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三 马
孙犁
一九六六年冬天,情形越来越不好,每天我很晚“开会”回来,老伴一个人坐在灯下等我,先安排着我吃了饭,看到我那茶饭无心,非常颓丧的样子,总是想安慰安慰我,但又害怕说错了话,惹我生气。就吞吞吐吐地说:
“你得想开一点呀,这不也是运动吗,你经过的运动还少吗?总会过去的。你没见土改吗?当时也闹得很凶,我不是也过来了吗?”
我一向称赞她是个乐天派。闹日本的时候,一天敌人进了村,全村的人都逃出去了。她正在坐月子,走动不了。一个日本兵进了她的屋,她横下一条心,死死盯着他。可是日本兵转身又走了。事后她笑着对我说:“日本人很讲卫生吗,他大概是闻不了我那屋里的气味吧!”我家是富农,她经历了老区的土改,当时拆房、牵牛,她走出走进都不在乎,还对正在拆房的人说:“你慢点扔砖呀,等我过去,可别砸着我。”
随着不断地抄家,随着周围的人对她的歧视,随着我的处境越来越坏,随着不断听说有人自杀,她也觉得有些不对头了。她是一个病人,患糖尿病已经近十年,遇上这种事,我知道,她也活不长了。
那些所谓“造反”者,还在不断逼迫,一步紧似一步。一天下午,我回到家来,才知道是勒令马上搬家。家里已经乱作一团,晚饭也没吃。胡乱搬了一些家具、衣物,装满一卡车,到了新住处,已经有十一点了。
那是一小间南房,我们进去,有人正在把和西邻的隔山墙,打开一个大洞。并且,还没有等我们把东西安置一下,就把屋顶上的惟一的小灯泡摘走了,我们来时慌慌张张,并没有带灯泡来。
老伴这才伤心了,她在我耳边问:
“人家为什么要在墙上凿个洞呢?”
“那是要监视我,不然,你还不相信呢。”我说。
这里住户虽说不少,没人愿意理我们,也不敢理。惟独东邻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主动地对老伴说:
“大娘,你刚刚搬来,缺什么短什么,就和我说吧!”
使得老伴感激落泪。
后来,我知道,这个孩子的父亲,原来也是我们机关的职工,因为在日本人办的报馆做过事,被定为日本人的特务。这次运动又提起来了,已经不许回家。他有三个儿子,大的叫大马,二的叫二马,都因为父亲的问题,到了年龄,找不到对象,进了精神病院。这个老三,叫做三马,看起来,聪明伶俐,一个人在家里过日子,屋里院里弄得井井有条。我的老伴有病,我又每天早出晚归,他确实帮过不少忙。
在很长一个时期,我甚至认为他是惟一对我家没有敌意并怀有同情之心的人了。
后来,我也被管制在大院后楼,不许回家,和他父亲住在一处。这个人因为是老问题,造反者的里面,又有不少人,是他过去的同事,对他并不注意,而且很宽容,并派他监视我们。他的床铺放在临门的地方,每逢我出去,他总是慢慢跟在后面,从容不迫,意在笔先,驾轻就熟,若无其事。比起那些初学乍练的来,显得高明老练得多了。他也从不用言词和行动伤害于我,只是于无形无声中,表示是受人之命,不得不如此而已。因此,我对他也没有反感。
当我临近“解放”,我的老伴就在附近医院去世了。我请了两位老朋友,帮着草草办了丧事,没有掉一滴眼泪。虽然她跟着我,过了整整四十年,可以说是恩爱夫妻,并一同经历了千辛万苦。
不久,我搬回了原来住的地方,告别了那间小屋。有一天,忽然听人说,三马因为两个哥哥回来了,不愿和两个疯人住在一起,自己偷偷住进了我留下的那一小间空房。被管房的知道了,带一群人硬逼他出来,他恳求了半天,还是不行,又挨了打,就从口袋里掏出一瓶敌敌畏,当场喝下去死掉了。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干枯已久的眼眶,突然充满了泪水。
(一九八二年一月二日晨起改讫)
(选自孙犁《尺泽集》,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三段补写“老伴是个乐天派”的两件事,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中划线的两处加点的词语,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在很长一个时期,我甚至认为他是惟一对我家没有敌意并怀有同情之心的人了。
(2)当我临近“解放”,我的老伴就在附近医院去世了。
【小题3】文中写妻子的死,自己“没有掉一滴眼泪”,可是听到三马自杀的消息,“我的干枯已久的眼眶,突然充满了泪水”,这是不是不合常情,请探究其原因。
【小题4】本文题为“三马”,但直接写“三马”的文字并不多,相反“我和老伴的遭遇”以及“三马一家人的遭遇”着墨较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08 03:58: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盆兰花

老安是一个憨厚朴实的山民。

老安住在大山里,几间石墙、瓦顶的小屋,屋后是绿浪翻滚的千顷竹海,屋前是一池水波荡漾的山间湖泊,竹海的绿浪跌印在湖泊里,把清可见底的湖水,染成一池温润的碧玉。

老安非常爱这峰青水秀的大山。

老安也爱花,每当上山采药时,看见喜欢的花草,就挖回来,栽在自家那用竹篱笆圈成的小院里,有杜鹃、茶花、迎春、野玫瑰、山百合……最多的是兰花,老安栽了二十多盆的兰花。因此,一到春天,老安院子里的花,就开得姹紫嫣红、芳香四溢。

这年春天,省城一位画家到山里写生,路过老安的家时,眼晴倏地被满院五彩缤纷的花点亮,背着画夹,推开篱笆门,走了进去。

画家陶醉在花香扑鼻的世界里。

“你也喜欢花?”正在侍弄花草的老安问。

“是呵。尤其喜爱兰花呢!”画家在那二十多盆兰花前蹲下来,很夸张地吸吸鼻子,仿佛要把花香全都吸进腹中。

兰花有的已经开了,有的长满嫩绿的花箭,正含苞待放。

画家忽然问:“老乡,你这花卖不卖?”

老安憨憨地一笑,说:“卖啥卖?这些花儿不金贵,都是俺在山里挖的,你要是喜欢,尽管拿去!”

画家掏出钱,说:“一定得给你钱。”

老安急忙用手挡住,说:“啥钱不钱的,你也太小看俺山里人了!”

俩人拉扯了半天,最后,画家被老安的朴实感动,从画夹里取出刚画好的画,说:“我用这幅画换你一盆花,行吗?”

老安接过画,一看,画的正是他们山乡的风景。

画家说:“我是个画家,我叫李致宁。”

画家选了一盆兰花,抱在怀里,欢喜地走了。

老安不知道这李致宁是何方神圣,把那幅画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它究竟好在哪里,便随手扔在桌上。

没几天,画家从老安那儿抱走一盆兰花的事,传遍了小山村。这天,几个外出打工刚回乡的年轻人,急匆匆地来找老安。

一个人说:“老安叔,你被骗啦,那盆兰花肯定非常值钱!”

“值啥钱?”老安不解地问。

另一个人说:“我打工的那个城市,一盆兰花最贵卖到五千多块钱呢!”

“五千多块?”老安的手开始抖动起来。

又一个说:“五千多块算啥?在花卉超市里有一盆兰花,竟然卖了三万块!”

“三万块?那是啥兰花?”三万块,老安就是卖好些年的草药,也挣不到这么多钱呢!

老安的手快速抖动起来。

那人来到院子里,仔细地看了看,指着其中的一盆说:“好像就是这样的!

画家抱走的正是这种兰花!

老安的手剧烈地抖动起来。

临走时,几个年轻人说:“老安叔,你真傻,一幅破画就骗了你三万块,打水漂啦,响都不响呢!

老安的手飞快地抖啊抖,然后,抱起头,蹲在地上。

半晌,老安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这个狗日的画家!”站起身,冲进屋里,找到那幅画,咬牙切齿地撕了个粉碎。

又是一年春天,一个来山里游玩的城里人,走进老安的院子。这个人也非常喜爱兰花。

城里人指着其中的一盆,问:“老乡,这盆兰花卖不卖?

老安斜着眼睛,说:“你给啥价?

“一百块。”

老安重重地哼了声,说:“你骗不了俺,这盆少了三万块钱不卖!

那人惊叫一声:“这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盆兰花,顶多值一百块,真的,我不骗你!卖三万,你脑子有病啊?”

老安的眼里冒出火星,说:“别以为俺啥都不懂,去年,一个画家就用一幅画骗走了俺的一盆兰花,值三万块哩,狗日的!

“画家?叫啥名字?”那人疑惑地问。

老安想了想,说:“他叫李致宁!”

那人睁大了眼睛,问:“李致宁?那幅画呢?”

老安愕然地看着他:“干啥?

那人急急地说:“如果真是李致宁的画,我给你五万块钱,买下它!”那人知道,李致宁是位著名画家, 市场上他的一幅画,最少也值十万块钱。

“五万块!”老安惊叫一声。

老安的手又剧烈地抖动起来。

老安的双手剧烈地抖啊抖……然后,狠狠地抽了自己几个响亮的耳光。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李致宁送给自己的画,老安怎么看也看不出好在哪里,后来感觉自己被李致宁骗了时,咬牙切齿地将画撕了个粉碎。
B.老安送花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村,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告诉老安兰花很贵,惋惜老安兰花没有卖到好价钱。
C.第二年春天,一位城里人也被老安的兰花吸引,提出购买。老安张口要五千块,城里人大吃一惊,骂老安脑子有病。
D.小说在构思上颇具匠心,先扬后抑,情节跌宕起伏。以老安所说兰花及画家画作价格时情绪的前后变化,讽刺了他的咎由自取。
【小题2】文中对老安生活环境和生活喜好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老安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匠心

侯发山

老话讲,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这话一点也不假。春花原先还是个黄毛丫头,就连她父亲的那些徒弟,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也没把她放在眼里,过了二十岁生日,春花像朵绽开的花,一下子就灿烂了。

上门提亲的不少,这个来了那个走了,似乎要把春花家的门槛踩断。娘不敢拿主意,说只要闺女满意,她没意见。

父亲早几年去世了,把秤店留给了春花,女承父业,她自然要在父亲的徒弟中物色一个。

父亲生前,选择徒弟十分苛刻,从家风到人品,全方面考察,老人家中意后再举行拜师仪式。学徒期满,经父亲检验合格,觉得徒弟的手艺不丢自己的人,然后叮嘱再三才允许出师。弯一下指头算算,父亲一辈子也就收了二十来个徒弟,跟春花年龄相仿的八九个,也就是说,春花要在这八九个徒弟中选择一个作为上门女婿,有田青,二贵,吴福,等等。

这是终身大事,马虎不得。老实讲,对田青几个,春花心里也没底,决定考考他们。店铺是祖传下来的,有一副对联,遗失了下联。春花说,谁要能对出下联,算是过了第一关。

不只是田青的师兄弟,方圆百十里的人,早就知道这副对联,有文人骚客专程赶来,没有一个人能对出来,太难对了。上联:老秤一斤十六两。横批:天下太平。老秤是指古时的秤,当时一斤等于十六两,秤杆上每表示一斤就有十六点秤花,每一点表示一两。可别小看小小的秤花,还是有讲究的:七颗星代表北斗七星,六颗星代表南斗六星,还有三颗星是福、禄、寿三星,为的是告诫商人:缺一两折福,缺二两折禄,缺三两折寿。一斤和十六两都是数量词。这两者限定了数量关系,一个数目限定了另一个数目是相等的一个关系。而老秤的来历是典故,暗含秤主要的用途是不短斤少两,有童叟无欺的意思,所以横批“天下太平”的意思也就于此,不然斤两不够,必然惹起事端,就不太平了。

田青师兄弟,在没有进店的时候,就没少琢磨这副残联,害怕师傅提起这个话头。现在春花既然出了考题,是骡子是马总得遛遛,要不,过了这个村也就没这个店了。

田青说,象棋半副二八颗。

二贵说,新春一年十二月。

吴福说,仁德百世万千年。

春花没有一个中意的。她虽不知道正确答案,但认为这些下联还缺点什么,没有祖辈要表达的意思。

还有一个徒弟,名叫秋实,平时木讷,老实。他对春花说,师傅在世时常说,做的秤一头是货物,一头是良心。所以,我对的下联的是“匠人良心重千钧”。

春花两眼一亮,觉得秋实对的还在点子上。

这只是第一关,春花还要进行第二关的考验,就是微服私访,暗中打听田青师兄弟的技艺。

县城就这么大,用秤来做买卖的就那么多家,这些秤也都出自父亲的徒弟之手。走进一家店铺,春花先看秤,看做工,验精度,然后问问人家秤是谁做的,多少钱买来的。有田青做的,有二贵做的,有吴福做的,也有秋实做的……真不愧是父亲的徒弟,春花愣是没瞅出毛病来。

田青这天来找春花告状,说秋实的老娘舅在临县偃师县城开了一家“赵家米店”,原来生意不景气,在秋实那里订做了一杆秤后,生意做得很是红火。田青怀疑这杆秤缺斤少两,不然,生意不会这么好。

春花便来到偃师县城,通过打听,得知原来这里有六家米店,只有“赵家米店”生意萧条。后来不知道啥原因,近两年生意特别火爆,大有吞并其他米店的意思。

春花就到店里买了五斤米,私下称了称,竟多出了整整一两!春花向县城的老百姓打听,他们都说,“赵家米店”斤两足,都愿意到这家店里买米吃。

春花又到店里看卖米的那杠秤,看到秤确实出自父亲徒弟之手,因为秤上有祖传的记号——在秤尾处用细铜丝掐上了一个心形图案,之所以这样做,一是用来平秤,二是时刻提醒做秤人和用秤人要讲天地良心!春花睁大眼睛仔细观察,发现这杆秤的心形要大一些,所以,每卖出一斤东西要多出两钱。

春花的脸上洋溢出笑意,心里有了自己的选择。回到家,春花把心里话告诉了娘。

娘沉吟一下,说这孩子是不是有点那个了。

春花不以为然,说,娘,匠人不但要有匠心、良心,还得有爱心。

洞房花烛夜,新房里传出了新郎新娘的悄悄话:

“舅舅说自己生意不好,让我给他做一杆秤,每一斤少两钱。毕竟是自已的舅舅,我想来想去,就把那个图案做大,每卖一斤东西就多了两钱……”

(选自《北京文学》,2019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父亲生前收徒要经过从家风到人品全方位考察才能拜师,经过检验合格、叮嘱再三才能出师,后文田青师兄弟个个都技艺精湛,与这些内容形成了照应。
B.春花在选择上门女婿这一终身大事上很慎重,她设计了对残联和暗中考察两种形式,可以看出春花是一个聪明稳重、善于观察、独立决断的姑娘。
C.田青找春花告秋实的状,怀疑秋实做了杆缺斤短两的秤帮助老娘舅,引出了后文春花求证的情节,进而通过写秋实做秤表现他的匠心、良心与爱心。
D.小说结尾意味深长,秋实在洞房花烛夜道出原委,他为帮助舅舅摆脱生意窘境,故意将秤上的心形做大,这正是秋实通过春花考验使用的方法。
【小题2】小说为什么要详细介绍老秤?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春花父亲虽未正面出场却形象分明,请简要概括其形象特点和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刘继明
女高音在春天即将过去的时候,被一场致命的疾病击倒。
小偷敲开门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双美丽得令人心悸的濒死者的眼睛。就在他还未来得及问“请问您要花吗?”的当儿,他手里拿着的那束花已被轻轻地接过去了。“好香的玫瑰呀!”小偷听见她凑近塑料花认真嗅嗅说。小偷一时有点惶惑。“是刚采到的吗?”她捧着塑料花往里走时又回眸一笑,“大谢谢了。”她再次把脸贴近塑料花,陶醉地闭上眼睛。小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显得拘束不安。“您看这花放在哪儿好?”她捧着那束塑料花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好久没人给我送花了。您看过我演的哪部歌剧?《杜兰朵公主》?《卡门》?还是《原野》?噢,那您听过我的音乐会了。”她总算找到一个空罐头瓶,“您看这花插在这里面行吗?我这儿空罐头瓶有的是,可就是没那么多的花。”她又喘息似的笑了笑,“您从哪儿知道我喜欢玫瑰的?我可从来没对人说起过。”她忽然偏过脸,孩子气地把双手合胸前,“您猜猜看,我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
小偷摇了摇头。
“弹钢琴。”她轻轻吐出三个字。她坐在钢琴旁喃喃地说。琴声蚕丝一样从她手指下滑出来,显得软绵无力。“您能听得出来是哪一首曲子吗?”她说,“我的手指弱得像棉絮,您没法想象我十五岁的时候就是靠这支曲子走进音乐学院的,《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您听出来了吗?可惜我不能唱了,大学时代我唱它得过大奖。”她的手指在琴键上无力地垂下,“您在听吗?”
“我该走了。”小偷从沙发上站起身,语气显得很坚决地说。当他穿过客厅,快步向门口走去时,他听见身后传来一种异常的声音,“您……还来吗?”他不由自主地停住了脚步。“这束花过不了几天就枯萎了。要是每天都能闻到清新的玫瑰该多好。”她又把脸贴近那束放在罐头瓶里的塑料玫瑰,自言自语地说。
三天以后,他又来了,怀里抱着满满一大束鲜花,是芳香四溢的真正的玫瑰。“噢!”她吻着那些妖艳的花朵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玫瑰。”她因兴奋过度,呼吸有些困难起来。他把她扶到床上躺下,又将插上玫瑰的空罐头瓶围绕床的四周摆了一圈。她默默地看着他做完这些。“您知道吗,我还以为您不会来了。”她说。
“我也是这么想。”他说。
“可您还是来了”,她说,“您不知道我有多么高兴。可惜我不能给您唱歌了,您不会见怪吧?”
“怎么会呢!”他目光看着别处。
“我本来可以给您把那首《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弹完,可我的手越来越不听使唤了。”她说,“您在看什么呢?”
“我在看墙上那幅画。”  
“您认出来那是我了吗?”
“我正这么想来着。”  
“那时候我刚刚成名,您看我笑得多甜。”
“你笑的时候像我一位同学,中学时我们一直同桌,”他目光有些阴郁地看着墙上那幅画片,“后来她出国了。”他问,“我可以抽烟吗?”“抽吧!”
从这以后,小偷每隔三天便送来一束芬芳袭人的玫瑰。它使房间里很长一段时间散发着奇异的花香。她久病不愈的脸一度焕发出淡淡的红润。她再次产生弹完那首《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的念头,但这种淡淡的红润并没有维持多久。直到有一天她坐在钢琴旁等了整整一个下午,始终未听到她所熟悉的敲门声。而这时罐头瓶里的玫瑰已明显地枯萎下来。就在那天夜里,她的脸变得比往常更加苍白……
夏天快要过去的时候,小偷终于从拘留所里被放出来了。他胡子拉碴,目光变得更加阴郁,那天他跑遍了大半个城市,才在一个偏僻的花市上买到一朵并不十分鲜艳的玫瑰。这大概是夏季里最后的一朵玫瑰了,他想。
他又敲响了那扇门。他敲了半天,但开门的是一个陌生的老人。老人瞥了一眼他手里的玫瑰花,漠然地说:“你是找那位女歌唱家吗?她两个月以前死了。”
(选自《阅读与鉴赏》)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文中小偷第一次“送”玫瑰应该是敲开门后的应急准备,第二次“送”玫瑰仍
然另有所图,以后送玫瑰则是出于对女歌唱家的敬仰和同情。
A.当玫瑰花刚一出现在门前时,虚弱的女歌唱家就自然而然地接了过去,可见女歌唱家性格开朗乐观,也让我们看到她曾经拥有许多崇拜者,也常常收到玫瑰花。
B.当女歌唱家拥有玫瑰时,她苍白的脸上一度出现淡淡的红润。而当玫瑰花不再出现时,她的脸色就比往常更加苍白。这既有病情加重的原因,也与她心境的落寞、凄凉有关。
C.文中的“芳香四溢”写出了玫瑰花的鹇和芬芳,衬托出女歌唱家像花一样恢复了生命力,可以健康而快乐地拥抱生活了。
D.小说以简笔勾勒的方法塑造了一个心灵落寞的小偷形象,其中两次提到小偷“阴郁”的目光,让人联想到小偷可能有着复杂的人生经历。
【小题2】请结合内容分析,小说以“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为题有哪些含意?(6分)
【小题3】文中女高音对塑料花又是“凑近”,又是“嗅”,又是“贴近”,又是“陶醉”,还说“这束花过不了几天就枯萎了”。请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上的作用。(6分)
【小题4】有人将文章最后两节改为:“此后,他坚持给那位女歌唱家送玫瑰,直到她的身体康复。”你觉得这个结尾和原文哪个更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1)
黑孩双手扶着风箱杆儿,炉中的火已经很弱了,一绺蓝色火苗和一绺黄色火苗在煤结上跳跃着,有时,火苗儿被气流托起来,离开炉面很高,在空中浮动着,人影一晃动,两个火苗又落下去。孩子目中无人,他试图用一只眼睛盯住一个火苗,让一只眼黄一只眼蓝,可总也办不到,他没法把双眼视线分开。于是他懊丧地从火上把目光移开,左右巡睃着,忽然定在了炉前的铁砧上。铁砧踞伏着,像只巨兽。他的嘴第一次大张着,发出一声感叹(感叹声淹没在老铁匠高亢的歌声里)。黑孩的眼睛原本大而亮,这时更变得如同电光源。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老铁匠的歌唱被推出去很远很远,像一个小蝇子的嗡嗡声。他像个影子一样飘过风箱,站在铁砧前,伸出了沾满泥土煤屑、挨过砸伤烫伤的小手,小手抖抖索索……当黑孩的手就要捉住小萝卜时,小铁匠猛地窜起来,他踢翻了一个水桶,水汩汩地流着,渍湿了老铁匠的草铺。他一把将那个萝卜抢过来,那只独眼充着血:“狗日的!公狗!母狗!你也配吃萝卜?老子肚里着火,嗓里冒烟,正要它解渴!”小铁匠张开牙齿焦黑的大嘴就要啃那个萝卜。黑孩以少有的敏捷跳起来,两只细胳膊插进小铁匠的臂弯里,身体悬空一挂,又嘟噜滑下来,萝卜落到了地上。小铁匠对准黑孩的屁股踢了一脚,黑孩一头扎到姑娘怀里,小石匠大手一翻,稳稳地托住了他。
(选自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文段(2)
黑孩走出桥洞,爬上河堤,钻进黄麻地。黄麻地里已经有了一条依稀可辨的小径,麻杆儿都向两边分开。走着走着,他停住脚。用手背揉揉眼睛,抽泣了一声,继续向前走。走了一会,他趴下,爬进萝卜地。那个瘦老头不在,他直起腰,走到萝卜地中央,蹲下去,看到萝卜垅里点种的麦子已经钻出紫红的锥芽,他双膝跪地,拔出了一个萝卜,萝卜的细根与土壤分别时发出水泡破裂一样的声响。黑孩认真地听着这声响,一直追着它飞到天上去。天上纤云也无,明媚秀丽的秋阳一无遮拦地把光线投下来。黑孩把手中那个萝卜举起来,对着阳光察看。他希望还能看到那天晚上从铁砧上看到的奇异景像,他希望这个萝卜在阳光照耀下能像那个隐藏在河水中的萝卜一样晶莹剔透,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但是这个萝卜使他失望了。它不剔透也不玲珑,既没有金色光圈,更看不到金色光圈里苞孕着的活泼的银色液体。他又拔出一个萝卜,又举出阳光下端详,他又失望了。以后的事情就变得很简单了。他膝行一步。拔两个萝卜。举起来看看。扔掉。又膝行一步,拔,举,看,扔……
看菜园的老头子眼睛像两滴混浊的水,他蹲在白菜地里捉拿钻心虫儿。捉一个用手指捏死,再捉一个还捏死。天近中午了,他站起来,想去叫醒正在看院屋子里睡觉的队长。队长夜里误了觉,白天村里不安宁,难以补觉,看院屋子里只能听到秋虫浅吟,正好睡觉。老头儿一直起腰,就听到脊椎骨“叭哽叭哽”响。他恍然看到阳光下的萝卜地一片通红,好像遍地是火苗子。老头打起眼罩,急步向前走,一直走到萝卜地里,他才看得那遍地通红的竟是拔出来的还没有完全长成的萝卜。
“作孽啊!”老头子大叫一声。他看到一个孩子正跪在那儿,举着一个大萝卜望太阳。孩子的眼睛是那么大,那么亮,看着就让人难受。但老头子还是不客气地抓住他,扯起来,拖到看园屋子里,叫醒了队长。
(选自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文段(3)
我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就写了我个人的一段亲身经历。当时,我在一个离家不远的桥梁工地上给一个铁匠拉风箱,白天打铁,晚上就睡在桥洞子里。桥洞子外边就是一片生产队的黄麻地,黄麻地旁边是一片萝卜地。因为饥饿,当然也因为嘴馋,我在劳动的间隙里,溜到萝卜地里偷了一个红萝卜,但不幸被看萝卜的人捉住了。那人很有经验,把我的一双新鞋子剥下来,送到桥梁工地的负责人那里。那时我的脚只有三十码,但鞋子是三十四码的,为的是能够多穿几年,因为小孩子的脚长得很快。我穿着一双大鞋走起路来就像电影里的卓别林一样,摇摇摆摆,根本跑不快,否则那个看萝卜的老头子也不可能捉到我。
桥梁工地的负责人在桥墩上挂上了一张毛主席的宝像,然后把所有的民工组织起来,在桥墩前站成一片。负责人对大家讲了我的错误,然后就让我站在毛主席像前向毛主席请罪。请罪的方式就是先由犯罪人背诵一段毛主席的语录,然后就忏悔自己的罪行。我记得自己背诵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段语录里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损坏老百姓的庄稼”的条文,与我所犯错误倒是很贴切,尽管我只是一个饥饿的顽童而不是革命军人。我痛哭流涕地对毛主席说:“敬爱的毛主席,我对不起您老人家,忘记了您老人家的教导,偷了生产队里的一个红萝卜。但是我实在是太饿了。我今后宁愿吃草也不偷生产队里的萝卜了……”桥梁工地的负责人一看我的态度不错,而且毕竟是一个孩子犯了个小错误,就把我的鞋子还给我,让我过了关。
但我在大庭广众面前向毛主席请罪的场面被我的二哥看到了。他押我回家,一路上不断地对着我的屁股和肩背施加拳脚,这是那种抓住弟妹把柄时的半大男孩常有的恶劣表现。回家后他就把这事向父母做了汇报。我的父亲认为我丢了家庭的面子,大怒。全家人一起动手修理我,父亲是首席打手。父亲好像从电影里汲取了一些经验,他找来一条绳子,放在腌咸菜的盐水缸里浸湿,让我自己把裤子脱下来——-他怕把我的裤子打破——-然后他就用盐水绳子抽打我的屁股。电影里的共产党员宁死不屈,我是一绳子下去就叫苦连天。我的母亲一看父亲下了狠手,心中不忍了,就跑到婶婶家把我的爷爷叫了来。爷爷为我解了围。爷爷说:“奶奶个熊,小孩子拔个萝卜吃,有什么了不起?值得你这样打?”根据这段惨痛的经历,我写出了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
(莫言《神秘的日本与我的文学历程》)
【小题1】下列说法中,恰当的一项是
A.莫言有着和《透明的红萝卜》中的小黑孩相似的偷萝卜的经历,由此可见,小黑孩就是莫言自己,这篇小说是写实的,是自传体。
B.在小黑孩眼中,萝卜能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泛着金色,这是一个饿极了的孩子因为饥饿过度产生的幻觉,作者借此主要想表明在那个时代,饥饿是带给孩子的最大的摧残。
C.小铁匠和小黑孩抢夺这个萝卜,是因为小铁匠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淬火技术,已经可以做铁匠铺的传承人,如果这个萝卜被别人吃了,会动摇他至高无上的地位。
D.在作家创作中,有时候或多或少地会有作家的经历在里面,所以,了解一个作家的生平经历,有助于我们对作品深入理解。
【小题2】下列说法中,恰当的一项是
A.萝卜变得透明,变得晶莹,这是魔幻现实主义在本文中的一种体现,这种手法,有时候也被莫言应用到他的其它作品中。
B.看园子的老头看到小黑孩偷萝卜,没有因为他是一个孩子就放过他,毫不犹豫地报告给了队长,说明老头是一个没有爱心的残忍的人。
C.莫言在《神秘的日本与我的文学历程》中谈了自己曾经偷萝卜的经历,这说明作者有着知错就改的高贵精神品质,这也是作者能使《透明的红萝卜》成为成名作的根本原因。
D.莫言的父亲因为莫言偷了萝卜,就用蘸了盐水的鞭子打他。莫言的哥哥也因为他偷了萝卜打他,可见莫言成长在一个没有亲情的家庭里。
【小题3】文章在这两处选段都提到了金色的萝卜,文段(1)中小黑孩看到了金色的萝卜,文段(2)中小黑孩希望拔到却没有拔到金色的萝卜,试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