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功 夫
张国平
一场匪患让魏四码懊恼不已,后悔没请镖局护院,损失惨重。
那都是值钱的洋布啊,生生让几个膀大腰圆的匪徒抢跑了。那都是顺卫河从天津弄来的洋布,卖得很火,值钱啊。魏四码心疼得如同从腿肚子上割了二斤肉。魏四码是有名的老抠,也不怪魏四码抠,在小城我魏四码能跟隆昌钱庄的王掌柜比还是能跟谁谁谁比? 咱布行能发展到今天哪一分钱不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可是看庄护院钱是不能省的,几家镖局的掌门都这么说,魏四码嘿嘿一笑,还是那句话,没事,我一家穷布行能有啥事?
到底还是有事了,魏四码那叫一个后悔。如果不是提前在隆昌钱庄存了些银票,这次匪患就让他两手空空了。幸好还能重来,魏四码痛定思痛,决定请镖局护院。
可是一则消息让魏四码改变了主意。魏四码隐隐听说这次匪患是匪徒跟镖局内外勾结,设了套的。魏四码想想也是,自古匪和镖是相互依存的,没了匪徒镖师还吃哪门子饭。
魏四码不敢声张,声张了有什么用? 镖局那帮人得罪不起的,何况消息还是旁门邪道听来的,没有证据的事镖局哪会认账。
镖师还是要请的。
魏四码在布行门口贴了张大大的告示,重金聘请镖师。门口放一石磙,好大一座石磙,伸臂难搂,高淹人胸,足有上千斤重。告示上说了,三天内如有人将石磙离地一尺,护院镖师就是他了。
几家镖局都派人偷偷看过了,没人敢试。镖局不乏高手,但这么重的石磙离地一尺,哪个也没把握。与其失败,不如不试,应镖事小,声誉事大,镖局丢不起那份人。
镖可以不应,嘴却不能软。镖局掌门们说了,像魏四码这样的老抠,别说这点银子,就是翻上十倍也没人给他家护院。拿座石磙吓唬人,什么东西!
魏四码听了,不急,一张八仙桌,一把茶壶,一袋旱烟,悠悠地坐着,慢慢地抽着,有一眼没一眼瞅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
太阳懒懒地斜向西天,眼看三天期限已到,几家镖局等着看笑话。你魏四码耍吧,招不到镖师再遇匪患,看你怨谁。
来了一名汉子,对门口的告示瞅了又瞅,问,上面写的可真? 汉子身材魁梧,天津口音,好似猛张飞。魏四码抬头扫去,一脸兴奋,当真。
汉子甩了长褂,露出胸脯上的疙瘩肉,中间汗毛丛生,如一片荒草地。运了口气,长臂紧紧搂住石磙,稳当当抱起石磙,离地足有二尺。汉子虽脸色紫红,但气不喘,仍与魏四码说话,问,行吗?
魏四码的脸花一样灿烂,中,中,中啊。
汉子又放下石磙,不是扔,而是同样稳当当放下。足见汉子的力气。
那夜魏四码请汉子畅饮,聘为护院,酬薪如约。
汉子叫孟大江,据说还是谁谁谁的弟子。孟大江抱石磙时镖局有人偷偷在看,那身力气,看样子他说的不假。也有人不信邪的,要跟孟大江比试,都被掌门们劝下了。掌门们不是不想比,是怕输,输了镖局就完了,功夫不到家哪个还请你护镖?
不过后来再没人敢跟孟大江比试了。孟大江每天练武,刀枪棍棒,寒光闪闪,虎虎生风。这点没啥,做镖师哪个没这手,可怕的是他的力气。抱石磙孟大江每天必练,而且一天比一天抱得顺溜,一天比一天抱得自如,上千斤重的石磙到孟大江手里,玩似的。孟大江练武时魏四码家的门户大开,镖局的人看得真切。
孟大江尽职,很少出魏四码的大院。魏四码把他奉为座上客,好烟好茶,好酒好饭。孟大江在魏四码家护院三年,魏四码家屁大的事也没发生过。有孟大江在,谁还敢去硬碰硬。魏四码三年里发达不少,连说话也变了腔调,字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孟大江的把戏是在第四年头上露馅的。那天魏四码的三姨太去踏青,天阴阴的,下了些小雨,路湿滑,三姨太的马车翻进了沟里,将她压在轱辘下。三姨太细皮嫩肉,哪受得了,哭哭啼啼,嚷着让孟大江挪开。哪想,孟大江憋得脸色紫红,横竖没挪动车轱辘。
按道理车轱辘明显比不过石磙重,孟大江怎的就挪不开呢?
孟大江无趣,魏四码的家也没回,独自走人了。
镖师没了还要请,于是魏四码又请了王家镖局的王大彪护院。王大彪来到魏家,每每望着那座石磙疑惑。趁周围无人,王大彪试着抱了抱石磙,奇怪,比意想中轻多了。王大彪百思不解,敲了敲石磙,终于明白了,石磙中间是空的。
又奇怪了。魏四码明知是空的,骗谁呢? 骗自己?
王大彪偷偷将事情说与掌门。掌门沉思良久,哈哈大笑,孟大江的功夫是假,魏四码的功夫才是真啊。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开头写魏四码家遭遇匪患的情况,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点明了小说的主人公,又引出下文魏四码决定招聘镖师的情节。
B.遭遇匪患让魏四码懊悔不已,好在他提前在隆昌钱庄存了些银票,反映出魏四码做事有计划,考虑事情周密,并且能够料事如神。
C.魏四码招聘镖师,面对千斤重的石磙无人来应聘,几家镖局在等着看笑话,但魏四码却异常平静沉稳不急不躁,说明他早有安排。
D.小说中写汉子抱石磙时“露出胸脯上的疙瘩肉”“中间汗毛丛生”“脸色紫红”,形象极其逼真,用以渲染其抱起石磙的“真实性”。
E.这篇小说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以及对魏四码外貌、语言、心理、行为等一系列的描写刻画出一个丰满生动的布行老板形象。
(2)结合小说的内容分析小说的题目“功夫”的含义并分析这样拟题的作用。
(3)小说在刻画魏四码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为了烘托孟大江的“功夫”,多次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20 06:32: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青衣
毕飞宇
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坯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成功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
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不要说自己的学生,就是她亲娘老子来了她也不会让。这不是A档B档的事。她是嫦娥,她才是嫦娥。筱燕秋完全没有在意剧团这几天气氛的变化,完全没有在意别人看她的目光,她管不了这些。只要化妆的时间一到,她就平平静静地坐在了化妆台的前面,把自己弄成别人。
天气晴好了四天,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的。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午后的筱燕秋又乏了,浑身上下像是被捆住了,两条腿费劲得要了命。下午刚过了三点,筱燕秋突然发起了高烧。高烧来得快,上得更快。筱燕秋的后背上一阵一阵地发寒,大腿的前侧似乎也多出了一根筋,拽在那儿,吊在那儿,无缘无故地扯着疼。筱燕秋到底不踏实了,到医院挂了妇科门诊。医生说,“最好呢,住下来。”筱燕秋没有讨价还价,生硬地说:“我不住。”医生拿起了处方,龙飞凤舞,说:“先消炎,再忙你也得先消炎。先吊两瓶水再说。”利用取药的工夫筱燕秋拐到大厅,她看了一眼时钟,时间不算宽裕,毕竟也没到火烧眉毛的程度。吊到五点钟,完了吃点东西,五点半赶到剧场,也耽搁不了什么。这样也好,一边输液,一边养养神,好歹也是住在医院里头。
筱燕秋完全没有料到会在输液室里头睡得这样死,简直都睡昏了。筱燕秋起初只是闭上眼睛养养神的,空调的温度打得那么高,养着养着居然就睡着了。筱燕秋那么疲惫,发着那么高的烧,输液室的窗户上又挂着窗帘,人在灯光下面哪能知道时光飞得有多快?筱燕秋一觉醒来,身上像松了绑,舒服多了。醒来之后筱燕秋问了问时间,问完了眼睛便直了。她拔下针管,包都没有来得及提,拔完了针管就往门外跑。
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把雪花都打扮得像无处不入的小婊子了,而大楼却成了气宇轩昂的嫖客,挺在那儿,在错觉之中一晃一晃的。筱燕秋拼命地对着出租车招手,出租车有生意,多得做不过来,傲慢得只会响喇叭。筱燕秋急得没病了,一个劲地对着出租车挥舞胳膊,都精神抖擞了。她一路跑,一路叫,一路挥舞她的胳膊。
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妆了。她们对视了一眼,春来没有开口。筱燕秋上课的时候关照过她的,化上妆这个世界其实就没有了,你不再是你,他也不再是他,——你谁都不认识,谁的话你也不要说。筱燕秋一把抓住了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筱燕秋没有说。筱燕秋现在只会抖动她的嘴唇,不会说话。此时此刻,筱燕秋就盼望着西母娘娘能从天而降,能给她一粒不死之药,她只要吞下去,她甚至连化妆都不需要,立即就可以变成嫦娥了。西母娘娘没有出现,没有人给筱燕秋不死之药。筱燕秋回望着春来,上了妆的春来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
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大幕拉开了,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这一回真的死了。嫦娥在筱燕秋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了悔恨。死因不详,终年四万八千岁。
筱燕秋回到了化妆间,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剧场里响起了喝彩声,化妆间里就越发寂静了。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筱燕秋一点都不知道她做了些什么,她像一个走尸,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了,然后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地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抹。化完妆,她请化妆师给她吊眉、包头、上齐眉穗、带头套,最后她拿起了她的笛子。筱燕秋做这一切的时候是镇定自若的,出奇地安静。但是,她的安静让化妆师不寒而栗,后背上一阵一阵地竖毛孔。化妆师怕极了,惊恐地盯着她。筱燕秋并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
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的下面。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突然堵住了许多车。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风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声地降落下来的。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叙事方面有独特之处,将人和戏巧妙结合,为人设戏,以戏写人,人与戏彼此叠映,相互阐释。
B.小说结尾记叙了筱燕秋在风雪中路灯下轰轰烈烈的“演出”,旨在表现她艺术的高超和自负的个性。
C.小说细致入微地记叙、描写了筱燕秋自己化妆的情形和动作,符合人物身份特征,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D.小说通过筱燕秋闯进化妆间后和春来“对视了一眼”这个细节,微妙地揭示出这对师生之间的矛盾纠葛。
【小题2】文中有三处关于“风雪”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次失败的劫持 安勇
我把那个孩子弄出来时正是一天里最热的中午。
知了的叫声像拉锯似的割着我的耳膜,一只黄狗蜷缩着在树下午睡,我走过它的身边时,它竟然毫无察觉,我冲它撇撇嘴,立刻断定这是个不值一提的蠢货。孩子的父母也在午睡,如果他们发现孩子已经不翼而飞了,就会后悔,在抢走别人的孩子后,午睡真不是什么好习惯。一路上那孩子都在睡觉,均匀的鼻息痒痒地吹在我的脸上。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孩子们,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我把那个孩子轻轻地放在妻子的面前,妻子默默地看我一眼。我立刻把头扭到一旁,我不敢看她红红的眼睛,昨晚她哭了一夜,把所有的眼泪都哭干了。在她的哭声里我想到了劫持一个孩子换回自己孩子的主意。
妻子望着那个孩子默默地发呆,从昨天开始,发呆就是她对这个世界唯一的认知方式了,我不知道除了发呆她还能做什么。我很理解她此时的心情,一颗母亲的心已经破碎了。我说了一句,“如果三个钟头内还不见我回来,你就把这个孩子杀掉吧!”说完我悄悄走出家门。边走边想着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按常理那人应该能够自动找上门来,但如果他像那只黄狗一样愚蠢的话就很难说了。
我想,如果那人能够发现我故意踩下的脚印,就会自然而然地找到我。但我对他的智慧并不抱太大的希望。所以我打定主意主动去找他。在树林的边缘我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因为我突然感觉到了空气中一种熟悉的气息。昨天留在我家里的,正是这种气息。在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我见到了那个人,他正赶着一头牛在耕地。
我缓缓地走向那个人,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冷静和勇气,因为我是一个父亲。最先发现我的是那头牛,它恐惧地喷了一个响鼻。这时那个人也看到了我,吓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我默然地看了看他,咧开嘴向他笑了笑说:“你好先生,你可能还不知道你的孩子已经被我劫持的事吧!”他不说话,惊恐地看着我。
我接着说:“如果你想要回你的孩子,就把我的孩子们给我送回来吧!我以一个父亲的名义起誓,我不会伤害你的孩子。我们来一个公平的交换好吗?”为了让他能够正常思维,我向后退了两步。我说:“你应该能理解一个父亲的心情,而你的妻子也应该能理解一个母亲的心情。因为孩子的事,我们很难过。”
他终于从地上坐了起来,胆战心惊地说:“你是说你劫持了一个孩子?” 我点点头,“是的,他是你的孩子。”他说:“你不想伤害我,只想换回你的孩子们?我又点点头说,请你考虑一下吧!”他说:“好吧,我同意你的要求,你在这里等着我,我马上就把你的孩子送回来。”说着他赶着他的牛出了树林。
我等着他时心里想,当父母的心情果然是一样的,孩子是未来,是希望嘛!我甚至为自己想出的这个主意自鸣得意起来,但任何时候沾沾自喜都是不明智的,当我发现一个黑洞洞的枪口对准我时,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我始料不及的,有几秒钟的时间我的头脑一片空白。但很快我就镇定了下来,看着他和他端起的枪口说:“你为什么要干这样的蠢事呢?如果我不回去我的妻子就会杀了你的孩子。”
他淡淡地笑了笑说:“孩子?我老婆明年就能给我再生一个,但你和你的孩子却能给我换来一大笔钱,你以为我会愚蠢地和你交换吗?”
我知道我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不该用自己的观念衡量他的观念。我不由自主地闭上了眼睛,就在这时我听到了一声枪响,空气中立刻弥漫了一股刺鼻的火药味。右腿上一沉,我随之倒在了地上。脚步声传了过来。但想抓到我没有那么容易,在他走到我眼前的一瞬间,我腾身而起,箭一样地射了出去。
我流着血跑到家门口时,用力喊了一句,“杀死那个孩子。”但家里却传出了妻子的喊声,“不!不!别忘了,我是个母亲。”我看到,妻子正把那个孩子搂在怀里,慈爱地抚摸着他的后背,而那个孩子的嘴里正含着妻子的一只乳头。
此时,作为一只狼我只得承认,妻子的选择是正确的,她是个伟大的母亲。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的景物描写,渲染了天气的炎热,而且交代了时间是中午,推动了情节发展:“知了的叫声像拉锯似的割着我的耳膜”,暗示了“我”心情的焦躁、不安。
B.狼觉得人能够发现自己故意踩下的脚印,就会自然而然的找到自己,可他最终没等到。那个人竟然没有沿着踪迹找过来,而是去耕地了,可见那个人根本没想过要去找孩子。
C.“我突然感觉到了……昨天留在我家里的,正是这种气息”的描写,暗示读者就是这个人偷了“我”的孩子,“我”劫持的就是他的孩子,为读者解疑,使故事情节更严密。
D.小说结尾,“用力喊了一句,杀死那个孩子”“作为一只狼我只得承认,妻子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两处情节相互矛盾,“我”的转变有些过于突然,不合常理。
E. 妻子母性爆发,拒绝杀死人类的孩子,以自己的乳汁喂养人类的孩子,虽然看起来荒诞,但并不完全违背生活的真实,因此这样的设计不会影响小说的艺术的真实。
【小题2】小说中的“人”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篇幅很短,但构思巧妙,手法高超。请任选小说中运用的三种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副从城里来到乡下的麻将
余清平
你是一副麻将,产于羊城的一家高端娱乐用具公司,因此,你爱大城市,爱繁华,爱热闹。可是,事与愿违,你被帅哥买了去送给他住在乡村的父亲。
你记得那天帅哥买下你,虔诚地将你装进包里。当时,你的世界只有一个色调——黑。
等你看到阳光的时候,你却想哭,太陌生,太寂静,这是啥地方?你看看四周,没有汽车,没有霓虹灯晃到心里的七彩光亮,房子是新建的,但没装修。原来,你被送到了一个小山村。
你有了新主人,是一个老人。他虽然背驼、腰弓、头发白,但有着帅哥的影子。你眯着眼想了想,便猜到他是帅哥的父亲。这个帅哥,竟然将你当成礼物送给他乡下的老父亲。你哭你闹!你一点办法也没有,于是你慢慢地学会了安静,更学会了与老人对视。
老人的眼睛有些浑浊,但你一眼就看出他那浑浊里有无限的思念和忧郁。你知道他肯定是想儿子。
老人很喜欢你,天天抱着你说,我崽是个孝顺的崽,给爸买麻将,有了麻将,日子就不难挨了。崽,你在那边好好打工,房子装修需要钱,你娶屋里(老婆)也需要钱,爸一个人过得去,别挂念爸。
这一刻,你才理解了帅哥,也原谅了他,现在的年轻人也不容易啊。
相处的时间长了,你说,我们来带点彩头吧,干玩,一点味儿也没有。
老人对你说,不能玩大的,那是赌博,就玩一二三,崽说过小玩怡情。老人开始是一个人玩,几天后,就觉得不过瘾,就对你说,这带彩的还真得四个人玩才有意思。老人一拍脑壳说,哦,那就喊郝才、老木和刘婆过来,一起玩。
老人拿着一个木炭,在桌子上边写边对你说,这里坐着的是郝才,前年就死了,享清福去了;这里坐着老木,这家伙去城里与他崽一起过了;这里是刘婆,刘婆最喜欢打麻将,以前经常去别的村子找人玩,那次不知怎么就跌倒了,就去了,现在我有了麻将,这婆子却不在了。
你看见老人的眼睛湿湿的。老人在最后一方写了一个“我”,说这方就是我。老人又在每一方放了八十块零钱,说老伙计们,八十块,够了,能输光八十块的,那你就够背的,活该。
你看着老人围着桌子转起圈来。一开始,老人玩得有滋有味,不论是谁和牌,他都很开心地笑,特别是他自己自摸时,居然常常玩得忘记吃饭。你看着也乐。有一次,老人手气太背,五十块差不多输光了。你看见老人盯着你看,脸色有些异样。老人喃喃自语,老伙计们,对不起了。
老人接连来了几次自摸。老人没笑。默然一阵,老人对你说,今天我怎么做出这种事!你看出老人很惭愧。此后,老人就不玩带彩头的了。
有几次,老人拎着你满村庄转。你知道老人是想找人玩,但就是凑不齐四个人。老人说他不能去别的村,怕像刘婆一样,让崽在外面不能安心打工。再后来,你看到老人的腰更弓了,老人就抱着你晒太阳,从日出晒到日落,从早晨坐到黄昏。有一天,老人说今天不晒太阳,要睡觉。老人拿出手机给帅哥打电话,但没人接听。老人就抱着你一起睡了。老人这一睡下,就再也没醒来。老人脸上带着微笑,你看了却痛哭起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通过繁华城市和凋敝农村的对比,展现了城乡的差距,不仅照应了题目,也为全文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B.帅哥是在城市打工的农家孩子,挣钱养家也不容易,没能把父亲接到城里,买了副麻将送给父亲表达孝心。
C.麻将刚到农村时是抱怨的,后来与老人充分接触后理解了老人,消了怨气,最后同情老人并与老人相处融洽。
D.小说通过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让人们关注以下重要问题:社会如何关注农村空巢老人,如何让农村迅速脱贫致富。
【小题2】文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使用第二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她说我是天使

(美国)米基·伯姆布雷克

曾经有一个时期,我觉得每个人都在利用我。我觉得我决定善意对待的所有人都越过了界限,因此,即使我帮助了别人,我也一点不觉得快乐,反而有一种被迫应付的感觉。而且,我的心里还有两个矛盾的思想在交战,一个是,我不知道自己只是因为知道好人应该做好事才去做好事的,还是真的以助人为乐;另一个是,如果我做了好事却又并不真正觉得快乐,那么我做的好事还有意义吗?我的这种不良心态会不会把我所做的好事抵消呢?

在我们的邻区,住着一些贫穷的孩子,他们与他们的祖母住在一起,为了帮助他们,我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和很多金钱,但这反而増加了他们的祖母对我的依赖,好像应该对那些孩子负责任的人是我而不是她似的。这使我觉得很愤慨。快到圣诞节的时侯,有一天,我接到他们的祖母的一个电话,她竟然向我提出了一个出乎我意料的、我认为是极为过分的要求。她告诉我她认识的某个女孩在圣诞节的时候什么也没有,问我能不能为她买点东西。

这个要求虽然使我愤愤不平,但也使我焦虑不安。我得承认,给我这样一个晩辈打这么一个电话并要求我帮助某个我根本不认识的人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但也正是由于她的这份难能可贵的勇气,才使我无法对此事置之不理。

“难道我为她的孩子们做的事还不够多吗?她还要求我帮助别人?就像我们很有钱似的。”我在心里抱怨着。

几天后,当我正在商场里购物的时候,我看见一个装着两个洋娃娃的礼盒。那两个洋娃娃,一个是黑头发的,一个是浅黄色头发的。我想到了那个小女孩。于是,我把它买下来了,但我并不觉得高兴,因为我觉得那就像是一个15美元的交易似的。我一边嘀嘀咕咕地发着牢骚,一边把它扔进我的购物车里。回到家,我用包装纸把它包了起来,在圣诞节到来之前,我把它交给了那位祖母,以后就再也没有听到过下文,我怀疑那个女孩裉本就没有得到过它,或者那位祖母说那是她送给那个女孩的。

我这样猜测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由于不许见我的祖母,祖母只能把她为我们购买的圣诞礼物交给我们的外祖母,然后再由她转交给我们。但是,我的外祖母总是更换掉标签,并告诉我们那是她自己买给我们的礼物。直到成年之后,我才意外地发现,原来我童年时最喜爱的洋娃娃是我的祖母而非外祖母送给我的。不过,好吧,我想,随它去吧。我才懒得去追究呢。

大约过了一年半之后,有一天,我带我的小狗出去散步,看见一个七岁左右的小女孩正在一所院子里玩耍。

当她看见我时,她喊道,“我以前看见过那条狗!”"我告诉她我们就住在街道拐角处,我带它出来散步的时候,有时候会经过这里。她走过来,弯下腰,在狗的身上拍了拍。我突然想到,她也许认识住在邻区的那些我认识的孩子。他们不止一次地告诉过我他们有一个名叫琼的朋友住在我们这个街区。我问小女孩她是否叫做琼。“不,那是我祖母的名字。”她回答。

听到她的回答,我的心里微微一动。

我问她是否认识亚伦、尼克和梅勒妮,她说认识。我开始觉得好奇起来,我想知道她是否可能是我为之买玩具的那个我不认识的小女孩,于是,我问她:“前年的圣诞节,你得到过一个装着一对洋娃娃的圣诞礼盒吗?”

“噢,是的,浅黄色头发的名叫鲁丝,黑色头发的名叫黛比,它们现在正在屋里睡觉呢。”她回答。

“那是你那一年得到的惟一礼物吗?”我问。

“我想我还得到了一些其他礼物,不过,我不记得了。”她说。

“那两个洋娃娃是谁给你的?”我问。

“亚伦的祖母。”她回答。

啊哈!果然不出我所科……那位祖母把所有的荣誉都据为己有了,为了进一步证实我的猜测是正确的,我又继续问道,“她说它们是从哪里来的了吗?”

小女孩骄傲地回答道,“她说是一位天使送给我的。”

霎时,我觉得喉咙被一个硬块堵住了。

(选自《中国学生成长读本》,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不厌其详地描写“我也一点不觉得快乐”的心理,并非闲笔。一方面丰富了文章内容,一方面又能引出下文,颇具匠心。
B.小说善于用细节来描写人物,如买礼物时,我“嘀嘀咕咕地发着牢骚”,“扔”礼物,“包”礼物,细腻刻画了“我”看似抱怨实则心甘情愿帮助别人的形象。
C.小说中的“天使”,既指经常帮助他人肯做好事的“我”,也暗指富有善良美德而又善于教育孩子的“亚伦的祖母”,两者交织,生动感人。
D.小说中插叙自己外祖母送礼物这一情节,是为了证明“我”的怀疑是有依据的,也为下文追问孩子礼物的情节做铺垫。
【小题2】小说成功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法,请根据文本,概括“抑”的具体内容。
【小题3】探究结尾句“霎时,我觉得喉咙被一个硬块堵住了”包含了哪些心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冬夜的歌

谢静

太阳像一只橙黄的圆橘,渐渐被灰蒙蒙的暮云遮去。呜呜鸣响的西北风摇撼着树木,摇撼着电线杆。狂舞的雪片碰撞在窗玻璃上,开始了它化为冰凌的再生……

坐在温暖如春的屋里,靠近银白色热烘烘的暖气片,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后一片叶子》。

写字台上的两盆腊梅和玉兰,给房间增添了淡淡的幽香。那圆的、扁的、方的、长的,从海滩捡回来的五彩石,点缀于花盆之间,望去完全没有冬日的景象。

妻悠然斜倚于沙发上,正在织一件米黄色的毛线衣。纤细的手指,轻盈地抖动不知从何处,传进耳鼓一阵时断时续的悠远的喊声:“各家各户……注意啰……小心煤气……中毒……防火……防盗……”

这声音由远而近,在寒风凛冽的冬夜回响着,使我油然产生一种苍凉之感。读书的兴致完全被搅乱了。我刚看到“老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些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便就此打住,折页合书,忍不住问:

“这是谁?神经病?深更半夜在街里大呼小叫的,不怕惹人烦?”

“你才出差回来,不知道咱们街里出现的新鲜事儿。”妻继续织着毛线衣,没抬头,“这是一个部队离休的老干部,回来跟女儿、女婿养老的,半个月前开始,天天这么喊呐!”

“嘿,干嘛不住干休所?”我诧异了。

“大约是怕寂寞。”妻按自己的理解说。

“他女儿、女婿也够呛,父亲辛劳了一辈子,晚年应该让他在家享享清福,怎么会让老人到街上干这呢?难道是缺钱花吗?”我不满地嘟哝。

“哪里话,他的钱多的花不完,给区幼儿园送了三百,国库券买了一千。”妻抬起头来辩解说,“人家夜间值班,完全是尽义务。”

我呆了,有些不可思议。听那喊声越来越大,已接近我居住的楼下。

“各家各户注意啦,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止煤气中毒——!”

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

“……喂,这是谁家的自行车?谁的车?快搬进去,天不早啦!”

那绝不是民警们手中拿的那种半导体喇叭。是纸喇叭筒,还是铁皮的?我猜测,并直起身来,想看清楚这吆喝的老人的模样。窗玻璃上蒙着一层薄冰。室外是浓深的夜色和飞扬的雪花。

“呀,真该死,是我的自行车忘搬了!”妻的脸上含着些微的惊慌。

“我去搬!”

穿上外套我飞步下楼。刚走到二楼楼梯口,见妻的那辆“凤凰”车已搁在梯口的空档上。

我的心热了。

此后,每天傍晚至深夜,我的耳边都回响着这老人的吆喝声。渐渐习惯了。像听风声、车声、雨声、树声一般习惯。这吆喝声,穿越深深的夜空,把人安然地带入了温暖甜美的梦乡。因为工作忙,业余时间要赶写技术论文,《最后一片叶子》一直没有读完,真有点对不住欧·亨利先生。也对不住妻,她读了多遍,向我介绍。不过,那吆喝声却必不可少。每当此刻,耳神经似乎变得特别敏锐灵巧。

“咦,是时候了,怎么那老人没出来?”我在写字台边不安地问妻子。

“哦,他作为区街系统的先进代表,到市里出席劳模会去了!”妻在读《英语九百句》,乐呵呵地告诉我。“我说呢!”心,释然了。

“……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边,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段大约是小说的文“眼”吧?我大声地读给刚进门的妻听。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门的献身精神。

我看看表,该是老人吆喝的时间了。

我凝神静听,没有。我挨近窗户,还没有,我不安起来。贝尔门的死和妻子的泪给我带来了不祥的预感。我拉开门,要到阳台上去——

“别等了,”妻在身后喊,声音有些哽咽,“他……在结冰的街上……滑了一跤。从夜校回来时……我……看到了……他,难站起来了……”妻变得泣不成声。这难道是真的吗?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各家各户……注意啰……防火防盗……小心煤气……中毒……”

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

(本文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开头描写了冬天室外昏暗的天色和寒风凌冽的景象,与后文室内的温馨形成鲜明对比,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中的“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透过“我”和“妻子”的对话,使读者对小说主人公有了了解,也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C.小说描写“我”听了妻子关于巡夜老人的来历、背景的介绍后,对巡夜老人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先扬后抑,表达了“我”对巡夜老人的理解、同情。
D.小说写我读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这一情节,一方面丰富小说的内容,另一方面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揭示了小说主旨。
【小题2】小说以“冬夜的歌”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请从文中找出表明我对老人吆喝声的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并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