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害怕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3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春天的声色,这对引出关于老哑巴的伤感回忆起了铺垫作用。
B.老哑巴娶不上媳妇,因而靠种花来作为生活的寄托,过路人对花的评价中流露出对老哑巴的冷漠和歧视。
C.文章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心理的刻画塑造了一位社会地位低下的老哑巴形象。
D.第七段中,达子香花静静绽放,既呼应前文,又和老哑巴在众人歧视中消失的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
【小题2】请简要概括哑巴的人物形象特点。
【小题3】结合全文,说明结尾句 “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的含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31 10:05: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久前,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裘锡圭教授发表声明,称自己201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可谓毫无是处,自应作废”,此事引发一片叫好声。人们为裘先生叫好,既表达了对裘老先生自我批评精神的敬佩,也透露出对健康学术批评生态的渴盼。
严于律己,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是裘先生一贯的治学态度。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很多次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拿《裘锡圭学术文集》来说,在此书出版前,裘先生不仅请同事、学生为自己挑错,而且通过互联网向网友征求意见。该书对旧作中的错误的修订随处可见,而且都以适当的形式进行了说明,不少地方甚至措辞严厉。比如,1977年发表的《在安阳殷墟五号墓座谈会上的发言》,他认为“当时对殷墟青铜器时代的看法是错误的,强不知以为知,很不应该”。这次,他在自己供职的学术机构的官网发表学术论文时,加了几句话,向读者说明此前撰写的那篇论文存在错误,希望通过这篇新作“稍赎前愆”。这称不上大张旗鼓地发布声明,只是有心的媒体把相关内容“发掘”出来,才引起众人的关注。
良性的学术批评是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动力。然而,“世人皆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学者虽然推崇裘先生的严于律己、实事求是,但也只是“心向往之”,真正能够效法实践的又有几人?在各种学术著作的前言或后记中,作者大多会客气地写上一句“敬请批评指正”,事实上却难有“闻过则喜”的大度,特别是对公开的批评心存芥蒂,更别说自我批评了。究其原因,很多学者发表学术成果,不仅是为了交流学问,也是为评职称、评项目、评奖项等诸多学术之外的现实考虑。公开的批评,有可能会成为他们达成这些目的的绊脚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正常的学术批评,往往也会被怀疑别有用心。“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不批评”,成了“学术共同体”的一种默契。不过,这样的一团和气,让学术界少了几分生气。
除了“不批评”,借学术批评之名行排挤打击之实的“乱批评”也不罕见。而你要挑我的错,我就挖你的“黑历史”,你来我往,相互攻讦,有时甚至拉帮结伙,将其上升为不同师承、不同学术团体间的“集体作战”。这种变了味儿的学术批评,难免让学界乌烟瘴气。
梁启超曾如此概括清代的“朴学”:“所见不合,则相辩诘,虽弟子驳难本师,亦所不避,受之者从不以为忤。”“辩诘以本问题为范围,词旨务笃实温厚。虽不肯枉自己意见,同时仍尊重别人意见。有盛气凌轹,或支离牵涉,或影射讥笑者,认为不德。”这样健康的学术批评生态,是学界共同向往的“桃花源”。我们希望“桃花源”从理想成为现实,希望学者多一些“为学问而学问”的纯粹,少一点“为批评而批评”的戾气,我们更希望社会环境给批评者足够的空间,对被批评者有全面准确的判断,让学术回归学术,而不能让正常的学术批评堵死被批评者的学术之路。在这样的“桃花源”里,像裘先生这样的人应该更多一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裘锡圭教授在《裘锡圭学术文集》出版前后曾多次请同事、学生挑错,并进行多次修订。
B.裘锡圭教授勇于自我批评,这是令人敬佩的,但现代学术界缺乏健康的学术批评生态。
C.不少学术著作的前言或后记中都有“敬请批评指正”等文字,但真正能接受批评的人很少。
D.无论是“不批评”,还是“乱批评”都是不可取的,应该多一些“为学问而学问”的纯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引用了具体的事例,证明裘锡圭教授严于律己、实事求是,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
B.文章从裘锡圭教授敢于自我批评推广到所有学者,进行正反对比,指出学术界存在的问题。
C.文章第三段介绍当前学术批评情况,正面证明了良性的学术批评能推动学术进步的观点。
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了梁启超关于清代“朴学”的阐述,并且对学术界的学者提出了希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批评者不敢对学术论文进行批评,或趁机排挤打击他人,将不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
B.批评别人可以,但如果被别人批评可就难以接受了,学者需要在个人涵养上多下功夫。
C.批评者不盛气凌人,不影射讥笑,被批评者尊重别人的意见,这是学术界向往的“桃花源”。
D.当学问附加上名誉和利益时,往往会被怀疑别有用心,因此学问不能与名誉和利益挂钩。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农历新年即将到来,北京市将举行一系列文化活动庆祝新年。这些活动既有庙会、梨园大戏等传统项目,又有展览、展演等多元文化活动。下面是详细报道: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春节期间,北京市50家专业演出场馆将有398场演出;全市文化系统将举办庙会、游园、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等活动480项。
节日期间,北京市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将照常向广大市民开放。写春联、送福到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各类充满年味和传统中国文化元素的活动也将在各区文化中心和街道上演。各区图书馆、文化馆紧扣区域文化特色,营造节日氛围,推出180项活动。北京市政府还将向首都市民免费发放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市民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
(摘编自国际在线刊文《北京市春节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冰雪庙会与传统文化齐争鸣》》)
材料二:
春季旅游消费力指数走势图

分城市线旅游消费力指数

(资料于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2018年3月1日)
材料三: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传统年俗正在式微,新年俗逐渐成为主流。网购年货、春运“逆向迁徙”、视频拜年、春晚“摇一摇”抢红包、网络年夜饭……互联网时代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新年俗,为百姓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给传统年俗带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年俗是一种行为文化,必定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更新换代”,虽然其仪式活动在变化,但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则仍然鲜活。我们要做的是因势利导,利用新媒体、新平台丰富年俗的形式,在适应新时代年俗变革的过程中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
“物随心转,境由心生”。醇厚的年味,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在这个热闹的节日里,全家人齐聚一堂,于亲情的浸润之中尽情交融,就是最有滋味儿地过年。当心中有爱、有情怀,年俗必然不会衰落,春节的精神文化内涵也必然会得到承袭。
(摘编自刘鑫《不同的“年味”,同样的“情怀”》,荆楚网2018年2月7日刊文)
材料四:
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人们对物欲的需求和向往,消解了传统节日的社会期望;西方节日较传统节日开放性和娱乐性更强,相较而言,民众对西方节日更有参与热情;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科学观念的传播挤占了传统节日的“鬼神”思想,民众对传统节日敬畏之心大大降低,传统节俗传承空间大大缩减;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节日节俗活动形成理念冲突,传统节俗退让给现代生活方式。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冲突和差异,应该根据现实需要加以调整,为传统节日的当代传承和发展提供路径。传统节日发展的理想情况应该是其能融入当代社会,其节日内涵和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就必须充分调动政府、舆论媒体和家庭个人的积极性和热情,政府引导、舆论助推、家庭实践,群策群力,为传统节日的当代发展保驾护航。
(摘编自王凤美《传统节日的当代适应性研究——以陕西关中春节为例》)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2018年春节文化活动有庙会、游园、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等,这些活动依然是春节重要的传统活动形式。
B.根据“春节旅游消费力指数走势图”可以看出,旅游消费力指数逐年上升,说明居民观念发生变化,春节旅游消费意愿不断增强。
C.作为一种行为文化,年俗的更新换代更多体现在它的仪式活动的变化上,我们要做的是丰富它的形式,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
D.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春节活动形式受到冲击,要想让它融入当代生活,就要为它的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398场演出,480项活动,以及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的免费发放,主要是为了吸引各地游客,以增加北京市的年节氛围。
B.如今的春节文化具有现代化的特征,文化展览、抢红包、微信拜年、出门旅游等活动备受青睐,已经取代了春节传统活动形式。
C.根据“分城市线旅游消费力指数”图,我们能够得出一线城市居民旅游消费力指数保持领先,其余城市线依次降低的结论。
D.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俗传承空间大为缩减,主要原因是科学观念的发展,破除了“鬼神”思想,民众对传统节日敬畏之心大大降低。
E. 只有政府、媒体和家庭个人群策群力,保驾护航,才能使传统节日融入当代社会,内涵和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小题3】(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春节文化活动逐渐转向多元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恐惧、焦虑、内疚、压抑、愤怒、沮丧……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张关于情绪的地图。研究指出,这些情绪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变化,70%以上的人最终还会遭受到情绪对身体器官的“攻击”。“癌症”与长时间的怨恨有关,常受批评的人爱得关节炎……据统计,目前与情绪有关的病已达到200多种,在所有患病人群中,70%以上都和情绪有关。

(资料:《人民日报•<70%的疾病与情绪有关〉》)

材料二:

著名心理学家David R. Hawkins分析了各类情感的能量等级,从最负面到最正面按能量等级从0到1000;200以下为负面,200以上为正面。

(资料:中国经济网络新媒体)

材料三:

沅江一16岁高三学生罗某,因不满老师的批评、以及打电话给家长,愤而刺伤了老师,老师不治身亡。事后罗某回忆,当时,他为老师临时布置的作业挤占了个人时间而不平,更为老师因此事对他的批评而愤怒,激动之下,完全无法控制住自己,便掏出了刀具……

从现有的资料看出,罗某本身在控制力方面是有一定缺陷的。表现在:

(1)从他不满老师的安排可以看出,他对超出预期的事情很恐惧。在学校这么一个管理严格的地方,他自身应该感到很大的压迫。因此,他对学校和老师积攒了很多的负面情绪。

(2)有同学曾经见过他因为被老师要求抄写,在桌子上用刀刻“杀”字,这能反映出,他对负面情绪的释放方式是对外的、通过暴力的形式,把不满投射出来。

(3)另外,他的朋友圈很小,比较孤僻冷漠,喜欢在成绩差的同学面前炫耀,这从侧面反映了他缺少社会支持,释放情绪的途径单一。

(资料:百度书简)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疚感以多种方式呈现,无意识的内疚感会导致身心的疾病,甚至会产生过激行为。
B.在冷淡这个能置级上看不到世界与未来的希望,他们缺乏的不只是资源还缺乏机会。
C.淡定这个能级,意味着对结果的超然,没有恐惧不怕挫败,是一个很有安全感的能级。
D.骄傲是个积极的能量级,但如果不警惕自我膨胀就会演化成傲慢和否定,抵制成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统计,在目前常见的200多种疾病中,70%以上的疾病都和负面的情绪有关。
B.爱这一能级是指发自心灵的爱,它聚焦于生活的美好,是真正幸福的能级。
C.“沅江弑师案”反映出,犯罪嫌疑人对负面情绪的释放方式是外向型的、暴力型的。
D.负面情绪如果不能正确及时地释放和消化,不仅对自己也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
【小题3】请以“沅江弑师案”为例,简要分析负面情绪是如何造成罗某行凶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搬家
李城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去一趟他的家乡。电话里李城的声音还挺风和日丽的,不像一个肺癌晚期又严重肾衰的患者。挂了电话他又往我手机里发来地址以及坐车线路——其实,即使没有这些,我也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小官庄,李城无数次向我进行描述。那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缕炊烟,以及头顶或缺或圆的月亮,都是我熟悉的。
认识李城时,我刚开始写小说,妻子去世不久,而我也刚刚退休,为了排遣悲伤和寂寞,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我总是给他们一个最朴素的名字,比如,小说中的女性,大多叫王梅虹,她们内向而腼腆,追求像梅花一样的绚烂美好;至于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大多沉默木讷,隐忍顽强,无一例外都叫李城。
所以,当见到一个瘦精精的他时,我忍不住吃了一惊,而后又笑起来。我说,你确定你叫李城?李城也愣了一下,然后也像我那样笑起来,他说,确定,我确定就叫李城。他正在我的小屋里,和一个工人要将一摞书抬出去,清晨通透而明亮的阳光照在他的半边脸上,这个画面很多年后我都历历在目,好像是刚刚发生的一样。
他们是爱心搬家公司。
这之后,又让他帮我做过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比如移动柜子,换灯泡,拧螺丝。李城很乐意,有时晚上来,有时第二天清早。自行车的铃铛在楼下先摁出两声,便噌噌跑上来。每次我会塞给他一些酬劳,他拒绝,只有我说“不收下次就不找你了”,他才会无奈收下,并总以老家的粮食蔬菜作为感谢。有一个傍晚,我去厨房倒水,转身时突然发现角落里有个金黄色的点,打开灯,原来是一朵菜花。那是李城一个礼拜前送来的,我没有吃完,蔫了,一棵已经没有根的青菜居然开出了一串花。我蹲在墙角很长一段时间,这些生命的顽强绽放使我泪水潸然。
李城很喜欢在干完活后倚在门框上问我小说的事:你写过多少个李城?怎么给他取李城这个名字?可以不把他写死吗?
问题是不必回答的,很多时候他只是自言自语,之后总是告诉我小说里的李城跟他还是有那么一点相似之处的,或者说,这也许就是他的未来呢。
后来,搬家公司倒闭,他去了一个建筑工地。对这个工作,他很满意,住工棚,可以省下住铁皮屋的租金。
李城比以前更黑了,也更瘦。压根猜不出李城只有二十来岁。
李城说他的工友们,像蜘蛛侠似的攀援在高楼的四壁,吊着安全带,戴着安全帽,用混凝土一点点地将楼房喂大楼长高了,结实了,漂亮了,他们也离开了,城里的人蜂拥而至,他们不会想起这座楼是怎么长大的,他们只会站在窗前向远方眺望。
当我用“摇摇晃晃”这个词语描述李城时,也曾想过,李城某一天会不会像一片树叶那样摇搖晃晃飘落下来。后来,李城的确从一幢楼上摔下来了。李城形容自己就像小鸟那样飞了起来,他并没有感到害怕,只是十分想念老家年迈的父母,还有他的傻姐姐。
那些他曾经搬运过的脚手架,救了他一命。从外表看,他几乎完好无损,但体内像经历了一场地震。医生嘱咐他不能再干体力活了,只能休息。李城躺在工棚的钢丝床上,把我带给他的小说读了又读,甚至还给我打过几次电话,问我正在写的小说里的李城是什么样儿的呢。
两个月后,李城在一家化工厂做门卫,他觉得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行了,恐怕连这样的“门卫”都干不了了。没到年底,他回到了小官庄。
按照李城说的路线——一下车后沿着一条石子路向西,过一个小桥,再沿着大堤向前走一段路,便是小官庄了。那片他描述过很多次的梨园,应该就在大堤下,还有桃因,柿子园,还有落满松针的松树。然而,这些,我都没看到。不少树木被砍伐掉了,树桩还是新的,村庄裸露出来,显得胆怯而瘦弱。
我顿时明白李城向我描述的小官庄,应该是它曾经的样子,是李城记忆里的模样。
李城特别消瘦,如果用数字形容的话,就是又被削去了二分之一。我突然不知道说什么,一路上幻想了很多结果,全部破灭。
我无法将眼前这个人和那个骑自行车意气风发的小伙子联系在一起。我还记得那个人总是一脸笑容,他的声音清脆而干净,他喜欢帮我搬书,还和我争论小说里的人物,不能接受我将他们写成懦夫;还有,他的乐观让我从丧妻的悲痛中慢慢走出来……
我记不清自己后来是怎么离开这间屋子,离开小官庄的,我内心无比难受,却又无比轻松。李城说,他找我……是有一件重要的事,希望能帮帮他。我点头,李城说,他想……搬家……希望我能将他搬进小说里,和之前任何一个“李城”的命运都不一样,他希望,在小说里,他有一个……美好未来,当然,还要有他的父母和傻姐姐。
(取材于汤成难同名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我”接受李城的邀请来到小官庄,眼前所见之景与他多次描述的画面形成巨大反差,不禁引人深思形成反差的原因。
B.小说三次写到李城的“瘦”,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人物不同阶段遭遇的不同境况,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物命运的情感态度。
C.小说结尾说“我内心无比难受,却又无比轻松”,“难受”是面对李城的坎坷命运,我无力相助;“轻松”是将帮助李城完成最后的心愿。
D.小说以“搬家”为线索,小说写了李城在城乡辗转迁徙的经历,试图以小说里的美好未来抵抗现实的残酷人生,表达对农民工人生归宿的思考。
【小题2】李城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既写现实又写回忆,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发现时代的“生命组学”

近代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都是基于近代数学的发展。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突出贡献,开启了自然科学的第一个大发现时代。该学派最早证明了勾股定理。地理学的“大发现时代”爆发于短短的40年,却影响了世界数百年的格局。十五、十六世纪之交,以地球说为理论指导,借助于指南针和罗盘的发明,地球上不为文明世界所知的地域和航线不断被发现。地理学大发现所引起的观念革命与它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一样巨大,为近代科学革命开启了批判的理性天窗。

二十世纪被称为基因的世纪,“基因”几乎主宰了上个世纪生命科学的神话。1900年,德佛里斯、科林斯、切马克各自独立重现孟德尔遗传定律。1910-1930年,摩尔根发现基因连锁定律,绘制第一个染色体的基因连锁图,出版了《遗传的物质基础》与《基因论》,建立了完整的基因遗传理论体系。至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模型,并指出:碱基特异性配对可能是遗传物质复制的基础,碱基排列顺序可能就是携带遗传信息的密码。这些革命性猜想是DNA双螺旋模型的精要所在,一经提出,迅即带动了生物科学史上最惊心动魄、人类文明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划时代的分子生物学的兴起。它揭示了万古遗传之谜及其遗传密码,揭示了统一万千生命世界的中心法则,产生了比“创世上帝”更伟大的基因工程。这段历史进程,毫无疑问,是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典型的大发现时代。

组学的发展引领了20世纪末至今的生命科学大发现。“碱基的排列顺序就是携带遗传信息的密码”,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在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后又续写了另一空谷绝唱。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建立蛋白质氨基酸序列测定方法,70年代又建立DNA序列分析方法,并因此两度诺奖折桂。“序列之王”桑格的卓越成就,使读写基因的信息不再是空想。人类两大先锋科技——生物科技与信息科技,通过序列实现历史性会师!1986年第一代基于荧光测序技术的DNA自动测序仪诞生,26年来DNA测序能力呈指数增长,当前的日数据产量已达Gb级,比肩计算机芯片发展的“摩尔定律”。以色谱-质谱为代表的蛋白质大规模测序技术发展之势同样不可小觑,在生物质普技术获得诺贝尔奖的2002年,一个样本可鉴定到的蛋白质尚不过几百种,而现今生物质谱一次运行可鉴定到的蛋白质竟多达数千种。

过去的20年里,DNA测序能力的迅猛增长和测序费用的急剧下降,使得“旧时王谢堂前燕”的DNA测序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生物学研究、甚至临床诊断的常用工具。以诞生不到十年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为例,目前已完成700多余种疾病和性状研究,新发现了5000余种致病基因和重要性状基因,其产出10倍于此前100年的发现,大发现时代的突出特征由此可见一斑。我国此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建树也是可圈可点。如此辉煌的成就足以证明沃森10年前那句豪情万丈的预言:“未来所有生物学只有以基因组开始才有希望发展!”

(贺福初《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大发现时代”的表示,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代自然科学的大发现是基于近代数学的发展,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启了自然科学的第一个大发现时代。
B.爆发于短短40年的地理学“大发现时代”,借助指南针与罗盘发现了许多不为文明世界所知的地域,开启了航海大发现时代。
C.二十世纪是基因大发现时代,1900年的德佛里斯、科林斯、切马克各自独立重现孟德尔遗传定律并建立了完整的基因遗传理论体系。
D.从摩尔根发现基因连锁定律到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这一段历史进程,成为二十世纪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典型的大发现时代。
【小题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十五、十六世纪地理学大发现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与引发的观念革命一样巨大,打开了近代科学批判的理性天窗。
B.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碱基特异性配对和碱基排列顺序是DNA双螺旋模型的精要所在,揭示了遗传之谜及遗传密码。
C.弗雷德里克·桑格建立的基因蛋白质氨基酸序列测定方法与DNA序列分析方法,使读写基因的信息成为现实。
D.沃森和克里克“碱基的排列顺序携带基因信息密码”的观点,是继其DNA双螺旋结构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上一世纪,基因研究几乎涵盖了生命科学,科学家们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创造了一个典型的大发现时代。
B.第一代基于荧光测序技术的DNA自动测序仪的诞生,使生物科学技术与信息科学技术实现了历史性的结合。
C.随着DNA测序能力的迅猛增长和费用的降低,DNA测序技术被广泛应用,成为生物学研究,甚至临床诊断的常用工具。
D.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临床诊断与研究中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在这领域起步较晚,但是建树也是可圈可点,我们仍需加快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