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滴泉水流出了济南
叶延滨
一滴泉水流出了济南,汇入奔涌的大河。有许多来自其他地方的小水滴,高兴地向着济南流出的这滴泉水打招呼:“哎,你好啊,历下君,真高兴和你这样有教养的君子同行!”水滴们喊它“历下君”,它们知道那个泉水汇聚的地方叫历下。
这滴泉水接受了这个名字,多秀雅的名字,一听就有历史感。是的,泉水从济南流过,也就是经历了一次伟大的回归与穿越之旅。历下君想到这里,虔诚地在心里说,谢谢老天爷,让我生在这与天地同在的齐鲁大地,又幸运地从石缝中冒出来,成为济南泉水中的一滴。泉水在地下,大家都匆匆地朝上涌动,因为都知道,只要从历史的石岩中涌出来,就回家了。历下君和无数泉水在唱一首童谣:“古舜者,耕历山,历下是我家。”从尧舜爷算起,历下就要算泉水们的“老家”了。泉水的“老家”有大名“济南”,也有别号“泉城”。非常有名的泉城之画,是元代诗人、书画大家赵孟頫所著的《鹊华秋色图》。老先生还有诗云:“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你这刚从石缝里涌出来的小水滴,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这有什么奇怪的。赵先生画《鹊华秋色图》的时候,也没到过济南,只听了友人的描述,便画出这天下最美的画卷。这叫什么?叫传统,也叫与生俱来的灵感。知道吗?济南的泉水,流过了济南街坊井巷的千百年,也流过了那厚厚的历史。历史感让历下君充满了自豪,没想到一滴泉水流过了济南都有了历史感。
这滴从济南流过的泉水,是从历史深处流过来的。具体一点是从哪个泉眼冒出来的呢?这个问题提得有文化。
有文化的济南,泉眼都有名。取了名,就有了文化,就像古代的秀才,金榜题了名。历下君是从哪个泉眼出来的呢?最有名的是趵突泉。趵突泉比历下的名气还大,就像全世界都知道姚明,却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爹叫什么。一样的道理,历下为自己土地上有这名扬天下的泉而自豪。趵突泉的三眼巨泉咕噜噜往外冒,像牡丹,像银壶,更像雪莲!别说不像,说不像是因为你没有想象力。成百上千的人围在泉池四周,像听大学者讲课,口若悬河,纵论古今。历下君觉得自己从地下冒出。见到阳光的时候,四周没这么多双眼睛。那么也许是从珍珠泉出来的?一方清池。沙底上冒出一串串水泡,慢悠悠,亮晶晶。还有黑虎泉、九女泉、玛瑙泉、琵琶泉、白石泉、芙蓉泉、起风泉……七十二名泉,每个名字后面都有多少文化意蕴?有文化的名泉滋养有文化的名士。就说这漱玉泉,泉边永远有个美人倩影,那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写的这首词,历下君觉得,就像自己看到这个世界的心情。历下君认为自己应该是从漱玉泉出来的。“绿肥红瘦”就让这滴泉水感到这个世界真有说不尽的美。名泉引名士,杜甫有名句“济南名士多”,这句子挂在大明湖的历下事。天下的文人墨客,就像全济南的名泉之水,也要汇聚大明湖,名士李白、杜甫、曾巩、辛弃疾……今人更多,老舍、胡适、柳亚子、叶圣陶、郁达夫……都在济南留下了身影。
这滴从济南流出的泉水,还真舍不得离开济南。济南是家,济南与泉相亲相融。大大小小几百眼泉就是济南人家的“家庭成员”。外地的游客到济南,常被黑虎泉的泉水与市民百姓间的亲近画面感动。黑虎泉名字够威风,虎头张着大嘴让泉水“轰轰下泻,澎湃万状”。济南的老百姓提着水桶、水壶、大罐排着队从虎口取水,亲近嬉戏,如同家人。更多的小泉,就在井巷街市之中。芙蓉泉就是芙蓉街的一景,起风泉就是起风桥的街坊。还有恋上好人家的泉水,干脆就从市民的小院里冒出来,成为理所当然的家庭成员。早先有个叫刘鹗的作家,就用八个字写尽了济南泉水的人缘:“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这不是写景,这是在说泉水与济南百姓是一家子啊。“家家泉水”,泉水流出家门走了,就像儿女出了门,儿行千里也恋家,记住济南是老家。“户户垂杨”,舍不得离家的泉水,顺着柳树根,站在家门口。人们爱说风水,济南的风水就是这像百姓一样密布于街巷的泉水。听说前些年,济南的泉水突然干涸了。枯泉干沟,残荷衰柳,让济南百姓心急如焚。人有病。天知否?济南的百姓家里哪能少了一泓清泉啊。世道好,知民心。经过整治乱开煤窑、乱打深井等急功近利的荒唐之举,泉水又像久别的亲人,回到了柳街水巷。
世上还有比泉水更多情的水吗?世上还有比济南更亲泉水的城吗?我想和这滴从济南流出的泉水打个招呼:“历下君,多保重。”我也有点含不得历下君的济南了。 
手机响了,收到一条短信:请像济南爱泉水那样地爱护地球吧,不要让你眼晴里的泪花,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历下君问好!
好像在哪儿见过这句话,你见过吗……
(选自2016年第l期《人民文学》)
【小题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是的,泉水从济南流过,也就是经历了一次伟大的回归与穿越之旅。
(2)人们爱说风水,济南的风水就是这像百姓一样密布于街巷的泉水。
【小题2】济南的泉水富有文化意蕴,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
【小题3】文章结尾两段有什么用意?
【小题4】本文通篇采用拟人手法,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其好处所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2 09:49: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水画和山水画理论影响了古典园林的建造。山水画和山水画理论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最早的园林理论专著计成所著的《园冶》直到明代才出现,但是园林艺术到明代已经发展到高潮。在园林理论产生之前,对造园起指导作用的理论是山水画理论,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一家言》都较多地涉及园林理论,而文震亨、李渔都深谙绘画之道。唐代的王维、宋代的俞微、元代的倪云林、清代的石涛、清代的仇好石等既擅长绘画,又懂得造园,他们把画意融入园林,使园林带有山水画的特点。造园家在建造古典园林的时候,特别是在堆砌假山的时候,尤其注重主次分明、虚实相生、小中见大等原则,这些原则都来自山水画理论。可以说造园家只有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运用山水画理论,才能使园林体现出“如画”的境界。

山水诗也对古典园林产生了影响,山水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意境营造方面,尤其是虚的意境的营造。

园林的意境以诗文化为灵魂,园林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境域。南方的私家园林布局严谨,结构精巧,一花一草、一水一石点缀园中,园林中的景色酷似唐诗、宋词中所描绘的图景,引人入胜。《红楼梦》中,大观园进门处的大假山上题有“曲径通幽处”五个字,它高度概括了这处景致的特点。之所以要题字,是因为“景不点不透,景不点不活”(宋先锋《试论园林意境的内涵》)。而楹联被称为”诗中之诗”,具备诗歌、散文的美学特征。《红楼梦》中,潇湘馆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蘅芜苑楹联“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酴醾梦亦香”等,无不兼具情感美、音乐美、意境美。楹联起到了烘托园林意境的作用。

在古典园林虚的意境的营造上,“空灵”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之一。园林专家陈从周说:“园林以空灵为主。”在园林中,亭子最具有“空”的灵气。“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这些诗句表明,正因为亭“空”,所以亭才“有”。园林往往于无景处求景,于无声处求声。声中求动,不如静中求动;实中求景,不如空中求景。园林中的景不只是呈现自身,它们只是一个个起点,勾起人们无尽的想象。这种“空灵”意境深受中国诗词空中点染、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和山水画中注重虚实相生的画法的影响。苏轼在《送参寥师》中写道:“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空则灵气往来。清空是一种绝妙的审美境界。诗词要清空,不要质实,园林也是如此。

(摘编自麻玉珠(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园林理论的产生远迟于山水画理论的产生,在明代以前,园林艺术缺乏园林理论指导,发展十分缓慢。
B.我国最早的园林理论专著是明代计成的《园治》,文震享、李渔等人对《园治》中的理论进行了完善。
C.清代仇好石参与建造的园林往往融入了山水画的画意,带有山水画的特点,这与仇好石擅长绘画密切相关。
D.造园家既要熟知园林理论,又要有扎实的绘画功底,深谙山水画理论,才能使园林体现出“如画”的境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山水画和山水画理论及山水诗对古典园林的影响两方面展开论述,阐述了古典园林深受它们的影响。
B.文章第三段着重阐述山水诗对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产生的影响,将“题字”和“楹联”的作用进行了对比。
C.文章在使用举例论证之外,还多处引用古诗句,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又有效地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第二段和三、四段构成总分结构,三、四段分层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在意境营造方面受到山水诗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园林中的题字能起点景的作用,大观园进门处大假山上的题字便高度概括了该处景致的特点,并令景致鲜活起来。
B.楹联能体现情感美、音乐美、意境美,如《红楼梦》中,作者安排大观园出现多副楹联,就是为了烘托园林意境。
C.诗词创作者常常运用空中点染、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创作出意境清空的诗词,这种诗词可以避免质实的弊病。
D.优秀的造园家往往能于无景、无声处求景、声,于静中求动,于空中求景,出自他们之手的园林能勾起人们的想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  
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
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
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周公训子、 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 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延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中尊者、长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摘自胡申生《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季氏》中讲述了孔子训诫儿子的事,后人归纳出了“庭训”“趋庭”“鲤对”“庭对”等词语,这些词语后来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
B.中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古代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来体现的,“周公训子”就是这种文化最早最可信的一段记载。
C.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差不多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D.家训的体现形式在不断更替,从口头训诫发展到通过书信、训词、遗书等传递的形式,再后来又演变为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等准则性条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中国家训文化的三方面指向,论证了中国家训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
B.文章从中国家训的源头谈起,论述了中国家训的丰富形式和中国家训的内容指向,重点论述了后一个方面。
C.文章采用的是“总一分一总”式的论证结构,论述了中国家训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D.周公戒伯禽的训词,是论证“家训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观点的典型例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必须接受社会的控制,同时,家庭也必须要有内部的控制,这样家庭就能稳定并得以延续。
B.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中的尊长以身作则,同时又教育其他成员循规守矩,久而久之,良好的家风便逐渐形成并延传下来。
C.江南钱姓家族的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故而其后代人才辈出,如星汉灿烂。
D.不管是在中国家训文化的萌芽期还是发展期、成熟期,乃至衰败期和蜕变期,确立良好的家风始终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具体而言,一首诗即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和任何其他的事物一样,它就是自己,以其本身的存在而存在。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客观的、自足的、独立的艺术品的存在。这种主张把诗首先当作诗而不是别的什么来考虑,使批评者得以将注意力聚焦于文本,其重要意义在于它将语言还原为文学的主体,颠覆了偏于文本外缘研究的传统批评形态,使文学研究回到它的形式本原。

在作品本体论的基础之上,新批评认为,作者的感情或意图不能等同于诗的意义。他们批评那种在诗或文艺作品与作者的个人经验或意图之间划等号的观点,斥其为“意图谬见”。根据新批评的观点,以作者的心理动机作为批评依据,结果必然导致传记式批评与相对主义。新批评称,任何一首诗都是一个公共文本,批评者可以使用公共话语的标准和规则对其予以解读,而无需诗人个人经验、兴趣爱好及性格等因素作为条件。

在新批评之前,文学批评界占统治地位的是传记的和历史的方法,这种方法研究文本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状况,研究者努力在这些因素和作品之间建立联系,确定相互间的影响美系,从而印证文本的意义。虽然新批评并不绝对否认作品产生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对于研究作品可能会产生有益的作用,但是,他们坚决认为,作者个人的生活和历史,如作者的意图一样,与作品的意义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一首诗并非诗人的个性与情感的告白,相反,诗人致力于用语言表现人类普遍的情感、新批评理论强调的是,意义栖居于文本之内,而不是之外。

将作者、作者的生活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因素从文学的本体分离出去之后,新批评进一步地将读者也予以剥离。他们认为读者对作品的情感式的反应也不能成为有说服力的解读,对于这种错误,他们也有一个名称,叫做“感受谬见”。其错误的原因在于混淆了诗的意义及功能。谈一首诗对读者的心理影响属于印象主义批评,在新批评看来,这不是客观的批评,是非科学的。

艺术品,它有自己的结构和构成要素。这个结构及其形式要素和规则是可以分析的。通过科学的方法,人们可以发现存在于作品中的,赋予诗作以统一性并统领作品整体的结构。也就是在这一发现的过程中,诗的意义会逐渐显露出来。

新批评立足文本本身的分析不失为文学批评的方法之一,它给当代文学批评留下了一些可被接受的观念和概念。既然意义既不存在于作者的意图之中,也不存在于读者的情感好恶之中,更不能简单地将社会和个人历史的原因作为获得意义的可靠通道,那么,意义到底在哪里呢?新批评认为诗的意义存在于诗自身的结构之中,存在于它的形式之中。它论证说,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有一个结构,诗也不例外,作为。

(摘编自李屹《新批评与诗歌解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批评主张要把诗当作诗来读而不是当作别的什么,要求读者将注意力集中到诗歌文本本身,而不是聚焦于文本之外的其它外部联系。
B.新批评认为对文学文本的传统批评形态,重视对文本的外缘进行研究,没有将语言还原为文学的主体。
C.将作者的个人经验或意图直接等同于文学作品的意义,在新批评理论看来,就是“意图谬见”,所得到的作品的意义是不科学的。
D.批评者用公共话语的标准和规则对诗歌进行解读,仍然离不开诗人的个人经验、兴趣爱好等因素,将其作为参考条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过去,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是“知人论世”,也就是用传记的和历史的方法探索作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从而探索作品的意义,而新批评理论则肯定作者的背景与作品的意义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B.用新批评的观点来看,屈原的《离骚》,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中国诗歌,也都是公共文本,是诗人在用语言表现人类普遍的情感。
C.新批评排斥用传记的和历史的方法研究文学作品,但并不排斥读者的情感式反应在文学研究中的意义。
D.新批评认为,诗歌的意义栖居于文本之内而不是之外,所以我们研究诗歌作品必须立足于诗歌文本本身,对文本进行细读,回到文学作品的形式本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立
A.新批评强调评价文学作品必须客观、科学,那种奢谈作品对读者的心理影响的批评恰恰是既不客观也不科学的,是“感受谬见”。
B.诗的意义在哪里呢?新批评认为就在诗的结构之中,在诗的形式之中,而不是存在于作者的意图、作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和作者的个人经历之中。
C.新批评认为,诗歌的结构可以让诗歌的各种要素统一协调起来,可以统领诗歌作品整体,读者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发现它,发现它的过程可以让诗的意义逐渐显露出来。
D.新批评将文学从“外在研究”转向“内在研究”,将文本本身作为发现其意义的出发点,颠覆了偏于本外缘研究的传统批评形态,是当代唯一有效的文学批评方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词语中生长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词语——在谈话里,在书页里,在语言存在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日夜游走在词语的密林里,然而,在惯常的看法中,词语,似乎只是一种用来描述事物的工具,或是一点感官声响上的娱乐,我们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总会说“这个词用的如何准确、细致”“很好的描写出了……”,或是“作者用词优美、清新”“对词语的巧妙运用使文章充满了音乐美”。在我们的“安排”下,词语之于文学,不过是千军万马中的小兵小卒。我们对词语的期待,也只是想让它耍点小花样,施点小把戏,而不是跑到前沿去指挥创作,推动作品的生成。小小的词语,大抵只是个陪衬----和那庞大的“思想”“叙述”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在我看来,这小小的词语,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它们可以是作品生长的所在----一处青草床榻,自然而美;窸窸窣窣中,生长出无限可能;连我自身,也在这词语中生长。
当一个词语翩然而至----许多文学上的灵感,许多写作上的琐思,便窸窸窣窣地生长起来,摇曳出迷人的光影,有一首名为《花》的小诗,很能描绘出这种心绪:
这个词,要轻轻说出/用一声或者两声/不然,一出口她就碎了/花一出生就是为了被呵护/花是个温暖的词/花是个幸福的词/你轻轻说出:花/花就会开满整个胸间/花香盈袖/春天的城堡瞬问建成/她,接收了这个季节里所有的/忧伤
“你轻轻的说出”-----仅是轻轻地说出“花”这个词,便有如此温润的,进而繁华奇异的玄想,触手如春,宛如一场奇迹。这种“奇迹”,不妨用一句俏皮话来讲:凝视一个词语,就像凝视一个人的前生今世一样有趣。词语和写作,与文学一样,让我总有一个充满乐趣的所在,套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话来说,便是“一间自己的房间”。 我以一个孩童的姿态在这里玩乐,也装出--副“探索世界”的模样,在词与词之间感受事物的联系,在词语的流变里体察人心微澜。
许多词,在生活中十分常见,然而,当我们以“艺术之力”激发它们时,再普通、常见的词语也会生长出无限可能。钱钟书先生写过一篇名为《窗》的散文。窗,在日常生活中不过是指那四方格子的东西。然而,钱先生正由这“窗”说开去,谈论人与 自然,人心与人性,寄以世情远思。与此相近,我们也可以用词语去把记忆的碎片轻轻拈起,去思考那些看似远远相隔的东西。例如“盛放”一词,我们首先想到的,大概是“花的盛放”,若放到文学层面呢?从闭合的阶段,即某种“封闭”“无知”“沉默无声”的状态,再到花苞初绽,即某种“渴塱独立”的,“女性意识开始苏醒”的状态,再到生命的盛放 走向解放,实现生命意义的完成,这不正是一种“盛放”吗?反过来,“盛放”一词,又可以促成这样一种对生命形态的思索,并为这思索后的叙述增添了几分形象感,体现艺术上的精妙。
我们可以想到一个女主人公----她经过曲曲折折的成长,最后实现了“生命的盛放”,我们还可以往更深层探索----只有重复书写“娜拉式出走”,才算“生命的盛放”吗?如果女主人公最后复归平静,在往日的琐碎中发现了生命的意义所在,这可不可以说也是一种“盛放”?我们在对“盛放”一词的凝思中,其实正进行着对生命形态,价值批判的探讨,这要是文学领域常见的探讨。
正如有人以乐曲、绘画或是数理来与世界对话一样,我们对词语的思考,最终也将能抵达对世界的思考。词语有所说,而不被说:怀有文学之心、艺术之力的人将其唤醒,使其道出生活的真相。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有言:“任何存在者的存在居住于词语之中。”在对词语的思考中,在一场一场安静的“自言自语”里,看到自己的面容,也看到世界如何在人们心中诗意的存在。
(摘自潘芷茵同名文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词语,但是词语只是一种用来描述事物的工具或是一点感官声响上的娱乐。
B.词语之于文学,只是千军万马中的小兵小卒;我们对词语的期待,也只是想让它推动作品的生成。
C.小小的词语,大抵只是个陪衬----和那庞大的“思想”“叙述”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关系。
D.事实上,词语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它们是作品成长的地方,甚至可以让作者自己随着作品的生长而生长。
【小题2】下列不能够证明“词语能够带来文学上的灵感或写作上的琐思”的一项是
A.轻轻地说出“花”这个词,便有温润的,甚至是繁华奇异的玄想,那感觉触手如春,就像是一场奇迹。
B.“凝视”一个词语,就像“凝视”一个人的前生今世一样有趣;无论是词语还是写作,总让人有一个充满乐趣的所在。
C.以一个孩童的姿态在词语的世界里玩乐,在词与词之间感受事物的联系,在词语的流变里体察人心微澜。
D.许多在生活中十分常见的词,当用“艺术之力”激发它们时,再普通、常见的词语也会生长出无限可能。
【小题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盛放”指的是“渴望独立”的,“女性意识开始苏醒”的状态,再到生命的盛放----走向解放,实现生命意义的完成。
B.“盛放”这个词不仅能够促成一种对生命形态的思索,而且为这思索后的叙述增添了几分形象感,还体现了艺术上的精妙。
C.在作者看来,只有重复书写“娜拉式出走”,才算“生命的盛放”,例如《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
D.像有人以乐曲、绘画或是数理来与世界对话一样,我们对词语的思考,最终或许能抵达对世界的思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存形莫善于画”。造型,是绘画之所以为绘画的本质属性,中国画也不可能是例外。而所谓造型,即以客观为对象的物我交融,以形似为前提的形神兼备的形象塑造,所以,它的基础是客观形似。这就是所谓“写实”,其实质决非真实的再现复制,而是典型地拉开与真实的距离。唐宋时期的中国画,我们通常称作画家画,便是在这上面用功夫,是谓“画之本法”。要想成为画家,必须过造型这一关。
明清时期勃兴的文人画也即“写意”画,它改变了中国画的造型本质,而以笔墨为中心,对于形象的塑造,它注重的是主观和神似,而不再是客观和形似,这样的形象,区别于“写实”,又称“意象”。文人画家则又称“利家”,以区别于专业画家的“行家”,他的用功,主要也不在“画之本法”的造型,而在“画外功夫”的诗文、书法。但问题是,过不了造型关,却拥有极高“画外功夫”的偏才实在少之又少。所以,就如用钱锺书等个别人的成就,来否定高考、取消高考,大学的教育一定沦于“荒谬绝伦”一样,一旦用董其昌、石涛等个别画家的成就,来否定造型、取消造型,中国画的发展也一定沦于“荒谬绝伦”。然而,文人画家们以其居高的话语权,却恰恰以董其昌、石涛为例,否定、取消了中国画的造型原则。他们认为,从上古绘画的不能形似,到古典绘画的高度形似,再到现代绘画的不要形似,是不断进步,讲求机械的“写实”,则“直如照相机, 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何贵乎人邪?何重乎于艺术邪?”所以主张“写意”,就是“不与照相机争功”——不想想,难道摩托车发明后,就得取消跑步比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国画家普遍拙于造型,并以拙于造型为荣(为与生活真实拉开距离),工于造型为耻(以为仅仅是生活真实的再现复制)。所以,不仅新文化人发起“美术革命”,对文人“写意”画的风靡提出严厉的批评;传统的国画家中如张大千、谢稚柳等少数有识者,对文人“写意”画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它不过是中国画传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是池沼而不是江海。谢稚柳明确表示:“中国画是写实的。”张大千再三告诫他的学生:“要学画家画,千万不要学文人画。”
反观坚守文人“写意”观者,把灵活性当作原则性,把特殊性当作普遍性,以钱锺书的成功为例坚决主张取消高考,“家家石涛,人人昌硕”,固然做到了“画之本法”的“形式欠缺”,又有几个具有“画外功夫”的“精神优美”呢?至以高考不过关就意味着具有偏才,以“形式欠缺”了就意味着“精神优美”,“逸笔草草”就意味着所抒发出来的就是“胸中逸气”,并斥高考过关者为庸才,“形式周密”者为“精神不美”、为匠气,在逻辑上也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小题1】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A.造型是绘画的本质属性,中国绘画也是如此,要想在唐朝成为优秀的画家必须过造型这一关。
B.造型即“客观形似”,在形象塑造上,追求以客观为对象的物我交融,以形似为前提的形神兼备。
C.造型被认为是“画之本法”,注重写实,但此种写实并非真实的再现复制,而是要拉开与真实的距离。
D.中国画的造型本质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注重主观和神似的明清文人“写意”画便是特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造型与“写意”是相对而言的,坚守“写意”,摒弃“写实”,是在否定画家画乃至中国画的传统。
B.“写意”画风的坚守者认为不能一味讲求机械的“写实”,以“主观神似”取代“客观形似”是以先进取代落后。
C.中国绘画史上虽然有相当一部分不重造型却拥有极高“画外功夫”的偏才,但不能用这些画家的成就来否定和取消造型。
D.明清文人画家们认为“写实”如照相,千篇一律,在此影响下,民国画家也普遍拙于造型,并以拙于造型为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画作形象的塑造上,文人“写意”画在塑造“意象”时更注重主观和神似,与“写实”画中的形象塑造有所区别。
B.传统的国画家中的少数有识者,如张大千、谢稚柳等,也对文人“写意”画进行了否定和批评。
C.认为追求造型就会“精神不美”,只要“形式欠缺”了就意味着“精神优美”的看法是荒谬的,在逻辑上也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D.从绘画的普遍性、原则性来看,写实是不容否定的;从绘画的特殊性和灵活性而论,写意也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