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雪地上盛开的鲜花
李培俊
  于山没想到,他和徒弟金娃会在这里见面。要知道主家同时还请了另一家唢呐班子,自己说什么也不会接这趟生意。
  见了师傅,金娃也很惊奇。问过师傅的身体,家里情况,便没话说了。两个人猜出了主家今天的用意,心里都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重。
  师徒二人是远近闻名的金唢呐,原来都在县剧团供职。那时候,师徒可谓春风得意,省里市里有重大活动,如果少了于山和金娃的唢呐演奏,简直就像塌了半边天,留下不少的遗憾。可剧团说不行就不行了,于山和金娃便从山巅上一下子跌进了深谷。他们都知道,不是哪个人的过错,也不是他们的技艺不行了,吹不好了。
  于山和金娃各自拉起原来剧团的人马,成立了草台班子,挣几个吃饭钱勉强度日。由于各忙各的生意,师徒二人便少了来往。谁知今天却在湖桥镇上见了面。
  上午九点,一位三十多岁的汉子走出大门,对于山和金娃说:“今天这阵势你们已经看到了,两家班子同时搭台演出,目的只有一个,唱对台戏。”汉子说着拿出一卷钞票,足有五千元,啪啪地在左手心甩打几下,说,“谁赢了呢,这钱就是他的了。”
  于山看看金娃,金娃也看看师傅。他们从对方眼中都读出了对方的意思:谁都想得到这笔钱。这与对金钱的占有无关,也与师徒的情意无关。年到月尽,都想给穷了一年的伙计们多发几个,能让他们过个有滋有味的年。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金娃对师傅不好意思地点点头,那意思很明显:师傅,原谅弟子吧。
  于山也对徒弟点点头,意味却有点苦涩,说不清是什么意思。他们的对台戏从上午十点开始,一直持续了七个小时,中午吃饭时,金娃端着一盘炒肉丝来到师傅的桌上,和于山挨坐在一起,很是关心地看了看师傅的脸色,小心地问:“师傅,你老没事吧?”
  “没事,”于山说,“只是感到有点累。人老了,不比当年气脉足了。”
  金娃脸上讪讪地,有两滴清泪落了下来。“师傅!我……”
  “金娃,什么都不要说了,师傅知道你的难处,放心大胆地吹吧,师傅也会尽力的。”
  金娃哽咽着,把那盘肉丝往于山面前推推,“师傅,您多吃点,身上才有劲。”于山把手搭在金娃的肩膀上,“师傅吃饱了。”
  饭罢,于山和金娃各自走向自己的位置,遥遥相对,展开了技艺的争夺。金娃的——曲“百鸟朝凤”,高亢明亮,欢快而流畅,恰如行云流水,把于山这里的观众拉走了不少。于山颇为赞赏地点了点头,然后把唢呐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弧,凑到唇边,仰对着空中,一曲裂帛的静音闪过,留下一大块的空白。之后,他的唢呐又在空中画了一个圆弧,吹起了“十面埋伏”。曲音委婉低沉,犹如隐伏了万千军马,把观众逼得透不过气来,却又让人越听越想听,不忍离去。 这时候,天空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大如棉朵的絮状雪花铺天盖地落下来,不一时便在地上铺了绒绒厚厚的一层。人们似无觉察,仍然沉浸在于山的唢呐声中。
  其实,这时候,于山已经进入了他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也融入了楚汉相争的那段悲壮的历史,无知无觉,专注而忘我。他根本不知道,金娃那里的观众几乎被他那支唢呐拉走完了。
  于山的唢呐声是在突然之间停下来的。他突然听出对面传来一阵近乎绝望的悲音,抬头望去,金娃已经把唢呐从嘴里移向鼻子。
  鼻吹!于山待要制止,已经来不及了,金娃的第一个音节就是这个时候流向了人群。
  这是一种极伤身体的吹法,他在教金娃的时候曾经告诉过他,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可用,因为时间稍长,很可能因气竭而倒,轻者躺上十天半月,重者导致肺脏受损,艺术生命也就随之终结。
  于山决定停下来,不吹了,他不能眼看着他的徒弟给毁了。他把唢呐轻轻地放到桌子上。这是认输的表示。
  金娃也曾朝他这里看过几眼,他以为金娃会停下。但金娃没有停,他站在桌子上继续唔唔啦啦地吹下去。于山走向金娃的场地,在桌子前站下,仰脸看着金娃,他的眼神里含满了乞求和抱怨。金娃,孩子,你就停下来吧,师傅不和你争了……
  直到一曲吹奏完毕,金娃才含着泪跳下桌子,摇摇晃晃地抱住了于山,叫了一声师傅,“我老婆还在医院躺着,她需要钱哪……”话没说完,一大口鲜血喷涌而出,飞溅在他面前的雪地上,像盛开了几朵血红的鲜花……
  于山雇车把金娃送走以后,他把跟随他三十年的唢呐放在一块石头上,大脚踩了上去。他踩得很慢很慢,仿佛怕惊吓了它似的。但他还是把它踩扁了,然后扭头走了。茫茫雪地上,留下他一溜歪歪斜斜的脚步。
(选自《小说界》2004年第3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开头的插叙交代了小说的社会环境、人物关系及人物的生活境况,为下文写师徒二人被迫唱对台戏做了铺垫。
B.于山对金娃在中午吃饭时向自己表达出的关心以及金娃目前的难处,虽能体会和理解但最后还是表现出了冷漠。
C.于山选择吹奏“十面埋伏”,一方面是为了向众人展示高超的技艺,另一方面也想借此曲表达师徒相争的悲壮。
D.金娃在师傅谦让认输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停止“鼻吹”,是想让于山明白徒弟确实是因万不得已才与师傅相争的。
  E.小说中有关大雪的描写既营造出一种苍凉悲怆的氛围,又烘托了人物形象,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的冷漠与不公。
 (2)根据小说内容,谈谈小说标题“雪地上盛开的鲜花”的含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山最后踩扁了跟随自己三十年的唢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金娃,也有人认为于山和金娃都是主人公。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01: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记住他最好的方式 是记住他做过的事
在日本记者后藤健二不幸遇难的消息传出以后,我看了很多外媒的报道,才发现这个我之前不太了解的日本人,根本就是个疯子。
他去过这个星球上大多数被战争和冲突蹂躏过的地方,包括车臣、阿尔巴尼亚、科索沃、塞拉利昂、利比里亚、阿富汗、伊拉克和叙利亚。他曾经多次穿行在死亡线上,也多次经历过世人无法想象的惨状和危险。他的朋友回忆说,在叙利亚,他亲眼看到数百具尸体被推土机扔到一个游泳池那么大的墓坑里埋葬;在伊拉克,他曾经被当地的士兵用枪指着脑袋。
可是,这样一个让大多数同行汗颜的记者,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甚至不能算是一个正式的记者。他不隶属于任何媒体,他早在1996年就成立了自己的通讯社“独立社” (Independent Press),从那时开始,所有出生入死完成的报道,几乎都是他自己一个人的战斗!
因为是自由记者,他需要负担自己的采访经费。而他去过的那些地方,是很多“正式”媒体都没有派记者去的。包括NHK、朝日新闻等在内的许多媒体都和他有合作关系,长期播放他拍摄的片子。正因为如此,他在日本获得了很多记者的尊敬。
他关注战争、冲突、难民、贫穷、艾滋、儿童教育等等几乎所有的人道议题,这一点光从他出版的书名就可以看出来:《我们想要和平,不要钻石——儿童兵穆里雅的自白》,《娜塔莎——出生在艾滋村的16岁母亲的生活》,《卢旺达的祈祷——从内战中活过来的家族的故事》,《如果一个阿富汗女孩去上学——玛丽亚姆的故事》。
《经济学人》杂志拉美分社社长Henry Tricks曾经在2010年派驻东京,因此与后藤健二相识。他在发表于“保护记者委员会” (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网站上的一篇文章里介绍说,有一次打保龄球,后藤健二变得脸色苍白,因为“球落地的声音让他回想起了伊拉克隆隆的炮弹声。” Henry Tricks写道,“很难把这个平时语调温和、温文尔雅的男人,和那个铁胆的战地记者联系在一起。”
Henry Tricks还写道:“他报道战争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他不强调谁赢谁输,他只说普通人的故事,尤其是那些被迫承受战争冲突和恐惧的孩子们的故事。他说,是那些普通人对生活的适应激励着他。如果你问他,到底是怎么到达那些危险的地方去报道的,他说,他只是跟着那些普通人的生活的脚步,是他们,给他指引了道路。”
2014年5月,后藤健二在接受日本一家新闻网站的采访时也说,自己想要帮助那些受到冲突影响的普通人。“那些我去采访报道的地方遭遇着巨大的困难,但即便在那里,人们也每天生活着。那些人总有些话要说,有信息要传达。如果我能帮助他们把那些信息传递给世界,那么就可能促成某种解决办法。如果真的那样,我也就可以说,我的工作是成功的了。”
后藤健二一直就非常清楚自己工作的危险性。他曾经多次强调,对自己的安全担负全部责任,如果出现不测,不希望怪罪到其他任何人身上。去年10月,在离开土耳其进入叙利亚境内时,也就是他被IS绑架以前,他请他在土耳其雇的助手用手机录制了一段视频。在视频里他说,“一旦发生不测,我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这里相当危险。但是,请不要因此对叙利亚人民留下任何不好的印象。请不要怨恨叙利亚百姓,他们因为战争饱受折磨。”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些人,以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勇气、热情和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后藤健二的母亲和妻子,也是两个了不起的女人。他的妻子在丈夫遇害后发表声明说:“我为我的丈夫感到深深的自豪,因为他致力于报道伊拉克、索马里和叙利亚等冲突地区的人民所面临的困境,他热诚地向世人展现那些冲突对普通人的影响,更通过孩子们的眼睛,让那些地区以外的我们了解战争的悲剧。”
他的母亲在儿子遇害后说:“健二已经去世,我的心已碎。我完全所不出话。我唯一的希望是,我们能够继续健二的遗志,去救助那些战争和贫穷中的孩子。”
我想,有些人注定遗世独立,记住他最好的方式,除了记住他的名字,记住他的笑脸,还要记住他的勇气,记住他做过的事。
相关链接:
①2015年1月31日,网上发布长1分7秒的视频显示,日本自由撰稿人后藤健二(Kenji Goto,1967-2015)已经为伊斯兰国家武装分子所斩首。47岁的后藤健二,在1997年接受基督教。已婚,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在他离家的时候,才出生3周大。
②环球时报2月2日消息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人质后藤健二被IS斩首后,有媒体发现,在此前流出的他被斩首前的视频中,后藤疑曾通过眨眼传达出摩尔斯密码,意思是“别管我”“不要救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后藤健二,作为男人,他温文尔雅;作为记者,他英勇无限。这既表现了他动人的个人魅力,也反映了他高尚的职业操守。
B.后藤健二是个自由记者,早在1996年就成立了自己的通讯社“独立社”,这让作者钦佩,同时让许多同行汗颜。
C.包括NHK、朝日新闻等在内的许多媒体与后藤健二合作,长期播放他拍摄的片子,是因为他报道的是人道议题,只有这些才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D.后藤健二受战争冲突中普通人的生活的激励和指引,所以他的报道不强调战争冲突的输赢,只说普通人的故事,想要给他们以帮助。
E.作者称后藤健二是“疯子”,说他“遗世独立”,饱含着作者由衷的敬意。结尾一段,如果把“他”改为“他们”,那么后藤健二就更具典型性,意义也更深远。
【小题2】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写后藤健二?请结合原文具体分析。
【小题3】文章开篇称后藤健二是“疯子”,请根据原文,分条指出后藤健二的“疯”的具体表现。
【小题4】后藤健二上有老下有小,还出死入生地去采访报道,最后被杀害,值得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吴孟超:“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李秀婷李珺
50多年前,吴孟超选择进军肝胆外科时,国内这一学科还是一片空白。如今,他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尽管已是九旬高龄,他仍坚守手术台,每周都要安排一两台手术。2013年,他甚至为自己的女儿做了肝癌细胞切除手术。他说,“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室里,也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向肝脏外科进军连闯“禁区”
肝脏血管密集,纵横交错,手术中极易引发大出血。50多年前,肝脏手术在国内被视为生命禁区。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肝癌患者占了世界患者数量的一半左右,而当时肝癌手术的成功率却是零。
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以后,吴孟超在老师、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的建议下,选择了当时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的肝胆外科,接连闯过了肝脏手术的多个禁区。
1959年4月,吴孟超小组制成了中国第一具能满足科研需要的肝脏腐蚀标本,中国医生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肝脏内的血管分布;他创立“五叶四段”新理论,提出肝脏解剖在外科临床上分为“五叶四段”最为实用;为解决肝脏手术临床的出血难题,他尝试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常温下无血切肝法”的实验,并取得了成功。
1960年3月1日,他在常温下主刀完成了中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闯入了“禁区”;1963年,他成功地实施了中肝叶切除术,突破了“禁区中的禁区”;1975年,他成功地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重达18公斤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并发明了捆扎治疗血管瘤的新方法,使外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成功率达到100%。
“光靠开刀解决不了肝癌的问题,基础研究非常重要。”作为外科医生的吴孟超分外注重基础研究,力排众议,扩大了实验室规模,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胆外科专科研究所。正是这种远见卓识,使他“实现了从一名外科医生向一位科学大家的跃升”。
从医60多年来,吴孟超为14000多名肝胆癌症患者做过肝脏手术,从未放下过手中的手术刀。他在实践基础上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建立了中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为国内外培养了超过1000名肝胆外科人才。
吴孟超平时态度温和,但一站在手术台上自然就会流露出一种威严,握紧手术刀的双手有力又坚定。他动情地说:“我现在90多岁了,攻克肝癌,在我这辈子大概还实现不了,所以我需要培养更多人才,把这个平台铺好,让以后的人继续往前走。”
对待肿瘤“快、准、狠”对待病人“慢、拙、仁”
吴孟超的同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曾说,“吴氏刀法”对待肿瘤“快、准、狠”,对病人则是“慢、拙、仁”。吴孟超在病人中的口碑极好,除了精湛的手术技术,还因为他对待病人总是如春风般温暖。
“你是哪里人,家里有几口人?”面对千里迢迢前来求医的病人,他总是会先跟病人聊聊家常,让病人消除紧张的情绪。冬天的时候,他会先把手捂热,再去触碰病人的腹部做检查;他还坚持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给病人用便宜的药,减少重复检查。
护士程月娥说,吴老问诊很仔细,往往看一个病人要问上半个多小时。由他负责过的病人,总会被吴老不经意的小细节所感动:检查时顺手拉上屏风,检查完后顺手掖好被角,并弯腰将鞋子摆放好。
2005年,吴孟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参评时,上级派人来考核,他原定的手术需取消。但吴孟超却坚持不能推迟手术,只因病人是一位穷苦的病重农民,来上海住院的钱都是村里一点一点地凑起来的,“多住一天院,对他们都是负担。”
吴老有20字“养生口诀”——心态平衡,脑子常用,手脚常动,管住嘴巴,定期体检。他保持平和心态,平淡面对各种殊荣和各种烦恼,一心投入医学研究中,把每天查房、定期门诊和为患者做手术看做是身体锻炼。
“我觉得医生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可以指导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做得好的话,能够得到病人的尊重,那是其他职业很难体会到的一种感觉。”吴孟超说得很实在。在他的影响下,三个子女也都学医。
“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吴孟超白眉微动,慈祥地笑着说。
(2015年12月17日《南方日报》)
相关链接:
①吴孟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22年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马来西亚归侨,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擅长肝胆疾病的各种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是肝癌、肝血管瘤等疾病。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百度百科”词条“吴孟超”)
②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吴孟超”颁奖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全面介绍了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的生平概况,突出了他献身医学事业、专攻肝胆外科的感人事迹,选材精当,不蔓不枝。
B.在吴孟超进军肝胆外科之前,国内这一学科还是一片空白,当时肝癌手术的成功率也是零,直到1960年3月1日吴老主刀完成了中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
C.吴孟超认为,医生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可以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如做得好,还能得到病人的尊重,因而有着从事其他职业无法体会到的一种光荣感和幸福感。
D.吴孟超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把工作当事业来做,“一生只挖一口井”,在中国肝胆外科方面取得卓越贡献,在学养和人品方面也堪称世人楷模。
E.本文很注重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和心理描写,特别在典型细节上下功夫,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慈祥而坚毅的外科医生形象。
(2)吴孟超是如何“实现了从一名外科医生向一位科学大家的跃升”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吴孟超说:“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医患关系,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戈壁·火焰山·葡萄沟  
汪曾祺
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要经过一片很大的戈壁滩。这是典型的大戈壁,寸草不生。没有任何生物。我经过别处的戈壁,总还有点芨芨草、梭梭、红柳,偶尔有一两棵曼陀罗开着白花,有几只像黑漆涂出来的乌鸦。这里什么都没有。没有飞鸟的影子,没有虫声,连苔藓的痕迹都没有。就是一片大平地,平极了。地面都是砾石。都差不多大,好像是筛选过的。有黑的、有白的。铺得很均匀。远看像铺了一地炉灰碴子。一望无际。真是荒凉。太古洪荒。真像是到了一个什么别的星球上。
我们的汽车以每小时八十公里的速度在平坦的柏油路上奔驰,我觉得汽车像一只快艇飞驶在海上。
戈壁上时常见到幻影,远看一片湖泊,清清楚楚。走近了,什么也没有。幻影曾经欺骗了很多干渴的旅人。幻影不难碰到,我们一路见到多次。
人怎么能通过这样的地方呢?他们为什么要通过这样的地方?他们要去干什么?
不能不想起张骞,想起班超,想起玄奘法师。这都是了不起的人……
快到吐鲁番了,已经看到坎儿井。坎儿井像一溜一溜巨大的蚁垤(垤:dié,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口的土)。下面,是暗渠,流着从天山引下来的雪水。这些大蚁垤是挖渠掏出的砾石堆。现在有了水泥管道,有些坎儿井已经废弃了,有些还在用着。总有一天,它们都会成为古迹的。但是不管到什么时候,看到这些巨大的蚁垤,想到人能够从这样的大戈壁下面,把水引了出来,还是会起历史的庄严感和悲壮感的。
到了吐鲁番,看到房屋、市街、树木,加上天气特殊的干热,人昏昏的,有点像做梦。有点不相信我们是从那样荒凉的戈壁滩上走过来的。
吐鲁番是一个著名的绿洲。绿洲是什么意思呢?我从小就在诗歌里知道绿洲,以为只是有水草树木的地方。而且既名为洲,想必很小。不对。绿洲很大。绿洲是人所居住的地方。绿洲意味着人的生活,人的勤劳,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人的文明。
一出吐鲁番,南面便是火焰山。
又是戈壁。下面是苍茫的戈壁,前面是通红的火焰山。靠近火焰山时,发现戈壁上长了一丛丛翠绿翠绿的梭梭。这样一个无雨的、酷热的戈壁上怎么会长出梭梭来呢?而且是那样的绿!不知它是本来就是这样绿,还是通红的山把它衬得更绿了。大概在干旱的戈壁上,凡能发绿的植物,都罄其生命,拼命地绿。这一丛一丛的翠绿,是一声一声胜利的呼喊。
火焰山,前人记载,都说它颜色赤红如火。不止此也。整个山像一场正在延烧的大火。凡火之颜色、形态无不具。有些地方如火方炽,火苗高蹿,颜色正红。有些地方已经烧成白热,火头旋拧如波涛。有一处火头得了风,火借风势,呼啸而起,横扯成了一条很长的火带,颜色微黄。有几处,下面的小火为上面的大火所逼,带着烟沫气流,倒溢而出。有几个小山岔,褶缝间黑黑的,分明是残火将熄的烟炱(炱:tái,烟气凝积而成的黑灰)……
火焰山真是一个奇观。
火焰山大概是风造成的,山的石质本是红的,表面风化,成为细细的红沙。风于是在这些疏松的沙土上雕镂搜剔,刻出了一场热热烘烘,刮刮杂杂的大火。风是个大手笔。
火焰山下极热,盛夏地表温度至七十多度。
火焰山下,大戈壁上,有一条山沟,长十余里,沟中有一条从天山流下来的河,河两岸,除了石榴、无花果、棉花、一般的庄稼,种的都是葡萄,是为葡萄沟。
葡萄沟里到处是晾葡萄干的荫房。——葡萄干是晾出来的,不是晒出来的。四方的土房子,四面都用土墼(墼:jī,未烧的砖坯)砌出透空的花墙。无核白葡萄就一长串一长串地挂在里面,尽吐鲁番特有的干燥的热风,把它吹上四十天,就成了葡萄干,运到北京、上海、外国。
吐鲁番的葡萄全国第一,各样品种无不极甜,而且皮很薄,入口即化。吐鲁番人吃葡萄都不吐皮,因为无皮可吐。--不但不吐皮,连核也一同吃下,他们认为葡萄核是好东西。北京绕口令曰:“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未免少见多怪。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张骞、班超、玄奘法师“都是了不起的人”?(4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绿洲意味着人的生活,人的勤劳,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人的文明。
(2)这一丛一丛的翠绿,是一声一声胜利的呼喊。
【小题3】简要概述作者所写“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的大戈壁有哪些特点。(4分)
【小题4】这篇文章在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特色?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用典,也叫用事,是指人们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论和事迹等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用典作为一种文学修辞,如刘勰所说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其功能主要是使文辞更为含蓄和典雅。
中国古代用典修辞早就有之。在20世纪西方文论中,出现了“互文性”的说法,它大体的意思是:一个文本不可能完全是自己的创造,一定是从别的文章中引用了、化用了某些成分;或是明写,或是化在自己的文章中。其实这个说法与中国古代的用典的意思差不多。用典变成了“互文性”,传统的文学修辞法变为现代的文学修辞法。
那么,用典与社会文化有何联系呢?
首先,用典这种文学修辞方法与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过程密切相关,换句话说,正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不断生成导致了用典这种文学修辞。社会精神文化的最初的生成可能是从民间到上层的,下层的百姓在劳动的实践中,由于有感受、有需要,形成了最初的歌谣。历史已经证明,下层劳动者创作的歌谣,必然会被上层的士人看中,于是拿过去加工,成为诗歌或其他作品。这种情况一代又一代这样持续下来。而士人从下层劳动者那里“拿过来”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典”了,他们可能增加或减少一些字句,改变一些字句,或者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这过程从广义上说,就是用典。中国士人加工、改造、整理过的最早的诗歌(如《诗三百》),不断被后人“引用”或“化用”,创作成新的诗歌作品,这就更是“用典”了。因此“用典”是精神文化生成过程的重要一环,也可以说,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过程使“用典”成为一种文学修辞,“用典”是社会精神文化生成的产物。
其次,再从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看,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创造,另一方面是后一代的文化总是从前一代、前几代的文化里面继承一些成分。这继承中,必然要引用前代若干具体的资料,以说明新的文化意义,这就是典型的“用典”了。若用刘勰的话来说,文学的发展离不开“通变”两个字,“变”是根据现实状况提出新主张、写出新篇章,这是对古之变;“通”就是要学习古典,熟悉古典,吸收古典,使“变”建立在“通”的基础上。那么在这“通变”中,“用典”也就自然成为创造中重要的环节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各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情况不同,士人崇尚的风气不同,这又区别出“用典”的多少、好坏等。为什么到了宋代,会出现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把“用典”推到极端,提出“夺胎换骨”和“字字有来处”的主张呢?这就与宋代士人推崇的风气有关。他们更看重书本,而看轻了生活,或者说从现实逃向书本领域。黄庭坚生活的时代,现实社会问题堆积如山,如与北方民族矛盾已经十分严重,内部纷争不断,而他们觉得他们面对的现实问题解决不了,他们逃向书本是他们与现实矛盾无法协调的产物。这样,黄庭坚看重的是杜甫和韩愈的诗“字字有来处”。
以上所述,说明了文学修辞中的用典的种种情况,其最深根源仍然在社会文化中。我们不能离开社会文化的状况孤立地来理解文学修辞中的种种问题。 (摘编自童庆炳《社会文化对文学修辞的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用典”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用典作为一种文学修辞, 是指人们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论和事迹等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亦即刘勰所说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B.西方文论中所说的“互文性”,指从别的文章中引用了、化用了某些成分,其意思与中国古代的用典相似。
C.用典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引用,直接引用前人言论和事迹,一种是化用,把前人言论和事迹化在自己的诗文里。
D.在中国,用典修辞早已有之,然而在西方,直到上个世纪才出现,比中国晚了很多。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历史已经证明,下层劳动者创作的歌谣,必然会被上层的士人看中,拿过去加工,从而成为诗歌或其他作品,所以,士人的创作就是不断加工、改造、整理的过程。
B.《诗经》不断被后人“引用”或“化用”,创作成新的诗歌作品,这也说明了用典是社会精神文化生成的产物。
C.“江西诗派”把“用典”推到极端,提出“夺胎换骨”和“字字有来处”的主张,这与宋代士人崇尚重书本、轻生活的风气有关。
D.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创造,而且二者密切相关,继承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继承的变化发展;这当中“用典”是重要环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代士人之所以逃向书本,是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现实社会问题很多,而且他们觉得他们面对的现实问题无法解决。
B.“用典”这种文学修辞与社会文化渊源很深,与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发展,与各时代不同的社会风气及士人崇尚的不同风气密切相关。
C.用典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修辞,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引起了中外文论家的重视,所以文学创作应多用典。
D.“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句诗中的“塞上长城”是化用南朝大将檀道济被宋文帝冤杀时所说的“乃坏汝万里长城”一语,这就是用典,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审美到审善
江 岳
近些年来,美在文学中已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但善似乎又被边缘化了。在当下社会生活中,善的迷失已十分严重的语境下,文学在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的可能性已显现在历史的天平上。
古人常将“道德文章”连用,文以载道是源远流长的传统。如何高扬道德之善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这样的道理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熟知并非真知,我们恰恰常在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上陷入迷津。
试以春晚著名小品《不差钱》为例,作为大众娱乐文化的典范,它博得了许多人喝彩。《不差钱》艺术地浓缩了中国当下诸多负面文化滋生的生活图景:“小沈阳”拿红包合谋欺蒙顾客,红包文化、面子文化、关系文化、吃喝文化、模仿文化等浸透在维妙维肖的表演中,博得了一阵阵笑声。但这笑声与其说是喜剧的不如说是悲剧的。善的迷失已使人浑然不觉地陷入到 “愚乐”状态。在当前严重的道德滑坡状况下,小品缺乏对负面文化自觉的艺术否定,因而有毒;但它艺术地浓缩了真实的生活,提供了一部当下严重道德滑坡状况的形象教材,引人警醒。
当“搞笑”作为诗意贫乏的代用品风行天下,许多以营利为目的的“三俗”快餐产品涌现,推动物欲、肉欲泛滥之时,《不差钱》让我们意识到“盲人骑瞎马”的善的迷失,这有警示意义。近年来相继发生了“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 、“染色馒头”、“牛肉膏”等一系列危及民生国计的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防盗防毒,防不胜防,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被一点点吞噬,这一切表明,善的迷失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增强文学中的善,也就是增强文学建构人心的力量,文学是人学,这应是当下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提出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意味着文学发展的新一轮的否定之否定。近些年来热闹的文学争论中,由于思维与实践的惯性,往往导致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反复发作和折腾,走不出从一种片面到另一种片面的怪圈。这里所谓简单的否定即倒洗澡水时总是将小孩子连同脏水一齐倒掉,以艺术自身价值的美排斥艺术社会价值的善;所谓简单的肯定即捡小孩子时又将倒掉的脏水连同小孩子一道捡回,以艺术社会价值的善排斥艺术自身价值的美。在人类文艺史上,美与善的纠葛由来已久。入乎侧重审美自律的“内”与出乎侧重社会历史他律的“外”的矛盾运动是生生不息、历久常新的。如从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来看,它在我国古代有着“厚人伦、美教化”,注重善的社会价值的传统,至魏晋南北朝,重心则逐步向内移,开始从声律、语言、风格、手法技巧等方面进行诗歌艺术自身价值的探索,而唐诗正是在汲取这两方面的营养的基础上,兼容统一前两种艺术形态,才以“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为理想的文学标准,达到新的超越,造就了空前的繁荣。这也对我们当下建构理想的文学有重要启示。在文学发展中,似乎有一个规律性的周期;一个正确的思想、一种有益的文学潮流,总会经过“适度”与“过度”的反复。开头矫枉过正,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带来“深刻的片面”,而后又引发否定之否定的“文学轮回”, “适度”总是要以“过度”为代价,才能克服两方面的片面性,达到辩证的整合,从而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得以螺旋式上升。
(选自 2011年09月2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审美”与“审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强调“文以载道”,人们也熟知高扬道德之善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而不是真知,因此当下文学中的善似乎又被边缘化了。
B.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善的迷失已十分严重,文学必将从“以审美为中心”发展为“在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
C.在人类文艺史上,美与善的纠葛由来已久,侧重审美自律与侧重善的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是生生不息、历久常新的。
D.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以审善为中心的文学潮流,总会经过“适度”与“过度”的反复,才能克服片面性,达到辩证的整合。
【小题2】下列对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作者肯定了近些年来美在文学中获得的应有地位,但同时严正指出,在当下的社会生活和语境下,善被边缘化了,善的迷失将使审善议题出现在历史的天平上。
B.第二段有古及今,确立了“高扬道德之善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这一中心论点,第三段以《不差钱》为例深入剖析,第四段扩大论证,直指当下善迷失之严重,令人警醒。
C.文章运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论证结构,通过对以《不差钱》为代表的“三俗”快餐作品的批判,总结出了文学发展的周期性规律。
D.第五段站在否定之否定的哲学高度,审视了近几年文学争论的片面化怪圈,指出“适度”总是以“过度”为代价,才能达到辩证的整合,使文学发展得以螺旋式上升。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善作为道德文化最重要的一环,植根于人性深处,关注着人何以成为人这一根本问题,文学是人学,也就不能不受善的制约。
B.唐诗以“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为理想,既注重文学自身之美,又注重善的社会价值的传统,达到新的超越,造就了空前的繁荣。
C.文学发展的新一轮否定之否定,就好比捡小孩子时不能将倒掉的脏水一道捡回,或者当初就应该看好孩子,只倒脏水。
D.在新的历史阶梯上,善应当重新成为文学价值判断的重要的标准,由此出发,我们就能对那些走红的作品说“不”。