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在《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力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选文选刊》,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E. 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小题2】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
【小题3】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
【小题4】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
②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
【小题5】本文作者选择了“花中四君子”中的竹来抒发情怀,另外三个分别是          。在古代文人作品中,作者经常借助花来表情达意。如:陶渊明借助菊来表达自己的归隐情怀,“三径就荒, ”;周敦颐借助莲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怀,“予独爱莲芝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0 05:23: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1)

视听新媒体:从媒体格局的边缘进入了媒体格局的中心。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2015年12月发布的《2015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自2018年以来  。从用户规模增长率来看,2009-2013年, ,达到一定程度后,近两年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仍然稳中有升。

表1:

年份

视频用户规模(万人)

使用率(%)

用户规模增长率(%)

2008.12

20200

67.7

25.5

2009.12

24044

62.6

19.0

2010.12

28398

62.1

18.1

2011.12

32513

63.4

14.6

2012.12

37183

65.9

14.3

2013.12

42820

69.3

15.2

2014.12

43298

66.7

1.1

2015.12

50400

73.2

16.4

 

 

(2)

(1)尽管在今天,传统广电的新传媒部门,还在纠结传播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管理机制等问题,不过经过不断试水调整,传统电视线视听新媒体转型的概念、路径和目标逐渐清晰。

(2)借助新媒体,平台优势,在互联网时代,提高传统传媒与用户的交互性,实现传播能力的最大化延伸已是普遍共识。

(3)2013年始,传统电视节目更大胆地拥抱新媒体,利用多种新媒体的手段,吸纳受众、如浙江卫视的在《中国好声音》第二季,联手腾讯视频,上线15分钟,点击量突破了百万,90分钟突破千万,17小时点击量破亿。腾讯视频制作大量网络周边视频,播放量达到8亿,同时制作网络版《中国网络好声音》节目,打一系列的衍生节目、互动游戏、互动营销方式引领综艺节目的新潮流。

(4)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始播出,创下了纪录片节目的新媒体总播放量达8亿的新纪录。分析来看,是由第一季的好口碑、新媒体及社交媒体提前数月的火爆预热,再加上腾讯视频、优酷、搜狐视频、凤凰视频等网站的联手热播,共同造就。

(5)用互联网的思维办电视节目,并不只是让节目连上网络就行了,也不只是做个app,就算步入了互联网4G时代了,这需要节目制作方从内容制作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从电视播出管理转变为打造一个与观众和网友的互动平台,从单纯的内容制作机构,升级为内容分发平台,需要与屏幕前的观众联系起来,随时随地的以最便捷的方式互动。

(6)例如有一种被称作为S20的互动模式,正将电视与电视这两个看似毫不关联的平台进行有效的连接,让双屏用户在追剧的同时能随手购买感兴趣的产品。

(7)2014年4月,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通过微博、微信宣传,聚拢人气,打造高收视,同时联手淘宝网,实现美食同步销售。据统计,节目开播的一小时内,200万人在手机天猫上,边看边买,整个周末累计540万人访问天猫食品《舌尖2》的合作页面,节目中提到的雷山鱼酱,上线仅仅半天,1000份全部卖完,四川腊肉也累计卖出10000份。

(8)节目创作思路的改变带来新的生活方式:最初电视只能用来看,受众单项接收信息,无法将收到的过程瞬间感受进行反馈,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微信、微博、短信,弹幕、摇摇、红包等多种互动方式,逐渐成为电视节目的标配,建立受众时反馈环状通道,让电视节目有的聊,有的玩,二“电视加电商”的创新性结合让电视节目预售中消费行为发生关联,不仅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提高了商业价值,还为传统广电经营方式转变进一步开拓了思路,看电视时还可以买,不断的推陈出新的台网互动,命中了“网生代”受众的喜好与需要,成为电视制作不可逆的趋势。

(9)今天的公众借助自媒体和社交媒体成为新闻生产的一部分。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打破了封闭的报道模式,“新闻报道加社交媒体”,构成动态的新闻产品,这使得公众对于某些问题的理解变成了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10)新闻联播在2013年大幅度减少会议报道、领导活动报道的数量。新增的现场同期声的运用,环境氛围的展示,花絮细节的纳入、微博平台的互动使得时政报道生动起来,以至于网友们主动下载并转发相关视频,从而拓展了时政报道的传播空间,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11)这些是值得称赞的进步。时政报告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真正从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传播效果出发,关注领导人在政治活动中的态度和言行,关注时政活动对于民生民意的影响,这或许是央视新闻在今后的时政报道的创新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小题1】请为文本(1)中的表一拟一个标题。
【小题2】根据图表所示,在文本一的空白处依次填上恰当的内容。
【小题3】文本(2),第(9)段的“过程”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4】文本(2)中主要内容有:①“节目推广上,台网互动共做市场”、②_______、③_____方面。
【小题5】选出符合文本(2)内容的一项(  )
A.传统广电竞争力不强,视频网站后来居上。
B.视频网站协同互联网基因而崛起。
C.传统媒体起步“触网”,当用传统思维。
D.传统试听媒体加强转型。
【小题6】本文中出现了很多新词语,如“S20”、“APP”、“弹幕”、“摇摇”、“红包”等,有人认为其实有损于汉语的纯洁性,你是否赞同?请简述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田间话絮
和谷
①雨水时令过后,渭河北原却下了一场透彻的大雪,洋洋洒洒,让人尝到了乍暖还寒的味道。归时雪满故园路,两道曲曲弯弯的车辙在引我回到老家。这么盈尺厚的雪,别说在春初,就是在数九寒冬也是罕见的。尽管是姗姗来迟了的春雪,也足以使庄稼人开心,丰年有了指望。
②雪霁之后,屋檐上的冰凌在滴答着晶莹透亮的水珠,积雪的边缘也在滋滋地融化,阳光下的雪水便泥泞了乡间的土路。麻雀和喜鹊的喳喳声,摇落了柳树、桐树、核桃树枝丫上的残雪。半晌工夫,朝南的向阳山地便将雪白的绒毯变戏法似地化为鸟有,湿漉漉的田坡在暖阳下酣畅地呼吸着,一片氤氲的气象。
③在坡路的拐弯处,我碰见了碎爷。他扛了一把锃亮的锄头,说是去地里转悠。我和碎爷一起走过守护着老宅的古槐旁,远远就看见五叔弓着腰在油菜地里忙活。油菜是去年秋后种的,不畏严寒,从越冬到入春一直是绿油油的,稍遇暖风即绽芯抽薹子。待到山原上的水桃花、杏花、杜梨花露出粉白的眉眼,油莱地便金黄璀璨,招蜂引蝶,点亮寂寥了一个冬天的穷乡僻壤。
④碎爷在油菜地边荷锄而立,与五叔搭讪着,探节数时,量晴校雨,其舒坦的话语是雪霁晴朗的自然氛围所赋予的。五叔拿一把小铲,在茁壮的油莱丛中挖荠菜和茵陈芽子,说是咬春尝鲜,也可用来喂鸡的。在老家,牛马骡驴业已绝迹,猪狗羊鸡也很少有人养。知道五叔抽烟——恐怕也是村上最后一位抽旱烟的老汉了——我敬 上一支烟给五叔,他却板着脸说,我不吃纸烟,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如我的旱烟锅子。
⑤五叔就地畔坐下,与碎爷拉话,我成了一个插不上言的旁听者。他们说,大油莱籽比小油莱籽产量高,但不香,味儿不正。买的混合油在热油锅里不见增量,好的纯莱籽油会膨胀变多。我发现油莱地里栽了不起眼的一排排小花椒苗,青色的,刺儿尖锐。五叔说,种的油莱是自己吃的,不算经济账,人家一亩花椒能收入几千元,干椒湿椒有人上门来收购,种麦也就三五百元,不值钱。花椒中的大红袍收益好,但没有难伺候的老品种狗椒吃起来香。记得几十年前,全村仅有沟畔上的一树狗椒,别说椒籽,就连椒叶子也被将光了。谁家油锅里放入几粒花椒,满村人都闻到了香味儿。是人的味觉迟钝麻木了,还是花椒退化抑或变种了?是谁给老花椒起的名字,为啥叫了个“狗椒”?
⑥我问,这些年麦子普遍增产,啥原因?碎爷说,机械化耕种,土壤深翻了,底肥化肥跟得上,合理密植,种子也改良了。早先牲畜犁地浅,粪土效力低,籽种近亲繁殖,当然产量少,吃不饱肚子。碎爷用脚蹭着路边密匝匝的野燕麦苗,说这东西自生自灭,却从来没有断种。
⑦若算计经济账,种麦子的收益一年也顶不了一个月进城打工的收入,庄稼人是念及对土地和粮食的与生俱来的情感,才不忍心撂荒生存的根本。而流转规模化经营、生态观光、美丽乡村的前景,近在咫尺,亦艰难繁复。
⑧沟对岸,背洼洼里的残雪在春日下泛着光,不日会冰雪消融,毕竟,春分之后就是清明了。碎爷和五叔说,山挡不住云,树挡不住风,节气不饶人,神仙也挡不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段的最物描写,运用拟人,远近结合和视听结合手法,笔调清新欢快,表露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B.我与碎爷、五叔在田间谈话表现了农村生活状态、农作物的变化以及以碎爷、五叔为代表的农民对农村生活变化的见解。
C.本文以“我”在家乡的所见所感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便于抒发感情,表达观点。
D.碎爷和五叔两人拉话,内容看似散漫,但并非没有条理。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1)他却板着脸说,我不吃纸烟,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如我的旱烟锅子。
(2)是人的味觉迟钝麻木了,还是花椒退化抑或变种了?
【小题3】请探究文章结尾一 段的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走进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迎面而来的仿佛是一个科幻感十足的“未来世界”——一座长方体建筑被一个椭圆形的开口直接穿过。建筑内部,一个巨大的球形报告厅占据了大厅的中央位置,如同“天眼”凝视外界。环视四周,围绕报告厅逐级上升的阶梯与高挑的空间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带来如同海浪起伏般的景观效果……近日,几张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的照片在网上迅速“爆红”,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
这座图书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它用现代建筑理念和方法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让读者拥有极大的阅读、交流以及想象的空间。”滨海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宋俊生介绍,“我始终认为,图书馆并非一个简单的陈列空间。它以丰富多样的、多载体形式的、经过精心挑选的、长期积累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也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地。它囊括中外,兼及古今,能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育艺术素养进行全方位的熏陶。它们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不应该都长着相似的面孔。”
(摘编自2017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陈建强等《用书籍涵养一座城市的品格》)
材料二:
有学者做调研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超过60%的人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城镇居民中有接近40%的中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去过图书馆;有超过20%的居民不知道本地公共图书馆;仅有4%的中小城市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2013年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只有2.5%,而美国是68%,英国是58%。2013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到馆0.36次,美国人均到馆5.1次。
(摘编自2017年第1期《图书馆工作》柴林红《探究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书香社会”的对策》) 
材料三:

注:本表数据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2014年)统计得出。
材料四:
在河南许昌市鹿鸣湖畔的一座钢构玻璃房内,一名年轻女孩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手边放着刚从超市提回来的购物袋。她说,这里环境好,隔着玻璃就能看到湖,而且借阅方便,离家也近,哪怕是买菜的间隙,她都会进来坐一坐。
这座玻璃房便是今年9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它是融智慧图书馆、便民志愿服务站为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许昌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路段共建成了12座这样的玻璃房。
随意走进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玻璃房,通透宽敞,布置整齐。大书架上,各类图书琳琅满目。阅览桌椅旁摆放着自助办证机、电子图书借阅机、自助借还书机等。此外,玻璃房内还设有应急小药箱、针线包、雨伞架等便民服务设施。
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氤氲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阅读,藏于图书馆的书变成了市民的手边书和案头书。
(摘编自2017年11月10日新华社记者史林静《“家门口的图书馆”构筑24小时智薏阅读空间》)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超过半数的城镇居民从未去过图书馆。
B.材料二中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低于美国,人均到馆次数也低于美国。
C.从材料三的数据对比可知,各级政府都加大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县级拨款最高。
D.由材料三可知,2010-2013年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都在逐年增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由于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所以在网上迅速“爆红”。
B.“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的地理环境和服务设施,都体现了政府以民为本、便民利民的理念。
C.河南许昌公共图书馆年轻灵动充满生机,滨海新区图书馆历史悠久庄严肃穆,但都很受欢迎。
D.许昌玻璃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来阅读,实现了阅读“零门槛”,让书香成为了一种文化标签。
【小题3】请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怎样才能更好地建设“书香社会”。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祁连雪

①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②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洌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③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夐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④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⑤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蒙,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衹,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的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⑦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小题1】本文开篇引用古诗,请简析其作用。
【小题2】赏析第③段的语言特色。
【小题3】对第④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神话传说、历史积淀使祁连山显得历史厚重、富有魅力。
B.阅读《穆天子传》时,人们会非常投入,并将其作为信史。
C.《穆天子传》的“恍惚无征,夸言寡实”对祁连山的吸引力无影响。
D.多年来对祁连山的渴慕会使欢忭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递增。
【小题4】第⑥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小题5】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观山如读史”?
【小题6】请对本文标题“祁连雪”作评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美国利用自己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超过其他国家的实力,借助自己在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方面的垄断地位,在经贸谈判中恣意反复,对国际经贸规则任意破坏,目的是谋求更大的暴利。美国为什么会如此我行我素?不少人把缘由归于执掌美国政府的某一个人的执政风格和人生理念,这或许不无道理。但如果我们把美国相关贸易历史做一番简单的梳理,或许对当前这一轮贸易战中美国恣意妄为的贸易霸凌主义能有更多的认识。

历史上,美国在经济崛起过程中,就一直使用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来促进其经济发展。从1776年到19世纪20年代,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美国采用了全面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来巩固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南北战争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工业发展程度较高,已经成为世界强国,但仍然继续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助推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二战后,美国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开始推进多边贸易自由化,但仍将贸易保护主义作为缓解自身经济下行压力、应对主要经济对手竞争以及对战略竞争国进行战略打击的重要政策手段。

为维护霸权,美国曾大肆利用经济贸易手段打压眼中的对手。美国为服务于称霸世界的政治需要,对苏联、俄罗斯、伊朗和古巴等国,屡屡采取经贸霸凌,利用贸易禁运和投资限制等手段,打压对手,实现其战略利益。1946年,美国相关特别委员会提出实施范围广泛的出口管制,以对苏联进行限制。美国政府于1975年设立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对可能涉及美国国家安全问题的收购、兼并业务进行审查。直至今天,美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经历了几次主要的立法及调整过程,每一次法律调整背后都有重点触发案例和相应的战略目标国。当前,特朗普政府基于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将中国作为未来战略竞争对手,正在通过进一步改革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加强出口管制,增加外资安全审查,以此对中国未来高新技术等产业发展进行战略打击。

实际上,为了维持其经济霸权,就是对盟友,美国历来都采取扶植和打压并举的策略。以日本为例,1950年日本出口额为8.2亿美元,到1981年则增加到1514亿美元。日本、欧盟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这对美国制造业所构成的挑战和压力也相应逐步增加。制造业竞争优势的丧失使美国从贸易顺差国转为贸易逆差国。到了1984年,美国贸易逆差快速增加到1687.4亿美元。作为应对之策,美国对日本采取了强制自愿出口限制等数量限制,加征反倾销税和惩罚性关税等价格调整措施,发动汇率战等综合性手段,通过打压日本产品出口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制造业,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限制作用。

不难看出,贸易一直被美国用作推进经济霸权和政治霸权的工具。表面上,美国是在用所谓公平合理的规则体系来对国际政治经济进行重构,实质上,美国是为了维护和推进美国的霸权理念与价值观。美国所谓的贸易规则和秩序主张不过是一套双重的标准,极具虚伪性。当然,美国政府毫无顾忌地推行贸易霸凌政策,必然招致其他经济体的对等反击,局势的最终走向也未必完全会按照美国政府的逻辑和预期发展。

(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7月30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美国来看,只要自已有多方面的实力,就可以对国际经贸规则任意破坏。
B.美国当前如此我行我素,就因为它在历史上在相关贸易上的做法一贯如此。
C.美国无论作为发展中国家,还是世界强国,直在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D.美国曾大肆利用经济贸易手段打压眼中的对手,如俄罗斯伊朗、中国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针对一些人对美国恣意推行贸易霸凌原因的认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B.本文论证的重点是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在历史上一直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C.文中举出美国对盟友也曾采用综合性打压措施的例子,更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末论证局势走向未必能如美国所愿,是因它使用的双重标准极具虚伪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政府发起当前新一轮中美贸易战,不仅基于经济利益,更是想对中国未来高新技术等产业进行战略打击。
B.二百多年来,美国在经济贸易上就没想过规规矩矩地公平地与别的国家进行贸易,这让他们屡屡获得利益。
C.美国人维护和推进美国的霸权理念与价值观的目的,是在他们所谓的贸易规则和秩序上更好地使用双重标准。
D.美国一经济学家曾提出霸权国的存在利于世界经济稳定,这种“霸权稳定论”是更赤裸的贸易霸凌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