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惩罚微笑
黄飞
一位内地企业家到香港办厂,他住的别墅到停车地要经过一段“S”形草地,其实路很短。那天,他出门晚了,一急便从草地上直接穿过,跨过低栏就上车。这时,一位年轻的香港警察走了过来,很礼貌地给他撕了张罚单,处罚280元港币。他愣了,根本没想到这会是事。280元港币折合人民币也不过区区300元,问题是太丢面子了,而且丢在香港。这对于一个处处让人仰视、处处有人伺候、什么事都不用自己操心、什么事都可以摆平的领导来说,心理上无论如何难以接受。但,现在没人帮他。这是在香港,就他们两个人。一个西装革履的内地大老总,面对一个一脸稚气的香港警察。他哀叹,只有靠自己了。
那时,阳光极好,从维多利亚港湾升起的朝阳,温柔异常,将老总的面孔照得红扑扑的。他尴尬地笑着,赶忙递上盒好烟,低三下四地说:“对不起,我错了。主要是有急事……”那年轻警察也笑了。他虽然听不懂老总那半土半洋的普通话,但明白意思,摆摆手很礼貌地谢绝了香烟。老总见对方笑了,且很真诚,松了口气,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使劲比划着:“我保证,下不为例,绝对下不为例!”年轻警察始终微笑着。老总的心彻底放下了。他收起罚单,向对方亲切地拜拜一声,开车走了,在警察微笑的目光中渐渐远去。
这件事,很快忘记了。一星期后,他收到了法院的传票。老总莫名其妙,没做犯法的事啊!急忙找律师,律师问他近日有无犯规的情况。他苦思冥想,猛地想到了那次过草地,可已经解决了呀!律师听后摇头道:“你误会了,绝不可能那样解决。按香港法律,一个星期不到指定地点交罚款,法院传你;再不理睬,就要拘捕你。”老总慌神了,忙请律师疏通。律师认真说道:“这不比内地,没用的,我也不会去疏通。最好的办法,老老实实认错受罚。”老总没辙了。
开庭那天,还有几个犯规的人。老总确实老实,见到法官,就点头哈腰地笑。法官问他犯规事实,他一一承认,毫不犯犟。谁知审判结果,其他人都按罚单罚,惟独他加罚一倍:560元港币。他憋气,又不敢问,交了罚款就去找律师。律师也莫名其妙,建议他直接去问法官,并说这是法律允许的,很正常。老总想了想,鼓起勇气,决定学秋菊讨个说法,罚要罚个明白,不能当冤大头。去一问,法官很严肃:“你违反了法规,自己也承认,可你一见法官就笑,这本身就是藐视法庭,所以加重处罚。”
老总简直傻了!后来,他忍不住将这个“教训”逢人便讲……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在一次会议上,一位从香港归来的代表说的。当时听的人哈哈笑过之后又陷入了深思。
我在想,一向威严的老总,为什么要逢人就讲这个“教训”呢?原因只有一个:刺激太大了。在内地标准的皮毛小事,在香港却如此较真;循规蹈矩地去处理,却连栽跟头;“不打笑面人”的古训,在这里受到了无情的嘲弄;传统的思维模式,在这块同属于中国的土地上碰得头破血流。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位内地企业家在香港“犯规”后连忙陪笑,递烟,低三下四地道歉,且保证下不为例,但仍未逃过处罚,说明香港的体制缺乏人情味,机械呆板,灵活性差。
B.一位年轻的香港警察走了过来,很礼貌地给他撕了张罚单,而且始终微笑着,说明年轻的警察有着很强的敬业精神。
C.作品中的律师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起了串联故事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他虽然只是个配角,不直接关联小说的主题,但并非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
D.小说着力于细处写人,综合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以及对比衬托等多种方法来塑造“老总”这个形象,人物生动丰满,令人印象深刻。
E.老总忍不住将这个“教训”逢人便讲,是为了申诉自己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表达对香港警察及法庭判罚的强烈不满。
(2)“微笑”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内地老总这一形象有哪些主要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大家听了笑过之后又陷入了深思,对于“惩罚微笑”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和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9 02:31: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晴 月

天一直雾着,从上往下看,楼下那片树林顶端的叶子,晶莹莹如泪人的眼,水光水光的。

我用手摸摸房间里的被子,湿乎乎的,想躺又躺不下去,便走出来,坐电梯下楼,去寻那片树林。

走出宾馆,过一个拐角,我就找到了那片树林——一些很大很茂密的榕树,有的长在宾馆楼下,有的长在道路的两边。

空气很潮湿,并不见有水滴落下来,地上却湿漉漉的。

林荫道上,有几位老人漫步。我为他们担忧起来,这么湿的地面,他们这么大年纪,一不小心滑倒就不好了。

不过,我很快就发现,这担忧是多余的。在这里漫步的,都是本地的老人。他们习惯了这雾天,也习惯了湿地,走在上面悠闲自在,稳稳当当,半点儿摔倒的意思都没有。

唉!万事就怕遇到像我这样倒霉的人。当我从一个拄着拐棍的老太太身边路过,准备走向不远的条椅时,咣当一声,老太太的拐棍滚落在地上,老太太像落叶一样,飘落在我左脚的脚尖上。

我想伸手扶一把,意念刚动,许多看到老人摔倒,好心扶一把,反而惹一身麻烦的镜头,便马蜂一样向我涌来。就在前几个月,丈夫由于工作不够缜密,不但受处分,还冤枉地赔进去几十万,我的家庭就这样陷入困境。眼前这位倒下的老人……扶了,没事还好,若真遇上碰瓷的,我就吃不了兜着走了。何况,儿子正在这个城市的考场紧张考试,我又怎么能出事呢?

可不扶……我低头看向倒下的老人,她脸如纸白,额头浸着虚汗,似乎已不能动弹。不管的话,很可能有生命危险。

阿姨,你是心脏病犯了,是吗?我想救老人,却不敢去碰她。因曾见过邻居阿姨心脏病发作,情况大致相同,便这样问。

老人家勉强点了点头。我便喊起来:快来人啊!这位阿姨犯病倒在地上了!

前面几位散步的老人闻声赶了过来。有个人笃定地说:她这是心脏病犯了,得赶紧给她弄药吃。我一听,慌慌地从口袋取出速效救心丸,倒出几粒就朝她嘴里喂去。

这速效救心丸对我的晕车很有缓解作用,久而久之,每出远门,我口袋里便总备着它。我刚喂老太太吃下速效救心丸,就有一位老先生告诉我,她脖子上有钥匙和电话号码,还是给她家打个电话好些。

我想也是。打通电话,是个中年男子接的,是老太太的儿子。他说他这就过来。

大概几分钟的样子,老太太脸色过来了,人也精神了。我小心扶她到不远的长条椅上坐下,正要离开,她却一把攥紧我的手嚷了起来。

她舌头已不好使,吐字呜呜啦啦,但我听出她在喊:你不能走,你得等我儿子来!

天呐!我刚救了她的命,她就来讹我?那几位老人当时都走在前面……还真说不清。我的头轰的一下就大了。

我的家庭刚遭困境,如果再被讹一把……情急之下,我用力一拧胳膊,猛一扯,挣脱老太太,拔腿就逃。

后来,老太太的儿子打来电话,我赶紧关了手机。

那天,儿子一下考场,我们就立刻离开了那个潮湿的城市。

回到家,我马上换了个新手机号……

半年后,我罗锅上树——钱(前)紧,无力出书,一帮文友,也不知谁挑的头,就为我搞起了募捐出书的宣传活动。

宣传海报刚贴出不久,就有个中年男子给我打来电话。

他说:嘿,我还是找到你了吧?

我的心不由咯噔一下。再看看手机号码归属地,我便感觉索命的无常来到了眼前。

我说:你、你是……

中年男子就像终于捉到了要捉的兔子,欣喜地笑着说:你忘了?我母亲摔倒的事。你怎么跑了呢?

我啪嗒中断了电话,愤愤地想,明明我做了好事,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我就是不赔钱!心口怦怦地跳着正要关机,对方却发来短信:

我已经了解你的全部情况,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就算你再换手机号,我也能找到你。

我立马紧张得手发抖,拨通电话问他:你、你、你到底想怎样?

他依然欣喜地笑,说:当初,我妈犯病倒在地上,你冒着风险,给她喂药,扶她到椅子上坐下。如今,你出书经济有困难,我为什么不能扶你一把,完成你的心愿呢?

我仰望着天,不知不觉间流出两行热泪。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运用视觉、触觉描写,既写了室外又写了室内,渲染出多雾潮湿的环境特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下文老人摔倒的情节。
B.“他们习惯了这雾天,也习惯了湿地……半点儿摔倒的意思都没有”,写老人们已经习惯了当地的天气,为下文老人是因病摔倒埋下伏笔。
C.小说中前后两次写到“我”家庭刚遭遇困境,说明“我”当时生活贫困,面对被扶老人的讹诈,“我”确实无力承担,慌张逃离也是无奈之举。
D.“中年男子就像终于捉到了要捉的兔子”,运用比喻,表现出老人儿子找到“我”之后的惊喜之情,也刻画出“我”被找到后内心的恐慌之感。
【小题2】小说中“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曾以“逃逸”为题,你认为“扶”和“逃逸”哪一个题目更好?为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那无法忘记的眼神
韦延才
郑光奇是一个农民,今年60岁,初见他时给我的感觉要比实际年龄要老,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看见这位老人的时候,是去年6月初的一天,那时一场暴雨引发的特大山洪还没有停息。我是随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小组下去,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见到郑光奇的,他眉头紧锁,眼睛呆滞,脸上布满着难以掩饰的悲伤。仅仅是一天之间,郑光奇就与儿子天人两隔,就在昨天,郑光奇在村小学里当教师的儿子为抢救被山洪冲走的学生,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那个被洪水冲走的孩子得救了,但他的儿子却被洪水冲走永远回不来了,直到今天人们才找到他儿子的遗体。白发人送黑发人,他能不悲伤么?
郑光奇是和老伴、女儿来处理儿子的后事的,他老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多次哭昏过去,被送到了医院抢救,由女儿和学校安排的一名教师陪护着。或许是因为过度的悲伤,在与郑光奇接触的一个多小时里,他只有一句话:“人都已经走了,就让他安心地走吧。”
我们安慰着老人,希望他能节哀顺变。当我们告辞时,郑光奇没有说话,他只对我们点了点头。但我看到他的眼里,分明有一丝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感激之情。
一个星期后,村小学校长带我们来到郑光奇家,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那个被郑光奇儿子救起来的孩子也在家长的带领下来了。孩子叫郑克,在村小学里读三年级。不知是因为腼腆,还是因为那次灾难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阴影,郑克始终拉着他母亲的手。孩子的父亲告诉我们,在来的时候,曾给郑光奇打了一个电话,说他是要带着孩子过来,亲自向老人表示感激之情和救命之恩的。校长上去敲了敲门,对着屋里说明了来意,但里面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
这是一个低矮的土坯瓦房,墙上的灰沙多处脱落,那扇门也很陈旧,门板间开着很大的缝。郑克父母拉着郑克,在门前跪下,说:“阿伯,您出来吧,郑克的命是你们儿子给捡回来的,从此之后,郑克就是您的儿子。我们都是您的亲人。”母亲拉着孩子的手,说:“快叫爸爸妈妈。”但孩子没有叫,泪水从他的眼里流了下来。正在我们不知所措时,屋里传来郑光奇老人的声音:“你带着孩子快走吧,我不想见到你们。”
可能是孩子的到来,勾起了老人的悲伤吧。于是我们和校长就劝郑克父母先带孩子回去。他们点了点头,带着孩子有点依依不舍地走了。
孩子走后,校长又上去敲门。郑光奇老人打开了门,老人有些憔悴,双眼比一星期前深陷了很多。落座后,老人的话依然不多。我们尽量不提他儿子的事情,只是询问他家里的一些情况,看看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和解决的,老人却摇了摇头。可当我们站起来要走时,郑光奇却一把拉住校长,说:“有件事校长你一定要帮忙。”
校长点了点头,说有什么困难我们一定努力解决。郑光奇看着校长,说:“以后叫郑克不要再来认我们做什么父母了。”校长正想说什么,郑光奇又说道:“一个小小的孩子,别让他的心里有太多的压力和负担。”郑光奇说着,往郑克他们走的地方看了看。我看见郑光奇往外看的眼神,是那么的平静。它静得如门前池塘里的一汪水,没有任何的奢求;也像那蓝蓝的天空,是那么的纯净。告别了老人,我们心里都有着无限的感慨。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郑光奇老人那个平静的眼神在我心里一直都无法忘记。我想,这样平静的眼神我这一生都不会忘记的,因为它给了我感动,也给了我面对生活的力量!
(1)关于本文内容和人物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郑光奇不愿认郑克为儿子怕给双方家庭心里太多的压力和负担。他毕竟是一个善良的人,始终为别人着想、害怕影响孩子成长,
B“它静得如门前池塘里的一汪水,没有任何的奢求;也像那蓝蓝的天空,是那么的纯净。”形容他的眼神非常平静,没有一点动荡和奢求;也非常纯净,没有一丝杂质。运用对偶手法,表现了老人朴实、崇高的精神境界。
C初见郑光奇时给我的感觉要比实际年龄要老,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说明他的生活较为艰难,为后文表现他的淳朴善良和深明大义做铺垫。
D“他眉头紧锁,眼睛呆滞,脸上布满着难以掩饰的悲伤”。说明失去儿子的他以后内心巨大的痛苦和不甘。
E“老人有些憔悴,双眼比一星期前深陷了很多”进一步表现老人内心的巨大痛苦和悲伤,反衬老人无所奢求什么的精神品质。
(2)为什么说郑光奇的眼神让“我”永远无法忘记?
(3)文章结尾说“我们心里都有着无限的感慨。”请根据文意进行合理想象推测,说说“我们”会有哪些感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重 逢

张承志

我举目眺望那茫茫的四野呵

那长满艾可的山梁上有她的影子

——民歌

我们见面时,并没有出现什么戏剧性的情景。索米娅用力拽着牛鼻绳,大步迎面走来。她笑着向我问好:“呵,白音宝力格!我听达瓦仓说你来啦。怎么样,路上累么?工作好么?你还是老样子!嗬——嘿!”她使劲拉着缰绳。

她牵着首车的一头红花牛,和我并排走着。她并没有哇地哭出来,更没有一下子扑进我的怀里,甚至也没有喊我“巴帕”(蒙语,可译为“哥哥”),她丝毫没有流露对往事的伤感和这劳苦生涯的委屈,甚至在我挡开她,用力挥着三齿耙和平底锨,替她把那四车煤炭卸在学校伙房后面时,也是一样。她随口说着什么,若无其事。

她变了,若是没有那熟悉的脸庞,那斜削的肩膀和那黑黑的眼睛,或许我会真的认不出她来,毕竟我们已阔别九年。她身上消逝了一种我永远记得的气味,一种从小时、从她骑在牛背上扶着我的肩头时就留在我记忆里的温馨。她比以前粗壮多了,棱角分明,声音喑哑,说话带着一点大嫂子和老太婆那样的、急匆匆的口气和随和的尾音。她穿着一件磨烂了肘部的破蓝布袍子,袍襟上沾满黑污的煤迹和油腻。她毫不在意地抱起沉重的大煤块,贴着胸口把它们搬开,我注意到她的手指又红又粗糙。当我推开她,用三齿耙去对付那些煤块时,她似乎并没有觉察到我的心情,马上又从牛车另一侧再抱下一块。她絮叨叨地和我以及前来帮忙的炊事员聊着天气和一路见闻,又自然又平静。但是,我相信这只是她的一层薄薄的外壳。因为,此刻的我在她眼里也一定同样是既平静又有分寸。生活教给了我们同样的本领,使我们能在那层外壳后面隐藏内心的真实。我们一块儿干着活儿,轰轰地卸着煤块;我们也一定正想着同样的往事,让它在心中激起轰轰的震响。

下午的诺盖淖尔湖边小镇阳光明丽。已经放了学的孩子们像小鸟一样在索米娅周围又吵又嚷;休息的教师们,乳品厂的临时工,还有蹒跚着串门的老汉,都围着这堆刚卸下的煤评头品足地议论。我发觉索米娅在这里人缘很好,她总是被那些人喊住,谈笑上几句什么。

直到活儿干完了,她领着我回家时,我们还是用这样的方式随意闲谈着。当我们转过学校前面的低缓土坡,顺着湖畔的小路朝那间半地穴式的小泥坯屋走去的时候,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嘶。钢嘎哈拉拖着脚绊,一蹦一跳地奔来。直到马儿蹦跳着来到我们眼前,不管不顾地径自把脖颈伸向索米娅,把颤动着的嘴唇伸到她的怀里,我才明白了这黑马所具备的一切。

我惊奇万分地望着钢嘎哈拉。它一声不吭地用黑黑的大脑袋在索米娅怀里揉搓着,双耳一耸一耸,不安地睁大着那对琥珀色的眼睛,好像在无言地诉说着什么。

索米娅用沾满煤末的手轻轻搂着黑骏马的头,久久地抚摸着它,我看见,她的眼睛里盈满着泪水,肩膀在微微地发抖。但是她始终背朝着我,一句话也没有说。

她飞快地收拾着屋子,打开窗子,点燃炉火,涮洗所有的锅碗什物,挨个地给三个男孩洗掉脸蛋上的脏污,把其其格支使得团团转。

泥屋里又充满了温暖,但不是昨夜那种热烘烘、乱糟糟。她烧了一大锅浓浓的酽茶,把大茶壶煨在炉灶旁的红灰上。她找出一罐黄油和一包黑砂糖,煎了很多黄澄澄的小面饼。她把炸饼摆在我面前,那散着诱人甜香的饼上,油花在滋滋地响着。

山那边白音乌拉公社没有送过柴油机发的电来,天黑了,屋里一片昏暗。索米娅点燃了煤油灯。又一个傍晚,我一直盼望着又一直害怕的傍晚降临了。炉灶里的牛粪火闪着桔黄色的火焰。这活泼的暖色点缀了浓暮灰蓝的阴暗色彩,一闪一跳地,把那被严严压实的不安和激动引了出来,像一阵气浪,像一支无声的旋律,在这低矮的小泥屋里愈来愈浓郁地回旋着。

(节选自《黑骏马》)

(注)“我”与索米亚青梅竹马,曾共同喂养过黑骏马钢嘎•哈拉,后因故分离。本文描述的是他们九年后重逢的情景。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引用的两句民歌,颇具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既暗示了本文人物之间的关系,又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B.“我”在阔别九年之后遇到了索米娅,见面时索米娅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这间接传达了“我”内心的伤感和惭愧。
C.本文很少有直接抒发人物内心情感的语句,结尾部分描绘的昏暗而又不失温暖的静谧场景,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始终在一种“随意闲谈”的氛围中展开,叙事不紧不缓,情感看似不喜不悲,实则弥漫着淡淡的哀伤,这种安排符合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需要。
【小题2】突然出现的黑骏马钢嘎哈拉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主人公索米娅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晚 秋

(亚美尼亚) 埃·格林

①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②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③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娇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心脾的香水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在孤儿院一起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一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让他觉得妻子很粗鲁,甚至丑陋。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④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⑤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⑥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这片开满黄色的小花、撒着一片片树荫的草地让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他们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⑦瓦萨卡低低地骂了一句。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复读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⑧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马上就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车轮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⑨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叹息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⑩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在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砰砰跳地跳,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依旧迈着跳舞似的脚步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了。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卸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心烦意乱地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他信步在街上走着,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小题1】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第②段的景物描写。
【小题2】赏析第段加点词组“跳舞似的”精妙之处。
【小题3】第段划线句中,瓦萨卡为什么“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小题4】简析文中第③段第⑥段和第段三次写到秋风的作用。
【小题5】对这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瓦萨卡对学校生活的回忆,引出了他与梅鲁日不同人生际遇的对比,并为作品结尾作了铺垫。
B.小说中有关女式小包的细节,暗示了受伤女人的富有,也凸显了小包对瓦萨卡产生的心里冲击。
C.中年男人当着瓦萨卡的面拿走了小包,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因为在瓦萨卡看来,那个小包本该属于自己。
D.小说的标题“晚秋”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意蕴,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小题6】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①一个道:“这条计好么?”②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③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④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⑤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⑥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⑦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
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⑧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⑨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小题1】文中①至⑨九处“一个”,分别指哪几个人?作者为什么不交代人名?
【小题2】这段文字写的是人物对话,运用侧面描写和语言描写,从内容上看,这段描写对林冲性格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小题3】有人说,“石头靠门”的细节,设置得巧,正是因为双方没有见面,才使林冲暗地里听到了他们的狠毒阴谋。又有人说,极不真实,石头是从里面靠住的,那外面的人就该知道里面有人,还可能在外面“自供”吗?你是怎样理解这一细节的?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