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黑蝴蝶
刘国芳
那时候儿子依偎在他的怀抱里,有蝴蝶飞过来,是黑色的,很大。儿子从他的怀抱里挣脱出来,歪歪地跑着去捉。蝴蝶没捉到,倒是他跑过去把儿子捉到了。他说:“莫捉蝴蝶。”
儿子仰着头,问他:“为什么?”
“蝴蝶是人死了之后变的。”
儿子说:“人死了都变蝴蝶吗?”
他说:“都变蝴蝶。”
“爸爸以后也变蝴蝶吗?”
“莫乱说。”
儿子仍要去捉蝴蝶。他把儿子的一双手捉牢来。这儿蝴蝶蛮多,在他们头顶上翩翩起舞。儿子于是抬头转来转去,大喊:“这么多人都变了蝴蝶呀。”
他把儿子捉回了家去。
这以后他不大和儿子在一起了。他在外面交了个相好,很漂亮的一个女孩,女孩喜欢他,天天和他在一起。有一回女孩对他说:“我们结婚吧。”
他说:“我舍不得儿子。”
女孩说:“以后我给你生就是。”
他发半晌呆,然后点了一下头。
于是就先和妻子办离婚。办了离婚再收拾东西往外走,儿子拉着他的手,问:“爸爸,你去哪?”
他扯了个谎,说:“出远门。”
儿子说:“爸爸以后不要我了。”
他不好作声。
这时候有一只蝴蝶飞来了。黑色的,很大。他看见儿子盯着它,一动不动。黑蝴蝶晃来晃去飞走了。
他也走了。
以后他便见不着儿子了。他很想儿子。在他想儿子的时候他的新婚妻子便拍着肚皮对他说:“莫慌嘛,我帮你生。”
他想只好这样。
于是就等,等妻子肚子隆起来。可是等呀等,等呀等,妻子并没有给他生儿子,他便愈发地把儿子想得慌。
有一回他再也忍不住,便瞒着妻子去看儿子。但好些年不见,他不晓得儿子搬哪儿住去了,很费劲打听才找到。
找到那屋时他看见一个孩子,孩子很高了,已无昔日的稚气了。他盯着他看,有些不敢认;但直觉使他相信他就是他儿子。于是他对孩子说:“你认识我吗?”
孩子摇摇头。他叫孩子认真看看他。
孩子认真看了后说:“我不认识你。”
他说:“我是你爸爸呀。”
孩子说:“你不是我爸爸。”
他说:“是你爸爸,我是你爸爸。”
孩子说:“不是,你不是我爸爸。”
他固执地说:“我就是你爸爸。”
孩子不再和他争,跑进里屋去拿了一个小木盒出来,递给他。孩子说:“我爸爸在这里。”他把小木盒打开来。
打开小木盒他眼泪流了出来。
他看见小木盒里有一只蝴蝶。
是只黑蝴蝶,很大。
(原载《现代作家》1990年第9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头父亲要孩子“莫捉蝴蝶”“莫乱说”,乃是因为他自己已经移情别恋,有了离家别子的打算,但此时还不能说出。
B.儿子说:“爸爸以后不要我了。”他不好作声,体现了此时作为父亲的他虽已下定决心离开家,但内心里还是舍不得儿子。
C.好些年不见,他不晓得儿子搬哪儿住去了,说明父亲虽然挂念儿子,但并没有关心孩子的实际行动。
D.本文的情节单一集中,时间跨度小,而内涵丰富、韵味深远,体现了微型小说的典型特点。
E.本文的语言多为短句,节奏明快,富有韵味,像一首意蕴深厚的小诗。
【小题2】当他凭直觉认出他儿子时,他儿子为什么一再说“你不是我爸爸”?(4分)
【小题3】文中多处出现“黑蝴蝶”。请根据文本,说说“黑蝴蝶”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30 02:5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聂鑫森
春二月,天是蓝的,地是绿的,风暖暖地吹过来,扑得人脸颊痒痒的。
护城的小河上,横着一架古朴的木桥,出城、进城的人,流水般淌来淌去。
“风筝!风筝!每只一角五!”
那声音又脆又亮,带点儿挑逗的味道。寻声一看,靠着桥栏站着一个胖胖的老头,脸上带着讨好的笑,额上沁出一层晶亮的油汗。他手里提着一串风筝,风筝的翅上、尾上,涂满刺眼的大红大绿。
在他那得意的神态看,他的生意无疑是不错的。一只只风筝从他手上递出去,一张张角票和零散的分币塞进了口袋。
当他的眼光落在桥那头的时候,便从心底里发出一种真诚的同情。
那儿也站着一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头,悠闲地靠着桥栏,瘦瘦的脸上嵌着双精明的小眼睛,下巴上蓄着几根干枯的胡子。他也在卖风筝。他的风筝是素白的,有蜻蜓、蝴蝶……翅上还装了会转动的风笛,朴实得叫人看不上眼。他没有着意地叫喊,只是沉静地等候着买主。
偶尔有人问一声:“喂,多少钱一只?”他伸出五个指头。天啊,五角!问的人摇摇头。
他站了多半天了,连一只风筝也没有卖出去!
胖老头终于忍不住了:“伙计,别傻等了,一角一个。价太高,把人都吓跑了。”
瘦老头转过脸来,下巴动了几下,想说什么,终于没有说。他不喜欢对面那张胖得肉往下坠的脸,他不喜欢他的那些风筝。那也叫风筝?那竹骨剖得粗细不匀,上面还带着毛刺;那纸也糊得太潦草;还有那颜色,俗!……
他下意识地低下头,望着自己手上这一串风筝,那竹骨是耐着性儿剖的,然后又用砂纸细细地打磨了几遍,闪着柔润的光;那素白的纸糊得多贴展,兜得住风,一放,准嗖嗖嗖地往上蹿。风笛儿响得欢快,真像筝的声音,美!他相信自己的手艺,那是几代的家传啊!
他感到满足,但也不无遗憾。
胖老头的风筝很快就卖完了。他狡黠地笑了笑,想瞧瞧瘦老头怎样提着卖不掉的风筝垂头丧气地离开桥头。他悠闲地点燃一支烟,吐出一个又大又圆的烟圈。
瘦老头的脸色变得难看了,连鼻翼都在微微地颤动。
他从口袋里摸出一轴麻线,理出线头,接在一只风筝上,掂了掂,然后顺着风儿一抛。那风筝像懂事似地摆了摆,兜上一口风,憋着劲儿直往上蹿。绳轴转动着,麻线伸延着,绷得那么紧、那么直;上面的风笛呼啦啦地响,响得撩人。眨眼间,化作一个小小的白点,在高远的蓝天上飘闪,像一片轻盈的云。
“好风筝!”
“正正经经的货!”
一时人们都往这边涌,喝彩声此起彼落。
所有的目光都凝聚在那一串素白的风筝上,从头看到尾,从竹骨看到风笛,没一处不顺眼,没一处不爽心!
“我买这一只!五角,认了!”
“眼见为实,我要这一只!”……
人们边说,边把手往风筝上伸,生怕被别人抢了去。瘦老头用手一挡,板紧的脸上没个笑星儿,叫人猜不透。
他又从口袋里摸出把麻线,每根麻线丈把长,是为买主试飞用的。他把麻线小心地接在那一只只风筝上。
胖老头艰难地挤到他身边,焦急地对着他耳朵咕哝着:“快把货甩出去,捞一把,别误了这好机会。”
他斜了胖老头一眼,依旧没有理他,那是一种高傲的不屑。他顺着风,把接好线的风筝统统放起来。刹那间,他的手上飘出一簇素白的“花”,响起一片风笛的韵律。
人们又一次呼喊起来,像起了潮汛一般。
“给我一只!”
“我买了!”……
瘦老头忽然仰天打了个哈哈,睥睨了一下围在自己身边的人墙,矜持地问:
“你们懂得风筝?”
连三岁的小孩也知道风筝,怎么不懂?一双双眼睛直愣愣地望着他。
瘦老头摆了摆头,摆得很有力。他忽然从口袋里掏出把剪刀,阳光下显得那么亮,亮得扎眼。
只听见咔嚓一声脆响,他手里捏着的那一把麻线,齐崭崭地断了,所有的风筝摇晃了一下,呼地抖着劲向上飞去……
胖老头使劲地跺了跺脚,一扭头走了。
人群里响起一片啊呀声。
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无数道目光也被牵引到那很高很远的地方。
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蓝天是公正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胖老头的生意不错,主要是因为他能揣摩买主的心理:色彩大红大绿,价格也比较便宜,而且还能笑容满面地讨好、招来顾主。
B.瘦老头不喜欢胖老头,是因为他那张胖脸和他制作的风筝粗制滥造,认为那粗糙的手艺、俗气的色彩是对风筝制作职业的亵渎。
C.“人们”是小说中风筝的买主,他们开始冷落瘦老头,后来又一窝蜂地争着买他的风筝,说明这些人已经完全明白他风筝的价值。
D.小说采用细节对称、心理反差来揭示矛盾;将人物置身于同一场景,从语言、动作、神态等角度进行描写,语言轻松蕴含哲理。
【小题2】小说中的瘦老头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以“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为题,有多重用意,请结合小说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多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不只是一场雨

冯继芳

下雨的晚上,她喜欢窝在阳台的藤椅上听雨、春天的雨总是那么多情,滴答,滴答,一滴滴落下来,不急不缓,诉说着衷肠。你爱听,便寻个地方坐下来。不爱听,便去做自己的事。

她捏着茶盏,抿一口茶汤。茶是金骏眉,金黄色的茶绒茶毫,细小紧密,汤色金黄,茶中珍品。

郑海就来了。郑海进门时,头发上挂着雾一般的水珠。

“怎么不打伞?看,头发都湿了。”她忙起身去拿毛巾。

“打伞,岂不辜负了这场春雨。”郑海边撩头发边笑。

“也是,你大老远跑到我这里赏雨,总得先和雨接触一下。”

“大老远?”

“嗯,一千米也不近呢。”她抿着嘴笑。

“一千米,是不太近。”郑海呵呵地笑。

她也呵呵地笑。

“其实,在来的路上,我在雨中待了一会儿。”

“我说你头发怎么湿了。”她笑着把毛巾递过去。

终于安静下来,两人坐在窗前的藤椅上,喝茶,听雨。窗外烟雨迷蒙,重峦叠嶂,若隐若现的山峰把远山的朦胧幻化成一幅婉约的水墨画。室内茶香袅袅,空气中流动着一种看不见的气息,在两人周围缭绕。

“我说,那个……”郑海转过身,想说点儿什么。

“嘘,安心听雨。”她把食指放在唇上,眼睛盯着窗外。

郑海笑笑,不再说话。雨似乎小了很多,嘀嗒声渐远。

“以后,你还能陪我听雨吗?”她似乎刚从梦中醒来。

“我明天上午九点半的飞机,这里的工程已经结束,该回家了。”郑海望着窗外,神情落寞。

“要走了?”

“走了。”

“真的走了?”

“真的走了。”

郑海走的时候,她只送到门口,门关上的一瞬间,她的眼圈红了。

那只是一场雨吗?没有人回答她,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已经停了,震耳欲聋的春雷不知何时也消失在天际。

她回到阳台在藤椅上坐下,捏起茶盏喝茶。茶是金骏眉,金黄色的茶绒茶毫,细小紧密,汤色金黄,茶中珍品。金骏眉很配这绵绵春雨,只是天空的雨已经止住,窗棂上的雨滴还在滴,很快,就坚持不下去了。

记得小时候,妈妈总是做好饭,和她坐在餐桌旁等爸爸下班。每次,只要门外传来哗啦哗啦钥匙串的声音,那就是开饭前的号角。她会跑到门边,等着爸爸进门。爸爸放下手中的包,把她抱在怀里,亲亲她的小脸,把她举过头顶。在与爸爸的嬉戏中,她总是笑得手脚乱舞。

妈妈看到,会笑着说:“快别疯了,让爸爸洗手吃饭。”

她就会挣脱爸爸的大手,学着妈妈的口气:“快别疯了,洗手吃饭。”

爸爸捏一下她的小鼻子,拽一下她的小辫子,再去洗手。一家三口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情景,她怎么都忘不掉。后来,家里换了大房子,爸爸却不怎么回家吃饭了。

妈妈做好饭,也不再等爸爸,而是默默地坐在饭桌旁吃饭,脸上再也看不到笑容。

多年后,回忆起这段日子,她都痛彻心扉。当年妈妈的沉默,比撕心裂肺的哭泣还让人心疼。

这些年一路走来,她渴望婚姻,又害怕背叛,暗夜里,妈妈默默吃饭的样子时常浮现在脑海。她给自己定下规矩,只在对的时间,爱对的人。没想到,爱情是悄悄来临的,甚至有些猝不及防,她爱上了合作伙伴——有家室的郑海。

她知道,郑海也喜欢她,只要她愿意,爱情唾手可得,可她没有。

雨又下起来了,一滴,一滴,又一滴,一滴滴落下去,不急不缓。

她捏着茶盏,抿一口茶汤。茶是金骏眉,金黄色的茶绒茶毫,细小紧密,汤色金黄,茶中珍品。

窗外,两只燕子在雨中低飞。

“风渐渐,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这首词从她脑海里冒出来,一抹忧伤便在屋里弥漫开来。

真的要把日子过成这样吗?她窝在藤椅上,看着窗外的燕子,陷入沉思。

叮,有信息传来,她拿起手机,是妈妈发来的微信。妈妈说:“我和你徐叔叔明天就回去了,这几天,在云南玩得很开心。姑娘,谢谢你给我们安排的云南之旅。”

放下手机,她忽然想结婚了,想有个随时能聊天的伴儿,还想有个孩子在屋里跑。

她换了住处,从原来的一楼搬到另一栋楼房的三十楼。新住处的飘窗很大,能涌进更多的阳光。她坐在飘窗宽大的窗台上,能看到外面更多的风景。

她开始等待一场别致的雨,雨后能看到彩虹的那种。

(选自《天池》2019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照应了题目中的“雨”,也预示了这是一个被淡淡的忧伤笼罩了全篇的雨夜故事。
B.作品中引用纳兰性德的《赤枣子·风淅淅》一词表达了女主人公心内短暂的惶惑之情,让小说的语言更有诗意。
C.小说在处理女主人公和郑海的情感关系时使用了语言、动作描写,将二人欲言又止的矛盾心理和感情的界限描写的淋漓尽致。
D.文中划线句子,既是疑问,也是反问。既写出了她心内的惶惑感,又写出了她对自己的责问与警醒,催促她做出更好的选择。
【小题2】小说使用不少的笔墨描写了女主人公儿时的家庭回忆,这段描写对主人公的刻画和文本的理解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你结合文本理解分析本中三次重复出现的语句“茶是金骏眉,金黄色的茶绒茶毫,细小紧密,汤色金黄,茶中珍品”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手(节选)

萧 红

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手:蓝的,黑的,又好像紫的;从指甲一直变色到手腕以上。
我们叫她“怪物”。教师点名时每次一喊到王亚明,她都起来,把两只青黑手垂得很直,肩头落下去,面向着棚顶说:“到,到,到。”
全班的同学都在笑。可是王亚明却安然地坐下去,青黑色的手开始翻转着书页。
数学课上,她读起算题来也和读文章一样;午餐的桌上,那青黑色的手已经抓到了馒头,她还想着地理课本;夜里她躲在厕所里边读书,天将明的时候,她就坐在楼梯口。她的眼睛爬满着红丝条;贪婪,把持,和那青色的手一样在争取她不能满足的愿望。
校长已说过她几次:“你的手,就洗不净了吗?操场上竖起来的几百条手臂都是白的,就是你,特别呀!真特别。”女校长用她贫血的和化石一般透明的手指去触动王亚明的青黑色手,好像是害怕,微微有点抑止着呼吸,就如同让她去接触黑色的已经死掉的鸟类似的。“学校的墙很低,春天里散步的外国人又多,他们常常停在墙外看的。等你的手褪掉颜色再上早操吧!”
大风在窗外倒拔着杨树的那天,她背向着教室,也背向着我们,对着窗外的大风哭了,她用那已经开始在褪着色的青黑色的手捧着眼泪。这一次,好像风声都停止了,她还没有停止。
宿舍搬家的那天,我似乎已经睡着了,但能听到隔壁在吵叫着:“我不要她,我不和她并床……”“我也不和她并床。”
我再细听,就什么也听不清了,只听到嗡嗡的笑声和绞成一团的吵嚷。夜里我偶然起来到过道去喝了一次水。长椅上睡着一个人,立刻就被我认出来,那是王亚明。两只青黑手遮着脸孔。我想她一定又是借着过道的灯光在夜里读书,可是她的旁边也没有什么书本,包袱和一些零碎就在地板上围绕着她。
我看着墙上的影子,那影子印在墙上也和头发一样颜色。
“惯了,就是地板也一样睡,念书是要紧的……爹爹可是说啦!三年毕业,再多半年,他也不能供给我学费……这英国话,我的舌头可真转不过弯来。”
她读书的样子完全和刚来的时候不一样,那喉咙渐渐窄小了似的,只是喃喃着,并且那两边摇动的肩头也显着紧缩和偏狭,背脊已经弓了起来。
有一个星期日,宿舍里面空朗朗的,我就大声读着《屠场》上正是女工马利亚昏倒在雪地上的那段,我一面看着窗外的雪地一面读着,觉得很感动。王亚明站在我的背后,我一点也不知道。
“你有什么看过的书,也借给我一本……”我就把《屠场》放在她的手上,因为我已经读过了。
一天,我听到床头上有沙沙的声音,我仰过头去,在月光下我看到了是王亚明的青黑手,并且把我借给她的那本书放在我的旁边。
我问她:“看得有趣吗?”
她并不回答我,头发也像在抖着似的,用着那和头发一样颜色的手横在脸上。“马利亚,真像有这个人一样,……那医生知道她是没有钱的人,就不给她看病……呵呵!”她笑了,借着笑的抖动眼泪才滚落下来:“我也去请过医生,我母亲生病的时候,他先向我要马车钱,我说钱在家里,先坐车来吧!人要不行了……他站在院心问我:‘你家是干什么的?’不知为什么,一告诉他是开‘染缸房’的,他就拉开门进屋去了……姐姐定亲的那年,她的婆婆从乡下来住在我们家里,一看到姐姐她就说:‘唉呀!那杀人的手!’从这起,爹爹就不许某个人专染红的。我的手是黑的,细看才带点紫色,那两个妹妹也都和我一样。”
“你的妹妹没有读书?” 
“没有,我将来教她们,可是我也不知道我读得好不好,读不好连妹妹都对不起……他们在家吃咸盐的钱都给我拿来啦……我哪能不用心念书,我哪能?”她又去摸触那本书。
我看着地板上的花纹,我想她的眼泪比我的同情高贵得多。
还不到放寒假时,一天的早晨,王亚明整理着手提箱和零碎,没有人和她告别。
“我的父亲还没有来,多学一点钟是一点钟……”
这最后的每一点钟都使她流着汗,在英文课上她忙着用小册子记下来黑板上所有的生字,连教师随手写的她也记了下来。地理课上她又费着力气模仿着黑板上教师画的地图,……好像所有这最末一天经过她的思想都重要起来,都必得留下一个痕迹。
下课,我看了她的小册子,那完全记错了:英文字母,有的脱落一个,有的她多加上一个……她的心情已经慌乱了。
太阳停在颤抖的挂着雪的树枝上面,鸟雀刚出巢的时候,她的父亲来了。他用围着脖子的白毛巾掳去胡须上的冰溜:
“你落了榜吗?你……”冰溜在楼梯上溶成小小的水珠。
“没有,还没考试,校长告诉我,说我不用考啦,不能及格的……”
她的父亲站在楼梯口,腰间挂着的白手巾动也不动。
“再来,把书回家好好读读再来。呵……呵。”不知道她向谁在说着。
那被朝阳拖得细长的影子,跳动着在人的前面先爬上了木栅门。从窗子看去,人也好像和影子一般轻浮,他们就向着远方,向着迷漫着朝阳的方向走去。雪地好像碎玻璃似的,越远那闪光就越刚强,刺痛了我的眼睛。

 (有删改)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有何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秋节
贾大山
月亮从村东的树林里升起来,好像一盏又大又圆的天灯,吸引着满街的孩子们。
冬冬跑回家,扯住妈妈的衣襟,蹦跳着说:“妈妈,月亮爷爷出来啦……”
“给你,馋猴儿。”淑贞笑着,从饭桌上的小盆里抓了一把红枣,拿了一个石榴,塞到冬冬手里。冬冬不满足地说:“妈妈,我要月饼!”
“怎么,你没买月饼?”
不知什么时候丈夫回来了,静静地站在淑贞身后。他叫春生,是生产队长。
“我没买。”淑贞笑笑说。
“咱队里几家没有买月饼?”
“好几家哩。”
“你们太省细了!”春生一皱眉,责怪地说,“咱队里就那么穷吗?一年一个中秋节,孩子跟着我们吃不上一块月饼,像话吗?”
“你别说了,供销社还没关门,我这就去买。”淑贞说着,拉上冬冬朝街里走去。她是一个贤惠的女人,从不招惹丈夫生气。
淑贞从供销社回来,西院的严四老汉蹲在院里,正和春生说话。严四老汉是个戏迷,平日爱说爱唱,总是乐呵呵的。今天却沉着脸,满怀心事地说:“春生,我家老二过年要结婚了,你看我那房子……”
“不是种上麦子就盖吗?”
“唉,人有百算,天有一算。盖房子。办喜事,我还指望分一次红哩。可是咱那棉花……”
“不要紧。”春生笑着说,“今年的棉花是不如去年的好,可咱们的副业不少。再说棉花也不是全不行了,村南那四十亩,一棵树上还平均六个半桃哩。”
“这么说,分红没问题?”
“没问题。”
“我那房子……”
“盖,种上麦子就盖!”春生庄重地说。
“好了,有你这句话就行!”严四老汉站起来.哼着京戏“八月十五月光明喏”。乐呵呵地走了。
“春生哥,我这作业组长没法儿干了!”
“有什么问题,你就说吧!”
“我领导不了严老八。”腊月开始告状了,“今天耕地,严老八耕了四亩半,韩玉林也耕了四亩半。两人一样记工,他不干。他骂我浑蛋,骂你……也是浑蛋!”
春生望着渐渐升高的月亮,副队长双锁磨磨蹭蹭地来了:“春生,村西那片棉花,还浇不浇?”双锁做工作好犯冷热病。村西的棉花长相不好,严重地打击了他的情绪。春生反问道:“你看呢?”
“我看,浇不浇都一样。”
“胡说。”春生从衣袋里掏出一个日记本子,翻开说,“浇不浇怎么会一样呢?”
双锁接过日记本,按亮手电,只见那一页上有几行钢笔字,写得很清秀:
棉花后期浇与不浇对比试验:浇水的,百朵重569克,衣分39.4.品级129;不浇的,百朵重537克,衣分38.6.品级129。
双锁看罢。愣了一下,嘿嘿笑道:“你叉把我战胜啦,我挪机子去吧!” 春生眼睛一亮,瞅定腊月,“你和老八大伯吵架啦?”
“光吵没骂。”
“哎呀,难怪他骂咱们浑蛋哩。”春生反倒咯咯地笑了,“今天耕地.玉林大叔耕的是头遍,老八大伯耕的是二遍。耕二遍的要挑垄沟、摊山沟;耕头遍的不挑垄沟,不摊山沟。两人一样记工,是不合理。看来咱们的劳动定额还需要很好地研究一下哩。”
“几时研究?”
“明天黑夜。”春生说着,猛然抓住腊月胳膊,“腊月,吃了饭没?”
“没哩。”
“不要走了,就在这里吃吧,今夜有趟美差。”
月亮升上枣树的梢头。淑贞把剩下的两个月饼刚刚收拾到篮子里,春生回来了。淑贞一见,不由吃了一惊。他满面灰尘,走路仄仄晃晃,好像踩在棉花垛上一样。他朝枣树上一靠,两腿一软,身子顺着树干慢慢滑下去、滑下去,蹲在地上了。淑贞近前一看,又见他脊梁上湿漉漉的,散发着一股汗腥味儿。淑贞忙问:“你们又去装火车啦?”
春生点点头,眼睛也懒得睁,微微一笑,说:“你猜,我们装了多少?”
“我猜不出。”
“我们卸了七百包盐,装了七百包粮食,给队里挣回……”他用手背掩着嘴角,打了个哈欠,“……五十六块钱……”
“几个人?”
“六个。”
淑贞眉毛一颤,呆呆地望着春生清瘦的脸。七百包盐,七百包粮食,那是两万八千斤的重量啊!她心疼地说:“吃个月饼吧,走时你吃得不多。”
淑贞收拾饭桌的时候,无意中朝篮子里一看,仍然有两个月饼;细一检查,篮子里少了一个昨天贴的玉黍饼子。她赶紧走到屋里,只见春生斜在炕上,已经响起均匀的鼻息。她把手搭在他的肩上,轻轻摇了几下。想叫醒他。他翻了个身,突然说道:“盖,种上麦子就盖!分红没有问题……”说罢,咯咯笑了两声,又响起均匀的鼻息。
淑贞不忍打断他的好梦,轻轻地走出来,坐在院里的蒲团上。③院子里月光如水,格外安静,格外凉爽。西院里,严四老汉还没有睡,快乐的歌唱声里带了几分醉意:
“八月十五……月光明喏……”
本文发表于1980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批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生产队干部和队员的形象,他们性格各异,小说时代特色鲜明,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B.春生回到家中,知道淑贞没有买月饼给孩子吃,对妻子养成的吝啬习惯很不满,他认为一年就一个中秋节,应该让孩子过个好节。
C.淑贞面对丈夫的责怪,却不招惹丈夫生气。表现了她的逆来顺受;而当丈夫因为扛包劳累而归时,非常心疼他,又表现出她的温柔体贴。
D.小说中两次写到严四老汉唱“八月十五月光明喏”,前后照应,既突显了严四老汉对春生的信任,又体现了他对生活、未来充满希望。
 
E.小说描写腊月向春生告状,说给耕一样地的“严老八”和“韩玉林”记一样的“工”,被严老八骂“浑蛋”,这是为了表现腊月的无能。
(2)小说画横线的三处自然环境描写整体上有什么作用?第一、三处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春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文坛上多一些贾大山,小说就会多一些纯净。”请结合全文,从主题、人物、情节、手法四个方面探析本文所体现的“纯净”。(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阳光路十七号王虹莲
①她和他新婚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出去打工了,村上的男人几乎全出去打工了,山上的东西实在是不能养活他们。
②她在家里,种地、养猪,赡养老人,等待着他从远方来的信和寄的钱,每个月,他都会给家里寄钱,或多或少。
③收到他的信的时候,她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他的地址她早就背下来了----阳光路十七号。
④他在来信中说,阳光路是一条非常漂亮的路,是碎石铺满的小路,他们这里的条件相当好,住的是有阳台的房子,虽然是打工,可并不觉得苦。他说住的地方能听到悠扬的钢琴声,她还听他说起过麦当劳,以前,她只是听说过那种美式快餐,他在信中说:“什么时候来了,我带你去吃。”
⑤于是她的想象就更加完美了,甚至出现了小说里的场景,那阳台上有杜鹃花吗?那围墙上爬满了青藤吗?这种想象让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所以,等待着阳光路十七号的来信成了她最大的快乐。
⑥但那年的春节,他却没有回来,他说,公司组织去海南旅游去了,机会难得,还是明年再回来吧。
⑦她逢人便说:“我们家男人去海南旅游了!”
⑧他们在信上的计划是那么美好:盖个新房子,买点小猪仔,再种点玉米,生一个小孩子……想着想着,她就会甜蜜地笑起来。他离家快两年了,她想他想得快发疯了。毕竟是新婚离开的啊,于是她准备动身去找他,想给他一个惊喜。
⑨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她终于到达了那个城市,那真是一个美丽的大都市,可她分不清东南西北了,于是就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的纸条递给了警察,警察说:“在郊区呢,离城里还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
⑪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她又打听这个地方,有人指给她说:“往前走,那边搭简易棚子的就是!”
⑫她终于看到一个破牌子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
⑬那是一个简陋的木牌子,上面粘着水泥和白灰;她看到了那简陋的房子,而刚才路过那些漂亮的小区时,她也的确看到了带阳台的房子,听到了钢琴声,可那都是别人的快乐。
⑭“那一排房子,都是临时搭建的,”旁边的人说,“这片大楼快盖完了,这片简陋的房子也快拆除了,如果你再不来,就看不到了。这帮农民工也应该回家了,他们在这里干了快两年了,为挣钱都舍不得回家,可春节老板跑了,连路费都没给,他们没办法回家了。”
⑮她哭了,站在那简陋的房子前,想起他说过的海南旅游,想起他说过的公司和钢琴声,想起他说过带她去吃麦当劳。她敢断定,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他从来没有吃过麦当劳!
⑯没有进屋去找他,她又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回了家,回家后她写信给他:我想你了,回家吧。
⑰一个月后,他带着大包小包回了家,当然,还带着一份不再新鲜的麦当劳。她让他吃,他说“你吃,我在外面常吃。”
⑱她含着眼泪吃完了那个叫汉堡的东西,一个小小的汉堡,要卖十块钱。吃完了,她说:“不如红薯粥好吃呢,怪不得你说吃腻了。”
⑲整整一夜,他给她讲外面的世界,说自己的公司多好,说住的房子很漂亮……他一直说着阳光路十七号,她听着,在黑暗中流下了眼泪,最后,她握住了他的手:“因为有你,那条路应该叫阳光路。”
⑳她一直没有说去过阳光路十七号,那是她心底一个幸福而心酸的秘密……
(选自《中国青年》杂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题“阳光路十七号”是小说行文的线索,作者围绕“阳光路十七号”讲述故事,使情节紧凑集中。
B.小说结构严谨,前后互相照应。如前文丈夫来信中写到“带露台的房子”“钢琴声”,与后文写到她遇到的真实情况形成了呼应。
C.男主人公辛苦节俭,细心体贴,不断寄钱回家,还用善意的谎言安慰妻子,但妻子却不能理解丈夫的善意,并为此感到心酸。
D.小说以小见大,透过一对小夫妻的经历,写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彰显了他们卑微生活之中的人性美。
【小题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⑤段的作用。
【小题3】请探究文章结尾划线句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