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十字街口
李德霞
昌顺路十字街口,有个自发的劳务市场。
每天从早到啤,等活儿的男人们聚在这里,多则五六十人-少則二三十号。雇主一来,男人们“呼啦”围上去,争先恐后,生怕错过了机会。而大部分的时间里,这些人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或聊天,或下棋,或甩扑克,借此消磨时光。人群中,只有二崔似乎有点另类,独自坐在市场边上的那棵冬青树下,一会儿看看天,一会儿看看过往的车辆和行人。二崔来这个市场也快两年了,按理说也是个老资格了,可是,二崔的一条脑受过伤,人长得瘦弱,话语又少,所以显得很不入流,好多不错的活儿轮不到他,他也不争不抢,心甘情愿干一点别人不愿干的活,赚点儿小钱。
日子水一样流淌。
这天一早,一辆大货车从远处轰隆隆而来,车没停穗,前面的男人们便一窝蜂涌了上去。车上装着雪白的卫生纸,一袋一袋码得齐整。大家伙都知道,卸卫生纸这活儿不错,不用下苦力,赚钱还不少,谁都想把这活儿揽到手。
站在最前面的大老黑伸出粗大的手,把几个人扒拉到一边,然后扭脸朝市场边那棵冬青树下看,边看边喊,二崔,你过来!
二崔已半蹲起身,正朝着这边张望。想一想,他已经有三天没揽到活儿了,巴不得司机冲他招招手,说一句就你了。听到大老黑的叫声,二崔伸了伸脖子却没有动。前边的六子不乐意地冲他喊,你个瘟鸡,聋啦?黑哥叫你呢!
大老黑是市场公认的头儿,黑不溜秋,壮得像铁塔,大家伙都叫他黑哥,好多事情都是他说了算。二崔忙不迭站起身,诚惶诚恐地来到大老黑跟前,不相信地说,黑哥,你叫我?大老黑说,这活儿适合你干,你去吧。二崔还是有点懵,甩手一指自己的鼻子,我?大老黑推他一把说,别磨叽了,快上车!直到这时,二崔才算真正明白过来,大老黑是要把卸卫生纸这活儿让给他干。之前,大老黑可是从不多瞧他一眼的。二崔心里一热,有泪在眼眶里转悠。二崔冲着大老黑弯一下腰,转身连滾带爬地上了车。大货车一溜烟驶离了市场。
站在大老黑旁边的三毛左一眼右一眼地盯着大老黑看,看了半天说,黑哥,不对呀,这么抢手的活儿你咋让给了二崔那货,你没弄错吧?嘿嘿,该不是二崔跟你攀上了啥亲戚?
大老黑一摆手,扯淡!我跟二崔八种子打不着。
号称算破天的四平咧一下嘴,一脸坏笑地说,嘻嘻,黑哥八成是看上二崔的老婆了吧?听说,二崔的老婆长得不赖,很有几分姿色哩……
大老黑一张黑脸更黑了,放你娘的屁!再敢胡咧咧,老子叫你爬着走你信不信?四平吐一下舌头,赶紧闭了嘴巴。
三毛不惧大老黑,不服气地说,黑哥,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你把弟兄们绕糊涂了。这么好的活儿你让给二崔,总得有个原因吧?
大老黑摸出一支烟点燃,根报地吸一口,一脸严肃地说,以前我不知道,昨天晚上,我儿子告诉我,说他和二崔的女儿是高中同学……
三毛一撤嘴,就为这?
大老黑接着说,弟兄们都知道,我儿子今年高考。昨天分数下来了,我儿子跟我这个当老子的一样没出息,使出吃奶的劲儿连个二本也没考上。你们知道吗?二崔的女儿考得是啥?北京大学!
啥?北京大学!大老黑的话像一块石头丢进湖里,荡起一圈圈涟漪。人群一下子骚动起来。四平瞪着两眼说,乖乖,北京大学,这么牛!我侄儿连考三年,连个大学的校门都摸不着。三毛翻着眼皮儿说,我的妈呀,北京大学,咱这城皇能有凡个上得去?
大老黑把烟头一丢,拍拍手,看着众人很庄重地说,二崔的女儿考上北京大学,不光是他的荣耀,也是咱大家伙的荣耀,谁叫咱们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呢!你们说是不是?从今天起,弟兄们让着点二崔,咱不为别的,就为他那考上北京大学的女儿……
(选自《短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交代了十字街口的等活人的生活画面,一方面表明他们生活的艰辛,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其消磨时光、无所事事的生活态度。
B.文中说“二崔似乎有点另类”,是因为他总是心事重重,独自坐在树下,从不与其他人聊天、下棋、打扑克等,显得十分不合群。
C.文中三毛等人对大老黑把“好活”让给二崔做法的猜测过程,表现出他们人性中恶劣、粗俗的一面,与大老黑的形象相成鲜明对比。
D.小说前半部分以大老黑的行为给全文设置了悬念,之后再通过劳务市场中的人物对话解开了悬念,情节虽然简单,但不失起伏。
E. 小说短小精悍,通过描写二崔女儿在考人北大之后给劳务市场的人们带来的影响,揭示出他们内心对知识的尊重,以及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认可。
【小题2】小说中大老黑把活让给二崔的过程,二崔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是如何刻画的?
【小题3】大老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说“寒门难出贵子”,而二崔的女儿却迈进了名校。结合结尾处大老黑的话,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28 03:13: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水的天空落了雨

非鱼

过了十五,喜顺爷早早地站在崖头上,喊着睡懒觉的儿孙侄娃们:“该积肥耙地了,地不哄人哩,眼看着明儿都雨水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牛娃从小就会背,也是喜顺爷教的。观头村在老君塬下,一汪泉水从山间流出,滋养了一村老小,一座塬种麦子玉米稻子红薯,还种苹果大枣,山高处、山沟里是野生的槐树杨树黄栌槲树,夹杂着山茱萸鬼见愁连翘杜仲,整个村庄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和顺丰饶。喜顺爷年岁大,经见世事多,慢慢就活成了这个世外桃源的魂。

牛娃刚过十四,长得细皮嫩肉的,一点儿也没有牛犊健硕的样子。但牛娃学习好,喜顺爷看见牛娃就摸摸他的头:“这娃将来是坐朝廷的料儿。”牛娃爹听了心里高兴,更舍不得让牛娃干一点儿活儿,光让他学习。

听见喜顺爷喊,牛娃娘说:“明儿可都雨水了。”

牛娃爹躺在炕上叹气:“往年这会儿该进山割蒿了。”

牛娃娘出了窑,抹一抹眼角,去下窑烧锅做饭。牛娃爹一害病,只能在炕上躺着,这日子过得寡淡没味,只有牛娃才让她看见点儿亮光。

后半晌,牛娃说,明儿早起要吃煎馍。牛娃娘说还不到月尽。牛娃说想吃了,明儿雨水,也是节气。

关于月尽吃煎馍的习俗,观头村由来已久,反正那时候所有的节气都和“吃”有关,有句俗语说的是吃嘴婆娘盼节气。只有节气到了,才能理直气壮地吃,光明正大地吃。

牛娃娘想想也是,谁也没说非得月尽才能吃煎馍,下雨天各家的吃嘴婆娘也摊煎馍,娃想吃就吃吧,日子得提着劲儿过啊。

第二天一早,牛娃娘早早起来摊了煎馍,在大箅子上摞起来。鸡叫三遍,牛娃起来了。他抓起煎馍就吃,牛娃娘说:“还早,再睡会儿。”

牛娃说:“不睡了,我跟天柱叔说好了,今天跟他们进山。”

牛娃娘吓一跳:“老天爷,你进山干啥?”

牛娃又抓了一个煎馍:“割蒿。”

牛娃娘的煎馍煳锅底了,她咋也劝说不下牛娃,又不敢让另一个窑里的男人听见,只能一声接一声地叹气。

村里人一年四季有空就上山割蒿,进山割蒿都会喊几个人一起,互相有个照应,山里经常有蛇和野物。

牛娃进了山,他娘在家提心吊胆一整天。半后晌,她就站村口望着,一直到天麻麻黑才看见挑着担子的天柱他们,一闪一闪进了村。

“天柱,牛娃哩?”

“在后头。”

挑着担子的男人们陆陆续续进了村,牛娃娘见人就问,他们都说在后头。可天都黑透了,依然没见牛娃的影子。

她又跑去天柱家,天柱在喝汤。他说一天都和牛娃在一起,牛娃割了一捆干蒿,拾了一小捆硬柴,都说他拿不动,也不会挑担子,让他只背一样,可他不干,都要拿,大伙儿就帮他把硬柴和干蒿捆一起,弄扎实了,让他背着下山。一路走一路喊着,听着他答应了,脚底下才走快些,到沟口还听见他应声呢。

牛娃娘听完,放了心,赶紧去沟口接。天柱放了碗,也慌忙跟了去。

沟口的风很硬,往沟里走,到处都是一片黑,各种声音在风中纠缠,最后形成一种古怪的响动,似风吼似兽叫。要不是天柱跟着,牛娃娘自己说啥也不敢走。想着牛娃还在沟里,她更是揪心。两个人一路走,一路喊,沟里响着回声,但听不见牛娃应声。

又往沟里走了四五里路的样子,耳边突然响起几声人大笑似的鸟叫。以往偶尔听到这种声音,村里人都觉得不吉利。天柱说:“嫂子,不敢再往里走了,回村叫人吧。”

吃饭早的人家已经睡下,听见天柱喊叫,又从被窝爬起来,几十个男人、女人很快聚在场院。喜顺爷也来了,他喊天柱,拿上明火,男人进山,女人都在场院等着。

也许是明火的作用,也许是人多,再进山时,那些声音似乎也消失了。

进了沟口没多远,就有人发现了牛娃的蒿捆子。再找,在一个干草窝里找到了牛娃,他居然睡着了。

把牛娃和他的蒿捆子弄回场院,牛娃娘抱着牛娃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牛娃倒跟没事人一样,说:“路上有条蛇,我不敢走。蛇走了,把蒿捆子放下,我又背不起来了,喊天柱叔,他听不见。想着歇会儿,就睡着了。没事,没事,这不好好的!”

牛娃娘扬起手,想打他,又舍不得,最后轻轻落在儿子瘦削的背上。

牛娃说:“辛苦喜顺爷、叔婶子们了。”

“没事就好,没事就好。”天柱摆摆手,又笑说,“小鸡娃身子,顶不了事。”

喜顺爷呵斥他:“你懂个屁,这是老牛家的顶门杠哩。”

这时,天空飘下了零星的雨丝,凉凉的,润润的。今年春上的第一场雨落了,看来又是个丰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自然段用简笔勾勒的方式描绘了观头村和顺丰饶的风貌,这既是人物活动的背景,也暗示了这个世外桃源中人们的纯朴善良。
B.小说描写有关牛娃吃煎馍的情节,既有设置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也有塑造牛娃形象、使其更加丰满的作用。
C.小说详细描写了牛娃跟着天柱叔在山上割蒿的情形以及牛娃娘和天柱去寻找牛娃时沟里的自然环境,衬托了牛娃吃苦耐劳、坚强勇敢的品质。
D.小说中对于牛娃娘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可以通过对她的动作、语言以及心理等的描写,看出她是一个勤劳而对孩子十分疼爱的人。
【小题2】请简要分析喜顺爷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题3】请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谎言里的救赎
于小鱼
(1)十二岁那年的感恩节,我在洛克大街徘徊了整整一个下午,我从孤儿院里跑出来好多天了,因为我觉得睡在那间霉气刺鼻爬满老鼠的破房间里和睡在大街上根本没什么两样。街边的熟食店里飘出火鸡的香味,我的胃开始抑制不住地咕咕作响。鬼使神差地,我走进了一间黑着灯的屋子。我在那间凌乱的厨房里翻了半天,只找到了半瓶水和一块干瘪的奶酪。
(2)我扫兴地叼着那只奶酪往外走,却并没有注意到门口突然多出了一个人,他一手拄着一根拐杖,一手扶着那扇半开的门,满脸惊愕地看着我。当时屋子里安静极了,只有我的肚子还在咕咕叫个不停。
(3)当时我觉得自己肯定是完了,因为我能听到外面不断地有人经过,只要他回头喊上一嗓子,我准会立马就被人给抓起来。
(4)“……哦,瞧我这记性,今天是感恩节,对吧?”门口的老人最先打破了沉默,而且,他的问题让我感到意外。
(5)“……是的,先生。”我的声音颤抖得厉害。
(6)“那一定是我的小孙子罗杰让你过来的吧,因为只有他有这里的钥匙。”老人朝我微微一笑。
(7)“……是的……是罗杰……”我随声附和着,心跳也渐渐慢了下来。
(8)“你看,我的腿脚不是很灵便,每年都要找人去给他送礼物,一个火鸡腿,一瓶可乐,还有一杯热巧克力,楼下街角那间小店里都有的,告诉他不用给我打电话了,我的耳朵越来越不好用……”老人一边说一边递给了我一张十美元的钞票。
(9)老人告诉我他叫汤姆森,还让我给罗杰带封信,信上的地址是鲍勃街43号。我的确买了汤姆森让我帮忙买的东西,但万万不敢把那些东西送到那个我根本不认识的罗杰那里,所以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大快朵颐。
(10)两天后,我回到了那家住了十二年的孤儿院,而且,不久我就再一次主动地敲响了汤姆森的家门,告诉他罗杰收到礼物高兴极了。
(11)汤姆森沉默了一会,然后从床底下翻出一台老古董似的手摇缝纫机。汤姆森告诉我,他年轻时是一个裁缝,一对年轻人来找他定做一套婚纱,他们给汤姆森留下了一个小盒子,要他把里面的饰品全部镶嵌在婚纱上。汤姆森看到那些珠宝价值连城,他知道他一辈子都不可能赚那么多。于是汤姆森关掉了那家裁缝店,带着那盒珠宝藏了起来。不过很快警察就找到了他,并开始对他进行调查。汤姆森追悔莫及,自己一时的贪念,将要毁掉他一世的名誉和前程,于是他便想寻短见跳楼自杀,虽然事后被抢救了过来,可他却永远地失去了左腿。
(12)法院开庭的时候,那对年轻人却说,那个盒子里的珠宝没有一个是真的,那只不过是一堆装点布料的赝品而已,他们相信,汤姆森是个好裁缝。于是,汤姆森躲过了一场牢狱之灾。
(13)后来,汤坶森一直想把那个盒子还给那对年轻人,因为他知道,那的确是一盒货真价实的珠宝,他们之所以那么说,完全是不想毁掉汤姆森的人生而已,可汤姆森却再也没能找到他们。
(14)这个故事汤姆森并没有和别人讲过,他说很高兴我能再次回来。而我想在那一刻,我们心里的某些感受完全是一样的,我这次之所以能够鼓足勇气并满怀感激地来到汤姆森家里,是因为事后我发现,鲍勃街43号只不过是一间普通的货栈,而那里,也没有住着那个叫罗杰的孙子。
(15)后来,汤姆森的家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他教我怎样使用那台古董缝纫机。起初,我只会用那台机子来缝补我们孤儿院那些破烂不堪的被子,后来我便能用院长提供的布料做出非常漂亮的床罩,十五岁那年,我竟然能够为孤儿院的伙伴们缝制出漂亮的衣服了。再后来,我成了名职业服装设计师,并且开了自己的公司。
(16)老汤姆森很遗憾最终也没能找到那盒珠宝的主人,他临终前拍卖了那盒珠宝,并用那笔钱翻新了孤儿院。他和我开玩笑说,也许孤儿院里那些害怕潮湿和老鼠的孩子们再也不会从里面跑出来了。
(17)而我也没有告诉汤姆森,拍下那盒珠宝的人就是我。我会继续为他寻找那个盒子的主人,因为我想告诉他们,除了那些珠宝,那些谎言背后的救赎,同样价值连城。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5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再一次主动敲响了汤姆森的家门,是为了告诉他罗杰收到礼物高兴极了,同时我想再次从他那里获得帮助。
B.汤姆森用拍卖珠宝的钱翻新了孤儿院,希望孤儿院里那些像“我”一样害怕潮湿和老鼠的孩子们不要再从孤儿院里面跑出来。
C.小说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展现了“我”的内心世界,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情感也更为动人。
D.小说中那对年轻人不想毁掉汤姆森的人生而对法庭撒了谎,又把货真价实的珠宝留给了汤姆森,足见他们的善良和大爱。
E.小说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故事戛然而止,结局颇有余味,启发读者思考谎言背后的真意。
(2)小说为什么要叙写汤姆森和那对年轻人之间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4)小说标题“谎言里的救赎”有何含义和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稻香

侯发山

过了5月,稻子刚开始扬花,寨上寨下就弥漫着稻花特有的味道。时间越往后,随着气温升高,那种味道就越发浓郁,使人不由得想呼吸再呼吸,好像要拿这种味道把五脏六腑滤一遍。这个寨子地形独特,山顶上是一片森林,林中有一水源,旱涝不竭,为寨里的人畜和庄稼提供着便利,因此这片树林被当地哈尼人称为“寨神林”。“寨神林”往下,直到山脚,是呈阶梯状的稻田,一块又一块,月牙形环绕着。

索姆是寨子的“沟长”——负责着整个寨子的水沟,说得直白一点儿,就是通往每家每块稻田的水沟,哪块稻田没水,他就得及时引水过去;哪块稻田积水过多,他还得及时疏导。

这天,天还没透亮,索姆怀里揣两个煮熟的土豆、背着馒头就要出门。

儿子幸福从被窝里探出头,说:“爹,见天上山啊?”

自从索姆去年秋天被大家推选为“沟长”后,天天上山,一天也没歇过。别看“沟长”是个最不起眼的头衔,但责任却重大。若是责任心不强,让“寨神林”的水像小孩子那样仰八叉尿尿随便流,要么冲毁稻田,要么稻子吸收水分不够,影响产量和质量。

索姆叹口气,说:“今年山上的水较往年小了许多,若是再不上心,稻子很可能要减产。到那时,大伙儿会怎么看我?”

这也太拿土豆当干粮了,不就是个“沟长”吗?幸福扑哧笑了,说,爹,去年秋到今年春,雨水少得像猫尿,要说这账也该算到老天爷的头上。

老天爷是老大,谁敢拿他说事?索姆闷声闷气道。

幸福知道爹的脾气,假如硬顶他,他就像发了疯的牛,惹不起。幸福马上换了个话题,说,爹,今年咱家的稻子还可以吧?

索姆点了点头。他知道,幸福问这话是有原因的。往年的“沟长”是旺达,这家伙懒散,但对自家的稻田很上心,把自家的稻田侍弄得很是丰美繁茂。譬如去年,他家收了30袋稻子,而跟他的地亩数一样多的索姆家,只收了17袋稻子。也正因为旺达的自私和懒惰,在大伙儿的强烈要求下,村里罢免了他,推选了索姆当沟长。

索姆刚要跨出门槛,幸福又开口了,说爹,我昨天上山了,看到咱家的稻子像是营养不良的黄毛丫头。

索姆迟疑了一下说,我心里有数。索姆的声音低低的,很没底气。

父亲说话的语气一贯如此,幸福也就没再多想。眼下稻子还不到灌浆的时候,或许老爹心里真的有数呢。

索姆刚到山上,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稻田边转悠——那是旺达。

看到自家的稻田被涓涓的溪水滋养着,稻子长势甚是精神,旺达的嘴角咧出一丝笑容。这时,他也发现了索姆,便不冷不热地说道,索姆沟长,若是今年歉收,哼!说罢,没等索姆张嘴,他便转身走了。

索姆愣了一下,看到旺达走远了,开始沿着水路巡视。从山下到山上,再从山上走到山下,一块稻田又一块稻田,一条水沟又一条水沟…………这里扒扒,那里捅捅。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呼吸着稻子的气味,看着稻子在微风中点头,像是在对他问候致意,索姆心里比喝了蜜还甜,所有的不快和劳累都无影无踪了……

转眼到了8月,空气中的稻香味更浓了更纯了,稻子该收割了。

虽然今年的雨水不多,但是稻谷的收成并不差,像旺达家,跟去年差不多,收了整整29袋。唯一收成不好的是索姆家,只收了17袋稻谷,跟去年一样。

把“丰收”背到家里——哈尼族人称背“稻谷”为背“丰收”,幸福见鸡骂鸡,见狗打狗,很显然,他在生老爹的气。

索姆不知道怎么劝慰儿子,只是像做了错事似的,默默地端着旱烟袋,一个人蹲在院子里呑云吐雾。

幸福刚要数落父亲几句,忽然看到乡亲们来了,他们的肩上都或多或少背着稻谷,那是他们答谢“沟长”索姆的。

无论索姆如何拒绝,乡亲们说着感谢的话,把稻谷倒下便乐呵呵地走了。

当天晚上,又有人悄悄背来了一袋稻谷,那人是旺达。

事后,幸福拿布袋量了量,仅乡亲们送的稻谷就有15袋。幸福心里一下子敞亮了,他觉得对不起父亲,想对他老人家说句道歉的话。但是,当他站在老父亲眼前时,说出口的却是,爹,今年的稻子真香!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将稻花特有的味道称为稻香,在不断变浓变纯的稻香中展开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B.从全文可以看出,索姆家的收成之所以不好,是因为索姆没有特意优待自家的稻田,以致于稻田被水分滋养得不够。
C.“沟长”索姆是一个恪尽职守、勤劳无私的人。虽然他的儿子幸福和旺达一样自私,轻视他的“沟长”工作,索姆依然不后悔,不辩解。
D.心结打开后,幸福闻到了新稻的清香,也感受到了乡亲们的人情之美,所以不由说出“今年的稻子真香!”
【小题2】小说中有几处伏笔,暗示了今年索姆家的收成不好,请通读文本后找出来。
【小题3】小说结尾部分突出旺达悄悄背来一袋稻谷感谢索姆,有什么用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竹叶舟
川端康成
秋子把水桶摆在蜀葵旁边,从梅树下的一棵矮竹上摘了几片叶子,做了几只竹叶舟,让它们在水桶里漂浮。
“瞧,小船。多有意思。”
小男孩蹲在水桶前,望着竹叶舟。然后他抬头瞅着秋子,微微一笑。
“多好的小船啊。阿弟很聪明,让姐姐给你做一只小船,陪你玩吧,”母亲说罢,返回了客厅。
她是秋子未婚夫的母亲。她好像有话要同秋子的父亲谈,秋子便离席了。因为小男孩磨人,于是她把小男孩带到庭院里来,小男孩是秋子未婚夫的弟弟。
小男孩把小手伸进水桶里,搅和了一通,说:“姐姐,船开战了。”
小男孩看见许多竹叶舟晃来荡去,高兴极了。
秋子走开,把洗完的单衣拧干,晾在竹竿上。
战争已经结束了。然而,未婚夫却没有回来。
“打呀,再打呀!打呀,再打呀!”小男孩一边叫嚷一边越来越使劲地搅起水来。水沫飞溅在他的脸上。
“瞧你,这不行啊。你脸上净是水沫星子了。”秋子制止说。
可是小男孩却说:“不行了,船都不走啦。”
那些船果真只浮在水上不走了。
“对,对,咱们到后面的河边去吧。把船放在那里速度会快些。”小男孩拿起竹叶舟。秋子把水倒在蜀葵下,将水桶放回厨房。
小男孩蹲在河下游的踏脚石上,将一只只竹叶舟放走,高兴得拍起手来。
“我的船最快。瞧,瞧。”
小男孩怕看不见最前头的竹叶舟,他顺着河水往下游跑去了。
秋子赶忙将剩下的竹叶舟全部放走,然后去追赶那孩子。
她突然意识到自己行走时使劲将左脚跟着地。
秋子患过小儿麻痹症,左腿小而无力,左脚跟够不着地,左脚背高高隆起,不能跳绳和远足。她本来打算独自一人,静静地度过一生,后来却意外地订了婚。她有信心用自己心灵去弥补肉体上的缺陷,可她从来也没有这样认真地将左脚跟着地练习走路。左脚趾总不容易挂住木履带,不过,秋子还是继续刻苦练习。然而,战败后她完全停止这种练习了。留在脚上的那道被木履带磨破的伤痕,好像是严重冻伤的痕迹。
小男孩是秋子未婚夫的小弟弟。在他面前,秋子下决心用左脚跟着地走路。她已经好久不这样做了。河床狭窄,杂草低垂在水面上,把三四只竹叶舟挂住了。
小男孩在十多米远的前方停下脚步,他似乎没有发现秋子走到他的身旁,只顾目送着顺流而下的竹叶舟。他看不见秋子走路的样子。
小男孩的脖颈深凹处很像秋子的未婚夫。秋子真想把他抱起来。
小男孩的母亲走过来,向秋子道过谢,催促孩子回家。
“再见。”小男孩爽快地说。
秋子思忖:他母亲可能是来谈儿子战死的消息,或解除婚约的事吧。愿意同一个跛足姑娘结婚,大概也是战争期间的一种感伤的表现吧。
秋子没有进屋,她去看了看邻居新盖的房子。那是这一带所没有的大房子,过往行人也总要驻足观望一番。战争期间,工程停了下来,放置木材的场地周围长满了高高的杂草。近来工程突然加快了进度,门前还栽了两棵有点怪异的松树。
秋子觉得这幢房子的外形并不典雅,而显得很简陋。窗户却很多,客厅四周都是窗户。
街坊邻里都在背地里议论:这房子会有什么人搬进来住呢?然而,谁也弄不清楚。
(选自《川端康成全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秋子家屋外的小院子里,长着蜀葵、梅树和矮竹,有可供晾晒衣服的绳子或杆子之类,还有可供汲水的井,说明秋子生活充实。
B.“如果你听话,秋子就和你一起玩。”小男孩的妈妈说这句话,不仅鼓励小男孩听话,还暗含有让秋子就在院子陪小男孩玩的意思。
C.小男孩喜欢竹叶互打,体现了他好战的心性,这一点使得秋子想起了她的未婚夫,因为秋子的未婚夫是一位参战的士兵。
D.这篇小说在情节上较为平淡,几乎没有起伏变化,既没有一般小说的开端、发展,甚至没有一般小说的情节上的高潮。
E. 小说在表达上,虽然用语简淡洁静,较为客观冷静,但细细品味,仍能读出其中蕴含着一股深沉浓烈的情感。,
【小题2】小说三次写到竹叶,第一次是题目中,第二次是水桶中,第三次是河流中。竹叶在全文中三次出现有哪些作用?请分别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写秋子“没有进屋,她去看了看邻居新盖的房子”,你认为这个结尾好不好,请说说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唱石头
张港
科浅屯九十一岁的老德玛干了件吓死人的事,她竟然把西下屋大梁上的萨满鼓弄了下来。
萨满教是流传在东北的一种原始宗教,沟通人与神的人叫萨满。老德玛早年就是萨满。
老德玛盘腿坐在炕上,嘴上哼哼着,拿块新毛巾擦鼓。儿子进家,吓得差点儿一个倒仰。
听老人讲,萨满约莫自己不行了,要交代后事,就唱,就跳。九十一岁的老德玛,这不是明摆着么。
听过老德玛唱的,看过老德玛跳的,全都老得起不来炕、出不了屋了。这回有了新鲜,屋里窗下,全是看热闹的。
老德玛盘腿坐在炕上,精神极好,她抻来六面绣花的荞麦皮瓤的枕头,拿了剪子,噗一下破肚,荞麦皮粉尘满屋。老德玛闭了眼,在荞麦皮里摸。一屋子眼睛全让那双干枯的手牵扯着:金镏子?存折?清朝的玉扳指?
老德玛闭着眼睛,在荞麦皮里摸索出一块鸡蛋大的灰石头。人们全凑上前,张大了嘴,倒吸着气。
老德玛又摸出一块,鸽子蛋大,黑的;一块尖尖的,一块片片的,一块花花纹的。老德玛睁开眼睛,长长出一口气,长长吸一口气,让五块石头一个挨一个排上队。
“去去去,上县上,找个管事的干部来,我有话说。”
人们更惊了:雪兔过河,那可不是一跳就成的事。儿媳妇使个眼色,说:“中,中,中,这事就办。”   
出了屋,儿子就拍大腿:“咋个办法?县上干部,能来听个老太太的?”
儿媳妇说:“老太太——咱妈,那眼睛灯泡似的,通着电,不应行么?这么着,何教员,县高中那何教员,哔叽服上,别两管笔,又会说干部话,就让他顶顶。”
说谎不是好孩子,况且是对九十一岁的老妈,但,没别的招了。
何教员来了。老德玛在炕上摆开石头,从炕梢拖来萨满鼓,眯缝着眼睛凑近何教员:“你可是县上干部?”
“是,是是。”
“是干部,咋站他们身后?咋不讲话?”
“对对对,老人家,早就应该,应该慰问,只是工作忙,太忙,瞎忙……”
老德玛摆摆手,闭上眼睛,嘭嘭嘭,弹弹鼓面,这是提醒大家注意。
咚一声重鼓,九十一岁的老德玛从炕头跳下,一个前倾,一个后仰,“啊……”一个长调,接着是:
大雁飞过,你不知道,白云知道
老虎走过,人不知道,神树知道
老德玛,真的来了精神,跳出了桃花水,跳出了吹帽风。
冰凌花开日
花鼠出洞找食吃
毕力格上山送粮食,送粮食
一屋子全傻了,何教员最傻。
儿子用肘子碰碰何教员:“毕力格,我姥爷,俺娘的爹。”
老德玛一手敲鼓,一手捏起黑石头。
好汉队长叫刘才智
爹娘老家在关里
老德玛边唱边捏起灰石头。
好汉多荣达斡尔汉子
枪法功夫无人比
老德玛亦唱亦舞亦转石头。
人人都听明白了,那五块石头,有名有姓,是五个被日军包围的抗联战士。石头进退,射击
劈刺;石头翻倒,战士负伤;石头离开,有人牺牲。
歌声震荡,孤雁索云,火狐叫春,花豹跳涧,乳鹿穿林。
何教员喊:“谁有录音,快录!快录!”
儿子、媳妇全不能录音。
“不得了!不得了!我从资料知道,咱们这儿有五个抗联英雄牺牲,就是不知名姓,原来全在唱词里!”何教员气喘吁吁,摘下笔,掏出纸。
老德玛不理何教员,唱大雁,唱八杈鹿,唱花鼠子,渐渐地唱词乱了,听不明白了。
何教员贴近老德玛,喊:“老德玛姑姑,你停停,你说说五个人的姓名。”
老德玛皮鼓一扔,突然一个后仰,倚靠墙上。一屋子慌乱,抹前胸捶后背。老德玛合着眼睛,手划拉着五块石头,竟靠墙打上了呼噜。
何教员插了笔就跑,喊:“我找县里去!”
大雪封了山,一封几天。
科浅屯来了小汽车,车上有县长有宣传部有何教员。
刚进屯子,就听大喇叭吹的喜丧调哇哇山响。何教员大叫:“坏莱!”
一屯子人在忙活送老德玛归土地,三个儿子戴着孝。
见过礼节,何教员问道:“老人家可留下话语?”
“她说,真的干部来了,就把五块石头献了。”
县长说:“光是石头有什么用,要的是名单。”
“阿妈她说、她说这石头是从五个人身子下边拿回来的。俺姥爷眼睁睁看着五个人牺牲,让日本人烧成灰。他从五个人的身下,各取回一块石头。”
“那五个烈士人名?”
“打那儿后,她再也没唱出声来。也问过她,她要唱,唱不出来了。”
后来,市纪念馆就有了五块石头,标着“刘才智、多荣等五烈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写曾做萨满的九十一岁的老德玛竟把西下屋大梁上的萨满鼓弄了下来,儿子猜她可能要唱着、跳着交代后事。开头富于悬念,吸引读者。
B.老德玛剪开枕头,里面没有值钱的东西,只有五块平平常常的石头;而她又要儿子把县里管事的干部找来。一次次设置悬念,充分吊起读者胃口。
C.小说高潮部分写老德玛竭尽全力,转动石头唱出抗联五位烈士的精彩故事,以小见大,生动地表现出人民对***领导下的抗战军队的深情。
D.老德玛唱石头时现场未能录音,后来虽何教员几经努力但县里官员不作为,最终没能把唱词里的五位烈士的名字全都记录下来,是个永远的遗憾。
【小题2】小说中的老德玛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以“唱石头”为题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