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只见牛的犄角,富裕农民的长毛绒高帽,农妇们的头巾在集市上攒动。尖厉刺耳的嘈杂声嗡嗡声一片,持续不断,气息粗犷。不时还可听到一声从乡下人结实的胸脯里发出的开怀大笑,或者系在墙边的母牛的一声长哞。
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刚刚到达戈德维尔,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真正诺曼第人的勤俭精神,认为一切有用的东西都该捡起来。他弯下身去,因为患风湿病而十分吃力。他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并准备绕绕好收起来。这时他发现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他们过去为了一根络头曾有过纠葛,双方怀恨在心,至今互不理睬。现在奥士高纳大爷在粪土里捡绳头,被自己的冤家对头看见了,颇感坍台。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他又装模作样在地上寻找什么东西,但没有找到,于是便向市场走去,脑袋冲在前面,身子因风湿病而弓着。
集市上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所有种田的老把式都在朱尔丹掌柜的店里吃饭……
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除少数几个漠不关心的人以外,大家唰地站起身来,嘴里含着食物,手里拿着餐巾,向门口、窗口奔过去。
传达通知的乡丁敲了一阵小鼓之后,拉开嗓门背诵起来, “戈德维尔的居民以及所……有赶集的乡亲们: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伏图内.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特此通告。”乡丁说完便走。
于是大家就这件事议论开来。午饭已经用毕。大家正在喝着最后一点咖啡。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
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
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这位农民既感到诧异又觉得不安。他一口喝完了杯子里的咖啡,起身上路,嘴里连连说:“在,在。”他每当休息之后,起步特别困难,所以身子比早晨弓得更加厉害了。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乡长是当地的公证人,身体肥胖,态度威严,说话浮夸。
“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天早上在勃兹维尔大路上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
这位乡下人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瞅着乡长,自己也不知为什么,已经被这种对他的怀疑吓呆。
“我,我,我捡到了那只皮夹子?”
“是的,是您亲自捡到的。”
“我以名誉担保,我连皮夹子的影子也没见过。”
“有人看见您啦。”
“有人看见我,我啦?谁看见的?”
“马朗丹先生,马具商。”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
“啊!他看见啦,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乡长先生,您瞧!”
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
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奥士高纳大爷,马朗丹先生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不会相信他把这根绳子错当成了皮夹子。”
这位老农气呼呼地举起手来,向身边吐了一口唾沫,表示以名誉起誓,再次说:“老天有眼,这可是千真万确,丝毫不假的啊,乡长先生。我再说一遍,这件事,我可以用我的良心和生命担保。”
乡长又说:“您捡起皮夹子之后,甚至还在地上找了很久,看看是否有张把票子从皮夹子里漏了出来。”
老人又气又怕,连话都说不上来了。
“竟然说得出!……竟然说得出……这种假话来糟蹋老实人!竟然说得出!……”
他抗议也是白费,别人不相信他。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他们互相对骂了整整一小时。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
消息已经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有的人确是出于好奇,有的人则是出于嘲弄癖,但都没有任何愤慨。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
他便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重复他的抗议,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表明他什么也没有。
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不停地讲他的遭遇……但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他。
他为此心里难过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
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胜利了。
“要知道,使我伤心的是,”他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而是污蔑。由于污蔑而遭众人非难,这种事是再损人不过的了。”
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是什么东西,他说不清楚。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
马朗丹站在家门口,看见他走过,笑了起来。为什么呢?
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
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为什么人家叫他“老滑头”呢?他在朱尔丹的客店里坐下之后,又解释起来。蒙迪维利埃村的一位马贩子对他大声说:“老爹,别说了。有个人捡着了,又有个人送还了。俗话说,没人见,没人晓,骗你你也不知道。”
奥士高纳气得连话也说不上来。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别人的议论,他有所感。他闷闷不乐,用尽了力气洗刷自己,还是白费。他眼看着消瘦下去。
现在,爱开玩笑的人为了逗乐而请他讲绳子的故事,就像人家请打过仗的士兵讲他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一样,他那鼓到顶点的士气垮了下来。
将近年底的时候,他卧病不起。
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的时候,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⑴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始的一、二段属于环境描写,它为奥士高纳的出场提供了舞台,也为奥士高纳的悲剧命运提供了社会背景。
B.小说对马具皮件商仅写了三次,着笔不多,因为他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可有可无。
C.奥士高纳所面对的众人跟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所面对的百姓是一样麻木、冷漠、没有同情心的。
D.作者为了渲染小说主人公奥士高纳的悲剧命运,故意用词夸张,注重对话和心理描写。
 
E.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结尾,让奥士高纳的悲剧落在“死”上,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⑵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奥士高纳的?他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⑶ 小说题目是“绳子的故事”,却有很多情节围绕“丢失的钱夹子”来写,如果以“丢失的钱夹子”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为什么?
⑷ 你认为奥士高纳的死是什么因素造成的?请阐述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07: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共17分)
蜡 烛
墨 白
“谁呀?”老人颤巍巍地从凳子上站起来,打开门。一股寒风夹杂着雪花迎面扑来,接着,他看到门口立着一个中年人。老人说:“中勤,是你。”
“我来给您送碗饺子。”
“咦——真是。”老人把中勤让进屋来,指着墙下的案板说:“你看你看,送了十来碗了,咋吃?”案板上果真摆着十多碗饺子。
中勤说:“过年哩,都兴。”
“送来就吃,大家的心意。”
“年年这样,叫我咋还情哩?”
“看您说哩?您恁大年岁了,谁家的活没做过?”中勤接过老人递过来的手巾说:“歇着吧,我走,明个儿一早来给您拜年。”
“拜啥年,不兴了。”
“咋不兴,兴。您别出来了。”中勤站在门口又说:“谁来给您贴的门神?”
“几个小学生,一早就来了。你看,还有墙上贴的画。”
“应该应该。”中勤说,“一年到头找您麻烦,喝茶哩,修桌凳哩,几百个学生,应该。”
“就这平常,也不叫你动手呀,扫地哩,压水哩,见天水缸满满的。青菜给你送的吃不了,这些小孩子。”
“回屋吧,天冷。”中勤说完就“嚓——嚓——”地走进雪地里。
老人弯弯地立着,看着中勤渐渐地走过操场,最后消失在大口外边。老人猛地想起了什么,一只手拍在苍老的额头上,自言自语地说:“看看,我这记性,咋就忘了中勤的锅盖哩?唉……”老人上了门,走到床头在一堆木板里抽出几块桐木板来,在柔和的电灯光下反反复复地看几次,说:“就这几块吧,就这几块。”他抱着木板来到长长的工作凳上,坐下来,开始刨板子。刨了两下,刨子太饿,就用斧头退退,又接着刨。刨子吃进木板“哧——哧——的声音很平和。有一丝透明的鼻涕流过他花白的胡须,滴落在刨得平整的木板上。老人拧了一把鼻涕后呆呆地坐着,他目光浅淡地看着一个地方。
远处传来的鞭炮声把他从木呆里赶出来,他手中的刨子又开始走动了。“哧——哧——”在接下来冗长的劳作过程中,他就这样动动停停,停停动动,他不时地从现实里走进幻觉,又从幻觉里走进现实,他在似醒非醒的状态里,最终完成了那件圆形的锅盖。就这时,他头顶上的电灯灭了。他摸摸索索地点亮一支蜡烛。他在跳跃的烛光里思索了一会儿,自言自语地说:“送去吧。”而后,他掂起锅盖往门边走。
拉开门,①雪在老人的面前呈现出一种壮丽的景象。洁白而美丽的积雪厚厚地覆盖住了昔日喧闹的校园。没有风,雪仍在悄无声息地飘落,这使老人产生了一种孤独感,他怀念起那些喧闹的日子来。老人静静地立在雪地里,他看到一头猪从他的面前大摇大摆地走过,那头猪的嘴上粘满了酒糟。老人朝猪吆喝一声,然后说:“看看,到底拱进去了不是?”老人放下锅盖,顺着教室朝西走去,最后在二(1)班教室的门前停住了,教室的门框已经被猪拱断了,门也半歪着。老人伸头看看,教室里灰黑一团。他站在那里思索了一会儿,又往回走。他回到屋里一手提着工具篮,一手掌着蜡烛又重新回到门边。在烛光里,他看到在教室的西边有一溜厚厚的积雪,但他没有弄明白这不同别处的积雪从何处而来,他也没有看到那一根被积雪砸断的电线。在他修复那扇门的过程中,除夕的炮声远远近近地响成了一片。他费了好大的劲才把那扇坏门修理好,他气喘嘘嘘地立在屋檐下,一手掌着蜡烛,面无表情地望着那扇恢复了原样的门。就在这时,他听到一种声音从天而降。起初他误认为那是学生跑操的脚步声,整齐的脚步声时常把他从梦中惊醒,当有雪砸在他头上的那一瞬间,他才明白那是积雪的滑动声。可是他没有看到那支蜡烛的火苗在风中挣扎好久才熄灭。②在蜡烛熄灭的最后一刻,有一股细小的,淡淡的白色烟丝在飘荡的雪花里轻摇直上,最后被寒冷吞噬了。
大年初一,起早来学校拜年的人没有看到老人,他们都以为老人被谁家老早地请去了。太阳出来的时候,一群孩子来到了学校里,他们一进校门,就看到了③二年级那排房子上的积雪滑落了,在房檐下堆起了高高的一长溜。房顶上秋天里才盖上去的麦茬子,在阳光里闪闪发亮。
(改编自《微型小说选刊》1997年1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老人与中勤的对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起因以及人情风俗,暗示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B.中勤送饺子,老人做锅盖、修教室门、被积雪砸死等主要事件都发生在风雪除夕夜这个特定的时间,这样安排使情节集中、紧凑。
C.这篇小说采用顺叙的方式,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侧重日常生活场景的细腻描写,显得平和从容而又客观真实。
D.“有一丝透明的鼻涕流过他花白的胡须,滴落在刨得平整的木板上”这是一处典型的细节描写,突出天气寒冷,工作辛苦。
E.这篇小说的语言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乡土气息。如“一股寒风夹杂着雪花迎面扑来”“到底拱进去了不是”都体现了这种特色。
【小题2】划线的几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①雪在老人的面前呈现出一种壮丽的景象。洁白而美丽的积雪厚厚地覆盖住了昔日喧闹的校园。
②在蜡烛熄灭的最后一刻,有一股细小的,淡淡的白色烟丝在飘荡的雪花里轻摇直上,最后被寒冷吞噬了。
③二年级那排房子上的积雪滑落了,在房檐下堆起了高高的一长溜。房顶上秋天里才盖上去的麦茬子,在阳光里闪闪发亮。
【小题3】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的?请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护雨声
郁小萍
近年回多雨的家乡,总觉得雨声变味了。一点小雨,声音都凶巴巴急哼哼的,仿佛一个脾气极好的人,突然变得火气十足,吵架的欲望和架势格外强烈。一个雨天,我到阳台上细细地听,想知道少小时悦耳的雨声,如今为什么会这样粗暴地硌心?
姐姐家在一幢L形楼房横竖两笔交接处,一座半弧的小坡联围起一横一竖另外两点,上面耸立着划地为界的院墙。院墙外有一幢充满叽喳声和管教声的小学校。土地金贵,小学旁又钻出一幢高层住宅,站在阳台上看不见它的顶。稍远些,学校和高楼之间再横生出一幢看得见顶又看不见底的楼房。齐心合力的建筑们,就只给我们的眼睛留下了很少一点天空。
在狭小空间里生活的人们喜欢仿效别人的生活方式。建房时,窗户上都修了挡雨的水泥棚板,但每家每户支出宽宽的防盗栏时,又悉数架上一张阔阔的防雨棚,绿色蓝色白色蓝白相间的条格……塑料雨棚分量轻薄,却因为身份时尚时髦而内心骄傲,对外界有一种夸张到变形的反应。很轻很轻的雨丝,哪怕一缕缕,一线线,都被迅速扩大成“嗒嗒嗒”、“啪啪啪”的喧闹,温顺变成粗暴,柔情化为无情。大雨更被夸张为无边的喧嚣,狂烈,肆无忌惮,目中无人,显现出不摧毁人的睡眠、心情、意志,就决不收兵的顽劣。
雨声曾被优美地描写成心跳,如今,这健康的心跳变成心脏病人狂暴无序的胡蹦乱跳。雨声曾被抒情地描写为天的眼泪,现在,却毫无美感地像一群骂街泼妇横飞的口沫……虽然一样能把大地冲洗得干净,却带着“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感觉。不是空灵,是空荡。不是希望,是绝望。不是力量,是暴力。那种慢慢而来的意蕴没有了。说来就来,没有浪漫的前曲。那种欲说还休的缱绻没有了,说走就走,一点柔情的回味都不留。
雨声,这大自然的精灵,就这样变质了,另类了。在这个连闪电也变得瘦小的狭窄空间里,人类视觉的享受被剥夺了,听觉的享受,也被剥夺了。
其实雨是委屈的。当它从天而至,它本来纯净,原生态,可爱可贵。我们在无际的绿野听雨,在雄壮或细柔的河流听雨,在高山、森林听雨,我们听到的雨声就是雨声。哗哗哗,沙沙沙,或者淅淅沥沥,无言无声。即使我们的城市不再有能把雨声变得乐音般叮叮当当的瓦屋,但这座水泥森林也只是让雨的嗓音变得有点儿像感冒而已。但当雨来到这个像“瓮”的地方,它被人类无限度密集的生活形态、被人类用现代工艺合成的物质,亵渎了,歪曲了。
雨原来有着和人相通的心性!正如一个优秀的人必得有另一个优秀的人才会理解、相知、相惜、相爱,雨也喜欢优秀的质感,本真的质感,自然的质感。当细细柔柔的雨无声地洇入幽绿的草地,它会像一个乖女子用目光表示淅沥绵长的爱。当大雨落到山野、高山,那种豪气的声音像一个女子让激情汹涌地勃发……
只是雨无法挑选同自己共鸣的物质。雨要靠我们来保护,靠我们为它择侣而居。如此,人在雨天的家中,才会觉得亲切,安稳,不躁,不急。有感谢,有感慨。有希望。有情调。有情意。有寄托。有向往。有信心。我们会同雨对话。会在绵长的雨声中,作温情的念想和回忆。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E.文章用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保护好我们生存的魂精,才是保护好雨声的最佳办法,否则我们只能告别雨声。
A.文章以“保护雨声”为题,不仅点明主旨,表明文本要谈的是“保护雨声”这一内容,同时也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开头以拟人的手法写家乡雨声的变味,很自然低引出下文对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的探求。
C.文中将雨声比喻成“一群骂街泼妇横飞的口沫”,生动形象地表明了由于城市污染严重,雨声变得难听,雨水也变得肮脏不堪。
D.作者认为,雨声变味是人类无限度密集的生活形态,人类用现代工艺合成的物质造成的。
【小题2】“雨声,这大自然的精灵,就这样变质了,另类了”中的“这样”包含哪些内容?请结合文意分条概述。(6分)
【小题3】在作者看来,“雨”原来有什么样的特点?现在“雨声”与过去的“雨声”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6分)
【小题4】有人说,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去掉。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农舍
【德国】赫尔曼·黑塞
我在这幢房屋边上告别。我将很久看不到这样的房屋了。我走近阿尔卑斯山口,北方的、德国的建筑款式,连同德国的风景和德国的语言都到此结束。
跨越这样的边界,有多美啊!从好多方面来看,流浪者是一个原始的人,一如游牧民较之农民更为原始。尽管如此,克服定居的习性,鄙视边界,会使像我这种类型的人成为指向未来的路标。如果有许多人,像我似地由心底里鄙视国界,那就不会再有战争与封锁。可憎的莫过于边界,无聊的也莫过于边界。它们同大炮,同将军们一样,只要理性、人道与和平占着优势。人们就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无视它们而微笑——但是,一旦战争爆发,疯狂发作,它们就变得重要和神圣。在战争的年代里,它们成了我们流浪人的囹圄和痛苦!让它们见鬼去吧!
我把这幢房屋画在笔记本上,目光跟德国的屋顶、德国的木骨架和山墙,跟某些亲切的、家乡的景物一一告别。我怀着格外强烈的情意再一次热爱家乡的一切,因为这是在告别。明天我将去爱另一种屋顶,另一种农舍。我不会像情书中所说的那样,把我的心留在这里。啊,不,我将带走我的心,在山那边我也每时每刻需要它。因为我是一个游牧民,不是农民。我是背离、变迁、幻想的崇敬者。我不屑于把我的爱钉死在地球的某一点上。我始终只把我们所爱的事物视作一个譬喻。如果我们的爱被勾住在什么上,并且变成了忠诚和德行,我就觉得这样的爱是可怀疑的。
再见,农民!再见,有产业的和定居的人、忠诚的和有德行的人!我可以爱他,我可以尊敬他,我可以嫉妒他。但是我为摹仿他的德行,已花费了半辈子的光阴。我本非那样的人,我却想要成为那样的人。我虽然想要成为一个诗人,但同时又想成为一个公民。我想要成为一个艺术家和幻想者,但同时又想有德行,有家乡。过了很久以后,我才知道不可能两者兼备和兼得,我才知道自己是个游牧民而不是农民,是个追寻者而不是保管者。长久以来我面对众神和法规苦苦修行,可它们对于我却不过是偶像而已。这是我的错误,这是我的痛苦,这是我对世界的不幸应分担的罪责。由于我曾对自己施加暴力,由于我不敢走上解救的道路,我曾增加了罪过和世界的痛苦。解救的道路不是通向左边,也不是通向右边,它通向自己的心灵,那里只有上帝,那里只有和平。
从山上向我吹来一阵湿润的风,那边蓝色的空中岛屿俯视着下面的另一些国土。在那些天空底下,我将会常常感到幸福,也将会常常怀着乡愁。我这样的完人,无牵挂的流浪者,本来不该有什么乡愁。但我懂得乡愁,我不是完人,我也并不力求成为完人。我要像品尝我的欢乐一般.去品尝我的乡愁。
我往高处走去时迎着的这股风,散发着彼处与远方、分界线与语言疆界、群山与南方的异香。风中饱含着许诺。再见,小农舍,家乡的田野!我像少年辞别母亲似地同你告别:他知道,这是他辞别母亲而去的时候,他也知道,他永远不可能完完全全地离开她,即使他想这样做也罢。
【小题1】请分别说山“农民”“游牧民”“流浪者”在文中的含义。(5分)
【小题2】“我”在告别农舍的时候,表现出了各种复杂的情感,请简单梳理一下。(6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章以“农舍”为标题的作用。(6分)
【小题4】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流浪图,前方“散发着彼处与远方、分界线与语言疆界、群山与南方的异香”。请结合全文,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探究文章所蕴含的主旨。(7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栗子·立子
许福元
这是一个傍晚。我这个五十五岁的汉子,要守株待兔般,等一个小王八蛋子。
就在昨天的傍晚,路灯初上的时候,石园农贸市场东,一家一家网吧西边的辅路上,我从一个小王八蛋子手中,买了半口袋栗子。
车就停在辅路上,我刚要开门,一个留着公鸡头的小伙子却站起身奔向我,还喊了一声“大叔!”
我觉得这个年轻人的发型怎么看都不像人的发型。两耳的上侧,剃得很光,唯独从前额至头顶直达脑后,一丛黄发耸立着。脸型是夹板脸,头型是醋葫芦,发型是公鸡头。
他看我留意他的发型,很潇洒地用左手从前往后捋了一下,然后问:“大叔,你要栗子吗?”马路牙子上,戳立着一条鸡肠子口袋。半口袋栗子露了出来,油亮油亮。“大叔,您看,一个是一个的。”
“不是一个是一个,你这栗子是带犊的绵羊,还能大个下小个的吗?”我生长在平原,连栗子树都没看见过,但还得装出内行的样子,“你这栗子,不是老品种。”
“大叔,您老好眼力。这是延庆海字口村西山坡的刺球板栗,口感好,还有观赏价值。”
“多少钱一斤?”我有点心动了。
“一口价,七块。您刚才从市场一路浏览过来,一连访问了两份,糖炒栗子十二,生栗子七块六,是吧?我复制得可对?”小伙子又补充一句,“您得包圆,打包,我不零卖。”他摆出一个卖不卖两可的姿势,两条瘦腿撇着,抬起眼睛望着头顶上那盏高高的昏黄路灯,脖颈子梗梗着。
我试着掂了掂,“三十来斤?”
“大叔,您手就是秤。三十三斤,算您三十斤。不信我有弹簧秤,咱有一斤算一斤。”
我决定买了,但还得跟这只公鸡逗一逗:“小伙子,货到街头死。你也别一口价。咱取个吉利,六块六一斤,你顺我也顺。三十乘六块六,一百九十八元,我也凑整,二百。”
小伙子似乎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那我就按确定、保存、上传键了。您拿袋子了吗?”
“要不这样,您连口袋捎走,不过您得交五十元押金,明天在这会儿这地儿,您把空口袋拿来,我再退您五十块钱如何?您别觉得五十块钱多,这口袋可是我爷爷的命根子,是古董。要是他在,一千块钱他也不会卖。”
二百五,付钱毕。他提起袋子要给送上车,我忽然产生了怀疑:“慢。”我用一只手从上往下插下去,从袋子底部抄起一把栗子,下面的栗子似乎更大更光更亮些。小伙子似乎看出我的担心,笑说:“您摸着砖头了吗?”
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网吧。
兴冲冲回到家里,第一件事让我老伴赶紧烧柴锅、煮栗子,并喊我弟我姐我侄来。只半个时辰,锅里便散发出异味。半锅熟栗子,熏得我呲牙咧嘴。
还是傍晚,还是这个老地方,路灯的影子像钉子一样,将我钉在这里。我等这个小伙子,这个公鸡头,这个小王八蛋子。
年轻人没来,一个老人倒是颤颤巍巍地来到我的面前。高个,背微驼,满脸刀刻似的核桃纹,扇风耳,鼻子高而直。拄一根花椒木拐杖,立定,双手作揖,开口便说:“您,您,您就是从我孙子手里买坏栗子那位客官吧?”
老人叹口气:“您手上有我家的口袋,那口袋上有我祖上的堂号。”老人从腋下抽出一条口袋,铺在地上。又对我说:“麻烦您了,您把您那条也打开,拼上,这是一对。”两条口袋上下对齐,左右对正,墨迹清晰,笔迹可辨:“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诚信堂”。
诚信堂,早有耳闻,那可是老字号。主要经营干鲜果品。老人小心虔诚地折叠起那两条口袋,郑重地塞到我手里二百五十块钱。拉住我的手说:“这孩子把您气苦了。您跟他治气,忒不值了。养不教,爷之过。他爸他妈,扔下他时刚一周半,就到深圳打工去了。十七年了,见面不到十六次。家里二层楼盖得方正,可孩子走斜道了。让您笑话,百年老店的字号,给毁喽!”
我坚持要送老人一段路,老人又回身立定,双手作揖:“您回吧。我还要去找立子。”
我说:“您不要再找栗子了。那些栗子,只有一个半个是好的。其余的,都是坏的。”
老人无奈地向我苦笑:“我的孙子,他就叫立子。站立的立,儿子的子。他爸他妈的这棵独苗,儿子倒是个儿子,可没立住哇!”然后,用花椒木拐杖一指对面灯火通明的网吧,“那就是个大烟馆呀。我掏他去,孽障!”
我刚往前走一段路,身后传来“哗啦啦”的一片声响。我回头望去,网吧那两扇大玻璃窗,坏成了两个大黑洞。如宇宙间的黑洞。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使故事更真实;“我”对社会上坑蒙拐骗的事非常痛恨,要好好惩罚那个年轻人,可见“我”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
B.小说只讲述了两个傍晚所发生的故事,既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高大的人物形象,但却反映了深刻的主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C.小说善用伏笔照应手法,如“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网吧”,既与开头“一家一家网吧……”照应,也为后文老人砸坏网吧玻璃窗埋下伏笔。
D.“养不教,爷之过”,这不是客气话,立子的爷爷也意识到自己没有教育好孙子,对立子过于宠爱、放任,爷爷对立子的现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E. 黑洞是密度超大的星球,吸纳一切。作者将网吧那两扇被老人打碎的玻璃窗比喻为“宇宙的黑洞”,形象地写出了网吧对青少年的巨大引力和毒害。
【小题2】小说将第一天傍晚发生的故事以插叙的形式再现,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立子沉迷网络,以致于坑蒙拐骗,那么,你认为造成立子现状的因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的标题很特别,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