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好心肠的兰奥妮
【法】法朗索瓦斯•基鲁
兰奥妮整日无事可干,心中闷闷不乐。
自从失去了丈夫之后,孩子又都工作了,她的白天和夜晚都是那么无聊。于是,她报名参加了桥牌俱乐部,在这里,她产生了一个念头,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也因此失去了她的生命。
这一天,玛蒂欧太太来了,穿着一身猩红色的衣裙,活像一只兔子被包裹在护腿套中。真叫难看!兰奥妮心想:“必须有一个人提醒她才好。可是采用什么办法呢?”回到家之后,她找出女儿的那架打字机开始工作:
“亲爱的玛蒂欧太大:
有个人为了您好给您写了这封信。您还是一个漂亮的女人,只是您的体重多了几公斤,您那套猩红色的衣裙是一个错误:它使得您鼓囊下垂的肥肉原形毕露。我可以建议您改穿黑色或深灰色的吗?深灰色更能衬托出您细嫩的肤色,加上一件玫瑰色的长袖衬衫就更好了。
艾尔纳丝汀”
兰奥妮对信很满意。她刚刚找到了一个崭新的文学类型:善意的匿名信。当她看到玛蒂欧太太再也不穿那套猩红色的衣裙时,乐得心花怒放,决定继续写这类信札。她由衷地感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不久,俱乐部里发生了手提包里的皮夹子被盗事件。这些太太们会聚一堂,偷儿只能是她们中间的一个,大家都觉得局促不安。
兰奥妮集中她全部的洞察力来找出这名偷儿并恳求她把赃物悄悄归还,结果枉费了气力。她建议大家凑份子弥补失主的损失。建议被接受了,每个人都打开自己的钱包。就在此时,兰奥妮发现被盗的皮夹子就在桌子底下。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这件事就算结束了。
可是,晚间,兰奥妮又搬出她的打字机。
“有人看到您把皮夹子扔到桌子底下。不过她没有揭穿您,这太丢人了。但,您不是第一次做这种不光彩的事。您不缺钱,所以结论是:您是偷窃癖患者。看来,您缺少爱心与爱情……在情况没有恶化之前,请赶快找医生治疗。城里有一位很高明的精神病分析医生。
艾尔纳丝汀”
下一次聚会的时候,那个女人问兰奥妮道:“您可认识那位精神病分析医生?”兰奥妮说不认识。那一位哑口无言,不敢再追问下去。
兰奥妮继续她的游戏。她写的信多得数不清,她感到充实而快乐。后来,有一天,她感到良心不安,因为她患了严重的贪馋罪,于是去见神甫忏悔。
本堂神甫问道:“就这点事儿?”“是的,除了这件事,其他方面都可以自诩只做好事。”“啊。是吗?‘未婚单身母亲忏悔协助会’是您办的?”本堂神甫这样问。兰奥妮大声抗议:“不是。一点儿不是。可怜的姑娘们为什么需要忏悔?不是,我,我写信……”
于是,她细细叙述了她所办的事。神甫反应异常严肃,匿名信就是匿名信。他说:“你最终必将被判处绞刑,那时候请问你怎样办?”兰奥妮说:“我抵死不承认,必须有证据。”“这样一来,你在卑鄙行为之上又添加了说谎罪。我的女儿,你忏悔吧。”神甫说。
兰奥妮回到家中,惶惶不知所措。最后,她下定决心取出打字机写道:
“您的僧袍肮脏,怪不得您教区里的教友人数日渐稀少,您大可不必感到惊诧。”
本堂神甫不顾忏悔的内容应予保密的原则,把信交给警察局高级官员,并且说出该信的作者。高级官员派了一名警官来到兰奥妮家。
“这么说,那只满城里窜来窜去的黑乌鸦就是你了?”警察挖苦道。兰奥妮顿时脸色惨白。“我不是乌鸦,我只是一只野鹤,我带来的是幸福。”兰奥妮把全部事情细说了一遍,警察陷入沉思,说:“没想到是这样。如果是我单独处理这件事,我就放您过去。可是上面还有高级警官,有本堂神甫……得了,咱们还是走一遭。”
兰奥妮请求道:“请给我一分钟时间,让我再写最后一封信。”
“本堂神甫先生:
您没有良心、信仰。天主将审判您我两人。您下地狱,我上天堂。”然后她签上名字,这一次的署名用的是她的真名字。
她的预测是否正确无误,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此刻,兰奥妮正身陷囹圄,原因是她犯了危害公共秩序罪。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孤独的兰奥妮在桥牌俱乐部产生了写“善意的匿名信”的念头,这改变了她空寂无聊的人生,也使她身陷囹圄,最终失去了生命。
B.当小偷问“您可认识那位精神病分析医生”时,兰奥妮说不认识,这是因为她怕暴露自己的身份,引来麻烦,可见她比较自私。
C.兰奥妮说自己不是乌鸦而是野鹤,因为乌鸦只能给人们带来灾难,而野鹤带来的是幸福,意在强调自己“其他方面都可以自诩只做好事”。
D.从情节暗示看,“未婚单身母亲忏悔协助会”不是兰奥妮办的,但她可能写过信,表明可怜的姑娘不该忏悔的观点,这和教会观点相左,为下文作了铺垫。
E.兰奥妮给神甫的两封信语气不同。第一封婉转,用比喻指出教区里教友人数减少的原因;第二封激烈,并署上真实姓名,表明她对神甫的谴责和蔑视。
(2)围绕“匿名信”这个线索,小说讲述了三个故事,请分别概括,每个故事不得超过10个字。
(3)本堂神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说,兰奥妮是女版的“别里科夫”,你赞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15 09:56: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938年的鱼

颜士富

二奶奶嫁到堆上组的那天,是黄河最后一次改道,浩浩荡荡的洪水从花园口一泻千里,拐了九九八十一道弯后,在新袁的一个村又拐了一个弯,把一路携带的泥沙冲在了岸上,形成了自然泄洪的土堆,后来就有人陆续住到堆上。现在叫堆上组。

二奶奶那天是趴在一副门板上漂到堆上的,是二柱爹把她救上了岸。二奶奶长得漂亮,两眼水灵灵的,一双小脚似初三四的月亮……

二柱爹一下就喜欢上了二奶奶。

后来,二奶奶就嫁给了二柱爹,他俩和堆上组的其他人家一样,以打鱼为生。

二柱爹在黄河滩搭了个草棚,在通往成子湖的河道上布了一道扳罾。扳罾是河罾的一种,要根据罾网的宽窄在河的两岸立四根竹竿,竹竿上拉上地锚,把罾网四角系在竹竿上,起放罾网的这两角系上长绳,通过竹竿上的两只滑轮,两根长绳连到岸边绞车上,转动绞车,绳子收紧,罾网就渐渐从水底被拉出水面,鱼就在网里了。

二柱爹和二奶奶昼夜守候着罾,自二奶奶有了身孕,她晚上就不住在棚子里了,但一日三餐都是二奶奶送过去的。

是夜,一轮明月高挂树梢,把一抹银辉洒向河面。水缓缓地向南流淌,忽然河面泛起一个水花,接着哗的一声响,一只鱼鳍露出水面,把银色的水面犁出一道白花花的沟。二柱爹眼都看直了,这条鱼足足有扁担长。二柱爹的脸上掠过一丝喜悦。忽然,鱼掉转方向,向罾的反方向游去。

过去的罾网都是用麻绳结成的,还要用猪血浸煮,漫煮过猪血的罾网离水快,不腐烂。猪血浸煮加上八卦网底,无形中就让这种渔具增添了神秘感。二柱爹看着渐渐游远的鱼,心里不禁暗暗嘀咕:难道真的是鱼过千层网,不过一道罾吗?但二柱爹坚信,只要想去成子湖,这里是必经之地。二柱爹决定,让二奶奶不再回家,轮流值夜,和这条鱼较上了劲。

其实要过这条河的是一群鱼,它们要去成子湖产卵。那条鱼是打前锋的。

又是一个夜晚,二柱爹在外面守候两个时辰了,回到草棚想歇会儿。二柱爹在二奶奶的身旁躺下,身体向下弓着,耳朵紧贴着二奶奶的腹部。啊,这小东西动了。

你说这娃将来做什么啊?

要是儿子,就跟你一样,打鱼呗。

要是丫头片子呢?

那就随我,织网。

哗,外面传来水声,二柱爹一骨碌从床上爬起冲向河边,只见河面漾开很大一片波,看是不是一条鱼。二柱爹凝视着罾,和鱼慢慢耗着。

河面回归平静,二柱爹又返回草棚。

哎,你说奇怪吧,二奶奶说,刚刚有一条大鱼托梦给我呢,让我们网开一面,让它们去成子湖繁衍后代,如果不的话,将鱼死网破。

鱼哪能托梦呢,不要信这个。二柱爹说。

二奶奶接着说,好大好大的一条鱼啊,张着碗口那么大的嘴,还说,它们跟我一样,都是怀着孩子的母亲呢。

二柱爹把二奶奶拥进怀里,说,应该是发财的机会来了,哪能考虑得那么多。

你说鱼现在怀着崽,二奶奶向二柱爹的怀里钻了钻,又说,就像我现在怀着孩子一个样吗?想想真可怜。

我们渔民没有土地,也没有其他收入,就是靠捕鱼为生,有鱼群过,这是多年不遇的机会,二柱爹说到这里有些得意。

时令已是暮春。二柱爹整整守了一个春上。鱼群一直在罾的不远处徘徊。又是一个夜晚,愈静,各种昆虫鸣得愈欢。

哗——水声又起。看来鱼要闯罾了。二柱爹披衣走出草棚,手握绞柄,等待鱼进网。

一尾、两尾、三尾……终于进网了,二柱爹扳起绞柄,网渐收缩,越扳越有些吃力,在网欲露出水面时,简直乐坏了二柱爹,那么多鱼呀,活蹦乱跳的,再往上收网二柱爹有点力不从心了。

老婆子,快来搭把手。

哎,好的。二奶奶听到二柱爹的求援,从草棚里岀来,使劲地帮着摁扳柄。

鱼在网里跳,其实是在绝望中挣扎,就在这时,一条巨鱼冲出水面,直奔罾网而来,这股劲如旋风,只听咔咔脆响,罾网断裂,鱼全部落入水底,继而向成子湖方向游去。

二奶奶由于用力过猛,一下失重,人向后猛摔过去,顿时昏迷不醒。二柱爹顾不了鱼事了,忙将二奶奶抱进草棚,约一个时辰,二奶奶醒了过来,直喊腰疼,接着裤脚有鲜血洇出……

后来,二柱爹求了几位郎中,终于保住了二奶奶的胎。再后来,二奶奶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小柱子,应了二奶奶的话,长大后随了他爹,也以捕鱼为生。新中国成立后,兴修水利,洪水不再泛滥,废黄河成了堆上人家的钱袋子,有日出斗金的说法。

二奶奶今年九十有六,这些都是她亲口告诉我的。她还说,后来啊,我们意识到,不能赶尽杀绝,咱子孙还得靠逮鱼生活呢,堆上组就定下了一个规矩,仲春至夏至为禁捕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到“黄河最后一次改道”,倒数第二段写到“洪水不再泛滥”,前后照应,写出了人类活动对宏伟自然力的积极影响。
B.“一轮明月高悬树梢,把一抹银辉洒向河面”写出了安静清亮的环境特点,为二柱爹夜里看清大鱼的情节展开提供了合理依据。
C.面对二奶奶对鱼群“网开一面”的建议,二柱爹不以为然,反认为是发财的机会。这一情节表现了二柱爹铁石心肠、唯利是图的性格。
D.“二奶奶今年九十有六,这些都是她亲口告诉我的”一句话既给人以强烈的沧桑感,又大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小题2】小说详细描写了“扳罾”和“罾网”,请分析两处描写的作用。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生产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藏青色西服
季明
工地离住处,有很长一段路程,老磨他们需要坐公交车回去。
傍晚,收工之后,老磨他们满身都是泥灰和臭汗。他们一屁股瘫坐在地上,一方面是喘息片刻,另一方面呢,老磨他们是在等大傻。
大傻,真名叫于大傻,喊来喊去,老磨他们就给他起了个绰号:于大傻。大傻跟老磨他们不一样,每次收了工,立即冲洗干净,然后从带来的包里,取出一套西服,换上,再把脏工作服,裹上塑料袋,塞进那个包里。
那西服,是藏青色的,大傻来到这个城市打工,刚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就上街买了这套西服。等大傻换洗完毕,大家一块儿往回走。这景象有些独特:一群脏了吧唧的民工队伍里,走着一位身穿干净而笔挺西服的人,很是不协调,同时,也让大傻显得很另类,很不合群。
回去的时候,正值晚高峰,公交车上异常拥挤,但只要老磨他们一上来,人群立马闪开条道,让他们过去。毕竟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衣服,与泥灰和汗水亲密接触。这个时候,车上绝对没有空座位,但老磨自有办法,他来到一个座位旁,站住,随着车的晃动,身体与坐着的乘客,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在泥灰和汗味的骚扰下,终于,那位皱着眉头、捂着鼻子的乘客,忍无可忍,狠狠瞪了老磨一眼,起身离开,老磨赶紧一屁股拍到座位上去。
这时候,一身西服的大傻,则静静地融合在人群中,用不屑的目光看着老磨,他最讨厌的,就是老磨这个拙劣的表演。
节假日不干活时,老磨他们喜欢逛逛街,穿着也很随意,有的干脆就穿着皱巴巴的工作服。大傻则不同,必须换上西服,才出门。这样一来,大傻就很醒目,在一行人中,很有些众星捧月的样子。这令老磨他们非常不舒服,就与大傻拉开了距离。
一次,老磨斜着眼睛,说,大傻,穷烧个啥哩?瞧把你能的,穿上西服你还是农民工,变不成城里人!
大傻不服气,说,穿干净点不好吗?农民工就应该是脏兮兮、臭烘烘的形象吗?那是犯贱!
大傻又说,挤公交时,你看人家那厌烦的目光,我都替你脸红。
这话,噎得老磨直翻白眼,一愣一愣的。于是,老磨他们就决定,必须收拾一下大傻。
这天,收了工,冲洗完毕,大傻却发现那个装着西服的包不见了。大傻急了,遍地翻找,可横竖找不到。
老磨他们坐在地上,喝水抽烟,冷眼看着大傻忙活,偷偷地笑。
过了许久,满头大汗的大傻,仍然四处寻找那个包。
老磨喊,大傻,别找了,再不回天就黑啦。
又有人喊,大傻,你那西服,长翅膀飞啦。
大傻不听,依然在工地上跑来跑去,执着地寻找。
老磨他们说,真是个大傻熊!就撇下大傻,先走了。
当老磨他们得到消息,赶到医院时,大傻已躺在了手术台上。在寻找西服时,楼顶一截钢筋倏地掉下来,从大傻的左肩膀插进去,从腰部穿透出来……
老磨他们怔怔地守在手术室外,彻底傻了。
过了很久,大傻才被推出来,仍处在昏迷之中。老磨哭了,冲上前去,喊,大傻,不穿那西服,你他娘的能死啊?!
第二天,老磨他们来到工地,从一堆水泥里,挖出那个装着西服的包。它,已经变成了个水泥疙瘩,半晌,他们都没说话。
许多天,老磨他们都像丢了魂儿,蔫着脸,闷头干活,那件藏青色的西服,总是在眼前晃动、晃动……
一个月后,大傻出院了,但需要回家继续休养。那天,老磨他们专程上街,精心挑选,给大傻买了套藏青色的西服,送了过去。
大傻走后,老磨他们每人也都买了套西服,藏青色的,像大傻一样,收工后,冲洗干净,换上西服,再去挤公交车。这时候,他们才发现,乘客们的目光,很平和,丝毫没有了厌恶、敌意和距离,能同这个城市的人们亲密地挤在一起,坐一程车,这感觉,真不赖!
于是,老磨就给大傻打电话,他说,于大傻,现在咋样?养好了赶紧回来吧,我们等着你!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生活为题材,主题鲜明突出:歌颂了农民工对城市建设的默默奉献,表达了农民工对融入城市生活的渴望。
B.小说写于大傻在工地上遍地翻找西服的情景以及后来因此受伤的遭遇,是呼应前文“必须收拾一下大傻”,说明老磨他们的计划得逞。
C.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又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老磨和于大傻逛街的场景,突显他们形象的反差,为老磨及工友穿藏青色西服埋下了伏笔。
D.小说在情节叙述的详略上颇有讲究,比如,于大傻及工友挤公交回家的情景属于详写;于大傻在工地上受伤的情景只做了必要交待,属略写。
【小题2】在对比中写人可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本文,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藏青色的西服”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秤匠师

李世营

冷寂了多天的孙记制秤作坊终于忙碌起来。

老秤匠默默地用手钻在浸泡打磨好的秤杆上打着星花,然后把一截截细铜丝嵌进去,钉星、割断、锤实、打磨。阳光下,秤上星花里的一个个铜丝,就成了一个个闪亮的秤星,炫得老孙头的眼也发出熠熠的亮光。

“爹,这单生意一下可以挣万把块呢,有多少年没这样的好生意了!”约秤的小秤匠看起来很兴奋,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老秤匠仍然不作声,默默地铆着他的星花。

“忙过这单活,我想到外面看看。”小秤匠接着又说。

老秤匠猜得到小秤匠的心思:作坊的生意一日不如一日,儿子早想去镇外的世界闯一闯。

老秤匠依然虔诚地铆着他的星花。秤杆上的星花一旦铆差一丝一毫,整杆秤就废了,尤其是那颗定盘星,犹如杆秤的心,是杆秤的魂。

小秤匠抬起头,露出一丝不易觉察到的笑容,狡黠地看看老秤匠,也默不作声,双手依旧熟练地用“叨子”测盘星、标星花。

老秤匠是镇上有名的孙记制秤作坊的大掌柜。据传孙氏先祖曾遇一不法粮商,欲在秤头上玩伎俩,制作黑心的“吃客秤”牟取暴利。但孙氏先祖不为重金所惑,不被威逼所惧,甚至不惜自残双手来维护作坊的信誉。孙记制秤坊由此盛极一时,享誉周边数百里。

小镇上的商贸交流,从不用电子秤,一直沿用传统的杆秤。小镇的商户尤爱用“孙记”杆秤来做买卖,是因为孙家从不做昧良心的“吃客秤”。小镇临山依水,以种植采集草药为业,药材生意特火,火了几辈人了,老一辈们归结为一个“诚”字,以诚待商,以诚会商,以诚经商。外地客商乐意到小镇购置药材,是因为小镇的人做生意厚道,从不缺斤少两,欺诈顾客。周边的乡亲们和来往的客商信得过的,还是小镇有名的“孙记”杆秤。

不久前老街扩建,外地来的王老板看准了小镇的商贸市场规则和人脉,更看上了“孙记”杆秤的信誉。他要在镇上建一个药材和山果批发市场,就找到了老秤匠的儿子,私下商谈好久,按其提供的规格,以高于平常10倍的价钱订制了50杆大秤、50杆中秤、50杆小秤。作坊内,父子二人之间仍是沉默,寂静的空气里流动的,只有打钻、铆星花和打磨的声音。突然,沉默的老秤匠皱起了眉头,拿过一个秤杆,用“叨子”测测定盘星,然后又拿一个,接着又拿一个…

老秤匠在秤杆的定盘星上,发现了儿子鼓捣的“猫腻”。老秤匠的眼神瞬时变得异样地呆滞而浑浊,脸黑得吓人。他陡然站起身,用一双粗大的手,抢起身边的铁砧子,狠狠地砸了下去……

夜里,听着儿子在隔壁炕上嘤嘤地哭,炕头上的老秤匠翻来覆去睡不着,他起身,取过好久没抽过的旱烟袋,坐在炕头,吧嗒吧嗒猛抽几口。他看看窗外,夜空星星点点:世界这么大,明天是该让儿子出去闯一闯了!他掐灭旱烟,在大炕上磕磕烟嘴,起身出门。

第二天,老秤匠送儿子出镇。临行,他拿出一把精致的准星秤送给儿子,告诉儿子:不管世界有多大,你能够走多远,这杆秤,都要随身带着。人有良心,秤有准星,做人,什么时候都要秤平斗满。

头天夜里,老秤匠用上等的楠木连夜赶制了这杆精致的准星秤,杆秤上的两个醒目的金字“孙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炫目,直炫得儿子的双眼泪盈盈的。

那天夜里,听着老子在院子里钻星打磨的声音,翻来覆去睡不着的儿子,半夜偷偷溜出屋子,将老秤匠劈断的一百五十杆杆秤,全部扔到了小镇后山的山崖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在曲折含蓄的故事情节中,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多角度地塑造了小镇里的秤匠师父子形象,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B.小说运用插叙的写法叙写了孙记杆秤世家的历史渊源、面临的新的社会现状,这些内容都交代了小说的写作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C.“听着老子在院子里钻星打磨的声音,翻来覆去睡不着的儿子,半夜偷偷溜出屋子,将老秤匠劈断的百五十杆杆秤,全部扔到了小镇后山的山崖里”,这体现出小匠师知错能改的特点。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夜里老秤匠取出旱烟,“猛抽几口”“掐灭旱烟,在大炕上磕磕烟嘴”等细节,表现出了他打定主意要让儿子出去闯一闯的果决。
【小题2】老秤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说结尾写到老秤匠送儿子出镇,故事情节已经完整了,作者却增加了最后两段,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预演
我们是老同学,当时我们俩并排坐在最后一排课桌。当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我们 常一起冲着老师的后背做鬼脸儿。我们还一起参加期末补考。
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十五年来我们一直没有见过面。今天,我终于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四层楼……“不知道他是否还能认出我来?”我心里暗想。
我毅然按了一下电铃。
“不怕烂掉你的臭爪子,可恶的东西!震得整个房子嗡嗡响。什么时候你才能改掉这个坏习惯?”里面传出一阵叫骂声。
我羞得满面通红,连忙把手塞进口袋。前来开门的是一个淡黄头发的女孩,看上去约摸有八 九岁。
“努格扎尔·阿马纳季泽在这儿住吗?”
“他是我爸爸。”
“你好,小姑娘,我是绍塔叔叔,你爸爸的老同学。”
“噢,您请进来吧!……玛穆卡!爸爸的同学绍塔叔叔来了。”女孩朝里边喊了一声,领着我向屋子里走去。
迎面冲出一个六岁左右的小男孩,浑身是墨水污迹。
“你们的爸爸和妈妈在家吗?”
“不在。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
“你俩在做什么呢?”我问。
“我们在玩‘ 爸爸和妈妈游戏’。我当爸爸,姆济娅当妈妈。”玛穆卡对我说。
“你们玩吧,我不妨碍你们。”我一边点着烟,一边坐在沙发上。
“不知道努格扎尔过得怎么样?”我寻思着,“ 生活安排得好不好?是不是幸福?”
孩子们尖利的喊叫声把我从遐想中唤醒过来。
“喂,孩子他妈!今天做了什么好吃的?”玛穆卡问道,显然是模仿某个人的腔调。
“吃个屁!我倒要问问你,我拿什么来做饭?家里啥也没有!”
“你的嘴可真厉害!骂起人来活像个卖货的娘儿们”
“你怕什么!在饭馆一坐,就能吃个酒醉饭饱……可我怎么办?”
我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
“昨天夜里你跑哪儿逛去了?说!”姆济娅握着两个小拳头,叉腰站着。
“你管不着!”
“什么,我管不着?好吧,我叫你出去鬼混!”
“你疯啦?”
“我受够了!够了!今天我就回娘家去!孩子统统带走!”
“不准动孩子,你自己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没那么简单!”
“把儿子给我留下!”
“不行,我已经说了!”姆济娅高声叫道。
“你听着:把儿子留下!要不然……”玛穆卡抱起枕头,一下子砸在姆济娅身上。
“好哇,你敢打人?畜生!”姆济娅抡起洋娃娃,狠狠地打在弟弟头上。她打得那样厉害, 玛穆卡的两眼当即闪出了泪花。
我跳起来把他们拉开。“孩子,真不知道害臊。这是什么游戏哟!”
“放开我,尼娜!”姆济娅突然朝我喊道,“你们这些邻居不知道他是什么玩意儿!我整天受他的气,没法跟他过下去了,我的血全被他吸干了,可恶的东西!你们瞧,我瘦成了什么样子!” 姆济娅用纤细的指头戳了戳她那玫瑰色的脸蛋儿。
“别信这个妖婆的鬼话!”玛穆卡冲我说。
“不要吵了!”我实在控制不住,向他们大吼了一声。孩子们恐惧地盯着我。
我喘过一口气,勒令两个孩子向我发誓,保证往后不再扮演他们的爸爸妈妈,然后便步履蹒跚地离开了这个家。
“看来,我的朋友生活得蛮‘快活’的!”我一路上想着姆济娅和玛穆卡。他们在我面前表演了一幕未来家庭生活的丑剧。
【小题1】小说的开篇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小说以“预演”为题有什么深意?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含而不露的艺术技法,以巧妙的叙述和精巧的结构来记述事件,平添了许多神采,亦增无限雅趣。请就小说中使用的“含而不露”的手法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手 铐

乡长被抓走的那天,陈大明正在乡长办公室里向乡长汇报高岭乡旅游度假村的建设情况。陈大明清楚地记得,他刚刚汇报完第一件事,办公室的门就被撞开了,两个全副武装的公安走了进来,其中一个人手里举着一张逮捕令,走到乡长面前高声说:“你被依法逮捕了!”另一个人就马上拿出一副锃亮的手铐,“咔嚓”一声铐住了乡长的双手,然后不由分说地把乡长带下楼,塞进了楼下的警车,警车就“呜呜呜”地开走了。

乡长被抓走后,陈大明被县里任命为代理乡长,继续负责旅游度假村的建设。陈大明当上乡长后,眼前老是晃动着那副锃亮的手铐,虽然他与原乡长的贪污案并无牵连,但原乡长被抓的那一幕还是深深地刺激了他,他决心引以为戒。为防止自己意志不坚定,他还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到市场上买了一副仿真的手铐,挂在自己的卧室里,以警示自己。

果然,自从他当上乡长后,前来拜访的人便络绎不绝,有送名烟名酒的,有直接送现金的,还有假借妻子的名义送金银首饰的,他都一一回绝。其实他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妻子常年下岗在家,孩子今年又刚刚上大学,农村老家还有一个经常患病的母亲。事事都得花钱,可是他一个月的工资才一千多块,因此,他几乎月月都出现“财政赤字”。有一次,他感到自己实在顶不住了,很想赌一把,他已经把那个建筑商送来的一万元塞进了抽屉,但就在那一瞬间,他立刻想起了悬挂在床前的那副手铐,就赶紧又将钱退回去。

直到有一天,他的一个老同学到他家来玩,看到了那副手铐。那个老同学就问他:“你这是从哪买来的?”他直言不讳地告诉同学,是从一个地下的工艺品商店买来的。老同学就又将那副手铐把玩了很长时间,然后很认真地说:“没错,就是它,就是它!”陈大明一下子迷惑了,老同学就告诉他,其实这副手铐有着一段传奇的经历,它曾是一位海外华侨的传家之宝;它也不是普通的钢铁制造的,而是用一种稀有金属制成的,至于那位华侨为什么要把手铐作为传家之宝,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这副手铐值钱,最起码值五万元钱!

陈大明对老同学的话将信将疑,就带着手铐到市里一家最有名的古玩店里做鉴定。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老同学的话是真的,这副手铐真的很值钱!陈大明兴奋不已,马上将手铐以四万八千元的高价卖给了古玩店。毕竟,他太需要钱了!

有了这笔巨款,陈大明就可以从容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他把老母亲从农村接到自己身边,还请了一个保姆;他抽出两万元给妻子开了一家油米店,还给儿子买了一台电脑。他的生活压力没有了,他感到无比的畅快,也体会到了有钱的幸福。他从内心里深深感谢那个同学。

从那以后,老同学就成了他家的常客。老同学是个“能人”,陈大明对他是信得过的,很快就安排他承包了一项建筑工程。再后来,陈大明又发现了不少“能人”,一一让他们参与到旅游度假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旅游度假村很快建好了,开业的那一天,陈大明喝了很多很多酒。回家后又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到了那副手铐!第二天,他决定去把它赎回来,不论花多少钱!钱对他来说已并不成问题了。他找到了那家古玩店,但古玩店的老板告诉他,那副手铐他是代人收购的,早就被一位客人以五万元的价格买走了。不过幸好老板记下了那位客人在市里的地址,陈大明决定按图索骥。

陈大明很快找到了那座豪宅,一个管家模样的人把他领到一个池塘边,并告诉他,主人就在那边钓鱼。他匆匆地赶过去,发现他的同学正在笑吟吟地等着他。他一下子愣住了,但嘴里却问道:“我的手铐呢?”老同学恰好此时钓起了一条大鱼,他一边收线一边拍着钓竿说:“那东西有什么好?我早已将它改成了钓竿。看,这钓竿多结实,五万块呢!”陈大明一下子明白过来,恨不得马上离开这地方,但他分明听到了老同学在喊他:“别走啊,陈乡长,中午咱们喝鱼汤啊!……”

在此以后的好多天里,陈大明眼前总是没来由地晃动着一副锃亮的手铐。

(选自《微型小说家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手铐巧妙地比作了人生的防线,但陈大明由于一时的糊涂,结果被别有用心的老同学设计了一条“钓竿”,引了他这条“大鱼”上钩。
B.这篇小说在情节构思上颇具匠心,主人公从开始坚持不受贿,到最后发现自己中了老朋友的圈套,波澜顿生,情节发生突变。
C.描写乡长被捕过程,其细节描写真实细腻,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声音都让人心有余悸。
D.这篇小说主题深刻,文章通过主人公因手铐而受贿的故事,说明如果不能廉洁奉公,即便暂时避开了有形的刑具,却无法避开无形的刑具。
【小题2】小说主人公陈大明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小题3】小说以“手铐”为题,很有创意,试结合小说内容从不同角度作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