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冀有亮
夏夜火燥。
蚊蝇齐鸣,轮番攻击,迫使躺下不久的文书记再度起来。穿起拖鞋,左手执一把蒲扇,右手拎一个茶杯,款步出了门。
户外,月明星辉,蛙声如鼓。
东面何乡长室里还亮着灯。[]
文书记想,这小何干嘛呢,大热的天?想着脚就探到门下,顿足轻叩两下门。
“谁呀?”屋里传出一个男人的声音。
“我。”文书记答。
“唉,请进……”随后是挪动椅子声。
文书记撩起门帘迈了进去。
“还没休息?”文书记问。
“你不也一样……”何乡长给文书记点着烟。
“我是蚊子咬得睡不着,你可是工作忙呀……”文书记吐了一口烟,眼睛笑眯眯地盯着何乡长,非常关切地说:“你可要休息好啊,身体是本钱,累坏了身子就什么都谈不上了……”[]
文书记寓意深刻。
文书记和何乡长是去年一起从县里下来分别就任乡书记和乡长的,上面的意思是让他们下来镀镀金。文书记心里很清楚。临行县委周书记特意告他下去发发芽扎扎根,然后……周书记没说然后怎么样,但那层意思是明白的。为此,文书记没少自己掏腰包与乡镇干部杯碰杯同唱一台戏:共醉。
“睡不着呀!”何乡长伸伸腰,活动活动手臂,“明天县里亲人,还有些数据没有稿清楚,得赶快整理出来……”
“噢,是吗?”文书记从沙发上起来,“那不打搅了,你忙吧,忙吧。”
文书记从何乡长屋里出来,皱了皱眉,侵再也没心思摇扇纳凉了,回到书记室操起电话就想问周书记一个虚实,可一看表已是后半夜,只好作罢。
什么意思?县里下来人自己竟然半点不知道,上面可封得真严呀!难道是在回避自己?
文书记想不可能呀,今年县组织部对乡级干部考察已完,自己没升也没降,原封未动。过后周书记说明年吧,文书记心领神会。自己可是周书记的人呀,有个风吹草动周书记运不先打个招呼?
一想到与周书记的关系,文书记的心便从嗓子眼掉回肚里,他用湿毛巾擦了一把脸,头一下子轻了许多,想那何乡长怎么能赛得过自己,他不过是一只雏鸡,还嫩着哩:自己是什么?猛虎?猪豹?文书记摇瑶头,这些猛士不过匹夫之勇,猎人枪口下的葬物罢了。
自己是什么呢?
文书记拂拂脑后的发丝突发奇想,自己是一只蜘蛛,一只不露声色高明的织网大师,他何乡长只是自己网上的猎物而已。
文书记得意起来,仿佛运头缠着周书记,那头踩着何乡长,顺着网上的线爬呀爬呀就上了。
文书记云里雾里……
一觉醒来已是满堂皆辉。
抹了一把脸,出来见何乡长人去屋空。
院里还是那样平静,没一丝领导们下来的迹象。
文印小玉慢腾腾地边吃着油条,边给窗台上的几金花儿浇水。
笔杆子小李在大门黑板前右端左瞧。
文书记走过去,见黑板上飞舞着几个大字:科技下乡服务。
文书记就说,这小子快成书法家了。
小李却说,还是您老的字写得好,苍劲挺拔,掷地有声。
文书记就接过小李手中的笔写上后半句:利国利民利己。好像计划生育的词,文书记觉着,但没说。[:Z.文书记把笔还给小李,拍拍手上的粉笔灰不经意地问小李,县里的人来了吗?来了,何乡长陪着到大田去了。小李说。
文书记急忙要了一辆车,匆匆奔大田而去。
到了地头,文书记才知道根本不是什么县领导,而是县科技站的老高和农大毕业的小翠下来指导科学育秧管理的。
何乡长站在稻田里,两脚泥,手里攥着一把青禾。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被玻蝇叮咬而睡不着觉的文书记到亮着灯的何乡长屋里是为了叮嘱何乡长:“身体是本钱,累坏了身子就什么都谈不上了……”表现了文书记对何乡长的关心。
B.县委书记特意告诉文书记要他下去发发芽扎扎根,意思就是让他与乡镇干部杯碰杯同唱一台戏,为此,文书记没少自己掏腰包。
C.文书记把何乡长比作雏鸡,是因为他认为何乡长幼稚不成熬,不熟悉官场规则,不懂为官之道,不够世故和圆滑。
D.文书记第二天醒来,听说何乡长陪着县里的人到大田去了,急忙要了一辆车,匆匆奔大田而去是怕给县里领导留一个招待不周的坏印象。
E、作品塑造了文书记和何乡长两个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两相对照,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工作目的及与此相关的工作态度,其中寄寓着作者的褒贬。
(2).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文书记的形象特征。
(3).作品结尾说“到了地头,文书记才知道根本不是什么县领导,而是县科技站的老高和农大毕业的小翠下来指导科学育秧管理的”,这一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前文中已有多处伏笔,请筒要概括。
(4).作品以“何乡长站在稻田里,两脚泥,手里攥着一把青禾”作结,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4 09:56: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事 萧红
公园门口站着一个笑吟吟的老头,正是黄昏时候,夕阳在树梢闪着光辉,夕阳照满园里园外,拿着“派司”,推着小车的孩子大人都是从那个转门进去。里面睡着孩子的小推车是从旁边那个宽门口进去的。
同样,那老头也是拿着“派司”,可是就不同了,他仍是站在门外笑,并不进来。
我们进了园门回头看时,他为什么笑呢?守园门的巡捕用一根竹杆点着孩子的脚,那孩子大概是老头的孙儿。
“哼!你就穿这个鞋子,你不穿袜子,外国人看到不许。”那巡捕还作了个鬼脸,把嘴唇向上一兜,把眼球向上一翻,我们站得近,所以那巡捕翻眼球翻到发白的程度,我们都看见。
我从前还不知道这个,我问我的同伴:
“怎么!外国人还管到穿袜子不穿袜子?”
“不行啊!不穿袜子就不让进的。”同伴答我。
我根据这话马上就找到例证:推车的保姆不穿袜子,外国孩子不穿袜子,漂亮女人不穿袜子。
“这不是吗?这不是都没穿袜子吗?”我就指着树下穿高跟鞋的女人。
“嗳!穿袜子,不穿袜子不是这样说。”
“那么怎样说呢?”
“‘不平’,这就叫‘不平’。”
再回头看时,那老头仍站在园门外,还是站得那样近,只要伸手推转一下转门就可以进来,就可以连孙儿也带进来。
老头看一看自己是不是拿着和别人一样的那么一个长方浅蓝色的纸片!大概他自己不相信这护照是好用的,他仔细的摸一摸,那是和别人一样,外面套了一片硬壳。
“好用的,好用的。”他把“派司”又放进衣袋去。
但是他仍不能进来,同时被夕阳拖长的连孙儿的影子也进了园门,那光着脚的,推着车子的保姆就踏着老头的影子走进园门。和孙儿一般高的外国孩子也光着脚,踏着孙儿的影子跑进去。巡捕没有去问其余的孩子,也不用竹竿去敲打其余的孩子们赤光的脚。
老头,他微微的露着笑脸,挟着羞容,望着这有趣而不得见的公园,他更加憧憬了吧!和孩子一般地,听说里面有水池,满池的金鱼呢!
孙儿站在身边,并不像别的孩子一般遇了不满意的事就闹起来,他看一看公公,再看一看巡捕。
我们走得远了,再回头看时,那老头已不见了。
再走几步,草地上摆着藤椅,也是老头,带着眼镜,就坐在藤椅上喝汽水。
“这边就喝汽水,也是老头,站在园门外的也是老头……”
我的同伴说:“老头与老头之间不同如是。”
“嗳呀!”我叹息出来。
“进不了公园这是小事,没饭吃的,被杀的……”
“杀是听说惯了,一个公园看看就不许……”
“就要的是这股‘劲’吗?穿草鞋进公园有多么不体面,阔人和外国人不愿意看。”我的同伴说。
我想了又想,并不是因为那老头赤脚,假若他穿一双用金丝绞成的“草鞋”,那么也可以进的?他的鞋是用草做的,是用不值钱的东西做的。
同时证明那老头也是不值钱,不值钱的人,逛公园也罢,不逛公园也罢!
小事,这就是小事。
(《时事新报》1935年8月4日)
(注)①派司:指厚纸印成的或订成本儿的出入证、通行证、护照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头就写老头的“笑吟吟”,既表现了老头和善的性格,也同看守园门的巡捕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B.小说用两大段文字详细地叙述“我”和“同伴”的对话,主要目的在于表现“我”爱思考和爱较真的性格。
C.作者在小说结尾处用“不值钱的人,逛公园也罢,不逛公园也罢”一句反语,表达自己愤怒已极的感情。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不仅可以用亲眼所见证实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助于发表议论,表达作者观点。
【小题2】小说多次写到“派司”,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以“小事”为题,有哪些方面的考虑?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相马
韦名
马伯会相马。相传,早年马伯因相中一匹个小、羸弱、貌差的枣红马是千里马而名噪江湖。
会相马的马伯常常游走于产马的大草原,为大公司相好马来参加赛马。淳朴的草原马主很敬重马伯,草原里流传,再差的马只要马伯相中,立即身价暴涨;而再好的马,马伯要是对着它轻轻叹气,顷刻间就金砖变瓦砾,只落得个卖肉卖骨的下场。
一大公司在香港上市,拟高价求购一国产千里马,代表公司参加香港马会比赛,重金委托马伯到北方大草原相千里马。
马伯接了生意,即刻起程,流连于北方各大草原,数月未得一千里马。
一日,马伯到一马场,马主尽遣良驹让马伯挑选,青毛、花毛、黑毛、栗毛,各色良驹济济一堂。马伯瞅瞅这匹,拍拍那匹,始终一言未发,甚是失望。
在一身躯粗壮、被毛浓密的枣红马前,马伯的手还没拍下去,枣红马突然甩起尾巴……马伯的脸被重重地扫了一下。
捂着赤痛赤痛的脸,马伯瞪了一眼枣红马,长长叹了一口气,离开马场,消失在茫茫大草原中。
游走草原,马伯偶遇良。目光深邃的良告诉马伯,自己随便到草原逛逛,天马行空,看落日,看马群……
两人相谈甚欢,结伴同行。转悠了一圈,一日黄昏,马伯一行又到曾经被枣红马扫过脸的马场。
马伯相不中自家的马,马主只怪自己没福气,挣不了大把大把的票子。对马伯他们的到来,马主因为愧疚,立刻杀马待客。
“古人常云,世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看未尽然!”对着篝火,吃马肉,喝大碗酒,马伯甚是感叹。
马主忙碌着为客人切肉添酒。
“马头为王欲得方,目为丞相欲得明,脊为将军欲得强,腹为城郭欲得张,四下为令欲得长。伯乐相马,把一匹马的全身比作王、相、将、城、令,这是何等的气魄!”马伯大口大口啃马肉,牙缝里塞满了肉丝,“我相马,一摸牙齿,二问血统,三看肌肉,四察性子,五观行走,20多年了,从没走过眼!”
主人敬酒,马伯一饮而尽,无比豪爽。
“蹄爪正,前膀宽,后腿弯,前腿能钻狗,后腿可伸手,这样的马,跑得轻,走得快,赛马准能赢。”马伯停下吃马肉,用手揪牙缝里的肉丝。
随马伯一起来的良只顾低头吃肉。
“要说国产好马,蒙古、河曲、伊犁、三河、黑河马各有千秋。”说起国产马,马伯如数家珍,“三河马体大结实,背腰平直,气质威悍,四肢强健,肌肉发达,跑千米用不了一分钟,载重500斤半小时可跑10公里;伊犁马体大强健,俊美秀丽,性情温顺,禀性灵敏,擅跳跃,能负重,是优秀的轻型乘用马;西南马头大个小,肌腱发达,蹄质坚实,善走山路,善爬山岭,驮重200斤可日行30至40公里……”
这时,女主人端出一盘马骨,放到客人面前。马伯抓起一马骨,边啃边继续点评国产好马:“河曲马历史上常用它作贡礼……”
“主人家,哪来的马骨?”一直没吭声的良倏地站了起来,打断马伯的话,急切地问主人。
“咱家刚杀的马!”
“可惜!可惜!”良深邃的双眼瞪得大大的,神情痛苦不堪,“可惜了一匹千里马!”
马伯翻弄着马骨,糊涂了:“什么可惜了?”
“古人相马不相皮,瘦马虽瘦骨法奇。”良拿起马骨,“你们看,这额骨,宽而大,头大额宽,是典型的蒙古马种;这腿骨,短而粗,四肢坚实有力;这筋腱,厚而实,关节肌腱发达,能跑善跑;这胸骨,深而长,身躯粗壮结实,勇猛无比……”良越说越激动,放下骨头,双手紧紧揪住马主的衣领,逼问马主,“为什么?为什么杀了千里马?!”
“它对马伯不敬,尾扫马伯脸,马伯对它长叹息!”马主使劲掰开良的手,喘着粗气,“既然是马伯叹息的马,我就杀它来待客!”
良蹲下身子,双手抱着低垂的头,眼含泪花。马伯默不吭声,一直翻弄着马骨,后来也垂下了头。
此时,远处马嘶声响起,良站起来,循着声音深一脚浅一脚走了,消失在漆黑一片的大草原。
(选自《南方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擅长以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如“良蹲下身子,双手抱着低垂的头,眼含泪花”表现出良对于千里马被杀的惋惜和伤感。
B.马伯被枣红马马尾抽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是因为他不用再上前就已经看出并且认定这匹马不是什么千里马。
C.“随马伯一起来的良只顾低头吃肉”,这一细节体现出良早已看出马伯的相马技艺不值一提,所以不屑与之为伍。
D.马伯虽擅相马,却只会相其皮,反衬出良相马相其骨的高明,小说的写作目的就在于说明看事物要看本质,不能被表象迷惑。
E. 小说的结局富于悲剧色彩,但尾声又让人隐隐看到一些希望——世间仍有不但识才,而且真正爱才、惜才、容才的“伯乐”。
【小题2】马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的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该句作用。
【小题4】作者笔下的千里马与韩愈《马说》中的千里马在遭际上有何相似之处?形成的原因又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并谈谈你对此的感悟。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幸福的篮子

(1)有段时间我曾极度痛苦,几乎不能自拔。

(2)一天,我路过一家半地下室式的菜店,见一美丽无比的妇人正踏着台阶上来——太美了,简直是拉斐尔《圣母像》的再版!我不知不觉放慢了脚步,凝视着她的脸。因为起初我只能看到她的脸。但当她走出来时,我才发现她矮得像个侏儒,而且还驼背。我耷拉下眼皮、快步走开了。我羞愧万分……瓦柳卡,我对自己说,你四肢发育正常,身体健康,长相也不错,怎么能整天这样垂头丧气呢?打起精神来!像刚才那位可怜的人才是真正不幸的人……

(3)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长得像圣母一样的驼背女人。每当我牢骚满腹或者痛苦悲伤的时候,她便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就是这样学会了不让自己自怨自艾。而如何使自己幸福愉快却是从一位老太太那儿学来的。

(4)那次事件以后,我很快又陷入了烦恼,但这次我知道如何克服这种情绪。于是,我便去夏日乐园漫步散心。我顺便带了件快要完工的刺绣桌布,免得空手坐在那里无所事事。我穿上一件极简单、朴素的连衣裙,把头发在脑后随便梳了一条大辫子。又不是去参加舞会,只不过去散散心而已。

(5)来到公园,找个空位子坐下,便飞针走线地绣起花儿来。一边绣,一边告诫自己:“打起精神!平静下来!要知道,你并没有什么不幸。”这样一想,确实平静了许多,于是就准备回家。恰在这时,坐在对面的一个老太太起身朝我走来。

(6)“如果您不急着走的话,”她说,“我可以坐在这儿跟您聊聊吗?”

(7)“当然可以!”

(8)她在我身边坐下,面带微笑地望着我说:“知道吗,我看了您好长时间了,真觉得是一种享受。现在像您这样的可真不多见。”

(9)“什么不多见?’

(10)“您这一切!在现代化的列宁格勒市中心,忽然看到一位梳长辫子的俊秀姑娘,穿一身朴素的白麻布裙子,坐在这儿绣花!简直想象不出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我要把它珍藏在我的幸福之篮里。”

(11)“这是个秘密!不过我还是想告诉您。您希望自己幸福吗?”

(12)“当然了,谁不愿自己幸福呀。”

(13)“谁都愿意幸福,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怎样才能幸福。我教给您吧,算是对您的奖赏。孩子,幸福并不是成功、运气、甚至爱情。您这么年轻,也许会以为爱就是幸福。不是的。幸福就是那些快乐的时刻,一颗宁静的心对着什么人或什么东西发出的微笑。我坐在椅子上,看到对面一位漂亮姑娘在聚精会神地绣花儿,我的心就向您微笑了。我已把这一时刻记录下来,为了以后一遍遍地回忆。我把它装进我的幸福之篮里了。这样,每当我难过时,我就打开篮子,将里面的珍品细细品味一遍,其中会有个我取名为‘白衣姑娘在夏日乐园刺绣’的时刻。想到它,此情此景便会立即重现,我就会看到,在深绿的树叶与洁白的雕塑的衬托下,一位姑娘正在聚精会神地绣花。我就会想起阳光透过椴树的枝叶洒在您的衣裙上;您的辫子从椅子后面垂下来,几乎拖到地上;您的凉鞋有点磨脚,您就脱下凉鞋,赤着脚;脚趾头还朝里弯着,因为地面有点凉,我也许还会想起更多,一些此时我还没有想到的细节。”

(14)“太奇妙了!”我惊呼起来,“一只装满幸福时刻的篮子!您一生都在收集幸福吗?”

(15)“自从一位智者教我这样做以后。您知道他,您一定读过他的作品。他就是阿列克桑德拉•格林。我们是老朋友,是他亲口告诉我的。在他写的许多故事中也都能看到这个意思。遗忘生活中丑恶的东西,而把美好的东西永远保留在记忆中。但这样的记忆需经过训练才行。所以我就发明了这个心中的幸福之篮。”

(16)我谢了这位老妇人,朝家走去。路上我开始回忆童年以来的幸福时刻。回到家时,我的幸福之篮里已经有了第一批珍品。

【小题1】作者写第一次偶遇,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二自然段中包含多组对比,请简要概括。
(1)妇人外形:□□与□□ (2)“我”的心理:羡慕与□□
【小题3】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太太认为“我”在公园刺绣时呈现出现代都市的时尚美。
B.“那次事件”指的是“我”在菜店与“美丽无比的女人”相遇。
C.“我”是一个容貌俊秀、心地善良却又多愁善感的姑娘。
D.“我”的“幸福之篮”里第一批珍品是童年以来的美好时刻。
【小题4】本文不仅叙说了动人的故事,而且教会我们如何编织“幸福的篮子”,那就是_____。
【小题5】第二次偶遇写得很有感染力,请指出其中运用的两种写作手法并举例说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没有赴约
【美】罗伯特•诺格斯
这个故事发生在风景如画的国家丹麦的小客栈里。这种客栈通常供应游客食物和饮料,并且这儿的人们都讲英文。我和父亲因为生意上的事,也因为旅游来到了这样的客栈,过着愉快的时光。
“我希望母亲和我们一起在这儿。该多好啊!”我说。
“如果你母亲来这里,带着她去附近旅游一定非常惬意!”父亲说。
年轻时他曾经在丹麦旅游参观。我问:“您自那次旅游后离开此地到现在有多长时间了?”
“哦!大约三十年。我依稀记得路途上曾经到过这个客栈。”他朝周围看了看,沉浸在回忆的气氛中。“那是多么美好的日子……”突然他沉默了,我看见他的脸变得异常苍白。随着他的视线望去我发现一个太太手里拿着一托盘饮料站在一群顾客面前。看得出她从前也许很漂亮,但现在发胖了,头发显得有些零乱。我问父亲:“您认识她吗?”
“从前认识。”他说。
这位太太来到我们桌前,问:“要饮料吗?”
“她变得太多太多了。感谢上帝她没有认出我。”父亲轻声说,手里拿着手帕做了个鬼脸。“在遇到你母亲前我曾经认识她。”他继续说,“那时我还是个学生,到这里来旅游。她当时是个年轻可爱的少女,温文尔雅、妩媚动人。我们疯狂地相爱了。”
“母亲知道此事吗?”我突然愤愤不平地说。
“当然知道。”父亲焦虑地看着我,轻声说。我能感觉到他此时的窘迫。
我说:“爸,您大可不必……”
“假如你母亲在这儿,她将告诉你这一切。我不想让你为此操心。那时我对她和她的家庭来说完全是个外国人。当时我的生活完全依赖你爷爷。如果她跟我结婚,她不会有任何前途。所以她的父亲竭力反对我们的风流韵事。当我写信告诉父亲我想跟她结婚时,你爷爷便拒绝提供哪怕是一分钱的援助。于是我不得不返回故乡。但是临走前我们见过一次面,我告诉她我必须回美国去借些钱,几个月后回来便跟她结婚。”
“我们知道,”他继续说,“她的父亲可能会拦截我们的来往信件。所以我们决定我将简单地给她寄一个纸条,告诉她我们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在那里我们将举行婚礼。然后我就回美国贷了款并写信告诉她见面的事。她收到信后复函说:‘届时我将如期而至。’可是她没有去。后来我了解到她在约定日期两周前和当地的一个客栈老板结婚了。她没有等到我们预定的时刻。”
接着,父亲说:“感谢上帝她没有赴约。回家后我遇到了你母亲,我们过得非常幸福。我们常为这件年轻时的骑士故事说笑寻开心。我提议将来你把此事写成文字。”
那位太太拿着啤酒出现在我们面前。
“你是从美国来的吗?”她问我。
“是的。”我说。
她微笑着说:“哦,美国,令人神往的地方。”
“是的,你的许多同胞都去了美国,你考虑过此事吗?”
“不是我,不是现在。”她说,“很久以前我曾经想过。但最后我还是留在了这里。留在这里挺不错的。”
喝罢啤酒我们离开了客栈。我问父亲:“爸,您给她的信上的日期是怎么写的?”
他停下脚步,掏出一个信封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像这样,”他说.“12/11/13.就是说1913年12月11日!”
“不!”我惊呼,“在丹麦和其他任何欧洲国家不是那个日期。在这些地方,人们按日、月、年的顺序写日期。所以你写的日期不是12月11日,而是11月12日!”
父亲用手捂住脸。“哦!她到了那里!”他惊叫道,“只因为我没有赴约,她才跟别人结的婚。”他沉默了片刻。“还好!”他说,“我衷心祝愿她幸福。实际上看来她似乎确实如此。”
当我们总结此事时我突然说:“这真是件幸运的事,否则不会遏上我母亲。”
父亲双手放在我肩膀上,温和地看着我,微笑着说:“我是双倍的荣幸,小伙子,不然的话,我既不会遇上你母亲更不会遇上你!”
(摘编自《文艺生活》)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没有直接描写“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情,而是通过描写“父亲”与一个丹麦女孩之间美丽的误会,侧面表达了“父母亲”之间美好的爱情。
B.文中的父亲由于文化传统方面的不同,没有和美丽的丹麦女孩走到一起,后来又遇到了新的爱情,父亲的行为虽有遗憾,但是他的做法也无可厚非。
C.小说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父亲没有赴约制造了美丽的错误,小说作者颇具艺术匠心的构思,使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悬念迭出。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以前美丽的丹麦女孩,但现在发胖了,头发显得有些零乱,说明“她”经受了爱的痛苦,不注重容颜,也不相信所谓的爱情。
 
E.父亲虽然与丹麦女孩的爱情失之交臂,与母亲的爱情却依然全心投入,这启示人们,人的一生不能与过去的遗憾纠缠,应该抓住当下,乐观幸福地生活。
(2)小说中父亲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3)“我”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构思精巧体现在情节巧合上。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雨夜

乔土

夜里十一点钟,老谢的三人小组准时到达了老槐树街。意外的是,老槐树下的那所房子里,张灯结彩,人声鼎沸。

“干什么呢?干什么呢?”小赵将头探出车窗,好奇地盯着眼前的房子说。

小李往窗外看了一会儿,说像是举行婚礼。”

小李说不会是那小子吧?我下去看看。”

老谢说不用看了,老槐树街5号东,错不了。”

老谢说倒车倒车,把车倒钧去,离这远一点。”

小李不解,问谢组,这是怎么说啊?”

老谢咧了一下嘴,说别坏了人的兴致,缓一下他也跑不了。”

小赵满心不情愿,但还是重新启动了车,把车子倒在一个隐蔽的角落里,在这里,既可以看到那所房子,又不会被人注意。小李看看老谢,老谢明白他的意思,“别急,先等等,等他把事情办完再说。”

小李和小赵就都不说什么了,三个人里,小李来得最晚,小赵次之,老谢是他们的师傅,也是这次行动的组长,自然,由老谢说了算。三人坐在车里,小李兴致勃勃地趴在车窗上往外看,那所房子里灯火辉煌,过了一会儿,有客人走出来,新郎和新娘出来相送,灯影下,新郎衣装笔挺,英俊潇洒,新娘子则一身红裙,面容姣好,小李不由得愤愤地骂道:“妈的,一朵鲜花插在粪上!”

小赵笑着说:“看你这愤世嫉俗的样子,是不是又黄了?”

老谢也笑了一下。小李将头缩回,将身子靠到座位上,倒不隐瞒:“她家里说什么也不同意,他妈说了,好人干了我们这行也会变坏,死活不同意。”

小赵幸灾乐祸地笑着,老谢则同情地看了看小李。又一群客人出来了,新郎新娘也跟着送了出来,这是最后一批客人了,房门终于关上了,喧哗也归于平静,三人一下子感到了夜的寂静。

不知什么时间,天下起雨来。两个年轻人的兴致顿减,哈欠连天。老谢说你俩先睡吧,我盯着就行。但两个年轻人是第一次出任务,不想给师傅留下个不好的印象,小赵像劲搓了几下脸说头,讲个故事吧。

“讲讲你和嫂子的事情吧。”小李嬉笑着说

老谢笑了笑,也就说了:“我和她也就那么回事,起初她不同意,因为她老爸,后来她老爸去世了,她就嫁给了我。”

小李咬牙切齿:“这群老东西都一个脑筋。”

老谢知道小李骂的是谁,说我跟你的可不一样,我这是她爸同意她不同意,她爸不在了她才嫁给了我。”

小赵和小李一下子来了兴趣。老谢说我刚参加工作时,跟的是僉所长,黄所长有个女儿,人长得漂亮,黄所长一直想让我们俩谈朋友,可他女儿却死活不同意,说当警察的顾不了家,她爸就是个例子。后来,有一次我和黄所长去执行任务,我们按计划分头蹲点守候在街道两头。半夜时分,一个男人搀着一个手妇着急地出现在我的车前,那个孚妇快要生了,表情痛苦地哭天叫地,而街上一辆车子也没有。男人看见我的车,就像看见了救命稻草,扑过来久在我的车前哀求我送他们去医院。我不答应他就跪在我的车前拼命地磕头,破得砰砰响,而他的女人则在一边撕心裂肺地叫唤,让人心里实在不忍。我下车看看远处的街道,没有一个人,我就把女人扶进车里,男人也从地上爬起来钻进车内,我加大油门,以最快的速度把他们送到了医院。当我返回现场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嫌犯抓住了,黄所长却身中两刀被送进了医院。在第一人民慼院的急救室外,我又看到了那对夫妇,他们的怀里已经多了一个胖宝宝,他们向我致谢,可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

“黄所长去世前,我被批准进入手术室见他最后一面,老所长静静地躺在床上,他的女儿坐在他的床前。老所长已经说不出什么来了,他只是看着我,连眼睛都没眨,他的女儿走过来,和我站在了一起,他仍然没有一点表情,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心里恨我。

“后来,我结婚了,妻子就是黄所长的女儿。对黄所长的牺牲,我很是自责,他的死我有直接责任,如果我不离开现场,他就不会被嫌犯剌中,而妻子却说我做得不错,面对那个孕妇,是人就不能置之不理。而这,正是她决定嫁给我的理由。”

车里陷入了沉寂之中,车外的雨声却更大了。老槐树街五号东的窗户上,原本红彤彤的灯光突然熄灭了,夜似乎一下子就黑了下来。小李和小赵在黑暗里看了看老谢,他们没有看清老谢的表情,只看见一个暗红的烟头上升起一缕淡淡的烟雾。烟雾从车窗的缝隙中贼一样溜走了,寒意却随之窜进车内,两个年轻人不约而同地拥了拥身上的衣服,陷在了车座里。

雨不紧不慢地下着,仿佛永不会停止。老谢又拿出一支烟,但忽然想起什么似的,他扭头看看车里的两个年轻人,叉把手中的烟放了回去。滴滴答答的雨水声就像一支催眠曲,让车内困意顿起,而老谢却睡意全无,他盯着远处的老槐树街5号东,那里黑漆漆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老谢却一直盯着,不敢有半点马虎。

在所里,老谢只是一个普通的警员,他不是所长,也不是副所长,他曾有过两次升迁的机会,但都被他自己放弃了。他不想离开这里,他觉得自己应该就是属于这里的。他的工作总是多得没完没了,这表他喜欢的状态,他需要用不间断地工作来冲淡心中的惶恐。偶尔闲下来的时候,他就会想起老所长,他不知道老所长会不会怨恨他。虽然妻子在世时说过,他做得不错,但多少年来,老谢一直说不清自己做得到底对还是不对。

(摘于《光明日报》2018年11月02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槐树街五号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它是犯罪嫌疑人的居住地,既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又有利于表现老谢人物形象。
B.本文擅长用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个性特点。如小李“一朵鲜花插在粪上”的话,就突出地表现了他直率鲁莽的特点。
C.小说中设置了小赵小李等次要人物,其作用是丰富警察群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文章构思巧妙。在犯罪嫌疑人结婚的晚上,警察们在雨夜中蹲守监视。借交谈戏虐的机会作者描述了警察群体在婚恋上的苦与乐。
【小题2】“车里陷人了沉寂之中,车外的雨声却更大了”,请结合作品分析这句话的丰富内涵和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警察老谢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