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增强社会认同,加速社会融合

庄西真

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社会的现代化程度,尽快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最终构建出一个具有现代性特征的社会体系。其中,在实现社会现代化转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城市化进程。

传统乡土社会,人们以血缘关系为轴心、以家族或宗族的形式聚集扎根在边界清晰的地域范围内,形成村落共同体。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往与接触日益频繁。尤其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一部分失地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市民,新市民与城市原有市民之间由此产生更多交集。一般而言,转型适应有四种不同的结果,即同化、融合、分化和边缘化。对于转型社会的发展而言,融合无疑是一种理想的形态。社会融合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生活层面和心理层面。对于社会融合而言,最关键的应该是心理层面的融合。而要达到心理层面的融合。实现彼此之间的社会认同是基本前提。

对于新市民而言,社会认同意味着必须明白“我是谁”,对自己的新身份、新角色要有一个基本认知,要认识到自己是属于城市的一分子,进而思考如何以主人翁的身份融入城市社会。对于原有市民而言,社会认同意味着要了解新市民的文化与习惯,并从心理上认可他们、接纳他们。就目前来看,新市民的社会认同仍然比较模糊。一方面,大部分新市民无法忘记原有身份,对新身份时常产生一定的剥离感,导致社会认同更多的是以一种“内卷化”的关系认同存在着,新市民的交往范围大多局限在原有群体之中,缺乏与外界的交往。另一方面,原有市民由于种种原因,大多仍然把新市民看作“他者”或者“局外人”,没有形成对新市民的广泛认同。

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在于促进新老市民之间的交往,使他们通过彼此之间的深入了解,实现社会认同,进而加速社会融合的进程。只有新老居民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才能实现彼此接纳以及社会认同。社会教育恰恰可以发挥这样一种交往平台和媒介的作用。由于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它并不会区分新老市民的身份,所以通过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增加新老市民之间接触的机会,增进彼此之间的互动,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进而实现彼此之间的认同,最终促进社会融合的实现。

(摘编自庄西真《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教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失地农民在进城成为新市民之后仍继续以家族或宗族的形式居住在城市生活。
B.在新市民与城市原有市民之间交集上,我们要避免产生分化和边缘化的结果。
C.在目前,因为种种原因新市民大多并没有能够融入到城市原有市民的圈子里。
D.社会教育可增强新市民和原有市民的交往互助以及社会认同,加速社会融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指出加强社会融合的现实背景,接着说社会认同是心理融合的前提。
B.本文重点阐述了城市化中新市民与原有市民之间的心理层面的融合的问题。
C.第三段“一方面”“另一方面”处采用对比论证论证了社会认同问题的严重。
D.第四段指出解决新老市民之间社会认同问题的关键后,又提出了具体办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新老市民的心理层面的融合对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具有决定性作用。
B.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如果没有明确的城市市民角色意识,那么就无法融入城市社会生活。
C.在城市化进程中,新老市民间存在隔阂而没有广泛的社会认同,根源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不作为。
D.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如果新老市民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就能彼此接纳,实现社会认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5 01:46: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从一棵树开始
①又一个春天随着温润的小南风漫过树梢,燕子们越过山川河流,乡村都市,在大地上跳跃,鸟翅划出优美的弧线,呢喃在苏醒的屋檐下。
②回想蛰伏一冬的困惑和隐藏,真如冬眠的蛇一样.我需要—次小鸟破壳般的突围,一声惊雷或一场大雨,即便是一场见血封喉的箭雨。
③日子和岁月贴着我的生命,像一场梦,像一次毫无准备的情感盛宴,直奔我的胸怀,把我打得一个踉跄接着一个踉跄。假面具的生活和伪饰的情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把自己躁躏或驯化为哈哈镜中的变形人,甚至连自己也不认识自己.假话像水雾中的塑料花摇曳多姿,矫情被包装成各种各样的面目招摇过市,以适应活得舒服的本能需求。心中想长出一片绿叶或属于自己的一扇窗口,却淹没在都市人肉物欲的丛林里。除了仰天长叹,就只能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从一堆肉和又一堆肉中伸着血脖子挣鹿逃开,在回望祖先的心路历程中或在线装古装的书本里寻找一点过去。因为,当下的书本抒情也在迅速地干涸化,假情假意像子弹一样呼啸在我们的耳边,一切都在激素的催生下疯狂地生长,并开出恶之花。在星空下漫步,与树木、云朵待在一起,看看那些柔软、缓慢的炊烟已成生命和心灵的奢望。工业化城市化覆盖了一切,它几乎像一条条强制装配的流水线,不知不觉中就把我们搅进、吞没,甚至连骨头渣也不吐。柔软的躯体已失去人生的弹性和光滑,血液粘稠成果冻状,不是堵住心脏就是栓塞大脑,放支架的人越来越多,走路摇摇晃晃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眼泪少了,少得想硬挤都挤不出来。都市的心在盐碱化,硬且苦涩,不相信眼泪,更缺少动情而怜悯的眼泪。
④我看见一棵树,一颗春天的风中之树。
⑤风来了,从我的身旁刮过,也刮过树的身旁,我被风吹得摇摇晃晃,我抱着树,紧紧抱着。风越刮越大,雨也来了,一群鸟猛的钻入树冠中,树成了我们的天和地。我们不走,树却像有急事般,把头摇得呼天抢地,它从雨中汲取营养,直到夜色苍茫,一群鸟叽叽喳喳飞离,犹如后山坡上的果园里黑色的山雀一哄而起。雨停了,树止住了脚步,我们却该回家了。月牙儿出来了,遥远的星河泛着白光,树在星光下闪烁,它的根躲藏在被雨水浸泡的大地中,挺拔的躯体在夜的神秘中,一片昏暗,仿佛传说中一尊令人敬畏的神。
⑥当阳光在天空中绽开,两只鹿或羊在树下或山坡上悠闲地采摘着叶片或啃着青草,你一生有漫长的光阴,可以读点闲书,喝点小酒。直到后来,暮色漫进衣襟,你永远躺在那棵树下合上永不睁开的眼,树已成林,林里传来天堂的风声。
⑦一棵树在雨中走动,你不动,却和这棵树擦肩而过。我就是在这个时候认识了这棵树,一颗在雨中走动的树。它树干挺拔雄伟,浑身披满了青苔,湿漉漉的仿佛水浸过一般,虽然被数以万计的人注目和抚摸,它依然冠盖群芳,呼风唤雨。即使许多年后它倒下了,在地下,在水中,风化为煤或重生为风,它依然保持这种天然得有点傲慢的姿态。水在它的周围静静地流着,它用身躯改变了水的姿势。如果有流水从它身上滑过,在它的胸部,可能又会长出一棵小树,那小树颤颤地站了起来,临风起舞,搅动起叮咚的水声,风铃般在山坳回荡。当人们踏水匆匆而过,一个趔趄,弯腰或伸手想去抓住那颗小树时,老树和小树就被人们所记忆,所牵挂。
⑧我怀想着沉在水底的那些树。我觉得它们真正的气韵和美就是沉静,沉静得一睡千年也不喧嚣浮华。它们巧夺天工或大气磅礴,行走在哪儿就和那里的山水,花草鱼虫融在了一起。水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山浓了又淡,淡了又密,而那些风干或沉在水中的树,总是藏静于心,大智若愚,只被风和水亲昵着。风和水永远活着,大树和小树就永远活着,老树生花,树真的是成精成神了。水声淙淙,树影婆娑,瀑布雷鸣,一切都像一个纵情的少年把性情拨弄得如四季的风,树在风中旋转和奔跑,活一千年,死一千年,朽一千年,再生,永远不死!
⑨我不是一棵树,我不能。
⑩我真的不能吗?当生命仅仅被活着所用,漫长的光阴又有何用?而当暮色漫进衣襟,谁在风雨里懊悔。金色的红狐爬上树梢,一切消失得无影无踪,漫山的树林里只传来孤单的风声。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一开头就着力表现燕子的欢快与自由,既点题扣题,又为树的出现营造气氛,设置背景,还与现代人的病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B.作者希望“突围”,甚至想来“一场见血封喉的箭雨”,表现出一种为了改变自己的都市生存状态,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魄力。
C.“水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山浓了又淡,淡了又密”,写时光匆匆;“暮色漫进衣襟”,
“红狐爬上树梢”,言人生短暂,语言极其形象。
D.文章以“春天的风中之树”“沉静”的气韵和美为核心,凸显它挺拔雄伟,浑身披满青苔,从雨中汲取营养,在星光下闪烁的风采。
E. 文章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作者在对树的细致描写和深情赞美中,婉曲地表达了现代人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树与人融为一体。
【小题2】现代人处于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请依据文章内容分点概括。
【小题3】从全文看,春天有何含意?作者为什么说“春天从一棵树开始”?
【小题4】作者说“当生命仅仅被活着所用,漫长的光阴又有何用?”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中国从“墨子号”的投资中获得了回报,完成了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以及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中国凭借在《自然》周刊上发表的这两项成果确保了在量子通信这一未来通信技术领域的至上地位。该技术主要可以提升通信过程中的安全性。

这枚科研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发射,在距离地球500公里至1200公里处的低轨运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带领的团队完成了三大实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密钥分发,此前这些实验仅在地面的光导纤维中完成过。

(摘编自《中国已成量子通信技术先驱在该领域拿下两个世界第一》)

材料二:

中国仅用一年时间完成既定两年的科学目标,“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取得的成绩让科学家们备受鼓舞。他们提出新目标:构建量子通信全球组网。量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具有不可克隆和不可分割的特性。换句话说,若以量子作为载体来传递密钥,窃听必然会被发现。200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团队提出利用卫星实现星地间量子通信、构建覆盖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网的方案。

2016年8月16日成功发射的“墨子号”是这项计划的“第一步”。卫星已相继完成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量子纠缠分发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实验三大科学目标,成为量子通信通向实用化的“关键一步”。

潘建伟说,“墨子号”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是由卫星发射量子信号,再由地面接收。实验结果表明,在1200公里的通信距离上,卫星平均每秒发送4000万个信号光子,一次实验可生成300千比特的密钥。这项成果为构建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了技术基础。“墨子号”的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则是由地面发射纠缠光子,再由卫星接收。这项成果为未来开展空间尺度量子通信网络研究等奠定了技术基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建宇说,实现量子通信全球组网所需的卫星个数取决于用户需求和卫星轨道,“如果是在地球同步轨道,理论上有三颗卫星就能覆盖全球。”他认为从实用角度来说必须构建由高、中、低轨道卫星组成的量子星座,卫星发送密钥的时间也将从当前“墨子号”每次过境开展实验的10分钟延长到数个小时。

潘建伟说:“如果国家支持发射多颗量子通信卫星,那么有希望到2030年左右,建成全球化的广城量子通信网络。”面向全球,中国科学家正在基于“墨子号”与国际同行开展合作,下一步将与欧洲量子通信团队联合进行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地面站也正在为与“墨子号”对接做准备。

(摘编自《中国科学家提出构建“量子通信全球组网”》)

【小题1】下列有关科学家对量子通信技术应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利用量子不可克隆和不可分割的特性,以量子作为载体来传递密钥,可以提升通信过程中的安全性。
B.“墨子号”量子通信实验进一步证明了量子通信无法被窃听,所取得的成绩让科学家们备受鼓舞,于是他们提出了“构建量子通信全球组网”的新目标。
C.早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之前,中国科学家就提出了利用卫星实现星地间量子通信,构建覆盖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网的方案。
D.有科学家认为,理论上在地球同步轨道上构建三颗由高、中、低轨道卫星组成的量子星座,就可以形成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网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潘建伟带领的团队完成了“墨子号”通信实验中的量子隐形传态、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密钥分发三大实验,为我国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中国在《自然》周刊上发表的两项成果包括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确保了中国在量子通信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C.我国如果要建成全球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就要发射多颗量子通信卫星,这样才有希望在2030年之前继续保持这一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D.卫星具有方便覆盖整个地球的独特优势,是在全球尺度上实现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最有希望的途径,这在“墨子号”量子通信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构建量子通信全球组网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常人岂可“无法”
徐建融
①20世纪前期的中国画坛,画家画的“写实”与文人画的“写意”之争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迄今学术界对此仍多有评论,大抵以倡“写实”、斥“写意”为非,指其“全面否定文人画以至中国画”,而以坚守“写意”、摒弃“写实”为是,以为这才能坚决捍卫并弘扬文人画也即中国画。近读9月25日“笔会”躲斋先生《鲁迅与文人画》一文,提出鲁迅先生既否定文人写意画,又允肯陈师曾、齐白石的文人写意画——这一视点,可以提供我们对当年这场论争以新的认识。
②“存形莫善于画”。造型,是绘画之所以为绘画的本质属性,中国画也不可能是例外。而所谓造型,即以客观为对象的物我交融,以形似为前提的形神兼备的形象塑造,所以,它的基础是客观形似。这就是所谓“写实”,其实质决非真实的再现复制,而是典型地拉开与真实的距离。唐宋时期的中国画,我们通常称作画家画,便是在这上面用功夫,是谓“画之本法”。要想成为画家,必须过造型这一关。当然,要想成为优秀的画家,光凭过客观形似的造型关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达到形神兼备、物我交融。而一旦成了优秀的画家,他对于客观形似的造型反而会有所不逮。
③明清时期勃兴的文人画也即“写意”画,它改变了中国画的造型本质,而以笔墨为中心,对于形象的塑造,它注重的是主观和神似,而不再是客观和形似,这样的形象,区别于“写实”,又称“意象”。文人画家则又称“利家”,以区别于专业画家的“行家”,他的用功,主要也不在“画之本法”的造型,而在“画外功夫”的诗文、书法。但问题是,过不了造型关,却拥有极高“画外功夫”的偏才实在少之又少。所以,就如用钱锺书等个别人的成就,来否定高考、取消高考,大学的教育一定沦于“荒谬绝伦”一样,一旦用董其昌、石涛等个别画家的成就,来否定造型、取消造型,中国画的发展也一定沦于“荒谬绝伦”。然而,文人画家们以其居高的话语权,却恰恰以董其昌、石涛为例,否定、取消了中国画的造型原则。他们认为,从上古绘画的不能形似,到古典绘画的高度形似,再到现代绘画的不要形似,是不断进步,讲求机械的“写实”,则“直如照相机,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何贵乎人邪?何重乎于艺术邪?”所以主张“写意”,就是“不与照相机争功”——不想想,难道摩托车发明后,就得取消跑步比赛?
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国画家普遍拙于造型,并以拙于造型为荣(为与生活真实拉开距离),工于造型为耻(以为仅仅是生活真实的再现复制)。所以,不仅新文化人发起“美术革命”,对文人“写意”画的风靡提出严厉的批评;传统的国画家中如张大千、谢稚柳等少数有识者,对文人“写意”画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它不过是中国画传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是池沼而不是江海。谢稚柳明确表示:“中国画是写实的。”张大千再三告诫他的学生:“要学画家画,千万不要学文人画。”
⑤相比于“写意”画风的坚守者的自以为以先进取代落后,  所以,不仅鲁迅对陈师曾、齐白石颇允肯,徐悲鸿对金农、齐白石同样大力推扬,张大千一面赞赏金农“实在画得好”,一面又说他“实在不会画”。换言之,当时对“写意”画风的批评,旨在为绘画这所“大学”重新树立造型“高考”的普招原则,而不是否定针对造型“高考”不过关的特招的灵活性。同时期徐悲鸿与徐志摩关于西方绘画学院派与现代派的争论,性质同此。明乎此,便不难理解,鲁迅等对“写意”画包括西方现代派的批评,是从绘画的普遍性、原则性而论;而他们对齐白石等“写意”画家的肯定,是从绘画的特殊性、灵活性而论。二者是并不矛盾的。反观坚守文人“写意”观者,把灵活性当作原则性,把特殊性当作普遍性,以钱锺书的成功为例坚决主张取消高考,“家家石涛,人人昌硕”,固然做到了“画之本法”的“形式欠缺”,又有几个具有“画外功夫”的“精神优美”呢?至以高考不过关就意味着具有偏才,以“形式欠缺”了就意味着“精神优美”,“逸笔草草”就意味着所发抒出来的就是“胸中逸气”,并斥高考过关者为庸才,“形式周密”者为“精神不美”、为匠气,在逻辑上也是完全不能成立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其前提是“世岂易得”的“至人”,天下滔滔的常人尽皆“无法”,貌似在继承、弘扬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实质恰恰是败坏中国画的传统。所以,我尝有言:“天下有平常之事,有非常之事。非常人为非常之事则可,平常人为非常之事则殆;非常人为平常之事为无上功德,平常人不为平常之事可乎?”
【小题1】第③段中加点词“意象”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简析第③段划线句的作用。
【小题3】概括第④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
①无论是新文化人还是传统画家
②仅仅是“写意画的泛滥”和“写意画家对写实画风的全盘否定”
③而绝不是否定“写意画中的佼佼者”
④从而对“写实”画风全盘否定
⑤当时力倡“写实”画风的
⑥所否定的“写意画”
A.④⑥②①⑤③B.⑤⑥②③①④
C.④⑤①⑥②③D.⑤⑥③①②④
【小题5】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造型即绘画的本质属性,它需要典型的拉开与真实的距离。
B.明清“写意”画注重“画外功夫”,但是偏才仍要过造型关。
C.徐悲鸿肯定西方绘画学院,但是并不全盘否定现代派作品。
D.“无法而法,乃为执法”是针对“至人”而言,常人需慎取。
【小题6】作者在第①段中称“可以提供我们对当年这场论争以新的认识”,请借鉴“新的认识”评价下列事件。
2010年10月,网友在微博上摘录了或鲁迅文学奖诗歌奖项的车延高新作《徐帆》。诗歌直白的几近不像诗歌,被网友称作“羊羔体”、“口水诗”。有评论说白话不是诗歌,诗歌底线被当今的许多诗人随意僭越,才导致了当今诗歌愈益庸俗化和粗鄙化。车延高说,这首诗采用的是一种零度抒情的白语手法,“是我写作的异种风格,是我写作的一种尝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哲学的一课
艾芜
(1)在店里住到第五天的晚上,我被幺厮引到另一间更黑暗更肮脏的屋子里,介绍给另一个陌生人同睡的时候,我就忍不住问及和我往天(几天前)晚上一块儿睡觉的那个同伴了。因为我虽是讨厌他一身癞虾蟆似的疳疮,但我却忘不了他那待人和善而有礼貌的样子。
(2)“没店钱,赶出店外去了!”幺厮这样粗声粗气地回答,语势里藏着威胁和狞笑。
(3)我打了个寒噤,说不出什么话来,只是这样地想:可怜他还是可怜我呢?
(4)我知道,我不久也会给人赶到街头去的。掉转身,望着小窗外的黑夜——一个广漠的冷酷的昆明的黑夜。
(5)这位新同伴呢,睡在床上,脸朝着壁头,在半明半暗的灯光下面,看不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来,而我的心里早就制造出这样的公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睡何必曾相识”,也就无须乎详细的观察和询问。我只是默默地倚窗站着,望着无边黑暗闪着小星点的秋空,追想那给店主人赶在街头的旧同伴,这一夜不知蹲在哪儿,含着眼泪,痛苦地搔着他身上发痒的疮疤呢!他的身世,我可不知道,只在夜里听见他一面搔痒一面这样愤激地说过:“家乡活不下了,才来到省城的,哪知道省城还是活不下去呢!”就只是知道这一点子,然而这一点也尽够一个沦落人的注解了,所以我也就不曾追问,而且我也没有追问别人身世的好心绪的。但这时我整个的心却为被赶的他悲哀了。仿佛我已看见他荒凉不堪的家乡,在斜阳中躺着无数烧毁的破屋,没有一缕黄昏的炊烟,只有一队乱鸦,在空中飞鸣一会,散到远处去了……老兄,吹灯睡吧!”床上睡的那人,看着我尽是那样默默地站着,便忍不住这样说了。这一声,骤然打散了我心中的幻象,同时还觉得他的语气很是柔和、亲切,就无心地向他道:“你老兄可也是来省城找事做的么?”
(6)“不,我明天是要到外县去!”
(7)等我吹了灯上床睡的时候,他才深深地叹了一声:
(8)“这年头儿有什么事可做呢?”
(9)安慰的话,对他是没用处的,而我也说不出安慰的话来。于是两人静静地躺着,不作一声。秋夜的黑暗,把我们深深地掩埋着了。
(10)第二天早上醒来,约莫九点钟的光景,发现昨夜同睡的伴侣和我的一双旧鞋子,通不见了。没有鞋子穿,我十分地懊恼,但,对于偷去鞋子的人,我并没有起着怎样的痛恨和诅咒。因为连一双快要破烂的鞋子也要偷去,则那人的可怜处境,是不能不勾起我的加倍的同情的。然而,我看着一双赤裸裸的脚板,终于生气了,冒火了。我气冲冲地走到账房去,用着顽强的态度和咆哮的声音,同老板吵闹起来,把四五天来他给我的气闷,通通还给他了。
(11)我不管他辩护的话,只觉得在他的屋里掉了东西,做主人的他,是应该首先负这责任的。于是吵闹,吵闹,不息地吵闹。
(12)老板到底屈服了,就赔我一双半新的鞋子,鞋面是黑色哔叽做的,自然比我的旧布鞋子漂亮得多。我便马上感觉到偷我鞋子的朋友,倒替我做了一件不无利益的生意。但在老板交鞋子给我的时候,却严厉而忿怒地告诫,也许可以说是等于责骂吧,因为他的眼睛睁得很大,仿佛快要爆出火花的光景。
(13)他说:“限你今夜清算店账,不……”气得说不出了。
(14)“好的,”虽然我是回答得很不软弱,但心里却有点失悔我的吵闹,太过于凶悍了。然而想到早迟都要给他赶到店外的,捉到一个可以难他的机会的时候,客气的和平那是用不着的了。
(15)赔偿的漂亮鞋子,诚然是出乎意外的收获,但等我朝脚上一比的时候,才知道这鞋子比我的脚短了一寸。没有别的方法可想,只有把这双短小的鞋子,无可如何地套在脚上。于是,在这山国的都市上又凭空添上了一个拖着倒跟鞋子的流浪青年,而我在街头走路的样子,也就更加狼狈更加滑稽了。但这些,我全顾不到。我只是一面拐出店外,一面就盘算:在这一夜应该在哪儿寻得一块遮蔽秋风秋雨的地方。
(16)同时我想:就是这个社会不容我立脚的时候,我也要钢铁一般顽强地生存!
1931年冬 上海
(节选自《南行记》有删改)
【小题1】第(5)小节,面对新同伴,作者为什么说“无须乎详细的观察和询问”?请简要概括。
【小题2】如何理解第(9)小节中“秋夜的黑暗,把我们深深地掩埋着了”这句话?
【小题3】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分别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1)老兄,吹灯睡吧!
(2)这年头儿有什么事可做呢?
【小题4】根据文本内容,探究“我”的“人生哲学的一课”的内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

沈壮海

①文化自信问题,在当下的中国再次凸显为重要的实践问题和学术课题,这是历史、时代、现 实多重因素促成的。

②涤除仍客观存在的文化上的不自信,是一个现实课题。中华民族有着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曾长期饮誉潮头。然而,近代以来接踵而至的外力犯侵,使得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不断遭遇重创。在顽强抗争、拼搏、逐梦中站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改变着现实命运,也改变着精神面貌、文化心理。但漫长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其调适提升,绝非旦夕之功。

③要引导我们的文化自信由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随着我们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当下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不断恢复、增强。这是与民族振兴进程必然伴行的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强调文化自信的涵养,就是要引导这种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一方面,要引导人们克服一时的虚骄、自负的膨胀等非理性的成分;但另一方面,更要引导人们认识当代中国向前向上的大局,认识增进文化自信之于文明重振、民族复兴的意义,促进国人民族自信、发展自信、文化自信的普遍性增进。虽然我们的文化实力在不断增强,但文化的魅力还亟待增强。

④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的重要构成,推进这样的文化建设,需要的是与之相应的文化自信。这是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本质所在。

⑤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的文化自信。辉煌璀璨的历史文化,是我们 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但是,这种底气只有在旧邦新命的历史接续中、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下实践中,才会更加充盈浩荡。对本民族优秀传统的高扬,有助于我们持守民族 自信、文化自信。不过,现实中不同文化猛烈激荡,如果我们迎对现代的西方,只能求助于古老的 传统,那即是对当代国人文化责任的逃避。当代中华民族,不能做望“洋”、望“古”兴叹者,而要 有承于古、强于今的雄心和作为。

⑥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等于文化上的自我 迷恋、自我封闭,它既要体现在对自我文化的确信,也内含着开放包容的气度。既要坚守中国文化 的主体性,作出具有中华民族主体性原创性的文化开拓,又要注重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吸纳镜鉴。

⑦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当今时代中华民族 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也是我们的自觉追求。

⑧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重要前提是普遍性地增进、提升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的认知、理 解,进而走向认同与确信,增强传承好、发展好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觉,增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创新 发展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概言之,文化自信立基于文化自知之上,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之“知”, 对近代以来革命文化革命传统之“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知”。系统推动中国文化的社 会化普及,激发普遍的文化建设的当下意识责任意识,需要我们基于时代特点、受众特点顶层规划 与落地设计。同时,还需要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核心,抓住全民族文化能力建设这个 关键,用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这个最大的教育资源。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新强大的中华民族,使自己的现实命运得以改变,使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也使文化心理得到快速调适提升,彻底改观。
B.虽然民族振兴的进程会伴随着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但是我们仍需要通过自觉努力,深刻认识提振文化自信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魅力。
C.面对西方文化的激烈竞争,仅凭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文化自信的底气是不够的,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
D.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应该夯实对传统优秀文化、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化革命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种文化自知的基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结合历史说明了现实中文化不自信客观存在,论证了涵养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B.文章在第③、④、⑤、⑥段中,条分缕析,阐释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
C.第⑦段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之上,水到渠成得出了要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的结论。
D.第⑧段属于文章解决问题部分,重点说明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所应选择的路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的脆弱性,当其面对外力入侵 时缺乏必要的自信,不堪一击。
B.在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的当下中国,只要克服文化自信中的虚骄、自负等非理性成分,就能 普遍增进国人的文化自信。
C.文化自信力与国家竞争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增强文化自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 国家竞争力,反之亦然。
D.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需要立足当下,继往开来,这足以说明文化开拓的重要 性远远超过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