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向死而生
徐海蛟
①1950 年9 月25 日,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的文艺演出正在进行。演出近尾声,一位身材消瘦高挑、戴着墨镜、拄着拐杖的盲人,上台了。他先用琵琶弹了一支旧曲,经话筒传播,琵琶的声音第一次在开放的广场上依然葆有了圆润和清晰。一曲结束,观众们开始喝彩,有人大声喊,“瞎子阿炳,你拉二胡啊!拉二胡吧。”
②是的,他怎么可以不拉二胡呢?二胡声响起,当然是《二泉映月》。从它第一声呜咽开始,喧嚣的人群就静下来了。
③那些起先跑动的人,嗑瓜子的人,闲聊的人,打情骂俏的人,此刻都被琴声捉住了。琴声从阿炳的指尖出发,从阿炳消瘦而高大的身影出发,开始抵达喧嚣之上,尘埃之上,抵达每一只张开的耳朵,抵达各种各样的心思。琴声像月光和清泉,洗过伤口,平息浮躁。阿炳已经忘记了痛苦的、千疮百孔的肉身,他成了一把世事洞明的二胡。他的手指在琴弦上滑动,他拉动的已经不是这脆弱的弦了,他拉动的已经不是一把琴了,他拉动的是他坎坎坷坷的命。此刻,所有的炎凉和疼痛都像潮水一样退去,所有世俗的卑微和不堪也像潮水一样退去。只有琴声高过喧嚣,高过尘土,高过偏见和幽暗的命运。
④阿炳原名华彦钧,他是一个私生子,四岁时,他的母亲终于忍受不了族人的道德唾弃撒手西去。华彦钧成了孤儿,被寄养在大婶家中。孩提时代,小彦钧就遍尝了世态炎凉。寄人篱下到八岁时,无锡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华清和来到华彦钧大伯家。他说要收华彦钧为徒。小彦钧的人生轨迹出现了一次改变。华清和精通各样乐器,他教小彦钧打鼓、弹琵琶、拉二胡。十二岁那年,华彦钧开始学吹笛子,华清和要小彦钧站在风口练习吹笛。冬天,风如刀割,小彦钧仍然站在风口,华清和还在他的笛尾挂上铁圈以增强孩子的腕力,后来又将铁圈换成了秤砣。残忍的训练,让原本就天赋非凡的华彦钧有了过人的技艺。
⑤二十一岁那年,华清和突然去世了。华彦钧成了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当然,他还稚气,他的理想并非成为一个道长。他开始往热闹的红尘走去,仿佛要把少年时代寂静地洒落在幽暗道观里的时光都疯狂地补回来,他爱上了灯红酒绿的生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他开始放开那寂然的胡琴,放开笛子,放开与尘世格格不入的琵琶。他沾染了所有纨绔子弟的恶习,赌博、吸食鸦片和嫖妓,他像失控的竹筏,放任自流。无度的挥霍让恶果即刻显现出来,三十四岁那年,他的两只眼睛都瞎了。那个俊逸的少年,那个自负的飞扬跋扈的少年从此死了。其实,三十四岁那一年,死去的不仅仅是一个俊逸少年,还有那个叫华彦钧的人。他被赶出了道观,但他还需要活下去。现在他成了瞎子阿炳。
⑥瞎子阿炳走上街头,背着琵琶、二胡、笛子、手鼓,在一个乡下的苦命女人牵引下走上街头。他们走向了市井最深的路口,走向了卖艺人最常出现的街头巷尾。每次拉琴的时候,阿炳总是把头微微仰起,仿佛那样他才能够到高出的天空,仿佛那样他能看得远些,再远些。吹拉弹唱,瞎子阿炳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还能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鸭猪狗的叫声,这样才能吸引更多观众。他用说唱新闻这样的一种形式,清晰传达着他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他抨击权贵,讽刺奸商,他在别人的故事里吟唱着自己的寒凉。
⑦双目失明后的阿炳行动不便,除了在街头巷尾卖艺,他很少走到更远的地方。只有一个地方例外,无锡西郊惠山山麓的锡惠公园。阿炳隔些时日就会去一趟那里,他是去看惠山泉。惠山泉相传为唐朝无锡县令敬澄派人开凿,共两池,上池圆,下池方,又称二泉。惠山泉周围是青山绿树,幽静宁和。这是阿炳的疗伤之地,亦是阿炳的悟道之地。
⑧阿炳被牵引着,走两个多时辰,才能抵达惠山泉边。他什么都看不见,但他能听见泉水流动的声响。泉水的声响让一切都通透起来,仿佛他漆黑的双眼也能在水声的清洗下重新亮过来。坐在泉畔,阿炳仿佛能够看见少年时代自己看过的这两池泉水,他都能感觉到水从泉眼中涌出来的那种透明的生机。
⑨他静默地坐在泉水畔,坚硬的心逐渐融化。那样的时刻他开始变得出奇地宁和,开始原谅荒唐的生活,开始原谅生命里粗砺的风沙,他觉得自己僵硬的身体慢慢地被自然的柔情填满,他又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人了,有尊严、有梦想、有柔软的希望。
⑩有一支曲子就在那样的时刻,在他心里响起来。起初是悠远的,若有若无,后来逐渐清晰。几乎每一次,等他安静地坐到泉水边,这支曲子就会在他的心里响起,仿佛他们有着前世的约定。就在这自然之声的抚慰里,阿炳遇见了他的《二泉映月》,《二泉映月》也遇见了阿炳。一支旷世的曲子,它的到来,肯定不是单向的,那是心和神的奇妙邂逅。阿炳在惠泉边望见了明亮的神,也望见了生命的向上的姿势。
往后,无锡的街头巷尾,人们经常能听到这支曲子。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杨荫浏无意间听到了这支曲子,他被《二泉映月》打动了,他当时正在收集民乐,他用国外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录下这样好的民间音乐,阿炳仅有的几首曲子就是这样的机缘,通过录音,穿过最低的尘土,穿透苍茫的时光,最后被保存下来了。
牙医协会成立大会上的演出之后,阿炳肺病转重,1950 年冬天,阿炳的生命在严寒的角落里戛然而止。他终于摆脱了沉重而业已腐烂的形同骷髅的肉身,也摆脱了各样的羁绊,那些路旁的陷阱,转角的路障,那些生命里的泥沼和混沌。
他的灵魂进入了《二泉映月》,和曲子一起获得了永生。他在一首曲子里保持着自己的轻逸和安然,保持着作为人的尊严和神性。借助音乐的力量,阿炳最终打败了那个浮夸的华彦钧,也打败了泥沙俱下的时间。
【小题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世事洞明:对于人世间的各种事情,都看得透彻明白。
B.纨绔子弟:富贵人家成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子弟。
C.飞扬跋扈:指蛮横无理,性情暴躁。
D.泥沙俱下:好的坏的事物混杂在一起。
【小题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人们呼喊阿炳拉二胡,写喧嚣的人群安静下来,都是为了从侧面突出《二泉映月》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B.“华彦钧”和“阿炳”两个名字,一个是本名,庄重雅正;一个是艺名,通俗质朴。它们对应着阿炳不同的人生经历。
C.“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寄寓着作者对华彦钧走入红尘、陷入花天酒地生活的一种遗憾与叹惋。
D.如果没有残酷疾病的摧折打磨,阿炳就不会创造出绝世名曲《二泉映月》,可以说阿炳的成就完全归功于苦难。
【小题3】阿炳曲折的人生经历中有哪些重要的转变?
【小题4】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阿炳仅有的几首曲子就是这样的机缘,通过录音,穿过最低的尘土,穿透苍茫的时光,最后被保存下来了。
【小题5】你怎么理解题目“向死而生”的含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8 05:50: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资。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这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城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来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象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摘选自《乡土中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一种常态,这也是乡土社会的根本特性。
B.文中所说的“孤立和隔膜”是指因土地的固定性造成的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特点。
C.单从农业本身的角度来看,乡村社会的群居生活并不是一种必需的状态。
D.“土”在农业文化中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的命根。
【小题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式,说明了因为农业植根于土地,所以靠农业为生的人是附着在土地上的。
B.第三段通过张北一带乡村特点的例证,说明了乡村人口基本上是附着在土地上,不会产生太大的变动。
C.第四段通过广西、云南的一些小村落的形成证明了土地对乡村人口的繁衍及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D.文章通过对“土”和“人”的关系的阐述,体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一些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乡村社会,人口的繁殖是乡村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B.靠农业谋生的人之所以是黏着在土地上,是因为土地及土地上生长的庄稼是固定的。
C.乡村中的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其存在原因和农业生产没有什么关系。
D.乡土社会中的孤立和隔膜其产生原因和乡土人口的流动率低有一定的关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具有强烈的“时差性”,有些作家的作品一写出来就立即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特别是知名度高的作家,其作品基本上能及时传播,如宋代苏轼、黄庭筠等人的诗文一落笔,即为人传诵。而有些作家的作品就很难及时传播,常常是生前藏之名山,身后才得以传之后世。宋人的文集,有一些是在作者本人去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由其子孙亲友刊印流传的。文学传播的“时差性”必然会造成作家影响的延后性,即作品传播滞后的作家,不可能对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产生影响,而只有当他的作品传播之后才会产生影响。一般说来,作家知名度的高低与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成正比。

作品传播的速度与广度,除与作家的知名度有关之外,又与作品本身的审美趣味有关,如北宋柳永的词作,符合当时市民大众的审美趣味,故传播及时而广泛,以至于“凡有井水饮处,背可歌柳词”。而北宋中后期的黄裳,是神宗朝的状元,在社会上的名气不算小,因为他写词,不注重娱乐性,不考虑听众的审美趣味,只是按自己的志趣写风雅之词,“以清淡为正,悦人之听者鲜”,所以无人传唱,也无人欣赏,只好孤芳自赏。

作品传播的历程,常常不是直线型的而是曲线型的,有沉寂期也有盛行期,有低谷也有高峰。有些作家作品的传播,具有连续性。在当时及后世都盛传不衰,如宋代欧阳修、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问世后历来都为人传诵,基本不断。有些作家作品的传播,则呈现出间歇性的特点。盛行一时后,就湮没无闻,沉寂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崛起。比如李清照的作品,在南宋盛极一时,当时刊行的李清照作品集有《李易安集》十二卷本,《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本》等多种版本。到了明代,李清照的作品集又全部失传,以致于像杨慎那样博学的学者,也未见过李清照的调集,而近代以来,随着李清照在文学史上地位的不断攀升,她的作品又得到了重新整理,并广泛传播。

作品的传播,又有突起的现象。当时流传不广,在后代某个时期,因为某种特别的机缘而大受关注,广为流传,之后又复式微。如宋末周密、张炎、王沂孙等人的唱和词集《乐府补题》,在当时传本极少,元明两代一度失传,清代康熙年间朱彝尊偶然发现,让人在北京镂板刊行后,即大受追捧,广为传播,词坛上一时形成学习模仿《乐府补题》的热朝,京城的词风为之一变。此后,《乐府补题》虽然并未绝版,但传播有限。

一个时期,不仅是传播当代的作品,还要传播前代的作品,一种作品,不仅是在当代传播,还要在后代传播,所以考察一个时期文学的传播,不仅要考察其同时代作家作品的传播,还要考察前代作家作品在该时代的传播。如研究宋代文学传播,就不仅要关注宋一代先后传播了多少宋人的作品和文集,还要注意当时传播了多少唐人及唐以前的文学作品集,前代哪些人的作品在宋代最具影响力。

——(摘编自王兆朋《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知名度高的作家的作品,一写出来就立即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
B.古代很多作家的作品很难及时传播,宋代一些作家去世后作品才流传于世。
C.宋代苏轼、黄庭坚两人的诗文,因为作品通俗,所以基本上能及时传播。
D.欧阳修、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传播历程是直线的,问世后历来都为人传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北宋中后期的黄裳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论证作品传播的速度、广度与作品本身的审美趣味有关。
B.文章阐述李清照的作品在南宋流行,在明代失传,而又在近代广泛传播,论证了作品传播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间歇性。
C.文章列举《乐府补题》在清代被偶然发现,在北京镂板刊行后即大受追捧的例子,论述了作品传播有突起的现象。
D.文章从几个层面论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传播特点,即传播的时差性、速度、广度,历程,等等,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较为复杂,具有强烈的“时差性”,而且传播的历程常常不是直线型的而是曲线型的。
B.唐代作家的作品,皆能在唐代没有什么影响,到了后代,比如在宋代产生了影响,这些作家的影响力具有延后性。
C.从“凡有并水饮处,皆可歌柳词”这句话可以看出,北宋柳水的词作传播之广泛,这是因为其作品审美情趣高稚。
D.研究一个时期作品的传播,把同时代作家作品的传播和前代作家作品在该时代的传播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才算是完整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日,《自然》杂志以长篇研究论文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家蔡时青教授题为《肢质细胞-神经元信号的遗传多态性调节衰老速度》的研究报告。。
②衰老是有机体生理功能随时间逐渐退化的过程,是许多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的最大风险因素。长生不老是人类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目标,对长生不老药的寻求也从未停止过。二十世纪,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衰老研究进入了基因时代。目前已发现上百个基因可以延长动物的寿命。
③寿命的延长应以延缓老化,保持一定的生活质量为前提。然而,近年来研究表明,长寿相关基因不一定延缓动物行为退化。延长寿命而不能改善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将会增加社会负担。随着人类预期寿命延长,老龄化社会来临,如何延缓衰老相关的功能退化、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疾病已成为亟待解决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科学问題。衰老速度在个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人行为和认知随衰老逐渐地退化,也有一些人在耄耋之年仍能保持较好的活力。这种现象提示我们,研究个体衰老速度差异的遗传基础将为抗衰老提供重要线索,但相关研究还未见报道。
④蔡时青研究组利用秀丽线虫这一模式生物探讨个体之间衰老速度差异的遗传机制。秀丽隐杆线虫是一种可以独立生活的微小动物(成虫体长仅1毫米),其遗传背景清楚、生活史短、行为清晰,是目前研究衰老的重要模式生物。许多重要的调控衰老的信号通路是在线虫中首先发现的,他们发现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野生线虫在雄性交配、进食和运动能力方面随衰老退化速度存在着显著差异。通过进一步研究,他们发现一个全新的神经肽(RGBA-1)及其受体(NPR-28)编码基因上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这些遗传多态性导致了野生型线虫雄性交配等行为能力退化速度不同。
⑤深入研究发现,该神经肽由股质细胞释放,作用于5-羟色胺能和多巴胺能神经元上NPR-28受体,抑制了由蛋白去乙酰化酶SIR-2.1介导的线粒体应激反应,进而调控线虫衰老速度。野生型品系间存在的遗传多态性造成了SGBA-1神经肽分泌量或NPR-28受体活性不同,使得该信号通路的强度不同,最终导致线虫衰老速度差异。他们还对RGA-1和NPR-28编码基因所在的基因组区域进行了群体遗传学和进化分析,确定了RGBA-1和NPR-28的祖先型等位基因(allele)形式,并且证明这两个基因所在的遗传区域可能在进化过程中受到了正向选择。
⑥蔡时青研究员表示,这项工作首次揭示了个体之间衰老速度差异的遗传基础,发现一条新的信号通路调控动物衰老,阐明了神经肽介导的胶质细胞-神经元信号在衰老速度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是近年来衰老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调控个体之之间衰老速度差异的基因已经历了长期的进化选择,对生长和繁殖一般没有不良影响,有望成为抗衰老的潜在靶点。该工作为抗衰老研究提供一个全新视角,进一步解析个体之间衰老差异将有助于我们系统地理解健康衰老的调控机制。
(选自科)
【小题1】下面关于“衰老”的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衰老”是中国科学家蔡时青教授的一个研究方向,蔡教授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是近年来“衰老”领域最重要的成果。
B.“衰老”是一个有机体生理功能随时间逐渐退化的过程,故而,寿命的延长应以延缓老化,保持一定的生活质量为前提。
C.“衰老”是许多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的最大风险因素,在老龄化社会,延缓衰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D.“衰老”是分子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问题,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科学家已发现了上百个可以延长人和动物寿命的基因。
【小题2】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是科学报道,其数据使用严谨,如谈及秀丽隐杆线虫这种微小动物时,成虫体长精确到毫米。
B.这篇文章作为科普类文章,语言精当,概念准确,为了防止翻译误差,还多处使用外文(及缩写)来表达。
C.这篇文章先介绍了研究对象,接着大致介绍了研究过程与研究背景,最后是研究结果与研究意义,逻辑严密。
D.这篇文章逻辑严密,如第③段先列举衰老速度在两类人之间存在差异,再推导出可能出现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在年老时行为和认知随年龄增长逐渐地退化,但也有人在老年保持较好活力,对科学家而言,研究个体衰老速度差异的遗传基础或会有所收获。
B.蔡时青选择秀丽线虫探讨个体之间衰老速度差异的遗传机制,是因为该生物具备可以独立生活、遗传背 景清楚、生活史短、行为清晰、独有调控衰老的信号通路等优点。
C.秀丽线虫调控衰老速度的机制是,胶质细胞释放的SNP作用于5-羟色胺能和多巴胺能神经元上NPR-28受体,从而抑制了蛋白去乙酰化酶SIR-2.1介导的线粒体应激反应。
D.蔡时青的研究掲示了个体之间衰老速度差异的遗传基础;这种调控衰老速度的基因在长期的进化选择中 一般没有对生长及繁殖产生不良影响,有望成为抗衰老的潜在靶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吕凤子先生
张 霖
我与吕凤子先生同是江苏丹阳人。他早在1910年就在上海创办“神洲美术社”,是我国兴办现代美术教育的第一人。
1949年10月,我与吕凤子先生同时被选为苏南地区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我们同吃同住同学习,讨论***。***特地写信向吕凤子先生致谢,还请黄齐生先生带一条毛毯回赠吕凤子先生。
吕凤子先生德艺双馨。他的人生和学术思想永远为我们崇敬和学习。他对国画艺术做出的贡献,不仅是我们艺术界的骄傲,也是所有华夏儿女的自豪。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吕凤子先生为“我”所作的一幅“香自苦寒来”的梅花图,不幸在文革中被劫失,至今未找回。对此,作者在愧疚的同时对文革的无序混乱进行了反思。
B.徐悲鸿意欲向吕凤子学习中国画,但遭到婉言拒绝,对此,徐悲鸿只好采取策略,迫使吕凤子就范,最终成了“亦师亦友的好同道”。
C.徐悲鸿擅将吕凤子的中国《庐山之云》送往巴黎,结果一举中奖,可见吕凤子画艺之高妙。 这段佳话成为门生为老师当伯乐的典范。
D.黄齐生作为教育家和民主人士被当局迫害,然而吕凤子先生却将他引为座上宾,足见其超人的胆略和气魄,深受***的敬重,后赠一毛毯以示褒奖。
E. 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了吕凤子先生的种种事迹,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绘画大师的光辉形象。
【小题2】吕凤子在绘画和书法方面有哪些主张和独到之处?请概括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选编自《房地产投资增速第三个月低于10%明年房价大概率稳中有降》,澎湃新闻2018年12月14日)
材料二:
从房价走势看,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二手房价率先回落,并逐步向二线城市扩散,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10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的城市有14个;较9月份增加一倍。另据中国指数研究院调查,11月百城新建住宅均价环比上漲0.27%涨幅较10月回落近0.2个百分点。从土地购置看,2018年1-11月,全国300个城市共流拍613宗住宅用地,流拍的总规划建筑面积约为2017年的2.3倍。从运行指标分析,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销售面积出现增速同步回落情况,这些情况表明楼市高温已经消退,市场预期出现松动,热点城市房价回落,房地产市场正面临着方向性选择。
房地产市场的稳健选行关系着宏观经济稳定,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外部冲击和内部转型双重压力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健运行,避免房价大起大蕊既是保持宏現经济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经济韧性的重要体现。一方面,我国城镇化进程尚未结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客观上也需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房地产业对其他行业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效应,也是我国家庭资产主要配置领域、房价波动将加剧经济金融波动。因此防范房地产泡沫风险,既要有效控制房价非理性上涨所形成的风险累积,也要高度警惕房价快速下行带来的泡沫破裂风险。
(《深人落实“房住不炒”避免楼市大起大落》,新华社2018年12月13日)
材料三:
未来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更加错综复杂,房地产结构性泡沫高悬楱市未来走势存在多种可能。总体上,小幅调整是大概率事件。在没有重大政策转向和意外事件冲击的情况下,总体市场转向降温通道,不会出现剧烈波动,但可能会有起伏和波动。城市分化可能再度出现,未来一年,一二线城市总体上市场上行压力有所增加,未来趋势由增长主导;三四线城市市场向下的压力加大,库存可能再度增加。
楼市还存在四个问题:一是住房发展的总量与结构性问题。住房存量水平超前,潜在供给巨量。二是市场预期变化更加扑朔迷离。三是行政调控弊端逐渐凸显。长期过度使用行政措施,产生大量意料不到的问题,导致市场乱象加剧市场风险,使得行政调控作用下降,市场调节机制无法发挥有效作用,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导致房地产泡沫扩展。四是制度性改革推进速度依然缓慢。
政府应同时管好预期、完善调控和加快改革。第一,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同时剔除预期泡沫。第二,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防范楼市双向剧烈波动。第三,下决心改革基础制度,加速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出房地产税。实行渐进式方案,只对新交易住房启动征收方案,即住房家庭如果一旦交易将统计其全部住房面积,并按照起征点开征,不交易的住房暂不征收;二是打开市政债券。探索以房地产税和基础设施未来收益作为未来还债资金流,发行市政债券,填补因土地财政退岀留下的地方政府支出缺口,开辟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正规渠道;三是出土地财政。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关系。改革中央与地方关于土地出让全的分成制度。深化住房制度改革。重新确立商品性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比例关系,加快完善租售并举制度
(《改革让中国楼市行致远——《中国住房发晨报告(2018-2019)》总报告》经济参考报2018年12月125)
(注)①环比:属统计术语。是本期统计数据与上期比较,例如2014年7月份与2014年6月份相比较。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18年8月份到11月份,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和销售额的增速均持续下滑。
B.2018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二手房价与11月百城新建住宅的价格变化及土地流拍等情况显示楼市高温已消退。
C.房地产市场泡沫如果因为房价大起大落或快速下行而破裂,再加上外部冲击和内部转型压力,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将受到严重危胁。
D.未来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会更加错综复杂,但总体来看,房地产市场将转面降温不会出现剧烈波动,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房价都将趋于平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4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增速降至了最低点,而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及销售额增速也降至最低点。
B.从房价走势米看,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二手房价回落带动了二线城市二手房价的回落,这是市场预期出现松动的表现。
C.目前楼市存在的四大问题均是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造成的,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减少千预,让市场真正发挥作用。
D.要解决好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政府部门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稳定预期;完善调控政策改革基础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小题3】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