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卖 树
胡天翔
晌午了。一团团青烟从烟囱里蹿出来,南风一吹,向北漫过堂屋的脊瓦,溜进屋后树木繁茂的叶子间,消失了。那是一片白杨树。一棵棵白杨长得又高又粗,无数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摆动。
在院门左边的灶屋里,女人坐在锅台前的木墩子上烧火。中午吃捞面,把锅里烩的番茄鸡蛋汤盛进汤盆,女人在锅里又加了两瓢水。一把把芝麻秆顺进灶里,火舌舔着锅底。水响了、滚了,一锅面条下了锅。怕面条搅成团,女人用双筷子往锅里荡了荡。面条一熟,女人用漏勺捞进铝盆里,浇上凉水,过了两遍。
女人坐在院子里捣蒜泥。这时,一阵呼呼啦啦的响声由远及近而来,是自行车的声音。男人回来了?女人停下来,拿着捣槌望着院门。呼啦声小了,虚掩的院门开了,男人推着自行车进来了。
怎么回来这么晚?女人问。
吴小利进城送板材了,晌午才回来。男人说。
将自行车支好,拉开车把上帆布兜的拉锁,男人从里抓出一卷粉红票子,蹲在地上一张张数起来。男人数了两遍,女人数了一遍,都是四十六张。四千六百块钱,不多不少。
啥时去给石头寄学费?女人问。
吃过饭就去。男人说。
嗯,都开学半个月了。女人说。
吃饭吧!男人在井台边的水盆洗脸洗手。
女人进了灶屋,去盛饭,捞面条。
吃过饭,男人拉开堂屋东边桌的抽屉,拿出一个小本子,翻开,找到石头的地址,抄在一张烟盒纸的背面。四十六张“大团结”,男人数了三十张,用烟盒纸卷住,又塞进了帆布兜,推着自行车出了院子。
男人去了镇上的邮政所。
洗碗刷锅,女人端了一大盆麦麸子水出了院子。“老黄”还拴在屋后的树林里。“老黄”是头老母牛,刚怀上牛犊子。天热,女人要给“老黄”饮点水。卧在树阴下的“老黄”看见女人,哞哞叫着站起来。“老黄”喝着水,牛虻和苍蝇却趴在“老黄”的屁股上、腰上吸血,女人一巴掌一巴掌地拍过去,拍死了五六只大牛虻。盆里的水浅了,“老黄”伸出舌头卷、舔盆底的麦麸子。女人挠着牛的脖子说:“‘老黄’,明年,你就不能在这树阴下乘凉了。”
是啊,这些杨树已经卖了。
到了冬天,买树的吴小利就要来锯树了。
这片杨树一共三列、十五棵,还是女人来相看那年种的。是三月吧,女人来相看。女人对男人还满意,也不嫌弃作为新房的三间黄泥屋,虽然除了墙根是砖垒的,墙是黄泥砌,屋顶没有一片瓦,铺的是茅草。只是看到宅子外面光秃秃的,女人要男人栽些树。栽!栽树!男人的父母说。男人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三个弟弟。看着儿子们一个接一个都长出了胡子,男人的父母也心急,成家一个是一个呢。女人前脚刚走,男人后脚就去林场赊了四十棵杨树苗。一家人全动手,挖坑,掂水、浇水、培土,天黑之前,四十棵杨树都栽上了。
亲事就这样订下了。
过了年,青麦扬花,二十岁的女人穿着红袄、披着红围巾、坐着娶亲的马车,从小谢庄来到了杨楼,嫁给了男人。女人先是生了个丫头,取名叫小荷;后又生了儿子,取名叫石头。日子一天天过去,小荷和石头越长越高,四十棵杨树也越来越粗。石头去城里读高中那年,扒旧屋盖新房,架梁、用檩条,男人锯了十棵杨树;小荷出嫁那年,拉院墙盖灶屋,买砖头、水泥,男人又卖了十五棵;四十棵树,就剩屋后的十五棵了。昨天,这十五棵杨树也卖了。要给读大学的石头缴最后一年的学费。
给石头缴学费要紧,明天去小吴庄拿现钱。吴小利说。
树叶没落哩,树还长,等冬天我再来锯树。吴小利说。
不能让树在宅子里白长,多给你一百块钱。吴小利还说。
树贩子吴小利是真相中这十五棵白杨树了。
日子过得真快啊。这些杨树已经长了二十八年,都有一搂粗了。特别是挨粪堆的那一棵,女人张开双臂抱住树干,两条胳膊使劲伸,两只手的中指还挨不到一起。
看到日头偏西了,该下地除草了,女人拿着空盆回了院子。
石头爹到镇上了吧?女人想。
到了镇上邮政所,男人走进了营业厅。在一张汇款单上,填了金额,抄下烟盒上的地址,按照惯例,男人会在附言栏里,写上“好好学习、别乱花钱”八个字。可是,想到石头明年就毕业了,男人就不想写这句话了。写什么好呢?男人想了想,写了一句话。
三天后,省城某学院的学生杨小石收到了一张汇款通知单。
在汇款单的附言栏里,他看到了七个字:屋后的杨树卖了。
(选自2015年3月9日《羊城晚报》)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以舒缓的笔调叙述了夫妇二人卖树的故事,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现实,既表现了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B.男人回来后,把钱数了两遍,女人又数了一遍,都是四十六张。四千六百块钱,不多不少。由此可见,他们非常担心吴小利少给他们钱。
C.男人把儿子的地址抄在一张烟盒纸的背面,把一些钱用烟盒纸卷住塞进了帆布兜寄给儿子,这个细节主要是为了表现男人喜欢抽烟的特点。
D.男人去了镇上的邮政所,女人去给自家的老母牛“老黄”饮水,拍牛虻,还挠着牛的脖子和牛说话,这些内容和卖树无关,是多余的笔墨。
E.作品中对白杨树的描写,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写出了白杨树的粗壮和繁茂,也从侧面表现了夫妇二人的某种心理和某些性格特征。
【小题2】作品中的“女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是怎样叙述夫妇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作品为什么以汇款单的附言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31 09:25: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 军 问 事

李培俊

将军回湖桥村那天,可谓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几朵几近透明的云彩悬浮在天幕上,自由自在,来回飘荡。将军舒心畅意地笑了,对陪在左右的县领导说,我参加八路军那天,也是这样的好天气。将军叹了口气,一转眼就是好几十年哪!

按照县里安排,将军回乡后的第一件事是参观专为将军修建的纪念馆。将军没有接受这样的安排。将军在红地毯前站下,招手叫来村支书,问道,毛林住在哪里?村支书说,他两口还在东沟的老宅子里住着。将军说,咱们先到东沟去,我要见见这个胆小鬼,当面问他个事!

毛林和老伴儿正在翻晒刚从地里收回的玉米。八十多岁的毛林十分瘦小,光着脊梁,手拿木锨,金黄的玉米粒在院地上铺成一片金黄。毛林把晒好的玉米翻到下面,再把下面的翻到上面,动作娴熟,轻松自在。将军点点头,嗯,看来这个逃兵的身子骨还不错,八十好几的人了,还干得动农活儿。见了将军,毛林一时热泪汹涌,搓搓手上的土屑,一把就把将军的手握上了。他说,伙计,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见到你!将军却很冷淡,抽出手,双手背在身后,冷着脸上下打量毛林好一阵,才说,毛林,我只问你一句话,那年秋天,头天晚上商量得好好的,要一起参加八路军,临走那天,为什么四处找不见你?你为什么当了逃兵?

毛林伸出的手还在空中尴尬地悬着,不知放到哪里才好。听了将军的话,脸也马上冷了下来,那只手猛地朝空中挥了一下,说,你说我什么都行,就是不能说我是逃兵。

县里随行人员连忙呵斥毛林:咋说话呢?咋说话呢?毛林说,我就这样说话,你张狂什么!当年老子杀鬼子的时候还没你兔崽子呢。

将军问,你说你杀过鬼子?毛林哼了一声,说,你以为只有当将军的人才能杀鬼子?

毛林老伴儿悄悄回屋,捧出一个土灰色的陶罐,揭去封口,从里面掏出一堆发黄的肩章。毛林呵斥老伴儿,你这是干啥?你还有脸显摆!那年要不是你,我咋会被人骂成逃兵呢!老伴儿把头垂到胸前,嗫嗫嚅嚅说,谁叫你是独生子呢,谁叫咱爹得个要死不活的肺痨呢……

将军知道其中必有隐情,可能错怪了这个昔日的玩伴儿,脸色和缓下来,对毛林老伴儿说,弟妹,说说,那年到底是咋回事?毛林老伴儿说,那年,他头天晚上说,要和你一起去当八路,可爹躺在床上,我又怀了身孕,他一走,这个家还咋过下去?我骗他说,你走就走吧,走前下红薯窖多拿出来点红薯。他下去了,我把红薯窖口锁了……就为这事,他和我闹腾了一辈子,差点把婚离了……

毛林说,你还有脸说!毛林老伴儿说,我咋没脸说?你虽然没当成八路,还不照样杀鬼子?别人不知道我可知道,掂把二尺长的刀,整夜守在村口,第二天,驻在咱湖桥村的鬼子就少了,不是一个就是两个。我给你数着呢,到日本人投降时,你一共杀了十二个鬼子。这不,被你杀死的日本鬼子肩章都在这存着呢。

毛林老伴儿说着,把陶罐口朝下倒了起来。将军蹲下来,一个一个捡拾,验看,有列兵、下士、上士,还有两枚是中尉军衔。不多不少,整整二十四枚。

将军愤怒了,转头问县里的人,这样的英雄你们一点都不知道?县里的人面露尴尬,说,他没说,也没人上报呀。毛林老伴儿说要保密。这一瞒就是几十年哪!

将军的牙巴骨被咬成两个铁块,扑上去紧紧抱住毛林,许久,仰天一声浩叹:你这个毛林呀!将军还说,你知道我亲手打死的鬼子有几个吗?也是十二个。我却当了将军,可你呢?毛林说,话不能这样说,再说了,都去当将军了,地谁种?

将军说,可这对你不公平啊。今天你们两口就跟我走,住到省城我家去!毛林说,那得问我同不同意,我从来没想过啥公平不公平,比起战死的烈士,我现在这日子就不赖。

将军走时留下两条指示:把将军纪念馆改为抗日纪念馆,把毛林杀鬼子的事迹整理出来,放进纪念馆;按离休人员标准,每月发给毛林一定的生活补贴。

毛林说,我有地种有粮吃,能打能跳能干活儿,要那玩意儿干啥!

(选自《百花园》)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毛林由将军眼中的“逃兵”到“英雄”,从将军感觉不公,到毛林对现状的满足,毛林的形象随着故事的波折一步步升华。
B.小说结尾,将军指示把将军纪念馆改为抗日纪念馆,与前面写县里安排将军回乡的第一件事是参观专为将军修建的纪念馆形成照应。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如对将军蹲下捡拾、验看鬼子肩章的描写,简洁而传神,把将军的情感表现了出来。
D.将军亲手打死了十二个鬼子,毛林也亲手杀了十二个鬼子,但一个衣锦还乡,一个埋没乡里,小说反映了命运的不公与不平。
【小题2】小说一开头就写将军回村那天的天气状况,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我从来没想过啥公平不公平,比起战死的烈士,我现在这日子就不赖”这句话,既是理解毛林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乡村教师
刘慈欣
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
又一阵剧痛从肝部袭来,几乎使他晕厥过去。他已没能气力下床了,便艰难地移近床边的窗口。月光映在窗纸上,银亮亮的,使小小的窗户看上去像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门,那个世界的一切一定都是银亮亮的,像用银子和雪做成的盒景。他颤颤地抬起头,从窗纸的破洞中望出去,幻觉立刻消失了,他看到了远处自己渡过了一生的村庄。
村庄静静地卧在月光下,像是百年前就没人似的。那些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平顶小屋,形状上同村子周围的黄土包没啥区别,在月夜中颜色也一样,整个村子仿佛已溶入这黄土坡之中。只有村前那棵老槐树很清楚,树上干枯枝杈间的几个老鸦窝更是黑黑的,像是滴在这暗银色画面上的几滴醒目的墨点……其实村子也有美丽温暖的时候,比如秋收时,外面打工的男人女人们大都回来了,村里有了人声和笑声,家家屋顶上是金灿灿的玉米,打谷场上娃们在桔杆堆里打滚……但十五一过,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挣生活去了,村子一下没了生气。只有每天黄昏,当稀拉拉几缕炊烟升起时,村头可能出现一两个老人,扬起山核桃一样的脸,眼巴巴地望着那条通向山外的路,直到在老槐树挂住的最后一抹夕阳消失。
这时村里隐约传出了一声狗叫,声音很轻,好像那狗在说梦话。他看着村子周围月光下的黄土地,突然觉得那好像是纹丝不动的水面。要真是水就好了,今年是连着第五个旱年了,要想有收成,又要挑水浇地了。想起田地,他的目光向更远方移去,那些小块的山田,月光下像一个巨人登山时留下的一个个脚印。在这只长荆条和毛蒿的石头山上,田也只能是这么东一小块西一小块的,别说农机,连牲口都转不开身,只能凭人力种了。
这时,窗前走过了几个小小的黑影,这几个黑影在不远的田垅上围成一圈蹲下来,不知要干什么。他知道这都是自己的学生,其实只要他们在近旁,不用眼睛他也能感觉到他们的存在,这直觉是他一生积累出来的,只是在这生命的最后时间里更敏锐了。窗外的田垅上,在那圈娃们中间,亮起了几点红色的小火星星,在这一片银灰色的月夜的背景上,火星星的红色格外醒目。
这些娃们在烧香,接着他们又烧起纸来,火光把娃们的形象以桔红色在冬夜银灰色的背景上显现出来,这使他又想起了那灶边的画面。他脑海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类似的画面:当学校停电时(可能是因为线路坏了,但大多数时间是因为交不起电费),他给娃们上晚课。他手里举着一根蜡烛照着黑板,“看见不?”他问,“看不显!”娃们总是这样回答,那么一点点亮光,确实难看清,但娃们缺课多,晚课是必须上的。于是他再点上一根蜡,手里两根举着。“还是不显!”娃们喊,他于是再点上一根,虽然还是看不清,娃们不喊了,他们知道再喊老师也不会加蜡了,蜡太多了也是点不起的。烛光中,他看到下面那群娃们的面容时隐时现,像一群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拼命挣脱黑暗的小虫虫。
娃们和火光,娃们和火光,总是娃们和火光,总是夜中的娃们和火光,这是这个世界深深刻在他脑子中的画面,但始终不明其含义。
他知道娃们是在为他烧香和烧纸,他们以前多次这么干过,只是这次,他已没有力气像以前那样斥责他们迷信了。他用尽了一生在娃们的心中燃起科学和文明的火苗,但他明白,同笼罩着这偏远山村的愚昧和迷信相比,那火苗是多么弱小,像这深山冬夜中教室里的那根蜡烛。
半年前,村里的一些人来到学校,要从本来已很破旧的校舍取下掾子木,说是修村头的老君庙用。问他们校舍没顶了,娃们以后住哪儿,他们说可以睡教室里嘛,他说那教室四面漏风,大冬天能住?他们说反正都外村人。他拿起一根扁担和他们拚命,结果被人家打断了两根胁骨。好心人抬着他走了三十多里山路,送到了镇医院。
就是在那次检查伤势时,意外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于是他去了省城,去了肿瘤医院,在那里他问医生动一次这样的手术要多少钱,医生说像你这样的情况可以住我们的扶贫病房,其他费用也可适当减免,最后下来不会太多的,也就两万多元吧。想到他来自偏远山区,医生接着很详细地给他介绍住院手续怎么办,他默默地听着,突然问:
“要是不手术,我还有多长时间?”
医生呆呆地看了他好一阵儿,才说:“半年吧。”他长出了一口气,好像得到了很大安慰。至少能送走这届毕业班了。
他真的拿不出这两万多元。虽然民办教师工资很低,但干了这么多年,孤身一人无牵无挂,按说也能攒下一些钱了。只是他把钱都花在娃们身上了,他已记不清给多少学生代交了学杂费,最近的就有刘宝柱和郭翠花;更多的时候,他看到娃们的饭锅里没有多少油星星,就用自己的工资买些肉和猪油回来……
娃们还是有指望的,那些在冬夜寒冷的教室中,盯着烛光照着的黑板的娃们,他就是那蜡烛,不管能点多长时间,发出的光有多亮,他总算是从头点到尾了。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讲述了在贫穷落后的山村里,一位平凡的乡村教师拖着病体为山里娃讲课,用微弱生命的最后一点余烬为山村带来文明和科学的希望。
B.文章前面有多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乡村夜晚的宁谧,也为下面孩子烧香、烧纸等活动作铺垫,从而烘托乡村教师的高大形象。
C.文章中作者有几处用到了比喻修辞手法,例如“那火苗是多么弱小”,其中的“火苗”是指孩子们对科学与文明的渴望。
D.文中描述了山村小学教育的落后状况和贫困山区人们的迷信愚昧,细节栩栩如生,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我国教育现状的不满。
E.尽管现实苦难,但作者期待用“用理想化解苦难现实”。这个理想一方面来自山里人对理想的渴望,另一方面来自乡村教师对理想的坚守。
【小题2】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乡村教师”这一形象。
【小题3】文章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乡村的贫穷与愚昧,请问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
【小题4】“夜中的娃们和火光”是这个世界刻在乡村教师脑子中的画面,请你联系文章说说这个画面的含义。为什么在乡村教师的脑子中又总是这样的画面?

同类题4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爱的牺牲
美欧·亨利
乔和德丽雅在一个画室里见了面,那儿有许多研究美术和音乐的人经常聚会。乔和德丽雅一见倾心,短期内就结了婚。夫妇租了一层公寓,那是一个寂静的地方,单调得像是钢琴键盘左端的A高半音。可是他们很幸福;因为他们有了各自的艺术,又有了对方。家庭只要幸福,房间小又何妨。乔在伟大的马杰斯脱那儿学画,德丽雅在罗森斯托克那儿学习钢琴。
可是没多久,艺术动摇了,该付给马杰斯脱和罗森斯托克两位先生的学费也没着落了。
于是,德丽雅说,她得教授音乐,以免断炊。她在外面奔走了两三天,兜揽学生。一天晚上,她兴高采烈地回家来。
“乔,亲爱的,”她快活地说,“我有一个学生啦。爱·皮·品克奈将军的小姐克蕾门蒂娜,住在第七十一街。她只有十八岁。我一星期教三次课;你想想看,乔!每课五块钱。等我再找到两三个学生,我又可以到罗森斯托克先生那儿去学习了。”
“德丽雅,”乔说,“我能让你忙着挣钱,我自己却在艺术的领域里追逐吗?决不能够!我想我可以卖报纸,搬石子铺马路,多少也挣一两块钱回来。”
德丽雅走过来,勾住他的脖子。
“乔,亲爱的,你真傻。你一定得坚持学习。我并不是放弃了音乐去干别的事情。我一面教授,一面也能学一些。我永远跟我的音乐在一起。何况我们一星期有十五块钱,可以过得像百万富翁那般快乐。你绝不要打算脱离马杰斯脱先生。”
“好吧,”乔说,“可是我不愿意让你去教课,那不是艺术。你这样牺牲真了不起,真叫人佩服。”
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德丽雅说。
“我在公园里画的那张素描,马杰斯脱说上面的天空很好。”乔说,“可以卖掉一张。”
“我相信一定卖得掉的,”德丽雅亲切地说。“现在让我们先来感谢品克奈将军和这烤羊肉吧。”
周末,愉快自豪可是疲惫不堪的德丽雅,得意扬扬地掏出三张五块钱的钞票,扔在那,“有时候,”她有些厌倦地说,“克蕾门蒂娜真叫我费劲。”接着,乔带着基督山伯爵的神气,掏出一张十元、一张五元、一张两元和一张一元的钞票——全是合法的纸币。把它们放在德丽雅挣来的钱旁边。“那幅方尖碑的水彩画卖给了一个从庇奥利亚来的人。”他郑重其事地宣布说,“他另外预定了一幅勒加黄那货运车站的油画,准备带回家去。我的画,加上你的音乐课!呵,我想艺术还是有前途的。”
“你坚持下去,真使我高兴,”德丽雅热切地说,“你一定会成功的,亲爱的。”
下一个星期六的晚上,乔先回家。他把他的十八块钱摊在客厅的桌子上,然后把手上许多似乎是黑色颜料的东西洗掉。
半个钟头以后,德丽雅回来了,她的右手用绷带包成一团,简直不像样了。
“这是什么?”乔轻轻地握住那只手,扯扯绷带下面的几根白线,问道。
“那是涂了油的软纱。”德丽雅说,“喔,乔,你又卖掉了一幅素描吗?”她看到了桌子上的钱。
“可不是吗?”乔说,“只消问问那个从庇奥利亚来的人。你今天下午什么时候烫痛手的,德丽雅?”
“大概是五点钟,”德丽雅可怜巴巴的说。“熨斗,我是说奶酪,大概在那个时候烧好。你真该看到品克奈将军,乔,他……”
“先坐一会儿吧,德丽雅,”乔说,他把她拉到卧榻上,在她身边坐下,用胳臂围住了她的肩膀。
“这两个星期来,你到底在干什么。德丽雅?”他问道。
她带着充满了爱意和固执的眼色熬了一两分钟,终于垂下头,一边哭,一边说出实话来了。
“我找不到学生,”她供认说,“我又不忍眼看你放弃你的课程,所以在第二十四街那家大洗衣作坊里找了一个烫衬衣的活儿。乔,你怎么会疑心我不在教克蕾门蒂娜的音乐课呢?”
“到今晚为止,我始终没有起疑。”乔说,“本来今晚也不会起疑的,可是今天下午,我把机器间的油和废纱头送给楼上一个给熨斗烫了手的姑娘。两星期来,我就在那家洗衣作坊的炉子房烧火。”
他们两个都笑了,乔开口说:“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可是德丽雅用手掩住了他的嘴。“别说下去啦,”她说,“只需要说‘当你爱的时候’。”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讲叙了一对热爱艺术的年轻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因生活拮据,为追求艺术而撒谎去做工,偶然的烫伤手腕的事故使真相大白,夫妻爱得更深的故事。
B.夫妻两人明明是艰辛挣钱,却都做出颇有成就的样子,德丽雅“得意扬扬”,乔“带着基督山伯爵的神气”,这表现出他们在苦涩的生活中怀有一种虚荣心。
C.小说通过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爱的牺牲”,乔佩服德丽雅为家庭的付出,一直没有让德丽雅发觉他在骗她,这说明他是一位有责任有担当的好男儿。
D.由于烫伤了手,在乔的追问下,德丽雅“终于垂下头,一边哭,一边说出实话来了”,可见德丽雅在洗衣店里从事的工作非常辛苦,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委屈。
E. 作者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讲述一个沉甸甸的故事,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风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以达到“含泪的微笑”的效果。
【小题2】小说结尾采用了“欧·亨利笔法”,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说明。
【小题3】小说在刻画德丽雅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是否相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科幻小说,完成各题。

追逐彗星

英阿瑟·查理斯·克拉克

六个月以前,国际天体物理学年会决定派航天考察船“挑战者”号近距离考察兰德尔彗星。船员由科学家和工程师共20人组成,新闻记者乔治也参加了这次考察。

飞船从升空到接近彗星的过程都很顺利。当接近彗星核心时,电磁干扰一次比一次猛烈,几乎切断飞船与地球的联络。“挑战者”号正在缓慢而小心地“爬”进彗核。彗星的核心部分相对于整体来说极其微小,由松散的冰块集群构成,相互环绕运行,沿着彗星轨道共同前进。和地球极地漂浮的冰山不同,它们不是由水凝结而成,不会映出耀眼的白光,而是呈现出脏兮兮的灰色,质地酥松,像半融化的脏雪球。冰块上面还有许多孔洞,里面储存着凝固的甲烷和冻结的氨气,吸收太阳的热量之后,便会时不时喷发出磅礴的气雾。那是一场视觉盛宴,但乔治没有时间欣赏。

他正在对飞船上的备用品做例行检查,他往电子存储器中敲入几个字符,确认一下结余。当那荒唐的数字第一次闪现时,乔治以为是自己打错了。他将运算结果清除,重新向计算机输入信息。

“压缩肉干总量——最初:60箱;已消耗:17箱;剩余:99999943箱。”

他再次重新输入,结果还是错的。他赶紧去找约翰博士。在迷你健身房里他见到了博士。所有机组人员都要在这里进行锻炼,每天一个小时,以免全身肌肉在失重状态下萎缩,约翰正同一组粗壮的弹簧搏斗,表情狰狞,当乔治说计算机出了问题以后,他的表情更难看了。

“计算机出毛病了。”他们在做了几组测试后,约翰说,“它连加减法都不会算了。”

“那我们该怎么办?”乔治问道。

“怎么办?我们死定了!”约翰断然地回答,“我们就要完蛋了!没有计算机,我们没法测算返回地球的轨道。只用纸和笔,一大群数学家也得好几个星期。”

“太荒唐了!飞船状况良好,我们不缺食品,燃料充足——你却说我们已经死定了!就因为没法做几道算术题?”

“几道算术题?”约翰大吼起来,“这可是重大的航线转换问题!我们要脱离彗星,返回地球轨道,光是不同的运算就要十万多次。计算机完成也要好几分钟。”乔治不是数学家,不过凭他对太空航天学的了解,足以明白目前的形势。飞船航行会受到许多大天体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太阳的吸引力。行星的引力相对较小,但也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飞船又推又拉。飞船必须克服这些引力和推力,还要对它们加以利用——这是一道极其复杂的难题。他理解约翰为何会绝望了。

船长召集第一次紧急会议,几个小时后,大家终于接受了无法返航的事实。

透过笼罩在飞船周围的迷雾,乔治看到熠熠生辉的木星。在几个世纪以前,伽利略透过简陋的天文望远镜第一次见到了木星的几颗卫星,它们仿佛是串在无形丝线上的珠子,绕着木星往返穿梭。丝线上的珠子!乔治心中一动,一段几乎遗忘的童年记忆突然炸开……

三天后。

“这简直是个笑话!”约翰说。他轻蔑地瞥了一眼乔治手中的“玩具”,那东西由铁丝和木头制成,看起来很不结实。

“请听我说,就一分钟。二战结束后,有一天,举行了一场比赛。一方是美国人,用电子计算器,另一方是中国人,用算盘,就像这个。结果,算盘赢了。”乔治说。

“一定是计算器出毛病了,或是使用计算器的人是个笨蛋。”

“他用的是美国军方最佳型号。不要争论这个,我来做个示范——说两个三位数,让它们相乘。”

“呃——856乘以437。”

乔治运指如飞,串在铁丝上的算珠上下飞舞,迅如闪电。铁丝一共有十二根,这把算盘可以处理高达999,999,999,999的数字运算——如果分成几个部分,还能同时进行若干独立的运算。

“374,072。”难以置信,乔治不一会儿就得出了答案,“现在看看,你用笔和纸需要算多久。”

约翰最后的结果是“375,072”。用了三倍于乔治的时间,答案却是错的。

科学家的脸上写满了懊恼,惊讶,好奇。

“你是在哪儿学到这套把戏的?”他问道,“我本以为这玩意儿只能做加减运算。”

“这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算盘。你知道的,乘法不过就是加法的叠加,对吧?我需要做的,是把856在个位档加七次,十位档加三次,百位档加四次。你用纸和笔也是这么算的。当然了,在珠算时还有简便算法。我算得快吗?我只练习了两三天,速度还不是很快。不过无所谓了,我只是让你相信,这个办法会管用。”

约翰拿过算盘,用手指轻轻地来回拨动算珠。

“我是这么打算的——你帮我看看有没有遗漏……”乔治把计划详细地讲了一遍。约翰仔细地听着,表情渐渐放松,过了一会儿,他笑出声。这些天来,乔治还是头一次听到“挑战者”号上有人会笑。

科学家说:“你告诉船长,说我们要重返幼儿园学习怎么玩珠子,他脸上会是什么表情?”

起初还有人怀疑,乔治做完几次演示,便无人做声了。这些人都是在电子时代里长大的,怎么也想不到,只是由铁丝和算珠组成的简陋工具竟然能完成如此复杂的运算。简直是奇迹,也是挑战,因为他们的性命全靠它了。生存的渴望再次高涨起来。

照着乔治手中的粗劣原型,工程技术人员又制作了好多个更加精致的复制品,珠算班顺利开课。解释基本原理不过几分钟,真正动手训练需要很长时间——他们一刻不停地练习,直到手指在铁丝之间下意识地飞舞,好像不需要任何思考,便能将算珠拨动到准确的位置。通过练习,他们被分成几个小组,相互比赛,达到更熟练的程度。最后,“挑战者”号船员们可以在15秒之内完成四位数的乘法,可还是不肯罢休地继续练习。

真正困难的部分属于约翰,他必须忘掉烂熟于胸的计算机语言,重新调整运算方式,让其他人的机械式劳动也能参与进来,按照他给出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经过几个小时的工作,一条数学流水生产线便会将结果呈现出来。为了防止出现错误,他们组建了两支独立的计算小组,两边同时工作,定时检验对方的结果。

“我们的工作……”乔治对着录像机说道,他终于有时间考虑地球听众了,“是用人力取代电子线路,重新组建一台‘计算机’。别看速度只有电子计算机的几千分之一,无法同时计算多个数字,还很容易疲劳——但我们还是成功了。虽然无法调整航线返回地球——但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变动飞船轨道,驶向无线电不受干扰的区域。一旦逃出电磁干扰区,我们就可以将所在位置传送给地球,让地球上的计算机告诉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我们已经脱离了兰德尔彗星,不会随着它飞出太阳系了。我们还处在彗尾范围内,已经看不到那些冻结的氨气冰山。它们正朝群星飞去,即将隐没在无数‘太阳’之间。而我们,就要回家了……

“你好,地球……你好,地球!这里是挑战者号,这里是挑战者号。收到信号请立即回复——需要你们对运算结果进行检验——在我们的手指磨到只剩骨头之前!”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科幻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第二段详细描述了彗核里的环境,提供了极有现场感的背景,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未知世界,使人如临其境。
B.小说中描写约翰博士听到乔治说计算机出故障时,表情狰狞而且更加难看,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约翰博士是一个让人难以接近的人物。
C.小说中写到的中国人和美国人、乔治与约翰的算数比赛,体现了算盘比计算机更迅速、更准确的特点,为后文情节的展开提供合理的依据。
D.最后一段表现了乔治丰富的内心活动,既有看到希望的兴奋和尚未脱离险境的担忧,又有急切需要帮助的期待和努力自救的顽强。
E.这篇小说以探索彗星为题材,文中的奇思妙想,为人类探索彗星提供了幻想的平台,同时能激发读者探索太空的好奇心。
【小题2】请依据这篇科幻小说的主要情节,填写下面表格。
故事情节
开端
飞船上的计算机出现故障,人们面临无法返回地球的险境。
发展

高潮

结局
飞船赢得了返航的机会。
 
【小题3】小说写到“乔治心中一动,一段几乎遗忘的童年记忆突然炸开……”请根据情节展开想象,用描述性语言写出乔治“童年记忆”的具体场景。不少于120字。
【小题4】这篇科幻小说中,传统的算盘代替现代的计算机,拯救了飞船。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1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