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牵挂
荣的对门开了一家游戏厅。
荣没事的时候站在门口看出出进进的游戏者,听从屋里传出“砰砰”的按键声。时间长了,荣觉得游戏机不是在检验人的智慧,是在麻木人的理智,在游戏人生。这种感觉在她目睹越来越多的孩子偷偷溜进游戏厅后愈发强烈。
有一天荣显得烦燥不安,甚至有点不能容忍,他看见那个虎头虎脑长着一双大眼的孩子走进了游戏厅,好长时间没有出来。荣坐在门口,不时看一眼腕上的表,眼前一直恍惚着那个孩子的模样,和孩子的模样交替出现的是一张永远也抹不去的脸。
终于,荣看见那孩子走出了游戏厅,荣站起来,想走过去教训这个孩子,但又站住了。自己有管教的权利吗?她就又恨起孩子的父亲,怎么能这样对孩子弃之不管呢?
孩子的父亲叫楚,和她有过一段深深的恋情。但那一年同在村里当干部的两位长辈工作上发生了争执,闹得两败俱伤,甚至毁掉了他们的婚姻。后来在经历了那个生离死别的夜晚之后,楚一气之下去了南方。两年后回到村里荣已经嫁给本村的根。
楚娶了邻村一位姑娘,之后,利用在南方结下的关系与人合伙建起一家工艺厂,生意十分红火。荣为楚的出息和成就感到欣慰,楚毕竟是自己曾经爱过的男人。可他们怎么能不管教孩子呢。荣就在心里骂楚。
翌日下午,学校放学的时候,荣又坐在门口,果然又看见那孩子走向游戏厅。她鬼使神差般三步并作两步截在了孩子面前。
“你是楚的孩子吧?”
孩子两眼直直地看她,“是啊。”
“怎么天天来这里玩呢?”
“你是谁呀,为什么管我?”
荣说:“孩子,不是我要管你,这样玩会影响学习的。”
孩子要从她身旁闯过去,被一把拽住了。孩子两眼瞪得圆圆的:“我爹忙厂,我妈打牌,他们不管我,你凭什么?”然后倔强地冲进了游戏厅。
好像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她紧追过去,气呼呼质问游戏厅的主人:“你们挣钱也不该让这么小的孩子来玩吧!”
游戏厅的主人笑笑,“你真是太平洋警察管得宽,他们自己要来,我能拒绝么?”
荣意识到自己的失态,退了出来,孩子已经陷进热闹的游戏中。
荣勉强忍耐几天后,去厂里见了楚。
两人相对站了好久,楚终于打破尴尬:“坐吧,荣。”
荣说:“不,不坐,我来是要告诉你,应该管管你的孩子,他几乎每天都进游戏厅。”
楚感激地看着荣:“谢谢。”
荣说:“就这事,我走了。”
楚说:“坐吧,坐会吧。”
荣抬起头,楚正两眼直直地看着自己,她慌乱地走出厂子。
楚在一次放学后,从游戏厅拽出了儿子。
一连几天,荣没有再看见那虎头虎脑的孩子,她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仿佛舒畅了一些。
可仅仅过了几天,视线内又出现了孩子的身影。
荣禁不住又去厂里找楚。
楚到南方出差了,要好多天才能回来。荣从厂里出来,踌躇之后去了楚的家,远远地听见楚的家里一阵噼噼啪啪,楚的爱人正玩得尽兴。
荣敲了几次门,那女人才离开赌桌,看到是荣,略一惊异,忽然扯开了嗓子。
“哟,什么风儿把你吹来了,找我们楚吧,遗憾呀,他出差了。”
荣勉强镇静下来,“你别误会,我来告诉你,你的孩子……”
没等说完,楚的女人打断她:“我们的孩子用你管呀,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荣说:“孩子整天去游戏厅,对孩子不好……”
“啪!”门狠狠关上,女人又回了赌局。
不好再说什么了,荣悻悻地离开楚家,眼里竟噙着泪。
几天后,无法再忍耐的荣去了派出所。
游戏厅被端掉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目睹越来越多的孩子偷偷溜进游戏厅后,荣越来越觉得游戏机是在麻木人的理智,是在游戏人生。
B.楚的妻子说荣:“我们的孩子用你管呀,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从这里可以看出,楚的妻子不关心孩子是因为嫉妒楚和荣的旧情。
C.荣想劝说楚的孩子不要玩游戏而影响学习,是因为那孩子的父亲楚曾是自己爱过的恋人。
D.荣去质问游戏厅的主人,结果却被对方嘲笑,作者想借这些细节说明荣是一个做事冲动、头脑简单之人。
E. 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写人,如“一连几天,荣,没有再看见那虎头虎脑的孩子,她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仿佛舒畅了一些。”可看出荣是在关爱这孩子健康成长,也使人物形象更丰富。
【小题2】小说以“牵挂”为题,但文中却只字未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荣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的结尾为什么要写荣无法再忍耐,然后去派出所举报并端掉了游戏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05 03:06: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推磨

高军

朱大爷老两口看到胡同志住进来后很担是非儿,见了面总是笑着打招呼。这些日子,和同志们接触多了,朱家人也早已没有了任何拘束。现在整个沂蒙山区正在春耕备播,老百姓都在忙农活儿。胡同志也是忙得脚不沾地,要么出去一天不着家儿,要么招来一些人商量事情。大家都各忙各的,相互见面的时候并不多。

这里的风俗堂屋是主屋,胡同志被安排到家里来住,朱大爷老两口一直想把他让到堂屋里住。胡同志看到西屋虽然低矮.但里面东西并不多.就坚持住了西屋。从西屋门里就能看到左前方的堂屋西窗下那盘磨,磨眼圆筒状向天空敞开着,磨台周边凸起一层边沿儿,只有正南方留出了一个稍微向前伸出的石嘴儿,方便从这里向下刮煎饼糊子。沂蒙山区家家户户在院子里都有一盘磨,用来磨糊子然后在鏊子上烙煎饼的。

其实,胡同志是带着重大使命来解决山东分局和1 15师一些关系问题的,所以非常忙。他经常到深夜还不休息,在灯下一会儿皱眉思索,一会儿奋笔疾书,实在太累了就站起来活动一下腰身,然后又坐下了。

第三天鸡还没叫,窗外漆黑一团,沉睡中的胡同志就听到院子里有了动静,他抬头从窗棂里向外看去,影影绰绰看到是朱大爷和朱大娘每人抱着一根磨棍已经开始推磨了。他两眼辣辣的,连着打了几个哈欠,应该是自己刚睡着才不长的时间。但是磨盘有规律转动的咕噜咕噜声和两个人杂沓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在黎明前的寂静里显得格外清晰,他知道自己想再休息一下已经不可能。于是他也就起来了,他小声制止随行同住的警卫人员起床,打开门走出去。

朱家老两口停下了脚步:“哦,把胡同志聒噪醒了吧?”

他赶紧说道;“不是,我每天都是这个时候醒。——怎么这么早就起来推磨啊?哦,是了,农活忙了,早干完家务好去忙地里的活儿哟。”

“是啊,三春大忙时候,都这个样子。”老两口不好意思地笑笑。

“来,我推一会儿,”胡同志说着就接过了朱大娘的磨棍,推起来,“你来添磨吧。”

朱大娘一会儿往磨眼里添上一勺地瓜干糁子,磨台上的糊子就逐渐多起来。

胡同志和他两人继续说着话:“我们老家那里也有磨,只是形状不太一样。还有一个花鼓戏专门唱磨豆腐,怎么唱来?哦,这样——我叫张古冬,做事好懵懂,老婆说我呷饭,要呷一水桶。时来铁树开花,运去生姜不辣,抓到朴鸽子飞上天,做一套豆腐五天还发芽……”

“哈哈哈。”老两口被逗得大笑起来。

一边推着磨,胡同志一边了解村里的各种情况,并征求对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意见,老两口异口同声地说:“这个事主要在东家,老百姓哪能有不欢迎的?”

太阳从东边露出红红的脸,一大瓦盆地瓜干糁子磨完了。

白天,分局的同志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表态说:“我们马上安排有关干部和朱大爷老两口谈谈,让他们不要这么早就推磨,以免影响胡服同志休息……”

他使劲摆摆手,笑道:“千万不要小题大做,群众都忙于春播春种,起早贪黑干完家里的事,好去忙地里的活儿呢,何况也没有影响我休息,反而让我听到很多真心话,你们绝对不要去说这个事儿。”

翌日一大早,胡服又在那个时辰醒来,可是院子里推磨的声音并没有响起来。他感到很奇怪,就悄悄地起来走进院子,来到作为厨房的东屋,只见泡好的地瓜干糁子还静静地在那里,于是他回到西屋,轻轻叫起警卫员:“来,咱们推磨去。”

他们一人抱起一根磨棍,咕噜咕噜推起来,走几圈胡服就往磨眼里添上一勺瓜干糁子,不一会儿就推下糊子来了。这时候,朱大爷老两口急火火走出堂屋门:“这可使不得,胡同志!俺这不是想让你和同志们多眯一会儿,怎么……唉……”

“你们都能起来,我们怎么还要多睡,真的不用见外哟。”他一边说着,一面继续推着磨,脚步显得更有劲,“那个歌子怎么唱来?我叫张古冬,做事好懵懂,老婆说我呷饭,要呷一水桶。时来铁树开花,运去生姜不辣,抓到朴鸽子飞上天,做一套豆腐五天还发芽……”

大家都爽声大笑起来,气氛是那么融洽。

多年后省里有个下乡演出活动来到村里,有个来看演出的青年人竟然很有韵味地念白道:

“我叫张古冬,做事好懵懂,老婆说我呷饭,要呷一水桶。时来铁树开花,运去生姜不辣,抓到朴鸽子飞上天,做一套豆腐五天还发芽……”

演员们很奇怪:“啊,这是湖南花鼓戏《磨豆腐》啊,在咱们山东你是从哪里学来的?”

“俺爷爷过去经常这样念叨,我小时候就学会了,他说当年有个叫胡服的革命同志住在俺家里,从他哪里听来的。”

演员们明白了:“哦,原来你们家里住过大人物啊。”大家笑着告诉他胡服的真名是谁,他一下子睁大了眼睛:“啊哟,原来是他啊……”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既交代故事中的人物及关系,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即农忙时节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
B.第二段中较为地详细介绍了石磨的形状,这有利于年轻读者了解这一旧物件,避免因时代原因而发生疏离。
C.小说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表现手法,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革命战争时代革命领袖的品质。
D.《磨豆腐》歌词在小说中出现了三次,既让小说有生气,又表现出人物性格,也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题2】小说在刻画胡服同志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方面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写“多年后”下乡演出及人物的对话,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2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老实人的虚伪
沈祖连
老四的嘴唇出奇的厚,两片加在一起,侧面看去,如同一只紫红紫红的蝴蝶趴在那里。再配上那双久睁不眨的浊眼,呆滞呆滞的;你要是第一次同他相对象,准吹。
不过,他也并不一辈子打光棍,27岁上也就结了婚。猪八戒都有人看得上,自然也有看上他的人。
别看他呆憨,他那厚嘴唇,那呆滞眼,就像一本书,一本写着“老实”二字的书,只要一看,就能读懂。
小孩子爱他的老实。只要他在,他们就跟他恶作剧,给他装狗尾,有时把他的鞋子藏起来,他便扭动着笨拙的身子去找,嘴里还会不断地发出一个音节:“唔?唔?”小孩们自然乐在一边。
女工们也欺他老实。粗活、重活、脏活总推他去干。他也听话,他有的是气力,他也不吝啬气力,反正不出也留不住的。于是,逢着搞清洁什么的,他总是拉大车、搬砖石,别人一拉二推三个人的活,他常常是一个人就干了。
领导们更是爱他的老实。每逢值夜班,一时抓不到人,就想到他,“老四老实,叫他吧,”他也随叫随到。分戏票,有时分完了,少一两张,他们就减了他的,反正他不会提意见。不过,他为此遭到老婆不少的骂:“你真是泥肠石肚木头肝泡沫的肺,一根肠子直到底,上面倒米,下边流粥!”他也只是憨厚地笑笑。
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房子。单位的住房紧张,这是有名的,他们结婚时,只分得一间小储藏室。窗子开在房顶上,冬天挺暖和,可夏天热得不行。说是暂时,谁知一“暂”便“暂”了五年。好在他的那口子坚持要等分到房子才要孩子,要不,小孩入蒸笼,不成个蒸乳猪才怪。
单位也在不断地盖房子。但远远未能满足。按年限、论需要、讲贡献,他都是理所当然的享受者。可一次下来,分完了,没有他的。领导拍拍他肩膀,叫他等下批。
他等了。
下批又分了。还是不够,领导考虑其他紧缺户。反正他老实,老实人工作好做。他的名额又被别人占去了。他还是没做声,老婆却骂了三天的街,也骂了他三天。然而不顶用,她是外单位的。
他被骂急了,说:“下一批吧!”
“下批你再要不到,我就上医院做手术,这辈子不生了!”
“那可使不得!那可使不得啊!”他急了,“下批我一定能分到!”
老婆见他那副笃实劲,倒也相信了。不相信也没办法,反正这几年都是在希望和理想中过下来的。
市里新调来位书记,姓孙。
这天上班,老四迟到了。整整一刻钟,班长拦住他,要扣他的奖金。他不慌不忙地说:“领导召见,也扣吗?”他从来都是不紧不慢的。
“谁召见你了?”
“我表兄。”
“哪个表兄?”
“市委孙书记呗。”
“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新来的市委书记是他表兄!”同事们先是一笑,你有那么大的表兄?不过,细细一想,也都信了,老四什么时候骗过人?
女工们也看着他笑。过后,也都相信了。
消息传到厂长耳朵里,厂长震惊了,老四老实人一个,这可了不得了,他的亲戚在当书记哪!
神奇得很,第三次分房方案提前宣布了,老四住三楼,并且是三室一厅。
他抱起妻子说:“你得给我生个胖儿子了!”
妻子嗔着说:“你想死了,耍虚伪!”
老四淡淡地笑笑,嘴唇出奇的厚,两片加在一起,侧面看去,如同一只紫红紫红的蝴蝶趴在那里……
(选文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老四的嘴唇——“出奇的厚,两片加在一起,侧面看去,如同一只紫红紫红的蝴蝶趴在那里。”
B.文章细致刻画了老四的外貌特点:“他那厚嘴唇,那呆滞眼,就像一本书,一本写着‘老实’二字的书,只要一看,就能读懂。”表现了他老实的性格。
C.小说中对“老实人”老四为了分到一套房子,面对同事间的攀附心理、对领导的前倨后恭行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D.小说语言诙谐、幽默,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于小处尽见人情和社会的斑斓,对社会丑陋现象的嘲讽含蓄而强烈。
E. 小说在构思上,“蓄势于前,突转于后”,结局亦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但只截取生活片段,故事情节支离破碎,给人一种不完整的感觉。
【小题2】小说中的老四那厚得出奇的嘴唇在故事叙述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情节简单,内涵深邃,结局亦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父母心
川端康成
轮船从神户港开往北海道,当驶出濑户内海到了志摩海面时,聚集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位衣着华丽、引人注目、年近四十的贵妇人。有一个老女佣和一个侍女陪伴在她身边。
高贵夫人不远,有一个四十左右的穷人,他也引人注意:他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孩子们看上去个个聪明可爱,可是每个孩子的衣裳都污迹斑斑。不知为什么,高贵夫人总看着这父子们。后来,她在女佣耳边嘀咕了一阵,女佣就走到那个穷人身旁搭讪起来:
孩子多。真快乐啊!”
“哪的话,老实说,我还有个吃奶的孩子。穷人孩子多了更苦。不怕您笑话,我们夫妻已没法子养育这四个孩子了!但又不舍得抛弃他们。这不,就是为了孩子们,一家六口去北海道找工作啊。”
“我倒有件事和你商量,我家主人是北海道函馆的大富翁,年过四十,可是没有孩子。夫人让我和你商量,是否能从你的孩子当中领一个做她家的后嗣?如果行,会给你们一笔钱作酬谢。”
“那可是求之不得啊!可我还是和孩子的母亲商量商量再决定。”
傍晚,轮船驶进相模滩时,那个男人和妻子带着大儿子来到夫人的舱房。
“请您收下这个小家伙吧!”
夫妻俩收下钱,流着眼泪离开了夫人的舱房。
第二天清晨,当船驶过房总半岛,父亲拉着五岁的二儿子出现在贵夫人的舱房。
“昨晚我们仔细的考虑了很久,不管家里多穷,我们也该留着大儿子继承家业,把长子送人,不管怎么说是不合适的。如果允许,我们想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
“完全可以。” 贵夫人愉快的回答。
这天傍晚,母亲又领着三岁女儿到了贵夫人的舱内,很难为情地说:
“按理说我们不该再给您添麻烦了。我二儿子的长相、嗓音极像死去的婆婆。把他送给您,总觉得像是抛弃了婆婆似的,实在太对不起我丈夫了。再说孩子五岁了,也开始记事了。他懂得是我们抛弃他的。这太可怜了。如果您允许,我想用女儿换回他。”
贵夫人一听,是想用女孩换回男孩,稍有点不高兴,看着母亲难过的样子,也只好同意了。
第三天上午,轮船快接近北海道的时候,夫妻俩又出现在贵夫人的卧舱里,什么话还没说就放声大哭。
“你们怎么了?”贵夫人问了好几遍。
父亲抽泣地说:“对不起。昨晚我们一夜没合眼,女儿太小了,真舍不得她。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我们做父母的心太残忍了。我们愿意把钱还给您。请您把孩子还给我们。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
贵夫人听着流下同情的泪。
“都是我不好。我虽没有孩子,可理解做父母的心。我真羡慕你们。孩子应该还给你们,可这钱要请你们收下,是对你们父母心的酬谢,作你们在北海道做工的本钱吧!”
【小题1】第二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第三段中“孩子多,真快乐啊”一句有什么含义?
【小题3】请简要概括文中贵夫人的形象特点。
【小题4】小说中穷人父母送孩子的情节一波多折,请探究其表达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舞台

袁省梅

一直以来,王少宏都坚信自己能成为声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

正儿八经的音乐学院毕业,加上天赋,加上勤奋,还有童子功,他说,除了舞台,还缺什么呢?

可是,没人给他舞台。

他抱怨父亲,抱怨老婆孙兰。他说要是当初不回到这个鬼地方就好了。小县城,有多少人懂音乐多少人懂他的二胡呢?

王少宏毕业那年,已经分配到了省城大剧院。可是,父亲不答应。父亲拍电报,打电话,又撵到省城要他回去。父亲说,你哥没了,你嫂子嫁了,留下三个孩子,还有我和你妈你奶,谁养?就这样,王少宏到小县城的小学做了一名音乐老师。他没有想到,就是小学老师,要做好,也不容易。校长从心里不喜欢他。谁让他的学历太高人又孤傲呢?学校里所有的演出,他都不要想参加,他给学生排练的节目也不要想上舞台。去县里电视台演出,就更没有他的份了。

每次,他气闷地问老婆为什么时,孙兰都是静静地听着,不说话。他也不等老婆说话,就去拉二胡了。孙兰听着他滞重的二胡声,就发出一声叹息。

小城有人带着孩子请王少宏教二胡。小城已有好几家二胡培训班。王少宏想都没想,就拒绝了。给小孩子做启蒙老师?他不屑。一个华丽、高大的舞台一直在他的心里矗立着。过一段时间,他就往北京跑,参加那里的比赛,或者与同道者聚会。王少宏一直相信北京会有他一个舞台。钱花了不少,可王少宏也没拿回一个奖杯。孙兰说,他们不懂。王少宏勾着头,好久才说,他们说的对,我的演奏中缺了最重要的东西。孙兰说怎么会呢?王少宏摇摇头,说,你不懂。孙兰脸上暗了一层,心说,我怎么不懂呢?听你的二胡十多年了,也听你在家放的碟片十多年了。

看着王少宏不开心,孙兰有什么办法呢?她不过是一名小学老师。她能做的,就是把观众这一角色做得加倍的合格。孙兰在逼仄的阳台上砌了个小小的台,高出地面半尺,椭圆形,还给周围挂了一层白的纱帘。风吹过,纱帘悉悉索索地轻轻晃,是有点舞台的感觉了。

是舞台。孙兰给王少宏搭的舞台。

孙兰把王少宏用过的二胡,一溜排的,都挂在舞台的墙上。孙兰叫王少宏坐到舞台上拉。王少宏开始不愿意,骂孙兰瞎整。况且,王少宏除了给学生上课时拉拉二胡,平日里,他已经很少拉了。说到底,心里还是别扭。孙兰却总是催他拉。孙兰给他买好烟好酒,给他说好话。孙兰说,你就是我的二胡演奏家,我要做你一生的听者。孙兰不说自己是观众,或者粉丝什么的。王少宏喜欢听者这个称号,当然,更喜欢孙兰这样地看重他,他就坐到他的舞台上,给他唯一的听者拉起了二胡。

孙兰说,不管什么曲子,你都处理得那么好,是精妙绝伦。

孙兰说,美妙的旋律在弓子的拉拉推推中,出神入化,滑着美丽的弧线,蹦跳,流淌,像云在飘,像风在扬,像花在开,简直是,太炫了!孙兰说,如果在处理时心无旁骛,人琴合一,琴曲合一,就更好了。

听着听着,王少宏愣怔了。他没想到,孙兰,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能听懂他的二胡。王少宏抱着孙兰说,周末了,我们去黄河边,我给你拉《江河水》,水边拉琴,有水的滋润,又有辽阔天地的回旋,是再好不过的舞台了。

孙兰说,改天吧,一会儿有几个学生来补课。

王少宏生气了。王少宏说,你这是干嘛?家里就缺你这点钱?无趣,庸俗。

孙兰倒不生气。孙兰说,爸的滑膜炎又犯了,医生说最好做手术;还有大侄子的婚事,小侄子的学费……王少宏不说话了。好久,王少宏说,我也带学生吧。

孙兰不同意。孙兰说,你得潜心研习你的二胡,你的舞台不在这里。

王少宏咬着唇,好半天,指着阳台的舞台,说,够了,有它,我觉得,挺好。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王少宏坚信自己能成为声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巧妙地暗示了王少宏艺术追求不够纯粹。
B.王少宏赴京参赛却没能获奖,孙兰说“他们不懂”意在安慰,王少宏说“你不懂”则是认为孙兰不懂音乐。
C.王少宏对孙兰指出自己演奏的不足感到惊讶,虽然他为妻子不到黄河边听他拉琴而生气,但已没了之前的不屑。
D.综合全文,王少宏的执着和挣扎没能带给他预期的成功,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但缺少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才是主要原因。
【小题2】小说以舞台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孙兰是典型的贤内助,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全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