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壮士   
周海亮
100米决赛,只需保住一枚银牌,他所代表的城市的奖牌数,就会跃居第一。并不仅仅是一个名次的概念,这代表着许多实实在在的东西。100米是最后一项赛事,那是他们最后的超越机会。
他当然有拿一枚银牌的实力。
发令枪还没有响,他就冲了出去。是抢跑。他受到裁判的警告。气氛变得骤然紧张。
教练告诉他,银牌,一定要拿到手。拿了银牌,你就成为城市的英雄;拿不到,你就是城市的罪人。可是现在,站在起跑线上,他认为自己必须第一个冲过终点。第二名,银牌,对他来说,毫无意义。
没有商量的余地。只能如此。
发令枪第二次想起来。他第一个弹出去。他像一只神鹿。像一阵疾风。像一道闪电。像节奏极快的说唱或者音乐。周围山呼海啸,可是他听不见任何声音。他的眼睛始终盯着终点的那根红线离他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仿佛伸手可及……
突然有人从身边超越。是实力最强的那个对手,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冲刺能力。现在他落到了第二名。他和第一名,只有小半步的距离。他调整着自己的节奏,拼尽了全身的力气,试图重新夺回第一名的位置,可是他办不到。小半步,将成为第一和第二的距离,金牌和银牌的距离,天堂和地狱的距离。
其实,他的任务,不过是一枚银牌。有了银牌,他就是英雄。可是他知道,今天,他必须最先碰触那根红线。第二名对他来说,注定是一场灾难。
终点向他奔来。那根红线向他奔来。可是他和第一名,仍是小半步的距离。对手即将撞线。他即将崩溃。
最后一刻,他扑向终点。他向那条红线,伸出了两手。
他抓住了那根代表胜利的红线。他把它抓得很紧。抓紧红线的刹那,他重重摔倒在地。他飞快地爬起来,一瘸一拐跑向摄像机。他兴奋得满脸通红。他挥舞着那根红线,冲摄像机不停地喊,看到了吗?红线!我是第一名,我是冠军!他的膝盖上流着血,一小块白骨清晰可见。
所有人都惊呆了。人们忘记了阻止他。人们认为他成了一个疯子。整个体育场雅雀无声,人们只听到他一个人近似于疯狂的呐喊,我是第一名!我是冠军!
理所当然,他犯规了。他被取消了成绩。他丢掉了那枚到手的银牌。他成了城市的罪人。
并且,终点的突然摔倒让他有伤的左腿加重了伤情。虽然他仍然可以跑,但却不再能参加任何比赛。他只好选择了提前退役。
可是他知道,自己必须这么做。
因为女儿。因为他向女儿保证过。
出征前,三岁的女儿坐在妻子怀里,说,爸爸能得第一名吗?妻子说当然能,爸爸就是第一名去的。他赶紧瞪一眼妻子。他知道自己没有跑第一名的实力。女儿说那我也要去看。他说这可不行,人家不让的。女儿不干,哭闹了半天,哭得他和妻子心烦意乱。最后女儿终于妥协,但是却要他亲口答应她一定要跑第一名。他红着眼睛抚摸了女儿圆圆的脑袋。他咬咬牙,做出一个决定。他说会的。一定会的。我会第一个拿到那根红线。第一个拿到红线的,就是冠军。到时你肯定会在电视上看到。我保证。然后,他躲到洗手间里,嚎啕大哭。
这是女儿最后一次看他的比赛。大夫说,她的病情正在极速恶化,她活不到这个月底
其实他本该呆在家里陪着自己的女儿。可是,城市需要他的银牌。
其实他本该为这个城市夺取一枚银牌。可是,女儿需要他的第一。
所以,他去了,然后,他只能犯规。
他的城市和他的女儿,他选择了后者。
(选自《小说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他”第一次抢跑的描写,表现了他的焦虑和紧张;而教练反复叮嘱客观上更增加了他的压力,暗示了他必然面临的悲剧结局。
B.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那根红线”,“他”不惜一切手段想要得到,最终却只能通过犯规方式来不光彩地获得,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C.小说大量运用短句,构成短小的段落,节奏感极强,既符合比赛这种激烈的场景,又暗合人物矛盾重重的心里活动,富有表现力。
D.这篇小说构思巧妙,内涵蕴藉,充满爱与力量的故事感动着读者的心,小说中人物的做法虽然有些不当,但却会引起读者的同情。
【小题2】小说插叙“他”出征前发生在家里的这一段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在“他的城市和他的女儿”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对此,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4 10:02: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进 京
刘震云
虽然立春了,路上的风也寒;一路寒风吹着,人可不就发起了高烧?从固安到大兴的客车上,李雪莲身上烧得越来越厉害了,现在都有些迷糊了。客车开到固安与北京大兴的交界处,李雪莲突然发现,交界处停着四五辆警车,公路旁站着警察,示意所有开往北京的车靠边,接受检查。路旁已停满接受检查的车辆。李雪莲一惊,出了一阵冷汗;从泰安出发,没敢坐火车,也没敢坐长途汽车,倒了这么多乡村汽车,看来还是没躲过警察的检查。停下接受检查的车辆,排成了长队。等了一个多小时,两个警察才上了李雪莲乘坐的客车,挨个儿检查各人的证件,询问去北京的理由,检查各人去北京的县政府开出的证明。
和二十年前李雪莲头一回进北京,在河北与北京的交界处遇到的检查一样。这种场面李雪莲经得多了,也不惊慌。警察挨个儿盘查,有的旅客过了关,有的被赶下了车。终于,一个警察检查到了李雪莲。先看了李雪莲的身份证。李雪莲递上去一个假的。为了躲避警察盘查,三年前,李雪莲花了二百块钱,办了一个假身份证。身份证上的名字,取她名字中一个“雪”字,前边加一个“赵”字,叫“赵雪”,平反“昭雪”的意思;二十年告状,可不就为了平反昭雪吗?这假身份证制得跟真的一样,往年的警察没看出来,现在盘查的警察也没看出来。警察将身份证还给李雪莲,问:
“到北京干什么去?”
李雪莲:“看病。”
回答的跟二十年前一样。警察盯着她:
“去北京哪家医院?”
李雪莲:“北京医院。”
回答的也跟二十年前一样。警察:“看什么病?”
李雪莲:“你摸摸我的头。”
警察愣了一下,便伸手摸李雪莲的额头;李雪莲脑门烫得跟火炭一样;警察的手忙缩了回去。警察:“县政府的证明呢?”
李雪莲:“大哥,我都病成这样了,哪儿还有工夫去开证明呀。”
警察:“那不行,你得下车。”
李雪莲:“我脑袋都犯迷糊了,下车死了,你负责呀?”
警察不耐烦地:“两回事啊,有病先在地方医院看,等全国人代会开过,再去北京。”
说的也跟二十年前的警察说的一样。李雪莲将头歪到车窗上:
“我得的是肺气肿啊,一口气喘不上来,我就完了;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我不下车。”
警察便上来拉李雪莲:“别胡搅蛮缠,没有证明,就得下车。”
两人撕拽起来。李雪莲身边坐着一个老头,突然站了起来;老头身穿旧军服,看上去干部模样;老头指着警察说:“你要证明,她都病成这样了,不是证明吗?”
又说:“她从上车就挨着我,一直跟个火炉似的;如果她是你姐,你也这么不管她的死活吗?”
一句话说得李雪莲好生感动;多少天没听过体贴的话了,一个外地陌生老人的话,让她百感交集;想起一路上七八天的种种委屈;想起二十年的种种委屈,不由大放悲声,哭了起来。见李雪莲哭了,警察也一愣,抖着手说:
“不是我不让她去北京,北京正在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呢。”
老头:“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怎么了?人民就不能进北京看病了?她是不是人民?”
见李雪莲哭了,车上的乘客都怒了,纷纷站起来,加入指责警察的行列:
“什么东西。”
“还有没有人性?”
一个剃着板寸的青年喊:“不行咱把这车给烧了!”
也是众怒难犯,警察一边慌着说:“你以为我想这么做呀,这是上头的规定。”一边也就下了车。
警察下车,客车便上路。李雪莲谢过身边的老人,谢过大家,也就不再哭了。李雪莲身子本来就弱,大哭一场后,就更弱了。没哭之前通身发烧,现在突然冷得浑身打颤。冷过一个时辰,突然又浑身发烧。这样冷一阵热一阵,李雪莲突然昏迷过去,倒在身边老头身上。
老头见李雪莲昏了过去,忙喊司机停车。司机过来查看,见她昏迷不醒,又听她刚才对警察说患的是肺气肿,便有些着慌,担心她一口气喘不上来,死在车上。老头又喊:
“还愣着干什么?快送她去医院呀。”
司机这才慌忙又开起车,加大油门,向前开去。
(节选自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本开头两段既交代了时令,又写出了主人公的生病及其去北京的原因,让读者明白时代背景及主人公的身份,暗示出主人公的悲剧遭遇。
B.李雪莲的假身份证取名为“赵雪”,表现了主人公希望平凡昭雪的正当愿望;而警察没看出破绽,意在说明现在有些警察的无能。
C.车上的乘客看见警察无理欺侮李雪莲,群起指责警察,表现出现在社会还是好人居多,还是有不少敢于见义勇为、维护正义的人。
D.小说中老头这个形象的设置,既有利于推动小说情节的展开和发展,也有利于体现时代主旋律,有利于表现社会正能量。
【小题2】根据小说节选部分的内容,简要分析李雪莲的人物形象。
【小题3】从小说节选部分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中,你得到哪些启示?请简要谈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匠 心

祝春岗

爷孙俩正在店里埋头做木工活,县“打假办”的老张踏进门来,见老木匠对着家具精雕细刻,神情异常专注,就不忍心打搅他,只跟老木匠的孙子说明了来意,说是想定做十五只举报信箱,钉挂在街头路口,方便群众举报打假。小木匠一听是桩小生意,就不想接活,只委婉地劝老张迟些时候再来。

老张推着自行车正欲离去,老木匠却唤他停下。小木匠立刻转过脸对老木匠使使眼色,说:“阿公,这些家具人家正催得紧呢,我们哪有闲工夫忙这琐碎活?”老木匠似没听见,又朝老张招了一下手。小木匠晓得老木匠的脾气,无奈,只得叫老张谈谈规格式样。老张原本外行,敷衍说像只箱子就行。老木匠这时已停下手中的活儿,边听边在一张纸上描描画画。

接着,老张就跟小木匠讲价。小木匠索价每只二十元,老木匠立即向他投去责备的眼光。老张仅出四元。两人僵持了一会儿,老张遂有所妥协,每只又增加了两元。但小木匠却把价格咬得死死的,丝毫不肯让出半步,脸上还隐约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小木匠的意图很明显,无非是故意抬价想吓跑老张。老张见没有一点回旋的余地,就想去找另一间木器店。这时,老木匠在一旁发话了:“成,六块就六块!”小木匠不满地嘟哝几句。老木匠却没有理会,叫老张走到他身旁,指着三四张草图给他看。老张这才晓得老木匠刚才是在画草图,张张都很美观,就很随意地挑了一张。老木匠爽朗地说:“两天后,你来取货。”

老张怕他变卦,便掏出十元钱来做定金。小木匠却迟迟不肯接,老木匠顿时焦急起来,狠狠地瞪了孙子一眼,小木匠这才收了下来,并给老张写了一张收据。

两天后的早上,老张叫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来取货。老远,老张就看见了十五只信箱整齐地立在门口。箱子的外面都涂上乳白的油漆,正面和两侧都写上了“举报信箱”四个红字。字儿端正活泼,以白相衬,更加醒目。在箱子的顶部,还特制了一张拱形的铁皮遮檐,刷上银色的防锈漆。它们坚固耐用,雨淋不进,日晒不到。

看来,老木匠委实动了一番心思,想得如此周到。老张心里异常满意,但还是例行公事般逐只检查。小木匠见到他这般挑剔,不满地说:“你放心好了,我阿公用了店里最好的木材,加班加点赶制出来,哪能赚你钱,亏了大本了!”老木匠笑着对老张说:“别听他闲扯。”

老张检查完,就跟小木匠结账,掏出九十元连同那张收据交给他,吩咐他按每只二十元写一张发票。小木匠愣了,不愿开,因为多开意味着要多缴锐。老张见他迟疑,晓得他少见世面,不懂得开假发票,就把复写纸抽出来打了对折,撕下报销的那页发票往里面塞,只留下空白的存根……小木匠恍然大悟,便去找笔。

老木匠脸色骤沉,大手一挥,对孙子厉声喝道:“你给我站住!”

小木匠站住了,不解地望着他。

“这桩生意我不做了!”老木匠对老张说。

“你不能反悔!”老张便气恼了,转头命令三轮车车夫,“把箱子装上,都拉走!”

却没料到,老木匠抓起身旁的一把利斧,走到阳光灿烂的门口,抡起斧头,使尽臂力对准一只只信箱狠狠地砍砸下去,霎时间,地上变成了红红白白刺眼的一片……

(选自《中外作品精选》,有改动)

【小题1】小说中哪些情节能表现出“老木匠”对做“十五只举报信箱”有极大的热情?
【小题2】“老木匠”为什么要砍砸信箱?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小题3】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概括对比的有关内容。
【小题4】小说题目“匠心”意蕴深刻,请探究蕴含了哪几层深意。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看护父亲的孩子
(意大利)亚米契斯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一个满身泥水的乡下孩子,来到那不勒斯市一家著名的医院门口,递了一封信给看门人,说要找他入院不久的父亲。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个护士领孩子过去。
看着病人的样子,孩子哭起来。病人很瘦,头发变白了,胡须变长了,肿胀的脸又青又暗,皮肤像要破裂似的发亮,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呼吸很微弱,只有额头轮廓和眉毛还有点像父亲。孩子叫着:
“父亲!父亲!认得我吗?我是西西洛!母亲不能来,叫我来照顾你。请看看我,跟我说句话吧!”
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
“父亲!父亲!你怎么了?我是你的儿子西西洛啊!”
正胡乱想着,有人用手轻轻拍他的肩膀,抬头一看,原来是医生。“不要担心,他脸上发丹毒了。虽然病情很厉害,但还有希望。你要细心照顾他!你在这里真是再好不过了。”
从此,西西洛就细心照顾起父亲。病人常常看着西西洛,好像不很清醒,不过注视他的时间慢慢变长了。当西西洛用手帕捂着眼睛哭的时候,病人总是凝视着他。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他昏睡之后清醒一点儿的时候,总是睁开眼睛寻找看护他的人。西西洛自己也很高兴,把母亲,妹妹们的事情以及平时盼父亲回国的情形都说给他听,又用深情的话劝慰病人。
到了第五天,病人的病情忽然加重,护士送来的药和食品,只有西西洛喂他才肯吃。
下午四点钟西西洛依旧独自流泪,忽然听见屋外有脚步声,还有人说话:“护士小姐!再见!”
这使西西洛跳了起来,激动地抑制住叫喊的冲动。
一个胳膊上缠着绷带的人走了进来。西西洛站在那里,发出刺耳的尖叫——“父亲”!那人回头一看,也叫起来:“西西洛!”箭似的跑到他身旁:
“啊!西西洛,这是怎么回事?你认错人了!你母亲来信说你已经来到医院了,快把我担心死了!西西洛!怎么这样憔悴?我已经好了,母亲、孔赛德拉、小宝宝都好吗?我正要出院!天呀!竟有这样阴差阳错的事!”
西西洛想说家里的情况,可说不出话来。
“走吧!我们今晚还能赶到家。”父亲拉他走,可西西洛一动不动,却回头看着那病人。病人也睁大眼睛注视着西西洛。西西洛从心里流出这样的话来:“别急,父亲!请等一等!我现在不能回去。我在这里住了5天,已经把他当作你了。我那么爱他,你看他看我的眼神!他不能没有我。父亲!请暂时让我留在这里吧!”
父亲犹豫不决,看看儿子,又看看病人,问周围的人:“他是谁?”
“跟你一样,也是个农村人,刚从国外做工回来,恰好跟你同一天住进医院。进来的时候不省人事,话也不能说了。家里人好像不在附近。他准是把你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了。”
病人仍看着西西洛。
“那么你留在这里吧,善良的孩子。我先回去让你母亲放心。这几块钱你当作零用。再见!”父亲说完,吻了儿子的额头就走了。
西西洛回到病床旁边,病人似乎安心了,西西洛不离病人半步,病人也紧紧盯着西西洛,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眼神也很和善,只是瞳孔渐渐缩小而且渐渐昏暗起来。西西洛紧紧握住病人的手,病人睁开眼,看了看西西洛就闭上了。
“他去了!”西西洛叫着。
“回去吧,善良的孩子。神会保佑你这样的人的,你将来会得到幸福的,快回去吧!”
护士把窗台上养着的花取来一束交给西西洛:“没什么可送你的,请收下这花当作纪念吧!”
“谢谢!”西西洛收下花,擦着眼泪。“但是我要走远路,花会白白枯萎的。”说完将花撒在病床四周,“把这花留下当作纪念吧!谢谢医生和护士小姐!谢谢大家!”又对着死者说:“再见!”
忽然不知道该如何叫他,西西洛想了一下,就用几天来已经习惯的称呼说:“再见,父亲!”说着取出衣服包,打起精神,缓缓走出去。
外面天亮了。
【小题1】小说首尾都有一段精短的景物描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明明是西西洛认错了父亲,作品为什么还以“看护父亲的孩子”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文中对病人有两处关于嘴唇的动作描写:①“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②“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病人到底要说什么?试作探究。
【小题4】这篇小说描述了乡下孩子西西洛在医院看护父亲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试作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裱画徐
马犇
裱画是一门传统手艺,淮城自古多文人墨客,裱画的地儿也就不缺乏了。说是裱画,其实字也裱。
本土出产的画,外地的画,还有那些需要修缮的旧藏,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但后来,有些作坊后继无人,有些作坊不再经营这老手艺,还有些作坊改成了机裱。
不管别人怎样,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一直坚持手工装裱。
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
边寿民,工诗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边芦雁”。他居于淮城天妃宫的芦苇畔,号苇间居士。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
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裱画的程序复杂烦琐,讲究颇多,对裱画师傅的综合素养要求极高。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
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有一回,南门靠西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看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人。
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在约定好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实。
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裱最难,很少有人敢接这个活。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机会。一张宣纸可揭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画人就上手补救,然后再做旧。一幅变多幅,倒卖给黑市。
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每年的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芦斋,画主也可安心回家,按日子去取。不会出意外。
可惜的是,裱画徐后继无人,孩子们都已迁居国外。晚年,裱画徐独自生活,雇了个人做饭,他仍坚持对外裱画。他不想在有生之年放下祖传的手艺。
本想平静地过完一生,哪知晚年并不平静。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的人,禁不起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而且看中了倒卖赝品这行。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他们或者通过私密渠道搞来原作,请裱画徐借揭裱制假;或者直接报上画名,逼着裱画徐画。
裱画徐不从,这些人就动粗,见裱画徐想寻死,这些人就留下狠话,“不老实做,我们迟早去海外找你孩子的麻烦。”
与他们纠缠不起,裱画徐按照要求,完成了一批赝品。这些人拿着这批赝品再次南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骂裱画徐早年清高不做假,晚年糊涂,晚节不保。
不久,裱画徐生了场大病去世了。不久,这几个倒卖赝品的人被抓获。淮城人惊叹不已。
警察通过地方报纸透露了案情。原来,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情经过,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从裱画作为一门传统手艺的传承状况写起,这样既交代了写作背景,也将淮城的裱画行业经营不善与“裱画徐”的善于经营形成对比。
B.边寿民是和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的大画家,裱画徐在给边寿民裱画的同时,也向他学习,于是裱画徐做到了善裱、能画、工篆刻。
C.小说中有几处介绍裱画技术的文字,这是因为多数人并不很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的补充介绍,有利于对裱画徐技术的认识。
D.小说在情节展开时,巧设背景,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淮城的制贩赝品的情况的背景,更能表现小说颂扬诚信为人的宗旨。
 
E.小说文字不急不缓,运用叙述和议论结合、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结合等多种手段,非常鲜明地塑造了裱画徐这个人物。
(2)“裱画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的题目是“裱画徐”,文中比较集中具体地写了有关他的哪些事情?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不是以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但在不多的文字里仍能靠伏笔和照应使小说有很强的可读性。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品画
韦名

学而优则仕的领导张向喜画。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抽空去画廊品画。张向常去的画廊不大,却有仙则名,常有真迹品鉴。
一日,画廊老板约张向到画廊品鉴白石老人的《荷花蜻蜓图》。白石老人出身贫寒,傲骨铮铮,一生传奇,诗、书、画、印皆精,是张向最为敬仰的大师。
挂在画廊正中的《荷花蜻蜓图》为纸本设色,纵39厘米,横35厘米。画中,一荷横逸,蜻蜓追舞。荷,红花墨梗,寥寥数笔,生动逼真。最令人赞叹的是那追荷而来的蜻蜓,翅膀极其透明,纹理及爪清晰精致。蜻蜓在飞舞,折翅能见动,振翅如临风。画的左端,“九十三岁白石”题款让人如晤大师……
凝视画作,张向如痴如醉。“这是一藏友暂寄在此的画作,请张向慢慢品鉴。”画廊老板乖巧,取下《荷花蜻蜓图》,平铺在案几上。
“真迹否?”张向品赏半天,不得要领。
“本人眼拙,实在辨不出真伪。据藏友讲,此画请教过一些专家,有说真,有说假,莫衷一是。”老板狡黠地望着张向,“领导您是方家,请品鉴!”
“且不论真伪,此画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张向和老板熟稔,不藏着掖着,坐下喝茶,侃侃而谈。
“真迹赝品,价格天壤之别。”老板给张向续茶。画廊里茶香四溢。
又一日。画廊老板告知张向,一鉴赏大师路经,藏友想请大师鉴别《荷花蜻蜓图》,以求真伪。藏友和老板邀张向一同品鉴。
品赏过《荷花蜻蜓图》,爱画的张向念念不忘此画,遂爽快应约。
画廊里,藏友把《荷花蜻蜓图》缓缓平铺在案几上,恭恭敬敬请大师品鉴。
大师拿起放大镜,仔仔细细观察。
半个小时后,大师放下放大镜,久久不语。
“大师,但说无妨。”藏友很年轻,尽管内心在翻江倒海,表面上却纹丝不动。
张向惊叹年轻藏友的沉稳。
“那老朽就直说了。现如今,市面上流通的白石老人的真迹不过几千张,而赝品却不下十万!”大师把放大镜靠近画上的蜻蜓,“白石老人画蜻蜓的翅膀,必是先勾出两个翅膀的主筋,用的笔法是有来有去,画的主筋瘦硬秀挺,有如铁骨钢筋。此画的蜻蜓翅膀,尽管透明精致,却未见筋骨。这是其一。”
藏友脸由红转青,由青转白。
“其二,白石老人从87岁开始,为防造假,有意在落款上设陷阱,那就是把‘石’字下边的‘口’写成圆圈。此画是白石老人九十三岁所作,落款‘石’字下边的‘口’却为方形。”
藏友额头上渗出了密密的汗珠。
“综上所述,老朽认为,此画应为高仿赝品。”大师一锤定音。
众皆无语,屏声静气。
“感谢大师教诲!学生学浅眼拙,权当交了回学费。”藏友回过神后,迅速拿起《荷花蜻蜓图》,准备撕毁,“去伪存真,免得祸害别人!”
“撕了可惜!”第一眼见藏友,张向就觉得气度不凡。现在见他如此有气量,甚是欣赏,“刚才大师讲了,此画非真迹,却也是高仿赝品,不如转卖与我,如何?”
“既是赝品,不值一文,收藏它干嘛?”画廊老板一脸的惊讶。
“假作真时真亦假。能画出如此逼真的画,此人也不俗。”张向很懂画,更懂理,“张大千仿石涛、八大,鬼手海霞仿张大千,都是几可乱真,虽是赝品,艺术价值也颇高。”
“既蒙张向厚爱,愿相送!”藏友顺势把画呈给张向。
“送不敢承受,愿按市场价购买。”张向的前任就是栽倒在腐败上。前车之鉴,张向小心翼翼,举凡给他送钱送物,不仅被拒之门外,还遭其严斥。故素有清廉美誉,又怎么会收受藏友的画?赝品也不例外。
“若论市场价,此赝品不值500元。”大师一言九鼎。
最终,张向以500元购得《荷花蜻蜓图》。
此后,张向与藏友成了朋友,经常相邀品画。
当然了,藏友在张向的呵护下,全方位发展,几年间竟成了本城的风云人物。
“很多人知道,白石老人从87岁开始,为防造假,有意在落款上设陷阱,把‘石’字下边的‘口’写成圆圈……”成为风云人物的藏友还是喜欢收藏字画。一日,在鉴别白石老人书画时,藏友说,“很多人却不知道,白石老人的这一小动作后来被造假者发现。无奈,白石老人92岁后又把‘口’字恢复成方形……”
那日回家品画,张向对着《荷花蜻蜓图》的落款九十三岁白石”,嘴角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
(选自《南方日报》)2013年7月21日,有删动)
 
【小题1】张向、藏友各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2分)
【小题2】《荷花蜻蜓图》是一幅真画,小说处处充满了暗示,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小题3】“张向对着落款‘九十三岁白石’,嘴角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小题4】小说以《荷花蜻蜓图》为品鉴对象,有何深意?(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