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寂寞

梁实秋

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

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而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

(选自《我案是一种清福》,湖南文艺出版社)

【小题1】寂寞只是一种心灵的感受,第1段中,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使这种虚无的感受能够具体而又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小题2】如可理解文中的“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
【小题3】本文末段中的“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中的“稍异于是”指什么?
【小题4】梁实秋说“寂寞是一种清福”,然而有人却责备梁实秋这种态度是对“人生的一种逃避”,结合全文,你是怎样看待梁实秋的“寂寞是一种清福”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2:24: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蝴蝶盾
毕淑敏
江南,雨雪迷蒙的早春。傍晚,小城,远远的红灯。灯火下飘着一些斑驳的影子,如彩色的巨蚊,翩翩翻转,又不曾片刻飞离。
近了,看到一个细弱的小伙子,蹲在灯下,用剪刀劈开粉色的绸带,三缠两绕的,一朵小小的莲花,就在指尖亭亭玉立地绽开了。
再看蚊形巨影,不禁哑然失笑。那是小伙子用各色绸带编织的小物件,翡翠色的螳螂,巧克力色的蚂蚱,橘红色的龟,冰蓝色的玫瑰……一律以丝线穿了,吊在灯下的铁丝上。这些美丽的幌子,随每一阵微风,幽灵般起舞。
我说:“卖的吗?”
他抬起头,一双被夜熬红的眼。“卖的啊。买一只吧。多好看啊。除了挂着的这些,我还会编好多别样的。”他望着我,很快地说。手不停操作,如盲人按摩师一般娴熟。
我想了想说:“编一只凤凰吧。”
不知为什么,他却踌躇了。好在只是片刻间的犹豫,马上接着问:“什么色呢?”
“红的吧。”
“红的不好看,像烧鸡。”他很坚决地否定,并不怕因此而驱走了顾客。“青色吧。青鸟,很吉祥的。”他做出权威的决定。不待我表态,十指翻飞地操作起来。
十分钟后,一只蟹青色凤凰诞生了。骨架很魁梧,尾羽却不够丰满,嶙峋模样,令人忆起乌鸦。我付了钱,然后说:“小伙子,可惜没我想象的好。”
他收拾着残屑很镇定地说:“那你再买一只别的吧。凤凰不容易讨好,世上本没有的东西,每人心底想的都不一样。实实在在的,比较好办。”
我说:“那好,这回我改要蝴蝶。”
他突然愣了,问:“你是从外地来的吧?”
我说:“是啊。”
他说:“本地人都知道,我是不编蝴蝶的。”
我纳闷,说:“蝴蝶很难编吗?”
他接着问:“你是马上就要离开吗?”
我说:“明天,大早。”
他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破一次例,卖你一只蝴蝶吧。”
他也不再征询我对颜色的意见,思索着,径自操作起来。绸带卷沙沙滚动着,用料之多之杂,几乎够编一头斑斓猛虎。他边编边说,家乡多棕榈,人人都会用棕榈叶编些好玩的东西。后来到外闯荡,现代人如今喜欢手工制品,他走南闯北,生意不错。
小伙子结束谈话的同时,完成的蝴蝶也递到我手里。这是我生平所见最为精致的编制物,身肢纤巧,我失声道:“这么艳的蝴蝶,能抵十只凤凰!”我定下心,又问:“那你为什么不多编些蝴蝶?”
他说:“多了,就不值钱了。三个月前,我刚到这里,记得也是这时分,来了一个男人买我的货。两天后,他再买我的货,他劈头问:‘你能编多少种蝴蝶?’我说:‘没算过,有几十种吧。’他说:‘我用大价钱收你的蝴蝶。条件是,蝴蝶不得重样,不许给别人编,每日一只,一共百天。’
“我就在这儿住下了。除了摆摊,就是每天早上供应那男人一只蝴蝶。刚开始并不难,照我以前编过的花样,做给他就可交差。一个月之后,渐渐有些吃力了。日日都要设计出新图谱,夜里想得脑仁开锅。终于有一天,我对他说:‘老板,我不想再给你一个人编蝴蝶了,我要走了。’男人落下泪来,说他在苦苦追求一个女孩,每天都给她送花。女孩刚开始连看都不看就把花抛掉。后来他偶然附了一只从我这里买的蝴蝶,没想到那女孩就收下了花。
“女孩一直同他交往,并说如果能集到一百只不重样的蝴蝶,就答应嫁给他。所以我又留下来了。到今天为止,共编了八十九只蝴蝶,还有十一只就满百数之约。每当我呕心沥血编出一只前所未有的蝴蝶时,总在想,那个得到这只蝴蝶的女孩,究竟是谁?长什么样?
“我想问她,她爱的究竟是人还是蝴蝶。为什么女人总想用某种东西考验男人?还要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寄托在一个没头脑的死物件上呢?即使那样东西再宝贵,再难寻找,某个男人费尽心机为你找到了它,就是爱情了吗?要知道,你不是同蝴蝶过日子,而是要和一个活人,相伴走过一生啊。
“也许,我会在编满一百只蝴蝶之前,突然逃离这里。我还有十天的时间,可以来琢磨这事。如果那女孩真的爱他,即使攒不到百只蝴蝶,也会欢喜地嫁他吧?蝴蝶一旦没有了,女孩醒了,重新考虑自己的决定,是不是更好?我给了她一个妥善脱身的借口。”
我把手中纤巧的编制物,很仔细地包好,对他说:“放心吧。在我离开小城之前,不会有人看到蝴蝶。”
道了别,缓缓离开。很远了,稀薄的空气里还充满着淡淡的红光,从背后的方向绕过我的衣角,涌进无边的雾丝。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1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描写,交代时间地点,渲染气氛,间接刻画小伙子形象,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小说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女孩用某种东西考验男人,甚至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寄托于一个物件,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在追求爱情的路上过于看重外物的背景。
C.小说中写到小伙子有突然逃离的想法,是因为他看不惯女孩用某种东西考验男人的行为,从而深化了作者关于爱情与物质无关只与精神有关的主题。
D.小说结尾“道了别,缓缓离开”通过动作描写,突出“我”的心理矛盾:离开小城之前,要不要让人欣赏最为精致的蝴蝶;要不要给想逃离的小伙子提自己的建议。
E.小说较大的特色就是人物语言多,前半部分对话为主,使情节不板滞;后半部分独白为主,使表述更连贯。用人物语言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旨。
【小题2】作品中的编制物蝴蝶作为一种“盾”,守护着一些无形的东西。试作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对倒数第二段文字作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面鸟

高军

怎么就越来越多呢?他常衔一柄竹杆的黄铜烟袋锅,在夕阳滑下山去的意境里,吧哒几口,嘟囔几句。烟末燃尽,在鞋底下使劲地磕几下,复装上旱烟末,又点上。在脸前的悠悠青烟里,向山下猛盯。

山下,干农活的人正陆续收工回家,悠悠的。

偶尔有羊群过去,牧羊人来到他身边,见他迷迷怔怔的,站定,问,张老三,什么越来越多?

过半天,见他似未听见,拔腿走去,也自语道,这人看山看傻了。

从年轻时就过上了看山的日子,不知不觉中,40多年过去了,竟因此也未找上个女人过生活。以前,山林茂密,野兽出没,飞鸟不时地掠过蓝蓝的天空。眼下,除了山下的人多了以外,树、兽、鸟越来越少了,稀了。

在山下,一遇见人,他就问,人怎么就越来越多了呢?

看好你的山就行啦,别瞎操心了。人多了好啊,人眼旺盛啊。人说。

好……好?他睁着大眼,直直的,愣愣的,癔症着。

不好你别做人啊,不就少一个啦。人话里的刺亮起来,利起来。

他问,不做人做什么?

做狗做猪,做牛做马。人用手向周围一划拉。爱鸟做啥就做啥呗。

他瑟缩着躲向一边。不,不好。

人皆轰堂大笑起来。

是的,人是太多了,是不能再做人了。他紧紧地皱着眉头,心里认可。好似根本未看见人的反应。

头一点一点,上半身向前一倾一倾,腚撅得老长,上山去了。

沉默了几天,抽出了一大堆烟灰后,他觉得还是做一只鸟好。

谁知这么一想,他真的化作了一只鸟,飞上了天空。他很奇怪,怎么说飞就飞起来了。扭头一看,两个胳膊变成了两只翅膀,上面长出了长长的羽毛;两条腿也变成了鸟腿,细多了;且长出了尾羽。

他一边飞翔,一边想,这样也太好了,太好了,地上这么多人,如果人像我一样化作鸟,人不就少了。这样,鸟不就多了。

他感到年轻了许多,心里又朦朦胧胧的有了想找老伴的欲念。发现鸟类,他就飞去合群。但他一降临,鸟们就呼的一声,飞走了。他的高兴化作了苦恼。

这日,微风和煦,艳阳高照,他正在树林上空飞翔,猛听嘭的一声枪响,一缕青烟在不远处升起,“呱──”一声凄利重重的摔在地上,美丽的鸟儿在地上抽搐,血正往地上渗,一片殷红。

他快速地向下飞去,想赶快帮帮这只受伤的鸟儿。

你、你……受伤的鸟惊恐地张大眼睛,里面满是恐惧。

别怕,我们是同类,我只想救你。他说。我是来救你的啊。

你怎么长了一张人脸?你是人装的。求求你快走开,别再伤害我啦。我不指望你救我。正是你们人类刚刚用枪打伤了我。

他脑子里一片空白,我怎么还是人啊,我不能要这张脸了。

你快走啊。受伤的鸟儿浑身哆嗦着,歇斯底里地吼了一声。

他只好飞了起来。

他发现,下面几个扛猎枪的人正在快速地向四处搜寻。一个人突然发现了他,你们快看,天上飞的是什么?一齐抬头,啊,鸟,稀奇,人面的,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玩意儿。

几管猎枪同时举了起来。

他看到,几只黑洞洞的枪口跟着他慢慢移动……

(2009年第3期《山东文学》)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张老三看山看了四十多年,他喜爱茂密的山林和山上的鸟兽,面对人越来越多了的现实,他感到困惑不解。
B.本文用了对比的写法,张老三对人越来越多的操心体现了他与其他村民的不同,他思想觉悟高,其他村民却麻木迟钝。
C.张老三变成了鸟,却不能被鸟所接纳,是因为他长了一张人脸,鸟儿害怕再一次受到人类的伤害。
D.文章结尾意味深长,“黑洞洞的枪口”象征着人类还在通过不断地残杀异类而获得自己的生存,使自我不断膨胀。
E.这篇小说亦真亦幻,虚实结合,表现了对社会人满为患、生态失衡的忧虑。
【小题2】“人怎么就越来越多了呢”?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我怎么还是人啊,我不能要这张脸了”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小题。
文化遗产,是以现代社会生活作为参照物确定的概念。它更多的是指工业文明前的文明创造物,它正随着现代文明的深入发展而逐渐消亡。由此论之,工业文明历史浅近的国家,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的交合部更为广阔,中国即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
随着20世纪后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推进加剧、商业市场与消费经济的迅速崛起,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科技文明与商业文明急速转型,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属于非物质遗产蛰伏地的旧有文化就成了最后的融冰。针对现代都市文明来说,作为人类文化记忆的非物质遗产,是旧有生活方式的智慧结晶,是祖先留下的文化基因。我们需要保存住这些文化符号,以延续自己的民族血脉。然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却又是消灭这些文化符号的罪魁祸首——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发展悖论。好在现代人类从教训中逐渐懂得了尊重传统的意义和价值。先于我国开始工业化的一些东方国家也先于我国瞩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早在50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韩国也较早开始了对无形文化的保护行动。1949年以来,中国人有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观念并付诸行动,然而我们以往的理解和措施远不够全面和完善,加上“左”的干扰和扭曲,使得这项工作长期以来步履艰难。
今天我们面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描述的典型化困难局面:“随着当今世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形式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并受到文化标准化、武力冲突、旅游业、工业化、农业区缩减、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影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和消解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例如作为传统戏曲大国,我国的剧种近30年来急剧萎缩,种类数量锐减,一半剧种专业剧团消失而只剩下业余演出,许多剧种唯余一脉香火,只剩下一个剧团,成为所谓的“天下唯一团”。中国宫廷乐庞大而完备的体系不复得见,反倒是周边国家保有其吉光片羽的折光:世界第三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韩国宫廷宗庙祭祀乐,本是以中国宫廷仪式记载为基础而形成的完整演奏程序;越南宫廷雅乐也受到中国的明显影响。许多民间传统被冲击得残缺不全,无法聚合成为完整的文化空间,例如北京老天桥市场,原是一个著名的文化空间,首批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摩洛哥加玛广场,就与之十分相像。加玛广场是当地人聚集游艺的场所,就有说书、杂技、戏剧、舞蹈、耍蛇、吞火、算命、草药、纹身、布道、出售食品等——这与我们所了解的老天桥市场如出一辙,但天桥却消亡了。韩国申报成功的江陵端午祭对中华端午节日仪式保存完好而又有许多衍生发展,使之文化空间的味道更加浓郁,而我国遍布全国各地仍然呈活体状态的端午节习俗,除了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已经比较缺乏内涵。汉民族春节习俗从保存完整程度说,甚至可能出现大陆不如台湾、海内不如海外、中国本土不如外土中国城的情况。今天我国保存较完整的文化空间一般只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例如一些歌吁节之类,它们受到的时代冲击相对较小。
传统文化加速消亡的结果,是它所寄托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审美理想的淡化与稀释,从而带来民族个性的变异和扭曲、民族特征的弱化和消亡,最终引起民族文化基因的改变。为世界各民族所特有的不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如果被一致的现代工业文化符号所取代,七彩的世界就会统一为灰色,人类文明就会陷落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在保持文化多样性方面,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渊薮的中国,负有更大的历史责任。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遗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遗产,是以现代社会生活作为参照物确定的概念,更多的是指工业文明前的文明创造物,它是旧有生活方式的智慧结晶。
B.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的文化基因,它正随着现代文明的深入发展而逐渐消亡,为了延续民族血脉我们需要保存住这些文化符号。
C.对文化遗产理解的片面、保护措施的不完善以及“左”的干扰和扭曲,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长期以来步履艰难的重要原因。
D.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审美理想的淡化与稀释,加速了文化遗产的消亡,最终引起民族文化基因的改变,使人类文明万劫不复。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我国文化遗产面临的“典型化困难局面”表现的一项是
A.作为传统戏曲大国,我国的剧种近30年来急剧萎缩,种类数量锐减,一半剧种专业剧团消失而只剩下业余演出,许多剧种唯余一脉香火。
B.相较于韩国申报成功的江陵端午祭,我国遍布全国各地仍然呈活体状态的端午节习俗,除了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缺乏其他文化内涵。
C.一些周边国家保有我国文化古代文化吉光片羽的折光,例如韩国宫廷宗庙祭祀乐,本是以中国宫廷仪式记载为基础而形成的完整演奏程序。
D.许多民间传统被冲击得残缺不全,无法聚合成为完整的文化空间;因受时代冲击较小,较完整的文化空间一般只保存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工业文明历史浅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的交合部更为广阔,在保持文化多样性方面,负有更大的历史责任。
B.从汉民族春节习俗保存的完整程度来看,大陆不如台湾、海内不如海外、本土不如外土中国城,这些现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C.先于我国开始工业化的一些东方国家也先于我国瞩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经济发展的结果不一定必然带来文化遗产的沦落。
D.文化标准化、武力冲突、旅游业、工业化、农业区缩减、移民和环境恶化,影响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增加了它消失的危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叶嘉莹的诗词人生
如今的中国,可以把古典诗词和个人命运起伏结合得如此震撼人心的人,或许除了叶嘉莹,很难找出第二个了。
叶嘉莹与古典诗词结缘,始于幼年家学。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叶嘉莹的母亲和姨母也受过良好的旧式教育,她们也常常教叶嘉莹背诵经典。
1941年,叶嘉莹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让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是融汇中西、兼容并包的一代名家。
顾随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与一般老师只讲书本上的知识不同,顾随讲课时旁征博引,“一片神行”。他重在感发而不拘泥于死板的解释说明,有时候一个小时内,甚至一句诗都不讲,却已将诗歌中最具启迪性的妙义讲给大家。叶嘉莹听课时常常极力心追手写,生怕遗漏了老师学问之精要。
叶嘉莹跟从顾随6年,与顾随结下深厚情谊。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又号驼庵)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叶嘉莹起初对文学理论并没有很大兴趣,然而,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却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叶嘉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中西融合的理论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道路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人们只要聆听过叶嘉莹的讲学,往往会有天马行空之感。叶嘉莹授课不用讲义,因为她觉得事先写好的文字会把思维限制住,不能尽情阐发诗词的绝妙。她自己称之“跑野马”。人们往往会隐隐感到,站在叶嘉莹身后的,正是其恩师顾随的身影。
作家席慕蓉第一次听叶嘉莹的讲演后,心潮澎湃,写下这样的文字:只觉得她在台上像个发光体,她所散发的美感,让我如醉如痴。叶嘉莹的2010级博士生熊烨在电视上看到叶嘉莹讲课的节目,立刻被深深吸引。他来到南开之后,才逐渐了解到叶嘉莹诗词极富魅力的另一层原因。那是叶嘉莹的坎坷身世。
然而,这些苦难,叶嘉莹很少对外人提及。她在台湾的学生,对她在白色恐怖中的苦难长期一无所知。叶嘉莹只是不愿麻烦别人。她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排解方式。那些深埋于心的苦闷和挣扎,与她自小就熟背的诗词发生了化学反应。叶嘉莹对诗词最初不求甚解,后来逐渐有了大彻大悟之感。
叶嘉莹曾开玩笑说:“我一生只有两个嗜好,一是好诗,二是好为人师。”在她心里,有一种文化传承的迫切。她说:“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责任,我们要承前启后,各自负起自己的责任来。不能让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我们这一代损毁、丢失。”
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的旅费都是自付,多年来在各地的讲学或讲座大都是没有报酬的,完全是义务劳动。
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顾随恪守毕生的人生理念是:“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当年的叶嘉莹只记住了这句话,却没有多想其中的意义。而当经历了一生的忧苦不幸之后,她终于对这句话有了真正的体会和了解,并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人生理念,在忧患中去践行,在践行中去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更深的觉悟。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著名古典诗词研究学者,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代表作有《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等。
②“我是在和诗词谈一辈子恋爱。我的生活并不顺利,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正是在个人生命和诗词的交相互动中,才成就了她诗词人生的艺术魅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用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叶嘉莹的诗词人生启于幼时,源于伯父对她进行的诗词启蒙。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
B.席慕蓉、熊烨为叶嘉莹富有魅力的诗词讲演所折服,从侧面证明了叶嘉莹诗词研究的卓越,也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
C.叶嘉莹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用西方文学理论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的研究。
D.叶嘉莹一直把诗词研究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对诗词传承也有着迫切的意愿,正是这种对诗词执着的“爱”成就了叶嘉莹的诗词人生。
E. 在叶嘉莹的生命中,研究古典诗词不仅仅是她的个人兴趣爱好,也是支撑她走过忧患和坎坷的心灵伴侣。
【小题2】本文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叶嘉莹在哪些方面受到了恩师顾随的影响?请简要回答。
【小题4】叶嘉莹的精神品格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课外作品阅读理解(16分)
泥塑神手张充仁
①20世纪,中国诞生了艺术巨匠张充仁。他那双被上帝亲吻过的神奇的手,创造了一个个震撼世人的奇迹。张充仁的雕塑几乎是一部编年史,每一段特殊时期都在他的手中由软泥凝固、坚硬起来,永久地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②张充仁的一生,如同他的雕塑作品一般丰富而纯粹。他出生于上海徐家汇。父亲是个木雕艺人,母亲则擅长刺绣,张充仁耳濡目染,自幼酷爱绘画。幼年时期进入徐家汇类思小学,获得艺术生涯中第一份名副其实的启蒙教育,之后逐渐接触并学习绘画。
③1931年张充仁只身远涉重洋,赴比利时留学。单眼皮、吃狗肉、长辫子,是那时欧洲人对中国人的全部印象,张充仁立刻指出,无论描绘什么故事都要以事实为根据。他第一个在欧洲喊出“日本在侵略中国”,并把这一切融入一幅幅简洁明快的漫画里。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著名漫画家埃尔热,他竭尽所能引导埃尔热去了解、研究和发现真实的中国,“要让全世界知道真正的中国,这可比我学美术更重要。”当埃尔热在四十年后与张充仁通信时,这样写道:“是你让我继马可·波罗之后认识了中国,认识了她的文明、她的思想、她的艺术和艺术家,我仍然专心于《道德经》和《庄子》,这两本书也是你向我推荐的。”
④张充仁回国后,在小洋房里创办了“充仁”画室。先后培训学生300余人,其中较著名的有严友人、邱瑞敏等,为我国绘画、雕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当时充仁画室的大门是敞开着的,有许多人会来,甚至美专毕业的学生也会过来。张充仁靠学生的学费来维持生计,但是他却收了许多交不起学费的学生,也许出于对自己身世的思考,他有时更加关照这些“穷学生”。中国解放后,许多艺术家纷纷逃亡海外,他们也劝说张充仁一起走,但是张充仁说:“共产党人不是些不学无术的人,我看过他们的报纸,他们也喜爱美术,而且画室还有这么多学生……”
⑤张充仁曾经说过,“人都是自己塑造的”。在近八十年的努力拼搏中,他塑造了大批享誉海外的雕塑佳作,同时也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位世界著名的雕塑艺术大师。他把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对正义的渴望揉进了泥土,铸入了青铜。他的雕塑机理品位和写实功力均得到极高评价。他在求学比利时皇家美院时,便以异国人的身份,史无前例地为布鲁塞尔百年宫顶雕刻了人体杰作,百年宫顶共有四个人体雕塑,张充仁雕刻了其中之一。他获得法国雕塑界最高荣誉,至今只有罗丹一人获得的荣誉。他的作品被法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法国报载“以前都说中国丝,中国瓷,现在满街都说中国铜了。”他的大型青铜雕塑《埃尔热》像经法国政府决定,放置在安吉兰姆中心广场。他到爱丽舍宫为密特朗总统塑像,扬名法国。据法国文化部估计,在世界上的法语国家中,知道张充仁名字的总计约有10亿人。
⑥据张充仁的模特回忆,先生身材不高,略显富态,说普通话时还夹带着一口浓重的上海本地乡音。他常常一边熟练地捏弄着手中的泥巴,一边和我们谈笑风生,他自我介绍说:“我是上海宝人……”口齿清楚,言语风趣。当时天气较热,工作室的条件很差,张老每次都是汗流满面,但他全然不顾,从不言累。
⑦无意之间,张充仁过去一些年了。有个叫陈耀王的高级畜牧师,写了一部有关张充仁的传记。陈耀王并非文艺圈中人,然而他却以敬贤之心和执著之意钦然为张老立传,并不辞辛劳、不计报酬地奔走于国内外,访旧踪、寻遗迹、觅材料、问故知、探轶事,九易其稿。正因陈先生不是舞文弄墨出身,因而全书文笔朴实、叙述简要,洋溢着真诚之心,感人至深。他说他文笔不好,可张充仁的好友说:“我庆幸张充仁的传记是由一个所谓的文学槛外人写的。让人流泪的故事,还需要形容词,需要所谓的描写、润色吗?”
⑧也许,西洋雕塑,在中国人心中不长久。也许过时了的西洋雕塑,换不来现代的掌声和感动。然而当你了解了张充仁雕塑的他自己的手,在法国国家艺术收藏馆,和罗丹、毕加索的手放在一起的时候,你一定会明白,其实,张充仁已经在世界的中心开始了永远,张充仁的中国之手,其实已经在全世界拍响了中国的掌声。21世纪,乃至永远,我们没有理由不记住张充仁。
【小题1】张充仁被称作“泥塑神手”,他在雕塑方面的“神奇”体现在哪里?结合文章分点具体说明。(6分)
【小题2】文章的开头、结尾有关张充仁“手”的文字各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作者结尾说“我们没有理由不记住张充仁”,结合文章概括分析,我们记住张充仁的理由有哪些?结合其中一点,谈谈它对你的启示。(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