你赢了,你拿走。”父亲说:“我输了呢?”和尚抬头看了看我说:“我一辈子下棋,赌棋,没有个家,你输了,让你儿子 管我叫一声爸吧,让我有点安慰,以后见我也得叫。”父亲抬头,看着我。我说 : “爸,下吧。”父亲笑了,看着和尚说:“来吧,我再下一盘。”
掷过硬币,父亲执黑,和尚执红。红方先走,如果是和棋,算黑方赢。开始,两人都走的不慢,略微想一下,就拿起来走。到了残局,两人越走越慢,两个人好像都瘦了一圈,汗从衣服里渗出来,和尚的头上都是汗珠,父亲手上的静脉如同青色的棋盘。到了最末,两人都剩下一只单兵在对方的半岸,兵只能走一步, 不能回头,于是两只颜色不同的兵便你一步我一步地向对方的心脏走去。这时, 我明白了,是个和棋。
父亲要赢了!
在父亲的黑卒走到红帅斜上方的时候,和尚笑了,不过没有认输,仍然向前拱了一手兵,父亲突然把卒向右侧走了一步,和尚一愣,拿起帅把父亲的黑卒吃掉。父亲上将,和尚拱兵,父亲下将,和尚再拱,父亲此时欠行,无子可走,输了。
父亲站起来,晃了一下,对我说:“输了。”我看着父亲,他的眼睛从来没有这么亮过。父亲说:“叫一声吧。”我看了看和尚,和尚看了看我。我说:“爸。”和尚说:“好儿子。”然后伸手拿起十字架,说:“这个给你, 是个见面礼。”眼泪已经滚过他大半个脸,把他的污脸冲出几条黑色的道子。我说:“东西你收着,我不能要。”和尚的手停在半空,扭头看着父亲。父亲说:“我听他的,东西你留着,是个好东西,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能拿出来看看,上面多少还有个人啊。”和尚把十字架揣进怀里,说:“我明白了,棋里棋外,你的东西都比我多。”然后看了看我,用手擦了一把眼泪,走了。
十年之后,我参加了工作。工作忙了,棋也越下越少,越下越一般。父亲去世时,我拿了副棋和他埋在了一起。
(选白 2014 年第 10 期《小说月报》,有 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狱警在父亲的指点之下把本来早就输了的棋下成了和棋,这让跛脚犯人非常恼火,提出要和父亲一决高下,但狱警不顾父亲的意愿制止了这件事。
B.人们和父亲下棋输了之后的表现各不相同:有心服口服的,有不服气提出“挂”东西再下的,有要求拜师的。对后两种人的请求,父亲不为所动。
C.“父亲要赢了”一句独立成段,有强调作用:“我”不用在父亲没有征得我同意的情况下违心地叫跛脚和尚“爸”了,这突出了“我”内心的欣喜;同时为后文情节的突转蓄势。
D.小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父亲令人感伤但又令人钦佩的一生, 交错运用了倒叙、插叙、顺叙等多种叙述方式,既充实了小说内容,又使小说层次清晰。
E.小说善于通过动作、神态等描写展现人物心理,如“眼泪已经滚过他大半个脸, 把他的污睑冲出几条黑色的道子”的神态描写就写出了和尚赢棋后的喜悦。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末尾,作者是如何把写父亲和跛脚和尚的对弈的写得如此惊心动魄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4】小说为什么要以“我”的视角来讲述“父亲”的故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9 05:45: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戎装在身

孙晓青

北京正是盛夏,我却想到一个冰雪世界的故事,但愿能给酷暑中的人们带来一丝清凉。

2001年冬天,解放军某部机炮一连奉命开进帕米尔高原,在海拔四千三百多米的红其拉甫边防一线扎营。山沟里流淌下来的水冰冷刺骨,战士们每天早晨起床洗漱,头发沾水结冰,没几天手便皴裂了。可军装却不能不洗,巡逻执勤,摸爬滚打,作训服容易脏,洗起来手生疼。

连里有个新兵小吴,来自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一个侗族之家,个子不高,长着一张娃娃脸,小号军装穿在身上还显大。看到战友们为洗军装打怵,小吴不禁想到家乡人劳作时常戴的一种胶皮手套。十八岁生日那天,他给家里打电话,父母不在,电话是小姨接的。

“老二,今天是你的生日,想吃点什么好的,姨给你寄。”小吴在家排行老二,家人之间不称姓名,都这么“老二、老二”地叫他。

“小姨,部队伙食不错,别寄吃的,能不能给我寄点手套?”

小姨很敏感:“是不是很冷?”

小吴把情况简单说了说,但是没提零下30摄氏度的事。他觉得,提也没用,家乡人想象不出那是个什么滋味。

小姨说:“没问题,我马上给你买副皮手套寄去。”

“那倒不用,部队发了皮手套。”小吴说:“我想要可以罩住半截胳膊的胶皮手套,就是你们干活儿时戴的那种防水的。”

小姨感到好奇:“你们当兵的戴这种手套干什么?”

小吴解释说,山上很冷,洗衣服时先戴上线手套,再套上这种胶皮手套,手就不会皴了。小姨笑着答应了,但马上又被一个数字吓着了:“九十双?你要那么多干什么?”

“如果太少,这个用那个用,很快就会坏掉,我想送给全连每人一双。”小吴的父母外出在广东打工,家里并不富裕。

小姨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轻声说:“老二,你长大了。”

十多天后,九十双胶皮手套加急寄到红其拉甫。

在连队,小吴最佩服黄排长。他有颈椎病,家里寄来的偏方草药,都是排长帮他敷;他的字写得不好,也是排长给他布置作业,让他每天端端正正写五百个字;排长不仅自学英语,还经常推荐好书,在排里发起“写日记、看好书”活动,要求大家利用训练执勤的间隙,学一点有用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排长的影响下,小吴有了学习的紧迫感,自费订了四种杂志,打算退伍后继续上学,多学知识。

父亲得知他的这个想法后很高兴,来电话说:“老二,你想念书我支持,我再去广东打工,给你挣出学费来。”小吴回答:“爸,从当兵那天起,我就决定将来自己挣钱,自己攒学费。”父亲一愣,继而也像小姨那样,在电话上说了一句“老二,你长大了。

当时,小吴的哥哥在湖南省怀化市上农校。为减轻家中负担,小吴当兵后,经常往哥哥的银行卡里打钱,哥哥很感激,不止一次地表示:将来我成功了,一定加倍补偿。小吴说:“哥,偿什么,我没有失去什么呀!”他把这事讲给黄排长听,排长同样表扬他说:“小吴,你真的长大了。

小姨、父亲、排长都这么说,这让陶醉于自己“长大了”的小吴很自豪。当兵以来,他的身高从一米六三长到一米六六,可军装还是显得有点大,而且那张圆圆的娃娃脸,笑起来还是一副孩子样。我端详着这张纯真可爱又黑里透红的士兵面孔,仿佛读出了一名士兵成长的印记。

像小吴这样的年轻士兵,我在南疆边防见过许多。高原艰苦,斗争复杂,无论翻山越岭巡逻,还是爬冰卧雪潜伏,对他们来说几乎就是家常便饭;有时参加国防施工,一些三四十岁的精壮民工都不愿干的重活,却被这些看起来还是孩子的士兵扛在肩上。这不能不让我思索:他们的信念、意志、力量、勇气究竟从何而来?这些士兵,入伍前大多是农家子弟、青年学子,祖祖辈辈生活在一个山村、一片平原或者一座小镇上,尽管他们也知道国家这个概念,但是未必清楚自己与国家的关联。然而一旦穿上军装,来到边防,他们就像换了一个人,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懂事了,成为和平生活的守望者,国家安全的保卫者。他们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人生转变:从农民的儿子、工人的儿子、教师的儿子、干部的儿子、商人的儿子,成长为国家的儿子。

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小吴,但我始终记得这个喜欢说自己“长大了”的可爱的小兵,记得他穿着那套有点大的军装努力做出成熟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冰雪世界”的故事开篇,寓指帕米尔高原的恶劣气候。“清凉”一词渲染了凄清的氛围,奠定了本文伤感的基调。
B.文章语言质朴,感情真挚,遣词用句颇有匠心。“小吴的父母……家里并不富裕”看似闲笔,实际上若删减此句的话,文章的表达效果便大打折扣。
C.文中的小吴是一位纯真可爱的战士。他用节省下的津贴贴补哥哥,拒绝了哥哥许诺的加倍补偿。在他看来,兄弟之间的情谊比金钱更重要。
D.作者善于使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文中小吴“有点大的军装”和不高的个子、稚嫩的娃娃脸形成了反差,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题2】小姨、父亲、排长都对小吴说“你长大了”,但含义各有不同。请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小吴在哪些方面有所成长。
【小题3】稚气的小吴长大了。通读全文,你认为促成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讲最后一个故事
裘山山
不知是谁提议的,每人讲一个故事。
当这个提议摆上桌面时,桌前坐着的八个人都已经喝得差不多了。
简班长叫简单,如今早已是简处长了,他醉意浓浓地说,我可是天天看报的,大小报都看,从上班看到下班,谁要剽窃报上的现成故事,我马上就能知道,罚他喝酒!
大家一个个说着自己的故事,引来一阵阵笑声。简单说,严亮,你讲讲吧,让我们也了解了解你。他一边说一边看着米晓岚,米晓岚若无其事的样子,但看得出,她的内心并不轻松。
严亮和米晓岚上高中时就挺要好的,上大学后依然情深意长。没想到严亮从军医大毕业后,一下分到了西藏。两人就此分了手。
孙家杰见严亮不讲,就说,这样吧……没等他说完话,张平均自顾自地说,有一天晚上我和几个朋友在自己的酒楼喝酒,喝高兴了,就站起来大声宣布,今晚所有的客人都免单!这下可好,欢声雷动,夸我是个豪爽的老板……
严亮说,比起你们讲的这些故事,我的生活实在太平淡了。我们团驻守的那个地方,叫察隅,海拔跟成都差不多,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绿色,还有花。
米晓岚插话说,察隅怎么会和成都海拔一样呢?差得太远了。
严亮看她一眼说,你怎么知道?
这是他们俩今晚第一次搭话。严亮说,当然,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我们那儿有一种毒蚊子,它只要在你手上叮一下,你整条胳膊都会肿,半个月才能好。有一天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蝎子煮熟了吃可以消毒,要是生吃会不会更好些呢?我就决定试试。
简班长说,你小子胆子还挺大。他注意到,米晓岚抬起头来,有些担心地看着严亮。
严亮笑笑说,我找来一个卫生员,让他观察我的情况。结果吃下去后,没有任何中毒反应。我这才大胆地用到临床上,当天就能止疼止痒,三天就能消肿。把我们团长高兴的,给我记了一功。
简单说,严亮,我认为你讲的这个吃蝎子的故事,是今晚最精彩的故事。
大家哄地笑起来,纷纷说,同意!同意!
一个细细的声音突然响起,说,我还没讲呢,你们怎么就评出最精彩的了?
米晓岚笑笑说,我来讲最后一个吧。
米晓岚说,我认识一个女人,读中学时爱上了班上的一个男生。男生也很爱她。他们彼此说了许多山盟海誓的话。后来,男生大学毕业分到了西藏。在家人的坚决反对下,她只好和他分手了,其实坦率地说,家人不反对,她自己也缺乏勇气,也害怕面对西藏……
可是分手后,她怎么也忘不了他,怎么也无法开始新生活。去年暑假,女人终于决定去西藏找那个男生。她想也许见到他,发现他还爱着自己,自己也还爱着他,她就有勇气面对西藏了。
女人坐飞机到了邦达机场,一下飞机,她就被高原反应折磨得像要死掉一样。到分区后得知,去他那个边防团的路被洪水冲断了,而且断了不止一处,正在抢修。她只好住在分区的招待所等。在招待所,她见到了许多要去那个边防团探亲的家属,不少人还带着孩子。那些日子,她听到了太多关于军人家属的故事,那些故事让她非常具体地明白了当一个军人妻子的艰辛和不易,她有些害怕了。
分区司令员请沿线的地方政府协助,先把这些女人送到道路中断的地方,女人们步行走过塌方处后,再由下一段路的地方政府接上,继续往前走。就这样,一段一段地往前移。可是最后来接应她们的拖拉机无论怎么挤,也挤不下所有人。护送她们去的分区干事非常为难。政委的家属见状说,我回分区慢慢等着吧。这时,那个女人拦住了政委的家属,说,还是我下去吧,我不是家属,没道理挤这个座位的,我只是去看一个朋友。她和那些女人分开后,返回了分区,又返回了成都……
严亮直直地看着米晓岚,好像被她的故事定住了似的。米晓岚艰难地笑笑,说,我承认,我没有勇气面对,所以我就……半途而废了。
严亮忽然说,不,不是这样的,这个故事还有个结尾。结尾是,当那些女人到达时,所有的丈夫们都等在路口,他们呼啦一下冲上去,和自己满身风尘的妻子孩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泪流满面。作为医生,我当时也站在那里等她们。当我看到这一场景时,忽然想,幸好我没结婚 。
苗娜忽然大声说,不是说好了不许讲伤心故事的吗?
她的眼泪和话同时涌出。
没有人说话。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标题为“我讲最后一个故事”,但在米晓岚“讲最后一个故事”之前却用了不少的篇幅写其他人,这是为“我讲最后一个故事”做铺垫。
B.米晓岚所讲的故事中所谓“认识的一个女人”其实就是她自己,她和严亮分手的原因主要是家人的坚决反对。
C.米晓岚专门乘坐飞机赶到西藏去见严亮,是因为她怎么也忘不了严亮,无法开始新生活,她想做一次努力,看自己是否有勇气面对西藏。
D.小说以“每人讲一个故事”开篇,构思非常巧妙,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讲故事”也是全文的线索,串联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小题2】这篇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小题3】严亮“吃蝎子”的故事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过铁匠铺
葛水平
①去往铁匠铺的路上,我还是一个撅着厚嘴唇的女孩。
②时光虽然让我的生命中走失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也让我懂得有过的好被我撞见了。
③我的手心再也没有因为遇见一些事物而热过,除了铁匠铺。有些时候,我甚至怀疑其中某些细节的真实,比如黄泥小路上的晨光,弥漫在空气里冷霜的味道,还有那磕磕绊绊相继走过的脚印。
④秋罢,农家院墙上有一排铁钩,上面挂着闲置下来的犁耙锄锹,一年的生计做完了,该挂锄了。庄稼人脸上像牲口卸下挽具似的浮着一层浅浅的轻松,农具挂起来时,地便收割干净了。阔亮的地面上有鸟起落,一阵风刮过来,干黄的叶片刷刷往下掉。入冬了,落叶、草屑连同所有轻飘的东西都被风刮得原地打转。早晨和傍晚,落叶铺满了院子,还有街道。远处重峦叠嶂的山体恰似劈面而立的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屏,霜打过的红叶还挂在一些干枝梢上,怕冷的人已经裹上了冬装,袖住了手。跑往山野的风停在农具上歇息,风把农具上的泥尘抖落下来,迷了过路人的眼,想起那金粉飘洒的阳春三月,农人看着挂起来的农具说,该进铁匠铺了。
⑤村庄里的铁匠铺开始热闹了,用了一年的农具需要“轧”钢蘸火。用麻绳串起来的农具挂在铁匠铺的墙角,大锤小锤的击打声此起彼伏。取农具的人不走了,送农具的人也不走了,或蹲或坐,劣质香烟弥漫着铁匠铺。轧好钢的锄头扔进水盆里,一咕嘟热气浪起来。龇着牙的农人开始说秋天的事,秋天的丰收总是按年成来计算,雨多了涝,雨少了旱,不管啥年成,入冬就要歇息了。
⑥冬天是一个说闲话的日子,冬天的闲话把历史都要揪出来晒两轮儿。
⑦从小生活在村镇的那一代人,回忆起从前的日子来那是有很多说道的。每一个节气到来都要先敬神,最主要的就是天、地神。没有辽阔的土地,人们便会失去生存的根基。拜祭地神与拜祭天神是对应的,天地合称为“皇天后土”。敬神是护佑来年风调雨顺,铁匠铺则是生活背后的力量。
⑧有人讲土地庙的土地神,最小的神直接管着人的口粮。说是山前山后各有土地庙,山前热闹山后冷清。山后土地神来山前土地庙里抱怨,正好山前土地神要出门会友,便委托山后土地神代理几天,以便得些香火供品。山前土地神前脚刚走便来一人祭祀,请土地神刮一阵顺风,明天他要行船。接着又来一人,请土地神明日千万不要刮风,他的梨树正在花季。没等土地神决定又来一老头祭神求雨,他要种田。后又来一老太她要晒姜。山后土地神实在是没有工作经验,急请山前土地神回来定夺。山前土地告诉他:刮风顺河走,躲过梨树沟;黑夜把雨降,白天晒干姜。他们说现在的官员都是一方土地神,可惜少有山前土地神的工作经验,大多感情判断,跟着政策来强行定夺。是不是更应该了解当下,不做无用之事,不放过有用之人呢?四散坐着的人就毫无意思地哈哈笑。
⑨在他们的谈话中,村庄里的事物都不是固定的,具有弹性,有拖泥带水式的长句。村庄已经不能叫村庄了,门外越来越看不见年轻人的脸了,连走过无意中吹了一声口哨都觉得是一种生气。围绕着铁匠铺的地上丢满了烟蒂,因为抢秋,黄土刺进了他们的脸皮,搓着脸上和脖子下的黄泥,弹出一个个泥蛋蛋。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许就是现在这样的,一脸淡漠的自由。
⑩旧时的颜色就是由手艺人描绘的。我一直不相信有天堂,天堂在我的意念中该是叮当作响的铁匠铺。现在农业器具都是机械制造了,铁匠铺除了为一些工地打打铁钎子、铁镐头,别的活儿基本都没了。我在一家农家乐吃饭,上菜用的瓷盘子换成了“铁锹”,我一直在想,镰刀、铁叉、锄头,如果都上了饭桌子呢?哈呀,显然就没有了吃饭的乐趣。机器逐渐代替了手工,脱粒时再也不是老牛拉着石轱辘在转,而是用上了脱粒机。前不久在新闻上看到,为了禁止燃烧农作物秸秆还用上了打包机。看来用不了多少年,一些农具就会逐渐淡出人们生活。伸展到生活细微处的那些铁匠铺,有一天就会成为多余的风景落幕。没有了铁匠铺的生活还会继续。铁匠铺没有了铁匠,所以就只能画在了纸上。
⑪我怀念铁匠铺里男人们的气质、表情、谈吐和铁锤的敲击声,还有,是农具赋予了他们做人的尊严、自由和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神的故事作为冬日闲话的代表,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讽刺了信奉教条的地方官员。
B.文章结尾,作者直抒胸臆,写对铁匠铺的怀念以及铁匠铺给自己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
C.文章④-⑨段写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农家院墙上的犁耙锄锹及铁匠铺的人们与闲话……
D.第④段划线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庄稼人在—年辛勤劳作之后的轻松。
【小题2】你怎么理解文中“上菜用的瓷盘子换成了‘铁锹’”这一样现象?请简要回答。
【小题3】根据全文概括“铁匠铺”在文中的含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听妈妈的话
箫子凰
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琅琅,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为儿子缝补衣衫。
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儿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子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听妈妈的话,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儿子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儿子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子脸上,这是16岁的儿子第一次挨打…… 儿子终于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思。
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
“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师傅,这是5元钱,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转给他。”熊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硬币丁丁当当。他开玩笑说:“怎么,你在街上卖茶叶蛋?”母亲的脸又红了,支吾着道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
又到了一个月初,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熊师傅也不再理她。
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还是怎样背回去!”
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 “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
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肿大成梭形……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她又向熊师傅解释,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天蒙蒙亮,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挨到天黑后才偷偷摸进村。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熊师傅早已潸然泪下。他扶起母亲,说:“好妈妈啊,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母亲慌不迭地摇着手,说:“别、别,如果儿子知道娘讨饭供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师傅的好意我领了,求你为我保密,切记切记!” 母亲走了,一瘸一拐。
校长最终还是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儿子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子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为儿子缝补衣衫”寥寥数语,母亲的爱子之心便表现了出来。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熊师傅的形象就是在对母亲前后的不同态度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中的校长虽然出场不多,但却是一个关键人物,如果没有他减免了“儿子”的学费、生活费,“儿子”也不可能读完高中。
D.小说中的母亲、熊师傅、校长都为维护“儿子”的自尊心而隐瞒了“讨饭”的事实,可见,在他们心中尊严要比生命还要重要。
E. 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一绺儿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写出了母亲的朴实,写尽了几年来母亲的艰辛。
【小题2】请简要分析“母亲打儿子”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中母亲的形象。
【小题4】小说的主人公是母亲,而小说的题目却是“听妈妈的话”,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如此命题的用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纸马匠吴有德
何一飞
水镇多手艺人,纸马匠吴有德就是其中的一个。吴有德的老婆去得早,他也没有再娶,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两个儿子现在都吃着公家饭,早已另立门户。吴有德呢?一个人住在水镇民主街的老宅子里,乐得逍遥自在。
吴有德的手艺很独特。他是个纸马匠,说白了就是为死者做“灵屋子”,让后人抬到先人坟前烧掉。他能做各式各样的“灵屋子”,而且做得活灵活现。水镇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说,要是哪一天老了(水镇人忌讳说“死”,就用“老了”二字代替),一定要用吴有德扎的“灵屋子”,心里才踏实。吴有德除了扎“灵屋子”,还有另一个爱好——钓鱼。
钓鱼也是一种手艺。吴有德爱钓鱼,会钓鱼,尤其擅长钓团鱼(水镇人把甲鱼叫团鱼),每次出去总不落空。他钓鱼有一个规矩,钓老不钓小,钓公不钓母,每次只钓两三斤。年轻时如此,现在年纪大了也没坏这规矩。有人问他,吴大爷,为什么不多钓一些呀?他呵呵笑着说,够啦,够啦,再多就是贪心了。
现在的人嘴刁,好吃一口野味。有些大酒家大饭店就找上了吴有德,愿出高价收购他钓来的野生鱼,尤其是野生团鱼,一百五十元一斤。吴有德不等他们说完便一口回绝了。两个儿子心中有所不满,他亦泰然处之。
因此,水镇的人都很敬重纸马匠吴有德。
民主街除了纸马匠吴有德这个名人,还出了一个白副县长。不过,水镇最看不起的就是这白副县长。白副县长管城建这一块,水镇人送他一个外号,叫“三敢县长”。说他敢拿、敢赌、敢拆,总有一天会进局子。
白副县长好喝酒,水镇有句顺口溜:喝醉白县长,一桌都要癫。白副县长喝酒喝得多了,肝脏就不好,得了肝硬化,不知听谁说野生团鱼有软坚散结的功效,对治疗肝硬化有神奇的作用。纸马匠吴有德的小儿子在县规划局做个副主任科员,白副县长要他跟他的纸马匠父亲说说,每天送一只野生团鱼过来,自己照市场上的价格付钱,还可以给他解决副局长的职务,吴有德的儿子很高兴,把这件事跟父亲说了,满以为父亲会爽快答应,谁知纸马匠吴有德当即拒绝了。吴有德对儿子说,你做多大官不重要,做人重要。学会做人才能做事。为这事,父子俩起了隔阂。
白副县长死了,白副县长的后人找到纸马匠吴有德,让他扎一栋小别墅,里面要有电视、空调、电冰箱、宝马车等等一应高档用品,说只要扎得好,价格随他定。
纸马匠吴有德白了他们一眼,说没空,他答应了人家两斤鱼。说毕,像往常一样拿着钓竿,提着鱼婆,腰挂一葫芦酒,踱出了家门。
白副县长做七七那天,纸马匠吴有德却提着一栋四合小院的“灵屋子”翩然来到,让白副县长的后人烧给白副县长,并且不要钱。那四合小院做得极精巧,虽不如小洋楼气派,却也叫白副县长的后人深为感动。叫他们不解的是,四合小院的阁楼上,为什么安上个“养心斋”的牌匾?
其实,纸马匠吴有德并非不做现代的“灵屋子”,他也做。镇西头上那一辈子没娶上老婆的王老头死后过头七那天,纸马匠吴有德就扎了一栋小洋楼及一应的高档用品。更让人惊讶的是,小洋楼里竟还有一个梳着元宝头的女人。那“灵屋子”,纸马匠亲自拿到王老头的坟前烧了。
纸马匠吴有德七十有三,到了一个“危险”的年龄——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请去商量事。”一日,纸马匠钓鱼归来,就感到身体不适,请医生诊治,仍不见好,反而越来越重。纸马匠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让两个儿子拿来剪刀与纸等等,要给自己扎一栋“灵屋子”。两个儿子心中暗猜,不知父亲要扎一栋什么样的“灵屋子”。扎成时,他们大吃一惊:一间极简陋的小房于,里头仅有一根钓竿,一只酒葫芦。
纸马匠过世七天,就把那间陋房连同钓竿、酒葫芦收了去,想必仍是自在而逍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吴有德的儿子因父亲不卖高价鱼而不满,后来小儿子又因父亲不愿帮自己谋前途而和他产生了隔阂,说明吴有德的儿子们在思想境界和谋生能力上都比不上父亲。
B.本文善于在人物关系的对比中塑造纸马匠吴有德的形象,比如同是扎“灵屋子”,他对白副县长、王老头就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
C.这篇小说叙事简洁、写人生动,作者以传神的动作描写、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以及细腻的心理刻画表现了纸马匠吴有德鲜明的性格特征。
D.吴有德为白副县长扎的“灵屋子”是一个带有“养心斋”牌匾的四合小院,吴有德主要想借此表达对白副县长这一类人的辛辣嘲讽。
【小题2】吴有德有哪些品格?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题目为“纸马匠吴有德”,作品却着意表现其钓鱼的爱好和技艺,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