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学类文本阅读
黄花渡
黄大刚
黄花渡是一个渡口,也是一座桥的名字。
黄花渡是黄家庄第一个大学生大林出资建造的。
28年后,大林从都市回到家乡时,看到黄花渡过往还是靠那只小木船摆渡,只不过那只小木船更破旧了,真不知道能不能载得动船上的重量。大林的豪车只能望船兴叹。
大林很是气恼,还没进家门,先去找村长,“建一座桥需要多少钱,你说?”
村长不知惊还是喜,半天答不上话来。
钱很快打到了村里的账户。
传出建桥的消息,兴奋喜悦的情绪在村子荡漾,村人说起这件事时,都说:“这下好了……”黄老师也说:“这下好了,学生上学不用划船了。”
黄老师特意跑到集市给大林打电话。“大林,”黄老师还像当年那样喊着他的名字,“你为家乡做了件大好事,老师以你为骄傲。”
大林听了,嘴里客气着,心里却不以为然。
黄老师是大林的小学老师,那时候,大林去学校的路上有黄花溪,大林到黄花溪边就不走了,脱了洗衣服和小伙伴蹦进溪里玩,打水仗、捉鱼虾,玩饿了也不回家,摸进地里摘西瓜,挖地瓜,直到日落西山,才背着小书包,“放学”回家。
大林一天没到学校上学,黄老师紧跟其后家访。大林正在埋头吃晚饭,黄老师说明来意,父亲一听今天没去上学,一把拉过还在低头吃饭的大林,巴掌立马扬得高高的。
黄老师忙把大林拽到身后,问:“大林,今天怎么不去学校?”
“我,我不敢过黄花溪。”大林躲在黄老师身后,脖子一梗,答道。
黄老师一听,不再责怪大林,反而劝说他父亲,“福叔,孩子不懂事,慢慢教,大林是个不错的孩子,有前途的。”
第二天,大林在父亲的催促下,背着书包去上学,才到黄花溪,就看见黄老师和那只小木船候在溪边。大林只得乖乖上了船。黄老师在船家的指点下,笨拙而吃力地把船撑到了对岸。看黄老师手忙脚乱的样子,大林忍不住“噗”地笑出了声。
……
但大林玩心不改,总有这样的理由那样的借口逃课去玩,父亲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无奈了最后吼一声:“你要学就学,不学回家,老子给根牛绳让你牵。”
一看父亲真动了脾气,大林也好像感到了事情的严重,不再说话,无助地看着前来家访的黄老师。
“学还是要上的,大林顽皮点,但聪明着呢,将来会有出息的。”黄老师说。
在黄老师的劝说下,大林回到了学校。
黄老师经常对大林他们讲外面的世界。
在黄老师的描述下,大林他们露出了向往的神色,不由好奇地问这问那。
大林说:“外面的世界有什么呢?老师,你去过吗?……”
黄老师说:“外面的世界精彩着呢,单说省城,就有供人闲暇时放松心情的美丽的公园,还有你们喜欢的动物园,里面有老虎、大象、猴子……”
“还有什么呢?”
“还有跑得比牛快的汽车,有像长蛇一样的火车,有飞机,有高到云端的大楼……”
“只要你们按时上学,认真学习,不逃学,有机会老师带你们去省城看看。”
老师的话激起一片欢呼。
“你们要努力学习,走出这黄花渡。”黄老师意味深长地说。、
黄老师看着远方,脸上浮现出幸福的微笑,好像看到了孩子们的未来,看到了自己的梦想……
段考后,黄老师自掏腰包,带大林他们去了一趟省城。
大林梦想去动物园、公园玩,但黄老师带他们去的是省城的大学校园,从那一刻起,当一名大学生的念头像一颗种子在大林的心里发芽。
大林不仅如愿考上了大学生,还走向了外面精彩的世界。
多少年过去了,黄老师还留在黄家庄当老师,多年的乡村教师生涯,已把黄老师磨得与一个农民无异。
再想起黄老师当年鼓励自己走向外面精彩世界的话,大林突然觉得老师那些话语过于虚伪,要是真如老师讲的那样,那黄老师干嘛窝在黄家庄一辈子。
桥建好了,名字大林也想好了,就以捐资者的名字命名,这是惯例的,只是他不好意思提而已。
还没等大林找个合适的人来表达他的意思,父亲却提议以黄老师的名字命名这座桥,父亲说:“黄老师是村里第一个走出黄花溪的人,可为了村里的孩子,又从外面精彩的世界回到了黄家庄。”
还有这等事,多少年过去了,要不是父亲提起,他永远不知晓。
但黄老师说:“不是已有现成的名字吗,就叫黄花渡吧。”
【小题1】黄老师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2】小说采用插叙的手法交代大林儿时上学的表现有何作用?

【小题3】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村长不知惊还是喜,半天答不上话来。

(2)还有这等事,多少年过去了,要不是父亲提起,他永远不知晓。

【小题4】小说也以“黄花渡”为题,有何用意?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1 11:59: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各题。
好 兄 弟
汤姆有一架私人小飞机。一天,他和如同兄弟般的好友库尔驾着飞机做一趟旅行,飞过一个人迹罕至的海峡。
飞机已飞行了两个半小时,再有半小时,就可达到目的地。
忽然,汤姆发现飞机上的油料不多了,估计是油箱漏油了。因为起飞前,他给油箱加满了油。
汤姆一边关小了油门,一边安慰库尔:“没关系的,我们有降落伞!”说着,他将操纵杆交给也会开飞机的库尔,走向了机尾;不一会儿拿来了降落伞,在库尔身边也放了一个降落伞包。
他说:“库尔,我的好兄弟,我水性比你好,我先跳了!你开好飞机,尽可能给我把它弄回去,我夫人和孩子们把它当宝贝呢!我爱他们!当然,撑不到海岸你就跳吧!”说完,他就冲出了舱门。
飞机上就剩下库尔。不一会儿,仪表显示油料已尽,飞机在无力地向前滑翔。库尔决定也跳下去,于是,他一手扳紧操纵杆,一手抓过降落伞包。他一掏,大惊,包里没有降落伞,是汤姆的衣服!库尔咬牙大骂汤姆!没伞,就不能跳;没油料,靠滑翔飞机却是飞不长久的!库尔急得脑顶冒汗,只好使尽浑身解数,能往前开多远就开多远。
飞机无力地朝前滑着,往下降着,与海面距离越来越近……就在库尔彻底绝望时,奇迹出现了 一片海岸出现在眼前。他大喜,用力猛拉操纵杆,飞机贴着海面冲过去,“嗵”的一声撞落在松软的海滩上,库尔晕了过去……
半个月后,库尔回到他和汤姆居住的小镇。他拎着那个装着衣服的伞包来到汤姆的家门外,发出狮子般的怒吼:“汤姆,你这个耍弄朋友的家伙,给我滚出来!”
汤姆的妻子和三个孩子跑了出来,一齐问他发生了什么。库尔很生气地讲了事情的原委,最后抖动着那个包,大声地说:“看哪,他就是用这东西骗我的!没想到我没死!真是上帝保佑!还有,他居然还要我尽可能保住那家破飞机 你的宝贝!哼!”
汤姆的妻子被弄懵了,怔了半天,才吐出几个字:“可是,他,一直……”接着,她认真翻看着那个包,衣服被倒出来了,便从包底掏出一张纸片。她只看了一眼,就大哭起来:“好兄弟……”
库尔一愣,拿过纸片来看。纸上写着两行极潦草的字:
库尔,我的好兄弟,机下是鲨鱼区,跳下去难以逃生;不跳,飞机不堪重负,我们俩都得死……你一个人驾着飞机肯定能滑翔到海岸,相信,会成功的!
(根据苏景义《生死跳伞》改写,原载2005年6月19日《今晚报》)
【小题1】库尔从发现降落伞包内并没降落伞到海岸出现在他眼前,经历了怎样的一系列情绪变化?
【小题2】妻子和库尔看到汤姆留在包里的那张纸条时,你认为他们的内心活动分别应该是怎样的?
【小题3】联系全文来看,汤姆跳伞之前叮嘱库尔“你开好飞机,尽可能给我把它弄回去,我夫人和孩子们把它当宝贝呢”,其主要用意是什么?
【小题4】赏析塑造汤姆形象的表现方法 。(任选两种表现方法赏析即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脸艄公

欧湘林

明朝洪武年间的一个春天。洞庭湖南边的龙阳城里来了个姓焦的巡抚大人,他是从长沙坐马车一路颠簸来到湘北视察民情的。

从省府里来了大人物,龙阳县县令青文胜不敢怠慢,赶忙把焦巡抚迎到了县府里。一阵寒暄后,焦巡抚说了此次下来视察的目的,打算在龙阳住下,第二天视察龙阳,第三天去常德、桃源一带,并要青文胜给他安排一艘船,说是去常德不坐马车了,想乘船逆流而上,看一看沅江两岸美丽的风光。青文胜笑了笑,说:“大人请放心,下官一定照办。”

第二天,天气晴朝。青文胜领着焦巡抚一行走在防洪大堤上,北边是烟波浩渺的洞庭溯,船帆点点,一望无际。此时,只见焦巡抚感叹地说:“青县令,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写得多传神啊!眼下,我虽没有置身于岳阳楼上,可在龙阳的大堤上也有同样的感受啊!”青文胜连连说是,这才明白焦巡抚此行是下来春游的,不然怎么就没提到范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呢?

一路走,一路观赏着沿途美景,焦巡抚高兴极了。这时,南边大堤下的秧田里响起了一个姑娘的歌声:“插秧田里水深深,抓条泥鳅有半斤;郎吃头来妹吃腰,留条尾巴到明朝呜嗬嗬——”

“哈哈!”焦巡抚听了之后,说,“有趣,太有趣了……”

这时一个小伙也唱了起来:“月老耙耙难充饥,梦里妹娘不是妻;若要田里收成好汗水湿透衣。呜嗬嗬——”

“想不到,真想不到呀!”焦巡抚说,“原来种田人是如此风趣快活。”青文胜一笑:“大人,这可不是种田人寻欢作乐呀!他们实在是太累了,这才唱着自编的歌儿解解乏,目的只是想缓解疲劳继续插秧,也好让一同插秧的人们放松放松,就跟船工喊号子、筑堤的唱打夯歌鼓劲儿一样,”

“是这样吗?”一见焦巡抚的脸上有了不快之色,青文胜再也不敢多嘴。

第三天,青文胜陪着焦巡抚来到江边码头上了船。当他看到艄公位置上还没人,船头右橹边坐了一个年轻人,靠下一点儿的左橹边坐了个妇人,就大声地问地:“王二嫂,你男人老黑呢?”妇人说,老黑马上就来。可等了好一会儿,老黑还是没来,青文胜一恼道:“王二嫂,你男人怎么回事,太误时了,怎么不给本官面子呢?”然后,他赔着笑脸对焦还抚说:“大人,请稍歇息,下官这就去叫艄公老黑。”说罢,转身走了。果然,不多一会儿,焦巡抚就看到一个黑脸汉子戴着顶破草帽急匆匆地跑上了船,然后从外边的船舷上走过去站在艄公的位置上大喊一声“开船喽!”只见黑脸汉子一手掌舵一手摇橹,船儿就朝上游驶去。

“哎!”焦巡抚问黑脸汉子,“你们的青老爷呢?”

“青老爷被几个打官司的人缠住来不成了。”黑脸汉子说。

“好你个青文胜,你怎么能不把本官放在眼里呢?此去常德没有多远,因为一个小小官司你就让本官坐冷板凳吗?”焦巡抚气得满脸发紫,按照官场礼节,如果是上峰出巡,下属是应该陪上峰同行的,实在抽不开身,至少也要派一个“师爷”陪同。如今可倒好,他青文胜竟然为一个小小的官司不与他同行!

从龙阳到常德五十多里水路,好在春天里水流缓慢,焦巡抚坐的这条船也不是很大,虽然是逆水行船,有艄公掌舵,一个年轻人和艄公老婆奋力摇橹,船儿还是行得很快的,但要想摇到常德城去非得出一身大汗不可。

路上,焦巡抚观赏了野鸭洲的苍茫、古镇苏家渡的繁华、徳山孤峰岭宝塔的巍峨、阳关石肌的险要……慢慢地心中怄的气也消了许多。

船儿在常德下南门码头靠岸时,两天前就得知巡抚大人要来视察的熊知府早已恭候多时了。一见巡抚大人的船到了,马上就笑着迎了上去。

“哎!你不是青五儿吗?”见了跳上岸系好缆索、搭好跳板的年轻人,熊知府大吃一惊。暗想,他怎么当起船夫来了,莫不是犯了衙规被他家青老爷罚了当船夫?因为以前从龙阳县送到常德府的公文多半是青五儿送来的,熊知府哪儿会不认识他?熊知府好奇怪,忙问青五儿:“怎么没见到你家青老爷?”青五儿不知说什么才好,嘟着嘴抬起下巴朝艄公点了点头示意,此时黑脸汉子正背对江岸西朝大江休息呢。熊知府会意,就命黑脸汉子上岸来,黑脸汉子犹豫了一下不敢不从。当黑脸汉子来到面前时,熊知府细看之后愣住了:“青文胜,怎么是你?”

“嘿,“青文胜笑了笑说,"为巡抚大人摇橹掌舵是下官又不容辞的责任呀!”原来黑脸艄公是青文胜,焦巡抚也大吃一惊。仔细一打量,果然是青文胜。焦巡抚不禁问道:“青文胜,你捣什么鬼!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见两位上峰非要他说出原因不可,青文胜也只得实话实说了。

原来,现在正是插秧的农忙时节。为了抢插秧苗,各家各户连老人和孩子都下田了。为了帮助那些缺少劳力的家庭,青文胜把县里所有的衙役都派下去帮着插秧了。所以,巡抚大人要坐船时,他就决定由他和夫人,再加上仆人青五儿来充当一次船夫。为了不让巡抚大人生疑,他让夫人扮“王二嫂”和青五儿先到船上等他,然后假借艄公“老黑”没来,假装生气地去催人时脱身了。回到县府,他脱下官服用锅灰抹黑了脸,赶去当稍公,还真的蒙过了巡抚大人……

说到这里,青文胜马上摘下破草帽,用江水洗掉脸上的锅灰,跪下给焦巡抚赔罪说:“焦大人,下官失礼了,请多多包涵!”

焦巡抚恍然大悟,连连叹道:“来龙阳之前就听说青县令与民同心,极受百姓拥戴,没想到,你竟还有驾船的本事……”他哪里知道,家境贫寒的青文胜打小就生活在河边,打鱼摸虾、摇橹驾船是寻常事;即使做官以后也经常带着衙役帮孤儿寡母插秧、割稻。因此,青文胜被龙阳百姓誉为“青天大老爷”。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黑脸艄公”为题,设置悬念,青县令不忍打扰农忙的百姓而化装成船夫,情节设计既巧妙又合情理。
B.文章结尾写青县令“有驾船的本事”,补叙出青县令的出身经历和为官后的善行,使青县令的形象更加丰满。
C.焦巡抚在农忙季节以视察为名游山玩水,劳民伤财,当青县令因官司没来陪他时他大为生气,是个昏庸官吏。
D.文章运用对比手法,通过青县令与焦巡抚二人言行和心理的描写,表现青县令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形象。
【小题2】文中用较大篇幅写“第二天”青文胜领着焦巡抚视察的情况,有何作用?
【小题3】青文胜被龙阳百姓誉为“青天大老爷”,联系全文,请说说文章是用怎样的表现手法塑造他这一形象特点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胭脂扣
郭凯冰
①午后的阳光曲曲折折穿过窗前那株滴水观音宽大的叶片,安静地落在竹椅中端坐的女子身上,那月白上衣,便也有隐隐的绿萦系着。女子抬抬眉毛,得到允许,方缓缓站起,适度地伸几下胳膊,踱到旁边欣赏起画室里的几幅油画。
②严画家此刻很愿意坐在藤椅里,舒展一下疲惫的神经。温和的阳光、古朴的藤椅、甚至眼前的女子,都萦绕着严师母的气息,温婉舒适,悄无声息。眯了眼睛,泻在女子腰身间的阳光似乎使时光流动起来,流着流着,眼前就有十八岁的严师母,正也惊奇地在画室里顾盼。记忆,像从背后斜射进来的阳光,将当初没有留意的微尘映射出来。
③严画家那时还只是美院的毕业生,为寻找模特完成毕业作品苦恼不堪。父亲从当年插队两载的清水湾,带回房东留下的孤女,使所有的寻觅就此停止。
④这个清水湾的小姑娘,被严父送去复读,考上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她所喜欢的地质院。那时严画家已凭创作的油画系列“清水湾女子”一举成名,借这个优势,一步跨入省美协。
⑤那时严画家眼里再没有别的女子,面对其他模特,笔下毫无神采。这个清水湾的女子像枚晶莹剔透的玉,捧在严画家手里,还怕或冷或暖伤了她。每次月末回严家,严画家坐在画架前的苦恼和无助,甚至那眼神里的祈求,都看在她的眼里。她觉得背后的目光越来越沉,终是辞了工作,成了严画家的专职模特,一年后又成了严师母。严师母很贤惠,知道严画家作画时最喜欢怎么样的光线,知道他最喜欢的画笔放在哪个画箱里,更知道哪些色彩颜料是严画家喜欢用的,甚至许多深深浅浅的紫色静物衬布,也是严师母的眼光。只是当初穿来的月白上衣在结婚前一夜装进箱子后,任丈夫百般喜欢,再也没有穿过。那一次严画家问急了,她便幽幽道,穷家破业的东西,有什么值得珍惜呢。严画家被妻子的神情吓住,便不再提起。
⑥想着死去的妻子,画下袅袅婷婷的女子便让严画家多了一份心思:“你跟我妻子一样,是最适合做油画模特的。你们都是为艺术而生的女人,从事其他职业,倒可惜了。怎么样,留下吧?”女子回头笑笑,没说什么。踱步到另一幅画前。
⑦这是严师母最后一张画像。严画家清楚记得,正是妻子三十六岁的秋日,她拿了当年的月白上衣在秋阳下晾晒。院里的菊花刚开过,有零落的金黄散在藤椅上下;妻子稍显瘦弱的身子斜倚在藤椅中,左手托着旧衣,右手抚弄着靛青胭脂扣,举止间有一抹秋阳般的忧伤。严画家并没有太在意这伤感。他站在门边,呆呆看着眼前,几乎屏了呼吸:零落的黄花,古朴的竹椅,安静的妇人,在秋日晴空下绝妙组合着,幻化出一副绝世之作。他心咚咚跳着,预感自己将会有更成熟的作品问世,甚至还没动笔,就已经想好了以《秋阳》为题。当他踉踉跄跄拿出画架,举笔在画布上留下第一抹颜色时,手还忍不住抖。断断续续画了十天,定稿后严师母爱不释手。那时她身体已有些病弱,严画家顾及妻子的身体,更不忍拂了她的意,便将画挂在她的卧室里。
⑧看着这副得意之作,严画家突然有了兴致,很想在这愉快的午后问一个以前没甚在意的问题。因为他想起当初妻子病着的时候,常常用瘦弱的双手编织一枚枚靛青色胭脂扣,编好又都一一解开。严画家就说,何苦来的,难道编来就是为了解开?再说,怎么老是编这种靛青色扣子?胭脂扣,胭脂色才对。严师母不说什么,只低敛了眉目笑笑。严画家于是不再说什么。此时想起,便问眼前的女子道:“我妻子也是你们清水湾女子。她走之前,非要我给她穿一件靛青胭脂扣的月白上衣。你们那里女子去世有这样的讲究?”
⑨女子吃惊地回了头,很迷惑的样子。复又转回去,盯了画框里的严师母细细审视。好一阵,转身看着严画家静静地说:“我们清水湾风俗,未嫁人的女子去世,才可以穿戴月白上衣配靛青胭脂扣的。”
⑩画室里好一阵静得出奇。之后严画家呆呆望着女子起身离去,她脚步里的决然踏碎一室昏黄而安静的阳光。
一年后,严画家举行他的最后一次画展,开展时间定在一个秋日阳光温和的午后,画只有一幅——《胭脂扣》:十八岁的严师母穿一件月白上衣,孤独地坐在阔大的红木靠背椅中,双手抚定胸前的靛青胭脂扣,迷离的眸子中,是深深的痛
【小题1】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严师母的思想性格。
【小题2】分析文中年轻女子的作用。
【小题3】请分析文章结尾处画线句“迷离的眸子中,是深深的痛”加点字的内涵。
【小题4】文中多次写到“胭脂扣”,有何意义?请加以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永不掉队

谢志强

1947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 团长命令:“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秦山穿草鞋,脚磨破了,渐渐地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的团员。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

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秦山身负重伤,被送到野战医院。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

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队了。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心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

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

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了军。

他受过五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他说: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方歌说: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

1948年,秦山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当了独立旅某连的连长。挺进西北,开赴新疆——新疆和平解放。

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唱歌。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女兵很惹眼。秦山看见了方歌,风撩着她的齐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

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

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

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你咋知道我在唱……

我一点儿也没唱出声音呀。

方歌说: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个头。

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

他乐了,说: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滩听了你们的歌声就会开花呢。

方歌说:这一回,是调到你们这儿了。

1952年春,秦山独自骑马,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进入了沙漠。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

起了大沙暴。沙漠似乎要作弄一下英雄。两天里,风沙铺天盖地,仿佛真的要叫他“进去出不来”。风一停,沙一落,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沙漠异常美丽,移动过的沙丘,那纹路,如同水的波纹。沙漠总是将进入它上边的物体含而不露地收藏起来。

幸亏有一棵枯死的胡杨树。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干,沙子已埋到他的腰。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

打电话给团部。方歌带了团部的两个女兵赶来,其中一位是女医生。秦山像胡杨树一样,一动不动。

方歌和女兵含泪唱歌,唱沂蒙山小调。

秦山是山东籍。但他对家乡的歌也没反应。

女医生听不见秦山的心脏跳动了,就用一块白布裹住秦山。

教导员拿来了军旗,盖到秦山的身上。

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喊: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歌。地窝子里一片宁静。

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

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

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讲述者是秦平沙,他是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山负伤醒来之后,“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这一细节写出了一个战斗英雄坚定、乐观的情怀。
B.作者在文中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方歌在面对生命“湮灭”的秦山时内心的悲痛,写得极富感染力。
C.越过祁连山,“秦山心里奏起旋律”,“方歌突然唱起了歌”,说明两个人内心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默契。
D.文章结尾为闲笔,虽对前文做了补充交代,但对主旨帮助不大。如删去结尾段,用“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一句作结,反而更显韵味悠长。
【小题2】小说以“秦山听方歌唱歌”谋篇布局,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小题3】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相关题目。
二十年后
美欧·亨利
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一位巡警在马路上威风凛凛地走着。他边走边一家家打量,还不时转过头,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望,那甩警棍的动作多姿多彩,再加上体格魁梧,却不带傲气,俨然一个太平天下的卫士形象。
走过一个路段的正中时,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一家幽暗的五金店的门口,有个男子斜靠门站着,嘴里叼了根烟,并没点着。看到警察走过来,他抢先说话了。
“没事,警官,我在等一个朋友,”他镇定自若地说,“二十年前约好现在相见。你听了觉得奇怪,是吗?你要是不放心呢,我可以把事情说给你听听。二十年前,这家店是一家餐馆,叫大乔·布雷迪餐馆。”
“餐馆早五年就没有了。”警察说。
站在门道里的那个人划着一根火柴点燃雪茄。火柴光一亮。只见这人长着个方下巴,脸色发白,目光倒炯炯有神,右边眉毛附近留着个小白伤疤。领带扣针歪别着,上面镶着颗大钻石。
那人说:“二十年前的今晚,我跟吉米·韦尔斯在这儿的餐厅吃饭。我们俩都是在纽约长大的,多年来亲如兄弟。那时我十八,吉米二十。第二天我要去西部闯荡。在吉米看来天下似乎只有一个纽约。那天晚上我们约定,二十年后,都将在此地、此日、此时再次会面。”
“这事倒挺新鲜。时隔二十年才又见上一面,未免太久了点。分手以后你知道你朋友的消息?”警察问。
那人答道:“说起来我们也有过一段书信往来,但过了一两年便断了联系。但我相信,只要吉米还活着,他肯定会来赴约的。”等朋友的人掏出一块漂亮的表,表盖上镶着小宝石。
“十点还差三分钟,”他说,“我们在这餐馆分手的时间是十点整。”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
“你猜对了!吉米要是比得上我一半就好了。他是个大好人,只是有点死板。我发财可也不容易,非多长几个心眼不可。在纽约,人总是墨守成规,人要开窍得到西部去。”
警察甩着警棍,又开步了。
“我得走了!希望你的朋友真能来。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
“不会。”那人说,“我至少多等他半个小时。只要他还活着,他肯定会来。再见,警官。”
“再见,先生。”警察说完,又继续巡逻,边走边一家家打量。
这时,天下起了濛濛细雨,风也越刮越紧。五金店门口的那个人抽着烟还在等。
他等了约莫二十分钟后,一位高个子大步流星穿过马路径直朝他走来。这人穿着长外套,衣领翻上来盖住了耳朵。
“鲍勃,真是你吗?”来者不敢相信地问道。
“吉米·韦尔斯,你来了呀!”站在门边的人高声叫了起来。
“哎呀呀!”刚来的人也高声叫,一把抓起对方的两只手,“果然是鲍勃。我只知道只要你还活着,一定会上这儿来。唉,二十年,可真不算短呀!鲍勃,老饭馆拆了,要是如今还在,我们可以到里面再吃上一顿。在西部混得怎么样,老弟?”
“好极了!一切如愿以偿。你变多了,吉米。奇怪,你怎么又高了两三寸呢?”
“是呀,二十岁以后我又长个儿了。”
“在纽约过得不错吧,吉米?”
“还过得去。我在市里的一个部门谋了个位置。走,鲍勃,我领你到一个熟悉的地方,咱们叙叙旧。”
两个人手挽手沿马路走着。从西部归来的那个志得意满,讲起这些年的作为。另一个把头缩在大衣领里,津津有味地听。
十字路口有家药房,仍灯火辉煌。到了灯光下,两人同时转身瞪大眼看着对方的脸。
从西部来的那个突然站住了,松开手臂。
“你不是吉米·韦尔斯,”他惊叫起来,“二十年的时间的确长,但再长的时间也不会把鹰钩鼻变成个扁鼻。”
“二十年足可以把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鲍勃,你已被捕十分钟了。芝加哥警方猜到你会到这个城市来,打了电报说想与你谈谈。放老实点,知道吗?老实才聪明。 有人叫我带张条子给你,看完了我们再去局里。你到那儿窗户下看,是巡警韦尔斯写的。”
从西部来的人打开交给他的小纸条。刚看的时候他的手还正常,但到看完时却抖得厉害。条子上只写了几句话:
鲍勃:我准时到了约定地点。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原来是芝加哥通缉的罪犯。我不便自己动手,便找了位便衣代劳。
吉 米
(节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两处关于风雨的环境描写“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和“天下起了濛濛细雨,风也越刮越紧”,既渲染了氛围,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鲍勃虽然是一个通缉犯,但是仍然坚持来赴二十年之约,由此可见鲍勃也有重情守信的可贵之处。
C.鲍勃领带扣针镶着大钻石,表盖上镶着小宝石,可以看出他在西部发达了,也可以体现他想向朋友炫耀的心理。
D.小说结尾以吉米给鲍勃的纸条揭示谜底,交代鲍勃满怀期望等待的老友居然是警察,且吉米早就发现了他是被通缉的罪犯。奇峰突起,出人意料。这种结尾构思巧妙,常被人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
【小题2】小说成功塑造了警士吉米的形象,请结合原文相关内容分析文中吉米具有怎么样的性格形象。
【小题3】吉米不动声色就抓捕了二十年前的好友鲍勃,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但本文的伏笔设置很隐蔽,原文有哪几处伏笔?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