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景山水是我国历代画家所喜爱表现却又最难表现的题材。由于古代画家赋予这一题材以深奥的禅意——“冬山昏霾,塞人寂寂”,使之达到很高的境界。如令能见到的传统雪景山水,如北宋范宽的《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王诜的《渔村小雪图》,赵佶的《雪山归舟图》,元代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等,均是寄情于景的稀世珍品。
传统雪景山水画也有其缺憾,那就是对雪景山水表现上的概念化,往往都是勾勒山形后,于山顶减少皴笔,依靠染天,构成雪景。其形象确切地讲只是座“白山”而非“雪山”。可能是古人多以绢作画,而在绢上很难使用特殊技法,所以这种烘托雪山的画法陈陈相因,成了惟一的表现途径。这不能不说是传统雪景山水画的一大憾事,________。
今人山水画中善于表现雪景者也不乏其人,如东北画家于志学的雪景山水是以表现冰凌树挂见长;宋雨桂、冯大中的雪景山水是以结构严谨、泼墨、泼彩加渲染见长。而近年来在画坛上逐渐被美术界关注的青年画家赵玉春的雪景山水又别开蹊径,给人以新的感受。
赵玉春善于运用人类对现代天文学、物理学、建筑学的认识成就和东方传统哲学相结合的眼光去理解世界,使其作品能超出一般山水画“以景寄情”的束缚。他认为:“山有其自身结构,然而覆盖上冰雪之后便形成了‘雪山’的新结构,例如:凹凸,起伏、半、残等都是‘雪山’的不同结构,若单凭古法来表现就难免流于概念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求画家把自然景象直接机械地照搬到纸上。”他注重雪山的真实结构,更注重表现的是随意性、抽象性和中国画笔墨的独特结构韵律,不模式化、大路化地表现。有时干脆运用许多抽象的笔墨、抽象的结构去表现内心的独特感受。“中国山水画绝非简单地等同于‘风景照片’,它体现了画家对艺术,对哲学,对美学,对宗教,对生活,对社会和对自然等的综合理解力。”这是赵玉春对中国山水画的领悟,也是他创作雪景山水的出发点。
【小题1】能填入横线上的语句是(  )
A.不能不引起美术界有识之士的深思。
B.但正因其缺憾,也给现代山水画留下了探索的空间。
C.从而直接影响了我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品位。
D.而这正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薄弱环节所在。
【小题2】文中提到的“古法”具体指:(不超过18个字)
【小题3】画家于志学、宋雨桂、冯大中、赵玉春的雪景山水的特点分别是什么?(不超过45个字)
【小题4】文中介绍于志学、宋雨桂、冯大中等人的雪景山水画作用在于:(不超过24个字)
【小题5】根据文章的解说,扼要说明“中国山水画”与“一般风景照片”的区别:
【小题6】下列有关赵玉春雪景山水画的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是哪一项?(  )
A.赵玉春的雪景山水画注重表现的是随意性和抽象性。
B.赵玉春的雪景山水画能超出古代山水画“以景寄情”的束缚,表现的内容更富有综合性。
C.赵玉春的雪景山水画体现他对生活、对艺术、对社会和对自然的思考和理解。
D.赵玉春的雪景山水画能给人以新的感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17 09:08: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二次元是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个亚文化族群。早期的动画、漫画都是由二维图像构成的,其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被爱好者称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广义上说,各种虚拟世界的卡通、动漫,电子游戏及其相关的核心产品与衍生产品都可以归为二次元的范畴。

为何那么多人痴迷二次元文化?细究起来,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是逃避现实的心理需求。不少青少年沉迷于二次元世界无法自拔,其实是不愿面对充满竞争和纷扰的真实世界。二是寻求认同的心理需求。处于边缘地位的亚文化族群往往要通过对亚文化的集体消费,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感知个体存在的价值。

二次元文化的盛行,于资本市场可能是利好,但对文化领域是喜是忧,则需要时间的验证。当下二次元文化的各类活动主要是在互联网这个场域完成的。新媒体不仅为二次元作品提供了便利宽广的展示平台,还为网络一代找到了同好聚集、思想碰撞的交流空间。在这种环境下,二次元逐渐跳脱了孤立的虚构故事空间,超越了动漫的艺术形式,形成涉及人群更广泛、内容更丰富的时尚潮流。然而,由于互联网对海量内容的筛选、监管和把控不甚严格,使二次元文化落入野蛮生长、良莠不齐的窠臼。

随着主要受众群体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破壁交融的进程将逐渐加速。为了更好地获得年轻人的认同,我们应当通过参与创作或评论引导的方式影响二次元文化,指引其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有鉴于此,国产二次元作品,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提升:一是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文化提倡的要素。二次元这种创作传播方式,须在中华文化内涵的挖掘上有所倾斜,这样才能为青少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对接打下基础,给主流文化的发展开辟更多维度。二是从注意力经济转向情感力经济。动漫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国产二次元作品却更多地流于肤浅的无厘头搞笑,或一味追求视觉刺激,堆砌俊男美女、宏大场景。试问,如果没有充分的情感张力,又怎能与观众深度互动、引导他们进行理性思考呢?三是取材于现实,靠生活质感打动观众。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二次元文化唯有回归现实,脚踏大地,才能更加震撼人心,引发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宋磊《面对“二次元潮流”主流文化不应缺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二维图像构成的、画面是一个平面的艺术作品就称之为“二次元世界”。
B.亚文化族群通过集体消费“二次元世界”,从而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
C.事实已经证明,二次元文化的野蛮生长和良莠不齐对文化领域来说忧大于喜。
D.二次元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交融是大势所趋,其原因是受众年龄的增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就二次元问题从解释概念到分析原因,再到解决问题,可谓层层递进。
B.文章基于对二次元文化的隐忧,最后提出二次元文化健康发展的三个办法。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侧重点就在于剖析了二次元文化受到追捧的两大原因。
D.虽无例证和数据,但文章能从理论高度进行逻辑分析,也同样使读者信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青少年不再沉迷于网络游戏。那么二次元文化或许就没有这么火爆兴盛。
B.互联网只有对海量内容加以筛选、监管和把控,才能使二次元文化健康发展。
C.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二次元文化,是提升二次元文化品位的重要手段。
D.二次元文化只有回归现实,脚踏大地,才能引发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晕厥羊

铁凝

老马一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就是喜欢吃蒜。但是,这个通俗而又廉价的嗜好并不总是能够顺利地被满足,原因是他的老伴儿决不能闻大蒜的气味。

昨晚临睡前,他的老伴已经向他交代了这几天他一个人在家应该注意的事情:冷水表里显示存水不多了,水表也好像有点不准。现在,老马穿好衣服来到客厅,又推开老伴儿房间虚掩着的门观察片刻,在确认房子里真的没有老伴儿之后,便疾步进了厨房,拉开橱柜的最下边一只抽屉,拿出预先藏好的两头蒜,三下两下地剥起来。

这时有人按门铃。

老马不觉浑身一激灵:莫非她丢了什么东西又折回来取?慌乱中他把蒜藏进抽屉,赶紧去开门——他从来不敢怠慢老伴儿的门铃声。门开了,唉,原来是单位的出纳给他送工资来了。老马接了工资信手放在门厅的餐桌上,接着赶紧回到厨房继续剥蒜。眼看着那些象牙色的、光溜溜、鼓绷绷的小蒜瓣在他手下越聚越多,老马心中那鬼崇的激情和暧昧的欲望说什么也按捺不住了,他抓起一瓣丢进嘴里猛嚼,一股热辣辣的蒜香伴着脆生生的响动在老马口腔里爆炸。这就是幸福了,咀嚼中的老马暗自思量。

这时又有人按门铃。

正在享受大蒜的老马本来不愿意此刻有人造访,但是,正因为几头大蒜下肚,经常打不起精神的老马,现在是精神昂扬、力量充沛。尤其当他看见门口没有老伴儿,是个全新的陌生人,可这个陌生人按了门铃又转身要走,老马就非常想把他拦住,他觉得现在他既有拦住这人的力量,又有拦住这人的权利。

老马说:“你怎么按了门铃就走啊。”

陌生人说:“你这是201,我找错门了。”

老马说:“你想找谁家?”

陌生人说301,说自己是小区物业公司的水工。

提起物业公司,老马更不想放这人走了。“我正想找物业公司呢,你必须进来先给我查查。”老马的态度是不由分说的,陌生人却显得犹豫,也许还有几分不易觉察的慌张。但这犹豫和慌张显然敌不过老马的不由分说,于是他跟着老马走进了老马的家。

其实老马也未必想到陌生人这么听话,他一向缺少让别人听他发令的体验。现在他发令了,陌生人居然听令了,老马终于体验了命令别人的愉悦。陌生人摘下身上的工具包,站在水表跟前似是而非地鼓捣了几下。他鼓捣不成什么,就又回到门厅,急于离开的样子。陌生人的态度很让老马恼火。他开始厉声谴责站在门厅里的这个人。陌生人低眉顺眼地听着老马谴责,不争辩也不反驳。就为了陌生人的低眉顺眼和他的不争辩不反驳吧,情绪激昂的老马还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意外满足感。原来人都有看别人低眉顺眼的欲望,对别人低眉顺眼了一生的老马今天终于也尝到了别人对自己低眉顺眼的甜头。老马头上冒着热汗,满嘴喷着不散的蒜气,借着不请自来的某种珍贵的快感连想带说连说带想,从务实说到务虚又从务虚返回务实,最后,他终于向面前这个沉默而懦弱的“水工”喊出了他此刻打算实施的计划:“既然你做不了经理的主,我也就不再怪你。”

沉默的“水工”就在这时突然把身子晃了几晃,接着双膝一弯就软软地倒在老马家门厅的地上。怎么了,这是怎么了?难道他是被我吓晕了不成?老马有点惭愧,然而,让老马不敢承认的是,这惭愧里却又掺和着某种莫名的满足。原来他老马也有今天,他也能对一个年轻力壮的活人充满威慑力量,他也能让一个活人低眉顺眼,最后他也能把一个活人吓晕过去。老马站起来跑进客厅去打电话,给“120”急救中心打电话。

当老马接通电话叫了对方来救人,很快从客厅里出来时,发现门厅地上那个晕着的人已经不见了。他的心紧缩了一下,好像刚明白了什么。惊慌中的老马赶紧回屋,进门先看餐桌,餐桌上他那沓不算厚实的工资也不见了,确实不见了。一切都在瞬间。

这晚老马不吃不喝和衣睡去。

老马再次醒来并不是早晨,可能是深夜一点钟。他再也睡不着,爬起来看电视,一个澳大利亚的电视片,讲他们那里有一种奇怪的羊,那是一种长不大的小羊,害怕声音,害怕风雨,害怕比它们大的动物,外界稍有响动就会导致它们晕厥,动物学家命名它们为“晕厥羊”。

老马本能地对画面上那些晕厥羊有好感,那是活脱儿一个他自己啊。可是,早晨晕在老马家地上的那个人他又是谁呢?一只晕厥羊兴许完全有能力去恐吓另一只晕厥羊。

(选自《铁凝自选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写老马第一次听见门铃声响起时非常紧张,透露出老马平日在家对老伴儿的畏惧心理。
B.老马随手就把单位出纳送来的工资放在门厅的餐桌上,这个情节不仅说明老马不在乎钱,而且也为下文“水工”拿走钱埋下伏笔。
C.老马“不由分说”地把“水工”“请到”家里来,是因为他老伴儿临走的时候交代了家里的水表有点问题需要修理。
D.老马在谴责“水工”时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意外的满足感,而正是这种满足感让他失去了警觉,导致最终丢失了工资。
【小题2】小说主人公老马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开头写老马非常喜欢吃蒜的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何鲁:真名士自风流
徐百柯
有许多关于何鲁的传奇。其中最“玄”的一则流传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因为何鲁智慧超群,美国人愿以50万美元在他死后买下他的头颅,以供研究。
记者向何鲁的儿子何培炎求证。何培炎听后大笑,称自己很早就听说过这个传闻。“应该是没有这回事的。不过父亲一直负才子之名,所以也一直有很多夸张的传闻。”
何鲁早年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因外籍教师侮辱中国学生人格,仗义执言,率同学严辞批评教师,被校长认定为“闹学潮”。在开除他的全校大会上,矮个子何鲁面对校长侃侃而谈:“经此次学潮,清华能改革进步,何鲁一人纵牺牲学籍也无关系。若不改弦更张,而使最高学府萎靡腐败如故,就请我来读,我也不得来的。”说罢,在全场学生的掌声中,扬长而去。
作为最早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何鲁1912年入里昂大学,1919年获得数学硕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得科学硕士学位的中国人。
何鲁的学习能力曾倾倒了他的教授,以至于教授经常在课堂上赞扬这个来自中国的小个子:“你们猜,谁的作业做得最好?连法文也写得最好?还是那个中国娃娃!”
据何培炎回忆,1949年后,一些曾经赴法勤工俭学的国家高层领导,见到何鲁时,还会双手抱拳,尊称一声“老前辈”。
从何鲁25岁归国担任教授起,不少著名学者都曾受业于他。如物理学家严济慈、钱三强、吴有训、赵忠尧,数学家吴文俊、余介石,化学家柳大纲等。
华罗庚是数学家熊庆来的学生,但他一直说,何先生虽然没教过我,但也是我的老师。华罗庚在西南联大时期完成数论经典著作《堆垒素数论》,送交中央研究院,竟无人能审。后送教育部,交由何鲁主审。
时值盛夏,何鲁在重庆一幢小楼上挥汗审阅,其间不时击案叫绝,一再对人说:“此天才也!”阅后,他不仅长篇作序,还利用自己是全国仅有的6位部聘教授之一的声誉,坚持给华罗庚授奖。1941年,华罗庚终于成为国民政府唯一一次数学奖的获得者。
在南京高师教授数学时,何鲁有时会趁着兴致高,开讲座讲古典诗词。据说,每逢此时,连窗台上都挤满了学生。在中央大学时,他更与国学大师章太炎的门生黄侃等结为忘年交,意气相投,诗酒相和。代理安徽大学校长期间,他以数学家身份,却被学生视为与郁达夫等著名文人相比肩的“风流名士”,尊其为“酒仙”。
何鲁是现代著名书法家。在重庆时,他与沈尹默谈论书法,慕名而来的听者如云。
上世纪50年代,何鲁调到北京。荣宝斋极为珍视他的书法作品,曾派人拿着他的字拜访他,问他如何标价。何鲁却扔下一句:“我的字,千金不卖;朋友要,分文不取!”
何鲁敢言,批评蒋介石尤烈。国民党特务头子康泽曾在重庆著名的沙利文西餐厅“宴请”何鲁。康泽问他:“何先生是否有过对委员长不敬的言论?”何鲁一笑:“是啊,经常骂。不知你说的是哪一次?”
自1919年回国后,何鲁西装一脱,一辈子穿长袍。何培炎给记者看了一张老照片,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合影。前排中间6人,***、周恩来、马叙伦、郭沫若、何鲁、钱俊瑞。
惟何鲁一人,一袭长袍。
(选自《民国风度》,有删节)
相关链接:
材料一:何鲁在里昂大学毕业时,祖国发生了“五四运动”。远在异国他乡的何鲁深受震撼,毅然决定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条件,返回灾难深重的祖国。踏进国门,面对伤痕累累、满目疮痍的故土,何鲁思索着何以报效祖国。他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前往法国学习理工的。但是通过对法国及欧洲列强文明的回顾,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反思,他感到人毕竟是第一位的,只有培养出众多的人才,才能挽救中华于水深火热之中。他选择了“教育救国”之路,走上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讲台,开始了长达五十年的教书生涯。(选自高希尧《何鲁小传》)
材料二:将法文的物理、化学教科书倒背如流,100来页笔记不打一个墨点……做到这一切的学霸,是重庆大学第五任校长,数学家、教育家、诗人何鲁。他25岁就攻克世界数学三大难题之一,成为蜚声中外的数学家。
(摘自《重庆晚报》)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何鲁早年在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读书时,因外籍教师侮辱中国学生人格而率领同学闹学潮,从而被校长开除。对此不公正的处罚,何鲁愿牺牲自己以换取学校的改革与进步。
B.何鲁在法国留学时的教授经常在课堂上盛赞他的作业做得好,一些曾经赴法勤工俭学的高层领导见到他也会尊称一声“老前辈”,从侧面反映了何鲁学习能力很强。
C.华罗庚一直说何先生虽没教过他,但也是他的老师,原因是何鲁曾负责主审华罗庚写的《堆垒素数论》,不仅给他作长序,还坚持给他授奖,对华罗庚有知遇之恩。
D.何鲁留学归来,之所以选择走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讲台,开始了长达五十余年的教书生涯,是因为他认识到科学无法救国,教育救国才是根本。
E. 何鲁是第一个在法国获得科学硕士学位的中国人,25岁就攻克世界数学三大难题之一,成为蜚声中外的数学家,他还是国内不少著名学者的老师。
【小题2】(小题2)美国人愿花高价买何鲁头颅一事,经何培炎证实应该只是一个传闻,可作者为何还要在开篇写下这个传闻?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两段的作用。
【小题4】(小题4)何鲁“风流名士”的形象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寻人启事

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荫牢牢笼罩着椅子,这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

用女孩的逻辑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挣钱之外,最大的偏爱就是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母亲的代称。

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以久。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为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别忘记,我很漂亮。”

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A市的新闻媒体,登了“寻人启事”。这要花很多钱的。能让母亲花不必要的钱,女孩心里高兴。

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在B市,女孩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时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

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B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惭愧。可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

每天晚上抱着登着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眠,已经成了离家女孩的一种习惯。在C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后来,女孩终于在《C市日报》上找到了一篇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

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默念过百遍、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挂上电话,女孩以泪流满面。

合同期总算结束了,女孩风尘仆仆的赶回A市,她颤抖着按响门铃,开门的确是个陌生人。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去了南方。

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启事:

寻母,速归。

【小题1】第三段“没有温暖的家”在文中具体指
【小题2】女儿感到“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是因为( )
A.只有离开了家,才深感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B.只有离开了家,才有冲出“牢笼”的快感。
C.没有家中母亲的严格管教,深感离家的自由与开心。
D.只有踏入社会,才感到在社会中生存是多么不易。
【小题3】第四段说“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请你挖掘这“留言”中所有包含的“报复”的具体含义。
【小题4】从文中“母亲”的三次“寻人启事”过程中,你读出了什么?“女儿”三次读“寻人启事”及给母亲电话后的心态又说明了什么?
【小题5】作为一名鉴赏者,你最欣赏这篇小说的哪点?为什么?(50字左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飞翔的馒头

葛昕旭

那是一个特别寒冷的日子。大朵大朵的雪花,纷纷扬扬地在空中飘着。

父亲来到学校的时候,正是中午。小林子刚吃完饭,正和同学们一起趴在教学楼的栏杆上,伸手接着从天空飘落的雪花。小林子看见父亲瘸着腿,冒着风雪,从校门口一瘸一拐地走向教学楼时,愣了一下,手里的雪花慢慢地融化了。

小林子跑下楼,跑到父亲面前。父亲冻得僵硬的脸瞬间就活泼了起来,笑笑,双手忙捧到嘴边,哈了哈气,随后伸手帮小林子拍了拍身上的雪花,拍完,从身上掏出一个布包解开,拿出一大沓的零钞,说:“这是两百元,你拿着,买点啥好吃的,不要亏了自己的身体。”说完,把钱递到了小林子的手上。

小林子吸了一下鼻子,拿着钱,看着父亲,眼里顿时就有了湿润的感觉。

父亲伸手摸了摸小林子的脸,又问:“吃饭没?”

小林子朝父亲点了点头。

“要吃饱。”父亲边说边从身上摸出一个冷得干硬的大馒头,递给了小林子。

小林子看着父亲,摇摇头,没接,说:“爸,你吃!我不饿。”小林子知道,那是父亲从家里带来的,是父亲的中午饭。

父亲说:“我没事,走快点,早点赶到家,还能吃上午饭。你上学,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吃饱咋行?”

小林子看着父亲,刚要伸手接,这时,站在楼上的几个同学朝小林子吹起了口哨。小林子愣了一下,转身看了看楼上,红着脸,把手缩了回去

父亲发火了,一把抓住小林子的手,说:“叫你接着你就接着!咋不听话呢?现在营养跟不上,把脑子费了咋办?”说完,把馒头硬塞进了小林子的手上小林子拿着大馒头,站在那里,脸更红了。

同学们“轰”的一声笑了起来。口哨声,尖叫声,起哄声,响成了一片。

父亲抬头看了看楼上的同学,脸也微微地红了红,叹了一口气,又拍了拍小林子肩膀上的雪花,然后转过身,蹒跚着腿,一瘸一拐地往校外走。

小林子看着父亲的背影,身体立马僵成了一根木棍,鼻子酸了酸,嘴张了张,想说点啥,结果啥都没说。

同学们全跑下楼围在了小林子的旁边。同学们一下来就开始抢夺小林子手上的馒头。小林子红着脸,把手中的馒头高高地举在了头顶。 同学们却不依不饶,紧紧地把小林子围在了中间。一边抢夺馒头,一边不停地说着一些嘲笑的话语。

小林子举着馒头,看着大家嘲笑的眼神,脸上终于挂不住了,转身看了看父亲。

父亲背着一身雪花,已经走到了校门口。

小林子转过身,看了看围在身边的同学,重重地哼了一声,忽然手一扬,那干硬的馒头,就犹如一只飞翔的小鸟,划着抛物线,直接飞向了教学楼旁边的操场。

父亲来到校门口。临出门,想再看一眼小林子,一转身,恰好看见了那飞翔的馒头。父亲愣了一下,脸一下就白了。父亲站住了。看了看站在同学们中间的小林子,父亲紧紧地咬了咬嘴唇,右手慢慢地就捏成了一个有力的拳头。

小林子看见父亲转身的瞬间,立刻就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父亲瘸着腿,忽然朝小林子跑了过来。

小林子忙扒开同学们的包围圈,迎着父亲跑了过去。父亲跑到小林子面前,推开小林子,跑向了操场。父亲捡起馒头,用手擦了擦上面的泥土,看了看,放进嘴里,慢慢地嚼了起来。

小林子跑到父亲面前,抱着父亲,泪水慢慢地就淌了下来。

此时,天空的雪花,越飘越大。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馒头的描写可以说是这篇小说的一大亮点。作者将“馒头”写进文题里,以馒头编织故事,以馒头刻画人物形象,使普通的馒头有了象征意味,发人深思。
B.小说为我们塑造的小林子虽然自私、虚伪,但仍然有着美好的心灵,如:他接过父亲的钱时,有点感动,最后当父亲回来后,他“抱着父亲,泪水慢慢地就淌了下来”,这些说明他本质是好的。
C.对小林子班上同学的描绘,也为塑造主要人物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小说通过对这些同学的描写,揭示了一个鲜活的社会现实,强化了小说震撼人心的力量。
D.这篇小说语言质朴、生动,叙述详略得当,小说不靠离奇的情节取胜,却在看似平淡的描述中,以近乎工笔的写法凸显出其深厚的思想内容。
【小题2】读了这篇小说,读者会觉得小说中的“父亲”这个人物形象很熟悉,“父亲”有哪些性格特征?小说是通过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些特征的?
【小题3】这篇小说对“雪”的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作者描绘“雪”的作用和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