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并不封闭,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在长期的兼容并取、包收含纳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时间里融合了许多古代先民,这个过程就是古代先民相互开放、相互吸收的过程。由于开放,我们的民族取长补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成就;由于融合,民族的精神保存了活力,历经磨难而终久不息。古代民族的兼收并取,最终铸造了中华民族,由此奠定了东方最灿烂的古代文明。文明生存的条件之一,就是对外开放的环境与心态。环境的封闭看起来是安逸与宁静,但同时也意味着丢失前进的机会。心态的封闭则是自己闭起眼睛来不看竞争的现实,在竞争的环境中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这样一个教训,在世界进入“近代”以来就让中国人吃足了苦头,而当我们克服这种心态后,我们就又起步了。中国近一两百年的历史,就是这样一部“心态史”。所以,一个开放的环境与一个开放的心态,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开放的心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抬起眼睛来看别人,既看别人的过去,也看别人的现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越来越明白:不看别人的现在,那就是夜郎自大,自取落后。但看别人的过去之重要性,却是多数人所忽视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看别人的过去实际上就是在看别人的现在。别人现在成功,他为什么成功———成功的根源在过去;别人现在失措,他为什么失措———失措的原因也在过去。世界上没有无本之木,现在这棵树,是长在过去这个“本”上。有谁能够相信:一个国家的兴盛,会没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因素作为其条件,而这些条件难道是在一瞬之间一蹴而就的,并不是出自于其历史经历的积累、或其历史创造性的不断涌现?又有谁能够相信:一个国家的挫折,不由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诸方面的问题所造成,而这些问题难道是一日之间成三尺之寒,并不由其主观、客观各种原因积淀而成为历史的顽疾?
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外国历史不仅仅是关于外国的历史知识,而且是世界其他民族积累的智慧的结晶。常有人问:学习历史有什么用?我的回答是:历史给人以聪明。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历史纪录的是前人的经历,提供的是前人经历中的经验和教训。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经验提供的是成功的智慧,教训使后人有可能成功。我们总希望自己成功、不失败,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就是成功和不失败的一面镜子。实际上,任何人都站在历史的镜子前,而看不看镜子、能够在镜子中看见什么,这就是智慧的表现。我还愿意使用另外一个比喻:历史虽然无言,但它却会说话;能够听见历史说话已经很了不起了,而能够听懂历史在说什么,这就是伟大的智慧。
【小题1】对这样一部心态史指代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是自己闭起眼睛来不看竞争的现实,在竞争的环境中碰得头破血流
B.兼容并取、包收含纳
C.先封闭后开放的心态
D.先开放后封闭的心态
【小题2】下列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没有必要分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可统称为当代史。
B.现在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有前后联系的因果关系。
C.“一切历史”就是“这棵树”,“当代史”就是“这棵树”的“本”。
D.没有人相信:一个国家的兴盛和挫折,是出自历史经历的积累,是由于其主观、客观各种原因积淀而成为历史的顽疾
【小题3】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只有开放,中华民族的精神才能保存活力;只有融合,中华民族才能创造伟大的文明成就。
B.“环境的封闭”指与外界隔绝,远离竞争。“心态的封闭”指身处竞争的环境中而又无视竞争。
C.看别人的现在当然重要,看别人的过去也重要,两方面都去看才称得上真正拥有“开放的心态”。
D.聆听历史的开放心态是一种才智;能够听见历史在说什么也是一种才智;能够听懂历史在说什么就是伟大的才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22: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翱翔在蓝天的试飞英雄
——记空军某试飞团副团长李中华
①2006年12月29日,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第三代战机——歼一10飞机终于亮相了。同时,空军某试飞团副团长、特级飞行员李中华的情感也少有地波动了起来,兴奋和激动涌动全身,因为歼-lO。多年来,他为这架飞机在天空与地面之间已经无数次地起起落落。在飞机从图纸变为实体的过程中,他从事的是那个最为艰苦也最为危险的环节—试飞。
②德国科学家奥托·李林塔尔说:“发明一架飞机算不了什么,制造一架飞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而试验它才艰难无比。”李中华说自己会选择当试飞员是因为觉得挑战性很大,某个型号的飞机的完善过程,凝聚着试飞员的心血,他们的素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飞机的制造。当然,试飞事业也选择了勇于接受挑战的李中华。③李中华,中国歼-10首批试飞员,中国第一个飞出“眼镜蛇”动作的飞行员,中国三名国际试飞员之一,失速尾旋专家,目前保持多项国内飞行纪录,并曾作为教官带飞过多个国家的试飞员。
④当飞机进入一种漩涡状态,像树叶一样打着旋儿往下飘时,飞快的旋转和随之而来的巨大离心办令人头昏目眩,这种情况就是“失速尾旋”,又被航空界和飞行员们形象地称为“死亡螺旋”。据统计,在各种训练和实战演习任务中,“失速尾旋”导致的战机失事的比率约为90%。不服输的李中华挑中了这块“硬骨头”。在俄罗斯学习的时候,他曾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苏-27的所有“失速尾旋”试飞科目,并与其中最危险的“眼镜蛇”动作过了招。而他最终也填补了我国三角翼战机失速尾旋的空白。
⑤选择试飞就要正视风险,不能胆怯。风险是不能回避的,关键是要把风险转化为平安,不能让它朝着事故的方向走。一个优秀的试飞员,要有面对风险的勇气,如果看到风险就退缩,绝对不是一个优秀的试飞员。李中华用自己的睿智和勇敢,不仅让自己这个“国宝”级人物安全返回,更为国家挽救了上亿元的科技成果:空中模拟飞行试验机,世界上仅有5架。
⑥险情毫无征兆地出现在2005年5月20日中午12时22分,本来是测试别的科目的李中华和梁剑峰,在飞行高度不足500米时,飞机突然向右剧烈偏转,同时机头向右上方仰起,并向左滚转,二三秒后飞机进入“倒扣”状态,机头还出现了大幅度的摆动现象。飞机快速坠落,400米1300米1200米!地面的麦田、庄稼迎头扑来。倒立着的李中华迅速压杆、蹬舵,飞机没有反应!他迅速切断飞机的电传操纵系统,“失心疯”的飞机终于恢复了素目的服帖,李中华毫不迟疑,迅速将“倒扣”的飞机翻转过来。由于断电,飞机上各种仪表全部没有显示,他们也无法与地面联系,一切只能靠自己。刚与死神打了个照面的李中华凭着自己多年练就的高超技艺驾机滑向跑道,时间指向12时26分。
⑦叙述起这件事中间有个过程,其实当时是很连贯的,也就是240秒的时间。李中华凭借自己的镇静和果敢,跳出常规处置程序处理了特情。!‘当时我就想,不能慌,要一步一步来,多想一想其池的可能,这也是一个试飞员关键时候应该有的能力。试飞员不能凭侥幸,机会可能只有一次;当时处理时虽没有绝对把握,但我要试一试,绝不能轻言放弃,哪怕有一丝希望,我也要把它处置好。”他深知这架飞机的重要性,所以在这240秒内他没有1秒钟想过跳伞!
⑧因为热爱,所以执著;因为执著,所以完美。对于李中华来说,试飞就是他的生命意义所在。这位翱翔在天空的勇敢者,我们有理由尊称他为英雄! (有删改)
【小题1】本文是一篇人物报道,请简要概括文中第一段的作用。(4分)

【小题2】报道结尾处说“我们有理由尊称他为英雄”,请结合全文说说:李中华身上所体现出的“英雄”的内涵是什么?(5分)

【小题3】对于李中华来说,试飞就是他的生命意义所在。请结合李中华的事迹谈谈你对“生命意义”的认识。(6分)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所谓地震烈度,反映的是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影响遭受破坏的程度,包括建筑物损毁、自然景观变化等。我国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等级越高破坏越重。其中6度及以上,建筑物将有被破坏现象。一般而言,离震中越近,烈度值越大;离震中越远,烈度值越小。

地震烈度调查与评定是地震事件应对与处置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一是为抗震救灾工作部署提供依据;二是为地震灾害经济损失评估奠定基础;三是为灾区恢复重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摘编自四川新闻网)

材料二:

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烈度表

地震烈度

涉及地区

涉及面积

9度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

139平方千米

8度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大录乡、黑河乡、陵江乡、马家乡

778平方千米

7度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若尔盖县、松潘县,绵阳市平武县

3372平方千米

6度

四川省阿坝戴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若尔盖县、松潘县、红原县,绵阳市平武县;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迭部县

14006平方千米

 

 

材料三:

根据大量现场调查数据、仪器观测,以及对本地区历次地震灾害相关研究的归纳,本次九寨沟地震灾害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此次地震震级大,达到了7.0级;震源偏深,有20千米;地震影响范围除四川外,还包括甘肃部分地区。但重灾区除景区人口集中外,其他区城村寨稀疏,总体人口密度较低,加之当地防震减灾能力近年来不断提升,因而本次地震人员伤亡和建筑物损毁程度远低于青海玉树7.1级地震。

二是九寨沟县及附近区域设防烈度为8度,震区房屋建筑抗震设防水平较高,抗震性能总体较好,特别是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加强了农村居民抗震设防管理和指导,重建后的景区及城镇建筑物多采用了框架结构,乡村传统民居多采用穿斗木结构,抗震性能较强,房屋倒塌和严重损毁的比例很低,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

三是本次地震对九寨沟诺日朗瀑布、火花海等旅游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造成较严重破坏,对当地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当地政府正在科学审慎地制定自然遗产保护和恢复重建方案。

四是震区属于高山峡谷区,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较为严重,导致人员伤亡和部分道路交通中断,增加了救接和人员转移安置难度。

(摘编自经济观察网)

材料四:

地震不仁,九寨沟火花海和诺日朗瀑布,都是“造化钟神秀”,孕育不止几千年(诺日朗瀑布形成时间至少数万年),而今却近乎被毁于一旦。去过这两个景点的人或许会“痛其失”,而没去过的人则普遍遗憾还没去过,毕竟今后这两个景点能否恢复如初,还很难说。网上很多人讨论该不该对震后受损景点进行人工修复。就目前看,学界专家倾向于以自然修复为主;九寨沟景色形成于自然地理演化过程中,有些决口或漏点固然可以进行人工修补,道路系统、旅游接待系统等也可适度修复,但生态恢复则要看“天”,景区修复也应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无论是当地政府、景区管理者还是社会大众,都要给其自然修复的时间。九寨沟是旅游胜地,当地财政收入也形成了“旅游依赖”。景区进入恢复期,意味着很大一部分财政收入被切断,有些民众生活也面临“断炊”风险。饶是如此,当地政府、景区管理方也得抑制住“靠景吃景”的冲动,有些该“慢慢来”的急不得,对于什么时候能恢复开放,要眼光长远、做长远打算,其规划也要和重建及生态恢复的进度统筹考虑。

(摘编自《新京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震烈度能够反映地震发生地建筑物的损毁、自然景观变化的严重程度,地震烈度值越大,破坏越严重。
B.虽然四川九寨沟地震为7.0级地震,但并不是受灾地区都遭受了同样程度的破坏,九寨沟县漳扎镇受破坏程度最为严重。
C.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迭部县因为离震中相对较远,所以地震烈度值相对较低。
D.对九寨沟地震烈度的调查与评定能为其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并且能为四川省的地震防范工作提供帮助。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次地震虽然影响范围较大,但重灾区除景区人口集中外,其他区域村寨稀疏,总体人口密度较低,所以造成的破坏与之前的同级地震相比并不大。
B.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加强了抗震设防管理和指导,九寨沟景区及周围城镇建筑物全部采用框架结构,所以房屋倒塌和严重损毁的比例很低。
C.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当地的自然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受破坏程度严重,近期九寨沟景区很难对外开放,当地财政应该会受到影响。
D.九寨沟所处地区属于高山峡谷区,所以此次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较为严重,这给灾后救助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做好景区的灾后重建工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流行语折射多元文化心态
所谓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语汇。它以鲜活的形式来表达特殊的含义,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调侃的意味。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传媒的发达,尤其是网络的异军突起,流行语往往在一夜之间传遍社会的各个角落。流行语无一不是社会现实、社会风尚的某种折射,借助于网络等传媒,犹如插上了翅膀,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由于这些流行语契合了现代人的某种心理期待,产生了共鸣,成为其快速流行的社会心理基础。
其实,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流行语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现在我们翻看《诗经》,依然能够品味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流行语调查和发布。
流行语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属于社会热点,有的属于网络语言,有的是商业化助推的结果。流行语属于典型的大众文化,有鲜明的大众文化的特点。以前可能是小范围的传播,现在由于借助于现代传媒,能够很快地在社会上传播。应该说,流行语的流行,是社会文化有活力的表现。从一个社会来说,历来有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分野,流行语显然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虽然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经常有所排斥,但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大众文化常常扮演着主体的角色,不少流行语经过沉淀后可以进入主流社会,甚至进入精英文化的范畴。
流行语的盛行,也是文化多元的产物。在大众传媒时代,尤其是网络时代,流行语的盛行,说明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越来越明显,它反映社会冷暖,反映时代节奏,尤其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心态。
当然,部分流行语也呈现出泡沫化现象,浅表化,庸俗化。因而,我们平时经常可以接触到一些非常粗俗甚至不堪的流行语,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
“流行语强迫症”一定程度上也成为社会庸俗化的表征之一,比如说,每年的春晚小品,为了包装和商业化效果,而刻意制造出一定的“流行语”,但这些流行语总体价值不大,甚至成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
流行语是社会和时代的晴雨表,透过流行语,我们可以领略社会和时代某种微妙的文化心理,体味社会和时代的某种深意。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流行语是民间生活的润滑剂,哪儿的民间社会充满活力,哪儿的流行语就大量出现。什么时候的社会生活越宽松活跃,什么时候的流行语就越发达。流行语贴切地反映着时代的变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行语是一种以鲜活的语言形式表达特殊的内容和含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概括性语汇。
B.流行语都是社会现实和社会风尚的某种折射,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心理期待并产生共鸣。
C.流行语是文化多元的产物,是民间生活的润滑剂,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
D.流行语是社会和时代的晴雨表,社会和时代的某种微妙的文化心理、某种深意可以从流行语中领略和体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流行语以幽默、调侃的语言形式,概括了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表达特殊的含义,丰富了人们的话语空间。
B.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从中可以品味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
C.流行语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虽然常常被主导文化、精英文化所排斥,但又常常扮演着主体的角色。
D.如果出于包装和商业化效果的需要而刻意制造出流行语,那么这些流行语不仅总体价值不大,甚至还会沦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行语的成因比较复杂,社会热点、网络语言和商业化因素都会导致流行语的出现,它是文化多元的产物。
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是《诗经》反映的那个时代的流行语,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风尚。
C.当今时代,由于以网络为标志传媒的发达,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趋势越来越明显,因而流行语广为盛行。
D.社会生活的宽松活跃,社会心理的开放多样,对于体现民间社会活力和时代变迁的流行语的风行具有推动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刁爷

许福元

刁爷其实不姓刁,只是以其舌头“刁”而出名,他的舌头是如何“刁”的呢?

李乡长家娶儿媳妇,请来了鼎鼎大名的王师傅,号称厨子王,领衔做莱。又请来刁爷,担任厨师水平的评委主任。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厨子王心里直打小鼓,小声问知客:“刁爷有何反应?”知客向厨子王附耳说道:“每道菜,刁爷都尝了,不过还没吱声。”

厨子王还是有点儿不放心,对知客说:“烦你问问刁爷,是不是可以上汤了?”

知客来到刁爷面前说:“刁爷,能上汤了吗?”

刁爷只吐出两个字:“上吧。”

厨子王闻听大喜,忙让“油盘”上汤。

知客手中高举着东家赏的红包,边走边喊:“东家赏厨子汤钱,一千块!”

厨子王手拿红包,来到刁爷的酒桌前致谢:“谢谢,谢谢。”又言辞恳切地对刁爷一桌人说:“刁爷,您务必再点几个菜,我再给您上四个飞碟。”

刁爷见厨子王诚心实意,便点了平平常常的四个菜:拍黄瓜、炒绿豆芽、香椿摊黄菜、熟扒五花离骨肉。

一盘拍黄瓜端上来,积青叠翠。厨子王忙请刁爷:“您老尝尝。”

刁爷只拿眼睛一瞄,说:“拍黄瓜讲究放葱、姜、蒜,你放对了吗?”

“放了放了,都放了,您看——”厨子王忙指着那盘拍黄瓜。刁爷这时沉下脸:“我说的是葱、姜、蒜的形和量,葱要葱花,姜要姜丝,蒜要蒜泥。至于量呢,葱是四成,姜是一成,蒜是五成。你看看你这盘,成何比例?”

厨子王的脸一下子像红布一样,赶紧指着那盘炒绿豆芽:“您老尝尝这盘。”

刁爷这时一笑,一摆手,说:“我不用尝。这个炒绿豆芽,是先放的醋,对不?先放的醋,就先闻到‘醋味,如果后放的醋,只有吃到嘴里才有醋味。再说,炒锅你用的是薄铁锅,应该用厚铁锅。用厚铁锅炒,小灶子火上再泼一勺子油,叫爆炒,这样炒出的绿豆芽没有生豆浆味,还站得住条。”说毕,刁爷又找补一句:“你看,这盘绿豆芽倒针了吧,一吃,准熟腾味儿,不会是脆生生的。”

刁爷的一番话,把大伙儿都说愣了。厨子王也服了,忙说:“您再尝尝这盘香椿摊鸡蛋:”“你呀你呀!”刁爷马上给厨子王纠正,“这是外行话,那叫摊黄菜!”刁爷手一指,“你用的不是香椿,是菜椿,这要是香椿,打鼻儿香,一丈以外就能闻出来。”

最后,刁爷点评那盘熟扒五花离骨肉:“这盘五花肉,是用刀从骨头上剔下来的。这道菜的规矩是用木槌。一点儿一点儿砸下来。”

这回,厨子王真是彻底地心服口服,心里那点儿傲气,一下子荡然无存,才知道自己学的那点儿手艺,不过九牛一毛。试想,刁爷还没用到舌头,已经是入木三分,要是他把那二十四道菜一一点评,自己脸面更要丢尽。人啊,真别小看了他人,世上有高人呀有高人!想到此,厨子王忙从兜里掏出那一千元红包,交到知客手上:“这场酒席,我们确实没有做好,受之有愧,受之有愧。”

刁爷却从知客手中拿过红包,转手按在厨子王手里:“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们辛辛苦苦,烟熏火燎,这是东家一点儿心意。你们的大路菜,做得不错。我只是挑你们飞碟的毛病,也不一定都对。”

厨子王知道刁爷在替他们打圆场,便动情地说:“您看,原来我等只是久闻您的大名,今天算有幸当面领教了。我们虽非亲友。但您是老前辈,请受晚生一拜。”刁爷忙托住了厨子王的手臂:“千万别这样,别这样,咱人不亲,刀把还亲呢!你我都是厨子,同行不能成冤家,要互相抬着走。”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刁爷其实不姓刁,只是以其舌头‘刁’而出名,他的舌头是如何‘刁’的呢”,为叙事设定切入点,还具有设置悬念的作用。
B.小说运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形象,有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也不缺乏鲜活的细节,人物之间相互映衬也使个性更加鲜明。
C.小说中写刁爷在酒席即将结束时,“点了平平常常的四个菜”,其实,刁爷是有预谋的,他想让厨子王难堪,以此显示自己的高明。
D.小说情节简单,人物关系也不复杂,思想意蕴却丰富深刻,它告诉读者,同行之间要相互扶持,对待晚辈要坦诚相见。
【小题2】那个一千块的“红包”,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泥 墙
何锐
①昨晚梦见地震了,我站在大街上,感觉大地摇晃,对面人家的泥墙裂开大大的缝子,醒来忍不住想起我家老屋的墙。上次回去还是一年以前,与老屋一样,泥墙已经半颓,全然失去了它昔日的伟岸,如风烛之年的老人,兀自守候着孤单的故园。
②人能站多久?无论多强壮,大概只要几个小时,最多半天,就会觉得很累。何况这样一堵墙。它们站在那动辄就是几十上百年。砖墙尚可,泥墙的寿命更要短很多。一般的泥墙都是用稻草麦秸沫混了泥土托坯,用泥坯砌墙,外面再抹上厚厚的一层黄泥。因为泥土不需要很高的成本,所以一般人家都可以把泥墙砌得又高又厚。但无论多高多厚,它的本性毕竟是泥土,经过几十年的岁月侵蚀,再好的泥墙也会成为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加上风吹雨打,墙上的泥土纷纷脱落,裸露出为巩固韧性的经年累月的麦秸稻草,犹如枯瘦的筋骨血管,更显沧桑。墙的外表也不再光滑,从上到下布满雨水频繁冲刷流过的蜿蜒流痕。不知道是当初就混在其中的草籽们的后代,还是鸟雀衔来的野草小花,在墙上肆意生长,随风摇曳。淡绿的苔藓从墙角一直往上爬。蚂蚁忙忙碌碌地在这“崇山峻岭”间翻过,寻找“世外桃源”。当一堵墙站立太久时,恰好一阵大风吹来,就会有一块轰然倒塌,成了残墙。
③在我小时候,很少有人家的墙是完整的,就连附近菜队围好的泥墙都是带着豁牙的样子。比起方方整整的砖墙,我觉得带着豁牙的墙更让人喜欢。高大整齐的砖墙像严肃的贵族,一丝不苟,让人敬而远之。而沧桑的泥墙却似平易近人的邻家老翁,虽然衣衫有些褴褛,却慈祥可亲。半颓的泥墙似乎丧失了看家护院的效果,可在那个民风淳朴的时候,没几个人会为此担多少心。没有了泥墙的阻隔,院子里的屋子、园子、家什更一目了然。这家有几棵果树,种着什么园子,开着几样花,院子是不是规整,甚至衣架上都挂着什么衣服,比原本一面单调的泥墙更让人赏心悦目。经常见某家的主人站在园子里,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与墙外的邻居大声聊天。墙豁这时候倒像是一扇窗子,让人们之间更近了一步。
④残墙的低矮处成了半大孩子最喜欢呆的地方。我经常放学后,手拿一块饽饽,骑在墙豁子上,边往嘴里塞,边看路过的行人,远远看见有小伙伴就大声地招呼,一起坐在墙上摇着腿说话,或者看袅袅的炊烟、晚归的蜻蜓和小鸟,或者闻邻居大锅里传来烀玉米的香味。泥墙更是个好玩具,淘气的孩子们把跳墙当做一种挑战游戏。谁跳得更高、更快、更利索,就成了孩子王,没有人不服气。后来看了《西游记》,我觉得这跟花果山的猴子把能跳进水帘洞的孙悟空拥立为王,倒有几分相似。
⑤稍微长大一点,我更喜欢靠在墙豁上看书,借着黄昏柔和的光,让书页上的字一个个跳进眼里。直到瑰丽的晚霞把白纸染成绯色,才惬意地将头靠在墙上满意地眯上眼睛。有次我在《聊斋志异》里看到一个故事,讲一个书生夜读,在院子的残墙处有个美女露出半个身子,一笑就不见了……当时不但没觉得可怕,倒觉得有几分浪漫,让人想到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⑥春天里看书的时候,还有满树的花陪在身边,花枝触手可及。秋天更不用说了,随手摘个果子塞进嘴里,是常有的事。
⑦我太奶奶与邻居的老人们也喜欢在太阳好的日子搬只小马扎,聚在泥墙底下,一边晒太阳一边做着小活,或者依偎着被晒得温热的泥墙唠叨些过日子的琐事和积年的老话。整日的劳碌,这似乎是他们最幸福惬意的时光。当初他们曾彼此帮衬着筑起生活的小窝,也筑起这些泥墙,并在它的庇护下度过了一生并不富裕却安宁幸福的日子。泥墙从出生就默默站着,陪伴见证了她们走过的青春、中年直到暮年的岁月。
⑧老人们终究会故去,泥墙终有一日会倒塌,回归自然,回归泥土。其中的沙粒如孤儿一般流浪,经过菜地、田野、河畔,到新的地方落脚。或者从此以后再也不会回到当初的地方,但泥墙却会永远站在它的心里。而它曾经是一堵高大的墙的组成部分,这将是永恒的记忆。就如我们一样,无论走出多久多远,都走不出故园泥墙的影子。
(选自《散文百家》2015年第01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全文围绕“泥墙”,追忆了作者过去的生活片段,读来真切自然,回味无穷。比如把泥墙当做“玩具”的趣味,在泥墙边读书的爱好等。
B.全文结构层次与线索脉络非常清晰,作者明晰生动地叙写了有趣味的、繁琐的往事,详略得当,富有场景感与真实感。
C.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突出使用了记叙、说明、描写和抒情等,对文章的表情达意助益不少。
D.全文语言清新自然,不蔓不枝。句式长短搭配,富于变化;用词简练典雅。字里行间富于韵味,将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款款拂来。
E.全文情感表达并不局限于一词一句一段,而是潜移默化地融入在了追忆的细微笔墨之中。如此创作,会让读者易于接受并引发情感共鸣。
【小题2】文章第②段写岁月侵蚀的泥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3】文章中的“泥墙”蕴含丰富,根据的文章内容,请分析“泥墙”的含意。(6分)
答:      
  
  
【小题4】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就如我们一样,无论走出多久多远,都走不出故园泥墙的影子”这句话的含意,再结合本文内容和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6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