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统文化短视频,顾名思义即是记录传统文化的网络短视频。截至2019年5月初,“抖音”平台上关于传统文化相关的短视频数量超过6500万条,累计播放量超过164亿次,传统文化话题成了“抖音”上最热的话题之一。目前,短视频客户端用户集中在24岁左右,而短视频传统文化传播的不断完善,也有利于在年轻人群体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探讨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受众心理。

人类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催促着人们主动进入新环境、新领域,获得新知识。而“复古风”从生活服饰刮到了传统文化领域,从前与受众保持一定距离的“高冷”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跨时空性特质下,源源不断地传播到受众的面前。受众对于生动丰富、充满趣味的小众传统文化是新奇的,基于好奇与求新的心理,受众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短视频,重新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相对于“抖音”其他类型的信息,传统文化等知识的传播是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传递严肃的传统文化信息,受众在观看其他类型比如搞笑类短视频时可能会有浪费时间的隐忧,但是观看知识类短视频能够增强受众技能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给受众带来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而在此基础上,出于短视频的知识传播作用,短视频客户端不再只有休闲娱乐的作用,也是一款轻松学习、获得知识的工具。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认为,在后现代的社会中,人们通常通过“消费”这个行为来表达自己,彰显地位或品位。当今时代,受众整体的文化水平以及生活格调都在提高,审美观念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不仅仅要求简单的好看、眼球刺激,还要有个性、流行等因素。“美而不同”是大多数人追求的新境界。传统文化一直作为高雅文化存在,在注入短视频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后开始接地气,不同于传统信息传播的呆板与生硬,有个性的传统文化传播符合大众审美,更容易在受众中间扩散传播。

在传播活动中, 从众是指个体 (或群体)受到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或行为,使之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在短视频领域,传统文化短视频在受众点赞、转发的二次传播中,引起了其他用户的跟随观看。而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抖音”客户端无限推送的信息流模式,很多用户会选择点赞量多的视频进行观看。而平台功能的便利性使得人们在从众心理的指导下,由好奇的观看转化为参与视频拍摄。如共青团中央的“抖音”号与京剧演员珮瑜合作,共同发起了抖音话题“我要笑出国剧范”,并为话题提供示范视频,引发了众多受众的模仿,截至目前此话题阅读量超过26亿人次。在从众心理的推动下,优秀的传统文化短视频获得了爆炸式的传播。

新媒体技术大大丰富了知识传播的渠道与载体,短视频突破了以图文传播为主的“两微”传播,丰富了现代人接收信息的方式。虽然存在短视频“短小微”局限、所传达的内容不够深入、视频制作者水平不高导致视频质量不够精致等问题,但目前,短视频依旧处于风口位置,传统文化传播者在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发挥受众主导地位、推动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产出的同时,也要寻求更为深入的传播方式。

摘编自郝玉佩《短视频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播与受众心理分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观看短视频能增强受众技能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给受众带来一种满足感、充实感。
B.在后现代的社会中,人们都想通过“消费”这个行为来表达自己,彰显地位或品味。
C.当今时代,“美而不同”的审美观念提高了受众整体的文化水平以及生活格调。
D.从众心理推动受众点赞、转发、观看、参与拍摄,使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获得传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证,主要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探讨短视频时代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倍受热捧的原因。
B.文章用共青团中央与京剧演员合作发起抖音话题并提供示范视频的实例证明从众心理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
C.文章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自己的观点。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论及短视频作为新媒体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存在问题,给文化传播者指出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唤醒青年用户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B.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跨时空性特质是受众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短视频,重新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主观因素。
C.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传统文化也为抖音视频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内容,注入了新活力。
D.在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需要寻求不同领域的合作来实现传播效果的优质与传播方式的深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4:05: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玩家
侯发山
提到徐达,小城收藏界的同行都会说,人家徐达吗?大玩家。听那口气,绝对没有羡慕的意思,明显带着嘲讽的意味。
别人玩收藏都是专注一个领域,或玉石,或字画,或瓷器,或织绣等等,徐达什么都偏爱。城南有个古玩市场,徐达去溜达了两趟后,开始往乡下跑,专去那些交通不便的偏远的山村。他说,越是这些地方,越有货真价实的东西。按说,他的思路不错。他三天两头往乡下跑,昨天去收一个瓷碗,今天去收一个烟袋。其实,他都看走眼了,收回来的全是假货,没有一样真货色。他还不听劝告,固执己见,乐此不疲。也就难怪同行们耻笑他了,说“大玩家”那是高看他,私下都叫他“棒槌”。
徐达原是搞建筑的,说得更直白一点,开发房地产的。过了六十岁生日,他就把公司交给儿子徐全打理,转行到收藏上来了。
走眼一次可以理解,连续走眼就有点不正常了。
这天是个星期天。徐达打算到靠山屯去一趟。靠山屯是全省有名的贫困村。牛犇提出跟他一起去,到靠山屯看看景致,潜台词是去给徐达掌眼。牛犇是徐达在收藏界认识的朋友,搞收藏多年,是个行家。
到了镇里,因为道路不通,两个人就步行十几里到了靠山屯。他们挨户挨门去看。徐达不是直截了当问人家家里有没有古董,而是问人家家里几口人,一年打多少粮食,顺便这里瞅瞅,那里瞧瞧。
他们走进了老栓家。老栓住的还是祖辈留下的两孔土窑洞,前脸用石头砌了一下。院子里搭了个草棚子,垒着一个黑乎乎的灶台。家里弥漫着一股浓重的中草药的味道。不时从窑洞里传来一个女人的咳嗽声。
来了客人,老栓激动得不行,忙用袖子把院子的石凳子胡乱抹几下,然后抓把柴草要给两人炖鸡蛋茶。徐达忙拦住了,他知道,两个鸡蛋说不定就是这一家人两天的开销。通过交谈,徐达得知老栓的老伴卧病在床,常年吃药,闺女在郑州上大学,一家人靠低保维持生计。
牛犇叹了口气,看了徐达一眼,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两张百元的票子给老栓。老栓慌乱地摆着双手,说什么也不要。“你以为你是乡长?”徐达开玩笑地对牛犇说,“杯水车薪,有何用?”牛犇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徐达的眼睛像探照灯似的,这里瞅瞅,那里看看。他看到墙角放着一块光溜溜的鹅卵石,便走上前,先是用手扫了一下表面的灰尘,然后找块破布认真擦了擦,左瞧瞧,右看看,像是遇到了宝贝。
“一块腌酸菜的破石头,有啥看头?”老栓都不好意思了。
“玉石啊。”徐达像是说给老栓,也像是自言自语。
牛犇忙走过去,看了石头一眼,便对徐达使了个眼色,意思是说你看走眼了。
徐达不理会牛犇的好意,对老栓说:“老乡,这块石头您能匀给我吗?”
真的是玉石?老栓不敢相信徐达的话,但他看出徐达想要这块石头,便说:“呵呵,您想要就拿走吧。”
“一刀穷,一刀富,一刀穿麻布。”牛犇自言自语道。他是在暗示徐达,事关重大,不能草率。徐达也知道牛犇的意思,还了一嘴:“神仙难断寸玉呢,何况你又不是神仙?”牛犇气得真想踢徐达两脚。
徐达对老栓说:“这件玩意我拿了。十万元。”
“这,这……”老栓不知道如何是好。
“嫌少?”徐达问道。
老栓忙说:“一块石头,不值那个价,不值那个价……”徐达抱起石头走了,丢给老栓一张十万元的支票。等到老栓回过神来,两个人已经翻过了山岭。
牛犇忍不住说道:“徐总,你交的学费还少吗?明明就是块破石头,你怎么跟捡了漏似的?玉石因硬度低,敲击时声低沉,有若击木……”
“我知道,这就是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徐达说罢,把怀里的石头扔了,眼看着它咕噜噜滚到了山下。
牛犇被滚落的石头惊醒了!他这才明白,真正看走眼的是自己。
回城后,牛犇忍不住嚷嚷了出去。当地媒体要推选徐达为年度十大慈善家之一。徐达谢绝了,他说:“我是收藏家,不是慈善家。”徐全也赞成老爷子的观点,说:“我爸是收藏家,不过,老是看走眼,没办法。”徐全淡淡一笑。知父莫若子。看来此话不假啊。牛犇彻底服了。
从此,提到徐达,收藏界的同行都会由衷地说,人家徐达,那是大玩家。听那口气,满是钦佩,满是敬仰。
(原发《娘子关》2017年第1期专栏,被《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3期转载,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介绍了本文的主人公“大玩家”徐达,引出下文对徐达收藏活动的介绍,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介绍徐达收藏的藏品品类丰富,他也一直以收藏家自居,这主要是为了塑造出徐达热爱收藏的形象特点。
C.小说通过对徐全、牛犇等次要人物言行举止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徐达的形象,从而突出了小说主题。
D.小说对靠山屯老栓家环境的描写,主要是为了烘托老栓家境贫寒,从而为下文介绍徐达行善的情节做铺垫。
【小题2】小说中徐达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何以“大玩家”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目前,随着中国传统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创新弘扬问题现在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所说的创新弘扬,是把激活中国古代有价值的美学思想资源,加以阐释和发扬光大。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是当代美学建设的重要资源,这正是我们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下应当发扬光大的原因。

美学作为人文价值学科,应当重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价值。因此,我们不能心存偏见,依然怀抱全盘西化的那种矫枉过正的态度,总是误以为只有古希腊、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传统才对当下的美学思想发展有启示,而中国孔孟老庄、宋明理学以来的思想传统就不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我们既不粗率地鄙视和否定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也不能盲目地迷信和简单地移植西方美学。实际上,即使在西学东渐、甚至有人主张全盘西化的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并没有被全盘否定,并没有完全断裂。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承载着丰富的审美经验,由这些经验归纳和总结出来的理论,乃至审美经验本身,值得中国当代美学和世界美学加以继承。这些传统的美学思想已植根于我们民族的生活方式之中,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以及艺术心理。因而,对于它们的继承与弘扬,是当代学人之使命所在。古代传统与当下发展的关系,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譬如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在当下依然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享受;古代的戏曲小说和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可以在当代新媒体艺术中得以再现;古代的器物造型等可以为当下的设计提供启示和灵感,等等。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包含着启迪学者智慧、引领未来发展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一个重要传统,就是“返本开新”。这也是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追溯中国传统美学的源头,切实把握其中有价值、有活力的资源,从而使当代美学别开生面。诸如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谐的宇宙观、“立象言意”的传统、物趣人情浑然为一的艺术境界等等,都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国艺术的抒情传统虽然不能涵盖全部的艺术作品,但它确实是中国古代艺术具有独特民族特征的贡献,同样也值得我们珍视和发扬光大。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有优秀的传统,就无限夸大其内容,或者固守中国传统美学中僵死的教条。中国传统美学资源在学科形态上、研究方法上确有诸多的不足,我们应当客观对待其中的生机和活力,客观地对待这批遗产。

(节选自朱志荣《中国传统美学的传承弘扬》,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创新弘扬,重在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资源加以激活、阐释和发扬。
B.在有人主张全盘西化的时代,中国的孔孟老庄、宋明理学以来的思想传统被完全否定。
C.优秀的传统美学思想对我们有着长期而深刻的影响,当代学人应当对其加以继承弘扬。
D.“返本开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重要传统,返本溯源有助于当代美学发展创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提出我们要客观对待传统美学思想的观点。
B.文章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价值、审美经验以及其作为思想资源等层面论证了传统美学思想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C.在论述的过程中,文章列举了一些有一定典型性的事例,具体而有力地证明了论点,使文章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D.文章第三段举唐诗宋词、古代戏曲以及古代器物造型的例子证明了传统与当下发展的关系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的美学思想,诸如古希腊、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传统对我们当下的美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B.不止我们的民族生活受益于传统美学的审美经验,世界美学也能够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审美经验中汲取养分。
C.中国古代艺术的抒情传统是我国古代艺术的民族特色所在,因此继承这一抒情传统是发扬民族传统的必要前提。
D.我们如果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全盘照搬,不加以甄别筛选,势必会给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民族学视野下的中国书法
罗海东
中国式文人以独特的审美情感和系统的技术技巧用毛笔书写汉字,书写主体的集体人格化、书写工具的强大表现力、书写技法的高度程式化、表现客体的形音义自足与千变万化,使得中国书法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写字”,成为民族特色鲜明的专门艺术。在中国艺术内部,书法也颇有代表性。文字是文明最基本的要素,而汉字的实用与书法的审美一体两用密不可分,所以中国书法地位特殊。历史上,汉字始终是中国的通用文字,故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民族跨度较大,更加广泛地承载着56个民族所共有的中华民族精神,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阴阳调和的辩证法、自强不息的生命观、写意抒怀的艺术观等,在中国书法中均有集中的、综合的反映。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自然依随汉族的文脉而发生、发展,同时也得益于中国少数民族的参与和创造。早在东周时期,鲜虞族建立的中山国所出“中山三器”与“守丘刻石”,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名作。楚汉相承,由南方少数民族参与创造的先秦楚系书法与周-秦文字系统一道,对汉代书法产生重要影响。正是在汉代,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创立完备,从此中国书法以风格史为主线,不断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资源南北分流,由此逐渐形成1700年来中国书法碑、帖两大体系双峰并峙的基本格局。北方少数民族直接确立了北碑体系,也间接促进了南帖体系的发展。元代,朝廷为笼络士人,礼聘宋朝宗室赵孟頫并推赏其书法,赵氏倡导的复古书风,亦使宋末颓微的中国书法重回传统正道。同时,以鲜于枢、康里巎巎、耶律楚材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书法家群体,以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和较高的艺术成就,为中国书法的保护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代,许多皇帝偏爱书法并身体力行,对中国书法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康熙、乾隆二帝,分别崇尚董其昌和赵孟頫这两位继承型的帖学大家,令清代前期书坛延续了书法正脉。清代中后期,由于文字学和考古学的发展,促成了碑学中兴的局面。
因此,中国书法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在中华文化整合中的标志作用。中华文化整合的核心内容,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混融,其关键点在政治军事上表现为秦(代表黄河文化)灭楚(代表长江文化),在文化艺术上则以汉字(书法)之“书同文”为标志;其次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文献功能。书法遗迹即文字遗存,不仅可与其他文献相互印证,甚至在相关文献损毁阙如时成为研究某段历史某些问题仅有的线索,堪称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例如被誉为“篆中之草”的《散氏盘》铭文,本为一篇地契,却是研究西周晚期诸侯国纠纷与土地流转制度的珍贵文献;再次对中国社会的维系调和作用。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中和简静、含蓄深沉为主要审美取向,具有人文化育功能,关乎科举应试需要并与儒、释、道兼通的中国书法,为统治者治人尤其是治士独特贡献。不仅所有读书人都要学书法、用书法,受到书法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入世不利的文化精英如苏轼、徐渭等,往往也以书法释怀寄情、寻求精神的超逸。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书法兼实用与审美于一体,融合了写意抒怀、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等中国艺术观,具有很强的民族象征意义。
B.“北碑”即北朝刻石的通称,清朝中后期,人们追捧“北碑”,进而促进了文字学和考古学的发展。
C.元代帖学大家赵孟頫开一代书法古风,鲜于枢、康里巎巎等北方少数民族书法家也身体力行,共同促进了书法的繁荣。
D.中国早期的“先秦楚系书法”与“周-秦文字系统”都融人了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对中国书法影响深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大段文字论述了中国历朝历代少数民族——包括处于统治地位的少数民族领导阶层——对中国书法的重要影响。
B.文章从中国文人与中国艺术两个角度切人,分析了中国书法的显著特点,点明本文的核心议题:中国书法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统一。
C.文章以《散氏盘》铭文为例,论证了中国书法遗迹在历史文化传承中具有文献功能,尤其是在相关的文献缺损难寻或遭到毁坏的时候。
D.文章一方面写中国书法对于多民族中国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写中国少数民族广泛参与创造了中国书法,突出了“民族学视野”论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国书法始终是以作为通用文字的汉字为载体,所以其民族跨度极大,广泛地承载着56个民族所共有的民族精神。
B.中国书法不仅追求中和简静、含蓄深沉的审美境界,而且汇聚了儒释道三方的思想精华,为统治者招贤纳士做出贡献。
C.如果董其昌和赵孟頫,不临摹古法,不注重传承,他们就不会成为声名显赫的帖学名家,也不会得到康熙、乾隆皇帝的推崇。
D.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中国书法不仅在文化整合中具有标志性作用,而且维系调和着中国社会,具有人文化育功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大地的声音
向迅
(1)秋虫唧唧的叫鸣,把个初秋的夜晚闹腾得丰腴而清凉。
(2)不是一颗枯叶上的露珠,我也沉浸于如此浓稠却又轮廓分明的夜晚——像是有人握着橹,在墨绿色的水面摇落起一片一片珍珠似的水声。一整个夏天,就是在它们的鸣叫声中过去了;我经历的那些不算短的岁月,就是在它们的鸣叫声中过去了。那些唧唧声,好似时间的一种比较具体的呈现形式。我实在是太粗心大意了,近三十个夏天,竟被我故作大方地一掷而去——我没有一次认真地聆听那些动人的唧唧声。直到这个晚上,我才坐在一方池塘边,平心静气地聆听了一次那来自山野和草木间的小提琴交响曲。
(3)繁星一般密集的鸣叫声,从池塘对面的一叠浓墨泼就似的小山里和岸边的草丛中源源不断地传诵出来。
(4)唧——唧——啾——啾——
(5)此起彼伏,高低错落,远近有致。
(6)初闻其声,以为杂乱无章,重复无趣,只是风吹草动惊起的回声罢了。但倘若把眼睛闭起来,你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了——安详的大地,就如一架巨型琴键,而那些不甘寂寞的虫子呢,都是一些技艺绝佳的琴手,或避于一片树叶下,或站在一块爬满了青苔的石头上,或攀在一根草茎上,对着渺远的夜空,优雅发声,忘乎所以地尽兴弹奏——但我总是在它们的声息中,闻见了那么一点淡淡的哀戚和愁绪。我想,这大概是因它们把自身的生命体悟也融进了曲子吧,抑或是命运逼迫它们用身体发出唧啾之声的呢。
(7)可这样的比喻总是有些欠妥——它们的鸣声,是那般有序,节奏分明,层次丰富,像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又像是来自深沉的大地。
(8)我又想它们到底为何要这么不辞辛劳地夜夜长鸣呢?是在低声祈祷吧,是在高声歌唱吧,是在朗诵诗篇吧,是在念诵经文吧,是在呼朋引伴吧,是在促膝长谈吧……有那么一个时刻,我躺在池塘边湿漉漉的条凳上,双手情不自禁地和着那隐秘的节奏,在空气中像音乐指挥家那么划动起来——那些音乐竟神奇地在我的手臂和呼吸间流动起来;那些音乐,像低垂的夜幕里极柔和的云朵,更像来自我的身体,我的灵魂。
(9)我在一处草丛边蹲下来,捕捉到了两首独奏曲,它们分别来自两只我并未发现身影的促织。啾——啾——,我学不来它们的叫声。我莫名地惊诧,继而又莫名地激动起来。我感觉天与地在此刻与我离得特别近,我就像一个睡在襁褓中的婴儿,在旋律优美的摇篮曲中,抵达天堂。
(10)我心底还是无比清楚的,那鸣声,分明是生命的歌声,是生命的象征,是生命的旗帜——是大地的声音。
(11)不止是那池塘对岸林深叶茂的山林,只要是那些没有被水泥覆盖和倾轧的泥土里,夏秋时节,就会有虫子们的歌唱和伴奏。这无言的故乡,就生长着无数生命。即使是那些密实而堡垒森严的水泥地之下,也有生命在无声活动;即使是干净而空荡的水泥地之上,那些哪怕是仅仅落得下一粒草籽的小小坑洼里,也会有精瘦的绿色,可怜巴巴地冒出来呢。
(12)我知道,很多虫子的生命仅止于夏秋两季。秋天一过,它们要么深入泥土预备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天,要么连同它们飘荡在草木间的歌声和一缕精魂,化成了那么一小点泥土。生命究竟是短暂的,可它们用歌声构筑的那个音乐世界,是多么宽广啊——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它们的舞台,大地万物,都变成了它们的听众。不仅是包括我在内的人,就是那些树木与月儿,也都静静地聆听着那生命精彩的绝唱。
(13)虫子们的精神世界,真是海阔天空。
(14)歌者的一生,哪怕繁华落尽,却仍然余音不绝。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集中笔墨写虫鸣,是因为秋虫动人的唧唧声引发了他对过往岁月的感喟,并在平心静气聆听虫鸣的过程中获得了深沉的体悟。
B.作者笔下秋虫的鸣叫声构成了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它们高低错落,节奏分明,既具有韵律美,又似乎蕴涵情意,触动了作者心灵。
C.秋虫不辞辛劳夜夜长鸣,或呼朋引伴,或促膝长谈,在作者看来是为了抓紧时间及时行乐,使短暂的生命具有丰富的生活内容。
D.文章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既充满感情地描摹了“我”所听到的各种各样的秋虫声,也由此引发出关于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
【小题2】围绕着虫鸣声,作者的情感主要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第(11)段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坚持维护基本法权威,香港方能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石龙洪

①香港基本法走过的25年风雨历程揭示,坚持维护基本法权威,香港方能长期保持繁荣稳定。

②1984年,中英两国就香港问题签署联合声明,香港回归中国提上日程。但如何回归,资本主义制度如何保持50年不变,“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如何实现,并无具体路线图。

③经过内地与香港各界人士近5年的辛勤努力,基本法方始诞生。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形容它是“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正是基本法的颁布使得“一国两制”这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创举“落地”,成为可能。

④1990年4月4日,基本法的颁布标志着香港进入回归过渡期的后半段。从此,香港政治、社会、司法、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运作,都与基本法规定相衔接,确保了香港1997年顺利回到祖国怀抱。

⑤香港回归标志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成为生动现实。此后,香港繁荣稳定的每一天,与基本法的贯彻落实密不可分,其意义和生命力不仅表现在保障香港顺利回归,更重要的是确立了有关香港治理的制度安排,保障香港长期发展和繁荣稳定。

⑥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允许个别地区保留资本主义,实行高度自治,是史无前例的治国理政新课题,其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基本法是“一国两制”的具体化、法律化,对落实“一国两制”及保障香港繁荣稳定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它自诞生起就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⑦香港回归近18年的实践证明,基本法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正因有基本法的庇佑,香港得以搭上国家快速发展的列车,克服内部发展中的困难,直面外部金融风暴等挑战,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得以保持和提升,各项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

⑧实践证明,“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符合香港实际情况和长远利益。基本法用法律方式保障“一国两制”的实践,港人遵守和捍卫基本法是应有之义,亦是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所在。而香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曲折说明,坚持按照“一国两制”和基本法办事,香港社会就能稳步发展;背离或违反“一国两制”和基本法,就会走更多的弯路。

⑨当前,香港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政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关键抉择。下一步何去何从,不仅关系到香港能否保持长期繁荣稳定,亦攸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⑩作为香港法治基石,基本法对香港未来发展的作用愈加关键。近期,北京和香港两地密集举办基本法纪念活动,要求基本法“再启蒙”的呼声高涨,在港团体组织纷纷向市民宣介基本法,充分说明香港社会意识到基本法的意义,自觉要求维护基本法的权威,摒弃违背基本法、破坏香港发展进程的行径。

⑪“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利益和香港利益最大化的最佳制度安排,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承载着曾经饱受磨难的中华民族对国家统一的期待。相信香港市民会发挥好基本法的作用,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基本法,在宪法和基本法的轨道内推进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各项事业发展。

⑫香港基本法已走过25年历程,回首来路,艰辛备尝,成就辉煌;展望未来,挑战巨大,前途光明。

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香港社会珍视的法治价值会得到进一步弘扬,香港能够迎艰克难,在宪法和基本法的引领下,书写“一国两制”的新篇章。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①段写香港基本法走过的25年风雨历程揭示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说说你对第③段“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形容它是‘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这一句话的理解。
【小题3】文章第⑩段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近期的事?
【小题4】试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文章最后一段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