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
船魂
王海群
夕阳西下,晚风渐起。
乌蟒河缓缓地流,“半江瑟瑟半江红”。
河对岸静泊着水泥船,岸上还是低矮的小茅棚,它们的主人还是艄公何大伯吗?
何大伯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人。当年我和母亲去外婆家,搭的就是他的船。我和同船玩闹的另一个孩子都落水了。何大伯跳下水,救起了我,另一个孩子却让激流永远地卷走了。那是他自己的孩子小驹儿呀……
何大伯,今天我看你来了。
可是,我却怕何大伯认出我来。
一个老者走出了小茅棚,望望对岸。船过来了。是何大伯!我的心突突地跳起来。
他老了,背弯了,头发、胡子全白了。两只眼睛失去了神采,表情是那样的漠然。深深的愧疚压着我的心,假如他的驹儿不被激流卷走,假如他的第二个儿子还在他身边……
何大伯看了我一眼,扭过头,说了声:“上船吧,同志。”
难道他真不认识我了?我工作了,成了一名年轻的法官,已有9年没来看他了。不认识也好,哦,不,也许怪我没先叫他,可是……
上了船,他只是摇桨,默不作声,我打破了宁静,说:“今天没什么风浪嘛,老人家。”“有风浪也不怕,撑船的怕什么风浪?”声音沙哑,却带着当年的豪气。
船到河心,夕阳已落,河水一片混沌。“这水比以前浑多了。”我说。
“清水也好,浑水也好,只要有船,就能渡人。”何大伯接过我的话,眼睛却不看我,只是摇桨。“还要有像你这样的老艄公才行啊。”我说。
“不行,老喽。再干6年,我小儿子白龙回来啦,就交给他。”
他说得那样平静,我的心却提上嗓子眼,不敢看他。
船到岸边,我身上没零钱,只好掏出一张百元钞给他。
“怎么,用大票子吓我?”他露出一丝笑意。
他边点钱边说:“现在我烟酒都断了。等儿子回来,我想买条新船。”
“买条新船好啊。”我说。“只是,我看,光靠我这条船不行啊。”大伯叹了口气:“别看我老了,但还看得清。你看,有些伢仔整天不务正业,偷吃扒拿,就是不上过日子这条船;有的当干部,不但不吃苦在前,还多吃多拿,坑害百姓,不给政府撑好船。最叫我憋气的是政府要法办,让他们吃点苦,受点教育,家里还护着,请客送礼,替他们开脱。要我说,没有政府这条大船,老百姓的一河清水就让他们搅浑了,迟早他们把自己给呛死。”
我边听边点头赞许。何大伯,你或许不知道,你的小儿子白龙的案子就是我判的啊。20年前,你为了救我失去了大儿子驹儿,可是后来,我却没给你的小儿子白龙留一点情面……
“你看,天不早了,快回去吧,我这人瞎啰嗦。”
我百感交集下了船。回望对岸又有人朝河边走来,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复又上船,“老人家,我想帮你摆一次渡。”
老人疑惑地看了我一眼。我抓过竹篙,一头抵向岸边。
一双手,一双厚实、温暖的手死死地捂住了我拿竹篙的手。
我扭头看他,他却侧脸,目光投向了远方浩渺苍茫的水面,嘴中嗫嚅着什么……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写法,讲述主人公“我”来到乌蟒河边找老艄公何大伯报恩的故事。
B.写老艄公“两只’眼睛失去了神采,表情是那样的漠然”,是以外貌描写来表现他因失去孩子驹儿、二儿子犯罪入狱、年老、对世事的忧虑等综合因素而造成的沉痛心情。
C.何大伯对“我”有救命之恩,可“我”却没有因此而宽容他犯罪的小儿子,这说明“我”是一个秉公执法的法官。
D.“我”提出摆渡这一请求,是希望我与老人相互谅解,而“老人疑惑地看了我一眼”,是对我的要求一时的不理解。
E.“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一句景物描写展示了一幅十分美丽的夕阳西下时的河景,同时也为小说情节展开提供了环境背景。
【小题2】小说从“我”不主动介绍自己,自认为何大伯没有认出了我来这个角度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从小说的叙述和描写上看,哪些地方能看出何大伯已经认出我来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06 05:03: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等一个人
王溱
你知道那条著名的高速公路吧?像条大蛇蜿蜒爬过好几个村庄。
其中一个入口就在我们村——拐进一条被杂草占领的小道,绕过一个池塘,穿过被大蛇吞掉一半的玉米地,喏,入口就在那高高的芦苇后面。
你不能怪它们挡道,是这条大蛇入侵了它们的领地,自然要铆足了劲,能遮的遮,能挡的挡。
如果你刚好在这附近找不着路,来找我吧,我天天都骑着摩托车在那路口等你。真的,我的职业就是带路。
你别找别人,我是最专业的,人称“路王”。这方圆几公里内,哪条路走多少米就有个坑,哪条路走完会满脚泥,都在我的视力地图里记着呢。你看,我连“带路”二字,都是用墨水端端正正写在木板上的,不像其他人,弄点油漆歪歪扭扭涂在纸箱皮上。
这生意还不赖,城市是贪吃蛇,这里吞那里并的,很多人都找不到路了。
你问我年纪轻轻怎么甘做这个?
行行出状元嘛!好吧,我说实话,其实——我在等一个人。
等谁?
还真不好说,总之,是个有钱人吧。
这天,路口来了个“番客【注】”,看装扮是东南亚一带的富商,他精明的小眼睛在我们几个身上轧过一轮之后,果断走向我。
有眼光!我把摩托车踩得轰轰响,以此宣告我的胜利。我很想接他的生意,这小眼睛番客看着就面善,更重要的是,他打量我们的时候,手里还扬着好大一沓钱。
“我想去层金村。”富商说。
我乐了,“太巧了啊,我就是层金村的人咧。你想去层金村哪里?”
他摊开一张纸,碧绿的田野就蹦了出来,一只小羊羔正在田里偷吃穗子。正中央赫然是一个简陋的小瓦房,还有一朵形状独特的云飘在瓦房上方。
到这儿,他说。
我为难了,没有地址,只有这幅画,怎么找?
况且,那应该是很久以前的画了吧,那时候,层金村还真是一个村,那时候,我还是个光着腚到处逮蛐蛐的娃,那时候,确确实实还有田野。后来,层金村就只剩个洋葱芯了,也不知道被城市剥去的那一层层,是否真是金。
幸好我这“路王”的称号不是吹的,愣是从那块田的形状找到了线索。层金村的田大多是长条形的,只有一块是三角形的,小时候我经常躲在角旮旯里边斗蛐蛐,印象深刻。
可是富商来迟了,现在那里已经没有田,竖着的,是一根大烟囱,没有白白的云,只有黑黑的烟。
反复确认位置没错之后,富商叹了口气,那曾经是我的家呢。忽然,他做了个决定——把这大烟囱买下来。
工厂的负责人当然不依,没了烟囱怎么生产?
富商生气了,干脆把整个工厂买了下来,反正他有钱。
我心里暗暗高兴,这讨厌的工厂,终于要关门啦。就是它,害得我们这边的池塘都没有鱼呢。小时候我一头扎进湖里,总有鱼惊恐地躲着我;后来我一头扎进湖里,却惊恐地躲着垃圾;现在我没机会一头扎进湖里了,那个湖早被填了,上面立起了一排排厂房。
有钱就是好办事,烟囱推倒了,小瓦房建起来了,就跟画上的一样。
农田也好办,刨刨土,插上秧苗,几天就绿油油。村里有的是干农活的好手,没了田地以后个个都手痒着呢。
富商说,还得有一只羊。
村里“小绵羊”摩托不少,真正的羊可就难办了,我挨家挨户找,所幸一个老人家家里还幸存一只。我花了五块钱,让老人把羊抱到田里吃穗子,可羊执拗地不肯吃,也难怪,穗都还没长好。老人家恼了,狠狠拍了羊一下,羊猛地一跳撞倒了老人,它嗷地叫了一声,羊咩咩咩闹起来,远处的山传来回音,嗷——咩咩咩——,嗷——咩咩咩——
富商点点头,说,这田终于活了。
可是富商还不满意,天空太灰了,他说。我安慰他,总会有变蓝的一天吧?
可是等了一天又一天,天还是不肯换颜色。
他执拗地说,反正,我就是要找回我的家,跟照片上一模一样的。
我灵机一动,找人做了好大好大的一块背景板,涂成蓝色的,竖立在房子后面。
富商说,还有云呢!
我又叮嘱画上云,可那朵云的形状很特别,工人怎么画都画不像。我叹道,那样子的云,怕是再也找不着了。幸好富商并不计较,他给了我很大很大一笔钱,算是酬劳。
你觉得这个故事很荒谬?
好吧,我承认这是我编的,压根就没什么东南亚的富商。这一切不过是我的虚构,哦,或者说愿望。但有件事是真的,我还在路口干着带路的行当。我在等,那个人迟早会来的
【注】〔番客〕南方沿海一带方言,指侨居外国的华侨或华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把高速公路比作大蛇,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已经悄然来袭,而大蛇与芦苇的交锋,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我”作为“路王”,在木板上用墨水端端正正地写着“带路”二字,这表明“我”工作态度端正,做什么事都是一板一眼的。
C.小说中写到富商来迟了,往日的田园风光已被大烟囱冒着黑烟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寻觅精神家园的主题。
D.关于富商在“我”的帮助下恢复家园的描写生动而富有情趣,传达了“我”的快意感觉,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家园被毁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富商的“执拗”,说明他有钱且任性,一方面对找回原来的家固执己见,另一方面对复原天然环境坚信不疑。
(2)小说以“等一个人”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用“你觉得这个故事很荒谬?”来提醒读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4)“我在等,那个人迟早会来的”这句话,既是理解“我”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那一抹笑和一滴泪

(美)帕特里克·佛兰克

我和兄弟们经常会在家中闹出许多笑话来,母亲见了总是哈哈大笑,而父亲的表情却在我们还没有捕捉到时就已消失了。于父亲来说,微笑显然是不被允许的。我们唯一能够判断他生气的方法就是,计算他到底有多长时间没说话。如果太过生气,他不仅会长时间不说话,面部也会僵硬如橡木一般,而他的右手则会握得紧紧的,这时候我们唯有逃得远远的。

我第一次看见父亲掩饰不住自己的情绪,竟然是在一个深夜。那个午夜,我被声音惊醒了,向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醉汉在拼命地拍我家的门。父亲跑去开门的时候,我迷迷糊糊地走到了客厅,听到醉汉在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命令父亲:“我的卡车翻到了沟里,你必须马上穿好衣服,送我进城。”

起初父亲拒绝了醉汉的要求,对他说可以用我们家的电话求助。醉汉立刻恼羞成怒,我想作为我们小镇的镇长,他还从未这样被人拒绝过。难听话从醉汉嘴里不断喷涌出来,他甚至还警告父亲说走着瞧。父亲又长时间不说话了,我知道,他生气了!父亲的面部僵硬了,脸色变得越来越白,而镇长显然还没骂过瘾,直到他骂出那句“你这个狗娘养的”,我看见父亲笑了。是的,第一次看见父亲笑,虽然是浅浅的一抹笑,却那样真实地浮现在他的脸上。一秒钟后,一记右勾拳狠狠地落在了镇长的脸颊上,接着又是一记左勾拳。

镇长一个跟头滚出了门廊,昏了过去。父亲轻轻地关上了门,转身看见了站在身后的我。他的微笑已经消失了,但是他的眼睛炯炯有神,就像一只盘旋在高空的猎隼。

“永远不能允许任何人贬低你的家人。”他的声音很平静,仿佛刚才那一幕跟他全然无关似的,“现在,回去睡觉。” 说完,父亲打电话给警长,让他把镇长从我家的院子里带出去,而他会在这两天去拜访镇长,就这件事接受对方的道歉。

我迅速地爬回自己的床。多年后当我看一档关于野生动物的电视节目时,发现头狼会向别的狼龇牙,以示警告,我突然就想起了父亲的那个微笑,那个他冲着家人绝对没有的微笑。

我十二岁那一年的一天,大我九岁的大哥告诉我们,他被查出患了癌症,而且已经是晚期。

刚听到这个噩耗,母亲就跌坐在了地上,可是父亲的眼睛甚至都没眨一下,他只是把母亲扶到床上,然后把一只胳膊放在了哥哥的肩上,很平静地告诉他,自己会尽一切可能去帮他。说完,父亲就出门去了,留下我们几个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入夜,父亲终于回家了。当他出现在门口的时候,我跑过去想要从他的脸上找到一丝痕迹,可是没有想象中的泪痕,甚至连眼眶都不是红的,他还是面无表情,与平日无异。那一晚,他一直抱着母亲,不断安慰着她,脸上却还是事不关己般的平静。自那刻起,我断定他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对他只有满满的怨恨。

三个月后,哥哥带着对我们的千般不舍,离去了。

大哥的葬礼上,父亲坐在了我和母亲的中间。牧师在那里念个不停,而父亲全程都把腰板挺得笔直,花岗岩雕像般纹丝不动。我好想站在他面前,指着他说:“现在这个被装进盒子里的人是你儿子,你这个混蛋!请给点表情好不好,告诉我你也有人情味!”

但是我终归没有站起来。因为在抬头的一瞬间,我看见了令我终生难忘的一样东西。

雕像的眼角淌下了一滴泪!是的,父亲竟然哭了。

父亲没有看我,只是伸出了他有些冰冷的大手,紧紧地把我的小手抓在了手心里。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将作者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有关父亲的事情叙述出来,给读者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更便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B.在父亲打醉汉这个情节后,写了多年后“我”看电视时,看到一只头狼向别的狼龇牙一事,以此来与父亲的那个微笑进行对比,表现父亲的宽容。
C.文章借哥哥被查出患了癌症这个情节,写出三个人的不同的性格:母亲的极度软弱,父亲不当一回事的冷漠,“我”的苛刻。
D.在大哥的葬礼上,作者描写了有关父亲的两个细节“全程都把腰板挺得笔直”“眼角淌下了一滴泪”,表现了父亲的坚强和悲伤。
【小题2】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所写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七里茶坊(节选)

汪曾祺

天已经很黑了,房顶上的雪一定已经堆了四五寸厚了,我们该睡了。

正在这时,屋门开处,掌柜的领进三个人来。这三个人都反穿着白茬老羊皮袄,齐膝的毡疙瘩。为头是一个大高个儿,五十来岁,长方脸,戴一顶火红的狐皮帽。一个四十来岁,是个矮胖子,脸上有几颗很大的痘疤。戴一顶狗皮帽子。另一个是和小王岁数仿佛的后生,雪白的山羊头的帽子遮齐了眼睛,使他看起来像一个女孩子——他脸色红润,眼睛太好看了!他们手里都拿着一根六道木二尺多长的短棍。虽然刚才在门外已经拍打了半天,帽子上、身上,还粘着不少雪花。

老刘小声跟我说:“是坝上来的……是赶牲口的——赶牛的。你看他们拿的六道木的棍子。”随即,他和这三个坝上人搭起话来:“今天一早从张北动的身?”

“是——这天气!”

“就你们仨?”

“还有仨……在十多里外,两头牛掉进雪窟窿里了。他们仨在往上弄。俺们把其余的牛先送到食品公司屠宰场,到店里等他们。”

“这样天气,你们还往下送牛?”

没法子。快过年了。过年,怎么也得叫坝下人吃上一口肉!”他们把粑粑头放在火里烧了一会,水开了,把烧焦的粑粑头拍打拍打,就吃喝起来。

我们的酱碗里还有一点酱,老乔就给他们送过去。“你们那里今年年景咋样?”

“好!”高个儿回答得斩钉截铁。显然这是反话,因为痘疤脸和后生都噗嗤一声笑了。

“不是说去年你们已经过了‘黄河’了?”

“过了!那还不过!”

老乔知道他话里有话,就问:“也是假的?”

“不假。搞了‘标准田’。”

“啥叫‘标准田’?”

“把几块地里打的粮算在一起。”

“其余的地?”

“不算产量。”

“坝上过‘黄河’?不用什么‘科学家’,我就知道,不行!”老乔向我解释:“老刘说的是对的。坝上的土层只有五寸,下面全是石头。坝上一向是广种薄收,要求单位面积产量,是主观主义。”

老乔把烟口袋递给他们:“牲畜不错?”

不错!也经不起胡糟践。头二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夜战,把牛牵到地里,杀了,在地头架起了大锅,大块大块煮烂,大伙儿,吃!那会吃了个痛快:这会,想去吧!——他们仨咋还不来?去看看。”

高个儿说着把解开的老羊皮袄又系紧了。

痘疤脸说:“我们俩去,你就甭去了。”

“去!”

他们和掌柜的借了两根木杠,把我们车上的缆绳也借去了,拉开门,就走了。

听见后生在门外大声说:“雪更大了!”

老刘起来解手,把地下三根六道木的棍子归在一起,上了炕,说:“他们真辛苦!”

过了一会,又自言自语地说;“咱们也很辛苦。”

老乔一面钻被窝,一面说:“中国人都很辛苦啊!”

“过年,怎么也得叫坝下人吃上一口肉!”我老是想着大个儿的这句话,心里很感动,很久未能入睡。这是一句朴素、美丽的话。

半夜,朦朦胧胧地听到几个人轻手轻脚走进来,我睁开眼,问:

“牛弄上来了?”

高个儿轻轻地说:

“弄上来了。把你吵醒了!睡吧!”

他们睡在对面的炕上。

第二天,我们起得很晚。醒来时,这六个赶牛的坝上人已经走了。

【小题1】小说第一节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2】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说“中国人都很辛苦”,结合全文看,为什么这么说?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七里茶坊》中写的那些人,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支柱。结合选文,试作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狩猎
师陀
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时候是个大空想家。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
果园城里他的姨表妹,气恼加上悲痛,为他哭了,甚至为这个狠心人病了。“你没良心。走就走吧,谁拦着你了?可是总该、总该……”伤心的把脸埋在枕头上,她在床上想。
朱太太——那个姨母,“为他难过呢!什么好东西?……像他这种人,我们挤上眼也找得来!”
她光火有充分理由。两个小儿女在她眼中长大,正像两棵花儿。所有看见过他们的人早就自然的把他们当做夫妇,全以为他们终有一天要结婚的,在这长久的期待中,她在他们身上耗的苦心多么多,寄的希望多么大!一阵狂风,所有的美梦给吹散了。说真话,她流的眼泪比她的女儿更多。看看她的女儿——这个生了长长的黑脸蛋的美貌小姐,她的两只大眼看人时候从下面滚上去,像在人家心上打闪;破颜一笑,小鼻子鼓动得多逗人爱;常常,她常常稳重的坐着,眉整起来,严密的闭着的嘴唇稍微向外突出,就像顽固的小花骨朵。从这种特别表情,谁都能看出她有性格,有主见。她的样子仿佛说:“你瞧我多有本事?我准备好了,我在等待着了。”她显著的倾向实际方面,最后两年母亲几乎把家务全交给她,很快就练成了能手。她比母亲处治的更有条理。
可惜正为她处治的更有条理,孟安卿想起这是个爱用秤杆子教育姑娘,专门出产能干老婆的城市,幻梦才深深受了伤。并不是他不爱她了;恰恰因为他仍旧爱她,她的每一个小动作仍旧能牵动他的神魂——那么他怎么能忍受这种打击?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看着他的偶像跃倒下来,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
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没有给过果园城消息。年轻人全有这种气度,青春跟雄心支持着他,幻象在他前面,他勇往直前,从不动摇。最后他成了个肖像兼风景画家,他大狩猎的结果。
但是最初的兴奋——由工作顺手激起的兴奋和快乐过去之后,孟安卿的心里渐渐空虚,终于成了一片荒凉,出其不意,有一天他突然回来,回果园城来了。
他在车站下面的旅馆里订了个房间,在里头关两小时,仔细的从鬓角上拔掉几根白头发,随后他走出来,一直上了河堤。
郊野上好风光,天色澄蓝,阳光充沛的照耀着新犁起的田地、树林和大路,仿佛向人报告好运。而鸟儿在柳树上鸣唱着,在堤岸旁边,孟安卿没有想到,它们看见他惊骇的飞开了——过去他跟它们那么亲密过的,现在它们不认识他了!
接着他进城,在果园里,春天他曾陪同姨表妹去掐花,夏天他们曾游玩过的,现在果树大半都衰老卷秃了,有的且被砍伐代以新的小树了。最后他走上市街,在街上,仍旧是尘土,仍旧是狗和猪。“看起来只有这里没有变动。”他心里想。面坊的磨子响着,脚踏箩的撞击声一直传到外边。药铺里的舂药声仍旧是老调子,叮咚叮当,药臼的鸣声活泼而又清脆。
终于他站在那个一直深埋在记念中的门前,手按在门环上,他迟疑不决,既然已经回来,既然不久就要看见想念的人,何不把这种好心情多保存一会儿?
一个熟人凑巧解救了他。正在这时候,一个卖纸烟的凑巧从那边走过来。
“卖香烟的!”他走过去。
卖纸烟的原先卖梨糕,他自己小时候是个买零食的好主顾。
“你不卖梨糕了?”
“不,不卖了。现在没有人做了。”卖纸烟的惊异地看着他。
“你可知道朱太太还住在这里?”
卖纸烟的说她仍旧住在老地方,压根儿就没有搬过。
“那么——”孟安卿的心跳起来,气色变了,脸红了。他本来想问另外一个女人,朱太太的女儿,他的姨表妹,忽然他改了口。
“那么,这城里有个孟安卿,你认识吗?”
“不,不认识。”他说他根本不相信有这个人,他以为只是爱开玩笑的捏造来骗人的传说。
一阵失望压倒了孟安卿,突然间他感到兴亡变迁,时间加到人身上的变化。他想起他在旅馆里拔掉的白头发,他的终于无可遮掩的皱纹。现在果园城人更进一步告诉他,他们认为根本没有他这么个人,只在人家的笑谈中才存在了。孟安卿毫不动弹的站着,脚踏箩药臼照样响着,——其实连它们也变动过了;狗和猪从旁边走过去,他也不再感到亲切了。他向空中愣好半天,最后,看见卖纸烟的还等着他,他搭讪着买了一包。
他没有再询问他的姨表妹。他珍重的将在果园城买的香烟塞进口袋,然后向车站那边走去,火车在等候他,一切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都在等候他。
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日
【小题1】孟安卿为什么要离开果园城?
【小题2】文章写孟安卿在旅馆中拔白头发的细节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孟安卿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英雄

赵欣

长征途中的铁蛋虽然只有十四岁,但参加革命已经三年多了,他的队伍是一支小分队,二十多人,由于另有任务,落在大队伍后面了。打仗的时候,队长不让他上阵,他如果坚持,队长就说:“等你有了枪再说吧!”从此,他就盼望着能有一支枪,这就只能等缴获敌人的。

不久,他们就和敌人打了两次遭遇战,敌众我寡,被迫转移。队伍驻扎下来后,队长派何大壮去刺探敌军情况。铁蛋请求参加,队长略一沉吟,答应了。敌营就在山下,不远处是一个村庄。岗楼下只有一个哨兵,坐在地上打瞌睡,长枪放在一边。何大壮举着望远镜,说:“铁蛋,你知道吗?我老娘就在那个村子里,真想她啊!”铁蛋说:“那你就去看看呗!”何大壮没吭声,抹了一把眼角,又举起望远镜看了看,说:“铁蛋,你在这里千万别动,我去那边。”铁蛋顺着大壮的手势,看到另一边也有一个岗楼,他点点头。

过了一会儿,何大壮没回来,那个哨兵仍然一动没动,铁蛋的目光忽然一亮,像苍蝇一样围着哨兵那条枪转圈。他犹豫再三,终于鼓起勇气,匍匐过去,屏住呼吸,紧盯着哨兵。哨兵的鼾声就像过火车,一点也没有察觉。铁蛋的手伸了过去,抓住枪托,一点点往后面拉。胸膛里像有一只大青蛙在大鼓上狂跳着,他咬着牙,一步步往后挪动,挪呀挪,终于撤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安全了!他长出了一口气,顾不得擦汗,拿起长枪无比喜悦地摩挲着,仿佛看到和队长上战场的情景。摆弄了半天,他突然想到何大壮,他怎么还没回来呢?他抻脖子向敌营方向看去,敌营里乱哄哄的,似乎有事情发生。

天黑了,何大壮还没回来,铁蛋只好自己回去了。离队伍越来越近,他的心情也越来越激动,想象着大家惊诧和赞许的表情,而他呢,则会握着枪说:“嗬!看我的枪!这是我自己缴获来的!”

回到驻扎地,他猛然意识到,队伍正等待着何大壮的情报呢,看来何大壮耽误了大事。他会去哪里呢......对了,他一定是去看他老娘了。

队长远远地看着他,就迎了过来,一脸焦灼地问:“何大壮呢?”

铁蛋嗫嚅着说:“他,他去村子里看他老娘去了。”

“胡闹!简直是胡闹!”队长大发雷霆。

这时候,铁蛋的长枪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纷纷围过来传看。听了铁蛋的讲述,大家夸他智勇双全。由于没有准确的情报,何大壮又失踪了,队伍不敢贸然行动,只能取消原定方案,追赶大部队。

三个月后,终于和大部队会合,一年后到达陕北。中间突破了敌人的几次“围剿”,铁蛋用那支枪打死了好几个敌人。很快,铁蛋的事迹被写成了书,铁蛋成了英雄。

这年,铁蛋受党组织派遣回家乡肃清敌特,抓住了当年那个岗楼的哨兵,哨兵说出了一件令他震惊的事情。

当年铁蛋偷走了哨兵的枪,敌人随后追捕,何大壮及时引开了敌人,被抓到后,他谎称枪已经扔到山涧下面,一个人把整件事扛下来了。如果不是大壮机智,不仅铁蛋被抓,队伍也会暴露,后果不堪设想。铁蛋就像挨了闷雷,好几天都沉浸在悔恨之中不能自拔。

他最关心的是何大壮的下落,据说是被敌人关进了监狱,解放后被发现历史有问题,又被关进了监狱.....经过一番查找,铁蛋终于找到了何大壮,一间破草房里,一家五口人挤在一起。两个人相见,抱头痛哭。记者是铁蛋约来的,铁蛋觉得必须澄清这个历史事件。

记者拿出一本书,里面就记载着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决定了何大壮一辈子的命运,还影响了后代。如今找到了故事原型,记者如获至宝,开始现场直播。

铁蛋肃穆地站了起来,刚要开口,却被何大壮打断,何大壮颤颤巍巍地站起来说:“还是我来说吧!我就那个何大壮,当年我啊,就是为了看老娘误了大事!”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有三个比喻句,其中“哨兵的鼾声就像过火车”这个比喻句不仅形象、贴切,还带有夸张色彩,表现哨兵睡得很沉。
B.哨兵说何大壮引开敌人的情节,从叙述角度来看属于补叙;从全文来看,这处补叙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纵观全文,不难发现“枪”应该是这篇小说的线索,因为文章是围绕“铁蛋盼枪---偷枪----用枪杀敌”展开的。
D.在文章结尾处,何大壮说自己为了看老娘而误了大事,这处情节虽然让人感到意外,但也并不突兀,因为前面有充分的铺垫。
【小题2】小说开端就交代铁蛋特别渴望得到一支枪,这处情节对故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的题目是“英雄”,请结合全文谈谈何大壮算不算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