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筝歌
严歌苓
故事发生在唐人街飞起一只带歌的风筝那天。人们看着白亮的早晨海面上方飞起一只七彩凤凰风筝。风筝上有个小八音盒,叮咚叮咚地来回奏着一支乐曲。人们就说,是梅老板的囡过生日。
眼下只有梅老板一个人有做风筝和放风筝的情致。街上的人都看这只风筝带着小调儿一窜一跌地不断飞得高远,然后接着忙去了。只有一个人还站在路中央看,仰着的粗脖子上凸一颗树瘤般的大喉节。这三十多岁的鬼佬是个流浪汉。
流浪汉肯特说,我父亲让我来找你。他说海伦和镇上的人不-样了,海伦是个见多识广的人。海伦想街坊们至今还谈论她,是因为她同一个年长她二十岁的中国人离家出走是件大大超出他们理解力的事。
一辆汽车开过来,海伦眼神变得十分紧张。车上下来的男人下巴上蓄着尖尖的胡须。后下车的女孩儿却使流浪汉有点儿心慌意乱。女孩儿大声问海伦是否看见了那只带歌的风筝。她也和一切女孩儿一样,在陌生人面前总有些失态的活跃,即使这陌生人对自己的流浪身份毫无避讳。这是个十四岁的雅致女孩儿。海伦告诉他,这是他们的女儿,叫英英。
梅老板当晚在女儿生日宴会上把肯特介绍给老相识,说这白佬是店里新上任的经理。
一天下午,梅老板走进店堂,见英英半躺在红木长榻上,对面一个三角架,有个人猫腰藏在那块黑布帘下,梅老板正要开口叫英英收起这副让他不顺眼的身姿,三角架上的玩意儿“叶嚓” 一声。梅老板想起这玩意儿叫作照相机。梅老板说,这是干什么!
肯特指挥英英变换一个姿势,说那人是专请来做广告的,东西卖不动主要是没有广告。
东西不卖,我也不能卖我囡。梅老板急了连英英也忘了讲。肯特眨巴着眼,看着永远不变表情的梅老板下巴上那撮胡须细细地抖。
描着碧绿眼圈、涂着鲜红嘴唇的英英两眼晶亮,脸上的红晕从厚厚的白粉下面渗了出来。梅老板对英英突然流露的陌生艳丽感到恐惧。英英的美从来不含有这种锋利。
英英喜爱看肯特两个拇指不断弹动裤子上黑红条纹背带的模样。这三十多岁的男人所有动作中的不安分都使十四岁的混血女孩儿产生一阵陌生的快意。这个跟随风筝而来的汉子使英英在每天早晨醒来都有了个朦胧的期盼。
梅老板明白肯特的能量。然而他更明白肯特所含有的危险。可梅老板感到肯特身上所具有的危险性是他无法设防的。
肯特送走东部的客人,正是这个海湾城市最寂寥的时候:雾从海面上岸,高低起伏的街灯着以圣诞披桂提早被点亮了。肯特突然有了种奇特的心情,就是对流浪的向往。他怅然喷出一口烟,看着那个使他突然中止流浪的东西正向他靠近。隔着几尺的白雾她叫他。
英英,她是自作主张跑来的。她不知道二十年前她母亲海伦以同样的神情和心情走进小镇边缘的梅记客栈。
肯特的微笑渐渐开放,流浪汉的无拘无束和士兵的无责任感使这笑有种特别的热情。三十多岁的肯特是一股辛辣突然进入了女孩纯甜的生活。
打烊之前,肯特拿出一只盒子让英英打开它。英英说,我从六岁起就希望得到一双溜冰鞋,可我爸说那是无聊玩意儿。她说他们中国人把从不见阳光,从不骑马、溜冰的女孩叫作小姐。她不断咯咯地笑,跟她母亲当年―模一样的笑,带着对―场不可避免的大叛逆的惊然。
那以后的每天,英英和肯特都能在梅老板眼皮下偷得一些单独相处的时间。肯特把一串不知对多少女人、在多少相仿时刻所用的肮脏词汇从牙缝挤出,吐给十四岁的混血女孩儿。热恋的昏晕使她垂死一般苍白。
新年过后的一个傍晚,梅老板从几爿店铺收银回来,刚跨进客厅就见后院里有个风筝一般翩翩的英英。英英身上一件短斗篷,被她微风细浪似的溜冰步子招展开来,斗篷鹅黄色的夹里闪出闪进,给梅老板一种从未见过的眩幻感受。
梅老板随之打听出,英英的一切变化都因了流浪汉肯特。海伦也感觉到女儿和肯特之间将会发生什么。或许已经发生了什么。
早晨梅老板把英英送到学校之后,来到肯特经藏於店堂。他递给肯特一张支票,请他在四小时之内打好行李从这里消失。
英英在通往洛杉矶公路边的一家“六角钱”旅店里找到了肯特。
肯特心里有种从来没有过的不适。他想,这离爱情大概很近了。
一个月后,一天中午,英英伏在背着她行走的肯特背上睡着了。肯特走进一个挂文青招牌的房屋,将女孩儿放在长木椅上。他请文青匠人将两个中国字“英英”文在他的胸口。肯特掏出最后几个角子让文青工匠去替他跑趟腿,到对门的饭铺去为午睡中的女孩儿买一份火腿煎蛋。
等匠人拿着一碟食物回来,肯特已在沿海的公路上搭乘了一辆运草莓的马车,很快在西 部荒蛮的太阳下缩小成路尽头的一个黑点。
马戏班子在海边支起帐篷。三十来岁的混血女郎戴着火红的发套,穿着霓红灯似的服饰。 她是马戏团的溜冰皇后。上台前,她总习惯独自走开去抽一阵烟。她抽烟的样子不像她人那样妖冶妩媚,耸起两肩,如战壕里的丘八②似的贪馋。
这时一阵叮咚作响的音乐细小如童话般飘来。她叼着烟抬起头,看见一只风筝在海天之间。那是一只大雁形的风筝,女郎想起今天是自己的生日。
(选自《现当代名家作品精选》,有刪改)
【注】①严歌苓是一位美藉华人,著名旅美作家。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拆射出复杂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②丘八这两个字合在一起是—个“兵”字’是指当兵的人,是旧社会对兵痞的贬称。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种族和民族间的差异作为背景,通过关注女性的爱情生活,抒写了海伦和英英两代人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
B.梅老板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他对海伦的爱和对英英的爱中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好父亲,他阻止女儿拥有爱情。
C.英英的生日与风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明了英英的生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为了暗示英英的流浪生活。
D.肯特请人给梅老板的商品做广告,表明肯特大公无私地为梅老板的生意着想,他是一个好员工。
【小题2】“风筝”在本文中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析。
【小题3】小说中画线段落对混血女郎的装束和神态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从人物性格、情节、主题三方面加以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5 11:13: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5年5月教育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体艺20155号)“三个文件”的研制和出台,填补了艺术教育评价制度的缺失,对于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制度意义重大;将有利于切实改进美育教学,切实提高艺术教育的育人质量,促使人才质量标准更加全面,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资料选自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就《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答记者问)

材料二:

《测评办法》明确,艺术测评将以分数形式呈现,由三个等级组成,其中基础指标占40分;学业指标50分;发展指标20分,加分项目10分。测评的依据是学生的写实记录、成绩评定,同时参考教师评语、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此外,音乐、美术课的出勤率,也将是艺术素质测评的考核内容。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强调,学校必须如实记录每一位学生的艺术素质测评结果,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测评结果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正是“小升初”、中高考等升学考试的重要参考依据。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非常随意,看不出有统一的标准,同时也疏于监督。评价基本就是针对每个学生在课堂及课外的表现写个性化的评语。这种评价方式与教师工作态度、工作强度等因素有关。测评指标体系虽已出台,但其中所包含的基础指标、学业指标以及发展指标其实都缺少具体的规范化方案。“测评分数并不一定能如实反映孩子们的艺术造诣和水平,很多有想法或者有潜力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分数高的。”

另外,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对于学生们的升学是否真的有影响?据西城区一位学生指导中心的教师透露,她曾参加过和高校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座谈,“高校说他们不相信这个东西。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之中确实有水分。”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

自2015年8月教育部公布全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名单至今,艺术素质测评的试点工作已经开展快两年时间,基于对实验区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的分析,统一思想认识、澄清测评理念是测评工作的重中之重。

施行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的初衷与目的,是想通过素质测评这一杠杆来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一方面推动艺术教育落后地区和学校真正重视艺术教育,另一方面促进艺术教育开展较好或有一定基础的地区和学校提升艺术教育发展水平,让学生享受到更优质和更丰富的艺术教育。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不是为了评估学校,不是为了考核校长,也不是为了考评老师,更不是为了考试学生,这类的考核评估如果只是获得一个结论,却不能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起到任何作用,那除了耗费人力物力之外,恐怕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了,甚至还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当然,如果这类的考评与学校、校长以及教师的发展和切身利益相关,从而形成倒逼机制而让学校校长或相关人员主动或被动地加强学校艺术教育,那么,这样的考核某种意义上又成为了艺术教育的推进手段。

艺术素质测评能否整体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基本的艺术教育或更好的艺术教育,在每年进行的常态化测评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这才是艺术素质测评所关注的重点。

(摘编自《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7期)

【小题1】下列关于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意义与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对于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制度意义重大,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也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B.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有利于切实改进美育教学,推动艺术教育落后地区和学校真正重视艺术教育。
C.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其分数分级设定,将促使人才质量标准更加全面。
D.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以素质评价杠杆推动美育教学从而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基本的艺术教育或更好的艺术教育,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意义重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艺术测评依据多样化,但测评指标体系中的一些指标缺少具体的规范化方案,评价非常随意,而影响到评价的信度。
B.中小学生艺术测评结果是“小升初”、中高考等升学考试的重要参考依据,但目前对高校录取影响不大。
C.综合素质评价方式与教师工作态度、工作强度等因素有关,以致目前各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非常随意,标准不统一。
D.如果中小学生艺术测评的考评与学校、校长以及教师的发展和切身利益相关,就能促成倒逼机制而让学校校长或相关人员主动或被动地加强学校艺术教育。
E. 艺术素质在试点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艺术素质测评所关注的重点落在推进学校工作和提高学生素质两个层面上。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艺术素质测评工作应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解决目前困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自然美   李泽厚
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各派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对这个问题,我当年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理解为被人力开发了的自然对象。其实,“自然的人化”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而我所说的,是广义的概念。天空、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ƒ“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人所培植的花草等,也确乎是美的,但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没有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所以应该站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上理解“自然的人化”。此外,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如把松、竹、梅比作人的高风亮节,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征”。这样理解“自然的人化”只能是种借用。
④社会美有历史尺度问题,自然美亦然。那么,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的历史尺度,又如何理解和计算呢?这个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大体从何时开始的呢?
⑤首先要指出,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原始人为什么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人化水平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在狩猎的时代或狩猎的原始民族中,大概只有某些种类的动物成为人类活动和意识的对象,其他的自然事物不是与人无关,便是与人敌对。农业社会之所以是人类历史的最大进展也正在于它使人类安居,并循天时、地利而延续着巩固着秩序化的生活,众多自然事物和整个大自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活动的真正的客观环境、条件、资源、工具,从而成为对象。这虽然还不是审美对象,却是它们日后成为个人审美对象的前提基础和根源,即是说,它们开始获有了美的本质,具有了审美性质。可见,“自然的人化”作为哲学美学概念,只涉及美的本质,它是山水花鸟、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至于具体的自然景物如何和何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则属于历史具体地逐一研讨的实证科学问题。
(选自李泽厚《美学三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是关于作者对“自然的人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的人化”是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分狭义的“自然的人化”和广义的“自然 的人化”两种含义。
B.“自然的人化”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的对人有害或为敌的没有 改造的自然。
C.狭义的“自然的人化”作为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
D.“自然的人化”是一个哲学美学概念,是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没有经人改造的天空、大海、沙漠,也可以是“自然的人化”。
B.作者认为,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等等,只能是一种借用。
C.就自然美这个美学的难题,作者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
D.作者认为,具体的自然景物如何和何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不属于哲学美学研究的范畴,它是需要实证的科学问题。
【小题3】作者认为自然事物怎样才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请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各题。
文一

经过3.6亿年的进化,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种子在母株上成熟并脱落时,绝大多数获得了忍耐干燥的能力。我们都知道很多农作物种子需要贮藏过冬,来年春天才能播种。不过,有人可能不知道,自然界有些种子需要经历一次寒潮或大火,甚至需要经过动物消化道之后才能萌发;有些种子在土地中埋藏数十年都不萌发,而一旦遇到合适的条件,就会破土而出。上述情况,都与种子的休眠习性相关。

休眠是植物在漫长的系统发育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抵抗不良环境的适应性。种子本身没有完全完成生理成熟或存在着发芽的障碍,即使遇到合适的外部条件也不萌发,叫做自然休眠。种子已经具备发芽的能力,但是由于环境达不到种子萌发所必须的条件,种子被迫处于静止状态,叫做强迫休眠。种子处于体眠状态时,新陈代谢十分缓慢,因此可以较长时间地保持种子生活力,并在外界条件适宜时萌发。体眠是植物寻求最佳萌发时间、调节分布空间、保证后代存活率的生存策略。

由于种子具有会休眠、体积小、易保藏等特点,种质(子)库应运而生。目前,全世界已建成种质(子)库约1750座,共收集保存约740多万份植物种质资源,其中包括大量的珍稀濒危植物、地区特有植物、重要经济植物、重要农作物和重要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的种子。建立种质(子)库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就地保护是保护植物多样性的主要手段。但是,自然灾害和人为活动,使得生活在保护区内的物种仍然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另外,通过植物园、种质圃等迁地保护措施来保护珍稀濒危植物,还需要摸索相关的栽培、引种、驯化等技术。而建立种质(子)库则有效地降低了就地保护的潜在风险和迁地保护的技术难度,有利于长期、高效、安全、便捷地保护植物多样性。据测算,小麦种子在-20℃的冷库中可以保存好几千年,而棉花的种子甚至可以保存上万年!种子体积相对较小、质量较轻,就单位面积保存的物种数量而言,种质(子)库远远超过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亚马逊河流域。不过,由于不同物种的种子具有不同的休眠特性,种质(子)寿命长短不一,对保存条件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科学家必须定期将它们唤醒、检测,甚至需要重新加以栽培、因此种质(子)库的建设也是一项复杂而昂贵的工程。

文二

2010年,在中国上海举办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上,英国馆独特的外观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据说,英国政府在众多投标设计中选出六个方案,为表示对中国的尊重,在上海组织了一场投票,让中国人民来决定英国馆的设计。最终,年轻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的作品“种子圣殿”拔得头筹。


基于“将自然融入城市”的设计理念,英国馆整体设计是一个开放式的城市公园,空地被设计成“一张打开的包装纸”,而核心展馆“种子圣殿”远远看去,好像长着数万根触须的蒲公英种子。六万根触须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使整座建筑有了生命,极具视觉震撼力。走近看,这些“触须”是六万根7.5米长的有弹性的透明亚克力杆。六万根亚克力杆的顶端镶嵌着六万份不同品种、形状各异的植物种子,似乎在向游客讲述着地球生命繁衍进化的故事。白天,透明的“触须”可以将自然光线导入展馆内;入夜,“触须”顶端的彩色光源组成变幻莫测的色带和图案,令这座“种子圣殿”活力四射。整座建筑寓意是英国人民翻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国,将一座“种子圣殿”作为礼物送给上海世博会,也将友谊和绿色环保的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地。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强调了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提醒人们铭记自己民族的文化历史,实现城市发展背景下的社会融合。托马斯·赫斯维克将英国馆的设计变成一种叙事形式,游客参观“种子圣殿”之后,将走进一条被称为植物河”的走廊,这里有空气净化植物白鹤芋,节能植物五叶地锦,药用植物薰衣草,食用植物生菜,生物燃料植物蓖麻,水土保持植物多彩须芒草,抗污染植物桃叶珊瑚等,还有八种未来植物的模型。所有设计栩栩如生地讲述了绿色、环保、低碳的城市建设理念,展现了自然与植物多样性如何铸就城市生活的未来。据说,建造英国馆的种子来自于英国基尤千年种子银行。这所位于英格兰南部的种子银行是世界上最大的种子银行之一,储存了世界上10%的开花植物的花粉和种子。这些花粉和种子均被储存在零下20度的地下室,以保持其活性。

世博会结束后,英国馆拆下来的六万份“种子”,有的赠给英国皇家植物园,有的赠给中国昆明植物研究所野生种子资源库,有的赠给中国的学校,还有的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慈善拍卖,被世界各地网友收藏。

【小题1】下列与种子的休眼习性不相关的一顶是
A.种子在母株上生长成熟之后脱落B.种子可以储藏一冬来年春天播种
C.种子经过动物的消化道之后萌发D.种子在泥土中埋藏数十年才萌发
【小题2】下列对种子休眠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抵抗不良环境保证后代存活率B.淘汰存在发芽障碍的劣质种子
C.可较长时间地保持种子生活力D.等待最佳萌发时间和萌发环境
【小题3】下列对建立种质(子)库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建立种质(子)库有利于保护植物多样性B.建立种质(子)库比植物就地保护更安全
C.种质(子)库储藏比迁地种植技术难度低D.种质(子)库建在植物保护区有利于储藏
【小题4】对“种子圣殿”在投票中拔得头筹原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展馆的外观像蒲公英种子且具有美好寓意
B.六万根种子杆随风摇曳的设计极具震撼力
C.英国政府想将这座“种子圣殿”赠给中国
D.生动体现世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小题5】下列对于“将自然融入城市”设计理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物上的种子杆似乎在讲述着地球生命繁衍进化的故事
B.植物河走廊的设计向观众强调保护植物多样性的重大意义
C.英国馆的整个设计生动地展现了绿色环保的城市建设理念
D.种子圣殿意在展示英国基尤千年种子银行收藏的种子数量
【小题6】下列关于展馆“蒲公英”外观设计的分析,符合文意的是
A.外观形象与“种子圣殿”主题契合
B.提醒人们铭记自己民族的文化历史
C.组成蒲公英的种子杆可以分散收藏
D.将友谊和环保的理念传播到全世界
【小题7】某网络购物平台将于×年×月×日,拍卖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种子圣殿”上拆下来的一万份“种子”。拍卖前,需要制作一个网页预告宣传这一拍卖收藏活动。请你结合(文一)和(文二)的相关内容,为该网页写一段介绍“种子”来历、含义和收藏意义的文字。要求:叙述简明,适当抒情,200—300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色的追逐

⑴我们常说生命是绿色的,而对于生命的追逐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绿色的追逐,这种追逐本身也彰显出绿色是一种生机勃勃斗志昂扬的颜色。

⑵动物的追逐中有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那就是长途跋涉夸父追日的精神。

⑶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这口气与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是何等的不同。由此可见,陶渊明是懂得夸父的,夸父是不需要一个外在的理由,追日本身是他的目的。夸父精神,首先是对目标的心无旁鹜,在卡拉哈里沙漠和东非平原上,我们找到了这样的矢志不渝。干旱的卡拉哈里沙漠,象群发起了寻找水源的跋涉。这里曾经拥有非洲大陆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马家迪加底湖,如今却只剩一片烈日下的盐和沙子,但那一脉淡水保留了下来,像卡拉哈里沙漠的一块宝石,一旦有降雨,沙漠的某一角,总会再现昔日琥珀般的辉煌。

⑷旱季过后的第一场降雨即将来临的时候,远方飘来的新鲜空气的味道,引起了沙漠上寻找宝石的迁徙。躁动从象群开始,水牛、斑马、跳羚都加入进来,迁移的队伍越来越大。它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向沙漠深处走,那里会有新的草场。

⑸东非草原上聚集了近150万头的角马,为了寻找更好的草场,它们现在必须向南迁徙。它们将途经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跋涉800多千米。角马必须在5月之前抵达塞伦盖提大草原。5月旱季开始之后,塞伦盖提的沃野也会变成荒原,它们将转向西北方向寻找新的草场。角马中的很多已经不止一次参加过这种长途跋涉,对于那些新生命来说,这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这一路有太多的岔路口,生还是死甚至由不得自己。“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山海经》上寥寥片语,对夸父这一路的艰辛只字未提,我们只能靠想象来填补这一空白,山路漫漫,夸父磨破了脚,又结了茧。猛兽窥伺,夸父流了血又结了疤,太阳还在前头,脚步不能停下,这就是夸父精神——不畏艰难,执著、坚韧。

⑹角马的一路颇为凶险,从出发的那天起,鬣狗就一路潜伏在角马群左右,伺机而动。它们是小角马最大的威胁,在草木丛生道路狭窄的地方,行进的速度不得不放慢,碧草环绕的池塘对角马而言简直是伊甸园。然而悲剧发生了,天堂顿时变成地狱。一些小飞虫也来落井下石,飞虫顺着角马的鼻孔飞到他们的脑腔中,大脑受损的角马只能曝尸荒野。角马准备通过狮子的领地,每次他们都会给狮子留下丰厚的礼物。混乱,一片混乱。混乱给角马群带来很大的损失。小角马也容易在这个时候和它们的妈妈走散。失去母乳的哺育,新生不久的小角马会脱水,再难支撑着走下去,这是它第一次上路,也是最后一次。

⑺有死就有生,如果这一路只有悲伤,即便伟大,那也只是个无趣的过程,追逐也失去了它的意义。追逐中一定是有快乐的,这快乐在死亡的衬托下,显得高贵。现在是2月,是角马繁殖的季节。一头小角马出生之后,5分钟内就能学会走路了。再过2个星期,它们就能和妈妈跑得一样快了。这新生命不但令它们的父母雀跃,也给这片将要告别的土地平添了一股生机。

⑻角马走到了格鲁麦提河边,要达到目的地,它们必须穿过这条河流,这河流见证了角马家族千百年的跋涉,见证者还有格鲁麦提的主人尼罗河鳄鱼。鳄鱼早已知道这是角马群的必经之地,它们盘踞在塔利,等待上门的美餐。角马群犹豫了,沉默了。不是在沉默中死去,就是在沉默中爆发。角马选择了后者,一只角马向河对岸冲了过去,紧接着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整个角马群。乘着这胜利,角马群一路高歌,想必夸父也是快乐的吧。“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追到太阳要落下的地方,似乎还分不出胜负。遥想一路急奔的夸父,该是怎样的血脉沸腾。他低了头,继续奔跑,丝毫没有畏惧下一刻他可能被太阳灼伤,又或许他渴望那样的燃烧。追逐本来就是这样,生和死,地狱和乐土,就这样手牵手地交错在一起,追逐原本就这样痛并快乐着。

⑼经历了一年多的跋涉,角马群的面前也只剩下最后一条河。越过这条河它们就可以尽情地享受对岸的青草了。它们争先恐后地跳下了河,又相互践踏着往岸上爬,其中有些角马恐怕永远也爬不上岸了。

⑽伤痕累累的尸体铺满了河床,被活下来的角马遗弃在那里。但那些幸运的、强壮的,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角马的乐园。它们将在这时稍作停留,然后继续重复着祖先走了千百年的道路。夸父追日,太阳西行,它们都一样执著,然后追逐多一个注脚——永无休止的跋涉。

(节选自CCTV科教文行动之《绿色的追逐》)

【小题1】角马在迁徙过程中经历哪些具体的凶险威胁?
【小题2】这是一篇科普作品,作者为什么要多次提到夸父追日的故事?
【小题3】结合本文的内容及自己的认识,分析作者为什么把标题定为“绿色的追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问题意识,才有文脉传承
胡泉纯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历史的逻辑,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要面对的问题是不同的,公共艺术创作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有所回应,也就是说,有问题才有艺术。这些问题赋予了艺术创作背后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否则,公共艺术创作只会成为艺术家的自说自话和城市管理者的一厢情愿,作品与城市无关,更与城市中的人无关。
从城市建设、改造、升级的角度,对城市文脉的延续、回应和当代性转换是首要的“问题”。国际式风格千城一面的结果超然于历史性和地方性之上,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现代主义建筑和规划过于关注对象本身,没有注意彼此之间的关联和脉络,忽视了对于城市文脉的理解和转换。在世界范围来看,公共艺术的文脉思想从20世纪60年代正式被提出来后,一直受到建筑师、规划师、城市管理部门的关注,从研究成果和实践效果来看成效斐然。相对于建筑和规划来讲,公共艺术对于城市空间的介入属于一种软性的视觉文化植入,能有效缓解城市空间的冷漠与乏味,增强空间的趣味与情感的黏稠度。然而,在我们的实践中,只要一提城市历史文脉,往往会背负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似乎作品中不带有强烈的、明显的文化符号,就不文化,就不艺术,这种思想显然是对城市文脉的浅层理解和简单处理。文化传统、城市文脉的形成是根植于一定历史语境的,也是一个漫长发展和积累的过程。我们今日的语境和环境与过去已迥然不同,但是却拥有共同的基因。我们谈城市文脉的延续和转换正是对这种文化基因的追寻与转换,这不仅是涉及文化传统的问题,更是一个极具当代性的话题。城市文脉的延续和转换不是表层文化符号的罗列和堆砌,而是深层问题的发掘,需要带着问题意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公共艺术作品只是城市空间中的一件摆设,无法产生文化认同和沟通。
城市建设、改造是人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城市文脉是城市的历史记忆,也是人的记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其实就是“人的问题”或者说是“与人有关的问题”,公共艺术创作必须关注人的需求,也就是说,作品需要被理解。公共艺术作品最终的评判话语权不在城市管理部门也不在艺术家自身,而在于市民。在实践中,城市管理者和艺术家往往会带有强烈的精英意识,居高临下恨不得将所有历史都倾注于作品之中,使得作品晦涩、带有文化之累。这种意识显然是与公共艺术精神相违背的。公共艺术注重交流性和沟通性,希望引发公众的关注,最终达到认同与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作品的公共效应。当然,通俗不代表庸俗,轻松不代表肤浅。
都市公共空间艺术创作和研究所关注的命题分为纪念碑性和日常性研究。纪念碑性主题研究的方向是都市公共空间中有关宏大叙事题材的艺术创作,以此回应都市“文脉与记忆”的命题;日常性主题以现代都市公共场域为研究范围,以艺术的视角探讨日常都市中“栖居”的话题。城市历史文脉及其在当代语境的转化与延续是个很大的课题,针对这一课题,建筑和规划有其解决的方法论,公共艺术也应该建立有自身专业的特点研究和创作方法,不能简单地罗列、拼凑文化符号,否则,创作出的只是一堆煞有介事的物质空壳。往日的历史有其辉煌和厚重,当下时代也有其特点和活力,今日的现状和语境与过去拥有共同的历史基因,我们需要做的是敏感性的发掘和创造性的转换。公共艺术创作应理解历史,立足当下,发现问题,回应问题,关注人,关注人的需求,只有具备这种姿态,才能谈延续文脉,才能谈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历史逻辑,这些逻辑衍生出的问题规定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基本创作内容。
B.城市公共艺术能有效缓解城市空间的冷漠与乏味,增强空间的趣味与情感的黏稠度,可以让人产生文化认同感。
C.市民掌握着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最终的评判话语权,城市管理者和艺术家进行公共艺术创作必须关注市民的需求。
D.城市公共艺术不应是文化符号的简单罗列和拼凑,而应体现着对历史与当下语境所共有的文化基因的合理转换。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过于强烈的精英意识会使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晦涩、带有文化之累,成为艺术家的自说自话,这种意识违背了公共艺术精神,不利于作品公共效应最大化。
B.现代主义建筑和规划过于关注对象本身,没有注意彼此之间的关联和脉络,忽视了对于城市文脉的理解和转换,消除了城市的历史性和地方性。
C.城市文脉的形成是根植于一定历史语境的,也是一个漫长发展和积累的过程,但带有强烈的、明显的文化符号的作品未必能有效延续城市文脉。
D.日常性主题是都市公共空间艺术创作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以艺术的视角探讨日常都市中“栖居”的话题,与城市中人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
【小题3】下列各项举措,不能充分体现城市公共艺术精神的一项是
A.2006年,何香凝当代艺术馆曾邀请3位颇负盛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为深圳地铁车站专门创作3幅壁画并将其展示一周,作品产生了良好的视觉体验效果。
B.武汉市在江汉路商业步行街上设置了“乘凉”“热干面”“卖水”和“配眼镜”四组青铜雕塑,真实再现了老武汉人当时的生活场景,有着绵长的怀旧情绪。
C.“回”字纹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苏州市的部分道路护栏采用了“回”字形纹样,单体纹样由“点”形成“面”铺展开来。
D.北京地铁的《北京·记忆》装置艺术墙上,4000多块橙黄色琉璃块构成遛鸟、说相声的人物形象剪影,琉璃块内嵌有由北京市民捐赠的粮票、弹球等老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