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对《边城》主题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以傩送的命运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人性美和风情美。
B.在作者的笔下,古老的边城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美。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人人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
C.边城不仅保持着古老淳朴的民风,而且相应地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好多习俗带有官民同乐的意味,更衬托出边城人民和睦安乐的风貌。
D.沈从文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所以,《边城》给人桃花源般幻想的色彩和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图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09-02 10:04: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雨  前
何其芳
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划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在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的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巴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的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梳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眼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啁啾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山野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呵!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阴来覆荫我自己。
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异,我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然而雨还是没有来。
一九三三年春,北京
【小题1】从全文看,作者描写了“雨前”的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6分)
(1)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2)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
【小题3】有人认为文章的题目是“雨前”,可是作者却两次写到了故乡,这是完全不必要的文字;也有人认为这是为了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可以理解。结合全文,请你谈谈作者如此安排的意图是什么?(5分)
【小题4】结合作品内容,探究一下本文的主旨以及作者的写作动机。(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代宗师吴昌硕
(1)在摩天大厦林立的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有一栋园林老宅特别独特显眼。走进老宅,匾额上是沙孟海题写的“一代宗师”四个大字。这里是上海吴昌硕纪念馆所在地。吴昌硕一代宗师,桃李满门,培育出齐白石、张大千等二十四位大师级艺术家。
(2)1844年8月1日,吴昌硕出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户书香门第。曾祖是前清国子监生,祖父是嘉庆年间的举人。父亲也在咸丰辛亥年中了举,不过他不愿为官,唯独以耕读为乐。受父亲的影响,幼年吴昌硕求知欲要比村里其他小孩旺盛许多,一开始跟着父亲念书,后来去邻村的一个私塾就学,每天翻山越岭,往返十多里路,风雨烈日,从不间断。
(3)可惜十七岁那年,清军追着太平军,从安徽打到浙西,村里一片狼藉。连性命都难保了,哪还能读书?吴昌硕的两个兄长和弟妹都在兵荒马乱中死去,他跟着父亲一路逃难,才留得一条性命。哪知,一天又与父亲失散,只得独自一人到处流浪。他在湖北、安徽等省流亡了两年,一直等找到老父亲,才一起回到家乡。可是母亲在战乱中已离世。
(4)在老家安顿下来后,吴昌硕便与老父相依为命,躬耕度日,耕作之余便投入书海。家里藏书已经不多,他便去借。有时为了借一部书,要行数十里路。借到了书,更是废寝忘食,不但写读书笔记,有时碰到喜欢的还把整部书都抄录下来,以便往后反复研读。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必定请教他人,绝不含糊过去。
(5)吴昌硕十多岁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就开始喜欢磨刀刻印。最喜欢阅读的是和篆刻、书法有关的书籍。二十二岁那年,在县里学官的迫促下,他勉强去应了一次考试,中了秀才,后决意不再赴考。二十九岁那年,吴昌硕与菱湖施氏成婚,婚后即独自离家去杭州、苏州、上海等文化氛围浓郁的江南大城市寻师访友。金石书画,圈内的十八般武艺他都兴趣浓厚。
(6)起初吴昌硕从俞曲园学辞章和文字训诂之学,为时约两年。接着他在苏州结识了大书法家杨藐翁,向他请教书法和辞章。杨藐翁为人耿直,所作诗文也简练凝重,无论是为人还是学问都令吴昌硕敬佩不已。吴昌硕便请求杨藐翁收他为弟子。杨藐翁谦逊,回信过去婉谢,并说愿和吴昌硕换帖以弟兄相称,理由是“师生尊而不亲,弟兄则尤亲矣。一言为定,白首如新”。尽管如此,吴昌硕仍以师尊之礼相待,成名成家后时常在文章中提及“藐翁吾先师”之名。
(7)“三十学诗,五十学画”是吴昌硕的自谦,其实早在而立之年,他就显现出了绘画的天赋。一开始,因为没有老师教,他就用书法的技法作画。后经朋友介绍,得以求教大画家任伯年。任伯年让他作一幅画看看,吴昌硕为难了,说:“我还没有学过,怎么能画呢?”任伯年道:“你爱怎么画就怎么画,随便画上几笔就是了。”于是他遵咐画了几笔。任伯年看他落墨浑厚挺拔,不同凡响,不禁拍案叫绝道:“你将来在绘画上一定会成名!”吴昌硕愣住了,还以为是跟他开玩笑。任伯年却严肃地说:“你的笔墨现在就已经胜过我了啊。”任伯年如此胸襟坦荡,吴昌硕又诚意求学,两人从此成为至交,始终保持着师友之间的友谊。同时,吴昌硕又从知名收藏家潘郑盦、吴平斋、吴大澂等人处看到不少历代文物和名人书画真迹。他便临摹欣赏,摘录考据,大大开阔了眼界,自己的技艺也随之大为长进。几十年里,吴昌硕迅速成长为“诗、书、画、印”四项全能的大师级人物。
(8)吴昌硕未曾想到,自己一介读书人,竟会在知天命的年纪投笔从戎。年轻时他曾在苏州结识到大收藏家吴大澂。吴大澂比吴昌硕年长九岁,是同治年间的进士,他仕途顺利,从小小编修一路做到湖南巡抚,是一个喜欢舞文弄墨的官员。
(9)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主战的光绪在其老师的鼓励下,下诏派吴大澂率领湘军出关迎战。吴大澂北上前给吴昌硕写了一封信,邀他入伍协办军中文书事宜。想当年吴昌硕拜访吴大澂的时候,吴毫不吝啬地将家藏拿出来任其赏玩。滴水之恩当泉报,况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于是,他告别妻儿,投入吴大澂麾下。
(10)甲午海战之初,清军奋力迎敌,左宝贵在平壤城牺牲,邓世昌在威海卫殉国……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可见一斑。吴昌硕悲愤交加,在营中提笔写下:“海军未复谁雪耻?愤失海权蹈海死。精卫衔石填沧海,呜呼我国多烈士。”
(11)吴大澂之军大败而归,光绪帝从此不待见他。四年后下一道圣旨,将吴大澂革职,永不再用。不过,跟着吴大澂的“老兵”吴昌硕不仅性命得以保全,还在征战途中饱览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这样的经历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十分宝贵的。
(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05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等,浙江湖州人。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摘自“百度百科”)
②昌硕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人绘画,所谓“强抱篆隶作狂草”,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风格,他说:“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摘自阳飏《吴昌硕:金石之气》)
③诗书画而外复作印人,绝艺飞行全世界;元明清以来及于民国,风流占断百名家。(民国大书法家于右任评价吴昌硕)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从“吴昌硕纪念馆”写起,闲笔不闲。以铺垫的手法,引出人物吴昌硕,同时照应标题,突出他杰出的艺术成就。
B.吴昌硕受其家族的影响很大,其祖父、父亲都中过举人。其父亲沉醉于耕读之乐,不愿为官,他在县里学官的迫促下,勉强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
C.吴昌硕读书常写读书笔记,抄录书籍,反复研读,遇到问题,一定求教,绝不放过。这样的读书习惯,为他以后的求学、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D.杨藐翁不愿收吴昌硕为弟子,是因为吴昌硕的诗文、书法水平已是很高了,如有了师生关系,反而会生疏,所以换帖结为兄弟。
E.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后,国难当头,吴昌硕义愤填膺,毅然请缨,投笔从戎,告别妻儿,奔赴战场,为国效力。这段特殊的经历促进了他的艺术发展。
【小题2】为什么吴昌硕被称为“一代宗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第(10)段中引用吴昌硕的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吴昌硕的艺术成长之路,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作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组关于“北京胡同”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一)
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我这辈子只有头十七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萦绕着那几条小胡同转悠。
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盆锔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艺儿,磁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田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乎乎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顾客对象大概都是灯下斗纸牌的少爷小姐。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尾,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最喜欢拉长,而且加颤音的是夜乞者:?行好的——老爷——太唉太——有那剩菜——剩饭 ——赏我点吃啵。?
另外是夜行人:有戏迷,也有醉鬼。尖声唱着?一马离了?或?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么唱也不知是为了满足一下无处发挥的表演欲呢,还是走黑道发怵,在给自己壮胆。 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几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有秫秸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夏天,我还常钻到东直门的芦苇塘里去捉蛤蟆,要么就在坟堆旁边逮蛐蛐——还有油葫芦。蛐蛐会咬架,油葫芦个头大,但不咬。它叫起来可优雅啦。当然,金钟更好听,却难得能抓到一只。这些,我都是养在泥罐子里,每天给一两颗毛豆,一点水就成了。
(节选自萧乾《老北京的小胡同》)
(二)
北京的胡同大都是笔直的、平坦的,而且绝大多数采取东西方向、南北平行的原则。这样的胡同布局反映了北京特殊的地理环境。
北京位于东经116°25′28″与北纬39°54′23″之间,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北是蒙古高原。北京冬季刮西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刮东南风,燠热多雨;春季多风沙。冬至正午日照的最大角度是27°,夏至日照的最大角度是76°。日照最长日是15时1分,最短日是9时20分。
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北京的住宅以坐北朝南为宜。这样朝向的住宅适宜采暖通风。住宅朝向决定胡同的走向,住宅既然是坐北朝南,胡同自然以东西走向为宜,于是根据这个原则在南北干道与次干道之间开辟东西方向的胡同。以东四地区为例。这一带胡同的西口是东四北大街,是城市的干道,东口是朝阳门北小街,是城市的次干道。在这两条主要道路之间开辟胡同,从东四头条到东四十条,均为东西走向,从南向北依次排列,相互平行。 东西走向保障了住宅的朝向,南北平行则保障了每一所住宅都可以均匀地得到阳光的照射。 如果干道之间,或者干道与次干道之间距离过大,不便于居民出行,则开拓一条南北方向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与主干道或者次干道之间,依然按照东西方向的原则构筑胡同。
(节选自王彬《北京微观地理笔记》)
(三)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这是外地少有的。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
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节选自汪曾祺《胡同文化》)
【小题1】根据文章的内容,下面分析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老北京的小胡同》既生动描述了北京胡同里的声音、放风筝和逮蛐蛐的情景,又全面展现了老北京小胡同的风俗人情。
B.《胡同文化》告诉读者,北京人之所以选择正东正西、宽窄不一的胡同居住,是因为他们有着极强的方位意识感。
C.《北京微观地理笔记》从北京所处的经纬度、季风气候和日照角度等方面,介绍北京胡同所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D.同样写胡同的声音,《老北京的小胡同》表现作者对胡同的怀念之情,而《胡同文化》则用“声音”反衬胡同的安静。
E.三篇文章在语言表述方面异中有同,它们的相同点是,北京方言与书面语完美交融,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小题2】三篇文章都写北京胡同,但侧重点不同,请概括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每篇内容概述不超过20字)。
【小题3】第二篇和第三篇在写北京胡同的方向时,选择了不同的材料,这样选材的意图分别是什么? (6分)
【小题4】不同文体的文章,在表达上都有其精彩之处。以上三篇文章你喜欢哪一篇?请举出例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文化需有历史责任感
邓安明
近日,电视剧《步步惊心》在各大卫视播出后,迅速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然而,近年随着《寻秦记》、《宫》等穿越题材的影视剧的“亮相”,让人不得不发出深思。
毋庸置疑,历史不是“面团”,不能任人揉捏,不可随意编造,不能滥施斧柯。穿秦、穿清,都是心猿意马,既给观众带不了教益,也无端给“文化因子”注入了添加剂。
在纷繁复杂的年代,当我们面对各种利益和物质的诱惑时,是否还能给历史和文化留一份敬重呢?君不见,某编导为赚取票房,将“红色经典”和“古典名著”进行恶作剧地改编,不负责任地歪曲历史、篡改历史、伪造历史、调侃历史,收到的只能是观众的啼笑皆非,忍俊不禁。
恶搞是当下的“文化病象”,“曲笔”创造出来的产物必会误人子弟。在“文化病象”的背后,折射出作者的浮躁心态和文化理念的错位,折射出一些文化人的物质欲望,以及对历史责任感的缺失。在这里,有的人大肆“炒作”自己,有的人“剑走偏锋”,有的人则不惜任何手段买卖所谓的“文化”。
文化需有历史责任感,而不是脱离实际,无谓地在吸引观众和读者眼球上“出彩”。秦文化、唐文化、汉文化……凡是种种,都是先哲经过生活抽离出来的文化精品,具有时代特点,经过历史的检验。曹雪芹、蒲松龄、鲁迅、茅盾、沈从文……他们都是呕心沥血,甘做微木,在寂寞中写就影响世人的鸿篇巨制。
文化不能带动GDP,但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矫正价值取向。古老的华夏民族需要文化的兴盛,更需要常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道义,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去创造优质的文化“品牌”,使“软实力”不软,“硬功夫”更硬。
诚然,作为文化的主人,通透历史脉象,关注社会民生,了解当下社情,是提升文化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益事。马识途的《夜谭十记》,王树增的《长征》,方方的《武昌城》,刘益善的《染血的牛笛》,刘醒龙的《天行者》,阿来的《尘埃落定》,党益民的《一路格桑花》,钟正林的《鹰无泪》等等,都有如上特点,是反对脱离时代和矫揉造作的作品。
倘若我们清心寡欲,坚守学术操守和文化道德,无妨多走出房门,在浮华的当下多接“地气”,多搞调查与研究,深入挖掘出创作的第一手资料。避免文化走进“过度商业化”的误区,避免急功近利的文化传播方式。只有如此,“文化花园”才会花团锦簇,“文化花蕾”才会竞相绽放,才能在时代的呼唤中肩负起历史的责任,收获自信与和谐,实现创新与增殖,积极助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小题1】为什么作者呼吁“文化需有历史责任感”?(6分)
    
【小题2】作为文化的主人,让文化“肩负起历史的责任”的正确做法有哪些?(6分)
   
【小题3】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文学通过否定给人以理想。文学,首先应具有否定的力量。
好的文学一方面它能表现生活的负面,适度地容忍,还其世俗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能否定它们,让人看到其不合理性,从而至少在读的那一刻,把自己交给神圣的理想,由此培植起信念,涵养出道义,抚平心底的创痛,获得前行的力量。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坚持真艺术应表现社会的不公与人类的痛苦,并要求其保持否定与颠覆的能力,成为社会的“一种救赎”。今人为物欲束缚,名缰利锁,同样不得自由。文学因此应该让人挣脱这些羁绊.向上仰望无限星空,获得属于人的精神自由。
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存在方式,文学几乎从来是站在生活的反面来监管与纠正生活的。只有通过否定与批判,它才可能使社会保持健全的理想,同时因与生活的反差,成就自己的价值。文学不顺应生活,而经常站在生活的反面,是文学的性质所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就是因这种否定而伟大。
浪漫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柯勒律治说文学最大的作用就是“通过唤醒人们对习惯和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人看向美丽的新事物”。这就是文学的否定本性与否定的目的,它让文学从反面,成了生活最清醒的守护。
作家经由超越给人以希望。文学还应有一种超越的力量。何谓超越,指超越既存和已知,向将来与未知敞开。它有无形的特点,即常常越然逻辑之上,是谓对必然的超越;又有无限的特点,即常常越然经验之上,是谓对有限的超越;还有无前的特点,即常常越然既存之上,是谓对先在的超越。
人为何需要超越?是因他对自身存在的局限有大遗憾,因此总向往获得总体性的完整认知。超越正是他对自身限制的一种反思与突破,因此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文学是人学,因此自然也致力于通过超越寻找日常生活之外的人的存在意义和终极价值。当然,有这种超越性追求,并不意味文学可以割断与生活的联系,向壁虚构。而是说它从来都注意调动自身的洞察力,去能动地反映更深邃的生活,并将自己的反映,最大程度地与一种意义联系在一起。
古今中外,经典之作之所以打动我们并光景常新,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有这种超越。曹雪芹《红楼梦》说是“为闺阁立传”,表“情场忏悔”,但小说并未成为“个人化抒写”的范本,而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录,这与他在痛苦愤懑中寻求精神的自觉出离是有关的。有的作家所历甚少,像艾米丽·勃朗特,局处僻远,离群索居,居然短短的寿命,写成了不朽的名著《呼啸山庄》。而且,因写出人所遭受到的空前的精神压迫与异己力量对命运的强势操纵,还开启了现代派小说的先河。能超越当下,指引未来的就是真小说。
要求文学有否定的特性,与要求它能超越是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是一回事。因为文学的超越既然有从有限到无限的特点,就必然会要求作家对当下持怀疑的态度,投去冷峻的眼光,通过否定与批判,将人引渡到对生活的反思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与超越必否定一样,许多时候,否定也就是超越。揭示人生的荒凉境遇,强化作家的否定意识,正有助于凸显文学的超越性品格,从而为理想的张扬,以及诗化人生的开启创造条件。
(节选自2014年12月12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文学的“否定”与“超越”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否定”指否定生活中的假恶丑,文学的否定体现在要展现生活的负面,展示其如何的不合理,维护社会的公平,培植人的理想和信念。
B.“超越”是指由已经存在和已知的向将来与未知敞开,是对必然的超越、对有限的超越、对先在的超越,具有无形、无限、无前的特点。
C.文学通过否定给人以理想,作家经由超越给人以希望。文学不仅要具有否定的力量,也要有超越的力量,否定和超越是好的文学中重要的方面。
D.文学的超越只追求日常生活之外更为崇高深远的东西,以自身的洞察力,否定现实性,从而为理想的张扬、诗化人生的开启创造条件。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应保持否定和颠覆的能力,成为社会的“一种救赎”,帮助人们摆脱物欲束缚,名缰利锁,获得前行的力量,获得属于人的精神自由。
B.文学的否定本性与否定的目的,即是“通过唤醒人们对习惯和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人看向美丽的新事物”,使文学从反面,成为生活最清醒的守护。
C.超越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这是因为超越正是人类对自身限制的一种反思与突破,向往获得对自身总体性的完整认知。
D.《红楼梦》《呼啸山庄》两部经典之作,不仅实现了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创作意图,而且反映了深邃的生活,渗透了超越日常生活之外的精神理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致力于通过超越寻找日常生活之外的人的存在意义和终极价值,显示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但这种追求并不是说文学可以抛弃生活,架空虚构。
B.文学为了使社会保持健全的理想,只有通过否定与批判来实现,而这种否定与批判又造成文学与生活的反差,从而成就了文学自身的价值。
C.文学往往站在生活的反面来监管和纠正生活,这种否定体现了文学的伟大之处;文学可以帮助人突破人生的局限,这种超越也是文学存在的价值。
D.从某种程度上讲,否定即超越,超越必否定,两者是一回事,这是因为超越必然要求作家持怀疑态度,强化作家的否定意识,从而凸显文学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