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功 夫
张国平
一场匪患让魏四码懊恼不已,后悔没请镖局护院,损失惨重。
那都是值钱的洋布啊,生生让几个膀大腰圆的匪徒抢跑了。那都是顺卫河从天津弄来的洋布,卖得很火,值钱啊。魏四码心疼得如同从腿肚子上割了二斤肉。魏四码是有名的老抠,也不怪魏四码抠,在小城我魏四码能跟隆昌钱庄的王掌柜比还是能跟谁谁谁比? 咱布行能发展到今天哪一分钱不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可是看庄护院钱是不能省的,几家镖局的掌门都这么说,魏四码嘿嘿一笑,还是那句话,没事,我一家穷布行能有啥事?
到底还是有事了,魏四码那叫一个后悔。如果不是提前在隆昌钱庄存了些银票,这次匪患就让他两手空空了。幸好还能重来,魏四码痛定思痛,决定请镖局护院。
可是一则消息让魏四码改变了主意。魏四码隐隐听说这次匪患是匪徒跟镖局内外勾结,设了套的。魏四码想想也是,自古匪和镖是相互依存的,没了匪徒镖师还吃哪门子饭。
魏四码不敢声张,声张了有什么用? 镖局那帮人得罪不起的,何况消息还是旁门邪道听来的,没有证据的事镖局哪会认账。
镖师还是要请的。
魏四码在布行门口贴了张大大的告示,重金聘请镖师。门口放一石磙,好大一座石磙,伸臂难搂,高淹人胸,足有上千斤重。告示上说了,三天内如有人将石磙离地一尺,护院镖师就是他了。
几家镖局都派人偷偷看过了,没人敢试。镖局不乏高手,但这么重的石磙离地一尺,哪个也没把握。与其失败,不如不试,应镖事小,声誉事大,镖局丢不起那份人。
镖可以不应,嘴却不能软。镖局掌门们说了,像魏四码这样的老抠,别说这点银子,就是翻上十倍也没人给他家护院。拿座石磙吓唬人,什么东西!
魏四码听了,不急,一张八仙桌,一把茶壶,一袋旱烟,悠悠地坐着,慢慢地抽着,有一眼没一眼瞅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
太阳懒懒地斜向西天,眼看三天期限已到,几家镖局等着看笑话。你魏四码耍吧,招不到镖师再遇匪患,看你怨谁。
来了一名汉子,对门口的告示瞅了又瞅,问,上面写的可真? 汉子身材魁梧,天津口音,好似猛张飞。魏四码抬头扫去,一脸兴奋,当真。
汉子甩了长褂,露出胸脯上的疙瘩肉,中间汗毛丛生,如一片荒草地。运了口气,长臂紧紧搂住石磙,稳当当抱起石磙,离地足有二尺。汉子虽脸色紫红,但气不喘,仍与魏四码说话,问,行吗?
魏四码的脸花一样灿烂,中,中,中啊。
汉子又放下石磙,不是扔,而是同样稳当当放下。足见汉子的力气。
那夜魏四码请汉子畅饮,聘为护院,酬薪如约。
汉子叫孟大江,据说还是谁谁谁的弟子。孟大江抱石磙时镖局有人偷偷在看,那身力气,看样子他说的不假。也有人不信邪的,要跟孟大江比试,都被掌门们劝下了。掌门们不是不想比,是怕输,输了镖局就完了,功夫不到家哪个还请你护镖?
不过后来再没人敢跟孟大江比试了。孟大江每天练武,刀枪棍棒,寒光闪闪,虎虎生风。这点没啥,做镖师哪个没这手,可怕的是他的力气。抱石磙孟大江每天必练,而且一天比一天抱得顺溜,一天比一天抱得自如,上千斤重的石磙到孟大江手里,玩似的。孟大江练武时魏四码家的门户大开,镖局的人看得真切。
孟大江尽职,很少出魏四码的大院。魏四码把他奉为座上客,好烟好茶,好酒好饭。孟大江在魏四码家护院三年,魏四码家屁大的事也没发生过。有孟大江在,谁还敢去硬碰硬。魏四码三年里发达不少,连说话也变了腔调,字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孟大江的把戏是在第四年头上露馅的。那天魏四码的三姨太去踏青,天阴阴的,下了些小雨,路湿滑,三姨太的马车翻进了沟里,将她压在轱辘下。三姨太细皮嫩肉,哪受得了,哭哭啼啼,嚷着让孟大江挪开。哪想,孟大江憋得脸色紫红,横竖没挪动车轱辘。
按道理车轱辘明显比不过石磙重,孟大江怎的就挪不开呢?
孟大江无趣,魏四码的家也没回,独自走人了。
镖师没了还要请,于是魏四码又请了王家镖局的王大彪护院。王大彪来到魏家,每每望着那座石磙疑惑。趁周围无人,王大彪试着抱了抱石磙,奇怪,比意想中轻多了。王大彪百思不解,敲了敲石磙,终于明白了,石磙中间是空的。
又奇怪了。魏四码明知是空的,骗谁呢? 骗自己?
王大彪偷偷将事情说与掌门。掌门沉思良久,哈哈大笑,孟大江的功夫是假,魏四码的功夫才是真啊。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开头写魏四码家遭遇匪患的情况,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点明了小说的主人公,又引出下文魏四码决定招聘镖师的情节。
B.遭遇匪患让魏四码懊悔不已,好在他提前在隆昌钱庄存了些银票,反映出魏四码做事有计划,考虑事情周密,并且能够料事如神。
C.魏四码招聘镖师,面对千斤重的石磙无人来应聘,几家镖局在等着看笑话,但魏四码却异常平静沉稳不急不躁,说明他早有安排。
D.小说中写汉子抱石磙时“露出胸脯上的疙瘩肉”“中间汗毛丛生”“脸色紫红”,形象极其逼真,用以渲染其抱起石磙的“真实性”。
E.这篇小说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以及对魏四码外貌、语言、心理、行为等一系列的描写刻画出一个丰满生动的布行老板形象。
(2)结合小说的内容分析小说的题目“功夫”的含义并分析这样拟题的作用。
(3)小说在刻画魏四码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为了烘托孟大江的“功夫”,多次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20 06:32: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鱼的故事
张炜
父亲也被叫到海上拉鱼了。我沿着父亲的足迹,去海上看那些拉大网的人。
海上没有浪,几个人把小船摇进去。随着小船往海里驶,船上的人就抛下一张大网,水面上留下一串白色网漂。小船兜一个圈子靠岸,剩下的事儿就是拽住大网往上拖,费劲地拖。这就是“拉大网”。
网一动,渔老大就呼喊起来,嗓门吓死人。所有的拉网人随号子嗨呀嗨呀叫,一边后退一边用力。
大网慢慢上来了,岸边的人全都狂呼起来。我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活蹦乱跳的鱼一齐离水。各种鱼都有,最大的有三尺多长,头颅简直像一头小猪。有一条鱼的眼睛睁得老大,转动着,一会儿盯盯这个,一会儿盯盯那个。我相信它懂事。
岸边早排好了长队,都是赶来买鱼的人。他们有的推车,有的担筐。鱼不值钱,买鱼的扔下一块钱就可以随便背鱼。
父亲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网。早晨还要拉“黎明网”,这网最重要。这时也是海上老大最精神的时候。拴网绳了,喊号子了,领头喊的人两手伸得像大猩猩一样长,一举一举大喊。海上老大就高兴这样。父亲也跟上喊,额头冒着汗珠。
父亲学会了做一种毒鱼。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数不完。母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冒这个险。”父亲把衣袖挽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然后分离出什么,把鱼头扔掉。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没事了。”母亲喘着把鱼做好。
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真好吃。这才叫好吃。
父亲从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这天晚上很愉快,父亲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母亲为他缝补衣衫。我胆子大了,伏到父亲背上,脊背热得像炕。
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这次父亲又捎回几条毒鱼,扔在地上就睡去了。母亲仿照父亲上次那样把鱼剖开,从头全做一遍。还是鲜气逼人,又美吃一顿。
一个多钟头过去,我有点晕,真的晕了。接着我看见父亲全身抖动,手指像按在一根琴弦上,又颤又挪,嘴里吐出了白沫。母亲比我们好一点,脸也黄了。
母亲摇晃过来,我们扶在一起。母亲说:“到外面采一点木槿叶,采一点解毒草。”
我往外连爬带跑。草地上全是一样的草稞,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这些草稞像是向我伸来,抚摸我。我低下头,它们就像火焰一样烧我的脸。
母亲已经采到了一株解毒草,她先嚼碎一些,吐在我嘴里。原野在眼前变成一片紫色,又变幻出更奇怪的颜色。整个原野都有一层紫幔,下面像有一万条蛇在拱动。它不停地抖、舞,升上来,眼看就要把我覆盖了。我不能挣脱。我想起了妈妈,睁大眼找,四周一个人也没有。   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
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她说:“孩子,你说胡话……”
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各种大声使我害怕。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进了茅屋。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理透明的头发。真漂亮,除了有两个鱼鳍,到处和人一样。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一起逮蝉。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我不好意思。不过,幸福啊。
她说她要走了,但是还会常来小屋。走前她告诉我: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有的亲戚都给海上老大逮来了,他们死得惨。她让我求求岸上人,求求他们住手吧。如果他们做得到,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
我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母亲答应了。
小鱼姑娘又来了。她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刚才路过鱼铺的时候,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绳:“我把他们扎住了,他们就不能下海了。”
梦做到这儿就醒了。我觉得像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
母亲赶紧把我抱到怀里,问:“怎么了?”我就告诉了这个梦。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让他小心一点。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给扎上了红头绳。”
父亲瞥了母亲一眼,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父亲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老大只是一笑。
那天傍晚风息涛平,老大就让小船出海。想不到一场风暴突来,出海的五个人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跌进了狂浪。他们无一生还。
父亲跑回来嘴唇都紫了,双手抖着跟母亲讲了风暴。
母亲一句话也没说,只直眼盯着我。
这就是鱼的故事。我再也忘不掉,一直没忘。尽管许多人说那只是一次巧合……
(选自《上海文学》2017年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叙述了捕鱼人因拒听鱼姑娘的劝告,捕鱼过多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最终都坠海而死的故事,警醒人们要敬畏自然。
B.小说的语言富有特色,抒情色彩较浓。在作者的笔下,捕鱼生活虽然艰辛却充满了乐趣,而鱼也带有灵性,甚至还化为人来向人类报信。
C.作者在文中强调拉网拉上来的鱼很多,其用意在于告诉读者:人类捕捞已经过度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已经到了没有节制的地步。
D.在“我”的梦里,鱼姑娘说给拉网人扎上了红头绳,让他们不能下海。母亲因此提醒父亲,但父亲却不以为然,结果发生了意外。
【小题2】小说中“我”的父亲作为打鱼人的代表,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夜的歌
谢静
太阳像一只橙黄的圆橘,渐渐被灰蒙蒙的暮云遮去。呜呜鸣响的西北风摇撼着树木,摇撼着电线杆。狂舞的雪片碰撞在窗玻璃上,开始了它化为冰凌的再生……
坐在温暖如春的屋里,靠近银白色热烘烘的暖气片,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后一片叶子》。
写字台上的两盆腊梅和玉兰,给房间增添了淡淡的幽香。那圆的、扁的、方的、长的,从海滩捡回来的五彩石,点缀于花盆之间,望去完全没有冬日的景象。
妻悠然斜倚于沙发上,正在织一件米黄色的毛线衣。纤细的手指,轻盈地抖动。
不知从何处,传进耳鼓一阵时断时续的悠远的喊声:“各家各户……注意啰……小心煤气……中毒……防火……防盗……”
这声音由远而近,在寒风凛冽的冬夜回响着,使我油然产生一种苍凉之感。读书的兴致完全被搅乱了。我刚看到“老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些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便就此打住,折页合书,忍不住问:
“这是谁?神经病?深更半夜在街里大呼小叫的,不怕惹人烦?”
“你才出差回来,不知道咱们街里出现的新鲜事儿。”妻继续织着毛线衣,没抬头,“这是一个部队离休的老干部,回来跟女儿、女婿养老的,半个月前开始,天天这么喊呐!”
“嘿,干嘛不住干休所?”我诧异了。
“大约是怕寂寞。”妻按自己的理解说。
“他女儿、女婿也够呛,父亲辛劳了一辈子,晚年应该让他在家享享清福,怎么会让老人到街上干这呢?难道是缺钱花吗?”我不满地嘟哝。
“哪里话,他的钱多的花不完,给区幼儿园送了三百,国库券买了一千。”妻抬起头来辩解说,“人家夜间值班,完全是尽义务。”
我呆了,有些不可思议。听那喊声越来越大,已接近我居住的楼下。
“各家各户注意啦,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止煤气中毒——!”
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
“……喂,这是谁家的自行车?谁的车?快搬进去,天不早啦!”
那绝不是民警们手中拿的那种半导体喇叭。是纸喇叭筒,还是铁皮的?我猜测,并直起身来,想看清楚这吆喝的老人的模样。窗玻璃上蒙着一层薄冰。室外是浓深的夜色和飞扬的雪花。
“呀,真该死,是我的自行车忘搬了!”妻的脸上含着些微的惊慌。
“我去搬!”
穿上外套我飞步下楼。刚走到二楼楼梯口,见妻的那辆“凤凰”车已搁在梯口的空档上。
我的心热了。
此后,每天傍晚至深夜,我的耳边都回响着这老人的吆喝声。渐渐习惯了。像听风声、车声、雨声、树声一般习惯。这吆喝声,穿越深深的夜空,把人安然地带入了温暖甜美的梦乡。
因为工作忙,业余时间要赶写技术论文,《最后一片叶子》一直没有读完,真有点对不住欧·亨利先生。也对不住妻,她读了多遍,向我介绍。不过,那吆喝声却必不可少。每当此刻,耳神经似乎变得特别敏锐灵巧。
“咦,是时候了,怎么那老人没出来?”我在写字台边不安地问妻子。
“哦,他作为区街系统的先进代表,到市里出席劳模会去了!”妻在读《英语九百句》,乐呵呵地告诉我。“我说呢!”心,释然了。
“……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边,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段大约是小说的文“眼”吧?我大声地读给刚进门的妻听。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门的献身精神。
我看看表,该是老人吆喝的时间了。
我凝神静听,没有。我挨近窗户,还没有,我不安起来。贝尔门的死和妻子的泪给我带来了不祥的预感。我拉开门,要到阳台上去——
“别等了,”妻在身后喊,声音有些哽咽,“他……在结冰的街上……滑了一跤。从夜校回来时……我……看到了……他,难站起来了……”妻变得泣不成声。这难道是真的吗?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各家各户……注意啰……防火防盗……小心煤气……中毒……”
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
(本文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描写了室内温暖如春的氛围,把盆植的幽香、点缀的五彩石等作为背景,主要目的在于渲染夫妻之间感情的融洽。
B.小说通过“我”的妻子之口叙述了主人公的身份与社会关系、生活与工作现状等情况,表达了她对老人不可思议的行为的不解。
C.“诧异”“不满”“呆了”“心热”“释然”“不安”这些词语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主要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
D.小说以“冬夜的歌”为题,反复描写老人的吆喝声,将之喻为“灼人心胸的歌”,起到标明线索、提示主旨的作用。
【小题2】文中划横线语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写“我”读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这一情节有什么意图?请结合文本,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旨三个角度进行探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打树
许仙
李正第三次被送入市人民医院抢救时,已是奄奄一息,但儿女是极其孝顺的,毫不犹豫地又把他送入市里最好的医院。
李正在高干病房几度昏迷,主治医生是该院副院长,卑微地对李赛白道:“李书记,非常抱歉,能做的我们都做了,您看是不是按老人家的意思回去吧,晚了怕……”昏迷的李正老眼潮湿,枯枝般的手死死抓住老伴不放。
老伴抹着泪,对儿女说:“你爹想回家过年,你们就随他的心愿吧。”
李赛白和李赛红这才送父亲回家。
这天是年廿九,李赛白和李赛红回到老家就奔进奔出的,要给父亲过一个热热闹闹的年。李赛红和母亲把家清扫干净,又准备红包、烟酒茶和糖果;李赛白忙着张灯结彩,门是对联,窗是福字,大红灯笼挂檐下。他们还准备了宝烛、香、鞭炮和烟花。家里亮堂堂的,飘出煮粽子和炒瓜子的香味,乡亲们纷纷前来探望。
李正回家后神志反而清醒了,时不时地睁开眼来。李赛白和李赛红在父亲床前守了一夜,见父亲病情平稳,也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上午,李正忽然有了精神,叫老伴扶他坐起身来,要看一看孙女和外孙子,瞧着孩子们跑进跑出的,枯槁的脸上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
下午,李赛红和嫂子下厨,准备了一顿丰富的年夜饭;大家把饭桌移到父亲的床前,让李正靠在床上吃饭。见父亲精神好,大家也开心,有说有笑的,一个个向父亲敬酒,祝他长命百岁;李正居然喝了一杯酒,还吃了半碗饭,脸红扑扑的。
吃过年夜饭,饭桌撤走了,老伴和女儿、儿媳妇收拾干净后,再次回到他床前;李正伸出手来,吃力地比划着。
李赛红问母亲,爸爸说什么?“打树。”“打树?”李赛红问父亲,李正点点头。
儿媳妇愣愣的,但李赛红连忙朝父亲说:“好。打树。我们打树。”
打树是李家大年三十必备的传统节目。院子的围墙里种着两棵树,一棵梨树,一棵桃树,分别是李赛白和李赛红出生那天李正种的,如今已有四十岁和三十八岁了,是方圆百里以内两棵顶天立地的大树,令乡亲们羡慕不已。乡亲们但凡教育起后代来,必以李家儿女为榜样。
李赛白和李赛红自有记忆起,每年吃过年夜饭,父亲就操起门闩,李赛白便自觉地躲在自己的梨树后,李赛红也学哥哥样,躲在自己的桃树后。
李正借着几分酒力,先打梨树,边打边问:“来年多开花多结果?”
李赛白就在树后应:“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正又边打边问:“决不开谎花?”李赛白又答:“决不开谎花。”轮到桃树,也是这番打问与应答。
后来,李赛白和李赛红都大了,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回家过年,李正依旧热衷于打树,让两个成年人躲在树后,他边打边问:“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赛白就问:“我是梨树,怎么开红花结红果呢?”李正醉醺醺地说:“我怎么问你就怎么答!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赛白就应:“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正又边打边问:“决不开黑花结黑果?”李赛白又答:“决不开黑花结黑果。”
再后来,李赛白和李赛红升职了,当官了,从商了,发达了,回家过年,李正还是热衷于打树,让两个大人躲在树后,还是边打边问……
孩子们不知道打树是怎么回事?好奇新鲜,吵吵闹闹的,院子可热闹了;李赛红将门闩交给哥哥李赛白,自己拉着侄女躲在梨树后,李赛白边打边问:“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赛红就教侄女应:“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赛白又边打边问:“决不开谎花?”她们又答:“决不开谎花。”接着是李赛红打树,李赛白拉着外甥躲在桃树后……卧室里,李正笑微微地望窗外,慢慢地合上老眼;他太累了,去那边休息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注 ①谎花:不结果实的花。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但儿女是极其孝顺的”一句,为下文写“李赛白和李赛红在父亲床前守护”及“移饭桌”“给父亲敬酒”张本。
B.昏迷的李正之所以“老眼潮湿”,是他意识到自己马上要离开亲人,很是舍不得;也为能回家看到自己的孙女和外孙而感到欣喜。
C.李赛白忙着张灯结彩,门是对联,窗是福字,大红灯笼挂檐下,还准备了宝烛、香、鞭炮和烟花等,是要给父亲过个热热闹闹的年。
D.这篇小说以“父亲”为主要人物,通过语言、动作、神情、心理、场面等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感人。
【小题2】李正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小题3】李家的“打树”教育给人以深刻启迪,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4

   混子

胥得意

混子——这是刘群的外号。老兵这么一喊,他保准一个响亮的“到”,两脚跟一靠,往你身边一站,挺有素质的。但人名声在外,混子早已大名远扬,所以不了解底细的人差不多都忘了他叫刘群。

其实,混子是个不错的兵,干起活来像个小拖拉机,有使不完的劲儿。美中不足是小毛病太多。队列中不允许讲话,可他总讲。连长眼一瞪,他舌头一伸,闭了嘴,跟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谁一找他做思想工作,嘿,他保准有说不完的理由,什么“人无完人’’啦,“洁玉微瑕”啦,弄来弄去,不知道是谁在做谁的工作了。拿混子背地里的说话,就是非气气干部不可。

混子要退伍前半年,听说连里要分来一个新排长。得到这个信儿,混子别提多兴奋了,连夜找了几个“小混子”召开紧急会议:哎,我说,明天要来新排长了,咱好好气气他,反正咱们是混子。

排长来了。排长长得特苗条,往队列前一站,像条龙。混子直乐。在大家互相介绍时,混子说,我叫混子,战友们都这么叫,排长你以后也这么叫吧。排长笑着握住混子的手,使劲握了一下。混子痛得一咧嘴,赶忙往回收。排长眼睛盯着他说:“以后你就别混了。”说着用手正了正他的帽子。

全排的兵都喊他混子,惟有排长一本正经地喊他刘群。每当这时,便有老兵笑着提醒排长:“他叫混子。”

自从排长来了以后,混子真混不下去了。一点点小错误在排长眼里都是毛病。排长也真有耐心,说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好了,非得从一个很遥远的话题开始,听着听着就扯到正题上来了。每天晚上不把台灯讲倦了,不把混子讲得脸红三层,那他不会躺到床上向混子伸出手说那句话:“有信心改正就握住它。”然而混子一次次动情地望着排长在空中的手,却没勇气伸出自己的手。

终于,一个落着雨丝的夜晚,混子握住了排长的手,同时也把排长的心握得一片潮湿。

混子变了,老兵都说。“本来他就不是混子,只是你们叫他混子。”排长说。

当北方第一场雪飘落的时候,军营悲壮的季节来临了。在那一排排最后一次列队的老兵队伍中,没有领花和军衔的肩膀丛中,哽咽着无数泪水浸透的离别之话。 

上列车时,混子从退伍老兵中挤到排长面前:“排长,你没来之前,我有时都忘记了自己的乳名,每一次听到你和我哥一样叫我乳名,我就感到有一种亲情,因为你从没叫过我大名。” 听着这个被评为“最佳老兵”的士兵的倾诉,排长才想起混子退伍证上“刘群”俩字儿前面还有一个“张”姓。

火车开动了。刘群从车窗中使劲朝连长及战友们挥动着手。排长冲着列车声嘶力竭喊了一声:“混子!” 混子没有听到。

【小题1】下列各项对于这篇小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请将该题答案填涂在机读卡第16题的位置)
A.离别时刻,排长“声嘶力竭喊了一声‘混子!’”这里面既有排长为混子成为“最佳老兵”的欣慰,更包含了浓浓的战友情、兄弟情。
B.这篇小说的语言朴素而富有表现力,并且不乏抒情性,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也是这篇小说特色,有的细节描写内涵丰富。
C.这篇小说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但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两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刻画得真实而自然。
D.这篇军旅题材的小小说告诉我们,做战士的思想工作要耐心细致,只要有耐心、决心,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小题2】“混子”之所以成为“混子”,最根本的原因在哪里?请简要回答。(15字以内)
【小题3】文章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4】请简析文中画线短语的含义 。
答:⑴“把台灯讲倦了”
⑵“把混子讲得脸红三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乌龙刀

文/戚富岗

在小城的西南隅有一家很不起眼的刀铺,说是店铺,其实也可以说是个铸刀的小手工作坊。屋子不大,冲门口立个铁匠炉子,角里摆着一张旧得早已脱漆的几案,案上排列的菜刀一色乌油油的黑。铁匠姓邬,人称老邬。老邬从不愿把刀拿到屋外去卖,不喊也不吆喝,他说好东西自会有识货的人找上门来的。

买把切菜刀有啥识货不识货的,听老邬一报价比一般菜刀的价钱高出一倍,心里马上有了一半的不乐意,再看老邬的菜刀乌黑乌黑的,不比市场上卖的锃亮,扭身就走了。老邬也不理会,低头接着忙自己的活。长此以往,老邬的生意自然好不到哪儿去。不过铸刀的手艺,老邬一直没舍得撂下。

老邬刀铺所在的西大街,由于扩建新城,如今已十分偏僻冷静。可要搁在五十年前那可是小城的正中心,是个顶热闹的地方。阳城县内也很少有人不知道这刀铺的。一位老师傅带着一个小徒弟,生意红火的热火朝天的,那小徒弟就是现在的老邬。老师傅活到九十多岁,老邬就把刀铺的一摊子接了过来。老邬年青时候小伙子长得结结实实的,精神着哩,哪像近几年整天趿拉着鞋子打发日子。听老邬说,铸刀的学问大着呢,用料、火候、力度、打磨样样都有大讲究。要铸把好刀可没那么容易。他还说,他的师傅会三九二十七套铸刀方法,他只算是学通了锻铸乌龙刀。提到乌龙刀,是通体乌黑,别看样子不打眼,却是锋利无比,断铁断钢不圈边不崩刃。有人持乌龙刀跟日本的军刀比划过,三磕两碰的,日本军官手里的长刀就成两截了,而乌龙刀丝毫无损。当时老邬的名声响得震耳朵,就连京城里都有找老邬求刀的。求刀的人太多了,要求把乌龙刀得在三个月以前先定下。

熟识的人见老邬的生意冷清得寒心,劝老邬想想法子,少下些工夫、换换材料,压压成本。老邬说乌龙刀本是给习武人用的,如今太平盛世喜好踢打拳脚习刀藏刀的人少了,自己将它改成厨房里用的切菜刀已经痛心过一次,决不能再对不住它。他还说刀是有生命的,亏欠不得。就好比给大骡子大马如果喂食小毛驴的草料,绝对不成。也好比用粮食酿酒,少发酵一天,减一道工艺,醇香就不那么地道。老邬不相信乌龙刀会就这么死掉,他坚信会有懂行之人的。

要说懂行的人,老邬的至交郑厨子可能应该算一个。郑厨子的到来着实让老邬高兴了一阵子,把他的酒瘾也勾了起来。说话投机的人到一块喝酒往往更容易上性子,酒喝得愈上性子说话也往往愈加投机。

“使了半辈子的菜刀了,我了解。同样是把菜刀,有的看上去闪光发亮花里花哨的很合现代人的心意。不过菜刀可不是放在装修华丽的博物架上的欣赏品,尽讲好看。真正用起来却是几个月就锈得不成样子了。越磨越没有钢性,越磨越不好用。要是干我们这行的,一年里头就得换一两把,刚用顺手就该换了。而有的刀,一把就是半辈子的家什。就算都是炉子上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区别也大得很。用的东西不一样,手艺不一样,掏力气洒汗多少不一样,打出来的菜刀自然也不一样。”

“听说你这次要被请出国门了,我的乌龙刀岂不是也可以到国外去风光风光。做人就是得凭真本事,你这一身的好厨艺总算没有白费。”

“说啥厨艺不厨艺的,这些年我就认一个理:锅上全凭一柄勺,案上全仗一把刀,一把好刀就是半个厨子。无论是截段、抹片、切丝、雕花从来都是一刀一刀认认真真。对我来说,没有一把应手的刀,再好的菜,色香味也出不来。这次要到洋人面前去亮亮手艺了,决不能砸了台面,所以不惜坐了一天的车来找你老兄。”

“放心,保许粉得肉泥剁得排骨,越使越利、越用越亮。”

“成!仨月头上我准时到。”

“不,七日便可取刀。”

 七日后郑厨子又回到老邬刀铺却正赶上老邬的遗体告别仪式。

老邬怎么就死了呢?

有人说老邬喝了一宿的酒,又连续七天七夜没合眼睛,几十几的人了哪里还吃得消;有人说老邬和他的乌龙刀被冷落了这么多年,他是决心铸成最后一把刀与世诀别的;有人说依过去的说法一把好刀往往是要收了一个人的精气神的,那也必定是一把真正的好刀;也有人说一个爱刀如命的人临死铸得一把好刀,值了。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
A.老邬虽然没有撂下铸刀的手艺,可他的菜刀生意并不好,因为他没有刀的外形包装意识,市场上的刀锃亮,而他的菜刀乌黑乌黑。
B.老邬的刀铺曾经繁华过,生意也曾做得热火朝天,由于新城扩建,原来的西大街现在变得十分偏僻冷清,加上老邬固守传统,不懂吆喝,生意变得十分冷清。
C.乌龙刀虽然通体乌黑样子不打眼,可在老邬那里是有生命的;如今练武人少,他极不情愿地将它改造成厨房用的切菜刀。
D.在小说中,郑厨子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很识货,懂行,与老邬投机,正是由于他的出场,才将故事推向高潮。
【小题2】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