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子行
李健
一个饥荒年代,艾德罗与儿子乔伊要去一个富足的地方谋生。
中午,他们填饱肚皮,正待继续赶路,几辆色彩斑斓的马车从身边驶过,原来是个杂技团。乔伊被探出车窗并不时挥动着帽子的小丑吸引,他的视线一直跟着马车,父亲叫他,他都没有听见。马车在一个广场中间停了下来,一个留着浓密胡子的胖老头正指画着吩咐人们架起围栏,搭上帐篷。乔伊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父亲默默地跟着。行至围栏边,乔伊抬头看了看父亲,又用手拉了拉他的衣角,然后小声地说:“看场表演吗?看场表演吗?”
父亲没有回答,好像在思索着什么。是的,在家乡时,儿子一直迷恋杂技,梦想成为杂技演员。他只带儿子看过一场表演,没有围栏没有帐蓬,那最多是乡里人组织的一场义演,可他一直无力满足孩子的要求。艾德罗摸了摸衣兜,摇了摇头,拉起儿子转身走去。孩子不住地回头,脚下拖起层层尘土。
走到围栏拐角,父亲发现土道上积了很多污水,他们不得不从围栏里钻过,可在他们要从另一端钻出的时候,竟有一个人站在了围栏的边上。
这个人是杂技团的那个胖老头,他叼着黑色烟斗,挺着他那特有的大肚子,一脸严肃地说:“先生,我在那边已注意你们很久了,我想……”
“您可不要误会……”艾德罗神色慌张。
胖老头只注意乔伊,并走过来,用手摸了摸乔伊的双臂与胯骨,然后喃喃说道:“没想到,在这儿还能遇到一块做杂技演员的上好材料!”他转身对艾德罗说道:“先生,我叫费斯勒,是这个杂技团的老板。如果您想让您的孩子做一名杂技演员,并不至于忍饥挨饿,那么,我可以满足您的愿望。”
乔伊听到这句话,眼中立刻出现了异样神采。可父亲一把拽过乔伊。
“等等,先生。”费斯勒拦住去路,说道,“我刚才听您说,您的孩子很想看这场表演,是吗?”
“啊……是的,可……”
“好了,跟我来,今天我就让你们看一场真正的杂技表演。”说完,他转身朝围栏的门口走去。儿子眼中充满了恳求的目光,父亲很难地下了决心:“好吧。”乔伊听后,撒欢似的追着费斯勒去了。
费斯勒把他们安排在了一处非常适于观看表演的位置,等他要离开时,乔伊忽然提出要参观一下后台。费斯勒欣然同意了。
其他座位上都已坐满了人,乔伊还是没有回来。这时,一个头戴草帽的男孩从人缝中挤了进来,看样子与乔伊年龄相当,他很有礼貌地问道:“先生,请问,我可以坐在这里吗?”
“这里有人,孩子。”那孩子一脸可怜相,说:“我能先坐一会儿吗?”艾德罗为难,还是点了头。表演快开始时,乔伊回来了,当他看到坐在他位置上的男孩时,便责问起父亲。那个男孩好像要自觉地离开。乔伊犹豫一下,说:“不,不,我们可以挤一挤。”两个孩子相互“嘿嘿”一笑。
两个小时的表演很快就结束了。
退场时,艾德罗本能地摸摸腰间,他的钱袋不翼而飞了。他猛然想起了那个草帽男孩,可那男孩已不知所踪了。艾德罗知道,没有了那些钱,就等于被判了死刑。但他在儿子面前只是装作在整理衣服的样子。过了一会,他突然对乔伊说:“你看,孩子。我竟然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免费看了一场表演,不说声谢谢就走,很不礼貌。”“是的,那我们赶紧去吧。”乔伊说道。“不……不,用不着这么兴师动众,我自己去就可以了。”
但艾德罗却没有向费斯勒道谢,而是对他说了丢钱的事。费斯勒听后,冷言说道:“先生,您要知道,我们从来不负责观众财物安全。”
“您听我说,我可没那个意思。我记得,演出前您曾对我说,我儿子是块做杂技演员的好材料……”
“你是想把他卖给我?”
“不,我怎么会把儿子卖给别人呢。我……我只是想去开个小店,可现在没有钱了,您……等我有了钱,我肯定会来偿还的。”
费斯勒犹豫了一下,就给他一笔贷款。
十年后,乔伊已是马戏团最有名的杂技演员。有一天,艾德罗父子相聚,又被安排看戏,身边竟坐着乔伊和戴草帽的人。只见戴草帽的人说:“先生,我可不是什么技艺高超的小偷,我是费斯勒的儿子。当时,是您的儿子把这个钱袋绕过您的后背递给我的。”他从怀中掏出了那个钱袋。艾德罗接过一看,的确是他的,里面的钱分文没动。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艾德罗知道儿子喜爱看杂技团 的表演,但是一直没有出钱让儿子看一场像样的表演可见他并不支持儿子发展爱好。
B.“看场表演吗?看场表演吗?”的恳求,“脚下拖起层层尘土”的细节,主要表现的是乔伊不知生活艰辛的顽童心理。
C.费斯勒拦住艾德罗父子,不听艾德罗根本就不是想逃票看演出的解释,所以艾德罗内心很气愤,就拽着儿子要快速离开。
D.艾德罗很爱面子,他即使钱袋丢失,也不愿让儿子知道他内心的慌张,即便需要费斯勒资助,也不好意思直接开口。
E.作品通过乔伊意外走进杂技团的故事,深刻揭示了生活充满变数的现象,也表现出乔伊努力追求梦想的勇气和机智。
【小题2】作品中的费斯勒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乔伊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作品以十年后的再相聚来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29 10:13: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牵 挂

翁 头

“阿姨,您上次给我编的手链让同学给抢走了。您再给我编一个吧。”“你选珠子吧。”
“大姐,我又来买帽子了。”“挑吧,新样子挺多的。”“我的帽子都是在她这儿买的。你都见过的,还行吧?”一位中年女人对身边的同伴说。
“阿姨,这款发卡便宜一点吧,我总来你家买东西。”“好,行,谁让咱们有缘啊。”
女店主欣喜地接待着这些顾客,她太爱她们了。要知道,顾客的一句话,比你说一车话都有号召力。业务做到这份儿上,你也就只有欣赏的份儿了。她享受着全过程。时间也过得真快,转眼又吃中午饭了。她叫了一道鱼香肉丝,她最爱吃这道菜了。香辣适中,酸甜适口。美美地吃了一餐。早上沏的茶还没顾上喝一口。现在她慢慢地品着。

她是个勤快人。业务闲了,就整理货柜,货架。整着整着,女店主的脸慢慢晴转多云了。她在那里愣神儿了。

“大姐卖货。”对面柜台的姑娘大声提醒着。
“嗯,要什么?”
“来一盒棕黑色的焗油膏。”“没有。”“前些日子我在你这儿还买了一盒呢。”“今天没有。”女店主没心思给他在柜子里找。
“阿姨,这眼影什么颜色的好看?”“自己看。”女店主爱答不理的。“怎么这样!”姑娘嘟囔着离开了。
“大姐,我看你今天有心事呀!”这是平日里比较对脾气的几个姐妹中的一个。常到这儿与女店主聊家常,也买东西。
“我们那位拿货到现在还没回来。”
“他还赶回来吃饭吗?”
“不。”
“那还急什么?现在堵车堵得厉害。”
“他骑车。”
“吃饭的人也多呀。”
“那批发市场的大排档,没那么多人。”
“他没手机吗?问一下不就是了。”
“别提了,我劝他买部手机,他总说派不上用场,总是拖着不买,你说这没手机,连他在哪儿都不知道,更别说补一点什么货了。就那么固执。”
“大哥是为了给你省钱。”
“省钱,也得省得是地儿呀!”
“现在急也没有用,一会儿指定回来。”
“我也是那么想,但还是着急。”女店主心里嘀咕着。
“大姐,这项链卖多少钱?”那姐们儿,见大姐没心情,就主动地当上了义务售货员。“二十。”“十八行吗?”“不行!”
“你那项链是多少钱进的?喊才喊二十,十八怎么都不卖呀?”那姐们儿送走了顾客,低声地问。
“你刚才一问,我随口一说,把进价告诉你了。”
“心不在焉,心里还惦着大哥哪。这有什么可急的,他又不是孩子,都是成年人了。”
“他骑车呀,又带那么多货。”
“你看谁来了?真不经念叨,大哥你可回来了,可把大姐给急死了。”
“你去哪儿啦?”女店主只说了一句。眼泪便扑簌簌掉了下来。
见这情景,女店主的丈夫也懵了,原本愉快的心情也荡然无存了,忙解释道:“今天天气好,凉爽,又是换季时候,我多跑了几个批发点儿。进了不少的新货。”
“你不要命了?骑着自行车还去那么多地方干什么?”
“大哥你这岁数,也该悠着点儿了。”
“你不知人家多急吗?怕你出事。”
女店主的丈夫握着她那冰冷的手,一股暖流从心底涌出。
“让你买手机,你就是不买,临时补货都没地方找你,回来晚了,你倒是说一声呀,害人心里跟过山车似的,这生意没法做了。”
“买,买,这样吧,把你那手机给我,你再买一款新的。”女店主的丈夫忙说。
“真的?”女店主笑了。

(有修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题目“牵挂”是作品的“眼睛”,能吸引读者阅读下去。同时“牵挂”也是对作品主旨的高度概括。
B.作品中的顾客有的对女店主阿谀奉承、套近乎,有的讨价还价、斤斤计较,有的态度生硬。
C.作品中比较细致地描写了女店主吃中饭的情景,表现女店主的惬意和对幸福生活的知足。
D.“那姐们儿”心直口快,批评女店主做生意心不在焉,反衬女店主的多情与多愁善感。
【小题2】作品的开头和中间两次写了女店主与顾客的对话,女店主两次回答顾客时的语言表达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A.
【小题3】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A.
【小题4】作品主要表现的是女店主对丈夫的牵挂,却用相当大的篇幅写她做生意的情景,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灯记
谢志强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春天,风的威势有多大?
1974年3月底,我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农场的十八连接受“再教育”。十八连紧挨着沙漠。第二天,沙漠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
正值春耕备耕之际。早晨,童连长说:不出工了。
我们待在宿舍里,闭门关窗。可是,沙粒还是从门窗的缝隙里钻进来。仿佛有一群汉子要进门,又是敲又是推。门窗不断响,用毡子蒙住窗户,玻璃像要破碎一般,风携带着沙子、石子敲击。屋顶落着石子,还滚动。
沙暴刮了三天,突然停息。室内所有的平面都覆盖着一层沙子。嘴里也含着沙子。抖一抖被子、床单,一片沙尘。
打开门,我发现,门前的沙枣林带,细细的枝条生出豆粒般的芽苞。过几天,枝与枝之间的界线模糊了,沙子蒙着的芽苞钻出嫩绿的叶片。田野,像尿了床,东一片西一摊地湿润。那是大地解冻,渗出来的冰水。
童连长说:冬天冻得太狠,春天才采取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
十八连有百十个上海支边青年,其中一个叫朱安康,跟我有曲里拐弯的亲成关系,算起辈分,他是我的远房舅舅。
朱安康说:这算啥?现在有防沙林带了,我们1966年刚到这里,无遮无拦,刮起大风,连个抓的东西都没有,风可以吹跑人。
1966年,童连长这个南泥湾大生产的垦荒英雄,接到团部的命令,要在沙漠的边缘建个连队,团里分配了110名上海支边青年。那年3月8日,朱安康同一批上海青年,从上海辗转来到军垦农场,在场部招待所休整了三天,童连长赶着牛拉的大轱辘车去接,老牛慢车,傍晚来到了十八连驻地。
当时,起了沙暴。沙暴席卷过来,昏天黑地。牛车停在连部前的一片空地上,其实,仅仅平了沙包,连部不过是临时挖的地窝子,看去也是大沙包,只不过竖了一根高高的杆子,是没挂旗的旗杆,那是连队唯一明显的标志。朱安康已抱住旗杆,风几乎要把他刮得脚离地面。
童连长命令:全体卧倒。
朱安康受不了,松开了手。
沙暴来得快,去得快。一个多小时后,沙暴莫名其妙停止了。大家纷纷从沙堆里面拱出来。沙漠似乎要掩盖所有的活物。
天色已黑。童连长立刻清点人教,发现少了三个人。
于是,本来用作欢迎的锣鼓,不是集中,而是分散,遍野敲锣打鼓,还伴着一声声呼唤。连队前边凭空增加了几个沙包,沙漠似乎又重新收复了它们的地盘。
安顿了其他的上海青年。童连长组织了连队的老职工,继续敲锣打鼓。夜深了,还是没找到失踪的三个人,其中就有我1974年认的舅舅。
童连长急了,那么远来到边疆,根还没扎下,一场沙暴里失踪了,怎么向他们远在上海的父母交代?他拿出一盏马灯,灌足了油,叫了个能爬树的职工,说:把马灯挂上去。旗杆的顶端挂上了一盏马灯。
童连长一夜没睡,亲自在旗杆下边站岗。他用砍土曼轻轻地刨连部前边的沙包——那是沙暴的成果。沙包里仅仅埋了行李、包裹。
天亮了。遥远的地平线上升起了太阳。太阳给一群沙包镀上了金黄,平静得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离连队驻地不远,一个沙包顶端还留着红柳的细枝,沙包增大増高了许多。朱安康从沙包里拱出来。好像一个帐篷在动,随后,沙包里又钻出来另外两个人。三个人出来,沙子像秃头泼了水一样,一身流下沙子,然后,显出人形。
昨晚朱安康松开旗杆,手脚乱动,总想抓住什么,却像游泳一样漂移,身不由己。他说:幸亏被沙包截住了,不然,不知要被吹多远。
三个人仿佛被沙子塑造过了,灰头土脸,吐出的唾沫,是一团沙子,像浓痰。
童连长握了握他们的手,说:昨晚,你们没看见亮光吗?
旗杆上的马灯仍亮着,但是,阳光强过了灯光——那一点儿光亮躲在灯罩里。
朱安康说:风刮得我糊里糊涂晕头转向了。
童连长说:你们三人昨晚看电影了吧?
马灯已从旗杆上取了下来。
朱安康说:啥电影?
童连长拎着马灯,说:《红灯记》(注)呀。
那一天,马灯就交给了朱安康。童连长说:大风的纪念。沙漠边缘出现了绿洲——我想象不出多年前还是一片荒漠,好像从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抠出了小小的一块,不过,每一年春天起沙暴,刮得遮天蔽日,沙漢总是趁机要把十八连这一片绿洲夺回去。
播了稻种,朱安康拎着马灯春灌。春夜的田野,一点儿一点儿的亮在游动。
(注)(红灯记)是一部京剧艺术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给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前仆后继、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较多篇幅描写沙漠的沙暴,表现了环境的恶劣,为文中人物提供活动场景,突出了垦荒队员的艰苦与顽强。
B.“冬天冻得太狠,春天才采取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童连长这句话交代了这个地方春天风沙肆虐,冬天酷寒无比。
C.童连长跟三名短暂“失踪”的支边青年开玩笑,说他们昨晚看了电影《红灯记》,意在表现童连长的风趣、乐观。
D.文章用插叙的方式,讲述了朱安康和另外两名支边青年短暂“失踪”的情节,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深化了主题。
【小题2】“马灯”作为文章中的一个重要形象,有何象征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题目叫“红灯记”,1966年朱安康等支边青年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生的故事是文章的主要情节,那么文章开头写1974年“我们”来到这里,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仿佛有点儿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一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的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希望,这希望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儿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倒了,村民们拿它作歇脚的坐物,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
B.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
C.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囔,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让一切变得幸福而轻松。
D.本文中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
【小题2】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孕妇并不认识石碑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淡淡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立正
许行
“说说,为什么一提起蒋介石你就立正?是不是……”
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早就又“叭”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到蒋介石了。
这可把我气坏了,若不是解放军的纪律管着,早就给他一巴掌了。
“你算反动到底啦!”
“长官,我也想改,可不知为什么,一说到那个人就禁不住这样做了……”
“我看你要陪他殉葬啦!”我狠狠地说。
“不,长官,我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啦!”那个俘虏连长很诚恳地说。
“就凭你对蒋介石的这个迷信态度,你还能……”
谁知我的话里一提蒋介石,他又“叭”下子来了个立正。
这回我终于忍不住了,一巴掌把他打了个趔趄。并且厉声说:
“再立正,我就打断你的腿!”
“长官,你打吧!过去我这也是被打出来的。那时我还不是排副,就因为说到那个人没有立正,被团政训处长知道了,把我弄去好一顿揍,揍完了对我进行单兵训练,他说一句那个人的名字,我马上就来个立正,稍慢一点就挨打,有时他趁我不注意冷不防一提到那个人的名字,我没反应过来便又是一顿毒打……从那以后落下这个毛病,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一说到那个人的名字就立正。弄得像个神经病似的,可却受到嘉奖,说这是对领袖的忠诚……长官,你打吧!你狠狠地打一顿也许能打好呢。长官,你就打吧!”俘虏连长说着就痛苦地哭了,而且恳切求我打他。
这可怪了!可听得出来,他连蒋介石三个字都回避提,生怕引起自己的条件反射。不能怀疑他的这些话的真诚。
他闹得我有些傻了,不知该怎么办好!
1948年我在管理国民党军队的俘虏时,遇到了这么一件事。当时那个俘虏大队里都是国民党连以下的军官,是想把他们改造改造好使用,未曾想到竟遇到这么一个家伙。
“政委,咱们揍他一顿吧!也许能揍过来呢。”我向大队政委请求说。
“不得胡来,咱们还能用国民党军队的方法吗?你以为你揍他,就是揍他一个人吗?”
嗬!好家伙,政委把问题提得这么高。
“那该怎么办?”我问。
“你去让军医给他看看。”
当时医护水平有限,自然看不出个究竟来,也没有啥医疗办法。以后集训完了,其他俘虏作了安排,他因这个问题未解决,便打发回了家。
事隔30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到河北一个县里去参观,意外地在街上遇上他,他坐在一个轮椅上,隔老远他就认出我来。
“教导员,教导员!”他挺有感情地扯着嗓子喊我。
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我问他腿怎么坏的,他说因为那个毛病没有改掉,叫“红卫兵”给打的,若不是有位关在“牛棚”的医生给说一句话,差一点就要没命啦!
我听了毛骨悚然,生活竟是这样的一部史书!打断了他两条腿,当然就没法立正了,这倒是一种彻底的改造方法。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说:
“你这一辈子叫蒋介石给坑啦!”
天呵!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坐在轮椅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挺,作了个立正的姿势。
【小题1】请以时间为顺序,围绕“立正”概括故事情节。(4分)
【小题2】分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的描写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2分)
(2)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坐在轮椅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挺,作了个立正的姿势。(2分)
【小题3】这篇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有何特点?造成主人公悲剧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本文以“立正”为题目的好处。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闹钟响了

张健

母亲的闹钟响了,这是只装在她身体里的闹钟,准时。母亲的房间靠在马路边上,凌晨的喧闹无法把她一天的劳累惊醒的。她的闹钟就是腰,她的腰每天四点半就会开始酸痛起来,她说再躺着那简直是万般难耐的痛苦,一起来腰就不疼了。她必须起来,开始心平气和地洗衣做饭。

我问过母亲她的腰究竟是怎么回事,她说老毛病。我总想追究这老毛病的根源,她说,生下我不到第三天,就下床洗一大堆的衣服,爷爷的,奶奶的,姑姑的,叔叔的……有时,她洗完衣服还得去地里干活,她怕爷爷回来没有好脸色。她告诉我她很怕爷爷,这老头子脾气不好,动不动就吼,虽然老头子死了多年,做梦做到他还是一副凶相,还是怕他。这腰就给这么折磨坏的。

母亲有时候会在屋子后面慢慢地蹲下来,替花盆里的花拔掉几棵杂草,还有一个是栽着碧绿的小葱的盆子,我怀疑远离村庄的泥巴也具有这种不可抵抗的力量。我对泥巴是尊敬的,它宽容于一切依赖它的事物,给它们存活下去的空间和可能。

有一天,我很认真地看完了韩国影片《远路》(又译《妈妈》),那是一个由好玩开头到催人泪下的过程。影片里的母亲在四十岁时,突然有了眩晕症,只要坐车就会头晕,甚至看到大巴经过都会出现头晕的症状,因此这以后的28年来母亲从未离开过这个小村。但是现在,母亲有了苦恼的事——小女儿的婚礼迫在眉睫。即便走路也要参加小女儿婚礼的母亲的第一次远行就这么开始了。

我看的时候格外亲切是因为我的母亲也如此,虽然没有影片里的母亲那么严重,但她确实很少离开过家。而现在,我的母亲也有了苦恼的事,妹妹在三百公里外的城市订婚,母亲也开始担心这一段路程能否挺得过去,但妹妹也是她身上的一块肉,能不赶过去吗?大巴在四个半小时后到了那儿。妹妹无比开心,可母亲的脸色苍白,只是坐在桌子边喝了几口水,什么也没吃;隔了一天后,母亲又要赶回来。到家后,好像大病了一场。三个月后,妹妹的婚礼在远在一千五百公里外的城市举行。尽管母亲执拗着要去,我还是阻止了。我想起了《远路》的结尾,母亲跋山涉水、风雨无阻地到达目的地后正好赶上小女儿的婚礼,以为母亲不会来的小女儿激动得流出泪来,可当她和丈夫手挽着手走上殿堂的时候,过于疲劳的母亲坐在椅子上睡着了,带着微笑永远地睡着了……

有时候一起吃饭时,我就盯着母亲的脸,我仔细看着,我怕这张脸一眨眼也像爷爷那样消失了。母亲不知道我的心思,在这个时候她就说,多吃点菜。我嚼着那些碧绿的菠菜,真想狠狠地把光阴也嚼碎。时间停止,我们可以一辈子在一起进行富足的晚餐,而她坐在我的对面,我就可以看见她永远像月亮那样不变的脸。

在小镇的镇南东路,这里居住着一百多户人家。我家的屋檐与众不同的是,还有一个燕子筑的屋。邻居总和母亲说,干嘛让它们筑巢,脏死了,母亲笑笑,她说她喜欢燕子。仿佛看到的是多年以前,居住在乡村屋檐下的那两只。那时,我家门口常常铺满一层沙子,或者一张报纸,看起来不雅观,可母亲几乎每天都收拾它们拉下来的屎。我始终不明白,母亲能够平静到把燕子当成孩子一样,她能够宽容它们。突然有一天,我偶然抬头的时候发现燕子窝不见了,我怀疑母亲最终还是忍受不了燕子住下来造成的麻烦,一发火把它捅掉了。我问母亲,母亲说小燕子长大了,它们会在来年重新筑窝。我恍然大悟。

母亲的闹钟依然准时响着,响的时候,她又开始了反复的劳作。母亲的闹钟响的时候,我就得结束这一天的写作开始我的睡眠。我不会让她看见我,我怕她心疼,我睡着的时候她也不寂寞,她说有燕子会在屋檐下唱歌,它们好像是从老家赶来看看她的。

【小题1】从全文看,“母亲的闹钟”有什么含意?
【小题2】文章主要写自己的母亲,在中间为什么又用两个自然段写韩国影片《远路》中的情节?
【小题3】“我嚼着那些碧绿的菠菜,真想狠狠地把光阴也嚼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4】整合作品中的信息,用几个词概括母亲这一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