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关于鲁迅

李健吾

            

①鲁迅不要他的子侄去做空头文学家,解释可以各式各样,但是,我们的线索要是不过分谬妄,下面柏得尼依(D.Bednii)的诗或许正是他的本意:

“谁若喧嚣地追求空头的荣誉,/谁若装腔作势夜郎自大,/在傲慢的宣言里放些屁话,而成日的,/成日的,/成日的,/不事阅读,/那谁就是蠢东西。”

②苏联文学顾问会告诉我们,诗人有意讽刺那些把文学看做轻巧工作的人们。在我们今日把任何纸上的东西夸作文学作品的时代,他的警告十分值得我们思味。鲁迅还要积极,进一步指点我们:“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 我们活在人世,必须有所作为,同时这些作为,也要能表示不是欺己欺人。我们待人要诚实,对自己要忠实。一个人难得是一个完人,缺陷不是一种耻辱,才能的限制反而形成我们良心的安宁,事业的光明。所以真正的工作者,尤其是在文学上,具有丰盈的自觉,体会一己的狭隘,希冀远大的造诣,不声不响,积聚精神的糇粮,时刻准备万里长征,要在足之所至,留下碑亭一样不朽的遗念。鲁迅便是这样一个榜样。到死也在苦苦译作,他却把自己说做“因为并未疲劳,也就是并未出力工作的缘故”。让我们学学逝者的谦虚和他的勤慎。他要求世人忘记他,我们不便预言他的作品是否全部永生,至少他精神方面的教训将要(而且现在已然)活在我们后生者的心头。

③看看我们目前,写不上十个短篇小说,不等世人和时间的评价,便已然自命做小说家或者作家,其实顶多也只是短篇小说家而已。虚荣骗我们僭越,僭越把我们扮成了一个小丑。我们小心自己做了那种雷声大雨点小的“蠢东西”,一天到晚摆些“装腔作势”的姿态。

④在这文学商业化报张化的时代,真金和假金发出同样光辉,恒星和流星同样在刹那里存在。我们手酸了,眼花了,得到的往往只是厌倦。什么都沦落了,便开始欣赏和接受。便出现一种普遍的焦急和失望。因为焦急,我们喊出孩提似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时代没有伟大的作品?”因为失望,为我们就各行其是,不再探索生命新的形体。一者忽略学习,一者沉湎积习。

⑤鲁迅是少数屹然不动者中的一位。经过二三十载的摸索,怀着一种反抗的心情,追求一个比较公平合理的社会,虽不能摆脱阿Q的时代,但他知道他是一个先驱者,应当尽他先驱者的任务。他开山劈路,把路留给他属意的青年,并且把世界的杰作介绍给全国同胞,是一件为民族未来着想的事业。

           

⑥爱护小说心切的人,往往责难鲁迅放弃小说的写作。但是,鲁迅,甚至于爱护鲁迅的人,却很少解说这有趣的现象。诽谤他的,每每以为他的想象枯窘了,所以他放聪明些,便不写了。实际,如今鲁迅去了世,任谁猜谜说梦,都难免“小人”之讥。

⑦不想坠入这诽谤的恶例,我们暂且提出几个假设。他政治的见解不容他创作:文学出自深切的经验,而他的过去就他看来不值一文,他不能从正面下手。从正面下手,他首先缴械:他热情洋溢,而世故把他的热情逼进去;所以他冷酷,因为太热情;谩骂,因为太爱惜;讽刺,因为太清醒。他用《故事新编》结束他小说家的生涯,便是一个悲壮的证明。他把希望寄托在有为的年轻人身上,因为他们不和他一样,不和别人一样,另一只脚踩在陈旧的世纪。他的光明映出他的影子,没有影子的光明属于那些为未来而在现时挣扎的生龙活虎的青年。他以为杂文更切急需;他的目标是人类的幸福,杂文的效验来得快,也来得广。结论就是他重视革命事业,甚于文学方面的成就。他特别提出章太炎的革命功绩,便是一个证明。他的方面和视野太广,在他的内心形成一种冲突,不安定,因而相互抵消:其中胜利的便是杂文所需的力量,一种碎裂,仿佛地雷的爆炸。

⑧这些心理的解释,也许都无一是。其实为什么他放弃小说的写作,我们可以从另外两个问题找出相当的暗示。这就是:为什么他从事写杂文?为什么他从事翻译小说?把前面提出的几点揉搓在一起看,也许可以帮助我们一些线索。和一切先觉者的存在一样,这是一出悲剧。他是一个撒种子的人,收获留给未来。

⑨他的传记者一定会说给我们知道的。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鲁迅不愿让子孙作空头文学家,不让它们追求空头荣誉,希望他们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要忠诚无伪,不能自欺欺人。
B.作者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什么大的才能,但不能没有作为;一个人可以有缺陷,但必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所以人生在世一定要追求事业的光明与伟大。
C.作者认为,鲁迅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他谦虚勤恳,工作认真不知疲倦,他知道自己的缺点,但他是一个真正的工作者,为后人留下了丰盛的精神财富,因此鲁迅依然是我们的榜样。
D.本文用饱含激情的笔墨高度概括鲁迅的一生成就,告诉读者鲁迅一生做人做学问的原则,高度赞扬鲁迅的伟大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敬仰之情。
D.作者认为,那些刚写了几篇短篇小说便自命为小说家或作家的人,不过是虚荣心极强,喜欢追求空头荣誉,喜欢装腔作势,雷声大雨点小的“蠢东西”而已。
(2)请你为1---3段和6---8段各拟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每个标题不要超过10个字。
1—3段:
 
 
 
 
 
 
 
 
 
 
 
6—8段:
 
 
 
 
 
 
 
 
 
 
 
(3)作者认为鲁迅先生放弃小说创作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进行概括。
(4)鲁迅为什么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作者对此的看法是什么?请你说说我们的时代为什么没有伟大的作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9 11:14: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田野定位说,在打通民俗学和文艺学上,是一个重要关节。田野定位的含义,指在学术研究工作中,把学者的知识相对化,把个人当作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以利于有效地分析和阐释对象文化的资料。围绕它所构建的学说,可以研究民俗学和文艺学两个学科的历史关系,也可以分析两个学科在现代操作中的交叉现象,就学者对民俗事象与文艺作品的分析活动做反观和前瞻。近年来,民俗学等对象化很强的学科都十分关注田野定位问题,文艺学等主位意识很强的的学科也开始介入这类实践。一时间,人们多谈田野作业。当然,这种讨论,冠以“田野”二字,并非狭义地单指现场考察和实地研究,还有其他田野作业理论做支撑,有民俗学和人类学现代史的深厚背景。在其中,田野定位说,对营造一个不同学科的对话平台,特别有拉力。它还能让我们由此而入,发现田野作业整体理论对于不同学科建设的作用。
田野定位说的渊源,可追溯至马林诺夫斯基。从马氏的经验看,一个学者只有把自己定位到与研究对象“亲近”的水平上,去掉好奇、歧视乃至对立之心,才有资格阐释对象文化的资料。
田野定位说的理论目标,是要解决在阐释对象文化资料上的基本问题。一方面,学者从事研究,要搜集和阅读材料;另一方面,学者在归纳和分析材料中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正确的描述和阐释。在如何描述和阐释上,学者的自我定位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这时,你再也找不到纯粹的“客观性”,相反,那些口称“客观性”的学者,往往把自己的解释加到对象的身上,结果是对学者知识的想象和对对方文化的估价都做出冒险之举,有时还会充当对方文化的代言人,直至导致认识上的变形现象。有人还把这种变异归咎为文化视角的差异,这不过是一种诡辩和托辞。
田野定位说的核心,是从一种可操作的理论构架出发来考虑问题。它要求对学者的主观思考和对别人的文化估价两者都可能出现的冒险之处进行限定。学者的任务,是在不断地搜集和分析对象资料的同时,发现自己的误读之所在,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描述形态。而由学者的误读所推导出来的研究对象的文化类型和文化真实,与端正学者认识自己和认识对方的心态而求得的研究对象的文化的普遍性,根本是两码事。为了达到每位学者其实都想要达到的理解对方文化的目的,就要求学者对自己的搜集资料和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的预想,与他人的成果不应该是彼此错出的,而应该是遥相呼应的、或互相补充的。矫正学者的定位视角,就有希望发现对象文化的普遍性特质,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
不管怎么说,学者的田野定位,是学者理解对象文化和创造自我学术新理论形态的一种认识上的内化过程。
(摘自《民俗学者与文艺学者的田野定位》,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田野定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  )
A.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学者要把自己的知识相对化并且把个人当作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以利于有效地分析和阐释对象文化的资料。
B.根据马氏经验,一个学者对研究对象不能有好奇、歧视乃至对立之心,而应该定位到与之“亲近”的水平上,否则没资格阐释对象文化的资料。
C.学者的主观思考可能出现冒险之处,别人的文化估价也可能出现冒险之处,对此两者都必须进行风险预测,未雨绸缪加以限定.
D.学者理解对象文化和创造自我学术新理论形态需要一种认识上的内化过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顾及对自己的研究。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讨论田野作业,冠以“田野”二字,不仅仅指现场考察和实地研究,还有其他田野作业理论做支撑,有民俗学和人类学现代史的深厚背景。
B.田野定位说的理论目标,要求从事研究的学者,既要搜集和阅读材料,又要对所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纳分析并进行正确的描述和阐释。
C.不管文化视角如何有差异,学者在对所拥有的资料进行分析时都必须合理地进行自我定位,努力做到“客观性”,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D.学者对自己的搜集资料和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的预想,与他人的成果应该是遥相呼应的或互相补充的,如此才能达到理解对方文化的目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助田野定位说,才能更有效地研究民俗学和文艺学的历史关系以及两者在现代操作中的交叉现象,就学者对民俗事象与文艺作品的分析活动做反观和前瞻。
B.民俗学是对象化很强的学科,文艺学是主位意识很强的的学科,两类学科呈现不一样的本质属性,但近年来都先后介入田野定位实践。
C.田野定位说,不仅仅对营造一个不同学科的对话平台显得特别有拉力,而且还能让我们由此而入,发现田野作业整体理论对于不同学科建设的作用。
D.学者只要端正认识自己和认识对方的心态,矫正自己的定位视角,就有希望发现对象文化的普遍性特质,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

同类题2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洪升要求完整,像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王士禛反对这样求完整,要求精粹,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写出来就行了,不必求完整。赵执信认为完整和精粹两者不可分,画出来的龙虽然见首不见尾,只有一鳞一爪,我们却可以从这里看到完整的龙。就诗歌说,写出来的精粹的诗是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精粹从全体中来。但就诗的本身说,又要求完整。要写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且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在。作者要是写龙,那么通过一鳞一爪来反映龙的全体是够了;作者倘要写更其广阔的境界,那也可以通过龙的全体来反映,在更其广阔的境界里,龙的全体已经退处于一鳞一爪的地位,写龙的全体正是写一鳞一爪。
洪升“嫉时俗之无章”,恨当时人写诗没有章法,不完整,要求像画龙那样,要画出首尾爪角鳞鬣来。洪升的这个要求,实际上是看到王士禛提倡的神韵派诗的流弊。神韵派诗,像画龙那样只在云中露出一爪一鳞。有的作者生活体验不够,没有看到整个的龙,只写一爪一鳞来掩饰生活的空虚,这样,神韵派诗的流弊就不免空疏。洪升要纠正这种空疏的毛病,主张要把整个龙画出来,不要借一爪一鳞来掩饰。赵执信也不满意神韵派诗的空疏,主张先要有完整的龙,才可写一爪一鳞。
(节选自周振甫《诗词例话》,有删改)
【小题1】请分别概括洪升、王士禛、赵执信在诗歌创作上的主张。
【小题2】本文作者对画龙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洪升与赵执信在纠正神韵派诗流弊的主张上是否矛盾?为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3分)
“力学之父”钱伟长
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在苏州中学求学之时,钱伟长的父亲病逝,本来就家境贫寒的他,只能靠叔父(钱穆,著名学者)的接济才得以继续上学,因此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特别刻苦。除了白天抓紧时间学习之外,每天晚上学校熄灯以后,他还总要再自学两三个小时。钱伟长此后伴随一生的“开夜车”的习惯,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养成的。
1931年,钱伟长考入清华大学,原本是要学习历史或者文学,因为这两科他的考分都是满分。钱伟长入学清华大学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那年清华的物理系,因为“九·一八”,而变得十分的热门,新生中竟有五分之一的人想进物理系,但该系的名额只有十名,面对这些学生,系主任吴有训十分为难。
物理只考了5分的钱伟长也在其中。晚年他回忆,当自己从广播中听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是因为中国没有飞机大炮,打也是失败的论调时,就火了,“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学物理系,要造飞机大炮。
已经到北京大学任教的钱穆并不赞同他的选择,建议他还是继续家学渊源的历史学。钱伟长去找史学大家顾颉刚。顾颉刚满口赞成:“我们***的支持,计划顺利实施。
为了国家的需要是钱伟长弃文从理的原因,也是他留洋求学的初衷。1940年1月,他考取了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出发前,四叔钱穆特地从苏州赶到上海,为他送行,钱伟长告诉钱穆,出国绝不是为了自己,为了家庭,而是想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和钱伟长一起出国留学的学生,和他有着相同的想法,钱伟长后来回忆说,当时大家在甲板上都立下誓言,凡是每人出去所学的那门学科,回国后国家就不用再派人去留学了。
为国家学习的动力激励着钱伟长,入校第一天他就定下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因为他和导师辛吉不约而同地研究同一个课题,于是他们立即合作,仅用了五十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被收录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六十岁祝寿文集里。那部文集里,也收录了爱因斯坦的论文,钱伟长一举成名。
两年后,取得博士学位的钱伟长受冯·卡门邀请,到美国的加州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之后,他又进入美国著名的喷气推进研究室工作,参加火箭和导弹试验。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优越。
不过,当钱伟长听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立即决定回国。1946年,钱伟长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机械系的教授。同时他还在其他三所大学里兼职任教,几乎包下了这些学校物理系中所有的基础课程。
那个时候,教师的日子非常清苦,生下两个孩子之后,钱伟长不得不靠向同事借钱度日。1948年,他一度在当时尚未回国的钱学森的建议下萌生了举家移居美国的念头,他工作过的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一直期望他回去。最终,钱伟长没有离开。
之后一直到1949年的岁月里,钱伟长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我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该班学员,日后大多成为中国从事力学研究科学的领军人物。钱伟长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便发端于此。
(摘编自2010年8月《中国周刊》,作者邓艳玲)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钱伟长被清华大学录取后弃文从理,是因为他认为国家科学落后就会被动挨打,学理更能直接为国效力。
B.“最终,钱伟长没有离开”中的“最终”表现了钱伟长面对国外优越条件曾经犹豫不决,这不符合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C.本文的传主是钱伟长,可是在第10段中介绍其科研成果时,提到了爱因斯坦的论文。这属于作者选材不当,应予删除。
D.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祝寿文集里收录钱伟长的论文,使钱伟长一举成名。钱伟长能在短期内取得这样的成就,“为国家学习的动力激励”是关键因素。
E. 钱伟长还在读中学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逝,叔父钱穆接济钱伟长继续上学,主要是因为血缘关系。如果不接济,伦理上说不过去。
【小题2】为什么当时与钱伟长一起出国留学的学生会立下“凡是每人出去所学的那门学科,回国后国家就不用再派人去留学了”的誓言?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3】钱伟长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的原因是什么?请概述。(6分)
【小题4】有人说钱伟长的“五项科学计划”既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试结合新中国的科技发展,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五亿三千万年前的一天,一股意外涌来的泥沙把滇中海域浅海区中大量的动物埋在下面。由于迅速地与外界隔绝,致使大量包括软体动物在内的生物没有腐烂,在泥沙中完好地保存下来。这些原来难以成为化石的动物在泥沙中经过几亿年而最终成为化石。随着地壳的运动,这座难得的古生物宝库被抬升到云南澄江帽天山。
澄江化石群异常珍贵。一般情况下,寒武纪的许多无脊椎动物若无特殊的埋葬条件,不会变成化石。而在澄江它们不仅成为化石,而且还保存得非常完好。澄江化石的完整性解开了一些长久令人费解的“化石谜”。例如早在100年前发现的奇虾的“脚”化石一直就被认为是一种节肢动物的尾巴,而奇虾的“嘴巴”化石则被认为是水母,而且荒唐地被单独“立户”取了名称。澄江奇虾化石的发现纠正了把奇虾的肢体当物种的“历史错案”。
澄江化石群的发现十分重要。寒武纪比我们较熟悉的恐龙时代的“侏罗纪”早四亿年。1909年在加拿大发现的寒武纪中期的布尔吉斯动物化石群和1949年在澳大利亚发现的前寒武纪末期的埃迪卡拉动物化石群,这两个化石群时间间隔有一亿一千万年,两者物种间发生的突发性变化难以在实物上得到证明。澄江动物化石群正好处在以上两个化石群时间跨度上的中间,是寒武纪生命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生快速飞跃的最重要的环节。
【小题1】一些在其他地区“原来难以成为化石的动物”在澄江“最终成为化石”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    )
A.这些动物在澄江地区埋藏于泥沙中时间长达五亿三千万年。
B.这些动物在被泥沙埋藏的瞬间与外界迅速隔绝。
C.这些动物原来生活在海域的浅海区中,容易被泥沙埋藏。
D.这些埋藏在地下的没有腐烂的动物由于地壳的运动而被抬升。
【小题2】联系澄江奇虾化石的特点,分析造成奇虾化石“历史错案”的根本原因,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百多年前发现奇虾化石时,古生物化石研究技术不够先进,难以认清其实质。
B.一百多年前发现的奇虾化石的形态与某些物种形态极其相似,科学家们以貌定论。
C.一百多年前发现的奇虾化石都是奇虾的局部而非整体,难以从整体判定。
D.长期以来遗留下来的“化石谜”影响了科学家对奇虾化石的准确判定。
【小题3】“澄江化石群的发现十分重要”,说其“重要”的一个具体依据是:(    )
A.澄江动物化石群所处的时期正好在前寒武纪末期与寒武纪中期的时间跨度的中间。
B.澄江动物化石证明了由埃迪卡拉动物化石到布尔吉斯动物化石两者物种间发生的突发性变化。
C.澄江动物化石是寒武纪生命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生快速飞跃的最重要的环节。
D.澄江动物化石所处的寒武纪比“侏罗纪”早四亿年,更有研究价值。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怜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小题1】在选文中,作者为了刻画祥林嫂的形象,主要采用何种描写手法?请举例说明。
【小题2】文章塑造了祥林嫂怎样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就选文看,你认为祥林嫂的死有哪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