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路是人类向大山虔诚的叩手,一阶一阶地修下来,不异于朝圣路上的长揖匍匐。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葳蕤的植被,把山体包裹得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绿意中,时时有嶙峋山岩跑出来透气,这多少(泄露/暴露)了山的年龄,也是对其不俗来历的一点小小的提示。更有当头的棒喝,醍醐灌顶,让你心生敬畏。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碣石, 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那朵朵石莲花在绽放之初,肯定伴着一声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巨响,那声音与光阴碰撞,碎成了三分烟尘、七分流水。更有一座天生拱桥,掏心掏肺地要渡你到更遥远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山梁便是桥面,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脚下便是滔滔流水。
变质片麻岩、冰川遗迹、灾害地质遗迹,躺在书本上的这些文字全都立体、骨感得触手可及。浩劫与创伤、不屈与桀骜,全都原始地裸露着,棱棱角角,没有被精于(事故/世故)的圆熟覆盖,也没有来得及被(牵强附会/穿凿附会)的传说消费。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碰到了时光凌厉的刀锋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揖(yī) 叩手B.喝(hē) 密密匝匝
C.创(chuàng) 凌厉D.露(lù) 醍醐灌顶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泄露    世故    牵强附会B.暴露 世故 穿凿附会
C.暴露    事故    牵强附会D.泄露 事故 穿凿附会
【小题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即将失足的千钧一发顿然醒悟 ②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止  ③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
④如梦中人的夜游 ⑤岂不惊出一身冷汗
A.④⑤①③②B.③⑤①④②C.④②③①⑤D.③②④①⑤
【小题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1月17日,百度集团宣布,正式任命曾在微软一言九鼎的微软前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担任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B.老王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他走到哪儿都喜欢带着相机,那是因为他要及时拍下那些白驹过隙的瞬间。
C.学校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
D.继朝鲜发射北极星-2弹道导弹后,韩美又在紧锣密鼓地谋划新一轮的联合军演,这种危言危行直接威胁到朝鲜半岛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安全。
【小题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各大医院的就医环境、医疗水平与以往相比均有提高,但药价始终居高不下,让患者难以承受。
B.山东省将建立高层定期协商机制和城市群工作推进机制,破除行政壁垒,统筹协调山东半岛城市群协同发展重大问题。
C.钓鱼岛争端,使日本不但政治陷入混乱,更是冲击着日本脆弱的经济形势,之前日本公然叫嚣“日企撤离,崩盘的将是中国”,但是日本财务省最新的统计数据让这一谎言不攻自破。
D.为纪念中国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曼谷中国文化中心25日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了围绕“游园追梦——与民乐经典近距离”为主题的演出活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06 10:04: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我的野语文

张蛰

①说一句可能让我的语文老师们很生气的话,我打小对母语的敏感和兴趣全是来自语文课之外。

②是的。刻板的语文课只是让我认识了一些字,这还是因为老师有鞋底和教鞭。他们的鞋底在当年的我看来都跟船一样,泰山压顶般就下来了。教鞭更厉害,敲在头上梆梆响,感觉头发丝里都疼。我经常看到被老师称为笨蛋的几个人使出吃奶的力气闭上眼睛,把脸缩成核桃状等待鞋底和教鞭的到来。那时候我们经常在惶恐中听鞋底的噼噼啪啪和教鞭的梆梆梆梆声,老师揍我们就像对待跟他较上劲的牲口,下手充满仇恨,毫不留情。在学校挨了老师的打是不会回家说的,那样只会得到大人的一句训斥:“老师咋不揍人家?我看揍得还轻!”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成长得很茁壮,个个成了规格统一的野孩子:一看语文老师(当然也是数学老师)脱鞋底举教鞭心里就打哆嗦,在噼噼啪啪和梆梆梆梆中涕泪横流,可一旦老师转身走开又立马喜笑颜开。

③我虽不常挨语文老师的打,但也不喜欢他们的教鞭和鞋底,当然也不会喜欢他们严肃的脸,他们的脸和他们的语文课一样让人索然寡味。但我喜欢听书,听村上的老宁头说故事。老宁头是生产队里扶犁耙的好手,不犁地的季节就给生产队看庄稼,还是生产队的饲养员。他说书杂,也野,表情丰富,唾沫四飞,带骂人口头语。《薛仁贵征西》《罗通扫北》《呼延庆打擂》都是在他满嘴脏话里听来的。他说书也模仿一到秋收后就走庄串村的那些说书艺人的腔调,喜欢把嗓音弄成破锣声。他说书时眼望远方语气坚定用沙哑成破锣般的噪音说:“话说小将罗成……”遇到节骨眼上他就打住,让我们给他割牛草。我们一帮人就替他割草。为快点听书,遇到有偷懒的家伙,我就急,就骂,人家也回骂,很快打在一起。老宁头从来不拉架,他只大声说:“揍他,看谁揍过谁!”我坚实的骨骼就是听老宁头说书的副产品。在苏北故黄河的漫滩里,天高地远,白云悠悠,耕牛甩尾,中秋时节的泥土味撞得人鼻头发凉。十岁的少年扇形围坐在老宁头前方。听他自我陶醉捏腔拿调地说:“七爷罗成……”

④每年秋后,庄稼人没活干了,靠嘴吃饭的说书艺人就到村上找好事者张罗,他们中的一个会在村中说上十天半个月,最后每家拿出一碗粮食。一副钢板,一把鼓槌,一架大鼓,是说书人全部行头。再有一片随意的场子,好戏就可开始。我不喜欢说书人的过门,咚咚、咚、咚咚敲半天鼓后还要扯开嗓子尖唱:“钢板一打啊……响叮当哎……啊呀啊……”我喜欢他们当啷一声把钢板往案板上一砸的动作,鼓槌一点鼓面:“列位看官!咱们上回书说到……”我不明白他们为何把听者说成看官,但真正的说书就此开始。乡间,几乎所有的说书人都嗓音沙哑,只是看谁沙哑得更耐听。记忆里就数一个叫老拐的嗓音最特别,他说《呼延庆打擂》比老宁头说得传神:“列位看官,上回书说到呼延庆大闹东京汴梁,火烧半个京城,老太师庞文恨恨不已……”满场鸦雀无声,只有一种说不出什么味道的沙哑嗓音忽高忽低在凉丝丝的黑夜里飘来荡去,一群粗鄙的乡村百姓或躺或坐或蹲横七竖八地陶醉在这种声音的想象里。我就在那些明明灭灭的旱烟窝里瞪大了两眼,全神贯注,生怕漏掉了一处细节。

⑤常常到半夜时,说书人一敲鼓面,说道:“老少爷们,时候不早,咱明儿接着叙吧。”听者哪里愿意,乱哄哄七嘴八舌地嚷:“再来一段!”被捧的说书人也总是在拿搪一番后再说一段。我总是精神抖擞,毫无睡意,直到结束,才回味无穷地回家。好在爹也觉得念书是无所谓的事,每晚随我听到什么时候,并不催我回家睡觉。有一回第二天走在上学的路上,我嘴里正嘟嘟囔囔说“老太师庞文恨恨不已”时,被人扇了后脑勺一巴掌,我的语文老师骂着夸道:“小子学得像啊!”这是我在小学阶段得到为数不多的几次奖赏之一。

⑥除了本村,我还跑到外村去听书,有时还能跑五六里地去听,《秦英征西》就是跑这么远听到的。有时一伙人去,大人小孩都有,有时邀不到人就自个去,十二三岁吧,并不觉得夜晚有多可怕。去听书的人很多时,回来路上,夜深人静,田野空旷,月亮高挂或是星星满天,自会有人学唱:“大鼓响来……啊……钢板敲啊——啊啊——呀……”嘹亮的唱腔在夜里一波波地荡出去,能引得远处人家的狗汪汪叫个不停。这个时候,我有一种莫名的满足后的兴奋。

⑦听书的地方还有冬天生产队里的牛屋,人多得脚都插不下,烧牛粪,一屋子臭烘烘地暖和,老拐唾沫横飞地说唱《呼延庆打擂》,热得火车头帽子都戴不住。老宁头有一回偷偷塞给我一把料豆,怎么说呢,那时候牲口有时比人吃得好,牲口要干重活。就像在家庭里,男人干重活男人就吃干,女人只能吃稀,道理一样。

⑧除了生产队里的牛屋,我还在乡村的集市上听过《小七侠五义》《薛刚反唐》。后来在大队的大喇叭里听刘兰芳说《岳飞传》,大喇叭就是好,我坐在野地里听,有时也躺在草丛里,有无限的想象。听《杨家将》时,我已读了中学,对学校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播放《杨家将》感激不已。记得那时候放完《杨家将》就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A我就觉得田野真是有希望。

⑨因了听书,我还陆续读到了它们中的一些,现在想想很奇怪,那个时候从哪里弄来的书呢?在那个闭塞落后的乡野,在一群文盲和半文盲之中,书谁弄来的,从哪里弄来的,不知道,只记得常常一夜不睡地读那些书,母亲叹息一灯油没了,B爹总说不就一灯油嘛。也很奇怪,他从来不把读书当成有用的事,但怎么就能允许我一夜不睡因读书而熬完一灯油呢?煤油多金贵啊,都是用鸡蛋换来的。

(10)1985年,我告别那些与我一同在听书中长大的光腚伙伴去读大学,大学第一次写作课,老师对我说,你写作怎么有股说野书的味道呢?看他的眼神,我心想,说野书又怎样呢?那是乡村人的文化生存,是乡野孩子的语文课,我在旷野里在星光里在牛粪里在乡村集市里在大喇叭里掌握的只能是野语文。

(11)就是在这样的野语文里,我变成了一个热爱母语的人。今天,语文课相较于当年更加无趣,而当年的野语文环境也再难找到。很为如今的孩子可惜。

【小题1】作者之所以将自己学的语文定义为“野”语文,主要原因是①        
【小题2】作者在第二段中强调“可一旦老师转身走开又立马喜笑颜开”目的是   
【小题3】文章的语言风格通俗直白,但又不时有一两句含蓄有味的点睛之笔,请从划线句A/B中任选一句加以鉴赏。
【小题4】对文章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虽然是回忆自己的童年往事,却也对如今的语文教学提出了含蓄批评。
B.作者用夸张幽默,又极尽嘲讽的笔调描绘了自2及同伴们被老师体罚的过程。
C.作者的大学写作课老师对于作者文章中的“野书味”不甚青睐。
D.作者用“臭烘烘”来形容自己听书的地方是为了表现农村文化生活场所条件差。
E.文中从儿童视角对老宁头进行描绘,展现了一个品行有缺陷,但又十分可爱的老人形象。
F.作者在结尾处表现出对于现在的孩子再也不能凭借生动有趣的评书来学习语文的遗憾。
【小题5】文章第十段划线句有何表达效果?
【小题6】读罢此文后,请你设想自己是一位语文老师,为下面这篇小学生作文写一段点评。(60字以内)
星期天,我到公园去玩,公园里有很多树、很多花,树是绿的,花是各种各样颜色的。老太太、老爷爷们在打拳,有的在下棋,有的在跳舞,有的哥哥姐姐在抱着讲话,听不见他们在说什么。我买了一根棒冰,是赤豆的。后来我小了一泡便,就回家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 另一种乡愁
①记得儿时,我唱着“雪霁天晴朗,梅花处处香”,深一脚浅一脚地疯跑在落雪的三九,摘一朵盛开的梅,捧一团蓬松的雪,真就有了李渔“雪点寒梅横小院”的意境,小小的我哪知踏雪寻梅的情致啊。
②初识梅,是在画上。
③每年除夕,老屋厅堂正墙早早换上匾额和字画。这古旧的字画与门楣新帖的春联相映,透着玄幻的前世色彩。然而这匾额和字画每年只能“显身”半月,待到正月十五过后,外公就取下卷好包藏,来年春节再挂,循环往复。我那时小,踮脚凝望画上的朵朵小花,思忖那花儿笑盈盈地开在枯老的枝干上,怎么总也不凋落呢?长大后才知这画是有名的《九九消寒图》。图中有诗云:“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哦,原来在描述民俗中的“画九”吧?说是旧时的闺中女画素梅一枝,枝上共有白梅八十一朵,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从冬至起,每天用红笔将一朵白梅描红,待到白梅红遍,就出了“九”,九尽春来。真是奇了,那时的女孩儿虽然身置寒冬,却是日日与洋溢春意的花儿相视,看似寻常的细微,也有意义的品赏,应为梅花最有美感的记载了。我想,老屋那宽条幅画中风霜已过,描红者和写诗人是否早就化身为香如故的一朵寒梅呢?
④在我的童年,无论是画里静 止的梅,还是院梗上凌寒的梅,都开在我心里。外婆针线活做得极好。她在我的浅色衬衣前胸处,绣一簇粉的梅,带着一团团的喜气,仿佛要从衣裳上跳跃下来,惹得小伙伴用小手摩挲,痴痴羡慕,怜惜不已。我的书包搭盖上檐的梅花瓣是外婆剪纸后再以细毛线缝制的,淡黄的底色突兀出炫耀的朱红,那个妖娆啊,背起书包飞跑起来,真是热闹,把少时的岁月都染红了。似乎每个日子都过得像班上同学名字中嵌有的“梅”字一样,含苞的美梅呀。清清浅浅的心,盛满了生命之初点点碎碎的幸福和快乐。哪里还念想只有春节才能看到悬挂的梅花图,只有三九才能采撷到的雪梅?
⑤夜晚,一灯如豆,外婆纺线织布。雪白的棉线从她手中均匀地抽出,细细袅袅;棉线穿梭在她织机经纬里,像是把早春的希望也织进光洁的线条里。我每天聆听织布纺线声音如梦,吱吱哑哑,声声寒霜意,丝丝梅 花香。外婆用粗布温暖我,换钱养活我,用粗布成衣绣出好看的梅花,保存她对一棵棉的感恩。她说,有梅在侧的老屋,有纺车轻摇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轮回始终。从我童稚起,外婆的纺机一直织成我离乡的明月光。
⑥待我学会识文断字,再看那书里的梅,分明是染着乡愁的。明末张岱在西湖大雪三日、鸟声俱绝之时,独往湖 心亭观雪,并青梅煮酒,酒意诗情,写下如水墨画般的西湖冬景,那份岑寂中的干净百媚多像他天府故国的梅花。《红楼梦》第五十回,贾宝玉“不求大士瓶中露,为 乞嫦娥槛外梅”诗中的踏雪寻梅,则是禅心与梅心的天然合一,有藏在梅里无人知晓的春愁。除此还有北宋林和靖、民国才女石评梅等,他们倚窗凝思,看梅著花忆故乡的惆怅总是如此打动我的心。读着读着直到怅然若思,他们带给我的那种感觉,就像《梅花三弄》的第四拍,是那么值得挽留。
⑦待我离开故乡定居南京,这一年一度的梅花之约,俨然成为既定的仪式,怀旧而亲切。悠悠穿行梅林,细碎的花瓣寥寥地落在脸上,抬头细看,朵朵含苞的梅尖上也噙着盈盈的雨露,默默泪珠样的就是不落下,纯净透明得像回不去的少年,含了粉色香的乡愁。触梅思旧,故乡《九九消寒图》中描红的梅,细腻也好,精致也罢,却只是锁在老屋里的山水,只可想象不能触摸。 儿时衣裳、书包上的簇簇梅花,楚楚盛开在岁月深处也好,鲜活灵动也罢,它却只是一幅疏朗的水墨,墨色晕开染成墨梅,才能风神绰约,梅魂隐现。此时斜斜的一枝梅红,仿佛从一曲纺机吱吱哑哑里漾出,细针密线地把我织进童年的月夜。
⑧当我走过南京梅花山长长的神道和蜿蜒的陵前路,那尽头便是连着儿时的春天。“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梅花花开烂漫,又有多少随一夕风雨,洒落石阶。“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正是眼前这般情景?
⑨梅花于我,是相遇故知,寻一丝慰藉,细水长流。
⑩梅花于我,是另外一种乡愁。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写我儿时唱着咏梅诗歌,在雪中摘梅花玩乐却不懂得踏雪赏梅的意境,作用是为了衬托长大后我对梅花的深厚情感。
B.文章写画作《九九消寒图》和“画九”民俗,想象闺中女子画梅的情景,写出了儿时初识梅花时的美好印象,也表达了对老屋和外公的思念。
C.“有梅在侧的老屋,有纺车轻摇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轮回始终”一句写出了外婆面对艰苦生活的的坚韧和迷信思想。
D.文章第⑥段引用了与梅有关的情节和诗句, 还写到了林和靖和石评梅,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增添文章的古典韵味和文化底蕴。
E. 本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耐人寻味。
【小题2】文章以“梅花,另一种乡愁”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第⑨段为什么说“梅花于我,是相遇故知,寻一丝慰藉,细水长流”?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大地的语言
收获了一季小麦的中原大地上,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的宽广中拔节生长。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这些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那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人类文明史上,好多闪现过文明耀眼光辉同时又被人类自身推向一次次浩劫的土地,即便没有变成一片黄沙,也早在过重的负载下苟延残喘。
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令人感到安心的景象。
如今是全球化城市化时代,在我们的国家,数亿农民耕作的田野,吃力地供养着越来越庞大的城市。农业,在一些经济学家的论述中,是GDP统计中效益最低、越来越难被人看好的一个产业一在那些高端的论坛上,在专家们演示的电子图表中,农业便是那根最短的数据柱,是那根爬升最乏力的曲线。问题是,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又不能直接消费那些爬升最快的曲线,不能早餐吃风险投资,中餐吃对冲基金,而晚间配上红酒的大餐也不能直接是房地产。那些能将经济高度虚拟化的赚取海量金钱的聪明人,那些能把人实际上并不需要的东西制造为一种巨大社会需求的聪明人,他们身体最基本的需求依然来自土地。他们几十年生命循环的基础和一个农民一样,依然是那些来自大地的最基本的元素。他们并没有进化得可以直接进食指数、期货、汇率,但他们好像一心要让人们忘记大地一一这个世界一直有一种强大的声音试图在告诉人们,重要的不是大地,重要的不是大地哺育人类的那些根本的东西。
一个叫利奥波德的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就质疑过这种现象,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
因是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只发展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观念,一种人与财富关系的伦理观念。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关系的伦理观。
伦理关乎全人类。不幸的是,我们并不生活在一个一切社会规则以全体人类利益为考量
的世界上。现在有一种价值体系,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资源。人是资源,土地也是资源,都可以用来创造经济效益。而当土地成为资源时,在其上种植庄稼。显然不如在其上加盖工厂和商贸中心。这个体系运行的前提就是,弱小的族群、古老的生活方式需要为之付出巨大的牺牲。
农业需要作出牺牲,土地产出的一切,农民胼手胝足的劳动所生产出的一切,都是廉价
的,因为有人说这没有“技术含量”一一几千年才培育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农作物没有技术含量!积累了几千年的耕作技术没有技术含量!只因为古人没有为了一个公司的利益去注册专利。玉米、土豆在几百年前从美洲的印第安人那里传入了欧洲与亚洲,但墨西哥的农民至今还挣扎在贫困线上,他们背井离乡,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带建立起全世界最大的贫民窟,只为了从不得温饱的土地上挣脱出来,到城市里去从事最低贱的工作。我曾经走在墨西哥那些被干旱折磨的原野上,在一株仙人掌巨大的阴凉下黯然神伤。我想起一本描述拉丁关洲如何被作为一种资源被跨国资本无情掠夺的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如果书名可以视为一种现实的描述,那么,当时在我眼前的墨西哥原野的确已经流尽了鲜血。当时眼前的地形地貌,让我想起胡安·鲁尔福的描写乡村破败的小说《教母坡》中的描述: “我每年都在我那块地上种玉米,收点玉米棒子,还种点儿菜豆。”但是,风正在刮走那些地里的泥土,雨水也正冲刷着那些土地里的最后一点肥力。
(取材自阿来《大地的语言》)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认为,中原的广袤大地是世界上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也是唯一曾经被各种农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B.中国数亿农民耕作于田野,但是在供养城市方面却表现出吃力,作者认为其原因在于城市发展太快。
C.在作者看来,一个人再富有,其最基本的需求也离不歼土地,因此对更多财富的创造没有实际意义。
D.有的人认为农业“没有技术含量”,但在作者看来,经过几千年成长的农业,不可能没有技术含量。
E.在墨西哥时,面对干旱的原野的地形地貌,作者联想到墨西哥农民的悲惨境遇,并因此而黯然神伤。
【小题2】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1)开头两段写中原大地上田野的景象有什么作用?(3分)
(2)如何理解文中“这个世界一直有一种强大的声音试图在告诉人们,重要的不是大地,重要的不是大地哺育人类的那些根本的东西”的含意。(4分)
【小题3】文中最后一段画线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认识和情感?(4分)
【小题4】文中说:“现在有一种价值体系,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资源。”如何理解其中“资源”一词的含意?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或思考,谈谈你对这种资源观晶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十里红妆

赵淑萍

闹铃响了,他醒来,听到了窗外的雨声。这一刻,他感到无端的疲倦,就想着在温暖的被窝里再躺一会儿。但他终究还是起床了。“生意没有也没关系,就去店里看书吧。”他对自己说。

他准时赶到书店,开了门。店门上“十里红妆”四个字很醒目,也很落寞。记得,开这家实体书店已经被批了一通,取这个店名,更是遭数落。“既不是婚嫁喜铺,也不是家具店,书店叫什么‘十里红妆’?”可不管亲友怎么说,他毅然开了这店,取了这名。

他烧了点水,抹了抹枭椅,然后埋头看起书来。突然,他听到门口有声音,心里一喜:“今天这么早有光顾了?”

一位丈夫,扶着妻子进来。那是个准妈妈,看隆起的肚子,估摸着有五个月身孕了。“你就安心在这里,我中午来接你。”丈夫说。“哈,原来是把妻子‘寄存’在我这里了。”他窃笑了一声。

整个上午,他埋头看书,那孕妇也埋头看书。中午时分,丈夫来接妻子了。妻子好像对这优雅、静谧的环境恋恋不舍。生意一如既往的冷清,寥寥几人,看书的多,买书的少。

过了一段时间,那位准妈妈又来了。这次,她带够了钱,一下子买了好几本。丈夫来接她了,一手拎着书,一手扶着她,喜滋滋的。八成是准妈妈带来了喜气,书店渐渐地热闹起来。双休日,还有爸爸妈妈带着孩子来。有了人,他就开心。虽然,书卖得还是不多。有时,他也和读者攀谈。“浩哥,是你吗?原来电台的节目主持人?”一天,一位和他年龄相仿的人,看到他惊呼起来。“浩哥,当年你朗诵食指的诗《相信未来》,那声音,我至今还记得。”确认后,那人又说。后来,就有人撺说朗诵一首吧,他不好推却,就朗诵起来。大家痴痴地听,外面经过的人也进来了。

现在,他的书店经常有读书分享活动和朗读活动。老人、孩子很多,偶尔还有孕妇光顾。

这不,又一位孕妇挺着个硕大的肚子来了,搀扶她的,应该是她母亲吧。母亲的嗓门很大:“还好,还好,终于到了。再不来就来不及了。”他一听,不解,继而,恍然大悟,“我怎么这么笨,准妈妈是来讨彩头了。”

想起多年前,他做一档节目,去采访一家名叫“十里红妆”的博物馆。十里红妆,那是宁绍台一带的婚俗,女儿出嫁,娘家陪嫁的妆奁,大到千工床,小到各式生活用具,一应僎全。出嫁的队伍,浩浩荡荡,绵延十里,目的是让女儿风风光光进入夫家,自然也希望她衣食无忧。谁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父母的爱,深沉而绵远。当时,还是准爸爸的他,望着博物馆里大大小小的物件,被深深打动了。后来,他涉足商海,赚了不少钱,生意正兴隆时,他却退出商海开起了书店。个中原因,亲友们有过种种猜测。也许,赚够了钱,从此想过自己喜欢的生活。②也许,他本质上就是一个读书人,转了一圈最终还是想着“回归”。开这家实体书店时,他正为店名犯愁呢。突然,花朵一样的女儿从他面前飘过,他想起了那次采访。“十里红妆,花开富贵,书香传家。”于是,他定下了名字。

没准儿,孕妇肚子里的那个孩子是女孩。他有预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对雨声和主人公状态、心理的描写情景结合,写出了当时主人公内心真实的感受,并暗示了书店不景气的生意。
B.小说中准妈妈被丈夫“寄存”到书店后,喜欢上了那里优雅静谧的环境找到了喜爱的书籍,后来购买了好几本,随后书店渐渐热闹起来。
C.“他”电台主持人的身份被发现,且在众人撺掇下朗诵的诗让听众痴迷,这样写不仅揭示了他不同寻常的身份和才华,也暗示了人物形象的特征。
D.“还好,还好,终于到了。再不来就来不及了”写出了孕妇和母亲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她们热衷于参加“十里红妆”书店所举办的读书分享、朗读活动。
【小题2】小说中的“他”若改为“我”,这两种人称有怎样不同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子分别进行具体分析。
【小题3】主人公因将书店取名为“十里红妆”而被数落你认同这个书店名称吗?请结合作品分析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和梯田

张抗抗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已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此时,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一层层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一层层升高,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远眺层层梯田,犹如面对着一座盘旋陡立的天梯。正是清明时节,梯田已开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箜箜作响,犹如节律均匀的弹拨乐。山水自上而下流入,即使是再小的田池,边缘都留有缺口,一畦注满,便自动流向下一层的田畔,有如大江大河里一级级的“梯级电站”。田畔蓄满水后,一畦畦平展展、亮汪汪得晃眼,似有神灵夜半在山上置放了无数面镜子。天亮之后,整座山谷成了一个镜子创意博览会——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一面一面无数面镜子,顺着山坡,妥妥帖帖地铺展开去。田埂上刚发芽的青草,一圈圈一道道,为镜子镶上了翠绿的镜框。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

尚未到开犁节,几头水牛悠然在田间啃着嫩草,田畔里盛满明晃晃的清水。这个时节,梯田是透明而宁静的,给人遐想的空间。水孕万物,水汽氤氲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梯田四季,如同幻象一般浮现:

梯田在湿润的微风中苏醒,一簇簇一行行低矮茁壮的水稻秧,齐刷刷地摇曳,绿茸茸油汪汪,在秧苗底部的空隙里,闪过荧荧的波光,银水绿影——那是水灵灵的春梯田。

春梯田,是一轴淡淡的水墨画。

梯田的夏季从绿色中来。由嫩绿而碧绿再墨绿……浓浓的绿、重重的绿,绿得绵密绿得厚重,犹如一针针一线线的刺绣,扎透了梯田的每一层泥土,直到把整座山谷织成绿色的绒毯。

夏梯田,是一帧精美绝伦的绣品。秋季稻熟时,饱满的稻穗洒下遍地碎金,一座金山谷、满山金池塘。一层络黄一层褐黄一层澄黄,稻浪的金色涟漪从山脚一波波升上山顶,又从山顶一波波往下流淌……那是金色的秋梯田。

秋梯田,是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落雪了。梯田在飘飞的雪花中欣然更衣换妆。白雪覆盖了层层田畔,厚重或是蓬松,一畦白色又一畦白色。雪后初晴,云和梯田披上了宽大的银色缎袍,瞬时有了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

那是云和梯田最令人激动、最美的时刻——梯田的平面上,一层层落满了白雪,而每一级梯田的侧面土墙,则是一道道背风少雪的立面。

梯级落差若是高些,土地的黑色或深褐色便明显浓重,自然而然地甩出了一条条层次分明的黑色弧线。满山的梯田在纯净的白雪映衬下,所有蜿蜒起伏的曲线骤然凸显。那阡陌纵横婀娜多姿的线条,如此洒脱流畅、随心所欲,似行云流水亦如空谷传扬的无声旋律,浅唱低吟……

冬梯田,是一幅轮廓分明、庄严冷峻的黑白木刻。梯田之神奇美妙,在于一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梯田之魅力,更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那一刻,脑中跳出一句俗语: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相传,云和梯田已有千年历史。由闽北迁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垦殖者。“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田地最为宝贵。聪明勤劳的农人先祖,用锄头镰刀和汗水,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挖去乱石拣尽杂砾,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或宽或窄的梯田,一长条一小块,不规则地依山势上下伸展。最小的梯田田畔,被称为“巴掌田”,即便春种一兜稻秧、秋收一把稻谷,也不会轻易放弃。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累了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无论何样贫瘠陡峭的山地,但凡人迹所至之处,就有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树木、竹林调节气候,保持四季的气温与湿度,建立起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环境,具有固化山体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之功。

曾有疑问:水往低处流,而梯田逐级升高。古代无水泵,水梯田之水,从何而来?

云和人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恍然,凡是适合开垦梯田的山地,山上必有水源:泉眼溪流、林木蓄水、雾气雨水……农人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通过水笕沟渠,将水流引入梯级田畔。自古以来,垦种梯田的人家,多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每块田的面积,协商分配各家所需水量。进入21世纪的现代社会,梯田用水则有了更为合理、科学的调配机制。

水是梯田的生命之源。水梯田是用水养出来的。梯田自成一体的耕作方式,梯田独创的灌溉系统,为中国及东亚的稻作文化,增添了灿烂的一笔。

回望云和梯田,田埂棱角分明,梯级层次清晰,如同一部刻录着中国千年农耕文明成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史册。

在这个以“移动”为时尚的时代,尚有一种“不可移动”的物体——“梯田”,默默守望着人类共同的家园。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这句话词语间不加标点,使语气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
B.作者饱览了云和梯田四季变换之景,故能将梯田四季不同景致描写得具体生动,富于美感。
C.在山区建成的云和水梯田,是人力征服大自然的产物,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气魄。
D.文章通过对云和梯田的优美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反映作者对农耕生活的向往。
【小题2】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地方?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梯田”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该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