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派克钢笔
孙春平
我家附近有片小花园,傍晚时常见一位老人,拄着拐杖,佝偻着瘦弱的腰身,绕着甬道一圈又一圈地蹒跚。有一天,我看老伯嘟嘟哝哝地又在绕圈子,便想凑上去陪他说说话,他女儿林慧从亭子里闪出来,对我悄声说,别打扰他,老爷子说散步时脑子好,他正构思写东西呢。我问,是不是写回忆录? 林慧摇头说,好像是写诗歌。管他写什么呢,只要他高兴。
林慧是我中学时的同学,毕业后我下乡,地去了工厂。记得她说过,林老伯跨过江扛过枪,还参加过抗美援朝。以前只知他离休前在工厂当领导,没想到了慕年,又想搞创作,这种生命的激情,着实让人钦敬啊!
万没料到,有一天,林老伯会让女儿陪着,我到我家来。林慧说,我爸听说我的老同学是作家,非要拜访你。林老伯立刻从怀里拿出一沓文稿,嚷着说,我写了点东西,作家帮我看看,行吧? 林慧忙指耳朵示意,老人耳聋,以为别人也听不见。
二人离去,我打开稿子,总题叫《新少年三字经》,子题目也有二十多个,仿着古时《三字经》的写法,爱国旗,爱劳动,爱父母,爱粮食,每章二三十句。平心而论,立意虽都不错,但质量平平,遣词用字也不甚准确,有些地方还没押上韵脚。但这出自八旬老人之笔呀,共和国功臣对祖国花朵的殷切希望,岂能用庸常的文学水准去衡量? 老人写出这些,还不是想在这喧嚣的世界里发出一点自己的声音。我想了想,便给报社的编辑打去电话,说了自己的想法,还给他读了其中的两节。编辑果然很兴奋,说你选出五六节,修润后抓紧发来,同时发来老人的简介和照片,我争取在六一专版加编者按隆重推出。
六一后的傍晚,我拿着报纸和稿酬等在花园里。其实,此前林慧已将报纸带回家,但见了那二百元钱,林老伯仍是很激动,颤巍巍地接钱在手,还大声说,我接着写,写一百首。我小声逗林慧,叫老爷子请客。林慧抿嘴一笑,说一分钱也别想。
年底的时候,林老伯由保姆扶着,再次踏雪来到我家。我问林慧在忙什么,保姆说,慧姐不肯来。老伯又展开了他的文稿,是更厚的一沓,说请作家帮我改改,再写篇序,行吧? 我吃了一惊,问,要出书呀? 那可得由出版社审定。老伯摆手说,不用出版社,我有个战友的儿子,在印刷厂当厂长,他说你给写篇序,他免费给我印,不多印,就五千本。我这一惊更是非同小可,再问,印这么多可怎么处理呀? 老伯又说,当年厂里没少往学校派工宣队,人托人,都答应下来了,两块一本,不贵卖。
林慧不肯出面,表明了一个态度。但老同学越是这样,我越不好拂老人的面子。那本薄薄的小书我见到了,是春节前林慧特意送来的。我问,听说离休干部的退休金一月好几千,医疗国家全保,你们几兄妹是不是还要啃点老呀? 林慧笑说,每月工资一到,老爷子只取两千,一千付保姆工钱,另一千是他和保姆一月的伙食费,剩下的都送银行,谁也动不得。要不是我每月另偷偷塞给保姆几百元,人家早辞了。见我听得发怔,林慧又说,那我就再给你交个底,这本书,其实我只让印了二十本,我从印刷厂取回后,跟我老爸说,其余的全让学校取走了。后来学校送到家里的书款,都是我拿钱请人送去的。不管老爷子怎么喜欢钱,咱也不能违背有关法规不是。要不是书里有你写的序,也不会想起送你。林慧还说,我老爸还在家写呢,这回说要写千字文,也写一百篇,再出书就能厚一点了。我说,转告老伯,慢慢写,别累着,慢工出细活。
没想,我再没见到林老伯。老伯仙逝,终年八十六岁。安放骨灰那天,墓地上突然来了三个人,一位律师,两位公证员。律师当众宣读老伯的遗嘱,说去世后捐出一百万元,在山村建一座养老院,但不可用他或子女的名字命名。若积蓄不足,就变卖房产,再加丧葬费,结余部分统由二子一女再加保姆平均分配。遗嘱中还特别强调,他留有一支源克钢笔,是朝鲜战场上的战利品,赠与林慧的作家同学,以表感谢,也是希望。三个子女当即表态,执行遗嘱,不折不和,敬请老父安息。
我心中震撼,手握派克钢笔,眼望高天流云,久久说不出话来。老人家的希望是什么,
苍天大地都知道,还需我赘言吗?
(选自《2013年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林老伯很重视200元的稿费,并且只给保姆1000元工资,生活也很节位,连女儿也说老爷子非常喜欢钱,这都充分说明了老爷子的吝啬。
B.老人写《新少年三字经》,并且要出书,是因为自己一生戎马生涯,在日暮之年,为了在这喧嚣的世界里发出一点自己的声音,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C.小说开头对林老伯的外貌描写,是为了突出林老伯年事已高,身体瘦弱,衬托后文林老伯致力于写作的事迹,赞扬林老伯老当益壮,仍不忘发挥余热的奉献精神。
D.小说着力表现了林老伯作为一名抗美援朝过的老干部,晚年仍然心系民众,他既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也关注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小题2】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叙述,有什么好处?
【小题3】小说主要表现的是林老伯,却以“派克钢笔”为标题,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2 01:0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
体育发展中的宗教元素
南非“世界杯”再一次向人们显示了现代竞技体育的强大吸引力。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包括体育广告业、体育建筑业、体育博彩业、体育旅游业和体育用品业在内的体育产业成为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2000年,全球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就高速4000亿美元。深入考察体育的发展,我们能够发现宗教元素在其中深刻而广泛的作用。
关于体育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包括劳动、军事、游戏、教育以及宗教起源说。宗教起源说认为,原始人为求助于自然恩赐,以体育活动方式进行求助祭拜。例如,在古希腊,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为神塑形造体,使神拥有人的形体。无论是婚丧嫁娶仪式,还是敬神祭奠活动,都有竞技表演的内容,人们用健美的躯体和强大的力量取悦神灵。当时,具有全希腊性质的竞技大会共有4个,每一个都与宗教祭祀有联系。其中,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了祭祀众神之首宙斯。直到公元394年,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立基督教为国教,奥运会才因被视为异教活动而废止。
此外,在佛教的少林拳、道教的武当拳基础上直接诞生了传统体育项目。日本的相扑比赛中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宗教仪式,如在土裱上撒盐驱邪,祈祷神明保护。日本的剑道练习也有一整套向神致意的礼节。在我国藏族、壮族的传统体育以及许多地方民俗体育的形成中,都可以发现宗教活动与宗教文化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在推动近代学校体育的产生和发展上,西方基督教会的传教活动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些教会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和普及体育,把体育作为在亚洲、非洲等地区推行欧洲文明和基督教理论的工具。基督教会通过在运动场上培养健全的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近代体育教育国际化的积极作用。
当奥运会由地域性的宗教活动转变成世界性的现代体育运动盛会后,奥林匹克精神也转变为“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然而,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在《奥林匹克主义哲学基础》中仍然强调“古代奥林匹克主义和现代奥林匹克主义的第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宗教”。
进入现代竞技体育后,宗教元素并没有退出,而是从多个层面渗透在体育赛场中。以“世界杯”为例,球星巴乔信仰佛教,维斯特是基督教“五旬节派”的著名牧师,卡卡在内衣里面写着:“我属于耶稣!”对此,国际足联已经决定在“世界杯”赛场上禁止球员展示任何与宗教、政治有关的标识。德国队曾经3次获得“世界杯”冠军,其中在1974年和1990年的两届夺冠中,队里都有神甫。最有意思的是,马拉多纳的崇拜者以他的名字在1988年成立了一个新宗教——“拜马拉多纳教”。
然而,体育赛场中的宗教元素也会引起冲突和争议。例如,在2006年的“世界杯”期间,沙特和突尼斯宣布不参加世界杯最佳球员评选,因为赞助世界杯最佳球员评选的公司是一家啤酒公司。再如,某些恐怖组织利用宗教派别纷争制造体育赛场暴力活动和流血惨案。
体育活动也为各宗教的相互对话、了解提供了机会。在“世界杯”中,信奉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佛教以及其他宗教的信徒济济一堂,大家以一种文明的方式进行着和平竞争。此外,每逢世界性的体育盛会,赛事举办地的各大宗教组织都会举办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宣传体育运动、抵制赛场暴力、呼吁和平。
体育产业繁荣了竞技体育,但也容易导致竞技体育只剩下商业利益。而宗教则有助于人们在体育比赛中应对压力、困难、失败和竞争中的不确定性,为人们提供。理平衡和精神寄托,更有助于为体育活动赋予超越性的、终极性的目标。
【小题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如今,竞技体育的发展使得包括体育广告业、体育建筑业、体育博彩业和体育用品业在内的体育产业成为部分国家的支柱产业。
B.关于体育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宗教起源说认为,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了祭祀宙斯而产生的。不久后,被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视为异教而废止。
C.传统体育项目是在佛教的少林拳和道教的武当拳的基础上直接诞生的。
D.西方基督教会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体育教育的国际化。
【小题2】根据原文信息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作为奥林匹克精神并不是一开始就确立的,而是在奥运会成世界性的现代体育运动盛会后才确定的。
B.沙特和突尼斯在2006年“世界杯”上宣布不参加世界杯最佳球员评选,这一事件和宗教因素有关。
C.繁荣的体育产业导致了竞技体育只剩下商业利益,此时人们借助宗教则可以应对体育比赛中的各种不确定性,更有助于为体育活动赋予超越性的、终极性的目标。
D.体育活动和宗教活动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宗教促进了体育产业的繁荣,另一方面体育产业也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小题3】宗教元素在体育的发展中具有哪些深刻而广泛的作用,请分条概述。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无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但我始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弩张。”
“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二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当下骄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
材料三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中国的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小题1】(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崇,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表达现代人丰富的情感,也使诗词教育越来越枯燥无趣。
B.材料一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教学仍以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C.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可以感动读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D.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追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小题2】(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大家都一致认为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
B.材料一呈现了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意见,材料二、三则主要是一家之言,相比之下材料一的评论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
C.三则材料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材料一诙谐幽默,材料二典雅生动,材料三则以充沛的说理见长。
D.三则材料均以小见大,通过对于《中国诗词大会》的评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小题3】(小题3)《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完成各题。

为教育公平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日前,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在线教育健康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会议指出,为满足群众教育服务需求、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更好惠及边远贫困地区、增进教育公平,会议确定,推进“互联网+教育”,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主体发展在线教育,为职业培训、技能提升搭建普惠开放的新平台。会议还要求,加快建设教育专网,到2022年实现所有学校接入快速稳定的互联网。支持面向深度贫困地区开发内容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发展水平存在不小差距,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为优质教育资源插上翅膀,为边远地区师生共享资源、获取信息、辅助教学、翻转课堂等带去便利。正因如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推动在线教育的发展。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在线教育健康发展,也再一次表明了加快发展在线教育的决心。

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投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据统计,截至2019年4月,全国54%的区县、46%的地市和22%的省份建有教育城域网,中小学(除教学点外)已有97.6%的学校接入互联网,已有93.2%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数量达到344万间,占普通教室比例达到90.6%,其中73.2%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截至2018年底,国家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覆盖全国师生用户超1.1亿人。在硬件方面,接下来的任务是加快建设教育专网,让所有学校接入快速稳定的互联网,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的目标。

也要看到,于边远地区农村学校而言,一根网线、一块屏幕带来了海量教育资源,师生的困惑可能不再是资源太少,而是如何高效利用好这些资源。实现在线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关键是提高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以及信息素养。对教师的培训不能停留在如何使用信息设备和资源,目标应该是让教师更好地适应好在线教育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实现学科知识、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全面深度融合,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创造的能力。越是边远地区教师,越需要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边远乡村教师的培训,以防止出现新的信息鸿沟。

当前,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跟不上在线教育技术的发展等问题。但推进在线教育发展不能因噎废食,将新技术、新形态拒之校外。在线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创新的新业态,各类主体为在线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技术、模式等,在推动在线教育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包括在线教育企业在内的各类主体的创新,应该坚持包容审慎的态度,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主体发展在线教育,充分发挥好市场推动在线教育发展的力量。

另一方面,面对在线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以使得在线教育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真正助力教育公平的实现。参与主体多元、内容丰富,这是在线教育的特征,也给在线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挑战。面对这一新的教育形态,面对不同以往的监管任务,有关部门必须转变思维,坚持用互联网思维来完善对在线教育的监管,不断提高监管水平。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9.9.04)

【小题1】根据文章,对于“在线教育”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线教育是借助互联网整合教育资源的一种手段,工作范畴是改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B.在线教育的提出,旨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其主要工作方向是边远贫困地区。
C.在线教育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建设教育专网,让所有学校接入快速稳定的互联网。
D.国务院召开此次会议的根本目的,是希望以“发展在线教育”为杠杆,促进“教育公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议之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推动在线教育的发展;此次会议,再一次表明了加快发展在线教育的决心。
B.于边远地区农村学校而言,一根网线、一块屏幕已经带来了海量教育资源,师生的困惑不应该再是资源太少,而是如何高效利用好这些资源。
C.对于包括在线教育企业在内的各类主体的创新,应该坚持包容审慎的态度,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主体发展在线教育,因为他们提供的新技术、新模式等积极推动了在线教育的发展。
D.在线教育的特征是参与主体多元,内容丰富,有关部门,必须要坚持用互联网思维来完善监管,提升监管水平,应对挑战,使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要推动在线教育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