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杠的勃拉姆斯
索波
认识李杠,是在冬天。
某日,我路过嫩江街,见一人蹬倒骑驴(人力车)快蹬不动了,他就是李杠。大冬天,别人穿羽绒服,缩脖走路,他穿一蓝色球衣,后背浸湿了;脸红,挂着汗,像刚出锅的熟食;屁股左拽右拽,车上的水泥装多了。
这样的人都要强。我合计,看你上坡怎么办?
不出意料,他拐入小区,门前的小坡有冰。车蹬不上去了,绷着,不进不退。我跑过去,搭把手,车过了。
他擦汗,说:“好人一生平安。”我说,别客气,以后少装点儿。他递过一张纸片,我叫李杠,杠头的杠,以后订水找我,10桶送1桶,随叫随到,于是我家改喝他的水。
前不久,他来送水。换下空桶后,磨磨蹭蹭不肯走。
“有事?”
“大哥,有个事求你。”
“说吧。”我补充:“大事办不了。”
“不是。”他伸手挡,“我不给你添麻烦。大哥,我问个事,你有匈牙利舞曲吗?”
我懵了,“你说什么?”
“匈牙利舞曲。”声小了,胆怯。
我还是惊讶,问:“你改行了?”
他真不好意思了,说:“大哥,你再说我坐不住啦。”
“行,咱俩正经说。谁的匈牙利舞曲?”
他回答:“勃拉姆斯。”
“行啊,你!”
他脑袋往下栽,扭捏了好一会儿才说话,蹬倒骑驴的人扭捏起来比一般人生动。下面是他讲的故事。
“大哥,它是这么回事。我吧,原来我不蹬倒骑驴了,送桶装水。一回送水,上永泰小区,七楼,房子也像你家似的。一般人家不让送水的进屋里。那家老爷们拎不动桶,让我把桶装到饮水机上。从门口走到饮水机也就十来步吧,我听到他家音响放一个曲子,特好听。我想多听一会儿,不行啊。人家把水票、空桶给你,就得走。出了门,舍不得,我觉得没听过这么好的曲子。到了楼下,要出门了,我想,不行,这是个机会,又上楼。敲开门,那人特惊讶,说:‘水票给你啦!’我说:‘给了。大哥,想再听听你家那个曲儿。’他说:‘什么?’要不是眼镜挡着,眼珠子都冒出来了。他说:‘你有病啊!’咣地把门关上了。”
“打这往后,我老合计这个曲儿。昨天,我送货走岐山路,四十中学对面,一个店正放这个曲儿呢,给我乐的,几步跑过去,问店里的人这是啥曲?那小伙挺好,他说:‘这是匈牙利舞曲,勃拉姆斯整的。’我说:‘老弟,你再给我放一遍行不?’他一甩袖子,说:‘你别搅我生意。’结果,我还让城管罚了十块钱,倒骑驴占道停放。也值!花十块钱能知道匈牙利舞曲啊……”
李杠的故事听起来有点荒唐。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过近乎荒唐的愿望,因为“荒唐”,愿望最终被放弃了。李杠却被它牵着鼻子,愚蠢地往前进发。我在CD中找到这首曲子,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索尔弟指挥,3分40秒。
放音——《匈牙利舞曲》。李杠抿紧嘴唇,眼望远方,换上了另一种表情,傻傻的。听罢,他环顾四周,无端地笑了,再哈哈大笑,似乎当上了皇帝。他伸出弯曲的食指,想评论,说:“这个,这个,勃拉姆斯……唉。”
我问:“勃拉姆斯咋的啦?”
李杠挺直腰身,挥动有力的手势,“他这个(手势),刚开始(手势),然后慢慢地(手势),再突然(手势),太牛了。”
“你说详细点儿”。
他仰面大笑,“你这是笑话我,我一个打零工的,还能详细说人家勃拉姆斯?可别扯了。大哥,你认识勃拉姆斯不?”
我用他的话说:“可别扯了,我认识勃拉姆斯还在这儿待着?勃拉姆斯死多少年了。”
“大哥,”李杠庄重地说,“其实你应该认识勃拉姆斯,你是有档次的人。”
“给勃拉姆斯扫地都合适。”我说。
“扫地?我给勃拉姆斯掏下水道都合适。”李杠又问我:“他是哪儿的?”
“你问勃拉姆斯是哪单位的?”我说,“勃拉姆斯是德国人,作曲家,钢琴家。他相中俄国皇亲一个女的,两人好,但最终没结成婚,因为沙皇不同意。”
“结什么婚?”李杠说,“租房子住呗。”
“外国人把婚礼看得神圣。沙皇不同意,教堂不能给他们主持婚礼,所以他们算不上夫妻。”
李杠若有所思,突然说:“大哥,我走了,谢谢你啊。”
有一天,我路过四十中学,恍惚听到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我以为是李杠说的那个小文具店放的。一拐弯,见北陵大街路边的树下,一个人力车正播放这个曲子,车上摆着各种各样的音乐影视光盘。走街串巷卖盗版碟的小贩放《匈牙利舞曲》,太高雅也太离奇了。到跟前,见摊主坐马扎,闭眼靠在树上赏乐。猜一猜是谁?没错,是李杠。
李杠穿一件前卫的花衫,一脸的满足。
(摘自《意林》2011年15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一句“认识李杠,是在冬天”,简洁干脆,开门见山,既引出了小说的主人公李杠,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
B.“声小了,胆怯”“你再说我坐不住啦”“他脑袋往下栽,扭捏了好一会儿才说话”等描写,体现出李杠也觉得自己的爱好与自己的身份有些反差,不合常理。
C.面对李杠小小的请求,小店主的“你别搅我生意”、七楼那家老爷们的“眼珠子都冒出来了”“你有病啊”、城管的“罚了十块钱”,都体现出人性的冷漠。
D.小说结尾写李杠转行来卖盗版光碟,“穿一件前卫的花衬衫”,“闭眼靠在树上赏乐”,与开头李杠当送水工的勤劳朴实构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一个人灵魂的蜕变。
E.本文的语言质朴自然而又生动传神,人物对话多用小短句,口语化,个性化,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特点。
(2)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小说开头交代自己和李杠的相识经过有何作用。
(3)小说对人物的描写非常生动,请以画线部分李杠听《匈牙利舞曲》的描写文字为例赏析小说是怎样描写李杠这一人物形象的。
(4)小说中,作者评论说:“李杠的故事听起来有点荒唐。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过近乎荒唐的愿望,因为‘荒唐’,愿望最终被放弃了。李杠却被它牵着鼻子,愚蠢地往前进发。”联系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看待李杠的荒唐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08 03:42: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修鞋的女人
吴小冰
鞋修得多了,便和修鞋的女人熟稔了起来。
像人们正常上班一样,每天早晨,她都准时地来到街边的那棵松树下,轻轻地放下木板凳,摆上修鞋用的架子,然后熟练地打开工具袋,一天的工作准备就绪了。她的工具袋破破烂烂,可有两样东西干干净净:一双给顾客穿的棉拖鞋,一把修好鞋后用来擦鞋的细毛刷。
不知是她的技术好,还是她的人缘佳,一般情况下都是客等她而不是她等客。只要她一坐下去,找她修鞋的人就走了上来,她一干就是一天,除了中午吃个便当之外,她总是忙得停不下手,累得直不起腰。
家人每每要修鞋子,大多让我代劳,反正顺路,顺便可以和那女人搭搭讪,我倒是挺乐意。我想,人与人之间只要有交流的愿望,即便没有语言也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沟通。就这样,我有机会知道了那修鞋的女人的情况。
女人告诉我,她来自四川广安,到海丰已经十多年了,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甚至基本的海丰话都会说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能以博大的胸怀去接纳一个陌生的人,可见那个地方是宽和的;一个陌生的人能被一个陌生的地方所接纳,可见那个人是随和的。我想,对那修鞋的女人来说,应该就是这样一种境况吧!
上线六元,换底八元,擦油两元……她童叟无欺,遇上讨价还价的,她就将就些;遇到大方的顾客不用找零钱的,她也是高兴地接纳。她说:“人都是感情动物,无所谓聪明无所谓愚笨,不斤斤计较,也就过去了。我们干手工活的,多少都愿意赚。”她的话,纯朴而实在,却是生活的哲学。她每天的生意都那么好,似乎总有修不完的鞋。相反,她对面的同行却门可罗雀,常常是眼巴巴地看着她忙得不可开交。难道,是她的技术好,还是她不锱铢必较?修鞋的功夫,聪明的人也许学一阵子就掌握了,而做人的艺术,却是一辈子都学不够的啊!
这个修鞋的女人不知修过多少双鞋子,一针一线,一锤一挑,她都是那么娴熟,她一个活儿一个活儿地接,一双鞋子一双鞋子地修,连头都顾不得抬一抬。无论男女老少,再破的鞋子在她手里都修复如初,再硬的鞋底她都能自如地穿线,那个功夫,简直就是魔术表演。顾客往往从头到尾把鞋子看了一遍,用手去拉扯了一番,才把它穿在脚上,顺便蹬一蹬地,再欣赏了一会儿才收回眼睛,然后付了钱满意地走了。我一般是傍晚下班后才去修鞋的,因而常常成了她那一天的最后一个顾客。这样,我和她的闲聊便多了起来,对她的了解自然也多些。
在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中,眼前这个修鞋的女人是幸运的。她告诉我,她的丈夫在做建筑工,一个儿子在读大学,而且还是名牌大学呢!家乡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父亲,日子过得相当不易。我仔细地看了看她的手,那是一双扎满了布条、沾满了油污而且变了形的手;我看了看她的脸,竟然辨不出她的脸是长满了斑点还是蒙上了尘土,黑得比她略带褐色的眼珠还黑;我又看了看她的头发,竟然白的、灰的、黑的、褐的、黄的、红的都有,简直就像五色线。我心里暗暗地感叹:生活、生活,这就是生活!为了生活,没有谁不用奔波劳累,不同的是,有人付出的与收获相当,有人付出的少收获的多,又有人付出的多收获的少,好在眼前这个修鞋的女人没有想得那么多。她那么忙,哪会有时间去想得那么多呢!一个忙得没有时间去想得那么多的人,一定是快乐的吧!因为,她没有时间不快乐呢!
生命不能用来叹气,生活不能老拿来相比。人最难得的事,其实还是要拥有好心情。心情好,不必在乎身在何处,就像这个修鞋的女人,辛苦而快乐的日子使她过得异常自得。他们虽然很普通甚至卑微,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令人敬重。人啊!只要自得,就没有谁能够妨碍到他的幸福。
傍晚,一阵急雨落下,行人脚步加快。一个女顾客跑过来修鞋,她只好撑起雨伞,借着路灯的光小心翼翼地修着。收摊了,她弯着腰用一把刷子仔仔细细地把脚下的地面扫干净。白天摆摊的地方空荡荡的,一点痕迹也没留下。
【小题1】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一个陌生的地方能以博大的胸怀去接纳一个陌生的人,可见那个地方是宽和的”,修鞋的女人能在城市立足,说明了城市的宽和,这也是文章着力表现的内容。
B.文章通过对修鞋女人外貌的描写,表现了修鞋的女人因操劳而苍老的形象,从而表现了她的生活不易,但她并没有为此叹气,而是对生活充满热爱。
C.修鞋的女人生活非常艰辛,但作者却说她是幸运的,因为和其他农民工相比,她和丈夫都有事做,儿子在上重点大学,生活有了一点希望。
D.文章用平实质朴的文字,表现了修鞋的女人艰辛的生活,突出了她成功的为人处世的艺术,这种平和、不计较的态度使她能在辛苦的日子里过得自得。
E. 文章将修鞋的女人与对面的同行作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两人在做人的艺术方面的差异,也揭示了修鞋的女人生意特别好的主要原因。
【小题2】文章对修鞋女人的描写,看似很随意,其实很有技巧。试分析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主人公的。
【小题3】作者看到修鞋的女人苍老的形象,由衷地发出感慨:“生活,生活,这就是生活!”联系文本,谈谈你对生活的认识。

同类题2

文学名著
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卡秋莎对掌班瞧瞧、但接着突然把视线移到陪审员那边,停留在聂赫留朵夫身上。她的脸色变得严肃甚至充满恼恨了。她那双恼恨的眼睛有一只斜睨着。这双异样的眼睛对聂赫留朵夫瞧了相当久。
这是在法庭上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见面的情景。玛丝洛娃认出了聂赫留朵夫,聂赫留朵夫心情非常复杂。(《复活》)
B“刚才离开议事室以前我不是把答案念了一遍吗?”首席陪审员辩白说,“当时谁也没有反对。”“当时我正好离开议事室。”彼得。盖拉西莫维奇说。“您怎么也会没注意?”“我万万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说。
陪审员们在对玛丝洛娃写的定罪意见中忘了加上“没有谋害性命的意思”,聂赫留朵夫也一时疏忽了,这样玛丝洛娃被判罪了。庭长急于办私事便匆忙结案,宣判玛丝洛娃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复活》)
C“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和孩子,我想过人的生活。”就在她迈着很快的步子,连眼皮也不抬,走进办公室的时候,他脑海里掠过这样一些想法……
“他”指的是涅赫留多夫。涅赫留多夫靠彼得堡朋友副检察长谢列宁的帮助,将马斯洛娃由原判服苦役改为一般移民流放,因此涅赫留多夫觉得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妨碍他们共同生活了,于是萌生了这些想法。(《复活》
D 聂赫留朵夫决定陪玛丝洛娃一起去西伯利亚服役,他回家乡处理田产,看到农村一副破败景象,农民都在挨饿,他知道这是农民们的土地被夺走的结果。于是,他决定放弃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只收取租金,而且租金由农民自己支配,用于公共事业。(《复活》)
A.“唉,真没想到会弄得这么糟,这么糟!”聂赫留朵夫一边想,一边走出监狱。直到现在,他才了解自己的全部罪孽。
在监狱中,聂赫留朵夫要求玛丝洛娃宽恕,并打算和她结婚。玛丝洛娃内心极为痛苦,宽恕了他,但不同意结婚。由此,聂赫留朵夫才真正认识到自己带给玛丝洛娃的伤害是多么严重。(《复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刀马旦 周海亮

刀马旦腰身舞动,婀娜可人。花枪抖开了,啪啪啪,耍得人眼花缭乱,过瘾,透着舒坦。

刀马旦半年前调到省城,很一快成了剧团名角儿,舞台上刀马旦魅力四射,舞台下,却是沉默寡言。她不主动找人说话,你问她话,也是爱理不理,心不在焉。这让常和她演对手戏的那个武生,心痒得很。

下了班,武生时她说,回家?她说,回家。武生说,一起喝茶?她说,谢谢。武生说,只是喝杯茶,去还是不去?她说,不了,谢谢。人已经飘出很远。武生盯着她的背影,恨得牙根直痒。第十三次碰壁,窝囊。

武生不是那种蛮不讲理的人。舞台下,他是一位绅士。他恰到好处地掩饰着自己的感情,除了请她喝茶,他不给她施加任何压力,他知道刀马旦的婚姻并不幸福,他听别人讲过。他还知道刀马旦的丈夫曾经试图结束他们的婚姻。他只知道这些。他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告诉他,甚至,没有人认识刀马旦的丈夫。

武生三十二岁。他认为,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他可以等,哪怕长久。

有几次,武生感觉舞台上的刀马旦,非常疲惫。他把大刀劈下去,刀马旦拿枪一迎,却并不到位。有一次,武生的大刀,险些劈中刀马旦的脑袋。

武生问她,没事吧?她说,没事。武生说,一起喝杯茶?她说,谢谢,以后吧。人已经飘出很远。武生摇摇头。以后?那是什么时候?

剧团去外地演出,晚上,住在一个乡村旅店。累了一天,所有人睡得都香。夜里武生被一股浓重的焦糊味呛醒,他发现到处都是火光。武生和其他人拥挤着往外逃,场面混乱不堪。武生数着逃出来的人,突然大叫一声,再次冲向火海。他摸到刀马旦软绵绵的身子。他把她扛在肩上。他的头发上着了火。他摇摇晃晃地往外跑。他一边跑一边哭。人们头一次看见武生哭。人们惊叹一个男人,竟会有如此多的眼泪。

武生和刀马旦坐在茶馆喝茶。刀马旦说对不起。武生摸着自己被烧伤的脸,什么对不起?刀马旦说其实我什么都知道,可是不可能。武生说我可以等。刀马旦说等也不可能。武生说我抱抱你吧。马旦说好。武生就抱了她。武生说我吻吻你吧。刀马旦说不要。武生说我真的可以等。刀马旦说真的吗?武生说真的。刀马旦说,好。星期天,你来我家。

武生敲刀马旦家的门。只敲一下,门就开了,像是等待很久。刀马旦披挂整齐,完全是演由时的行头。正愣着,刀马旦拉他进屋。于是武生看到一个男人。一个瘦骨嶙峋的男人,正躺在床上,歪了头,对着他笑。男人说原谅我不能给你倒茶,让玲儿帮你倒吧!刀马旦就给他倒一杯茶。男人指指自己,动不了,这狗屁身子!男人抱歉地笑,不能去捧玲儿的场,只好在家里看她演……可苦了玲儿了。男人的脸红了,有了腼腆害羞的样子,与瘦长的满是胡茬的轮廓,很不协调,

刀马旦开始舞动腰身,碎步迈得飘忽而稳当。花枪抖开了,啪啪啪,耍得眼花缭乱。录音机里传出锣鼓齐鸣的声音,小小的客厅,便仿佛涌进千军万马。刀马旦一个人指东打西,很快,那施着淡妆的脸,有了细小的汗粒。

武生两个空翻过去,和刀马旦并肩作战,试图击退并不存在的敌人。刀马旦朝他笑笑,不等了?武生说,不等了。刀马旦说,真的不等了?武生说,不等了。

男人鼓起掌来。那是他们最成功的一次演出。

(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小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刀马旦”是京剧的角色之一,专演提月骑马、武艺高强的巾帼英雄。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玲儿既是戏中的“刀马旦”,也是生活中的“刀马旦”:是家中的顶梁柱,顽强对抗生活的压力,守护自己的爱情和家庭。
B.这篇小说构思精巧,武生对刀马旦的情感态度变化(等    不等)是这篇小说的线索。而武生最后的“不等”是为了反衬“刀马旦”对丈夫的不离不弃。
C.小说用词简洁却内涵丰富,如“人已经飘出很远”中的“飘”字,一方面写出了刀马旦离去的匆忙,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刀马旦离开后武生内心的空落。
D.小说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刀马旦”这个形象: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同时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了一个形象鲜明、呼之欲出的主人公形象。
【小题2】小说的结尾交代刀马旦的丈夫一直瘫痪在床,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全文,找出小说为此埋下的伏笔。
【小题3】文中两处关于刀马旦艺术表演的描写同中有异,请从情节结构与人物塑造方面分析其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汗血马
魏继新
夕阳正在西下,苍茫的暮色给无垠的沙丘涂上了一层忧郁、凝重的昏黄,晚霞正在渐渐暗淡下去,几缕破碎的云丝被烧得通红后,又仿佛随着沙漠粗糙而夹着尘沙的戈壁风吹得骤冷,云丝便变得像一块块冷却后的生铁在青黑中镶上了一层红边,使干燥的沙漠更显得荒凉而凄惨,呈现一派壮观的悲怆。但尽管如此,空气仍然十分干燥,使人嗓子眼儿里仿佛冒得出火来,所以,在汉子的眼里,那落日依然在使人炫目地燃烧着,使他觉得连呼吸也刺激得嗓子一阵阵针扎般地疼痛。
汉子的头发已经有些灰白了,但短而粗糙的胡须却显示出他并未衰老,而恰恰是正值壮年,只不过岁月的沧桑与坎坷过早地给他的须发涂上了一层白霜。汉子留平头,额头像石块一般坚硬,有几条刀砍斧凿般的皱纹横在其间。他面部轮廓分明,线条执拗粗犷,眼睛凹陷,带点儿凶狠、阴沉,与他做伴的,是一匹身架不高,但却并不因风沙、干渴折磨而失去其矫捷神韵的枣红马。那马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相依为命,好几次在他昏迷时背负着他脱离险境。这一次,又是它,带着负伤的他日夜兼程地奔走了三天三夜,直到闯入茫茫戈壁,才摆脱了仇家的追杀。
马喷着响鼻,艰难地把腿一次次从深陷的黄沙中拔出,但尽管如此,它还是不时用劲拽着缰绳。助不愿再骑它的主人一臂之力,但它终归还是太累了。汉子心疼地拍了拍马背,终于找了一处背风的沙口,躺了下来,那马,便偎在他头前,用身躯替他挡风。汉子见了,艰难地一笑,对它报以感激。
月亮升起来了,荒原变得苍白而神秘,一层忧郁的月光,镀在汉子和马身上,使他们看上去,犹如一尊正在渐渐风化的黝黑的泥塑。
汉子醒来时,如炽的烈日已高高地悬挂在荒漠之上。他已记不得闯进戈壁有几天了,只昏昏沉沉地被同样疲乏的马艰难地拽着走。偶尔看见被风沙掀露出的人兽的白骨。汉子嘴唇喃喃地动着,眼前不断出现许多幻象。他仿佛看见自己杀了杀害他全家的仇人,与弟兄们拉竿子杀富济贫的情景,也仿佛看见官家围杀了全部弟兄,还有他的媳妇玉茹,他要与官家拼命,玉茹却叫他一定要冲出去。他冲出去了,进了戈壁,却终于因饥渴难耐晕倒了。
醒来时马正嘶鸣着,用蹄把刀踢到他面前,又躺下来,把脖子对准他的脸。汉子一下明白了,马要他拿自己的血解渴。汉子眼里涌出了泪水,他抱住马脖子,缓缓拿起刀,但他没有割马,而是割了自己手腕,血汩汩涌出,他把手腕对准马嘴。马似乎也明白了,吸吮了几口,便扭过了头,汉子看见马眼里也有泪水。他撕了条布巾,包住伤口,缓缓爬上马背,马站起来,艰难地向前走去,汉子却昏过去了。
不知过了多久,过了多少个白天和黑夜,马一阵长长的嘶鸣把他惊醒了,汉子迷迷糊糊地看见了一片绿地,而马也竭尽余力,艰难地奔跑起来,还出了汗。汉子用手一摸,闻到异味,拿到眼前一看,那汗中,竟带着血丝……
后来,汉子便在这沙漠中的绿地安了家,放牧着马匹牛羊。渐渐地,这儿变成了一块小小的绿洲,不少牧民也在这儿落了户。汉子的马不仅与他终身为伴,而且也渐渐繁衍成一群。只是,此马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但每汗必血,实非一般良驹矣。
于是,人们便呼那马为汗血马,尽心恤之,轻易不使其驰骋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超乎人的想象又在情理之中,极具艺术魅力。
B.第二自然段,对汉子外貌、神态、动作的描写表明了汉子有过沧桑与坎坷的经历,性格粗犷。
C.小说采用补叙的方式介绍了汉子和汗血马进入沙漠的原因,叙述的故事曲折而又引人入胜。
D.本文中有许多细腻感人之处,如“汉子眼里涌出了泪水,他抱住马脖子,缓缓拿起刀……汉子看见马眼里也有泪水”,写出了汉子对马的感激之情。
E. 小说结尾表明马终于带领主人冲出困境,有了一个美满的结局,小说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
【小题2】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中“汗血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这篇小说讲述了“汗血马”和汉子的故事,表达了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狐狸

刘平

都说山里有一只红狐狸,真的。有人这样描述:那家伙浑身的毛火红火红的,在老鹰崖上一闪就不见了,速度很快,像一道红色的闪电。又有人这样描述:它浑身的毛红得那个纯啊,没半点杂色。在深溪沟也出现过,还是一闪就不见了。

说起红狐狸,人们眼里都露出贪婪。那皮毛,值一大堆大洋!只有杠子爷说:“山里哪有啥红狐狸?球!想钱想疯了! ”

杠子爷守着这片山。松林坡两间木板屋,就是他的家。

木板上挂着的一支猎枪,早就锈迹斑斑了。

午的天气很好,阳光渗过林子的枝丫流下来!在地上撒了一片光怪陆离的光斑。屋前一小块平地,一把木椅,杠子爷坐在椅子上,脚旁的地上放着一大缸子苦丁茶。几只松鼠在林子里窜来窜去,一只麻灰色的兔子,在一棵松树下啃青草

一只羊,几只鸡,两只鹅,还有一条大黄狗。这就是杠子爷的日子。不时有人带着猎枪、套子到杠子爷的木板屋来,都只关心一个问题:看见过红狐狸没有?杠子爷感到很恼火,说:“球的个红狐狸啊?这山里有啥我会不知道?”但没有人相信杠子爷的话,都说山里肯定有一 只漂亮的红狐狸。

来得最多的是松果,很多年前松果跟杠子爷学过狩猎,那时杠子爷是这片山里最优秀的猎人。可松果刚学会下套布陷阱就不学了,到山下镇上开了一家野味餐馆,去年,又开了一家皮货店。以前,松果可从不来看杠子爷,认为杠子爷只知打猎,没有本事。松果说到红狐狸眼睛就发绿,他要杠子爷和他一起收拾那狗东西,杠子爷经验丰富,那狗东西斗不过杠子爷。松果说:“师傅,只要逮住那狗东西,您这辈子的日子就舒舒服服的了。”

杠子爷狠狠剐他一眼,说:“哪有啥红狐狸?我看你是疯了!”

松果就不再求杠子爷,他不相信自己不能逮住那狗东西。“师傅!”杠子爷正撒玉米喂鸡,松果突然来了。杠子爷明白,今天松果又是为红狐狸来的。“赚钱就没个够?”杠子爷说。“师傅!看您说的,钱哪有够呢?”松果说,往林子深处去了。很多年前松果很瘦;现在,松果很胖。

杠子爷知道,松果又是去下套布陷阱。三个月前,杠子爷下山去过一趟镇上。镇上很热闹,松果的野味餐馆啥都有,狍子肉、麂子肉、野猪肉、野鸡肉,要啥有啥。他的皮货店也是生意兴隆,那些男人女人,往他的皮货店里丢下一把一把的大洋,然后把狼皮、狐狸皮、羊皮、野兔皮穿在身上。

杠子子爷不喜欢那个大洋叮叮当当响的小镇。杠子爷心里很担心,某一天,松果的皮货店里真的会出现一件火红火红的漂亮皮货。午饭,杠子爷馏了两块玉米饼子,就一碗青菜汤吃了。他知道松果已经下山了,就带着大黄狗往林子深处去了。松果这些半吊子猎人的套路逃不过杠子爷的眼睛,从松林坡到老鹰崖,杠子爷找到了松果和另外的人布下的六个套子、三个陷阱。有两个套子,套住了一只野兔、一只山鸡。杠子爷把那些套子和陷阱只稍微摆弄一下,就成了。杠子爷还要去一个地方:深溪沟。他知道松果一定会在那个地方下套子。

―片翠绿中,突然闪出一团火红,还有“呜呜”的叫声,很痛苦的样子。杠子爷看见了那只令很多人垂涎三尺的红狐狸,它的前左腿被套子的钢钳夹住了!

天快黑的时候,杠子爷抱着红狐狸回到了木板屋。烛光下,杠子爷发现,红狐狸腿上只是皮外伤,上了药,包扎好。红狐狸恋恋地看了杠子爷一眼,走了。

第二天上午,松果进山收货。他提着一只野兔一只野鸡从杠子爷屋前过的时候,说:“差点就逮住那狗东西了!”

杠子爷说:“啥?”松果说:“红狐狸!”又说:“在深溪沟,都夹住了,又跑了。狗东西!”杠子爷啐一口痰,说:“我看你真是疯了!”半吊子猎人松果,没有看出来杠子爷在套子和陷阱上做的手脚。他还是一趟趟进山寻找红狐狸,直到有一天被一头狼吓破胆,才再也不敢进山了。只是,关于红狐狸的传说仍然在继续:浑身的毛火红火红的,一闪就不见了!……

这年春天,杠子爷无疾而终。他死的时候,一只狐狸守在他床前。那狐狸很漂亮,浑身的毛火红火红的,没有半点杂色。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只羊,几只鸡,两只鹅,还有一条大黄狗”,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小说这样写体现了杠子爷生活的清贫,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B.松果曾追随杠子爷学过狩猎,后来开了一家野味餐馆和皮货店,赚了很多钱,但他依然不满足,处心积虑想抓住红狐狸大发一笔横财。
C.“木板上挂着的一支猎枪,早就锈迹斑斑了”暗示了杠子爷早期的职业;“很多年前松果很瘦;现在,松果很胖”暗讽松果发了大财。
D.小说围绕松果等人对红狐狸的抓捕和杠子爷对红狐狸的保护而展开情节,开篇、结尾都写红狐狸“浑身的毛火红火红的”,首尾呼应。
【小题2】小说画线部分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请简要分析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分析小说中有哪几重对比,各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